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决胜新高考一一2024届高三年级大联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研究方法的'‘观念史",是指从尽可能多的资料中追溯某一观念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对美学范

畴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视域的拓展及跨界的追思。

运用观念史追溯美学观念的发生,探讨观念向范畴的沉淀过程,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需要利用各种

文献、文物,在制源、哲源、人源等方面寻求突破性阐释。现代学科分类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古代研究,将

中国传统学术撕裂为各种碎片。观念史视野下的美学范畴研究,是以观念史之“针”,重新串联起这些碎

片,从而寻求对中国美学精神的会通性理解。

以往对美学范畴的研究出于学科自律,对本学科之外的文献缺乏必要的关注。其实,在文学艺术类文

献之外,政治制度文献对美学范畴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应予以重视。江南山水美的发现,导致晋宋以来山

水文学的发达。赏、丽、清、远等范畴的兴起,也与山水美的发现存在或隐或显的联系。江南山水之美为

何会在中古时期被发现,这与晋宋时期实施的侨寄法、占山格等政治制度有着内在联系。晋宋之交的士人

对江南山水的寻访、占据、开发活动,发展出对山水美的思考。加之受到玄风的影响,他们的山水之赏,

侧重于对山水之丽、清、远等的审美考量,从而推动这些范畴的审美生成。

文艺美学“怪”“奇”范畴的形成,除了追求新变的艺术规律使然,对之或包容或禁毁的文艺政策亦

发挥着潜在影响。唐代对怪奇文艺的包容政策,是唐代盛世心态的折射和反映;而唐代怪奇文艺则以雄奇

怪伟的美学面貌,为颂扬唐代盛世奏出了至强音符。清代对怪奇文艺的禁毁政策,反使怪奇文艺与官方意

识形态进入角逐场,后者越是打击禁毁,越是凸显前者的意义和价值;前者又屡屡借助怪奇的美学面貌,

批评反击后者。诸如八大山人“白眼向人”式的动物绘画,呈现的正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探讨中国美学范

畴的生成,不能忽视政治制度对之的潜在影响,推进范畴研究也有待于超越学科界限的会通视野。

从哲学范畴到美学范畴,是大多数范畴的衍化路径。“气”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至魏晋时期进入

文论领域。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与汉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文以德为主”迥异,成为

魏晋文学自觉的标志性命题。“气”取代“德”成为文学本质的主导因素,归因于“气”在哲学上的化生

特性,它作为万物本源落实于文学层面,成为贯穿文学活动的红线:天地元气化生人与万物,人与万物的

同源共鸣催生文学创作动机并最终决定作品的生命力。至南朝,刘勰、钟噪等人重点探讨文学之“气”,

使之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

“味”由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以建构“味”的精神性内涵为前提。在西方美学中,味觉在柏拉

图时代就被视为“非审美的感觉或低级的感觉”,因为它不是空间性的,不适合于再现自然。与西方美学

迥异,中国美学历来重视味觉体验。儒家以“味"象征"德",道家以“味”比拟“道”,使“味”由生

理性感知转向对道德伦理以及抽象之道的体悟。儒家“声亦如味”说基于声、味的同源性,从中和、质朴

两个层面诠释音乐的政治伦理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艺自觉观念的形成,音乐之味由比政、喻德

转向指称音乐审美性;文学之味由义理性的“义味”与审美性的“滋味”共存,转向大力论证后者。最终

使“味”在中古时期升格为中国体验美学的元范畴。

最后还应指出人源也是探讨美学范畴的重要方面。从品人到鉴艺,中国美学范畴在不同领域存在以人

为核心的互文性。作为中古新兴的美学范畴,“风骨”形成受到魏晋人物品评风骨理论的影响,呈现出从

品人到鉴艺的发展过程,其中存在一定的互文性,是一以贯之的核心内涵。从汉代重视评判人物外形的骨

相,到魏晋南北朝重视品鉴精神面貌的风韵骨气,呈现出由外至内的审美转向,这正与当时盛行的形神之

辨的时代主题相吻合。人物品评风骨范畴侧重描述人物的精神风貌,风骨这一超形取神的特点,首先迁移

到书论,形成书法风骨论,指称书法笔力所含的超越于字形的气势;又由人物品评而至画论、文论,指称

所画对象刚健的精神风貌及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从而最终全面形成了美学风骨理论,对中国美学产生深远

