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_第1页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_第2页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_第3页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_第4页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顶层设计............................................................................1

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2

(一)质量保障体系.............................................................................................2

1.整体设计......................................................................................................2

2体系构成......................................................................................................2

3.职责分工......................................................................................................5

4.专业教学标准建设......................................................................................6

5质量监控情况...............................................................................................6

6.企业参与情况..............................................................................................7

(二)持续改进机制.............................................................................................7

1.持续改进机制..............................................................................................7

2.持续改进的逻辑关系..................................................................................8

3.持续改进的条件支撑................................................................................9

(三)持续改进效果.............................................................................................9

1.评价结果分析与应用..................................................................................9

2.改进成效....................................................................................................11

三、专业三教”改革情况........................................................................................12

(一)教师改革...................................................................................................12

1.教师改革的整体规划................................................................................12

2.教师改革的举措........................................................................................13

3.教师改革效果............................................................................................16

(二)教材改革...................................................................................................17

1.教材改革的整体规划................................................................................17

2.改革举措....................................................................................................18

3.实施效果....................................................................................................19

(三)教法改革...................................................................................................19

1.总体设计....................................................................................................19

2.改革实施条件............................................................................................19

3.改革的内容和举措....................................................................................19

4.改革效果....................................................................................................22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2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22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规划............................................................22

2.合作机制....................................................................................................23

3.校企深入合作的内容................................................................................24

4.实施效果....................................................................................................26

(二)知行合一、工学结合,聚焦高技能培养...............................................27

1.全学成技能培养情况................................................................................27

2.教学资源配置............................................................................................30

3.考核标准....................................................................................................31

4.技能竞赛....................................................................................................31

5.创新创业培养............................................................................................31

五、专业服务辽宁发展............................................................................................31

(一)专业与辽宁产业契合情况.......................................................................31

1.专业建设与辽宁区域整体发展规划相一致............................................31

2.精准定位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32

3.重构创新型、过程性、实践性相结合及其“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33

4.整合校内外资源,提升专业建设服务辽宁经济发展的能力................33

(二)专业在辽招生、就业情况.......................................................................34

1.辽宁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食品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34

2.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策略........................................................................35

3.专业招生数量以满足区域行业企业需要为度,稳步发展....................36

(三)专业对辽行业、企业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服务情况...........................36

1.专业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技术服务平台........36

2.培养“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提升综合服务能力............................36

3.充分发挥专业服务社会职能,提供专业的引领作用............................37

(四)专业在辽企业知名度、毕业生在辽企业满意度情况...........................37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顶层设计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

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精神,落实《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提升

服务辽宁振兴能力的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深化普通高

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办发〔2015〕70号)等文件精

神为依据,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沈阳农业高新区食品加工行业对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按照教育部最新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标准》、《高等职业学校食品智能

加工技术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标准》要求开展专业建设,结合教育部1+X证书《粮

农食品安全评价》试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这一贯

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线,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充分吸收国内外高职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为重点,本着全

面发展、整体优化、因材施教、体现特色的原则,做到课程设置突出职业性、教

学内容突出前瞻性、知识构建突出针对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能力培养突

出应用性、培养过程突出实践性、教学环境突出开放性、质量评价突出社会性、

培养方案突出操作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

能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服务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

人才,使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和时代特点。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区域经

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立足于服务

国家级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本地区大量的农

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培养优质人才,对接产业结构升级,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政策,

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

衔接。

1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二、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教研室按照教育部最新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食品智能加

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学校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标准》要求,围绕行业办专

业,加强专业建设质量保障工作,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一)质量保障体系

1.整体设计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

知》(教职成厅〔2015〕2号)、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

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精神,推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完善内部质

量保证体系,农牧学院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以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重要抓

手,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面建立起完整

且相对独立的质量目标与标准、管理制度与规范以及诊断改进与自我保证机制,

以提高学院综合实力、教学质量。

2体系构成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从专业、课程、教师与学生等不同层面,建

立完整而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各自建立目标的同时,全员共同参与,

协同论证,最终形成相互支撑的网络结构体系。

(1)专业层面整改

专业整改目标见表1-1。结合食品智能加工专业发展规划,确定专业方向具

有针对性的诊断任务和改进发展关键指标,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以专业诊断为

抓手,建立专业设置随产业和市场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专业优化调整机制,

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周期,进行专业监测。

2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表1-1专业整改目标

一二

级级

具体标准备注

指指

标标

具体工作

(1)进行专业人才培养需

求调研,确定专业培养方

1.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以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向和就业岗位(群);

