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作文备考: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_第1页
2024高考作文备考: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_第2页
2024高考作文备考: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_第3页
2024高考作文备考: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_第4页
2024高考作文备考: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

题立意专家解析0111

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

有人认为唐诗《春江花月夜》中的“江”与“夜”是因

为“春”“花月”的映衬才美;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春/江/

花/月/夜”,每一字各自独立才美。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引用了不同的人对于“春江花月夜”所呈现出的美

的不同观点一一“江”与“夜”是因为“春”“花月”的映

衬才美,而“春/江/花/月/夜”,每一字各自独立才美。引

出了本则材料的核心内容一一“映衬的美”与“独立的美”,

引导考生思考“映衬”“独立”与“美”之间的关系,由此

可以分析出不同的立意,如“美丽需要映衬”“各美其美,

独立成美”或者“映衬与独立交相辉映,合成大美”等。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映衬的美”与

“独立的美”的内涵,“映衬”“独立”与“美”之间的关

系,如何活出人生之美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如何

活出人生之美”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活出人生

之美需要我们融入集体、相互映衬;需要我们坚定内心,活

出自我等。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

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张梅“你是个独立的人,无

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以及陈果教授

“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的言论,论证独立之美的内

涵。也可以列举伯牙在钟子期的映衬下弹出世间绝唱,成就

高山流水的美谈以及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更显魅力的例子,

论证映衬之美的内涵与意义。

【立意参考】

1.各美其美,独立成美。

2.美丽需要修饰与映衬。

3.在映衬中凸显自我,于独立中彰显个性。

4.兼顾独立与映衬,成就人生之美。

【优秀范文】

你,且美且独立

我们总是担心这世界美得还不够,于是我们喜欢锦上添

花,比如“春江花月夜”。对于“春江花月夜”的断句,多

数人的观点是“春江、花月夜”一一这江,当然是春天的江

了;这夜,当然是花香月明之夜了。春天的江水多么澎湃深

情,花香月明的夜多么浪漫合乎时宜。

我却倾向和欣赏另一种解读。

蒋勋先生,在他的《说唐诗》一书中认为,“春江花月

夜”应该断为“春、江、花、月、夜”,“这是五个独立的

名词,它们应该是并列关系,不是主从的修饰关系。”他说,

“我不喜欢用春天形容江水,也不喜欢用花朵月亮形容夜晚,

因为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

是的,世间万物,独立且各有其美,不必借助修饰和形

容,更不必依附于其他。只是,俗世里的我们,总觉得自己

不完美,或者不如别人美,所以,停不下一颗追逐甚至贪恋

的心。我们树立榜样,希望有朝一日,那些修饰别人的美好

词句也能用来修饰自己;我们总想把那些金光闪闪的代表成

功和高贵的标志,移植装饰于自己周身,让自我的形象更加

明亮、璀璨。

追逐美好固然美好,唯愿在追逐中不失自己、不忘本真。

就像这样一幅美妙情境一一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

互为风景,彼此欣赏。可是,你看,有谁因为谁停止了奔流?

有谁因为谁忘记了绽放?有谁因为谁紊乱了圆缺?

我想,当有一天,你也成为人群中受人瞩目的风景,能

于千万人中辨识出你一身的,是你微笑和成熟的面孔;能于

千万个灵魂中独立出你一人的,是你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平和

且高贵的性格、修养、思想。你自身的美好,只与你的本真

有关,与形容无关,与修饰无关,与自身以外的世界无关。

就像,如果你是一条江,你的不舍昼夜奔流赴海,与春无关;

如果你沉醉于夜,那份安详和静谧,与花月无关。

揆诸当下,且看林清玄先生在拿遍所有大奖之后转身离

去,在与自己的独处中学佛参禅,温一壶月光下酒,俯瞰百

合花开,细品桃花心木,独留潇洒背影人间;君不见陈贝儿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借溜索穿过偏见,

