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施工监测方案_第1页
基坑施工监测方案_第2页
基坑施工监测方案_第3页
基坑施工监测方案_第4页
基坑施工监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页共40页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杨春湖启动区B-02地块,东邻黄鹤楼,南邻玉笛路,西临紫荆路,北邻团结大道,用地面积23245.6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7548.08平方米。其中有拟建一栋33层建筑T2塔楼,用于办公及酒店,建筑高度146.5米;一栋25层建筑A2塔楼,用于商业办公,建筑高度99米;一座4层建筑T2商业裙房,用于酒店,建筑高度22.6米;一座3层建筑S3商业,用于商业及连廊,建筑高度16.6米;本项目共建地下室共三层,基坑开挖深度约14.2m~18.1m。基坑开口面积约73500m2,周长约930m。按照湖北省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2012),基坑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基坑支护方式采用支护桩,桩顶冠梁及土钉挂钢筋网的支护结构形式。本工程基坑施工检测由第三方,即湖北华祥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进行。2.监测目的通过监测可获得基坑的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沉降、桩体深层水平位移、支撑轴力、支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等参数,并结合周边建筑物沉降、倾斜、裂缝情况进行基坑安全性分析,将其成果及时提供给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做到信息化施工,保证工程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减少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路面及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将施工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同时,积极配合业主进行与本工程有关的科研、监测、测试工作。通过对该工程监测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监视分析工程施工周围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明确工程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2)掌握支护体系的受力和变形状态,并对其安全稳定性进行评价;(3)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沉降等监测项目预先进行估算和研究,并对附近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可能受到影响的程度作出评估和提出处理方案,确保它们在施工过程中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4)通过现场监测信息反馈和施工中的地质调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优化施工工艺,达到工程优质、安全施工、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并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5)通过信息反馈进行安全预测及设计优化,在加强安全控制的同时减少投资,使工程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从更大程度上加强业主的风险控制。3.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及原则3.1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编制本监测技术方案的依据如下:(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16;(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20;(4)《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5)《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76-2012;(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7)湖北省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2012);(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0)本基坑支护设计图件及相关资料;(11)其他现行规范及标准。3.2监测技术方案编制原则编制本监测工作方案依据如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1)响应招标文件要求,在施工监测基础上,将监测所设计的监测项目及施工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有效四维空间,监测项目的测试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验证;(2)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同时为了维护监测数据的权威性、有效性及可靠性,外观监测精度将高于施工监测精度;(3)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2、可靠性原则(1)采用比较完善的监测手段和方法;(2)监测中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应事先进行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3)监测点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3、与设计相结合原则(1)对设计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以便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2)对评审中有争议的工艺、原理所涉及的部位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反演分析和计算对其进行校核;(3)依据设计计算确定支护结构、支撑结构、周边环境等的报警值。4、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1)对结构体敏感区域,以及围护体、支撑结构中应力集中区域增加监测项目和测点,进行重点监测;(2)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描述的岩土层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或施工中发现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3)除重点监控部位增设测点外,其它区域以点带面为原则,均匀布设监测点。