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自主招生的影响探究_第1页
2024年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自主招生的影响探究_第2页
2024年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自主招生的影响探究_第3页
2024年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自主招生的影响探究_第4页
2024年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自主招生的影响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年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自主招生的影响探究2024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意见》围绕“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的基本原则,确定了2024年至2024年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目标,即“2024年启动,2024年全面推进,到2024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新政策从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监督机制等出发,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规模和力度空前。

一、自主招生考试录取政策现状及改革初衷

自2024年教育部选择了22所高校正式开展自主招生以来,截至2024年,已有90所高校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自主招生的考试录取方式也几经变化,执行过程中益处与弊端都不断展现出来。其优点在于不仅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也利于弥补高考不足,改革人才选拔模式,提供多样化的选拔途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趋明显。总结起来,在本次新政策出来之前,自主招生的问题焦点多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考试规模及教育公平公正问题

教育部对高校自主招生规模依据文件规定应不超过高校当年总招生人数的5%。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尤其是自主招生最热的近几年,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通过不同形式的各种计划和政策,采取迂回方式,超过了该比例。[1]越好的高校,自主招生加分录取的比例越高。据阳光高考网站提供的数据统计得知,这个比例在2024年达到了顶峰,当年获得自主招生预录取加分资格人数,清华大学有1405人,北京大学有1650人,而每年这两所学校录取的总人数平均约3300人/校,即使除去高考后未能通过的学生,每年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渠道进入这两所高校的学生,也都接近总录取人数的30%规模。如果再加上两校每年平均500~600人/校的保送生人数,以及每校100人左右的艺术和体育特长生,实际真正纯高考渠道的招生计划只占总招生人数的50%都不到。并且,现在的自主招生模式中,笔试考试、面试的形式、内容等都让农村等偏远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无法站在和发达地区学生相同的起跑线上,形成事实上的教育与录取不公平现象。农村学生难以像城市学生那样获得自主招生的丰富资讯,缺少参加自主招生的特长培训、参加各种竞赛的条件,以及对参与自主招生考试的经济投入等也是有较大阻碍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意见》提出了“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24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对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地区的招生政策有一定的倾斜,已经在2024年自主招生政策中有所提前体现。各大高校推出的“自强计划”(清华大学等“华约”6校)、“腾飞计划”(复旦大学)、“师表计划”(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对农村户籍人数占自招总人数比例20%等都是有所侧重。而自主招生的规模人数也确实在逐年控制下调之中。

(二)对生源选拔理念和定位的矛盾问题

自主招生政策设立之初的本意,应该是希望根据高校的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需要,给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打破单一的高考分数论,给具有特殊学科专长和发展潜力的“专才”“偏才”“怪才”等学生以读好大学的机会,并给予多元化评价、多样化选拔的招生录取渠道,最终从招生源头实现创新人才的选拔。[2]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近年来的自主招生定位却越来越跑偏了。形成了事实上的、把自主招生作为提前争取优秀生源的途径,最终还是成为了以“高分生”“特优生”为结果的变相“小高考”。2024年之前,自主招生考试的科目涵盖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五大学科,其形式和内容都与高考无异。对此,《意见》再次强调“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其实,这个内容自2024年起已经开始推行,大部分学校和联盟的考试科目缩减为两门,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备考负担,也给单科特长生有了更大的机会。

(三)自主招生考试形式及考试联盟问题

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考试形式就是指挥棒。高校将自主招生考试作为选拔优秀生源的重要途径,各校也不得不在这个平台下暗自角力竞争。[3]2024年可谓是自主招生的巅峰之年,四大考试联盟应运而生,把针对自主招生的考试形式的讨论推上了风口浪尖。联合考试的优势,在于共享考试成绩,减少学生的考试成本。联盟内部高校之间资源共享,生源分层定位互补,有助于增强与其他联盟学校的竞争力。考试统一命题也增加了权威性和稳定性。但另一方面,联合考试逐渐演变成联盟之间的抱团竞争,争抢优质生源的途径。甚至通过与其他联盟安排在同一天考试的方式,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利。再加上不同联盟的考试内容与风格的差别,让想要报考跨联盟、多学校的学生负担进一步加重了。联合考试发展的变形,让人们感叹其类似于“小高考”的强势定位,不利于个性化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获取录取优势。因此,《意见》明确指出“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2024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通过这些举措,把自主招生的考试形式拉回到了选拔学科特长及创新人才的方向上来。