培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依据(2)进行就业岗位(群)

1.养2.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工作任务调研,完成就业

培目业建设改革的出发点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

养标3.培养目标应该与实际职业相吻合,应该包含专业对从业人员知识、技能、

目的相关工作需要的能力以及核心知识态度要求分析;

标确4培养目标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3)根据就业岗位(群)

定5.专业目标必须是明确、可衡量,符合学校办学理典型工作任务对从业人员

念。知识、技能、态度要求分

析,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

规格和层次,完成专业培

养目标设计。

具体工作

(1)进行专业人才培养需

求调研,确定专业培养方

1.根据国家、省或相关行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向和就业岗位(群);

以及本专业调研成果,贯彻高职人才培养要求,(2)进行就业岗位(群)

2.制定本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行业产工作任务调研,完成就业

课业发展变化适时滚动修订,审批严格规范;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

程2.按照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对从业人员知识、技能、

建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态度要求分析;

设课程体系。(3)根据就业岗位(群)

3.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合理确定公共课、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对从业人员

课、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并有效实施。知识、技能、态度要求分

析,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

规格和层次,完成专业培

养目标设计

1.规范执行国家、省和行业领域已有的专业课程标

2.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其它的专业课程教学基

本要求,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

3.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课程标准融

合岗位能力需求

4、专业课程内容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

1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课1.课程体系结构合理,能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突出

程能力本位,实践课学时50%以上

体2.校企联合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

系对接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

3.设程体系

课置3.课程衔接合理,能够支撑人才培养目标

程及4.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课程标准融合岗位能力

体内需求;教学资源丰富,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保障

系容

与课

课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好,

程教

学生满意度高

改学

2.双师素质教师所上专业课比例≥80%,项目教学、

革与

理实一体化等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广泛

3.紧贴专业发展和技术更新,课程改革深入,效

果良好

课1.考核方式契合课程教学特点,突出能力培养,注

程重综合评价

考2.成绩评定科学合理,积极推行综合性、多形式、

核多阶段考核,效果良好

教1.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教材,能够体现创新创业

材教育要素,职业教育特色鲜明

选2.优先选择《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教材

用3.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特点,联合行业企

4.

与业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

开4.积极开发活页讲义、学习手册、多媒体课件和校

发本教材等教学资源。

课1.有1门校级以上精品课程;

程2.有1名以上专业教师获得省级示范课或研究课,

与或获得省级以上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以上奖

示项。

2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化1.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微课、慕课(MOOC),

教信息化教学资源类型丰富,数量多,应用效果好

学2.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课程

资资源建设成效显著,使用效果良好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效显著,能够切实辅助教

源5.

学过程,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生师比合理

2.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专任

教师本科以上学历,40岁以下教师硕士及以上

学位比例高,高级职称比例高

3.双师素质教师比例≥85%

4.兼职教师素质优良,占专业教师比例20%-40%

以上,均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

资格

5.

1.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强,教学水平高,

科研成果丰硕

2.专任教师企业经历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

3.为人师表,从严治教,课程改革与创新意识强,

师胜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

资高

水4.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具有信息化教学

平设计能力;

5.除专业负责人以外,有教师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

参与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或在省级以上

竞赛中获奖,或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得

二等奖以上奖项,或60%以上教师有论文在省级

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

教1.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完善,运行良好

学2.实习实训条件优良,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国家基

条本要求的100%以上

件3.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高,实验、实习开出率高

6.

教4.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先进,技术含量高,具有

学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

学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需要

践5.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稳定,硬件水平高,企业指导

教教师数量多、层次高,校外实训效果好

教1.实践教学项目的目标指向明确,环节设计科学合

学理,内容与实际需求结合密切

内2.实践教学以技术技能训练为基础,凸显学生职业

容态度与综合素质培养

3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教1.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

学2.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职业技能证书

及资格证书获取率98%以上

1.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

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

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

准建设

2.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

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7.