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1)根据实际施工工艺流程,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2)结合施工工艺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及监测手段,尽量减少对施工的干扰和质量的影响;(3)根据施工工况、安全性态与进度情况,合理调整测试时间和测试频率。6、经济合理性原则(1)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2)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择优选择成本较低的国产或进口监测元件和仪器设备;(3)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监测点之间的相关性,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监测成本;(4)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4.监测内容和项目本监测工程是在现有的状态下进行的监测,监测时段为基坑施工全过程。本工程的监测项目如下所示。(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和竖向位移(2)支护边坡顶部水平和竖向位移(3)支撑应力(4)立柱桩竖向位移(5)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6)周边道路竖向位移(7)目测及巡5.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5.1测工作准备阶段(1)进一步了解监测技术要求,熟悉、掌握现场施工的各项有关规定,熟悉有关技术规范条款;以及根据监理工程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施工组织设计。(2)监测材料准备。各监测项目均应备足满足工程进度需要的各种物件。(3)仪器设备准备。各种仪器、设备均须到位,且能正常使用,以满足工程进度需要。5.2监测控制网布设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围护墙顶的位移、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围护桩深层位移监测等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1、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2、水准控制网: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场基坑的控制网平面控制采用两层次布设。第一层由5个基准点构成,编号为K1~K5;第二层由2个工作基点组成,编号为K6、K7,监测期间基准点与工作基点联测应每个月复测一次。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有条件可采用固定观测墩;通常在地面埋设钢钉点,顶上刻划“+”字。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5个,编号为K1~K5。建立闭合环与施工高程控制点,每个月联测一次。控制点具体布设情况将在进场后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布设。5.3冠梁及边坡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由于基坑开挖期间要进行大量土方卸载,造成坑内外水土压力平衡体系被打破,围护桩将在水土压力作用下产生位移,所以冠梁(边坡)竖向位移监测是对基坑的安全保护是必不可少的监测内容。5.3.1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冠梁及边坡顶部竖向位移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图5-3-1.1TrimbleDINI03电子水准仪基准网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20二等竖向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3-1.2。表5-3-1.2竖向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5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15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3毫米(n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毫米(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30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0.5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1.5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5米监测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20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表5-3-1.3表5-3-1.3监测点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监测点与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1.0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30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6毫米(n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8毫米(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50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2.0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3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3米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根据使用仪器美国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的精度是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0.3mm,同时考虑本工程监测点是按照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精度进行观测,其视线长度≤50m,一般附合路线线路长约1km左右,则在该路线上的测站数为:站各测站高程中误差为:mm在本线路中最弱点将是第5站,即n=5,其单向观测最高程中误差为:mm当采用往返观测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mm可以看出,采用该仪器按本观测方案可以达到垂直变形监测要求。