影响。

从观念史的视野来看,这些中国美学范畴体现的美学精神,作为观念之网的“纽结”,绵延不绝,潜

在影响着当代中华美学的价值取向,是我们与西方美学对话、建构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历史依据。

(摘编自陈玉强《运用观念史追溯美学的发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研究方法的“观念史”,主要是通过视域的拓展及跨界的追思来寻求对中国美学精神的会通性理

解。

B.对美学范畴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文学艺术类文献本身,还要重视政治制度文献对于美学范畴研究的重要

意义。

C.以雄奇怪伟美学面貌出现的唐代怪奇文艺,除了追求新变的艺术规律使然,也与唐代包容的文艺政策

有关。

D.风骨超形取神的特点迁移到书论、画论、文论等方面,形成全面的美学风骨理论,对中国美学产生深

远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制度文献对于美学范畴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江南山水之美在中古时期被发现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

观点。

B.清代的禁毁政策反而凸显了怪奇文艺的意义和价值,说明了政治制度对中国美学范畴的生成有着潜在

影响。

C.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表明作为中国哲学核心范畴的“气”,在魏晋时期已进入

文论领域。

D.建构“味”的精神性内涵是“味”由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的前提,然而西方美学否定“味”的精

神性内涵。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从“人源”探讨美学范畴的一项是()

A.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学”B.唐代的古文运动

C.宋代的道法自然D.清代的文字狱

4.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整风运动时发表了《反对党八股》的讲演。试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演讲对追溯美

学观念发生的意义。

5.如何运用观念史追溯中国现代美学的发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LA2.D3.B

4.①毛泽东当时作为党的领导者发表《反对党八股》的演讲,倡导马列主义文风,体现了政治制度对文艺美

学的潜在影响;②研究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可以超越学科界限探讨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生成。

5.①用观念史重新串联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寻求对中国现代美学精神的会通性理解;②从制源、哲源、人源

等多方面寻求突破性阐释,追溯中国现代美学观念的发生;③用观念史的视野审视中国现代美学范畴体现

的美学精神,建构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依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作为研究方法的‘观念史'……寻求对中国美学精神的会通性理解”错误,结合原文”观念史视野下

的美学范畴研究,是以观念史之'针',重新串联起这些碎片,从而寻求对中国美学精神的会通性理解”

可知,”寻求对中国美学精神的会通性理解”的主语应该是“美学范畴研究”,选项”作为研究方法的

‘观念史’”张冠李戴。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然而西方美学否定'味’的精神性内涵”错误,结合原文“与西方美学迥异,中国美学历来重视味觉

体验”可知,原文是说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美学历来重视味觉体验,并没有说“西方美学否定'味’的

精神性内涵”。选项“然而西方美学否定……精神性内涵”于文无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结合原文“在文学艺术类文献之外,政治制度文献对美学范畴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可知,“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思想,与政治制度有关,属于“制源”。

B.结合原文“中国美学范畴在不同领域存在以人为核心的互文性”可知,“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倡

导的,体现个人的文学思想,属与“人源”,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从“人源”探讨美学范畴这一观点。

C.结合原文“'气‘取代‘德’成为文学本质的主导因素,归因于'气'在哲学上的化生特性,它作为万

物本源落实于文学层面,成为贯穿文学活动的红线:天地元气化生人与万物,人与万物的同源共鸣催生文

学创作动机并最终决定作品的生命力”可知,“道法自然”属于“哲源”。

D.结合原文“在文学艺术类文献之外,政治制度文献对美学范畴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可知,“清代的文字

狱”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与政治有关,是“制源”。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原文“其实,在文学艺术类文献之外,政治制度文献对美学范畴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应予以重视”可

知,毛泽东当时作为党的领导者发表《反对党八股》的演讲,倡导马列主义文风,体现了政治制度对文艺

美学的潜在影响;

