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法规(师范教育)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教育政策法规(师范教育)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教育政策法规(师范教育)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教育政策法规(师范教育)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教育政策法规(师范教育)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共12章包括:教育政策概述,教育政策过程,教育法规原理,教育法规的运行,教育法律救济,我国教育基本政策与法规,我国基础教育政策与法规,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我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政策与法规,我国民办教育、特殊教育政策与法规,我国教师政策与法规,我国教育活动中适用的其他法规全套可编辑PPT课件第一节教育政策的含义、

作用和地位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作用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地位从狭义上讲,政策等同于“公共政策”,是政府、政党和其他政治团体等具有公共权力的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各项发展目标而提出的政治性的行为依据和准则。它是一系列计划、法令、措施、规章、条例和办法的总称。一、教育政策的含义(一)政策一般来说,教育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教育政策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价的团体、组织或个人。例如,我国的教育政策主体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等。1教育政策主体(二)教育政策一、教育政策的含义一般来说,教育政策客体是指教育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和所要处理的教育问题。2教育政策客体

《关于严禁使用童工的通知》《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政策的主要客体是人,是有关人员的使用、培养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等政策的主要客体是事件,关系到教育事业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教育部部属高等院校物质仓库管理办法》等政策的主要客体是事物,影响到物质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等。(二)教育政策一、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客体可以是人、事或物。

“目标”即教育政策要达到的目的或状态。教育政策通常都是为了解决某些教育问题,实现某种教育目的而制定和实施的。目标是教育政策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政策评价的标准,为教育政策主体和客体指明了方向。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就为我国一段时期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3教育政策的目标(二)教育政策一、教育政策的含义

行动准则与规范”即教育政策“如何做”。一系列教育行动准则与规范规定着教育主体、客体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鼓励如何做或限制、禁止如何做。教育政策总是以一系列的行动准则与规范的方式,有效地调节教育与外部社会之间以及教育内部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调动各层次、各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4一系列教育行动准则与规范(二)教育政策一、教育政策的含义

教育政策不是一种静态的政策文本,而是一种动态的行动过程。教育政策包含着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价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动。教育政策的制定都是着眼于政策行动或政策执行的。例如,《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我国各地开展的“小学按片区就近入学”“取消小升初考试”“教师轮岗教学”“建设寄宿制学校”等活动都是推进教育政策目标而进行的活动。5为实现教育政策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二)教育政策一、教育政策的含义1)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教育政策提出的教育目标引导人们为实现教育目标共同努力。例如,《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总目标包括“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等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并明确规定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1教育政策导向作用的表现(一)教育政策的导向作用二、教育政策的作用2)推出一整套旨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措施

教育政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发展措施更加具体地引导人们怎样做、如何做。例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教育保障方面的措施主要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等。这些措施的提出能有效指导各部门开展工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1教育政策导向作用的表现(一)教育政策的导向作用二、教育政策的作用2教育政策导向作用的类型(一)教育政策的导向作用二、教育政策的作用直接导向作用1教育政策对其调整对象的直接作用。例如,“在校大学生可休学创业”的政策,将促进大学生创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贯彻落实。间接导向作用2教育政策对非直接调节对象的影响。例如,“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的政策,会间接影响人们就业的选择,引导青年学生(非直接调节对象)积极报考师范院校。1教育政策协调作用的表现(二)教育政策的协调作用二、教育政策的作用间接导向作用教育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组成这个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有时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教育政策就作为教育关系中各方利益的“显示器”和“调节器”,发挥协调作用。例如,公办学校与私立学校,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就需要通过国家教育政策来协调。

教育事业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系统密切相关,教育政策就需要协调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例如,《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关于“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政策,就协调了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部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机构布局优化调整。优点协调教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2教育政策协调作用的特点(二)教育政策的协调作用二、教育政策的作用间接导向作用优点多维性:教育政策所要协调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协调某一事物正是为了使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取得相对平衡。动态性:协调的过程是在发展中由失衡、不协调状态向平衡、协调、稳定状态转化的过程。适度性:教育政策在协调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平衡关系时,应掌握利益需求的最佳满足界限,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违背了适度性原则就会产生新的不平衡。1教育政策控制作用的表现(三)教育政策的控制作用二、教育政策的作用间接导向作用

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教育政策执行中,人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和妨碍政策的贯彻落实。优点教育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环境和形势不断变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也在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这都要求教育政策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整和更新,加强教育政策的控制作用。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离不开有效的控制教育政策的适时调整更新也离不开控制2教育政策控制作用的特点(三)教育政策的控制作用二、教育政策的作用间接导向作用优点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等。这些措施的提出能有效指导各部门开展工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强制性惩罚性任何一项教育政策都是一定阶级利益和意志的表现,违反了政策就必须受到谴责和惩罚。3教育政策控制作用的条件(三)教育政策的控制作用二、教育政策的作用间接导向作用教育政策控制作用的发挥需要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成本标准,主要反映政策执行工作所需支出的费用;二是数量标准,从量的角度规定政策执行所应达到的水平和完成的期限;三是质量标准,主要从质的方面规定政策执行工作的范围和水准。教育政策控制的标准必须明确、合理首先是建立、健全教育政策控制的各个机构;其次是使各种控制制度、法规和措施在时间上形成连续完整的“回路”,在空间上形成严密得当的“网络”,以保证控制对象在任一阶段、任一环节都受到有效的控制。教育政策控制的手段必须完整、严密1教育政策是五大类国家政策之一(一)教育政策是国家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三、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地位从政策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来看,国家政策一般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科技政策、文教政策五大类。在保障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通过教育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中,教育政策是不可或缺的。2教育政策寓含或渗透其他政策中(一)教育政策是国家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三、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地位首先,国家的总政策或基本政策中有对教育政策的表述。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中有对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郑重规定。其次,国家各类政策中均不同程度地含有教育的内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推动;旨在促进各类事业发展的政策中,也都不可避免地含有教育的政策。1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重要性(二)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三、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地位教育在现代国家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新时期的教育政策应该怎样制定,如何为培养和造就新时代人才服务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因此,教育政策在现代国家政策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2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独特性(二)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三、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1)教育政策是一种特殊的政策教育政策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活动和教育政策利益分配两方面。首先,教育政策以教育活动及其问题为对象,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决定了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依赖于教育活动中人的积极、能动地参与。其次,教育利益不是表现为经济、权力、地位的利益,而是表现为个人身心发展的机会、发展的条件和资格认定等,这关系到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未来的发展。因此,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2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独特性(二)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三、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2)教育政策是相对独立的政策体系

