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押题卷1(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韩魏公①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熙宁初,公在咸秦,平凉经略使蔡挺建议,欲城白塔,公许之。及本路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骋亦至塞下,挺恐兵败而事不济,且已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公镇大名,魏②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而少自便安。公曰:“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妄之人乎?”公当政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兆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国使类丞相否?”或曰:“类。”即命工图之。(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材料二: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付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节选自《鹤林玉露》)【注】①韩魏公,韩琦,封爵魏国公。②魏,即大名。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人或以公任劳A事过B多C勉其略D于总劾E委于佐属F而少G自便H安A.ADF
B.CEG
C.BEF
D.CEF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与此意思相同。B.“走”,使动用法,“走使”在文中指让使者赶赴京城。我们平常所说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中的“走”与此意思相同。C.“委”在文中是“交付”的意思,与《过秦论》中“委命下吏”的“委”字意思相同。D.“类”在文中是“像”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的“类”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蔡挺先向韩公建议在白塔建城,后派使进京奏报以推责免罪。朝廷只责备韩公修城时机不当,而韩公对此未加分辩。B.韩魏公主政大名,事无巨细,务必躬亲,即便卧病在床,依然亲自断案,不敢随意处事,唯恐用心不尽,有负百姓。C.韩魏公作为三朝重臣,提携众多才俊,受提拔的那些人虽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却很少有人对他感恩戴德。D.韩魏公赢得了辽国的尊重:他镇守北都时,辽国使者不敢在他的辖区肆意妄为;后来辽主还让人为他画像以示纪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2)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14.韩琦被称道有“贤人君子之盛悠”,试简括两则材料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其光辉形象。(3分)1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认为韩琦操心的事务过多,请他简化审核,将事务交托给辅佐的下属,从而让自己稍得便利安闲。“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兼语结构,“公”作前句的宾语,后句的主语,句意完整,C处断开;“勉其略于总劾”,省略主语的谓宾结构,谓语“勉”后所接为宾语,句意完整,E处断开;“委于佐属”,“委”是动词谓语,“于”是介词,引出对象“佐属”,句意完整,单独成句,F处断开。1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等到本路兵马夫丁已经准备好。/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地区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B.错误。使动用法,“走使”在文中指让使者赶赴京城;一般性的动词,“走卒”意为“跑腿的人”。句意:于是派使者进京。/小贩和差役,拉大车的和做小买卖的。C.正确。句意:将事务交托给辅佐的下属。/把性命交给(秦的)狱吏(处置)。D.正确。句意:宋朝的使者像丞相吗?/很像个女孩子呀?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受提拔那些人虽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错误,原文为“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的不是“受提拔的那些人”,而是韩魏公本人。13.(1)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奏蔡挺的功劳,还请求朝廷下令褒奖他。(2)大概是自己担任台谏侍从,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洎”,等到;“事”,战事;“谕”,诏令。(2)“盖”,大概;“为”,担任;“攻”,指责。14.①正面描写,用其自身的言行等表现其德行;②侧面烘托,如用“夷夏具瞻”和辽人敬畏来赞其德行;③反面对比,如拿蔡挺的小人行径和被提携者不懂感恩来反衬其德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结合“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可知,正面描写,用其自身的言行等表现其德行;结合“韩魏公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其为辽人尊畏如此”可知,侧面烘托,如用“夷夏具瞻”和辽人敬畏来赞其德行;结合“挺恐兵败而事不济,且己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可知,反面对比,如拿蔡挺的小人行径和被提携者不懂感恩来反衬其德行。