(四)招生制度及腐败问题

经过11年的时间,自主招生制度在给予高校较大的招生选拔权力的同时,也提供了滋生腐败的土壤。2024年,在自主招生中披露的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主任腐败案件,就是典型的代表。在缺少健全的招生制度、自主招生定位和理念又相对模糊的情况下,势必会给少数人觊觎的机会。《意见》对此提出了要“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加大违规查处力度”,要求高校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包括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同时,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建立招生问责制。这些都将对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进行督导,将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制度化,确保自主招生公平公正和择优录取。

二、改革措施的可能性实施方式

通过对自主招生过往问题的回顾和《意见》中对应的新政策分析,我们认为,新一轮的自主招生考试及招生制度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以下展现方式。

(一)自主招生规模继续缩减,加大信息公开透明度

随着高校招生录取的公平公开的进一步推进,自主招生的总体招生人数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的下降趋势。保送生的范围和人数也会进一步限制,加上体育、艺术特长生的取消,高考招生计划指标人数将稳步增长。高校将通过对保送生、自主招生的政策、人数、要求和范围的提前公示,加大信息公开透明力度。

自主招生的人数减少,并不意味着学生参与自主招生的机会下降。以前,占据招生比例较多的自主招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是不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加分也可以录取的“特优生”。举例来说,2024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北京实际录取的总人数均在360人/校左右。其中,高考计划名额约200人/校,剩余的100多人中包括保送生、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艺术生和自主招生等。而当年清华大学给予北京学生自主招生加分资格人数186人,北京大学207人。高考后需要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才达到录取分数线的约40~50人,其余大部分都是高考分数直接就过线的。由此可见,如果能加大招生指标并合理公开、提前分配,配合明确的自主招生定位、人数、要求和范围等措施,才能够真正实现自主招生的特色回归。通过增加常规高考招生计划人数,让“特优生”返回到正常高考体系之中,让自主招生真正体现选拔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农村贫困地区优等学生的方向上来。这样对自主招生人数规模的缩减,应该说定位更加精准清晰了,这反而有利于这些特殊生源的自主招生和选拔。

(二)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农村贫困的定位区分明确

通过前述的公开举措,高校提前将所希望的学生定位公示,明确自主招生向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农村贫困优秀学生倾斜,是符合《意见》的改革方向的。

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实现的是高校对之前的学科竞赛保送生范围缩小措施的承接。自2024年起,五大学科竞赛考试的保送生资格范围从省级联赛一等奖缩小到国家级一等奖,一下子把保送生资格从6000人缩小到了235人。这个巨大的落差,让2024年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渠道加大了对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为代表的学科特长生源的吸纳比例。清华大学的拔尖计划、北京大学的生科院拔尖创新计划等多项具体计划都面向省队或省一等奖学生提供自主招生的渠道。可见,未来学科竞赛的获奖仍然能够成为自主招生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门槛的最重要筛选条件之一。

农村贫困学生的支持计划也会继续扩大规模。这将给特定的老少边穷地区学生带来较多的升学机会。

(三)考试形式、考试时间改革,减轻学生负担

取消联盟考试,自主招生考试时间统一在高考之后,这两项具体要求,将会对现有的自主招生考试形式带来重大变化。结合当前高考考试时间和录取安排,我们可以预见,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将紧跟高考进行。结合《意见》提出的逐步“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很可能将考试安排在高考分数公布后进行,即6月底7月初的时间段内。这样的时间安排的优势,首先,给学生以真正的二次机会,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情况决定是否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其次,不占用前期高考复习的时间,高考已经结束,学生能以更加轻松自如的心态应对自主招生考试。第三,有利于高校通过提前划定自主招生对高考学生分数的具体要求,减轻学生和高校双方的投入,提高自主招生的实施效率。