3.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

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

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

4.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

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

5.根据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并对生源情

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

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

6.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

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食品智能加工专业发展规划,确定专业方向具有针对性的诊断任务和改

进发展关键指标,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以专业诊断为抓手,建立专业设置随产

业和市场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专业优化调整机制,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

培养周期,进行专业监测。

(2)课程层面诊改

课程层面诊改,首先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实施课程教学质量考

核性诊断,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

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其次进行课程自我诊断与改进,

诊改团队从其他同专业院校和企业工作的学生两个方面建立课程诊断调研问卷,

发放给专业负责人,针对质控点逐一比对;完成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调查问卷,

再进行归纳整理,经过汇总和分析,查找问题,设置改进目标,实施改善措施,

最后,在课程诊改与实施过程中,邀请企业能工巧匠、社会实践工作者参与课程

标准制定与审核,加强年轻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学习,加强校企合作,通过走访、

调研、交流等方式,合作企业10余家,已与沈阳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

作协议和订单培养,为学生教学实习、实践锻炼和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开阔了

方向,同时也形成企业兼职教师团队,加强企业、学院共同育人,增强了企业的

4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参与度,也为年轻教师接触实践、更新教学提供了路径。

(3)教师层面诊改

教学诊改的核心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学院坚持以师德、师风

建设为根本出发点,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为主线,围绕教师师德修养、教育

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四个维度,构建支撑教师发展目标的教师发展标准体

系;另一面,学院持续开展学生评教反馈制度,同时辅以专家评教、领导评教、

同行评教,以评促教,在反馈中改进与提升;同时,教师个人借助信息化管理平

台,对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等环节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实现自我质量监控和保

证。

(4)学生层面诊改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制定学生发展标准,

按照人才培养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和学生发展标准开展考核性诊断,制定和完善学

生发展标准,完善“全面育人”工作机制,优化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3.职责分工

农牧学院诊改工作组织机构从两方面进行架构。

(1)领导小组

由学院院长担任工作组长,组员有农牧学院副院长和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积极进行诊断和改进;制定相关决策;完善培训、教学、

职业能力鉴定、学生管理及其它制度;配合学校负责填写农牧学院内部质量保证

体系自我诊改报告相关部分内容;全面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2)工作小组

专业质量保障组由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组成,负责编制专业建设方案、专

业教学标准,统筹课程标准编制;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分析、

学业情况分析、能力测评情况分析,参考毕业生跟踪调研数据及用人单位满意度

数据,开展自我诊改,撰写专业建设与教学诊改报告。

教学质量保证组由学院副院长担任组长工作,组员有教研室主任和部分教师

代表,与学校督导部门协同安排、统计专业教学开展情况,并对教学常态运行进

行质量监控;负责专业和课程质量、教学、实训、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

积极进行诊断和改进,保证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素质、

5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专业和课程建设。

学生全面发展质量保证组由团总支书记、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组成,全面负

责学生管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积极进行诊断和改进,负责制订学生发展目

标,落实发展任务,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做好年度工作总结;协助院办老师做好

各类教学后勤管理工作,保证日常教学、实习等工作的正常开展;执行教学质

量管理领导小组的工作改进决定,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与安全制度,全面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质量保障工作组由学院办公室主任及教师代表组成,负责信息化教学管理平

台数据采集的管理;监测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和学院情况数据,发布预警信息,提

供数据支撑,保障自主诊改;汇总各专业诊断数据并确保数据上传时间与质量;

协调各小组有效开展工作。

4.专业教学标准建设

根据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团队的基础以及实训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

合考虑,以“下有底线上不封顶”为原则,将一部分标准要素设定为主控标准,一

部分标准设定为一般标准,既保证了课程实施的基本质量,又设定了相应的标准

要素作为导向;农牧学院以专业质量保证体系标准为衡量依据,结合农牧学院技

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材、课程实施、课程成果、课

程考核、课程资源、校企合作八个方面质控点,制定课程评分标准。

5质量监控情况

农牧学院根据影响教学质量全过程的相关因素,按照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

目标,结合专业、课程的实际特点,改进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教学管理、完

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和原则进行教学管理,构建以教学评价为主,由教学管理、教学监督、教学评价

三个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如图1-1所示。

6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图1-1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6.企业参与情况