参考译文:材料一:魏国公韩琦因功勋卓著且久积厚望,让各族百姓都非常景仰他。熙宁初年,韩魏公在咸秦,平凉经略使蔡挺提建议,想在白塔建城,韩公答应了他。等到本路兵马夫丁已经准备好,敌军骑兵也到了塞下,蔡挺担心作战失败,建城之事不能办成,并且会让自己承担罪责,于是派使者进京,详细地上奏形势如此,以及战事值得担忧的情况,向朝廷请命。朝廷只责备韩琦不应当增修防御工事,致使全区的城池担心奔袭,却不知道最初建议谋划的是蔡挺。韩琦也不为自己辩白,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奏蔡挺的功劳,还请求朝廷下令褒奖他。韩琦镇守大名,大名的诉讼案件很多,而事情无论大小,韩魏公都亲自处理。即使生病不能出来,也允许通报询问,请示决断,并且在卧室之内即定判决。有人认为韩琦操心的事务过多,请他简化审核,将事务交托给辅佐的下属,从而让自己稍得便利安闲。韩琦说:“双方讼词在官府,人生大事或者生,或者死;或者给予,或者夺取。到了这里,由一句话决断,我岂敢简单处置?我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尽心尽力,从来不敢找借口简单处置,更不用说把这些事交托给他人啦?”韩公主持政务十几年,辅佐三朝皇帝,负责群臣的晋升或降职,他在朝中总理台阁,在地方主管藩镇,出自他门下的官吏超过了朝廷官吏的一半。然而这些人懂得感念韩公恩义的很少,有人就此议论,韩公说:“我按最公正的标准推荐人才而不要求别人知道,按最公正的标准责罚人而不回避别人的怨恨。只求无愧于天地,难道还会要求别人有感激之心吗?”熙宁年间,韩公留下镇守北都,辽国的使者每次经过边境,一定先告诫他的属下说:“这里是韩侍中管辖的地方,千万不要胡乱勒索,而让我受辱。”辽国的使者给京兆尹写信,按照旧例,在信纸的结尾签字,到现在,写上全名,他被辽人敬畏到这种地步。每每有使者到国都,一定会询问侍中是否安康。后来,韩公的儿子韩忠彦奉命出使辽国,辽国君主问曾经到过中国的使者说:“宋朝的使者像丞相吗?”有人说:“相似。”就命画工画下他的画像。材料二:韩公掌权时,被司马温公激怒最多,然而韩公包涵他,听从和接受他的意见,有情绪几乎不表现在脸色上。常朝之日一旦不领班,王陶至就指责他跋扈,而韩公也没有怨怒的神色。大概是自己担任台谏侍从,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自己担任宰相,就能接受台谏侍从的指责。这正是无私忘我、视人如己的处世之道,实在是贤人君子的大德,也是国家的美事啊。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押题卷2(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赞曰:自古书契之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撰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撰异同为《国语》。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舂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1)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2)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材料二迁、固之悬绝正在于此。夫所谓作者,谓其兴于有感,而志不容己;或情有所激,而词不可缓之谓也。若必其是非尽合于圣人,则圣人既已有是非矣,尚何待于吾也?夫按圣人以为是非,则其所言乃圣人之言也,非吾心之言也。言不出于吾心,词非由于不可遏,则无味矣。有言者不必有德,又何贵于言也?此迁之史所以为继《麟经》(3)而作,后有作者终不可追也已。《春秋》者,夫子之史也,笔则笔,削则削,初未尝按古圣人以为是非也。——明·李贽《藏书·司马迁传论》【注】(1)书:指《报任安书》。(2)《小雅·巷伯》:《诗经·小雅》有《巷伯》一篇,西周王朝寺人孟子任巷伯之职,因遭人谗毁而发泄怨愤之诗。(3)《麟经》:即《春秋》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至于采经A摭B传C分散D数家之事E甚多F疏略G或有H抵梧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论,指评论、阐述,《论语》中“论”意思是“编纂”,二者不相同。B.迹,推究、考察,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相同用法也一样。C.圣人,指儒家先哲,文中具体指孔子,与“黄老”“奸雄”“势利”者相对。D.驰骋,是自由往来,随意穿越,熟练驾驭意思。与现在所说的“驰骋千里”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自古就有以文记事的史官,司马迁是在参照众多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有所取舍才写出《史记》的,他的《史记》所记历史与先前史书有不一致的地方。B.《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天汉年间的历史,由于史料的局限,黄帝时事情记录较疏略而秦汉之间历史记述非常详尽。C.刘向、扬雄和班固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史记》文辞质朴叙事真实,有“实录”之美誉,也为司马迁遭受极刑感到惋惜。D.李贽认为司马迁能够以自己的感受写出他眼中的历史,而不被前人所束缚,正是他高出班固的地方,后世难以企及。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2)《春秋》者,夫子之史也,笔则笔,削则削,初未尝按古圣人以为是非也。14.李贽不认同班固对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的指责,他的理由是什么?(3分)10.