首先,教育自身是一种独立的体系。教育有多种层次、多种类别、多种形式,教育发展不仅受到教育内部环境及自身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外部环境及外在条件的制约,这一切决定着教育政策的多样性、独立性,也决定着教育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关联性。其次,教育政策体系内部存在着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具体教育政策,这些具体的教育政策是针对具体类别或具体形式的教育发展而言的,既相互依存,又各有特定的作用和价值,无法彼此替代,因而也具有相对独立的政策地位。第二节我国教育政策的特征、

类型和体系结构我国教育政策的特征我国教育政策类型我国教育政策体系结构

政治性是教育政策的根本特征,直接反映教育政策主体的自身利益和要求。

原则性是指教育政策的内容必须鲜明地体现政党和国家利益的政治意图,它规定人们应做或不应做什么,提倡或鼓励做什么。

例如,《小学管理规程》第二十三条规定:“对学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肯定成绩和进步,指出缺点和不足,不得讽刺挖苦、粗暴压服,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一、我国教育政策的特征(一)政治性和原则性教育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体现和主观能动性的产物,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一、我国教育政策的特征(二)目的性与可行性

明确的目的性是教育政策的基本特征,没有目的性的教育政策是不存在的。要使教育政策的目的变成现实,就要同时考虑教育政策的可行性。不具备可行性的政策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教育政策经制定公布后,在其有效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相对保持不变。

例如,《教育规划纲要》就是指导我国教育2010—2020年发展的纲领性政策,10年内稳定不变。从动态的角度看,教育政策由教育议题确定、政策决策、政策执行、政策监督和政策评价等阶段或环节构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我国教育政策的特征(三)稳定性与阶段性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依据宪法的授权,为实现人民的教育意志而制定的教育准则。党和国家行为的合宪性决定了他们所颁布的教育政策的合法性,以及由此而具有的权威性。一、我国教育政策的特征(四)合法性与权威性教育系统所需调节的关系是繁多而复杂的,针对各方面、各层次的教育政策只有纵向一致、横向协调,形成一个系统,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教育政策的系统性决定了教育政策所指引的行动必然要牵扯到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了教育政策的功能必定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零散的。例如,“大幅度缩减高考加分项目,重视分数录取”的政策,具体包括“取消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加分项目”“取消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加分项目”等。一、我国教育政策的特征(五)系统性与多功能性二、我国教育政策类型(一)按照教育政策的层次划分3教育政策规定教育政策规定比教育政策法规低一个层次,但是又比教育政策措施高一个层次。2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政策法规是指把规范教育领域各类问题的规则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形成具有权威性的、稳定性的教育政策。1教育政策方针教育政策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教育的总指导思想和原则,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4教育政策措施教育政策措施主要是指根据已有的教育方针、法规以及各种规定而采取的和教育政策相一致的教育政策细化措施、方针等。教育政策的层次划分二、我国教育政策类型(二)按照教育政策的内容划分

教育质量政策1

教育体制政策2

教育经费政策3

教育人事政策4

教育质量政策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它所要解决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类型和标准的问题。

包括办学体制政策、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体制政策、教育投入体制政策、教育人事管理体制政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政策六个方面的内容。

教育经费政策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政策、国家财政拨款政策、学校收费政策、教育集资政策、教师工资政策、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学资助政策等。

教育人事政策包括教师资格制度政策,教师任用、调配政策,教师聘用政策,教师职务政策,师范教育政策,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教育行政人员政策,校长任用管理政策等。

分配性教育政策是指为教育管理者和管理对象提供利益或福利的政策。二、我国教育政策类型(三)按照教育政策协调的方式划分分配性教育政策1234规范性教育政策调节性教育政策构成性教育政策

规范性教育政策又称限制性教育政策,是指为了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提高教育质量以及促进教育公平而出台的对教育活动主体进行限制和约束的规则、规范等。调节性教育政策是指为了维护教育的和谐、稳定发展,对教育领域内的资源或权力的转移。

构成性教育政策是指政府只对教育问题进行原则性的规定和限制,而由教育相关部门和教育管理者来决定具体的政策以及教育活动方式。三、我国教育政策体系结构(一)我国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4

党的政策性文件如下:1党的政策性文件中国共产党党章。党章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性质、地位、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有关于新时期党的教育政策的重要表达。党中央制定和批准的文件。例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的《教育规划纲要》,是一定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的决议、决定。例如,《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是适用于河北省的教育政策文件。中央直属领导机关和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所属部门制定或批准的文件。例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或省委宣传部发布的有关规范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三、我国教育政策体系结构(一)我国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4这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有立法权的市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和地方的权力机构制定或批准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即通常所说的教育法律法规。