结合原文“以往对美学范畴的研究出于学科自律,对本学科之外的文献缺乏必要的关注”可知,研究

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可以超越学科界限探讨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生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观念史视野下的美学范畴研究,是以观念史之‘针’,重新串联起这些碎片,从而寻求对中国

美学精神的会通性理解”可知,用观念史重新串联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寻求对中国现代美学精神的会通性

理解;

结合原文“运用观念史追溯美学观念的发生,探讨观念向范畴的沉淀过程,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需要利

用各种文献、文物,在制源、哲源、人源等方面寻求突破性阐释”可知,从制源、哲源、人源等多方面寻

求突破性阐释,追溯中国现代美学观念的发生;

结合原文“从观念史的视野来看,这些中国美学范畴体现的美学精神,作为观念之网的‘纽结’,绵延不

绝,潜在影响着当代中华美学的价值取向,是我们与西方美学对话、建构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历史依据”

可知,用观念史的视野审视中国现代美学范畴体现的美学精神,建构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里长江第一湾

刘上洋

在云南丽江的崇山峻岭中,有一道十分壮美的景观,这就是万里长江第一湾。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是这样奇妙无比。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的怒江、澜沧江和长江上游段金

沙江,在巍峨绵延的横断山脉里并肩穿流,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川”字形三江并流大观。然而,就在人们

认为这三条巨龙继续会以不可阻挡之势齐头向南游弋的时候,长江却在丽江境内突然掉头绕了一个180度

的大弯,毅然地向北飘然而去,然后又折向东方,浩浩荡荡地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这是一次果断的抉择!这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在人们的想象中,凡是转折处都是关键处,一定是非同寻常,一定是惊心动魄。但在万里长江第一湾

畔,你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没有涛声澎湃,没有巨浪翻滚,没有那种令人胆战心寒的险恶。①星

见平缓的江流绕着大山在天地之间划出了一个巨大而漂亮的弧形,而且是那样的悠然平静,那样的从容镇

定,那样的不动声色。一次决定方向和命运的大转折就这样在波澜不惊中静悄悄地完成了。

也许是亿万年来江水携带大量泥沙冲积的结果,在长江第一湾处形成了一片不大的开阔地。沿着逶迤

的江岸,生长着如同飘带一般的茂密柳林,那随风微微摇曳的绿丝条,不仅把江湾打扮得婀娜多姿,而且

把江水染得翠似碧玉。柳林外面,是一片平畴沃野,那弯弯曲曲的田墩,不经意地画出了一幅幅的太极

图。四周群山耸立,峰峦竞秀,那莽莽苍苍的气势,与壮阔的江流交相辉映,使妩媚秀丽的第一湾又平添

了许多的雄伟和阳刚。

由于江流平缓和地势开阔,长江第一湾历来就是著名的交通要津和兵家必争之地。据说这里的点将台

为诸葛亮当年征战泸水时所筑,这里的石门关为隋朝大将史万岁进军云南时所开,元明两代也都在此设立

巡检司。同时,这里还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那古老的街巷似乎还晃动着商贾们

忙碌来往的身影。然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在过去很长很长的岁月里,人们并不知道这个繁华要

地就是扭转长江流向的第一湾。直到1946年春节,有一个名叫范义田的当地学者,在自家的大门上贴出

了“山连云岭几千叠,家在长江第一湾”的对联。此后随着这幅充满诗情画意和豪迈激情的绝对,万里长

江第一湾这个气壮山河的名字便逐渐传扬开来,并震响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

谁说景美不怕山林深?如果没有人去发现和推荐,万里长江第一湾恐怕至今都藏在深闺无人识了。何

况万里长江万道弯,要发现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一湾就更非易事了。

面对滔滔的江水,我的思绪也滔滔不绝。一条雄浑苍莽、桀鳌不驯的大江,为什么会在这里悄悄地分

道扬镜转个大弯呢?是浩瀚东海的吸引?是对另一方天地的向往?还是想轰轰烈烈地独树一帜?这或许是

一个永恒的秘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华民族那一个美丽的江南,那一片耀眼的辉煌,都是长江第一湾