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许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互相矛盾。“采经摭传”作“至于”的宾语,其后C处断开;“数家之事”作“分散”的宾语,其后E处断开;“或有抵梧”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其前G处断开。故选CEG。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都是“编纂”的意思。句意:左丘明编纂有关史实来给《春秋》作传。/编纂孔子的言论。B.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指推究、考察。句意:推察其所以哀伤自己。/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C.正确。D.正确。自由往来,随意穿越,熟练驾驭;形容骑马奔跑,也可形容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句意:自由往来于古今上下几千年之间。/骑马奔跑千里。故选A。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刘向、扬雄和班固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也为司马迁遭受极刑感到惋惜”错误,刘向、扬雄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班固为司马迁遭受极刑感到惋惜。故选C。13.(1)唐尧、虞舜以前的事情,虽然有留传的文字,但记述不合常理,所以关于黄帝、颛顼的事迹就不太清楚。(2)《春秋》,就是孔子所写的历史,该记录的就记录,该删除的就删除,本来也没有按照古代圣人的是非标准来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遗”,遗留,留传;“经”,常,合乎常理;“明”,清楚,明白。(2)“春秋》者,夫子之史也”,判断句;“笔”,记录;“削”,删除。14.司马迁有感而发,言出于心;孔子自己编纂《春秋》也不按照古代圣人的是非来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有言者不必有德,又何贵于言也?此迁之史所以为继《麟经》而作,后有作者终不可追也已”可知,司马迁有感而发,言出于心;由原文“春秋》者,夫子之史也,笔则笔,削则削,初未尝按古圣人以为是非也”可知,孔子自己编纂《春秋》也不按照古代圣人的是非来写。参考译文:材料一:赞曰:从古人有文字开始就有了史官,并写下了许多史书。到了孔子整理史书,上自唐尧时期,下止秦穆公时期。唐尧、虞舜以前的事情,虽然有留传下来的文字,但记述不合常理,所以关于黄帝、颛顼的事迹就不那么清楚。到孔子依据鲁国的史书著作《春秋》,左丘明编纂有关史实来给《春秋》作传,又编撰了与此不同的史料而成为《国语》。又有《世本》,记录了黄帝以来至春秋时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先祖、世系的由来。春秋以后,七国争雄,最后秦国兼并了各诸侯国,记述这段历史的史书有《战国策》。汉朝兴起推翻秦朝,平定天下,记载这段历史的是《楚汉春秋》。所以司马迁根据《左氏春秋》《国语》,采用《世本》《战国策》的一些史料,陈述《楚汉春秋》的史实,接续记载其后的史事,截止于天汉年间。所讲的秦、汉时期的历史十分详尽。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许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互相矛盾。他涉猎的范围广博,贯通经传,自由往来于古今上下几千年之间,他已是非常用心了。再有他的是非观和圣人非常不同,论说大道则以黄老学说为主,而以六经为辅,叙述游侠,则贬退隐士而推举奸雄,记述经济活动,则崇尚权势财利,而羞辱贫贱,这些是他的短处。然而,从刘向到扬雄,这些人博览群书,他们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序说事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唉!以司马迁的博学广闻,却不能靠智慧保全自己,已经遭受极刑,仍在狱中发愤写作,他给任安的信中所陈述的也是可信的。推察其所以哀伤自己,是属于《诗经·小雅》中巷伯一类的人。像《诗经·大雅》所说的“既明辨又聪明,还能保全自己”,这太难了!——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材料二:司马迁、班固差别极大的原因正在于这里。那所说的写作,是因有所感触但是情感不能只是停留在自己心里而发生的;或者说就是情感有所激发,但是不吐不快啊。如果他的是非一定要全部合乎圣人的意思,那么圣人已经有是非了,还要我说什么呢?如果依照圣人的是非作为自己的是非,那么那所说的话都是圣人的话,不是我心里的话了。话不是我心里想说的,也不是非说不可的,那就没有味道了。如果说话的人真的不一定有自己的德行标准,那又有什么值得看重的呢?这就是司马迁的史书能够上承《春秋》,而后来的作者比不上的原因。《春秋》,就是孔子所写的历史,该记录的就记录,该删除的就删除,本来也没有按照古代圣人的是非标准来写。——明·李贽《藏书·司马迁传论》(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押题卷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①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材料二: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材料三: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因A还走B而冒C人D至数E猎者F知G其H诈I伪J举K罔L而进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羁,文中指寄居在外,与《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的“羁”意思不同。B.殆,文中指大概,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相同。