用镜头记录最真实的中国,展现出个体独立张扬的美……你

内心一定有某种火焰,将你和其他人区分开来。当你内心的

炽热与时代的观念矛盾时,当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舍弃人际

交往时,不妨大胆些,保持自我的独立,与万千个独立的自

我一起汇成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

你,且美且独立。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

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

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

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作文题分为观点表述和写作提示两个部分。从观点表述

上看,给出了两种相反的观点,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

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这是写作必须牢牢抓住的中心话

题,不可偏离。

第一,“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是对

现实生活中一类现象的抽象和概括,是种种“具象”的一种

“抽象”,是后面两种观点得以生发的“对象”。因此它是

写作时不能在思考中丢下的一个“大前提”“大条件”,也

就是不能孤立地分析辩论或是沉默的好坏、优劣、长短等,

选择辩论还是沉默必须以“面对不同观点立场”为前提条件。

如何看待“人们对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立场”?这与每个人

所经历的生活有关,每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对生活的感

受和理解也就不一样;哪怕面对宏观层面的共同的社会生活,

又因个人的生活愿景、追求的不同,以及每个人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对生活不一样的感受。

第二,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

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

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每个观点两句话内部形成前

因后果关系。从前一观点而言,其成立的内在逻辑在于:辩

论让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交锋,让不同看法进行比对,以明

真假,辨善恶,现美丑,从而激浊扬清,让道理统一于符合

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层面。从后一观点来看,有说服力却

难以改变对方立场,背后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对方立场之坚

定,每人都固守自己的原则、底线和认识生活的逻辑、对生

活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自己所谓的“说服力”也可能仅

仅是自己相信坚守的立场和逻辑,可能因自己的认知缺陷和

偏误,导致“说服力”不强而不自知,更大的可能性其实是

不同人的认知和理解差异,加上人人固守自我,因而难以达

成理解上的和解、认同或一致。再仔细看,前一观点说“通

过辩论统一认识”,“辩论”是途径,而“统一认识”是目

的;细看后一观点,“沉默”其实是“难以改变对方立场”

后采取的做法。综合看,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也有统一之

处,即改变对方立场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对立之处在于两点:一是方式的区别,即辩论和沉默的

区别;二是结果的区别,即前一观点中辩论双方可能达成统

一或者达不成统一,后一观点中则达不成统一。“辩论”,

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

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可见辩

论的价值恐怕不在于说服对方,更不在于把不同的认识统一

起来,而在于让真理越辩越明,来求同存异并在某些方面达

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认识、观点和立场。“沉默”,大意为

“不说话”或“不爱说话”。“不说话”不等于对不同观点

没有判断和选择,可能恰是对某种观点立场的无声的反对和

无法改变的无奈,也或者是某种限度之内的默许。“不爱说

话”也不等于没有对矛盾想法的思维纠葛、碰撞,可能是不

屑于改变别人观点的无奈或愤怒;也可能是苦于找不出摒弃

假恶丑以回归真善美的观点立场之办法和策略时的苦闷、无

助。辩论和沉默看似不同的选择,也可能都是面对错误立场

观点的反对和不赞同,还可能是对道理、真理的不同坚守方

式。

写作时应当站在以“面对不同观点立场”为前提条件,

分析为何会采取“辩论”或者“沉默”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各自的利弊是什么;再进一步阐述何时何事面对何人可以

“辩论”,哪种情况下“沉默”。最后要论述清楚“辩论”

不是胡搅蛮缠,而是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沉默”不

应是不敢发声的怯懦。

【立意参考】

1.学会辩论,成就人生。

2.当辩则辩,当默则默。

3.懂得辩论,展现自我。

4.沉默也是一种反击。

【优秀范文】

理越辩越明

生活中总是充满“不同”之间的碰撞。孟子说过:“物

之不齐,物之情也。”有人认为,展开辩论才能走向统一;

也有人认为改变艰难,不如在沉默中存异。我认为,在交锋

的火花中才会迸出真理,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展开辩

论,理越辩越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定也坚守着“理越辩越明”的

观点。为了寻求真理,他常常在集市中、在大街上拦住行人,

向他们发问并要求回答。对待学生,他依旧以问引导,在“问”