例如,《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等。2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批准的教育政策性文件三、我国教育政策体系结构(一)我国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4

(1)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委制定或批准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例如,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等。

(2)县级以上(含县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例如,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的《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的《重庆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3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三、我国教育政策体系结构(一)我国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4这类政策性文件比较多。例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制定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4党中央和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所属有关部门与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共同制定和批准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三、我国教育政策体系结构(一)我国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4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工作的重要主张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会议上公布的(如党中央领导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报告等),或经过党或国家的有关组织批准的,或在党的机关报刊等正式出版物上公开发表的,都应当列入政策的范畴,都具有政策性的作用。5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问题的讲话和指示三、我国教育政策体系结构(二)我国教育政策的纵横结构4

(1)从教育政策的等级来看,从上至下依次为:总教育政策、基本教育政策、一般教育政策、特殊教育政策,具体内容如表1-1所示。1纵向结构等级政策名称说明第一级总教育政策纲领性政策,是对我国整个教育事业进行指导的政策第二级基本教育政策对教育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为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问题而制定的教育政策第三级一般教育政策根据总教育政策和基本教育政策,对教育事业和教育活动中具体的利益关系和政策问题进行处理和安排的一系列教育文件、规定和条例等第四级特殊教育政策对特殊性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活动中的特殊性问题的规定或暂行办法表1-1教育政策的等级三、我国教育政策体系结构(二)我国教育政策的纵横结构4

(2)从教育政策制定的时间来看,从过去到将来有:过去教育政策、现行教育政策、将来教育政策。

1纵向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过去教育政策不等于过时、无用的政策,将来教育政策又称未来教育政策,是指将来可望实行但目前不能兑现的超前政策。例如,实行12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三年学前教育等。三、我国教育政策体系结构(二)我国教育政策的纵横结构4

(3)从教育政策施行的时间来看,有长期教育政策、中期教育政策、短期教育政策、即时教育政策,具体内容如表1-2所示。1纵向结构施行的时间政策名称说明长长期教育政策一般包括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起作用的根本政策、宏观政策或战略性政策相对短中、短期教育政策相对于长期政策而言,是对长期政策目标、措施的阶段性分解最短即时教育政策针对个别教育情况、特殊教育问题采取的个别政策表1-2教育政策的施行时间三、我国教育政策体系结构(二)我国教育政策的纵横结构4

教育政策的横向结构是指不存在派生或包含关系的不同领域的教育政策,按照并列关系横向排列。我国教育政策的横向结构包括:基础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职业教育政策、成人教育政策、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特殊教育政策等。2横向结构谢谢观看THANKYOUFORWATCHING第一节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政策制定的主体和原则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

教育政策制定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包括教育立法者、教育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府职能部门、利益团体、研究机构、智囊团、大众传媒和普通公众等。一、教育政策制定的主体和原则(一)教育政策制定主体

从我国教育政策制度改革现状来看,必须充分尊重政府作为决策者的权威,同时尊重其他主体的合理诉求,才能共同推进教育政策制定的均权化、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基本人权和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公平原则是教育政策制定的首要原则。教育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遵循教育的公共性属性,公平、公正地配置教育资源,切实维护每一个个体公平获得教育资源、接受平等教育、获得平等发展机会的权利。一、教育政策制定的主体和原则(二)教育政策制定原则1公平原则

提高教育政策的科学化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教育政策制定的主体和原则(二)教育政策制定原则2科学原则首先,制定教育政策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要充分理解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文化学和现代思维学科的精华。其次,制定教育政策要科学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以其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再次,制定教育政策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程序,充分发挥经过教育实践认证的、科学的方法与手段的重要作用。最后,制定教育政策要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领导、专家、群众的力量,集思广益,共同为教育政策制定出谋划策。一、教育政策制定的主体和原则(二)教育政策制定原则3统筹原则在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教育政策制定的内外部环境,从社会大背景中考虑教育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既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教育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也要考虑和平衡社会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各种关系。一、教育政策制定的主体和原则(二)教育政策制定原则4效益原则制定教育政策必须确保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教育政策执行力的发挥,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教育政策制定的主体和原则(二)教育政策制定原则5弹性原则教育政策的权威性要求政策形成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不能朝令夕改或陷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而教育政策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又要求能随着现实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这就要求教育政策制定时在质、量、度的规定方面留有余地,保留一定的伸缩范围,使教育政策在客观条件发生某种变化时仍能适用,甚至产生新的政策功能。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一)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认定教育政策问题的前提,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发现问题。一是通过社会调查。调查研究是发现公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了解教育实际矛盾的最有效途径。二是通过研究社会信息。例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问题就是建立在深刻分析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三是通过预测分析。例如,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落实和产业经济的成功转型,可以预测教育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国家提出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改革问题。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一)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2认定问题

认定教育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协调和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和价值取向,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遵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政策问题认定的公平和民主。不断完善教育政策问题认定的保障体系,既要将政府的决策意图传达给民众,也要将民众的诉求传达给政府,提升政策制定主体的政策问题意识和政策决策能力,从而保障教育政策问题认定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平性。注意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二)教育政策议程的设立1公众议程公众议程是指由非政府机构的个人或团体提出的政策问题在社会中形成广泛议论,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过程。在公众议程中,社会舆论、新闻媒介、公众民意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网民对“教师有偿家教问题”的讨论,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等。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二)教育政策议程的设立2政府议程

