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一年级上学期 农林牧渔《茶与书画、歌舞、茶谚和茶联》教学课件_第1页
中职教育一年级上学期 农林牧渔《茶与书画、歌舞、茶谚和茶联》教学课件_第2页
中职教育一年级上学期 农林牧渔《茶与书画、歌舞、茶谚和茶联》教学课件_第3页
中职教育一年级上学期 农林牧渔《茶与书画、歌舞、茶谚和茶联》教学课件_第4页
中职教育一年级上学期 农林牧渔《茶与书画、歌舞、茶谚和茶联》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质课程资源茶与书画、歌舞、茶谚和茶联目录茶与书画茶与歌舞茶与茶谚茶与茶联茶与书画

唐代,茶事盛行,由此有关茶的画作也开始出现。茶画,是现代的说法,传统的国画分类中并无此类,而是随着近代茶文化的发展而出现的专有名词,是有关茶的画作的总称。有些画作是因茶而画,有些画作的主题并非茶(特别是古代的画作),但其中有关于茶的部分,也归于茶画之中。画,是记录历史的最直接的形象载体。从不同时代的茶画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的茶文化现象,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下面介绍几幅较有历史意义的茶画。3一·茶画1.《萧翼赚兰亭图》

这是最早一幅描述茶事活动的茶画,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为初唐画家阎立本所作。图中描述了大臣萧翼奉了唐太宗之命骗取辩才和尚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的故事。画中共5人,辩才老和尚坐在中间,右侧为萧翼,正与辩才交谈,中立一个年轻的侍者。画的左边有位老者和童子正在烹茶。只见老者守在一风炉旁,炉上有一锅,其中莱汤似已沸腾,老者手持“茶夹”,一边掌握着茶汤的火候,一边还观察着主宾交谈的情况。对面的童子端着茶托盏,准备奉茶,旁边桌子上放有茶罐茶碗等,十分生动。此作被称为一件最早的反映唐代饮茶生活的绘画作品。452.《调琴啜茗图》

《调琴啜茗图》是反应唐代宫廷饮茶的图画,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此图由周舫所作,画中描绘了三位衣着华丽、体态丰满的贵妇人,其中一位在弹琴,-位手捧茶盏于唇边,一边品茗,一边赏乐,另-妇人在凝神倾听。其旁还有两位奉茶的侍女。3.《文会图》

描述文人茶会的《文会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徽宗赵佶所作,图中描绘了文人聚会品茗的场景。中间一张巨大的桌子放在庭院之中,其上尽是佳肴,众多士人环桌而坐,神态各异,或高谈阔论,或静坐倾听,或举杯品饮,形态文雅;侍者或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或在炭火旁忙着点茶分茶,其场面气氛热烈,神态微妙,堪称人物图画的佳品。画中的茶具甚多,与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的茶器多有类似,可谓是宋代点茶法场景的形象再现。674.《斗茶图》

《斗茶图》为元代赵孟頫所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斗茶是宋元时期盛行的就茶叶品质和点茶技艺进行比试的活动,也称“茗战”。图中有四人,身旁均放着茶担,担子上茶具、炉具一应俱全。左前一人-手执茶碗,一手提着茶桶,神态自若,似已胜券在握,其后一人正一手执壶,一手执茶碗,仔细地注水。右边的两位凝神注目,静观这二人比试的结果,此图人物生动传神,极富感染力,比试的紧张气氨仿佛都能透着画卷传达出来,是茶画中不可多得的佳作。5、明代才子的茶画

明代才子中的唐寅、文徵明、仇英可谓是爱茶之人,作的茶画也较多。文徵明的《茶具十咏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描绘了一古树参天的庭院,一位隐士等待客人品茶的场景,唐寅《品茶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描绘山中的一位老者正与小童悠闲品茶,图上有诗“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候自嘉”。8·与茶有关的书法作品

书法,是中华文明最可宝贵的文字艺术,它包含了中国人高尚的、特殊的审美情趣。在悠远的书法历史中,有众多的名人书法作品,是以有关茶事的书信手札、诗词文章等为主要内容的。最早的关于茶事的手札是唐怀素的《苦笋贴》:“苦笋与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怀素是草书大家,其书法以“狂”著称。此帖文字笔势俊健,一气呵成,其字忽大忽小,其笔画忽连忽断,线条似飞动跳跃,又刚劲有力,变幻无穷。