弯出来的。

岂不是么?正是长江第一湾,弯出了举世惊羡的壮丽风光。因为有了这次毅然决然的转身,才有了长

江那滚滚东去、一泻万里的磅礴气势,才有了长江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陡峭逼仄峡谷里奔腾咆哮所

形成的“万仞绝壁万马奔,一线天盖一线江”的虎跳峡旷世奇观,才有了“青山巍巍神女秀,激流险滩恶

浪涌”的世界绝景长江三峡,才有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赤壁,才有了长江与鄱

阳湖在石钟山相汇相拥、水天一色的浩淼图景,才有了广袤无际、绵延千余公里的大平原,才有了长江入

海口那浮在万顷碧波之上的绿色翡翠崇明岛。不仅如此,沿江两岸那雄伟的峨嵋,那险峻的巴山,那美丽

的匡庐,那奇秀的黄山,以及那大大小小的山山水水,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②倘若没

有长江第一湾,中华大地就会少了许多的自然美景,中华大地的颜色也就不可能有如此奇绝瑰丽。

长江第一湾,还弯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可以说,长江有多久,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有多久;

长江有多长,中华文明的源头就有多长。正是伴着长江第一湾东流的涛声,中华文明才逐渐蔚成了一条波

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沿着这条长河,我们可以寻觅到几百万年前远古祖先在森林洞穴中茹毛饮血的生存情

景,可以寻觅到原始社会我们祖先以石制器,以土制陶的艰辛创造。特别是进入殷商以后,我们可以看到

滚滚江水辉映青铜器火焰所发出的耀眼光芒,可以看到一座座城市像珍珠般在沿江兴起闪亮,可以看到岳

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一座座楼台溢彩流光,可以看到乐山大佛、大足石刻,景德镇瓷器和苏州园林的

巧夺天工,可以看到川绣、湘绣、苏绣的绚丽多彩,可以看到两岸稻浪、棉海和江上帆影编织的繁华图

案。而更为自豪的是,透过长江奔涌跳跃的浪花,我们可以听到屈原发出的深情呐喊,可以听到李白、杜

甫、苏东坡等一代代文豪的不朽吟唱,可以听到朱熹、王阳明等哲人的内心独白,可以听到采茶戏,黄梅

戏,昆剧和评弹等优美的曲调,可以听到现代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强音。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

篮,文明要靠河流来孕育和滋养。③所以,万里长江第一湾,不仅是开启和浇灌长江流域文明的第一湾,

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第一湾。

由此可见,万里长江第一湾,是地球母亲对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厚爱,是茫茫上苍对中华民族的一种

特别恩赐。于是,我心里不由暗暗庆幸。假如长江不在这里果断转弯,而是和其他两条江一齐向南奔去,

那在中华大地上不仅会少了一条世界第三大河流,而且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也就会重新改写。④或许是由

于这个拐弯过于重大和深远,因而江水在这里也就显得特别的悠缓和沉静,因为长江和人类一样都是有灵

性的,在作出任何一个转折性的重大抉择时,既需要非凡的勇气,更需要高超的智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奔腾南下”“并肩穿流”等词语展现出三江并流的壮美景观,与下文写万里长江第一湾

的“波澜不惊”形成对比。

B.文中写诸葛亮的点将台、史万岁的石门关,以及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驿站,突出长江第一湾

在历史上地理位置的重要。

C.“万仞绝壁万马奔,一线天盖一线江”等诗句描绘了长江第一湾的壮丽风光,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D.末段作者用“特殊厚爱”“特别恩赐”等语言,发自肺腑地表达了对万里长江第一湾孕育了中华民族

伟大文明的高度赞美之情。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从容镇定”“不动声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长江第一湾的精神气

质,让人心生崇敬。

B.句子②中运用假设句,进一步强调了万里长江第一湾对中华大地诞生出举世惊羡壮丽风光和奇绝瑰丽

自然美景的作用。

C.句子③运用递进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强化说明万里长江第一湾对长江流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起

源有着重要意义。

D.句子④中“非凡的勇气”“高超的智慧”热情赞美了长江转弯时作出果断抉择的伟大气魄,既照应开

头,又收束全篇。

8.“长江第一湾,还弯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这个段落,尽情叙写了长江流域文明的盛况,请概