中引发思考,在“辩”中深化思考。在辩论中,我们的目光

不囿于自己的观点,而是放开眼界,向对立面中寻找正误。

在不断向外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向内审视,辩论强迫我们看见

对方优点的同时看见自己的缺点。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完善

自己的认知,去粗取精,吐故纳新。

诚然,人都有“先入为主”的陋习,心理学家们在调查

后也发现:人们往往只愿意从外界中接收与自己相同的观点,

对于不和之声则直接屏蔽。更有许多人顽固自我,改变他们

的立场难如登天。但这并非放弃辩论的原因。

冥顽不灵者、按图索骥者毕竟只是少数。尽管改变是艰

难的,自我封闭而拒绝改变之人却着实只是少数。因少数人

而否定整体,因辩论失败便索性放弃辩论,不免过于悲观,

也过于轻言放弃了。如果只因对方立场难以改变便保持沉默,

将再无文化交融、思想碰撞;再难有灵魂与灵魂激荡泛起的

涟漪;每个人坐井观天,仿佛河伯一般“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己”,实则贻笑大方。

那么,在面对不同时,我们究竟应如何应对呢?

越愿意表达自我,越愿意分享思想的人,常常更正确。

他们不畏惧辩论,敢于挑起辩论,敢于接受辩论。“问渠那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时时辩论,从他人的思

想中汲取最新鲜的养分,才能保持自己思想的鲜活。但同时,

我们也应谨记“求同存异”。辩论的目的是明理,绝非追求

万人统一的思想。理越辩越明,在交锋中获得更清晰的道理

与认知是终极目的,却并不能因此强求他人,面对自守者强

硬地敲开他的脑壳。只求同不存异便容易陷入《1984》中的

思想集权,多么可怕!

综上,面对不同,应勇于与之辩论,才能获得明晰的事

理,获得鲜活的思想。

三、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

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

解熟悉的事物。”

以上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论述。本题立意的关键

在于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

对陌生的恐惧与不安是人们拒绝认识陌生事物的根源

所在。有时候,人们对陌生事物认知的逃避处于对新知把控

的不确定性,对风险的规避,因而掩埋了通往未知的小径。

而我们对事物的熟悉会妨碍我们对熟悉事物深入了解,盲目

的自信会消解我们深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贴标签、脸谱化

的举措忽视了事物的“异”,放大了“同”。当熟悉的事物

变成重复复制黏贴的文本,人们将受制于统一的既定印象,

停留在熟悉事物的表层,也永远为自己关上了深入认识的大

门。

所以我们要勇于跳出“舒适圈”,要勇敢地去探索未知

的陌生事物,要敢于尝试。当下,各种思潮蜂拥,席卷着人

们的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陌生的事物在逐渐增加,熟悉

的事物也渐欲迷人眼,霍夫曼塔斯塔尔的箴言无疑对新时代

人们理解、认识事物有着至关重要的警示作用。个性化推送

和网络聚众讨论下,我们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陌生的思想、

声音保持理解和包涵,对熟悉的观点、事物保持探索的热忱,

不因为陌生感将事物拒之门外,也不将熟悉的事物同质化。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我们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陌生事

物,同时对熟悉的事物保持清醒。主体先分析因为陌生事物

的特点,致使我们心存畏惧,不想进一步探索,这就需要我

们克服畏惧心理,勇敢地进一步探索陌生事物;再分析熟悉

事物的特点,因为熟悉往往让我们失去兴趣,因此说,面对

熟悉的事物我们要保持清醒。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立意:

1.人生要敢于尝试,对事物要深入探索。

2.打破陌生与熟悉的隔阂。

3.人生需要敢于尝试和突破固有观念的陷阱。

例文:

