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_第1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_第2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_第3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_第4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学习目标提前预习生字、生词,并默写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新课导入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在你的乐园中总有一些事情让你至今都记忆犹新……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文体知识本文文体属于

散文

散文属于记叙文体,是与

小说、诗歌、戏剧

并称的文学体裁。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拾取。即: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生字、生词(shānhú)珊

瑚:菜畦:桑椹:蟋

蟀:缠络:确凿:皂荚树:轻捷:斑蝥:臃

肿:攒成:积攒:(záo)(qí)(jiá)(shèn)(jié)(xīshuài)(máo)(luò)(cuán)(yōngzhǒng)(zǎn)豁:(huò)敛:(liǎn)宿

儒:鉴赏:秕谷:书塾:脑髓:觅食:竹筛:人声鼎沸:倜

傥:(suǐ)(jiàn)(mì)(bǐ)(shāi)(shú)(dǐng)和蔼:(ǎi)(sùrú)(tìtǎng)淋

漓:(línlí)拗过去:(ǎo)盔甲:(kuī)锡箔:(bó)拗多音字拗(ǎo)断拗(ào)口攒积攒(zǎn)攒(cuán)成执拗(niù)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罕,稀少。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鼎沸,水开了,发出响声。高枕而卧:比喻无所顾忌或不加警惕。觅食(mi):寻找食物。敛(liǎn):收拢。攒(cuán):凑在一块儿。拗(ǎo):用力弯曲解词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哪一节是文章的过渡段?

寿镜吾先生简介寿怀鉴(1849~1930年),字镜吾,晚号菊叟,绍兴城内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人讥为“离经叛道”。他教学认真,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优长。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诗经》等经典之外,他还经常给学生讲荆轲、聂政等人除暴安良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过渡9自然段告别百草园

(总结上文)到私塾读书

(引起下文)百草园1-8自然段三味书屋10-24自然段文章脉络梳理百草园的景物(2自然段)美女蛇的故事(3-6自然段)雪地捕鸟(7-8自然段)介绍三味书屋环境(10自然段)介绍寿镜吾先生(11自然段)询问“怪哉”虫,遭拒绝(12-16自然段)”虫,遭拒绝园内偷玩,被叫回(17-20自然段)师生读书时的可笑情景(21-24自然段)第一部分(1—8自然段):回忆百草园的快乐生活。第1自然段中首句中“相传”指时间久远和无从考证;后一句是总括句,总领下文写百草园的部分,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似乎”表推测、不确定(不相见已有七八年),“确凿”表肯定,表明作者对百草园印象深刻。第2自然段中“不必说云霄里去了......。”写景顺序:先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单是泥墙根......就有无限趣味”中“单......就........”的句式是过渡,引出下文对泥墙根一带的详细描述;油蛉在这里.......弹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果不怕......好得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覆盆子”比成“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第3自然段是过渡,右“赤练蛇”引出美女蛇的故事。第4自然段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使儿童倍感新奇有趣。第5自然段“郑重其事”的语气,进一步表明故事给我的深刻印象和“教训”。课文解读第6自然段首句的心理描写写出了“美女蛇”的故事带给我的影响,极符儿童特色,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第7自然段第2句“欲扬先抑”先写无味,以此来反衬下文雪地捕鸟的乐趣;“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捕鸟地全过程,体现了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同时也流露楚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第8自然段第2句运用了对比:闰土的父亲“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与上文“我”“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我”对闰土父亲的钦佩,也增添了“乐园”的情趣。课文解读第二部分(9—24自然段):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第9自然段中第二句连用三个“也许是”构成一组排比句,猜测家人送“我”进私塾的原因,极富感染力地表现了“我”对以后不能常到百草园玩耍的无可奈何的心理和深深的留恋之情;最后是两个感叹句,“我的”流露出“我”对百草园深深的留恋之情。第11自然段首句是外貌描写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一个“和谐”的老先生的形象。第14自然段“似乎”准确地写出了“我”对先生表情的观察、心理的揣测。第15自然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从儿童的视角含蓄地表达了“我”对大人的不满,对当时教育思想的批判。自豪的情感。课文解读第16自然段“好起来”是一个孩子真切地感受,从侧面写出了勤奋好学的“我”获得了先生的好感。第17自然段首句一个“也”字使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并列,表明“我”认为这里也是有趣的。第19自然段两个“不常用”,一个“总不过”,体现了先生和蔼可亲的一面。先生宽容、淳朴、亲切的形象跃然纸上。第21自然段第2句列举书中的具体语句,说明童年时的“我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意在强调所读内容的陈腐与枯燥。第23自然段“微笑”的神态和“仰”“摇”“拗”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读书入境、自我陶醉的情态。第24自然段中第3句如数家珍似的交代描画的内容和数量。字里行间流露出自豪的情感。课文解读文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将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对比。一个符合儿童心理,为儿童的生活提供了广泛乐趣;另一个束缚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不满。探究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快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这两部分也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快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活泼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课文解读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采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描写过程中采用哪些修辞手法?抓住了景物哪些方面的特征来描绘的?作者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品味文章-细节赏析品味文章-细节赏析鲁迅故居的石井栏

皂荚树

桑葚

菜畦品味文章-细节赏析

叫天子(

云雀)

鸣蝉

黄蜂品味文章-细节赏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品味文章-细节赏析何首乌木莲覆盆子品味文章-细节赏析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植物静态低动物动态高动物动态高植物静态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

(第2段)看有趣的动植物—乐(第3—6段)听神奇的传说—乐闻(第7—8段)捕雪地的鸟儿—乐事三味书屋仅仅是“我”学习的场所吗?苦中作乐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绣像上画画等三味书屋中有哪些学习的场景?“我”问先生“怪哉”虫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子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的情景“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有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百草园之“乐”与三味书屋之“乐”有何异同?相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花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自由快乐的追求等。不同: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庄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馈赠,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中只有片刻的逍遥。借助“精准的形容”表情达意,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景物描写的手法看:1.抓住特征,描写有序2.观察细致,角度多样。从颜色(视觉)、形状(触觉)、声音(听觉)、味道(味觉)来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3.语言准确、生动。多修辞、多修饰、多形容词、多动词。第2段写景的文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排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拟人(低唱、弹琴)、比喻(木莲像莲房,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赏析文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①低唱、弹琴使用拟人手法,②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油蛉、蟋蟀的叫声在孩子心中的动听、有趣,③表现出“我”对此的喜爱之情。你认为小鲁迅是否喜欢寿镜吾先生呢?喜欢。原因:①寿镜吾老先生是本城中方正,质朴,博学的人;②寿镜吾老先生让我学到有用的知识。③寿镜吾老先生严而不厉。④寿镜吾老先生知识渊博,热爱读书。”我“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运用以下句式回答问题(某句话)运用了(描写方法)可以看出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通过“微笑”“仰”“摇”“拗”这四个动词,可以看出先生读书入境、自我陶醉的情态。“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先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不太束缚学生。“'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先生虽知识渊博,但不愿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教学方式比较守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味着作者怎样的转变过程?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到…………的转变”句式回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幼时玩乐到少年读书的过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天真顽皮到成熟懂事的成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偏隅一园到走向世界的跨越。总结归纳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既写出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称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写出了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