括其作用。

9.有人评价刘上洋的散文创作是“用一种内在的思考很自然地托举起了外在的大叙事”,这种风格是如何

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C7.C

8.①突出长江第一湾悠久的历史;

②说明长江第一湾对创造长江流域文明的重要作用;

③赋予了长江文化底蕴,强化其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中的地位;

④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抽象的文明具象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①选材上,以长江第一湾为叙事主体,让它穿越时空,蜿蜒于中华大地,表达作者对中华文明的丰厚思

考;

②主题上,通过描写万里长江的壮丽风光、历史情景歌颂中华文明的刚健之气与崇高之美;

③风格上,运用雄浑壮丽的语言,抒发作者对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崇敬之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万仞绝壁万马奔,一线天盖一线江’等诗句描绘了长江第一湾的壮丽风光”分析错误。这些诗句不

是描写长江第一湾的,这些诗句是描写长江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陡峭逼仄峡谷里奔腾咆哮的壮观情

景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句子③运用递进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错误。此句只是从长江流域到整个中华地区的空间角度

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可以说,长江有多久,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有多久;长江有多长,中华文明的源头就有多长。正是伴着长

江第一湾东流的涛声,中华文明才逐渐蔚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将长江

的历史和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历史相比较,突出长江第一湾悠久的历史。

从“所以,万里长江第一湾,不仅是开启和浇灌长江流域文明的第一湾,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第一湾”

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因为有了长江才创造出了长江流域的文明,从而说明长江第一湾对创造长江流

域文明的重要作用。

从“沿着这条长河,我们可以寻觅到几百万年前远古祖先在森林洞穴中茹毛饮血的生存情景,可以寻觅到

原始社会我们祖先以石制器,以土制陶的艰辛创造……可以看到两岸稻浪、棉海和江上帆影编织的繁华图

案”“可以听到现代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强音。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文明要靠河流来孕育和滋

养”等内容可知,这一段的描写,突出了长江在中华文化发展上的重要作用,赋予了长江文化底蕴,强化其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中的地位。

最后,这一段描写,作者按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写出了长江的巨大作用,也写出了长江第一湾的重要作用,

通过丰富的史实来讲述,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抽象的文明具象化,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风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题干中“用一种内在的思考很自然地托举起了外在的大叙事”的风格,就是说作者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深

入的思考,而在选材、语言等方面表现出雄浑壮丽的特点。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分析。

首先,从选材特点上看,本文以长江第一湾为叙事主体。长江第一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及中华文明发展

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作者在处理这一选材时,为了突出长江第一湾的重要性,从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

和中华文明的产生和丰富过程的描写,让长江第一湾穿越时空,蜿蜒于中华大地,串联起中华文明发展的

各个阶段,让它表达作者对中华文明的丰厚思考。

其次,在主题上,通过描写万里长江的壮丽风光、历史情景歌颂中华文明的刚健之气与崇高之美。如“沿

着逶迤的江岸,生长着如同飘带一般的茂密柳林,那随风微微摇曳的绿丝条,不仅把江湾打扮得婀娜多

姿,……不经意地画出了一幅幅的太极图”“可以说,长江有多久,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有多久;长江有多

长,中华文明的源头就有多长。正是伴着长江第一湾东流的涛声,中华文明才逐渐蔚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

历史长河”。

最后,文章的语言风格是雄浑壮丽,如“因为有了这次毅然决然的转身,才有了长江那滚滚东去、一泻万

里的磅礴气势,才有了长江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陡峭逼仄峡谷里奔腾咆哮所形成的‘万仞绝壁万马

奔,一线天盖一线江’的虎跳峡旷世奇观,才有了‘青山巍巍神女秀,激流险滩恶浪涌'的世界绝景长江

三峡,才有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赤壁,才有了长江与鄱阳湖在石钟山相汇相

拥、水天一色的浩淼图景,才有了广袤无际、绵延千余公里的大平原,才有了长江入海口那浮在万顷碧波

之上的绿色翡翠崇明”,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抒发对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崇敬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阊字开先,番禺人。荐《书》,三预计偕①,褒然为举首。柳南卢方春柄文衡,得其文,惊异以为乾