陌生与熟悉

生活中的事物大致可以分为熟悉的和陌生的。奥地利作

家霍夫曼斯塔尔在《风景中的少年》中说:“陌生阻止你认

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人对于事物

的认识理解过程,常因对其熟悉与陌生的简单分类而受到解

构。

对于未知的本能恐惧使人们不愿深入接触陌生的事物。

确实,陌生的事物中蕴含大量未知,也意味着潜在的风险以

及不知从何处入手的迷茫。客观上不明白如何认识,主观上

不敢尝试各种认识途径,二者合力,使陌生阻止我们认识陌

生的事物。如当改革开放大潮涌来,对陌生变革的心理排斥

也使许多人重弹“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老调,

把熟悉的标签贴上陌生的事物,拒绝理性地认识这场社会变

革。如果我们畏于陌生,自然也将自己隔绝于深入认识陌生

事物的途径之外。

同时,对于自己充分掌握了熟悉事物的盲目自信,也会

消解我们深入探索熟悉事物的好奇心。米兰•昆德拉说:“现

代人的傻不在于无知,而在于对既有思想的不思考。”卢梭

也提出:“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在于

他自以为知。”当我们以“熟悉”一词归类某一事物时,实

则建构了一层“已经理解该事物”的逻辑语境。在这一语境

中我们用自己理解的事物模样代替事物本身,即使尝试新的

探索也只是在自己已有认识中搭建新的逻辑闭环。对于熟悉

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理解也在这样的坐井观天中失去可能。

其实,导致陌生与熟悉妨碍我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根本在

于人们对已有认知体系的守成。我们不仅拒绝接触陌生事物,

甚至拒绝接触熟悉事物中的陌生部分。我们安于思想的舒适

圈,担忧、懈怠、恐惧共同交织,左右着我们停下对事物更

进一步的新的理解。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个人知识体系的

更新换代常落后于社会的演进,最终当我们不得不被动接受

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时早已落于人后。

因此我们应当避免以“熟悉”与“陌生”这样简单化的

标签草率地对事物加以分类,更不可囿于已有的认知框架。

对陌生的事物也可由熟悉的认识方案将之逐步拆解,对熟悉

的事物也可从陌生的角度重新探索。况且时代总在发展,事

物总在变化,今日所有对熟悉与陌生的划分最后都会归为旧

知,因而真正重要的是不断尝试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

余秋雨说:“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

未知和无知的否认。”愿人们放下对事物“陌生”与“熟悉”

的成见,在对新事物的探索中拓宽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四、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

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就是“马车的积累”,“也得

不到一列火车”指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整个句子理解

起来就是:马车就是马车,多个马车积累在一起也不会是火

车,火车就是火车,二者的属性是不一样的。马车和火车在

大方向是属于同一个大领域的,即都是运输工具,这样才具

有可比性。

但是,两者是属于不同的性质层面的。相对而言,马车

运用畜力,应该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源自于生活的,较

为低级的运输工具,我们简称为低质层的事物;而火车则运

用煤、电等能源,应该是一种复杂的、有较多科技含量、建

立在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运输工具,我们称为高质层

的事物。高质层的事物比低质层的事物更具复杂性,知识技

术机能的含金量要高得多,所包含的人类的有价值的思维思

考要多得多,也就更具有功效性,更具有价值意义。

而低质层的事物因为其自身的特质,即使累积的量再多,

可能也比不上一个高质层的事物。因为有时创造的低质层的

事物量再多,也只是在一个低层面上简单重复,也发展不出

高质层的事物,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所以我们在审题

时一定要透彻理解“马车”的内涵与象征。这不是“量”上

的一个变化,而是“质”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它扩展到理论

经验和实践上,如中国古人只重视生活经验而不注重逻辑或

理论的事实,再进一步联想到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生活领

域也有这样的现象。这样一想,思路大开。

写作时,可以先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佐证作文材料,

或是直接对作文材料予以解释。比如,马车是古时经验,拼

加马车是无谓重复,是机械堆叠;火车是现代工业,利用火

车是科技创造,是突破超越。两者虽共一“车”字称谓,却

有云泥之别。

然后一语说清本质“世界的发展未必是量变到质变,或

者说,许多质量可能基本不需要那些简单的‘量'”。在此

基础上,可适当分析能够促成“质变”的因素,比如理性思

考探索的热情和内驱动力,迎接新事物的格局、眼界与勇气,

开放的社会氛围等等。对此,可考虑适当列举瓦特、爱迪生

等人物事例进行论证,说明创新创造的重要性及其助力因素。

最后,还可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思考我们应该

如何促进由量到质,由低到高突破发展。对此,仍可以从激

发内驱动力、提升思维品质、与其他思想碰撞互动、提供鼓

励质量创新的制度保障、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等等来谈。

【立意参考】

1.技术的进化不是连续的。

2.无谓量变无法造就质变。

3.方向错了,再怎么花力气也没用。

4.量变不一定产生质变。

【优秀范文】

量变一定引起质变?