1)确定教育政策目标教育政策目标是指解决教育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结果,包括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目的、任务等。良好的教育政策目标应具有以下特征:针对性:教育政策目标必须针对教育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先进性:教育政策目标针对的实际问题是一种带有方向性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政策目标应该具有先进性,从而引导教育事业健康地向前发展。可行性:教育政策目标应高于现实水平,同时不脱离现实水平的要求,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而实现的。规范性:教育政策目标要体现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教育愿望;应当符合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的精神与规定;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下级教育政策目标要服从上级教育政策目标,地方、部门的教育政策目标要服从党和国家的教育总政策和总目标。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二)教育政策议程的设立2政府议程

2)拟定教育政策方案教育政策方案是政策决定的中心环节,拟定教育政策方案的目的是为实现教育政策目标提供多种可行性方案或备选方案。一般来说,在拟定教育政策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刚性与弹性相济原则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三)教育政策的决定1教育政策决定的常见模式1)理性模式理性模式是政策制定者根据完备的综合信息,客观地分析判断,对多选方案进行优缺点评估,排定优劣顺序,估计成本效益,预测可能产生的影响,经比较分析之后选择最符合经济效益的最佳方案。

这种最优化的政策决策模式带有一定的“空想主义”色彩,并存在非民主化的倾向。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三)教育政策的决定1教育政策决定的常见模式2)渐进模式渐进模式是指以现行的政策为基础,再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然后决定哪些现行政策宜加修改以及应该增加哪些新的政策内容。渐进模式的优点:在于政策制定比较稳妥、可靠,决策者不必花很多时间去调查和寻找所有的政策方案,决策时目标也比较单一。渐进模式的缺点:但这种模式适用于外界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如果环境发生巨变,教育政策需要彻底修改时,这种模式就显得过于保守,难以实现政策的创造性与创新性。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三)教育政策的决定1教育政策决定的常见模式3)综合模式综合模式就是将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式混合使用、有机结合的一种决策模式。其基本程序是:首先,采用渐进模式对现行教育政策进行检查和评估;然后,运用理性模式的操作方法来保证政策方案的最优化。

综合模式能够适应突变的政策环境,发挥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政策决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对决策者的要求较高,比较耗费时间。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三)教育政策的决定1教育政策决定的常见模式

4)团体模式团体模式又称政治协商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人的意见,在充分评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这种模式下,政策就是团体之间在目标与利益的冲突中达到的一种平衡。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三)教育政策的决定1教育政策决定的常见模式

5)精英模式精英模式又称杰出人物政策模式,是指由掌握政治权力的少数精英人物来作出政策的决定。这种模式下,少数杰出人物的价值偏好和认识水平是决定教育政策的关键因素。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三)教育政策的决定2我国教育政策决定的模式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所以在进行教育决策时所遵循的是团体决策与精英决策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既可以防止政策决策过程中的个人专断和一言堂,又能防止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倾向。

教育决策时所遵循的是团体决策与精英决策相结合的模式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四)教育政策合法化1行政机关教育政策合法化的基本形式

行政机关教育政策合法化的基本形式是授权立法与职权立法。授权立法职权立法各级行政机关经立法机关的授权而进行的一种“立法”活动。这里的“立法”区别于国家立法机关为教育制定特定的法律,泛指制定一般的教育行政法规,包括颁布教育命令、章程、条例、决议等规范性政策文件。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行政机关组织法规定的职权或行政权所进行的立法。《宪法》和行政机关组织法规定着不同层级行政机关的不同立法职权,行政机关只能在法律确定的职权范围内行使立法权,不得有违背法律滥用或丧失职权现象的发生。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四)教育政策合法化2行政机关教育政策合法化的基本程序

图2-2行政机关政策合法化基本程序我国行政机关教育政策合法化程序包含四个步骤,即提出草案、审查草案、批准草案和公布政策,如图2-2所示。第二节教育政策的执行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和意义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教育政策执行的特征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在我国,教育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此外,其他社会团体机构及各种政策利益相关者在政策执行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和意义(一)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1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每一种政策都有特定的执行主体。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实际上是指教育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包括执行机构与执行人员。任何执行机构都是由执行人员所组成的,因此教育政策执行机构的组织特质及执行人员的政策水平与素养,是影响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一、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和意义(一)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2教育政策执行方案执行教育政策需要有明确的执行方案。有了明确、科学的政策执行方案,才能有切实有效的执行行动。

通常情况下,一份完整的教育政策执行方案,需要清晰、准确地说明下列问题:此项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是谁?这一教育政策的执行时间有多长,空间范围有多大?这一教育政策执行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或长期目标是什么?这一教育政策怎样分步骤地实施?如何面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采取相对应的策略等。一、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和意义(一)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3教育政策施行对象

教育政策施行对象又称目标群体,即受教育政策影响的人群。任何教育政策都是在特定的对象中实施,并且最直接地影响着一定人群的利益。一、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和意义(一)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4教育政策执行条件

教育政策执行条件是指能保障教育政策顺利运行的社会资源,既包括物质层面的资源,也包括精神层面的资源。一项好的教育政策,其本身蕴含着对政策运行所需资源的充分把握。例如,明确当前条件下政策可施行的程度,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调度等。一、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和意义(二)教育政策执行的意义教育政策执行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决定性环节教育政策执行的意义(一)(三)(二)教育政策执行是对教育政策实行检验的根本途径教育政策执行是教育政策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二、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一)教育政策的宣传