C.三鼓,文中指击三次鼓,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的“三鼓”意思相同。D.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后来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一定会无功而返。B.秦韩宜阳之战,楚王意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轸却劝说楚王放弃这一打算,事实证明了陈轸的先知。C.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又得韩国感激,最终从两国获利。D.甘茂作为宜阳之役的秦军主帅,面对困境,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2)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14.如果事件还没有发展到“明日鼓之,宜阳拔”的时候,韩国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请阐明理由或给出合理化建议。(3分)10.DEI11.B12.C13.(1)你的爵位已经是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上柱国,即使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2)现在攻打宜阳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内有公孙衍阻挠(毁败)我,在外有韩公仲用韩国的力量来使我窘迫。(评分参考:“公”,判断句“爵为执圭”“官为柱国”,“加”,“拔”,“挫”,“穷”,每个点给1分;各小句句意通顺,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满分8分。)14.韩国没有取胜的可能。因为:①韩国相国韩仲侈的狡诈多智被诸侯识破。②秦国君臣同心,求胜意志强。③其他诸侯各国如楚国持观望态度,没有向韩国及时提供援助。(评分参考:答“没有取胜的可能”,给1分;原因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满分3分。答“有取胜的可能”不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城,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你认为这次战事会怎样?”赵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秦国攻破。”赧王说:“宜阳城方圆八里,十万英勇善战的士兵,粮食足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阳附近)有韩相国公仲的军队二十万,还有景翠率领的楚国的军队,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有收获。”赵累回答说:“秦将甘茂,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攻打宜阳如果能建立功勋,那么他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攻不下宜阳,那么他就不能在秦国站住脚。秦王(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建议去攻打宜阳,如果攻不下宜阳,秦王会感到耻辱。所以我说能够攻下宜阳。”周赧王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呢?”赵累回答说:“请您对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达到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上柱国,即使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但如果不取胜,就必定是死罪。不如避开秦兵援助宜阳。(等秦国攻下宜阳),你再出兵,秦国担心你趁他疲惫时进攻他,就一定会拿出宝物贿赂你,公仲认为估计你是为了他韩国去攻打秦国,也一定会拿出所有宝物送给你。’”秦军攻陷宜阳以后,楚将景翠果真出兵了。秦国害怕,赶紧献出煮枣城。韩国果然也献出贵重的宝物。景翠从秦国得到了煮枣城,从韩国得到了宝物,因而感激东周。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材料二:秦军攻打韩国的宜阳。楚怀王对陈轸说:“我听说韩国国相仲侈是个聪明能干的人,熟悉诸侯间的事情,大概能够避免宜阳的危亡。因为他一定能避免宜阳的危亡,所以我想先替他据守宜阳,以此使他们更加感激我们。”陈轸回答说:“放弃这种想法,大王不要据守宜阳。凭韩相公仲侈的智慧,在宜阳陷入了困境。如今山泽中的野兽,没有比麋鹿更狡猾的。麋鹿知道猎人张开大网,要前来把它赶到网里去,于是它调过头跑来顶人,这样经过许多次。猎人了解了它的狡诈习性,举着网伪装前进,麋鹿因此被捕获了。如今诸侯明知道这里有许多狡诈的伎俩,举着网伪装前进的人一定很多。放弃这种打算,大王不要据守宜阳。韩侈的聪明才智,在这里陷入困境了。”楚怀王听了他的话,宜阳果然被秦军占领,陈轸预先已经料到这个结果了。(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材料三:甘茂攻打宜阳,擂罢了三通鼓,而士兵仍然不肯冲锋上阵。秦国的右将军尉对他说:“您不用兵法指挥士兵作战,一定会陷入严重的困境。”甘茂说:“我客居秦国而能当上丞相的原因,是我用攻下宜阳来引得秦王高兴。现在攻打宜阳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内有公孙衍阻挠(毁败)我,在外有韩公仲用韩国的力量来使我窘迫,这就使我没有立功之日了。请让我明天再击鼓进军,如果再攻不下,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被攻克。