量变引起质变,这已然成为了一个真理。然而,就如同

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那样,量变中的量与

质有着本质区别时,那么就算将量做到极致也无法真正地触

及到质。

马车是传统者、平庸者,而火车是先进者、创新者,这

便是二者的本质区别。传统者的数量再如何积累,也无法真

正地突破从而得到新的事物。

创新者与平庸者,不过一步之遥,然而火车走在前面,

马车跟在后面,于是量与质产生了本质的区别。阿尔贝•加

缪曾言:“青年人不知道,经验是一种失败,只有丢弃一切,

才能知晓一点东西。”新事物无法由旧事物叠加而来,再锋

利的刀剑也抵不过一把普通的左轮手枪,再厉害的冷兵器也

干不过热兵器,这是两个文明的代差。1881年唐胥铁路上的

马拉火车事件,之所以发生得如此荒唐而又在意料之中,也

不过是因为被传统思想束缚久了的人们天真地以为,马车与

火车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忽视了火车所代表的跨时代意义。

被马车束缚,禁锢了自己的思想,必将画地成牢,反之

主动研究火车,探索真正的质变,却能迎来新的突破。在科

学发展史上,禁锢思想而阻碍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将科

学视为奇技淫巧,而沉浸在已有的技术荣光中无法自拔,却

未曾料到,自己甚至连现代科学的边都没有触及到,一味沉

浸在已经挤不出多少水分,几近枯竭的传统技术海绵,挤得

再用力,也无法得到新的火车,技术也无法转化为科学。

永远缺乏冲破桎梏的勇气,仅仅希望从固有的东西中获

取成功,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因此,这些人永远只能成为

平庸者,只能沿着创新者留下的脚印缓慢前行。生活从不眷

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只有不断地进取创新,才能真正

得到火车。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

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真正意识到创新的意义,不再过分

沉醉于传统的马车,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至于渐渐地落

在渐行渐远的马车后面。

李四光曾言,做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蚕壳以外的世界

的。墨守成规的人即是这蚕,他们被那严丝合缝的茧壳遮住

了视线,心心念念地想着自己的“马车”,一切新事物都能

被他们理解为用旧事物叠加而能带来,我们应该撕去这层厚

重的茧壳,而去追随“火车”。

五、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忘掉一些本该记住的事,这时候我

们就会认为自己是健忘;有时候我们也会尝试着去抹掉一些

不该记住的事,那样可以释放心灵的空间,这时候就要我们

学会去善忘。

上述材料对我们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列举了生活中的两种现象,一是我们忘掉了本该记

住的事情,这是健忘;而有时我们需要忘记一些事情,这是

善忘。两种“忘”,前者是人们不希望看到的,后者则是人

们需要的。

人的记忆,如同储存室一样,容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

一直在记忆的同时,也会同步地忘记一些东西。有时候,忘

记并不由我们自己控制,所以才会“善忘”。此时,忘记一

些不该忘记的东西,会对我们的生活或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但有时,敢于忘记、善于忘记却又显得很重要。因为只有抛

却琐碎、枝节、不重要的东西,才能保存精粹、主题和有价

值的印记;要想记下应该记住的、必需的东西,就必须删除

脑海中那些无聊、无用的信息。因此,可以说,善忘是一种

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所以,写作时,在适当论述健忘与善忘的思辨关系后,

可将写作中心放在“善忘”上,重点谈善忘的价值和意义。

对此,可以采用并列中有递进的思路,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述。

如首先,从生活角度,可谈善忘不愉快:对那些令你不快的

面孔,要在握手分别后就忘掉;对那些令你烦恼的事情,要

尽力做到事一过就忘掉;对那些令你伤心的场景,要能够转

身即忘。其次,可从人生追求角度,指出我们可以适当地善

忘功名利禄,忘记个人恩怨,忘却机心钻营,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