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 教案 第三章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_第1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 教案 第三章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_第2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 教案 第三章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_第3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 教案 第三章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_第4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 教案 第三章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课程教案课题:第三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教学目的:1.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以及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能够分析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并对新时代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2.掌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意义,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3.熟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原则,包括思想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体系化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协同化原则,能够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4.掌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体系,包括概述、课程必要性和基本要求,了解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实施形式,能够参与和组织相关的劳动教育活动。5.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积极向他人传递关于劳动教育的知识和价值观念,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课型:新授课课时:本章安排2个课时。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原则。教学难点:难点:掌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体系。教学过程:教学形式:讲授课,教学组织采用课堂整体讲授和分组演示。教学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媒体技术。板书设计:本课标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课次1授课方式理论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2学分共2分授课对象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任课教师教材及参考资料1.《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本教材配套视频教程及学习检查等资源。3.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资源。教学基本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课程引入我国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不仅使我们的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同时对劳动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参考以下形式:1.衔接导入2.悬念导入3.情景导入4.激疑导入5.演示导入6.实例导入7.其他形式本章基本知识汇总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有不同于以往的新体系、新设计。准确辨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是完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新体系设计的基础。内涵与外延是对概念指称的事物本质属性及其适应范围的概括。辨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是在辨析其属性概念——在劳动教育的内涵实质基础上,紧扣“新时代”和“高校”两词反映的种差特点,进一步明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该是什么和教什么。一、劳动教育概念的内涵(一)将劳动教育主要视为德育的内容《辞海》对劳动教育的定义是:“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将劳动教育定义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这两个定义均更强调劳动教育的德育属性,直接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德育的一部分,侧重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正确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把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看作日常生活培养的结果,并不突出劳动教育的智育价值。(二)将劳动教育主要视为智育的内容《教师百科辞典》对劳动的定义是:“劳动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播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感情。劳动教育十分重视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因素,把平凡的劳动同创造性劳动结合起来,把简单的劳动与富有知识的劳动结合起来。”成有信在其《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更是直截了当地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这两个定义均更强调劳动教育的智育属性,将劳动教育的主要价值定位为传播现代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的智力水平。(三)将劳动教育视为德育和智育的综合体《中国百科大辞典》在劳动技术教育词条下对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别做了解释:“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及技术和劳动技能。其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更偏重德育,技术教育更偏重智育,二者相结合共同培养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黄济先生认为,劳动教育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不甚确定的概念,“但从其基本任务而言,不外两大方面:一是劳动技能的培养,二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常常是二者兼而有之。”徐长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的育人活动。它包括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这些定义均强调劳动教育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的双重属性。(四)将劳动教育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教育形式劳动教育的本质含义是指通过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受教育者多种素质的教育活动,是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一体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综合性教育。作为内容,劳动教育可以理解为“关于劳动”的教育,它应该是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概念,有自身独特的教育任务——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的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等。作为形式,劳动教育可以理解为“通过劳动”的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生产劳动的实际锻炼,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五)对劳动教育概念的再认识作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我们既要看到劳动教育作为形式所具有的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更要看到劳动教育作为内容在国民素质养成中所具有的德智体美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因为作为合格的公民,每个人都应工作、都得劳动,所以,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以及对劳动的正确认知、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民素质。从长远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仅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规范、健全机制,更需要在学校教育阶段就为学生提供相对系统而完整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将来不仅带着胜任工作的基本劳动知识与技能,而且带着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伦理观和劳动权益意识步入职场。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其目的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该定义从五个方面明确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被明确为人才培养体系的专门部分(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反映新时代劳动发展的趋势(三)表现为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三大任务领域(四)以全面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为主要关注点(五)追求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和谐统一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外延分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外延,就是要在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下,从新时代对劳动者在思想、心理、伦理、行为、能力五个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入手,系统设计由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习惯、劳动知识与技能有机组成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一)让劳动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培植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劳动情感态度(三)在诚实劳动基础上,强调创造性劳动、体面劳动的劳动品德(四)要让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劳动习惯成为基本的生活方式(五)形成系统劳动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第二节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一、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一)劳动教育的观念相对淡薄学校教育忽视了学生劳动价值的引导、劳动精神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及劳动时间锻炼等方面的教育。在劳动实践方面,实习与专业理论学习难以紧密衔接。(二)劳动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管理1、劳动教育的物质投入和保障不到位2、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不充分(三)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学生主体的个性特征在不断变化,但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却长期不变。缺乏时代性,难以吸引学生,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因此,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创新。(四)劳动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由于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劳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偏差,缺乏必要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劳动习惯较差。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没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二、加强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一)有助于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助力全能人才的培养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新时代教育方针的丰富和贯彻落实,是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二)有助于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助推力量。“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劳动者的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三)有利于强化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政治教育的路径劳动教育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贡献的重要向导。(四)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文化意识,传承优秀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精华,热爱劳动是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我们推进新时代的起点。