(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押题卷4(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皋陶①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节选自《尚书·大禹谟》)材料二:《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②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③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材料三:故十仞之城,楼季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⑤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镒,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镒。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注】①皋陶:舜的臣子,主管刑罚律令,苏轼在这里误用为尧之臣。②四岳:主管四方诸侯的官员。③《书》:即《尚书》。④楼季:战国魏时善于腾跳的勇士。⑤牂:(zāng)母羊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故主施赏A不迁B行C诛无赦D誉辅E其赏F毁G随H其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愆:过失,罪过。与《诗经·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中“愆”意思相同。B.忍人:性情狠戾之人。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忍人”意思相同。C.劝:在“爵禄不足以劝”“劝学”“惩恶劝善”“劝课农桑”中“劝”的意思完全相同。D.仞:与“寸、尺、咫、寻、丈、常”一样,都是以人体为标准来作为长度单位。伸直两条胳膊的长度为“寻”,“一寻为仞”,“倍寻为常”。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尚书·大禹谟》中皋陶认为人民都能守规矩,不犯官家的法纪,是因为帝王治理民众非常宽大,宁愿失职,犯不遵守成法的错误,也不滥杀无辜的人。B.苏轼认为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极力主张赏罚中坚持仁慈宽厚的原则,用仁人君子的道理对待天下,使天下人都归向仁人君子的行列。C.在苏轼看来,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是因为用爵位俸禄行赏,用刀锯作刑具,并非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有积极作用。D.韩非子以楼季、跛牂为喻,又用对比把比喻组成两个对立体,说理形象通俗,安排严密紧凑,成功地推导出了君主应当严峻立法并严格用刑结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2)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镒,盗跖不掇。14.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如果韩非子穿越成为主考官,他可能会对苏轼的观点提出什么质疑?苏轼该如何为自己辩解?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3分)10.BDF
11.A
12.B
13.(1)赏赐与否难以确定时就奖赏,这是为了推广恩德;惩罚与否难以确定时就不加惩罚,这是为了慎用刑罚。(2)十几尺布帛,一般人见了也舍不得放手;熔化着的百镒黄金即使是盗跖也不会伸手去拾取。
14.①韩非子可能会质疑苏轼“罚疑从去”的观点,韩非子认为圣明的君主—定要严格执行刑罚,刑罚最好严厉并且固定,使人们畏惧它。②苏轼可以指出本文“刑赏忠厚”立论的前提是“疑”,并非一味的宽缓没有原则,而是赏罚不能明确时,用仁人君子的道理对待天下,使天下人都归向仁人君子的行列。此外,严峻的刑法并非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有积极作用。参考译文:材料一:皋陶说:“帝德无失误。简约治民,宽缓御众;刑罚不及于子孙,奖赏施及后代;宽宥过失不论罪多大,处罚故意犯罪不问罪多小;罪可疑时从轻,功可疑时从重;与其杀掉无罪的人,宁肯自己陷于不常的罪。皇帝爱生命的美意,合于民心,因此人民就不冒犯官吏。”材料二:《传》中说:“赏赐与否难以确定时就奖赏,这是为了推广恩德;惩罚与否难以确定时就不加惩罚,这是为了慎用刑罚。”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畏惧皋陶执法的坚决,而喜欢帝尧用刑的宽大。四岳说:“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正违抗命令、毁坏同族之人。”不久,(尧)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既然这样,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中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时,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不可犯(执法)没有根据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道义的标准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道义的标准,就流为残忍的人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道义的标准是不可超过的。古时候,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这赏赐的办法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对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没有作用。