为使食品智能加工专业教学与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与企业岗位的人才技能

需求相适应,农牧学院通过调研形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此外,为加强企业与教学的融合、企业文

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农牧学院促进校企合作,积极拓展合作项目,与企业共同建

设专业课程与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培养;同时,企业为学院提供兼职

教师,派专家为学校开设讲座,为教师提供企业锻炼机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

机会。

(二)持续改进机制

1.持续改进机制

农牧学院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持续汇总专业建设与

培养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充分分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企业评价等信息,进而形成自我诊断结果,以此为依据修正修订培养目标,完善

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7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1)持续改进内容

持续改进的主要内容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标准、

师资队伍。

(2)持续改进的组织机构

学院领导是保证学院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领导机构,定期组织对各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等进行审查评价。专业教学指导小组有各专业教

研室主任组成,是执行机构,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持续改

进的执行者,在教学副院长的带领下,负责本专业相关教学要素的调研分析、数

据统计、课程体系(修)定、课程标准制(修)定、课程达成度评价等具体工作。

任课教师是持续改进的执行主体。

2.持续改进的逻辑关系

食品智能加工专业基于课程教学过程质量、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毕业生跟

踪及社会评价、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而形成四个持续改进循环。

(1)基于PDCA的课程教学过程质量循环建设

PDCA即计划(Plan)、实施(Do)、核查(Check)、决策与改进(Action),

是现代质量管理的重要模型。从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出发,依据课程标准,通过学

院和督导部门教学检查、教学过程评价、学生/教师评价、课程考核材料审核等

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进行各教学环

节和支撑系统的持续改进,形成循环。

(2)毕业要求目标达成度循环

以课程标准质量评价为基础、毕业生调查结果为参考,对毕业生毕业要求形

成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应用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改进支撑课程体

系实施的师资队伍条件,形成持续改进循环。

(3)毕业生跟踪及社会评价反馈循环

毕业生跟踪反馈是收集和调查本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职业发展、工作适应能

力等专业信息的必要渠道,是评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同

时也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通过毕业生跟踪和用人单位评价

反馈,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基于评价结果修订完善毕业要求,形成持

续改进循环。

8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以二级院为单位,农牧学院由质量保证工作组负责,定

期对收集到的行业或企业专家问卷调查表、等原始文件汇总分析,形成行业企业

专家评价意见汇总分析报告;对收集到的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表等原始文件汇总分

析,形成用人单位评价意见汇总分析报告;每两年1次,对本专业其他院校情

况进行调查,评价社会对本专业办学水平的认可;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期间,对

收集到培养方案审定意见表汇总分析,作为培养方案定稿的重要依据。

(4)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反馈

通过毕业生(应届)、校友(往届)、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专家交流反馈,结

合社会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定期评价培养目标合理性,基于评价结

果改进培养目标,形成持续改进循环。

3.持续改进的条件支撑

师资队伍:学院制定教师自我发展标准,教师从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

研科研、社会实践(服务)等四个方面进行自我分析。每个方面又细化四个不同

的类别,不同的类别依据职称的不同评定的标准不同。按教师职称分区统计四个

方面的分值,通过调查将信息反馈作为诊断改进的重要数据,分析原因,改进师

资队伍支撑条件。

学生学习成效及发展:学院编制学生自我发展标准,从学业发展、职业发展、

个人发展、社会能力发展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细化为不同的类别,让学生进行

自我发展诊断。最终建立编制自我测量量表—搭建学生发展诊断系统—定期组织

测量—学生自立目标不断调试—状态数据分析检测—循环反复不断改进的工作

体系。学生诊改工作从个人层面和学院层面同时进行,以此改进学生发展。

(三)持续改进效果

1.评价结果分析与应用

(1)专业层面评价分析与应用

农牧学院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要求基本可以支撑培养目标的达

成,但还有待进一步的专业调研。教师社会实践水平和学术还有待提高,需加大

教师走进企业的机会,推进教师进行企业锻炼。农牧学院专业改进机制还需不断

改进和完善,目前已从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建立了标准,并根据诊

改问题提出诊改措施,但是,对于毕业生的跟踪反馈仍以调查问卷形式为主,对

跟踪方式、跟踪内容、反馈结果支持下的持续改进的工作模式和方法还没形成完

9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整的机制体系;跟踪方式除传统的外出走访、座谈会、问卷调查以外,还应包括