水准观测注意事项如下:=1\*GB3①对使用的电子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2\*GB3②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3\*GB3③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4\*GB3④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5\*GB3⑤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6\*GB3⑥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7\*GB3⑦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书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8\*GB3⑧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9\*GB3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5.3.2数据分析与处理观测记录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进行,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1\*GB3①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2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满足精度要求条件,确保起算数据的准确;=2\*GB3②使用商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件,平差前应检核观测数据,观测数据准确可靠,检核合格后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3\*GB3③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量等数据。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1\*GB3①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2\*GB3②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3\*GB3③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5.3.3测点的埋设及布置支护桩及边坡测点按监测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基坑四周围护结构桩(边坡)顶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1\*GB3①测点应尽量布设在基坑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等较为固定的地方,以设置方便,不易损坏,且能真实反映基坑围护结构桩(墙)顶部的侧向变形为原则。=2\*GB3②测点沿基坑四周每20m布置1点;=3\*GB3③在支护桩(边坡)顶部埋入(或打入)顶部带十字的凸球面的测钉,将测点引出自然地面,测钉与混凝土体间不应有松动。本次基坑共布设冠梁顶竖向位移观测点22点,编号为G01-G22。详见附图01:“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5.4冠梁及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5.4.1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冠梁及边坡顶部水平位移控制点观测采用导线测量方法,监测点采用极坐标法观测,使用徕卡全站仪(TC1201+)进行观测。图5-4-1.1徕卡全站仪(TC1201+)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20二等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4-1.2。表5-4-1.2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指标或限差1水平角观测测回数62测角中误差1.0秒3测边相对中误差≤1/1000004每边测回数往返各4测回5距离一测回读数较差1毫米6距离单程各测回较差1.5毫米7气象数据测定的最小读数温度0.2摄氏度,气压50帕根据施工场地的条件,我单位认为基准点观测采用导线法比较容易操作,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按相应技术规程作业,容易达到监测精度要求。将所布设的围护结构桩(边坡)顶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点及本基坑施工控制点组成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网)形式。导线测量采用徕卡全站仪(TC1201+),测角精度±1”,测距精度1mm+1.5ppm×D。可按下式估算导线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式中:——导线平均边长;——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mm)。按导线平均边长60米,测角中误差1.41”,测距6测回,测距中误差为0.4毫米,于是得到观测基准点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为0.33毫米。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根据现场条件,一般采用极坐标法。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后视其它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测定监测点与监测基准点之间的角度、距离,计算各监测点坐标,将位移矢量投影至垂直于基坑的方向,根据各期与初始值比较,计算出监测点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按极坐标法监测水平位移监测点中误差为:,满足监测精度要求。观测注意事项如下:=1\*GB3①对使用的全站仪、觇牌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时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2\*GB3②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3\*GB3③仪器、觇牌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4\*GB3④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5\*GB3⑤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6\*GB3⑥应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5.4.2数据分析及处理观测记录采用PDA控制网测量记录程序进行,观测时可完成各项限差指标控制,观测完成后形成电子原始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使用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坐标。