910

苏轼《啜茶帖》“道源无事,至今可能罔顾啜茗否?有少时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安也。轼上,恕草草。”此帖是苏轼于宋元丰三年(1080年)写给道源的信,邀其来饮茶。此札用行书,用墨丰赡而骨力洞达。11幼孚斋中试泾县茶汪士慎不知泾邑山之涯,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客忘返。

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扬州八怪之一。由于他排行第六,并嗜茶如癖。他的朋友金农常称之为“汪六”或“茶仙”。晚年双目失明,但仍能作画,颇有名望。此诗描写了诗人品饮泾县茶的感受,赞美此茶的品质优越。此诗是隶书中的精品。值得一提的是,条幅上有“左盲生”一印,说明此诗作于他左眼失明后。这幅作品通篇笔致动静相宜,方圆合度,结构精到,茂密而不失空灵,整坊而暗相呼应。12

金农的《玉川子嗜茶》。金农也是扬州八怪之一,其书法方正朴拙,人称“漆书”。金农嗜茶,其书法作品中有几件涉及茶。其中(玉川子嗜茶》便是此类代表作,内容为:“玉川子嗜茶,见其所赋茶歌,刘松年画此,所谓破屋数间,-婢赤脚举扇向火。竹炉之汤未熟,长须之奴复负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侧耳松风,以候七碗之入口,而谓妙于画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尝见《茶经)、《水品),又尝受其法于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呜呼,安得如玉川子者与之谈斯事哉!稽留山民金农。茶与歌舞茶歌舞是人们在茶叶生产消费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歌的来源可分为三种。第一种,由文人创作后流入民间传唱。《全唐诗》中,如皎然的《茶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都是茶歌。宋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休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著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说的“传在人口”,就是流传在百姓之间、被反复咏唱的意思。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亦是脍炙人口的佳作。13二第二种,是由文人将民谣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明清时期杭州富阳一带流行的(贡茶鲫鱼歌》,是由正德九年按察检事韩邦奇根据《富阳谣》改编。其歌曰:“富阳山之茶,富阳江之鱼,茶香破我家,鱼肥卖我儿。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本圣仁,此地一何辜?鱼兮不出另县,茶兮不出别都,富阳山何日摧?高阳江何日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鱼亦无,山不摧江不枯,吾民何以苏”歌中用反复的问句倾诉了富阳人民被贡茶和贡鱼弄得民不聊生的情况,韩邦奇后因反对贡茶得罪皇帝,以“怨谤阻绝进贡”罪,被押囚京城多年。14第三种采茶戏采茶戏又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茶篮灯”等,大都形成于清中期到末期,是福建、安徽、两湖、两广等省区的种戏曲类别,采茶戏最早发源于江西,由“采茶歌”“茶灯”等融人其他艺术发展而来。采茶戏剧种繁多,如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广东的“粤北采茶戏”等。其中江西的戏种较多,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15随者历史的发展,采茶戏逐渐演变成为反映人们生活的剧种,其虽然起源于采茶活动,但时至今日,大部分采茶戏的内容已经与茶叶无关。目前与茶有关的采茶戏有赣南采茶戏中的《茶童戏主》《采茶歌》,景德镇采茶戏的《姑嫂摘茶》,吉安采茶戏的《茶亭会》等。各地的采茶戏表演形式不同,如赣南采茶戏以演“三小戏”为主,分小生、小旦、小丑,曲牌分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种,俗称“三腔一调”,多以扇子作道具。小生多表演青年男子,小旦则表演年轻妇女,小丑多表演懒汉、浪荡公子一类。