现代化、信息化的网络跟踪,如利用QQ群、班级群、微信、等方式实施;此外

校企合作结合的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在专业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与教

学的结合度指,促进企业深度参与教学,促进校内外资源共建、共享、校企联合

培养技能人才。

(2)课程层面评价分析与应用

农牧学院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任务有

效对接;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较为合理;课程教学实施、课程考

核形式及内容都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学生学习成效、课程成

果能够反映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目标,校企合作教材及课程资源的建设效果较为

理想。但是,课程诊改脱离专业实践教学,教学资源条件监控力度不够,课程质

量的评价关键要素不明确等现象仍然存在,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集中于对理论课教

学的评价,对于理实一体课和实践课的针对性评价缺乏应有的重视,应积极建设

企业评价机制。此外,还应加强信息化数据平台的利用,可以在诊断方面实现目

标诊断与过程诊断对应统一。

(3)教师层面评价分析与应用

教师诊改工作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教师自我发展标准,教师从四

个方面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服务)进行自测,平均自测

分值由高到低的排列说明我们教师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提升自己才能适应高等

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来源于教学质量监测,督导及学院课程质量保障组

通过听课、调查、审核等工作,对教师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诊改。在诊改过程中,

发现农牧学院教师热爱育事业,愿意为职业教育付出自己的努力;但只有部分教

师制定了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没有做到全覆盖,没有形成每位教师都

能依据自身实际,参照标准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在实施中自我评价、发展自我。

教师定期自我诊断、改进反馈机制有待建立;部分教师课程设计有待改善;教育

信息化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目前的教学体系并未与信息技术结合,未能为学生

提供现代化的教育服务;从师资结构上看,教授比例较少。

(4)学生层面评价分析与应用

根据学生自我发展调查反馈,学生职业规划不清晰,学习目标不明确、信心

10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不足、精神空虚、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不强,主要由于学生自身的基础薄弱,对

专业和未来发展的认知少,学院从德、智、体、美、劳四个维度进行提升,同时

为其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学生成长环境制,适时诊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

前学生评价体系基本满足现阶段发展需要,但从长远角度看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生发展评应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使评价更加立体化,而不仅仅是自评和教师评

价;另外,学生自身参与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需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中,从自身

体验、进步感知、所学技能的应用程度都需要成为评价的内容,这就要求评价主

体在按标准评价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发展评价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参与

到评价过程中来。

2.改进成效

(1)诊改意识增强

在专业诊改运行中,专业教学团队在个人成长、专业建设与教学效果方面的

内生动力显著增强,能够自觉把自我诊断与改进贯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始终。

(2)人才培养质量优异

农牧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为己任,产学研紧密结合,以

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提升办学质量。通过积极构建实训

基地,践行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了岗位核心竞争力,有效全面提升了学生岗位任职能力。通过学生发展诊改,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例如,学生多次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

中斩获佳绩。近三年,专业就业率高于96%,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用人

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持续增高,并涌现出一批迅速成为企业骨干的优秀毕业生。

(3)技术技能显著提高

经过诊改,近三年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个人的技术技能积累显著。实践教

学过程中,引入现代管理学方法,结合专业特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主持全国食

品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基于PDCA的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和《高职院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获得较高评价,将研究成果应用

于具体实践,提升实践教学管理水平,获得企业、学校、学生的一致认可;专业

教学团队荣获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技能大赛二等奖;;学院还进一步推进专业课

程的在线资源建设,修订现有教材,更新课程案例库和视频资源库,使课程教学

11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资料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目前,出版教材20本,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建

设。学院搭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平台,参与教科研及社会服务项目,以及参与国

培、省培项目,培养造就一批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创新能力强的“双

师型”教师队伍。现有食品智能加工专业现有校内专任教师11人,其中,“双师

型”教师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1%,教师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学