教育政策宣传是教育政策执行的起始环节,同时也需要贯穿于政策执行的全过程。教育政策宣传是为了使政策能够深入人心,从而唤起或激发人们对于执行政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育政策宣传有多种途径,如组织民众定期学习政策文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教育政策,专门小组深入民众进行教育政策宣讲等。二、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二)政策执行的计划方向正确:制定的计划要符合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体现教育政策的根本目标。切实可行:计划提出的要求、措施符合教育实际,既不偏低也不过高。全面完整:编制执行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重点突出:执行要能在兼顾全面的前提下,有所重点地推进。分工落实:执行计划要明确专人负责实施,政策实施要建立明确的责任制。留有余地:计划中完成各项工作的时间要有一定的弹性,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要有机动性,以适应计划执行过程中意外的变化,使计划在执行中能保持相对稳定。一般来说,制定教育政策执行计划有如下要求:二、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三)教育政策的实施教育政策实施前需要有良好的组织准备,即合理组合政策实施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执行组织的良好运行机制,力求取得政策实施的良好效果与效益。这种准备贯穿于教育政策实施的始终。1教育政策实施的准备二、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三)教育政策的实施一般来说,在实施教育政策时,可考虑采用“先开展政策实验再全面推广”的方式进行。政策实验是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重要步骤,它可以验证政策,及时总结实施经验,发现实施中的问题,从而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政策实验需要按照科学方法进行,需要精心选择实验对象,周密设计实验方案,及时总结实验结果。2教育政策实施的方式二、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四)政策执行的协调

教育政策执行的协调也是贯穿于政策执行全过程的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协调的必要性源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种功能要素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而要有效地克服问题,化解矛盾,保证各种功能要素处于较佳的组合状态,形成真正的合力,就必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注意及时地协调各种关系。教育政策执行所需要协调的关系通常包括:执行者与政策施行对象的关系;执行者之间的关系;政策资源的配置关系;政策执行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政策执行进度与效果的关系等。二、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五)政策执行的总结

政策执行总结意味着对上一阶段政策执行状况的总体回顾与反思,同时也是为政策的持续执行(或新的政策执行)创设更好的基础。政策执行的总结需要对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对政策执行机关与个人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总之,教育政策执行总结是为了发扬成绩、吸取教训,修订与完善政策方案,更好地协调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三、教育政策执行的特征(一)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者与施行对象的互动过程

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者与施行对象密切合作、和谐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执行者需要深入了解教育政策,并向施行对象大力宣传政策;另一方面,施行对象需要认同政策、响应政策,二者感情上的融洽与沟通对教育政策执行会产生重要影响。

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时政策执行者与施行对象的需求或观点并不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彼此需要各自反省或修正立场,用折中的方式商定两者均可接受的政策执行方案。三、教育政策执行的特征(二)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过程包括解决这一政策问题是否具备有效可行的理论与技术,与政策问题直接相关的目标群体有多大,其行为状况如何,目标群体行为需要做怎样的调适等。包括政策目标是否明确,政策资源是否充足,政策执行机构层次是否合理,机构特质如何,执行人员的素养及工作效率如何等。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社会政治气氛、新闻媒介对政策问题的关注程度、社会公众对政策的支持情况等。1政策问题的可解决程度政策本身的能力和条件影响政策执行的外部因素23三、教育政策执行的特征(三)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过程1教育政策执行的原则性是指必须遵循政策的指示,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去做,维护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但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并不是单纯地讲求原则性的过程,而是原则性始终要和灵活性有机结合。教育政策执行的灵活性是指在不违背政策原则精神、不偏离政策方向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实现政策目标。这一教育政策执行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或长期目标是什么?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与统一是执行过程的内在要求与属性。四、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主要问题11教育政策执行的偏离

教育政策执行的偏离是指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偏离政策目标,违背政策原有的精神与内容,自行其是,其结果导致政策执行的严重“变味”与“走样”。这种现象也表现在当执行机关和部门所执行的教育政策于己不利时,执行者就制定与上级政策看似一致实则不一致的执行方案,使上级教育政策难以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四、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主要问题12教育政策执行的缺损

教育政策执行的缺损是指执行政策时不是完全按照政策的指示和要求办事,而是将政策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取舍,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就贯彻执行,对自己不利或无关的内容就予以搁置或遗弃。四、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主要问题13教育政策执行的表面化教育政策执行的表面化是指某教育政策颁行之后,仅在表面上进行了宣传,而未被进一步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形成了表面化、象征性的执行。例如,国家三令五申要求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但在各级学校往往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学生学业负担也依然过重。四、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主要问题14教育政策执行的泛化

教育政策执行的泛化是指将仅适宜于某一时段、某一区域或某一教育领域、部门的教育政策在更广泛的时空中实施,其结果是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四、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主要问题15教育政策执行的附加性