平差计算要求如下:=1\*GB3①平差前对控制点稳定性进行检验,对各期相邻控制点间的夹角、距离进行比较,确保起算数据的可靠;=2\*GB3②使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3\*GB3③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各期变形观测点二维平面坐标值,计算投影至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矢量位移,并计算各期阶段变形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等数据。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1\*GB3①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2\*GB3②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3\*GB3③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1\*GB3①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制状态。=2\*GB3②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基坑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3\*GB3③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有关各方。5.4.3测点的埋设及布置冠梁及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原则同支护桩及边坡顶部竖向位移监测埋设原则,测点与竖向位移测点共用同一测点。5.5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监测5.5.1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监测仪器采用CX-3C基坑测斜仪以及配套PVC测斜管,监测精度可达到测量精度为±0.01mm/500mm,分辨率为±4";探头抗震性达到50000g。仪器图下图。图5-5-1.1CX-3C型测斜仪观测方法如下:(1)用模拟测头检查测斜管导槽;(2)使测斜仪测读器处于工作状态,将测头导轮插入测斜管导槽内,缓慢地下放至管底,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读一次数据,记录测点深度和读数。测读完毕后,将测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内,以上述方法再测一次,深点深度同第一次相同。(3)每一深度的正反两读数的绝对值宜相同,当读数有异常时应及时补测。观测及数据采集技术要求如下:(1)初始值测定测斜管应在测试前5天装设完毕,在3~5天内用测斜仪对同一测斜管作3次重复测量,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侧向位移计算的基准值。(2)观测技术要求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应等候5分钟,以便探头适应管内水温,观测时应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测斜观测时每0.5m标记一定要卡在相同位置,每次读数一定要等候电压值稳定才能读数,确保读数准确性。5.5.2数据处理及分析首先,必须设定好基准点,围护桩桩体变形观测的基准点一般设在测斜管的底部。当被测桩体产生变形时,测斜管轴线产生挠度,用测斜仪确定测斜管轴线各段的倾角,便可计算出桩体的水平位移。设基准点为O点,坐标为(X0,Y0),于是测斜管轴线各测点的平面坐标由下列两式确定:式中:—测点序号,=1,2,;—测斜仪标距或测点间距(m);—测斜仪率定常数;—X方向第段正、反测应变读数差之半;—Y方向第段正、反测应变读数差之半;为消除量测装置零漂移引起的误差,每一测段两个方向的倾角都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即当或>0时,表示向X轴或Y轴正向倾斜,当或<0时,表示向X轴或Y轴负向倾斜,由上式可计算出测斜管轴线各测点水平位置,比较不同测次各测点水平坐标,便可知道桩体的水平位移量。5.5.3测点埋设与布置测斜管在基坑开挖1周前埋设,埋设时要符合下列要求:(1)埋设前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接时保证上、下管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畅,接头处密封处理,并注意保证管口的封盖;(2)测斜管长度与围护桩深度一致或不小于所监测土层的深度;当以下部管端作为位移基准点时,保证测斜管进入稳定土层2~3m;测斜管与钻孔之间孔隙应填充密实;(3)埋设时测斜管保持竖直无扭转,其中一组导槽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方向一致。本次监测测斜管埋设方式采用绑扎埋设方式。绑扎埋设通过直接绑扎或设置抱箍等将测斜管固定在桩钢筋笼上,入槽孔后,浇注水下混凝土。为了抵抗地下水的浮力和液态混凝土的冲力作用,测斜管的绑扎和固定必须十分牢固,否则很容易与钢筋笼相脱离。测点沿支护桩每20m布置1点图5-5-3.1测斜管绑扎埋设示意图本次监测共布设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12点,编号为X01-X12。每个孔深同桩长。详见附图01:“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5.6支护结构应力监测支护结构应力的监测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基坑施工过程中,受力柱体的内力变化情况。当内力超出设计最大值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支护结构及支撑因为内力过大,超过材料的极限强度而导致破坏,引起局部支护系统失稳乃至整个支护系统的失败。5.6.1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采用和支护结构主筋相同直径规格的钢筋计(见图5-6-1.1)采用XP05钢弦式频率读数仪进行读数,监测精度达到1.0%F·S,并记录温度。图5-6-1.1钢筋计监测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技术要求如下:(1)基坑开挖前应测试2~3次稳定值,取平均值作为计算应力变化的初始值。(2)支护结构内应力量测时,同一批支撑柱体尽量在相同的时间或温度下量测,每次读数均应记录温度测量结果。5.6.2数据处理及分析钢筋计的工作原理是:当钢筋计受轴向力时,引起弹性钢弦的张力变化,改变了钢弦的振动频率,通过频率仪测得钢弦的频率变化,即可测出所受作用力时的大小。一般计算公式如下:支护应力一般计算公式如下:式中:Nc——支撑应力(kN);——钢筋应力(kN/mm2);——钢筋计监测平均应力(kN/mm2);Gj——第j个钢筋计的标定系数(kN/Hz);Rji——第j个钢筋计监测频率(Hz);Rj0——第j个钢筋计安装后的初始频率(Hz);Ajs——第j个钢筋计截面积(mm2);Ec——混凝土弹性模量(kN/mm2);Es——钢筋弹性模量(kN/mm2);Ac——支撑混凝土截面积(mm2),Ac=Ab-As;Ab——支撑截面积(mm2);As——钢筋总截面积5.6.3测点安装及布置支护结构监测点的布置原则为: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护结构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护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测点的安装步骤如下:(1)当钢筋笼绑扎完毕后,将钢筋计对称焊接在主筋上,并将导线编好号后绑扎在钢筋笼上导出地表。