淳②而后复见此作。登淳祐甲辰进士第,调真阳尉,再调郁林学官,擢知高要县,有政声。秋懑,授梅州

佥判,改秩宰平江。寻擢监察御史,知无不言,纠正奸邪,不避权要。其所弹击,公论莫不快焉。

初,广州置买银场,本与商舟为市,后从而征之。岁么鬟遨吏缘为好征及民史想参民甚苦之。又提举

盐司以盐科配民户,价多而盐少,深山穷谷管其害者不少。二事皆害民之尤者。闾条奏上田,得旨俱罢,

民以为快,作“感恩斋”以报之。

汀、赣壮丁往来潮、惠、循、梅境,以贩鬻为事。绍定间,因征榷®激哄,合江闽兵乃克靖乱。朝旨

免榷四州盐,职此之由。继又榷之,悍民遂相为盗,阊又奏罢之。又奏选廉恕以宣德意,斥贪缪以幸天

下。凡所奏请,无非为国根本虑。迁右正言,首陈听言、容言之道以广上心。又言:“大夫奔竟成习,狂

躁成性,营求荐引,直欲一蹴而就班行。至于宽纵盗贼,残暴善良,忍使盗贼感恩,而民负怨!是忍于负

国负民,而不忍负盗贼。”

时禁廷臣莫得预知边事。乃言:“臣居言责,天下事皆当预闻,况边廷之大者哉!”于是兵粮实数,

皆关白谏院。阊自官台谏悉心忧国,形神日耗,循至病革。所言皆军国大事,不及其私。卒年六十六。

阊素清洁,家无余财,属纱④之日,几无以敛。上嗟悼之,赠恤特厚。广州人律之,以阊与菊坡、文

溪合祠。久废,今列于“仰高祠”。

【注】①计偕:举人赴京会试。②乾、淳: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③榷:税,征税。④属纺:古代的一

种丧仪,文中指临终。

(选自《郭阊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岁久A弊滋B吏C缘为奸D征E及民户F租米G民H甚苦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研究,与《大学》“先治其国”中“治”词义不同。

B.罹,遭受,与《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离”词义相同。

C.闻,指上报,与蒲松龄《促织》“宰以卓异闻”中“闻”词义相同。

D.德,感激,与《季氏将伐颛臾》“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德”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阊担任监察御史,大胆检举纠正奸诈邪恶的人。他的弹劾抨击让公众一致称快。

B.郭阊逐条上奏广州为置买银场征税而让百姓痛苦不堪的事,朝廷为此降旨废除赋税。

C.郭阊指责大夫为名利奔走,做忍心对不起国家、百姓,而不忍心对不起盗贼的事。

D,郭阊家里非常贫穷,他去世后,几乎无法入殓,只好将他和菊坡、文溪合祠祭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绍定间,因征榷激哄,合江闽兵乃克靖乱。

(2)阊自官台谏悉心忧国,形神日耗,循至病革。

14.郭阊作为官员,有哪些优良品质?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答案】10.BDG

11.C12.D

13.(1)绍定年间,因征税激起动乱,会集江闽士兵才攻克平定动乱。

(2)郭阊自从官任台谏以来,全心全意为国事忧劳,形骸精神日益损耗,直至病情危急。

14.①忠于职守;②不畏权贵;③为民请命;④忠心为国;⑤为政清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时日一久,弊端滋生,官吏借机为非作歹,竟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非常痛苦于征税。

“岁久”为时间状语,修饰“弊滋”,即弊端滋生,句意完整,“吏”是下一句主语,故应在B处断

开;

“缘为奸”和“征及民户租米”都是“吏”所做的事,应分别成句,且“民甚苦之”则是说百姓对待

“吏”的行为的态度,“民”是主语,故应单独成句,因此应在D、G处分别断开。

故BDG三处应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治”,研究。/使……安定。句意:研究《尚书》。/先要使他的国家安定。