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创新、学生满意度高。

(4)企业融合度增加

食品智能加工专业成功申报教育部1+X粮农食品安全评价考核站点,圆满

完成3个批次的考试任务,被评价组织中农粮信授予“1+X证书优秀师资团队奖”,

学生通过“1+X”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技能,为其企业实习和就业打下

了良好铺垫。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积极拓展合作项目,合作实习

企业均为行业龙头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取得较好效果,通过顶岗实习,让学

生掌握典型的生产工艺流程,培养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

食品智能加工专业建设继续围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整合、优化和完善食品

智能加工专业现有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强化教师教学

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力打造辽宁省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

三、专业“三教”改革情况

教育部高教司强调:“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随着“双高”计划建设,职业教育已进入

新的发展时期,教师、教材、教法之“三教”改革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关键环节。下面介绍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三教改革”的情况。

(一)教师改革

1.教师改革的整体规划

(1)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

根本任务,审核教育改革创新,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遵循教育规律和

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好食品智能

12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加工技术专业。

(2)改革目标

遵循确保方向、强化保障、突出师德、深化改革、分类施策的基本原则,五

年时间,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职业发展通道畅通,教师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

加完善,教师素质能力和双师型教师数量提升。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

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3)方法要求

结合“1+X”证书制度,为教师赋能。对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增加“培

训师”的能力要求,侧重加强“1+X”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能力。让教师既能在

学校授课,又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把参加国、省、市三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教学能力大赛列入考核指标,以此为抓手,锻炼理论扎实、素质过硬、技能高超

的名师队伍,让“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并鼓励教师

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服务。

(4)实施成果

到2021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1名专

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

育教学。

2.教师改革的举措

(1)师德师风改革

“三教”改革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宗

旨,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学生

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

先,自觉把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联系起来,增强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①坚持立德树人原则,抓住师德师风的核心

通过师德师风专题系列学习活动,提升教师对师德师风的认识水平。开展师

德师风主题演讲比赛,加深教师对师德师风的领悟程度。开展师德师风感动人物

评比活动,促进教师不断增强自身师德师风水平。

13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②弘扬高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三教”改革要坚持学生中心的基本情怀,实现教师“有什么”随动学生“要

什么”、教师“教什么”随动学生“会什么”、教师“评什么”随动学生“成什么”

的三个转变。

③创新是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和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④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完善教师党支部建设

实施专业带头人兼职党支部书记的“双带头人”制。帮助教师深入学习领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形成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行为

认同、成效认同,促进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

(2)课程思政改革

①顶层设计,强化育人理念

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将“课程思政”纳入工作布局整体规划中,提升

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推动“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推

进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②深化课程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坚持立德树人,在“三全育人”视角下,挖掘了专业课特色

思政教育元素,制定专业课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在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理念上,实施“课程思政”全方位课程改革。

③重视教学设计,推进“课程思政”

重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洞察

学生专业实践和学科发展所蕴含的思政价值与意义,确保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思

政教育的价值性。找准连接点,充分揭示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与思政元素之

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④建立培训机制

让教师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对教师进行了“课程思政”和师德师

风建设方面的培训,让教师树立育人的理念,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提高教师

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之树立起政治信仰,具有家国情怀,让其能够真正弄懂并从

14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内心深处相信从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课

程思政”和教学、育人的完美结合。

(3)实践能力改革

①坚持校企合作原则

“三教”改革坚持校企合作的基本路径,将校企合作要求贯彻专业工作全方

位、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师成长全周期,形成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教师熟悉了

解合作企业的生产过程,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全面掌握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教

学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的贯通对接。

②建立教师鼓励机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

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通知》(教师〔2016〕3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等文件精神,学校层面为了提高我院教师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了管理办法。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实现同课程组的教师授课与实践技能提升交互进行。

以5年为一个周期,每人到企业挂职,主持完成相应的项目至少一项。

③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技能锻炼等各种手段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借助企业锻炼、科研合作、技术

服务、社区服务等多种途径,突出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带领教师快速

提高实践能力水平。打造本专业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技艺精湛、

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④建设专业教学团队

按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的岗位,聘请了食品行业实践技能丰富、理论基础

扎实、工作岗位顶层的企业精英5名同志为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食品智能加工

技术专业客座教授。在产业领军型人才和校内首席专家的引领下,专业带头人与

行业大师共同组织专业团队的建设。构建“专业带头人+行业大师牵头、行业技

术骨干+骨干教师为骨架、行业能工巧匠+专业教师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团队。

(4)教学能力改革

15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①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