用刀锯作刑具,这刑罚的威力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没有作用。先王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并且用爵位俸禄不足以勉励善行;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并且用刀锯不足以来制裁它们。所以当有所怀疑时,就用仁爱之心来行事(执行赏罚之事)。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材料三:因此,七丈高的城墙,就连善于攀高的楼季也不能越过,因为太陡;千丈高的大山,就是瘸腿的母羊也可以被赶上去放牧,因为坡度平缓。所以明君总要严峻立法并严格用刑。十几尺布帛,一般人见了也舍不得放手;熔化着的百镒黄金,即使是盗跖也不会伸手去拾取。不一定受害的时候,十几尺的布帛也不肯丢掉;肯定会烧伤手时,就是百镒黄金也不敢去拿。所以明君一定要严格执行刑罚。因此,施行奖赏最好是丰厚而且诚信,使人们有所贪图;进行刑罚最好严厉而且肯定,使人们有所畏惧;法令最好是一贯而且固定,使人们都能明白。所以君主施行奖赏不随意改变,执行刑罚不轻易赦免,对受赏的人同时给予荣誉,对受罚的人同时给予谴责。这样一来,不管贤还是不贤的人,都会尽力而为了。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押题卷5(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圣人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材料二: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节选自《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材料三: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特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息。”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节选自《贞观政要》)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A尊B不C至D于E帝F智G不H至I于J圣K而L欲M无N尊O师P奚Q由R至S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厌,指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词义相同。B.臣,动词,当作臣子看待,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的用法相同。C.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与现在所说的“执业医师”中的“执业”意思不同。D.贞观三年,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人也常用干支纪年,如“是月丁未”中的“丁未”。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吕氏春秋》认为圣人贤士无不尊敬老师,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圣,与曾经当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用以显示敬学与尊师。B.汉明帝曾到太常府探望,让桓荣坐在东面主位,并召集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拜见,众位学生中有的让位,有的提出疑问。C.太子少师李纲讲学理顺辞直,让听者不知疲倦。李纲也认为自己堪当大任,可以把幼小的君主和国家的命运托付给他。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李泰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深得当时舆论的好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2)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14.材料二和材料三能否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材料一的观点?请联系材料分析。(3分)10.FKP11.D(“是月丁未”中的“丁未”是干支纪日。)12.B(原文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印花税的税率计算器版本更新
- 资产转让合同范本
- 跨学科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 轻松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
- 辣椒采购单据模板
- 连带责任保证书样本
- 透水混凝土施工要点购买条款
- 酒店厨房用油烟机销售协议
- 重庆市地理探秘之旅
- 重要电梯修理招标公告
- 深圳小学英语单词全集
- 空气动力学应用:风洞实验:风洞实验安全与操作规范
- 2024年7月27日浙江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面试真题及解析
- 2024-2025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6《观察与比较》课件
- (全册各类齐全)二年级数学上册100道口算题大全50份(100题)
- 6《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2024-2030年中国典当行业现状调查与前景策略分析报告
- 2024冰川厚度测量技术规范
- 高空作业岗位危险告知书
- 前程无忧行测笔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