B.正确。“罹”,遭受。句意:深山穷谷的百姓遭受其害的不少。/“离骚”,就是遭受忧愁的意思。

C."'闻'词义相同”错误。“闻”,指上报。/闻名。句意:郭阊逐条上奏呈报朝廷。/不久县官也以才

能卓越而闻名了。

D.正确。“德”,感激。/道德、品行。句意:广东人感激他。/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郭阊家里非常贫穷……去世后……只好将他和菊坡、文溪合祠祭祀”原因分析错误,原文最后一段

“广州人德之,以阊与菊坡、文溪合祠”意思是因为广州人感激他将他和菊坡、文溪合祠祭祀。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激”,激起;“合”,会集;“靖乱”,平息祸乱。

(2)“悉心”,全心全意;“循”,一直延续;“革”,危急,此处为病情危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根据“擢知高要县,有政声秩满,……知无不言”可总结出:忠于职守。

根据“纠正奸邪,不避权要”可总结出:不畏权贵。

根据“二事皆害民之尤者。闾条奏上闻,得旨俱罢,民以为快”可总结出:为民请命。

根据“阊自官台谏悉心忧国,形神日耗,循至病革。所言皆军国大事,不及其私”可总结出:忠心为国。

结合“阊素清洁,家无余财,属纺之日,几无以敛”可总结出:为政清廉。

参考译文:

郭阊字开先,是广东番禺人。研究《尚书》,三次受推举赴京会试,卓尔不群为举子之首。柳南卢方

春主持科举考试,看到他的文章,大为惊异,以为乾道、淳熙之后重看到这样的文章(意为其文章可接续

乾、淳诸贤之作)。考中淳祐甲辰年进士,调任真阳县尉,又调任郁林学官,提拔为高要知县,政治声誉

很好。任职期满,授官梅州佥判,改任平江知府。不久选拔为监察御史,凡是他知道的,没有不说出来

的,督察检举奸诈邪恶的人事,不回避权贵。只要他有所弹劾抨击,公正的评论没有不一致称快的。

当初,广州设置买银场,本是用来给商船做买卖的,后来就因此而征税。时日一久,弊端滋生,官吏

借机为非作歹,竟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非常痛苦于征税。此外,掌管盐务的官署将盐税分配到民家,价

格高而盐不足,深山穷谷的百姓受害的不少。这两件事都是百姓受害最深的。郭阊逐条上奏呈报朝廷,得

到圣旨都免除了,百姓十分高兴,建“感恩斋”来报答他。

汀、赣二州的青壮年男子往来于潮州、惠州、循州、梅州境内,以贩卖为业。绍定年间,因征税激起

动乱,会集江闽士兵才攻克平定动乱。朝廷命令免征四州盐税,大概就是这个缘故。继而又开始征收盐

税,强悍的百姓于是相互一起成为盗贼,郭阊又上奏朝廷免除了征税。又进言选用廉洁宽厚的官员,来宣

扬皇帝布施恩德的心意;斥退贪婪悖谬的官吏,以造福于天下百姓。凡是他所上奏请求的,无不是为国家

的根本考虑。升迁右正言,首先陈述应该听取臣民意见、容许臣民进言的道理,以扩大圣明的心。又说:

“士大夫为名利奔走争竞成为习惯,浮躁轻率成为本性,多方谋求推荐引进,指望一下子就升至朝廷高

官。至于宽容放纵盗贼,残害暴虐良民,忍心使盗贼感怀恩德,任由小民怀抱怨恨!这是忍心对不起国家

对不起民众,而不忍心对不起盗贼。”

当时禁止朝臣参与、知晓边境上的战事或争端。郭阊于是上言:“我身为谏官的责任,天下事都应参

与其中并得知内情,何况是重大的边疆之事呢!”由此兵粮实数,都须告知谏院。郭阊自从官任台谏以

来,全心全意为国事忧劳,形骸精神日益损耗,直至病情危急。所说都是军国大事,不涉及私人私事。卒

年六十六岁。

郭阁一向为官清廉,家中没有富余的财物,去世之后,几至无法入殓。皇帝嗟伤哀悼,赠送财物尤为丰

厚。广东人感激他,将他和菊坡、文溪合祠祭祀。祠宇废弃已久,现供奉于“仰高祠”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利州①南渡

