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第14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习目标了解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基础知识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农业①物种传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等输入中国,大幅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②经营多元: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商业①货币: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②商帮: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③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2.明清的商贷(1)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2)除传统借贷关系外,清朝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庄票。3.社会局限(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4.海上丝绸之路三、思想领域的变化1.明朝中后期(1)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2)陆王心学代表王守仁主张①以“致良知”为核心理论。②“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以达到圣贤境界评价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3)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2.明清之际(1)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2)顾炎武和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还提出了一些重要见解。四、小说与戏曲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表现(1)小说(2)戏曲五、科技传统科技(1)总结性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2)地理和地质学名著: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西学东渐(1)翻译著作: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2)测绘技术: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3)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4)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达标检测1.有学者认为,明朝中期以后进入早期工业化。该学者认为早期工业化指的是近代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发展,使得工业在经济中所占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超过农业。下面哪种经济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早期工业化的特点()①江南地区农民从事棉纺织等手工劳动的收入是农业收入2倍以上②清中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20%,均高于17世纪欧洲城市人口10%的比率③四川的井盐行业雇佣大量工人,生产分工协作高度发展④乾嘉时期,民多改业桑、鱼,不再生产稻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清朝学者戴震曾说:“古人之学在行事,在通民之欲、体民之情,故学成而民赖以生。后儒冥心求理,其绳以理严于商、韩之法,故学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责民也,民莫能辩。彼方自以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众也,”这一思想()A.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学术价值 B.凸显了重视人伦日用的经世济民情怀C.代表了市民阶级的价值取向 D.突破了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小民命运3.观察下图,导致两条统计数据线趋向一致的主要因素是()A.赋役制度的变革 B.户籍管理的完善 C.基层治理的加强 D.人口流动的减少4.明代中后期,景德镇的瓷器已经是天下最盛。“弹丸之地,商人,贾舶与不逞之徒皆聚其中”“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据此可知,当时()A.雇佣生产增加社会流动性 B.南方流民问题日趋严重C.海外瓷器的需求不断扩大 D.抑商政策逐渐失去效用5.明朝末期,除了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内地的儒生学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关西夫子”李二曲在开列《体用全学》必读书目时,也将《泰西水法》等西书列入其中。这说明当时()A.社会思想转型源于西方科学传播 B.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C.国人传统的夷夏观念已发生剧变 D.西学东渐给社会注入一定活力6.据考证,清雍正二年,全国人口约1.2亿人。仅仅过了42年,到乾隆三十一年,人口爆炸性地翻了约2倍,达2亿零9百万人。道光二十九年,人口又翻了一番,达4亿7千万人。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A.为统治危机出现埋下隐患 B.缘于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C.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 D.是工商业发展的必然结果7.明朝中期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常熟一位谭姓地主的事迹。“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成良田,收成大增。”这反映了()A.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C.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经济作物多样且种植较广8.明清是中国小说和戏曲快速发展的一个典型时期,其小说的繁荣突出表现在数量繁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