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诗词赏析教师:铺班级:x年x班古代诗人作家人物介绍古诗词鉴赏方法1、从题目入手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表现手法入手目录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蝶恋花壹贰肆叁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壹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寂寞沙洲冷。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卜算子苏轼卜算子苏轼这首词是苏轼刚被贬到黄州,寓居在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接下来两句,先点出一位独来独往的“幽人”形象,随即引出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通过孤鸿,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卜算子苏轼幽人和孤鸿都是孤独清高的形象,实际上幽人是写作者自己,孤鸿也是写作者自己,借孤鸿来表明心志。1、手法:托物言志。卜算子苏轼作者被贬黄州,说明黄州也不是作者理想的栖身之所,表明作者孤独的处境和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的品格。2、寒枝可栖,却不是孤鸿想要长久停留之处。定风波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卜算子苏轼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苏轼三月三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定风波苏轼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定风波苏轼交代了写这首词的原因,为后边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张本。(什么叫张本?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小序写什么?交代了写这首词的原因,为后边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张本。(什么叫张本?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
有什么作用?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定风波苏轼定风波苏轼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表达了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1、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定风波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定风波苏轼表面是说天气的变化,实则亦指人生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等。2、风雨、晴的含义:江城子·密州出猎叁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密州出猎苏轼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手法,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江城子蝶恋花肆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江城子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定风波苏轼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定风波苏轼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春天还是会到来的)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人物——苏轼高考作文专题学习目标1.走近人物,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2.把握人物的基本情况3.深入了解人物的生平经历4.总结人物的相关关键词5.背诵和记忆相关人物人物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生平经历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
,赐进士及第。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人物成就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人物成就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苏轼是高踞于中国绘画美学思想及其实践发展史之分水岭上的重要人物。其作品有《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人物成就从苏轼的人生经历来看,我们能够捕捉到哪些关键词?1.乐观豁达2.醉心创作3.一身正气4.超然洒脱5.勇于创新6.迎难而上7.学会满足8.良好家风9.爱国爱民10.心胸宽广作文乐观豁达在《赤壁赋》中,苏轼想起曹操的横槊赋诗,面对着天地水月,纵然仕途不顺,但还是辩证地看待这些人生无常。人生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对待宇宙和人生,都不该绝对化,不能沉迷在哀婉怅惘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是人生的真谛。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心胸豁达可见一斑。作文醉心创作苏东坡一生行走在被贬谪的路上,老遍世间繁华,亦历经千种磨难。他躬耕田野,他泛舟江上,他浑洒文墨。被贬黄州,他创作出《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既走出了精神的困境,也迎来了创作的高峰。在有生之年,他不因困难而颓废,而是踩着痛苦,用鲜花来回馈自己。他不曾因为眼前的挫折而沮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他乐观旷达的真实写照。作文一身正气苏轼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政治主张,他看到了守旧的弊端,也清楚革新的不当之处。他心中只有一个立场,那就是以国家为重,要对百姓有利才行。因此他不倚,正直不屈,绝不做墙头草随风起伏,不像众人一样随笔逐流。在革新派势力强大、炙手可热的时候,他敢于指出新法的缺点和错误,以致身陷囹圄;后来革新派失势,保守派执政,废除所有新法,苏轼也没有因为保守派重用他就偏袒他们,而是秉持公心,为新法辩护,置可能再次遭受的迫害于不顾。苏轼的这种精神,为后人所景仰。作文超然洒脱晚年苏轼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苏轼依然是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没有仓皇无措,没有自哀自怜,没有迷失自我。任环境如何变化,苏轼只以“不变之心”观之,因此,他拥有了处变不惊的坦然于淡定,有了越战越勇的执著与超脱。作文勇于创新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正式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作文迎难而上曹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苏轼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生活给了苏轼太多的打击,但他从未被打败过,他选择迎难而上,逆风而行。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苏轼的人生经历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作文学会满足苏轼一生官海浮沉,无数次被贬,但他从来不抱怨生活,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快速适应,并且将当地的食材制成美食来品尝。他在被贬到海南儋州时,那当时可谓是蛮荒之地,日子过得很苦,可是当他有一天吃到生蚝的时候,他觉得是人间美味,他觉得吃着生蚝就是幸福的。他虽是被贬儋州,但也极力为当地百姓造福,将儋州视为故乡,可见其内心阔达与心安。我们无法预知明天会带给我们什么,但是,内心安定便是当下的幸福。作文良好家风家庭是一个人进入社会最重要的纽带,也是联结。好的教育让你在社会中更加如鱼得水。苏轼的父亲苏洵在孩子的成功路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严格要求孩子的功课,与孩子畅谈自己的见闻,“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这是苏洵对子孙的告诫,苏轼始终践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关心民生,尽职尽责。作文爱国爱民苏轼任杭州知州时,见西湖草长水涸,封田已占西湖之半,于是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药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后人称之为“苏堤”。“苏堤”不仅造福了当地群众,也为后世留下了“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的诗句。苏轼被贬黄州,了解到当地因贫穷而溺婴,苏轼“闻之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赣州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2025年荆门驾校考试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5年内蒙古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0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考货运资格证考试内容
- 电力服务外包合同(2篇)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2节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课时作业含解析教科版必修1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二章力第1节第2节重力课时作业含解析教科版必修1
- 公司部门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 招标方案之施工、监理个人招标方案
- 名著阅读:简答、阅读题(解析版)-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
-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2024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
- 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赛前辅导课件
- 墓地个人协议合同模板
- 部编四下语文《口语交际:转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 仓库每日巡查制度
- 2024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各年级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
- 学校教育数字化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 2024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
- 企事业单位公建项目物业管理全套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