温庭筠

澹然②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①利州:在今四川广元,南临嘉陵江。②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渡江时景色,江面开阔,水波粼粼,弯弯岛岸接连远处青山,起笔自然。

B.颔联写自己乘船到了江心听到马的嘶鸣声,回头看到岸边柳树下有人在等待渡江。

C.颈联借鹭飞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与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的诗句神韵同出。

D.这首诗描写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江中岸上交替着墨,最后触景生情,思路清晰。

16.这首诗的尾联蕴含着诗人多种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寻范蠡”表达诗人归隐之心;②“谁解”表达诗人无人理解的孤寂;③“独忘机”

表达诗人对世俗的厌恶。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颔联写自己乘船到了江心听到马的嘶鸣声,回头看到岸边柳树下有人在等待渡江”错,“波上马嘶看

棹去”是写自己在岸边等船时所看江中之景,“柳边人”包括诗人。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两句的意思是: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

由飘荡。

尾联写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寻范蠡”表达诗人归隐之心,有淡泊遗世之意。

“谁解”表达诗人无人理解的孤寂,言外之意是即便自己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

解。

“独忘机”表现了诗人淡泊遗世、忘却机心的归隐之志,可谓感慨深切,同时表达诗人对世俗的厌恶。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天”是人的初始,所以“”没有不呼上天的;父母

是人的根本,所以“"没有不叫父母的。

(2)《拟行路难》中“,”两句,写鲍照借酒浇愁、长歌当哭的悲愤之

情,表达诗人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

(3)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主要原因是“”,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

“",不要被当时辽国的威势胁迫。

【答案】①.(故)劳苦倦极②.疾痛惨怛③.酌酒以自宽④.举杯断绝歌路难⑤.弊

在赂秦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惨怛”“酌”“弊”“赂”“哉”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

道:①倏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A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了等我,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

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

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B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

沉静光芒中,如果你C去思考,它就②像是伴你终生的恋人,让你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

的身影。在这里,你可以③像是一个孩子,也可以像是一个老人,玩自己所玩的,想自己所想的。所以,

十五年了,我总是到那古园里去,在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

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18.请在文中A、B、C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①②③处都用了“像”,说说三者在表意上的不同。

20.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表达效果。

【答案】18.A:历尽沧桑

B:亘古不变

C:身临其境

19.①表示揣测

②表示比喻

③表示比较

20.①由“剥蚀了……”“淡退了……”“坍圮了……”三句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

②从多方面具体形象地写出地坛历经沧桑的历史,突出地坛等我的坚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强调古园存在的时间长,经历了许多变故,因此可填写:历尽沧桑。历尽

沧桑: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

B:“太阳循着……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强调太阳运动的轨迹不变,因此可填写:亘古不变。亘

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C:“去思考,它就像是伴你终生的恋人,让你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强调自己亲身处于

那种环境中去思考,因此可填写: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①“像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表示揣测,相当于“好像”“就像”,“古园就是为了等我”是作者根据

自己的感受揣测出来的。

②“它就像是伴你终生的恋人”,“像”是比喻词,表示比喻,将古园比作恋人。

③“你可以像是一个孩子,也可以像是一个老人”,表示比较,相当于“类似”,表示类似于孩子,类似

于老人。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由“剥蚀了……”“淡退了……”“坍圮了……”三句构成排比,都是动宾结构,句式整齐,增加文章

的美感和文采,增强了语势,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②从“琉璃”“朱红”“玉砌雕栏”多方面,运用“剥蚀”“淡褪”“坍圮”等具体形象地写出地坛历经

沧桑的历史,突出地坛等我的坚决。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句话说:“你变了,世界就变了。”我们想要改变对世界的认识,前提是O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本性”里就包含你的性格和你对世界的人生态度,但实际

上,任何一种性格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逐渐形成的。这就需要你对世界有一种人生态度,①这种

态度就是用勇敢、自信和强大的念头,取代那些弱小、无助和畏怯的想法;②用善良、美好和爱的念头,

取代那些残忍、丑恶和仇恨的想法。头脑中存放积极的念头,B,③就像黑夜来了白天就会消失一

样。让积极的念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