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

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②举办教学能力比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以教学团队为参赛对象,进行教学能力比赛,教学团队是教师的横向联合,

是教学能力比赛的竞赛主体。教学能力比赛重在“能力”二字,“能力”又经由

比赛这一平台外显出来,依托教学能力比赛的平台呈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

段,展现教师风采和能力。促使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提升。

③全面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

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同时,发挥教学团队作用,

以老带新,相互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④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慧教学融合

借助智慧教学平台,以服务模式转变为引领,以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课改纵

深发展新的着力点,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自主或联合开发并上线开放使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一批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

微课程和专题课程,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面对社会人员招生和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的生源多元化的趋势,规范在线教学

管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利用大数据实施“成果导向”的过程性考核,做好学

习成果学分认定。

3.教师改革效果

通过对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课程思政、实践能力和教学

能力的改革,教学团队专兼结合(专业带头人+行业大师牵头、行业技术骨干+

骨干教师为骨架、行业能工巧匠+专业教师为基础)、师德高尚,能引领行业发

展的一流教学团队,达到省级教学团队标准。专业教师团队的职称、学历、类型、

年龄结构更加合理,将形成一支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理论基础雄厚、专业技能

精湛、生产经验丰富,能力超强的高水平复合型教师队伍,服务地方区域经济,

16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攻关技术难题。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兼职教师比例达到40%。取得一批有较

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成果,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和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运用。

(二)教材改革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以下为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在“教材改革”方面的工作总结。

1.教材改革的整体规划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

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根本,推动教材改革,促进学生创新

思维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所服务学生的身心特点,

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改革目标

加强教材选用管理,规范选用程序,大力推广、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以“质

量优先、培育特色”为建设原则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专业

核心课应选用与合作企业开发的教材,专业选修课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省重

点教材。每学期的教材选用工作,严格按照学院教材选用征订的具体流程和要求

进行。

①提高教材选用管理水平

选用符合我专业师资力量实际和办学宗旨的优秀教材,扎实推动教学质量的

提高。使用规划教材建设应符合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

注重素质教育;反映当代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新成果、新知识、新技术,注重借

鉴国内外教材先进成果。

②注重特色打造精品教材

支持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材,优先考虑在高水平出版社出版教材。五

年内编写并出版教材4-5部。

(3)任务要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教材改革提出了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改

革的两大任务,即“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

17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

信息化资源”。前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后者是教材形式的改革。

2.改革举措

(1)更新思想观念,深化教材改革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职教20条”为依

据,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使知识、能力、素质

协调发展,进而拟定课程教学大纲,规范教材建设工作,深化教材改革。

(2)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

教材建设作为高职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及科学研

究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教材建设的宏观管理,建立健全对教材建设的监督、检

查与宏观调控的管理机制;加大教材建设经费投入的力度,学院拿出了一部分经

费建立教材建设基金,支持教材编写、出版与研究。加大对电子教科书编写、

使用、管理实验的支持力度,开发电子立体教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校企双元合作,编写智慧教材

校企双元开发国家规划教材及专业核心课程的自编教材。聚焦一个智慧企业

的典型岗位及真实生产任务,遵循一条“1-N-1”的任务分解逻辑,分析一个典

型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讲义教案,提炼同一类企业的岗位能力,

编出一批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使教材内容充分反映产业发展最新进展。

每3年完成一次教材全面修订任务,适应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4)将“1+X”融入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平台

结合“1+X”证书的实施,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更新,及时与企业合作

编写校本教材和培训讲义等实用性教材。将“1+X”证书培训内容融入课程体系

和教材体系,构建教学平台。

(5)健全教材建设规章制度,加强教材管理工作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对选用或者自编教材进行规范化管理使教材建设工作

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专业自编教材初次开发后,及时送一线任课教师和行

业企业专业人员进行审读和试用。此外,加强了对我院优秀教材的宣传推广工作,

扩大影响,积极将我校的优秀教材向国内推广。完善教材选用管理制度,优先选

用国家规划教材,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

18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3.实施效果

通过教材改革的实施,近5年来,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公开出版教材4部,

使用国家规划教材、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率达到80%以上,教材的更新换

代周期缩短。使用近5年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