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专训4坐标曲线题习题课件鲁教版_第1页
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专训4坐标曲线题习题课件鲁教版_第2页
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专训4坐标曲线题习题课件鲁教版_第3页
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专训4坐标曲线题习题课件鲁教版_第4页
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专训4坐标曲线题习题课件鲁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训4坐标曲线题下列四组实验均是向盛有不同物质的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图像的一组是(

)A.①B.②C.③D.④1组别烧杯中的物质X溶液①CuSO4和Na2SO4溶液NaOH溶液②铜锌合金稀H2SO4③稀HNO3和稀H2SO4BaCl2溶液④NaOH和Na2CO3溶液稀盐酸【点拨】向硫酸钠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不符合图示变化,故A选项错误;铜锌合金中的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一开始就产生气体,不符合图示变化,故B选项错误;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和盐酸,一开始就产生沉淀,不符合图示变化,故C选项错误;加入稀盐酸时,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稀盐酸再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符合图示变化,故D选项正确。【答案】D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B.c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C.ab(不包括a点)段有沉淀生成D.d点溶液的pH>72【点拨】a点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质为硫酸钠和硫酸铜,溶质有两种,A正确;c点表示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硫酸铜部分反应,溶质为硫酸钠和硫酸铜,溶质为两种,B错误;ab段表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C正确;d点表示硫酸铜反应完之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过量,溶液显碱性,故pH>7,D正确。【答案】B3【2023·兰州】向少量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利用pH传感器采集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b过程,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B.b点时碳酸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D.a→b→c→d过程中,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加【点拨】向少量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由图像可知,pH先增大到等于7,说明先发生的是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则a→b过程,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A错误;b点时碳酸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B正确;c点时碳酸钠和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C错误;a→b→c过程中,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加,c→d的过程中,NaCl质量不变,D错误。【答案】B4【2023·东营模拟】向盛有CuSO4和H2SO4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沉淀质量、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随NaOH溶液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代表溶质质量B.Q点溶液中溶质为Na2SO4C.O→P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D.原溶液中CuSO4和H2SO4质量相等【点拨】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溶质质量增加,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溶质质量减小,继续加氢氧化钠溶液不再发生化学反应,溶质质量增加,所以乙代表溶质质量,A正确;刚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没有甲物质,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甲的质量增加,则甲代表沉淀的质量,当沉淀质量达到最大值时,即稀硫酸、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质只有Na2SO4,所以Q点溶液中溶质为Na2SO4,B正确;O→P过程发生的是氢氧化钠和稀硫酸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C正确;根据图像可知,CuSO4和H2SO4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相等,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相等时,反应的CuSO4和H2SO4的质量比为160∶98=80∶49,二者质量不相等,D错误。【答案】D5【2023·枣庄】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点拨】稀盐酸显酸性,pH<7,加水稀释,溶液酸性减弱,pH增大,但溶液始终显酸性,pH始终小于7,A错误;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减小,直至反应完全,由于最终所得固体是铁,因此固体质量不会减小至零,B错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气体质量逐渐增大,当碳酸钙消耗完后,气体质量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C正确;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容器内压强增大,红磷燃烧结束后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因此压强减小,又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因此容器内气体压强小于起始压强,D错误。【答案】C【2023·聊城】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6A.图①:向一定质量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B.图②:向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C.图③:向等质量的Mg和Zn中,分别加入过量的同浓度稀盐酸D.图④:向Na2CO3和NaOH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点拨】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等质量镁、锌分别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锌多,C图像错误。【答案】C【2023·青岛市南区模拟,双选】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7其中正确的是(

)A.①表示将一定量的60℃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B.②表示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Mg(OH)2和MgO固体C.③表示向一定量的稀硫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D.④表示将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同时分别放入两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点拨】将一定量的60℃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少,得到的是室温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不可能减少至0,A错误;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Mg(OH)2和MgO固体,由于稀盐酸的质量相等,最终生成氯化镁的质量相等;生成等质量的氯化镁,消耗的氧化镁的质量少,B错误;向一定量的稀硫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后不再发生改变,C正确;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等质量铁、锌分别和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锌多,D正确。【答案】C、D【2023·重庆】下列图像与实验设计对应正确的有(

)8图像

实验设计向未经打磨的铝片上滴加适量稀盐酸向CuS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A

.1项B.2项C.3项

D.4项图像

实验设计分别向等质量的Mg和MgO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足量红磷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点拨】向未经打磨的铝片上滴加适量稀盐酸,氧化铝先与稀盐酸反应,氧化铝反应完后,铝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图像正确;过氧化氢溶液在硫酸铜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硫酸铜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生成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图像正确;分别向等质量的Mg和MgO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开始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相同,则生成氯化镁的质量相同,故开始时两斜线重合,等质量的Mg和MgO完全反应时,镁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多,图像错误;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温度恢复至室温,压强逐渐减小,最终压强一定比反应前小,图像错误。故正确的图像有两项。【答案】B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9其中合理的是(

)A.图①:向一定质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B.图②:分别向足量的稀盐酸中加入等质量的铁和镁C.图③:向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钙固体D.图④:向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点拨】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A不符合题意;分别向足量的稀盐酸中加入等质量的铁和镁,镁反应速率快,且最终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B不符合题意;向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钙固体,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溶液温度升高,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和溶液温度升高均会导致氢氧化钙析出,则开始时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小,恢复至室温的过程中,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