教育政策执行的附加性是指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执行者附加了一些原政策目标所没有的内容,即增添了一些“土政策”,并将此纳入政策执行方案中,使原政策执行融入了一些并不合适的附加条件与成分。四、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二)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1教育政策本身的缺陷1不良社会行政风气的影响2教育政策执行资源不足3执行者与施行对象的利益冲突4传统教育意识与观念的制约5监督约束机制的乏力6四、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三)减少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的对策1力求政策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加强政策执行机构的作风建设加深施行对象对政策的理解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减少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的对策第三节教育政策的监督教育政策监督的含义与作用教育政策监督的特征与类型教育政策监督的过程一、教育政策监督的含义与作用教育政策监督是指教育政策监督主体根据一定的教育法规或制度,对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及终结活动进行监督、调整和控制的过程。(一)教育政策监督的含义一、教育政策监督的含义与作用理解教育政策监督的含义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教育政策监督的含义教育政策监督的主体是从事监督活动的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教育政策监督的客体包括一切社会关系主体,主要指运用权力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公职人员。教育政策监督的内容是资源的配置及政策的运行。教育政策监督的宗旨是实现教育政策运行的法制化、规范化,不断提高教育政策质量与效率。教育政策监督的性质是教育政策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法制化、制度化的监督,目的是促进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和依法管理教育事务。教育政策监督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它是由监察、控制和调整等功能活动组成的。一、教育政策监督的含义与作用(二)教育政策监督的作用教育政策监督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反馈作用。将得到的反馈信息与教育政策目标或计划要求作比较后,对教育政策进行下一步的实施或调整。导向作用。及时纠正政策实施中的偏差和问题,保证教育政策实施的方向正确。沟通作用。教育政策可以起到上下沟通作用,推动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鉴定作用。有效的教育政策监督有助于开展教育政策评价,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巩固和扩展政策施行成果。完善作用。通过教育政策监督,教育政策主体可以发现政策本身的缺陷和问题,适时地进行修订或修正,不断地完善教育政策。二、教育政策监督的特征与类型(一)教育政策监督的特征教育政策监督的特征系统性与广泛性经常性与及时性群众性与民主性教育政策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决定了教育政策监督必然涉及教育政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具有广泛性;同时,教育政策监督必然涉及教育政策运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系统性。教育政策监督必须经常不断地对教育政策的实施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教育政策要让人民群众了解、熟悉并执行才能产生效果。因此,教育政策涉及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教育政策监督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一定的民主性。二、教育政策监督的特征与类型(二)教育政策监督的类型

教育政策监督的类型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教育政策制定或实施前的监督。事中监督又称日常监督,是指教育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监督。事后监督是指教育政策终结后的监督。一般监督是对教育政策运行的普遍意义、广泛范围上的监督。专门监督是指立法、司法和教育行政机关内设专门机构进行的教育政策监督。自我监督为内部监督,是指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的党和政府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外部监督是指党和政府机关外部的监督,如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一般监督与专门监督自我监督与外部监督三、教育政策监督的过程教育政策监督计划应明确教育政策监督的对象、监督的标准、监督的方式以及监督的目的等。把握最能说明问题的信息,从而进行政策性分析。政策实施后要对教育政策施行的效果,教育政策施行对象的反应、态度等作出评价。教育政策监督的过程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政策偏差。制定监督计划进行政策观察开展政策评价纠正政策偏差在纠正教育政策偏差的同时,实现监督成果的再利用。用好监督成果第四节教育政策的评价教育政策评价的含义与作用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教育政策评价的标准教育政策评价的方法一、教育政策评价的含义与作用(一)教育政策评价的含义

教育政策评价是指教育政策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育政策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与判断,总结教育政策运行的成绩与经验,揭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修订和完善教育政策和实现教育政策的更良性运行服务。一、教育政策评价的含义与作用(二)教育政策评价的作用01教育政策评价是实现教育政策科学民主化的重要途径教育政策评价过程是依靠民主、发扬民主的过程。02

教育政策评价是检验教育政策效果的基本手段在检验教育政策效益和效率的过程中,都是以政策评价为基本手段或途径的。03教育政策评价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方法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04教育政策评价是决定教育政策动向的重要依据教育政策是应该继续执行还是作出调整,都必须依据教育政策评价的科学论证。教育政策评价的作用二、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一)按照评价组织活动形式划分正式评价优点是评价过程规范化、评价方法科学化、评价结论比较客观全面。缺点是对开展评价的相关条件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评价信息,有足够的评价经费,还需要评价者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非正式评价优点是方式灵活、简便易行、随意性强。缺点是评价主体所获取的信息有限,评价过程缺乏规范的程序和方法,结论可能具有主观性、片面性。二、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二)按照评价主体划分

内部评价是由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者实施的评价,包括以下两类。内部评价制1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这种评价的优势在于: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就是评价者,他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利于评价活动的展开;同时,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信息,对教育政策目标和政策方案及时作出调整,真正发挥政策评价的功能。

这种评价的弊端在于:可能出于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而在评价中出现片面性、夸大成绩、隐瞒失误的现象。由专职评价人员实施的评价。

这种评价的优势在于:评价人员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评价规范、系统;

这种评价的弊端在于:弊端在于评价人员身处机构内部,可能由于部门利益限制或部门负责人指示而使评价失去客观性。二、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二)按照评价主体划分外部评价21)受委托进行的教育政策评价这种评价是由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委托系统以外的研究性机构、学术机构、专业性的政策咨询公司、高校的专家学者等完成的评价,是外部评价最主要的方式。这类评价的优势表现在:①评价人员独立,与教育系统没有直接关系,可以保证评价的公平与客观;②评价活动以委托形式开展,有利于评价者与委托者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合作;③评价主体由专业人员组成,拥有丰富的评价经验,有助于提高评价活动的质量。这类评价的弊端在于评价人员受委托者在经费或资料信息方面的制约,有时不是为了评价教育政策本身,而是为了对委托者负责,有可能为了迎合或满足委托者的要求而放弃科学、公正的评价,得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结论。二、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二)按照评价主体划分外部评价2