而闽西采茶戏则有“八角头”,音乐以茶敬、小调为主,多以花帕彩伞做道具。16茶与茶谚茶谚是指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和表述,井通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它并不与茶同时期出现,而是茶叶生产、饮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可分为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当然也可细分为饮用的礼俗、品饮、茶树种植、茶园管理等。17三1.礼俗客到茶烟起。(客来敬茶敬烟,是浙江湖州地区最普遍的礼俗,茶是招待客人的必备之品。)茶七酒八。茶满欺负人,酒满敬客人。(此处讲的就是斟茶时七分满即可,因为如果茶太满,客人端起来品饮时容易洒出,从而烫到客人。)三茶六饭。茶香留客住,重叙故乡情。待客茶为先。182.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白天多喝茶,是“皮包水”;晚上进浴洗澡,即“水包皮”,其中蕴含:以饮茶洗涤内脏,以汤浴清洗肌肤,内外清爽,延年益寿。)吃饭勿过饱,喝茶勿过浓。193.茶的品饮头交水,二交茶。(茶要到第二道才出味。)头茶苦,二茶涩,三茶好吃摘勿得。头茶苦,二茶补,三汁四汁解罪过。姜是老来辣,茶是后来配。酒头茶尾最精华(此句是说潮汕地区泡工夫茶时,先倒出的浓度较低,而最后面倒出的茶水,才是精华部分)。好茶不怕细品。嫩香值干金。(细嫩的绿茶香气中带有嫩香,此句是对新茶嫩芽的赞美。)时新茶叶陈年酒。头茶气芳,二茶易馊,三茶味薄。204.好水配好茶金沙泉水,顾渚山上茶。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龙潭水,碧坞茶。半月泉中水,东山岭上茶。龙井茶,虎跑水,天下一绝。这几句讲的都是好水与好茶的出处,虽然内容备有不同,但却表示出不同地方的好茶和好水的讲究。215.茶叶栽培如下谚语是对于茶叶生产校培的经验总结。具有实际生产指导意义。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砂土杨梅黄土茶。细雨足时茶户喜。惊蛰过,茶脱壳。谷雨茶,满地抓。向阳好种茶,背荫好插柳。茶叶不怕采,只要肥料待。七挖金,八挖银。(此条说明茶园伏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七、八指夏历七月八月。)见铁三分肥。(锄草松土,茶园肥旺。留叶采摘,常采不败。茶籽采得多,茶园发展快。拱拱虫,拱拱,茶农要吃西北风(这句话是说。茶树易曼拱虫影响,严重时茶光要被虫吃光,茶农颗粒无收。拱拱虫是茶尺随的俗名,是中国茶树主要官由之).。头茶勿采,二茶勿发。清明发芽,谷雨采茶。片叶下山,越采越发。早采为茶,晚采为茗。立夏茶,夜夜老,小满后茶变草。早采三天是宝,迟采三天是草。夏茶养丛,秋茶打顶。立赠过,茶生骨。罐茶轻,老茶重,(以上句都是关于采基经验的课语,告诉大家采族主要损期春。豆。秋三季苏叶的不同情况,造时采拥,合理采损。合理留养。茶叶好比时最草,日日采来皮夜炒。茶叶本是时暖草,早三日是宝,进三日最草。一季茶叶一场病,一年茶叶平条命。(反映茶园园艺并非易事。)226.茶的保健作用姜茶治病,糖茶和胃。浓茶猛烟。少活十年。相茶淡饭不喝酒,一定活到九十九。午茶握精冲,晚茶难入眠,常喝茶,少蛀牙。23茶与茶联茶联,就是有关于茶的对联,多出现在茶馆,其中有许多关于茶、饮茶,茶道等内容。(1)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据传此联出自郑板桥之手,一日,郑板桥到寺庙拜访方丈,方丈见他就是个贫穷书生模样,便说道,“坐”,对着旁边的小和尚说道,“茶”。与郑板桥聊了一会,发现他谈吐不凡,于是请他到厢房,说“请坐”,井吩咐小和尚:“敬茶”。再聊了一会儿发现,原来此人正是郑板桥,于是更加尊敬,连忙将他请到方丈室,-面说道“请上座”,一面吩咐“敬香茶”。方文知道郑板桥是书法名家,于是请他为寺庙写副对联。于是郑板桥便将方丈的几句话写成了如上的对联,此联即景生情,对仗工整,又寓意深刻,郑板桥的对联是对那种“看人下菜碟”的势利眼的嘲讽,是对敬茶失礼的批评。24四(2)为名化,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这是蜀地早年一家茶馆兼酒店的上对联,联中写出了人的一生,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但是在忙之中,在苦之中,喝杯茶,饮杯酒,将辛苦暂时抛于脑后,得到一份逍遥的生活态度。25(3)山好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