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程标准子目逻辑关键导览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本课包括两个子目,分别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子目在时间上是并行的,是并列关系,各成体系。一部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个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部宪法: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两大建设:法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初创性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表现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②思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哪些法律文件?提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形成(1)成就①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2)影响: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3.发展(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2)措施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3)成就: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意义: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4.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5)思考: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最主要变化是什么?提示: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6)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法制”与“法治”“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中国目前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2.“人治”与“法治”的区别1.阅读教材P5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图片及本课导言,思考:这次会议有什么法治方面的意义?提示: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2.阅读教材P56“史料阅读”,思考:为什么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示:法治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走法治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1954年宪法史料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思考: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为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作了哪些规定。提示:坚持主权在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接受群众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史料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2023·浙江卷·T23)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提示:地位:基础性。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1.我国依法治国的背景、特点和意义(1)背景①历史教训: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②发展需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特点①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②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根基、目的追求和根本任务。③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力量、必要条件和成败关键。④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3)意义①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②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③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④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三大特征(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始终贯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具有显著的开创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开创性体现在历史维度和编章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是其他国家没有过的,足以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人的权利的重视。(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不但提供纠纷处理的基本原则,还制定了常见具体问题的处理规则。任务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2)内容: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3)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4)思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是什么?提示: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改革开放后(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表现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3.21世纪: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代表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不同程度地规定和影响着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二者相互依赖,又有相对的独立性。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精神动力;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道德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伦理基础;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价值源泉;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思想资源。1.阅读教材P58“史料阅读”,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作用?提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2.阅读教材P59“历史纵横”,思考:通过学习黄大年的先进事迹,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提示: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责任;锤炼品德修为,勇于砥砺奋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史料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2022·重庆卷·T16)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的需要(或百废待兴、或发展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需要);党和国家、政府的组织召唤;科学家的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史料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进一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制造、建筑、农业、健康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的动力和活力。同时,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中的价值导向问题。习近平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提倡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改编自欧阳雪梅《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演进及基本经验》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地位。根据史料,概括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提示:地位: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措施:加快建设更加公平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导向。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概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2)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3)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4)作用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④它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⑤它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这些法律的颁布()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开始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C.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上日程D.源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这些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历程的是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五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上日程,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律的颁布源于物质文明建设,排除D项。]2.“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下列选项中属于1982年宪法表述的是()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故选B项;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颁布,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A项;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C项;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排除D项。]3.据表可知,这些法律的颁布(通过)()时间文件1979年7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5年3月《涉外经济合同法》1986年4月《外资企业法》1988年4月《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A.顺应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C.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势D.使中国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C[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的部分经济法律都与对外合作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材料法律的制定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故选C项;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排除D项。]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明确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这些成就表明()A.我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日渐普及B.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C.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D.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C[根据材料可知,1997年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目标,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2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果,反映了我国国家治理在法治方面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