取消联盟考试,各校自主命题或设计考试形式,也有利于高校针对各自的需求进行学生选拔。避免自主招生考试陷入“小高考”的怪圈之中,有利于自主招生回归其本质的定位。

(四)加强面试,减少笔试,增强录取的精准度

由于高考后到录取前的时间间隔较短,在此期间安排的自主招生考试录取环节不可能设计得太复杂,主要估计还是以面试为主,笔试为辅,甚至可能取消笔试环节。用面试逐步替代笔试,对提高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质量和精准度应该说利大于弊。只要通过合理的面试、考试机制设计,如随机抽签分组等现在比较成熟的方法,规避违规和腐败风险,即可以发挥出面试的最大价值。

实际上在2024年,部分高校已经在做类似的试点。清华大学2024年自主招生考试的面试环节,与以往相比就进行了大幅的调整,通过“学科专业面试”环节的设计加入,针对不同学科特长学生的创新潜质进行甄别遴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措施就是让大师们参与进来,而不是靠一张卷子就把学生的创新性评判出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6个专业学科都是大师亲自面试,如数学学科由菲尔茨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亲自对好苗子进行面试。清华大学各学科专业的专家、教授,针对面试精心准备了具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考核形式,可以说是各显神通,每个考场几乎各不一样,力求能够最大程度地了解考生的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

这样的院系专家教授参与到自主招生的一线选拔中来,代表的正是自主招生从选拔综合性的“特优生”,向选拔真正的“特长生”转变。学生的学科能力以后要更多地通过面试来考察和展现,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扎实理解,对学习和思考方法的真正掌握,以及独特的学科思维特长,这样学生在面试时才能应对自如。过去那种只针对应试能力的特长生培养体系将不再推崇。

三、对自主招生政策未来发展的认识

除了以上这些可能马上进行的具体改革措施,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探讨为实现真正的高校自主招生,一些内在的、本质的、可能的改革方向。

(一)加大院系自主招生权力,弱化学校统一招生

前面谈到的学科院系专家到一线面试的比例提升,是自主招生专业化的前哨。未来高校的自主招生,本质上将逐步进化为高校各专业院系的自主招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等有学科专业背景要求的“专才”“偏才”“怪才”的选拔录取。[4]现有的录取模式还是强调高校整体层面的录取,这样势必会导向“掐尖”等竞争,只有将招生录取与院系挂钩,加大院系的自主招生权力,将自主招生的计划指标提前细分到高校各专业院系中去,通过一定的机制设计保障公平、公正、公开,就可以最大化地调动院系的学科资源,选拔真正对相应学科有兴趣的人才。

这个方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已经有了一些例子。在2024年的自主招生中,出现的改革试点学院名额,就是逐步放开院系自主招生权力的实验。清华大学理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科试验班等项目,通过提前指定学生的报考院系和专业,采取学院专业面试为主的形式,很多都省略了笔试环节,直接通过面试给予认定自主招生加分的资格。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将可能进一步在高校自主招生的大部分院系中予以推广,从而实现自主招生对学科特长学生的定点招生要求。

(二)校长招生特权的责任化与清晰化

高校自主招生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高校校长的招生特权责任化与清晰化。提到校长特权,似乎在当前的反腐环境下讳莫如深。在过去的自主招生体系中,公开的校长特权,只能在“中学校长推荐制”这个体制中看到。该体制给予了高中校长以推荐特权,可以向高校提出优秀学生的提名参与自主招生录取。被提名的学生有的可以直接跳过笔试,只需参加面试即可获得自主招生加分资格。[5]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演变成高中校内考试、评分、推优简单化、制度化的过程。这种选法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校长推荐的本意,即作为校长认可的有特殊才能、需要推荐给大学的学生,而不一定是需要全校认可的优秀学生。

在未来的自主招生体系中,将不仅继续保持和强调高中校长推荐的独立性,还需要适当给予大学校长优秀学生招生特权的制度。《意见》提到“建立招生问责制,2024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在设置校长责任的同时,也就可以给予相应的权力。当年,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因为胡适的推荐,录取了作文满分、数学0分的罗家伦。后来罗家伦31岁就当上清华大学校长,同样点招录取了语文、英语极佳,而数学只考了15分的钱钟书。这段佳话,就是校长招生录取特权的有力例证。

在公开透明的机制监督下,给予大学校长保留适量的招生特权,为天才学生留下了可能,这是可以大胆迈出的一步。

(三)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建立双向选择录取的开放机制

通过考试招生体制改革,把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后进行,如果实施得力,可能发展为彻底改变现有招生录取模式的重大机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