2)不受委托进行的教育政策评价这类评价是指外部评价者出于自身的工作职责、社会责任感、研究目的、个人兴趣或相关利益而自行开展的政策评价活动。这类评价优势在于评价者与政府部门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也不代表任何机构的利益,而是代表公众对教育政策的看法和观点,评价的态度最为客观,评价结果也比较公正。这类评价的缺点在于评价活动缺乏权威性,评价中所需要采集的各类资料信息难以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评价结论难以得到重视;同时,这类评价在经费来源上存在一定困难,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有一定的阻碍。二、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三)按照政策评价过程划分执行前评价1

执行前评价又称“预评价”,是指在教育政策执行之前,对政策方案和政策执行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的分析、评估,它主要包括对教育政策方案的评价和对政策效果的预测分析。对教育政策方案的评价;对政策效果的预测分析。二、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三)按照政策评价过程划分执行中评价2

执行中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对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及其在执行过程中的具体状况进行的评价和分析。这种评价是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全面审视,对于保障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执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执行中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政策是否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是否拟定了翔实的执行计划;是否按照计划组织实施;人、财、物等政策资源是否充足、到位;教育政策的外部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的效率、主动性、原则性和灵活性如何等。二、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三)按照政策评价过程划分执行后评价3

执行后评价又称“结果评价”,是指教育政策执行完成后,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全面分析与评价。这种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考察一项教育政策的执行在客观上对教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执行后评价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是对教育政策执行的总结,对教育政策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具有权威性和极强的影响力。执行后评价根据的是教育政策实施后已经出现的结果,是通过实践检验的方式进行的,因而根据这种评价基本可以决定一项教育政策的延续、改进或终止。三、教育政策评价的标准(一)发展性标准“量”的发展标准1

教育政策评价“量”的发展标准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或数字指标,据此指标可以衡量教育政策实施之后究竟将某项教育指标的数量增长或提高到何种水平,如某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百分比等。教育政策评价“量”的发展标准应有科学性与适合性,并不是“量”的增长越快、越高便证明教育政策产生的效力越大。三、教育政策评价的标准(一)发展性标准“质”的发展标准2

教育政策评价“质”的发展标准主要用于判断某项教育政策是否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如果一项教育政策不能在客观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能激发与张扬人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就只能被视为“有问题的政策”。

一项优秀的教育政策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总之,教育政策评价的“量”的发展与“质”的发展标准归根结底是统一、整合的。三、教育政策评价的标准(二)效益标准1教育政策目标必须清晰、明确。2对照目标分析效益的达成度。3分析教育政策的总体效应。4要权衡教育效益的利弊。在教育政策评价过程中运用效益标准

需要关注以下四方面三、教育政策评价的标准(三)效率标准

教育政策的效率是教育政策效益与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效率标准特别关注的是一项教育政策能否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高的产出。运用效率指标进行教育政策评价必须进行成本效能分析和成本利益分析。一般来说,教育政策运行的成本有以下三类:交替成本:新旧教育政策交替时所必须花费的成本。执行成本:新政策的贯彻执行必须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时间成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占用的各种资源所能产生的时间价值,又称资源的时间价值。三、教育政策评价的标准(四)回应度标准

教育政策回应度是指教育政策执行后,满足政策目标群体需求的程度。设置这一评价标准的目的是衡量一项教育政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制定任何一项教育政策都应该顺乎民意,得乎民心,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拥护,尤其是政策施行对象的拥护。

教育政策效益、效率与回应度都高度统一或整合,才能使教育政策取得最佳效果。四、教育政策评价的方法(一)对比分析评价法这种分析法是教育政策对象在接受政策作用后,将可以衡量出的变化值与政策执行前可以衡量出的值对比。

例如,评价一项关于扫盲的教育政策时,可以用执行扫盲教育政策前后文盲人口的变化量来说明政策效果。前后对比分析法1(1)评价不够精确,无法将政策执行所产生的效果和其他因素(如政策对象自身因素、外在因素、偶发事件、社会变动等)所造成的效果加以明确区分。(1)简单。(2)方便。(3)明了。四、教育政策评价的方法(一)对比分析评价法这种分析方法是在教育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的两个时间点上,就有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结果来确定教育政策的效果。这种方法基本上排除了非政策因素的作用,能够比较有效地将教育政策的特定结果从政策执行后产生的总结果中分离出来。有无对比分析法2四、教育政策评价的方法(一)对比分析评价法

这种方法是社会实验法在教育政策评价中的具体应用,它要求评价者将教育政策执行前同一评价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对其施加政策影响;另一组为控制组,不对其施加政策影响,最终通过比较这两组在教育政策执行后的情况来判断政策效果。

这种评价方法主要用于教育政策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实验效果良好,则予以大面积推广,否则就需要对政策进行改进或调整。控制对象与实验对象对比分析法3四、教育政策评价的方法(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法上述对比分析评价法大多时候是采用定量的指标进行对比。事实上,在教育政策评价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完全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教育政策效果。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量化标准的设定都与评价者对量化标准的认识与选择分不开,与评价者的主观感情态度分不开。因此,定性分析在教育政策评价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形成真正客观、公正的教育政策评价。谢谢观看THANKYOUFORWATCHING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法规的作用教育法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我国教育法规的类型与体系结构

广义上的法规与法律同义,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法律、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国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一、教育法规的含义(一)法规与法律

狭义的法规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狭义的法律仅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就法规的本质而言,教育法规是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人们可以或不可以做,应该或不应该做的事情。一、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规1教育法规是一种行为规范一、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规2教育法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教育法律的两种方式。“制定”是由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认可”是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范予以承认,赋予其法律效力。“认可”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认可社会上存在的一般社会规范,如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学生尊敬师长等。二是认可国家承认和签订的国际条约,如《儿童权利公约》《世界人权宣言》等。三是认可由人民法院对具体案件的判决而产生的规则或原则,并赋予这些规则或原则以法律效力,如收录到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的典型案例。一、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规3教育法规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教育法规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关以强制力保证实施。违反教育法规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而教育法规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例如,《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八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一、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规4教育法规调整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关系