第三节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原则劳动教育的原则是有效进行劳动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从合目的性的角度看,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必须符合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和目的,完成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从合规律性的角度看,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必须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新时代的社会劳动发展规律。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视角出发,本研究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五项基本原则,以期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成功实施提供有效的指导。一、思想性原则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提法更强调人才的专业性与政治性,这一导向完全符合当今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大趋势,实际上,无论何时,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质上都是“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辛勤劳动者、诚实劳动者、创造性劳动者。在劳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劳动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劳动中加强品德修养、在劳动中增长知识见识、在劳动中培养奋斗精神、在劳动中增强综合素质,以劳动教育夯实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新时代我国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首要原则。二、时代性原则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劳动的“变”与“不变”。一方面,要讲明新时代劳动的本质不变性。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以更生动、更接地气、更有显示度的方式,将这些彰显着劳动亘古不变的本质特征的真理性认识讲深、讲透、讲活,讲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另一方面,要深入认识新时代劳动的形式变化性。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劳动形态的丰富性,以及不同形态的劳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真正明白并由衷认同,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的道理;三、体系化原则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高校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与独立设置的关系,加强劳动教育的体系设计。高校推进劳动教育一定要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习实训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劳动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为实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建构有机融入与独立设置相结合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四、创新性原则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特别是要注意根据新时代劳动和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内容出新、手段革新。一方面,新时代劳动发展的新特点要求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出新。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要求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手段革新。在强调利用传统方式加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情感态度教育和劳动品德教育,强化劳动实践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利用“慕课”、在线课堂、翻转课堂、手机课堂、微课堂等方式讲好劳动教育课程,打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金课”,给劳动教育增强互动性、即时性、趣味性。五、协同化原则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在用好学校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发挥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作用。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个体劳动素养培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家校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习惯;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好社会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作用。要加大社会实践力度,感知中国大地,体察国情民情,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要构建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三协同的师资团队,组建社会志愿者辅导团队,要充分发挥好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用、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赢关系,要积极向政府争取政策立法,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积极性。第四节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体系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加强高校劳动教育,重在深入把握高等教育规律,找准劳动教育的着力点、切入点,科学谋划、优化协调、精准高效、扎实推进,做到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体系概述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同向同行,才能构建出扎实、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散性的课外劳动教育是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必须把劳动教育理念贯穿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相结合,完成劳动思想教育的任务;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训相结合,完成劳动知识与技能教育的任务;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训练中得到全面发展。(一)扎实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中的受益是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开设劳动教育的专门课程,既是所有专业的通识性需要,也是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必然要求。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必须建立和完善劳动教育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与其他专业课同向同行。(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相关性,内容具有关联性,在实施路径的方式方法上也可以相互借鉴。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强化劳动教育目标的道德引领和精神塑造,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习惯、劳动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实现劳动教育的五个目标任务。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促使学生成为德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要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劳动导向,专业知识中融入劳动要素,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价值体系;要加强专业教育中的劳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培育劳动精神;要挖掘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特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特色专业课程。(四)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具有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的关系。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相结合,要注重对学生劳动情怀的培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要注重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和相关单位的精细化统筹安排,拓展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五)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结合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概念是实践概念的具体化。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结合,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的比重,通过工学结合、勤工助学、劳动体验等途径,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劳动技能;要积极引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培养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怀、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六)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创造性劳动区别于重复性劳动,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升华,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注重点面结合、强化实践,完善“双创”教育体系;要注重资源整合,拓展“双创”空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双创”活动的机会;要在“双创”活动中加大鼓励和奖励力度,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培养水准。(七)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产教融合是实现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形成校企一体化共同培养学生的办学模式。要完善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落实有利于产教融合的劳动教育机制,从教育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入手,对其进行优化调整;要加强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相应的指导委员会,由产业部门、人保部门和财政部门多部门参与,统筹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要建立劳动教育实施主体与产业行业对话协调机制,培植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新模式。(八)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相结合职业生涯教育是指促进和引导学生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并落实实施的教育活动,就业指导则是为大学生提供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相结合,要加大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认识新时代劳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要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着力建设一支具备深厚劳动教育思想理念的高水平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九)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承担着熏陶和影响学生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要通过各种丰富灵活的方式手段,积极营造校园劳动文化景观和氛围;要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各类学术和文化文体活动倡扬劳动精神、传递劳动情怀;要积极发挥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榜样作用,围绕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精心策划相关活动,实现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进校园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一)了解和掌握有关劳动科学最基本的知识结构正确的劳动观是形成“三观”的重要基础,它是人类对劳动实践活动及其创造本质的基本看法。劳动教育,可让高校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批判和摒弃以极度功利化、个人化为表现形式的极端个人主义,使其能够分辨是非,增强免疫力,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和劳动是幸福源泉的劳动幸福观。(二)以“知行合一”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直接体认固然重要,但是获得劳动体验绝非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最终目的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