教育法规的调整对象是该法区别于其他法的基本特征。教育法规所调整的教育关系是指教育活动过程中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即学生、教师、学校、国家(或政府)、社会(如家长)等五大主体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确保教育活动能够有序进行。二、教育法规的作用1指引作用例如,《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便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该这样行为”。

教育法规对人们指出应该“这样行为”,即设定积极的行为义务,从积极方面引导如何行为,是其规范作用的主要方面。二、教育法规的作用2评价作用

教育法规的评价作用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教育法规具有突出的客观性。教育法规是针对所有人和所有机关的,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教育活动或教育行为都是以教育法规为准绳的。二是教育法规的评价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例如,《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人们可以据此来判断、评价“招用童工”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二、教育法规的作用3教育作用教育法规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国家把人们对教育的普遍要求凝结为稳定的教育行为规范,并向人们灌输这些规范,使其内化为人们的教育思想意识,借助于人们的教育行为使其得以传播。

第二,通过教育法规的实施对人们产生教育作用。一方面教育法规对合法的教育行为的保护和鼓励,对本人和他人有激励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教育法规对不合法行为的制裁就会警告本人和他人,如果再做此类行为也同样受到惩罚。二、教育法规的作用4保障作用教育法规的保障作用表现为:保障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教育的有效管理。三、教育法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依法治国蕴含着需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治国的深切体现。

依法治国要求加强教育法规建设1

完善教育法规是完善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

加强教育法规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实践需要[教育法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23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教育法规建设在国家法律体系的建构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更有效地规范与引导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继续加强教育法规建设。四、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教育法规是通过国家的政权表现出来的国家意志,而党的教育政策是通过政党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1(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

基本属性不同1

制定主体不同2

约束力不同3

制定程序不同4教育法规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而教育政策是由党的领导机关制定的。教育法规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教育政策的约束力较为复杂。制定法规的程序非常严格。制定教育政策的程序则没有这么严格,一般只需要制定主体组织集体讨论,通过后即可发布。四、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法规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有严格的规定。而教育政策有时可以是原则性的或指导性的,如意见、纲要等。1

表现形式不同5

实施方式不同6

稳定程度不同7

调整范围不同8教育法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更多的靠宣传教育法规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不宜随意变动。而党的教育政策则需要根据教育工作形式、任务的变化而适时作出调整。教育法规调整的范围小,而政策调整范围较为广泛。(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二)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1)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具有共同的目的,都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都是在教育活动中应予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行为依据。四、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01020304(2)一般情况下,教育法规建立在教育政策的基础上,成熟稳定的教育政策,会被立为教育法规。(3)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4)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以法律为依据,法律规定了政策不能涉及的具体内容。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三)对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关系的把握

要正确处理好实施教育法规与执行教育政策的关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四、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制定和实施教育法规应以教育政策为指导;教育政策的落实应以教育法规为保障;推行教育政策不能超越教育法规所规定的范围。(一)我国教育法规的类型五、我国教育法规的类型与体系结构成文法成文法又称制定法,主要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具体、系统的法律文件。我国现行教育法基本上都属于成文法。1根据教育法规创制方式和表达方式划分不成文法不成文法是指不具有法律条文形式,但国家认可其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不成文法并非来自立法机关的创制,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形式。(一)我国教育法规的类型五、我国教育法规的类型与体系结构2根据教育法规的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划分基本法又称根本法,通常指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如我国的《宪法》是国家基本大法,《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法。基本法单行法又称普通法,是基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单行法不得和基本法相抵触。例如,《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是我国教育的单行法。单行法(一)我国教育法规的类型五、我国教育法规的类型与体系结构3根据教育法规的适用范围划分1一般法是指适用于一般的法律关系主体、通常的时间、国家管辖的所有地区的法律,如《教师法》。

一般法2特殊法特殊法是指适用于特别的法律关系主体、特别时间、特别地区的法律,如《河北省职业教育条例》等。(一)我国教育法规的类型五、我国教育法规的类型与体系结构4根据教育法规的所规定的内容划分一般法特殊法实体法是指规定具体权利义务内容或者法律保护的具体情况的法律,如《教师法》等。实体法程序法程序法就是规定行使具体实体法所要遵循的程序的法律,如《教师资格条例》等。(二)我国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五、我国教育法规的类型与体系结构1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结构一般法特殊法

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是指由不同层级的教育法律文件组成的等级、效力有序的纵向关系。这种纵向关系实际上也是我国教育法规的渊源,即教育法规的来源和外部表现形式(如表3-1所示)。层级形式制定机关备注或举例《宪法》中的教育条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是部分条款,不列入

教育法规的“层级”第一层级教育基本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法》第二层级教育单行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教师法》

《职业教育法》表3-1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结构(二)我国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五、我国教育法规的类型与体系结构1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结构一般法特殊法表3-1(续)层级形式制定机关备注或举例第三层级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教师资格条例》第四层级地方性教育法规省级人大和有立法权的市级

人大或其常委《上海市实施〈义务教育法〉的

若干规定》第五层级教育行政规章部门教育规章教育部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

管理办法》地方政府教育规章省级人民政府《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

建设条例》五、我国教育法规的类型与体系结构(二)我国教育法规的体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