(2)钢筋计平面布设方向垂直于基坑边线。在安装钢筋计的位置上先截下一段不小于传感器长度的主筋,然后将连上连杆的钢筋计焊接焊在被测的主筋上。(3)钢筋计连杆应有足够的长度,以满足规范对搭接焊缝长度的要求。(4)在焊接时,为避免传感器受热损坏,要在传感器上包上湿布并不断浇冷水,直到焊接完毕后钢筋冷却到一定温度为止。(5)浇注混凝土后,应立即对钢筋计进行复测,检查钢筋计存活率,并核对编号,将同一断面上的钢筋计导线集中捆绑在一起,方便日后测试。(6)浇注混凝土前进行测定,保证钢筋计的存活率在95%以上。浇灌混凝土后,将测试线头捆扎并进行保护,防止基坑施工时对导线的破坏,从而影响测试结果。安装技术要求如下(1)安装前测量一下钢筋计的初频,是否与出厂时的初频相符合(≤±20Hz),如果不符合应重新标定或者然后另选用符合要求的轴力计。(2)安装过程必须注意钢筋计和支撑轴线平行,钢筋计焊接过程中须注意浇水降温,焊接完成后导线应沿钢筋整齐牵引到合适位置,并采取一定措施,防止交叉施工时对钢筋计的破坏。本次监测共布设支撑应力监测点8个。编号为Y1~Y8。详见附图1:“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5.7立柱竖向位移监测5.7.1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立柱竖向位移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同支护桩及边坡竖向位移监测相关要求。5.7.2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同支护桩及边坡竖向位移监测相关要求。5.7.3测点安装及布置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在支撑立柱的顶部埋入(或打入)顶部带十字的凸球面的测钉,将测点引出自然地面。本次监测共布设立柱竖向位移监测点23点,编号为G01-G23。详见附图01:“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5.8周边道路及建筑物竖向位移监测周边道路竖向位移监测点沿坑边道路每隔20m布置1个,在东侧建筑周围布设10个沉降监测点,南侧建筑为正在施工建筑,已布设有沉降观测点。在地表打入凸球型测钉。竖向位移监测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相对高程系,建立水准测量监测网,参照Ⅱ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用水准仪引测。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高程基准点间联测一条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施工前测定。本次监测共设周边道路及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26点,编号为S01~S16。详见附图01:“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图5-8-1道路沉降观测点大样图5.9监测点位保护措施1、沉降观测点位保护措施(1)在测点上用水钻,钻直径160mm,深度约18~25cm,保护孔。(2)将沉降标杆安装于地面下15CM。并用150CM水管堵头盖好。(3)并用红漆喷射醒目编号。(4)定期进行检查,并清理堵盖下面、上面的泥土、石头。2、深层测斜点位保护措施(1)土体测斜,将测斜管埋设低于地面大约15CM,并在低于管盖下1CM用水泥密实。(2)用150CM水管堵头在测斜管正上方盖好。并用红漆在围档上标示清楚。(3)定期进行对未监测点位进行检查,并对点位进行清理。(4)桩体测斜,安装时在围护桩正负零处,上下约10~15CM处用PVC管或用布条进行绑扎。避免在破桩时,将测斜管破坏及泥土倒灌。(5)冠梁浇筑完后及时用水进行清洗测斜管管壁。并用盖子将管口盖好。3、支撑轴力监测点位保护措施(1)红漆喷射醒目编号。(2)将传输线引至未取土作业面,并将传输线捆绑至护栏标上。(3)在传输线上用标贴纸,标示传感器编号。(4)对作业班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增强其对测点保护重要性的认识。4、水平位移监测点保护措施(1)将水位管埋设低于地面大约15CM,并在低于管盖下1CM用水泥密实。(2)用150CM水管堵头在测斜管正上方盖好。并用红漆在围档上标示清楚。(3)定期进行对未监测点位进行检查,并对点位进行清理。5.10巡视经验表明,基坑工程每天进行肉眼巡视观察是不可或缺的,与其他监测技术同等重要。巡视内容包括支护桩、支撑梁、冠梁、腰梁结构及邻近地面、道路、建筑物的裂缝、沉陷发生和发展情况。主要观测项目有: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冠梁、支撑有无裂缝出现;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4、坑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5、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6、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7、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出现;8、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9、邻近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10、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11、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12、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6.监测技术要求及精度6.1监测技术要求(1)本工程应加强信息化施工,施工期间应根据监测资料及时控制和调整施工进度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控制。(2)监测仪器的选型,要考虑最大可能需要的量程并根据基坑工程只在地下施工期内使用的性质选用满足安全监测要求、合适的仪器。(3)仪器安装埋设前要进行检验和率定,绘制监测点安装埋设详图,并按照方案和埋设要求做好埋设准备。(4)仪器埋设时,核定传感器的位置是否争取,埋设的准备是否符合技术要求,按监测的位置和方向埋设传感器。(5)所有监测点安装埋设完成后,及时绘制监测点位置图,并加强对现场测点保护,以防监测点被破坏。(6)监测数据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发现异常现象,加强监测。监测数据未达到报警值期间,应向设计单位每周提交一次书面监测结果(包括每天的监测数据及周报),监测材料上应注明对应的施工工况及平面分布图等施工信息,便于相关各方分析监测结果所反映的情况。(7)监测数据如达到或超过报警值应及时通报有关各方,以期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本工程顺利进展。(8)对原始数据要进行分析,去伪存真后方可进行计算,并绘制观测读数与时间、深度及开挖过程曲线,按施工阶段提出简报。监测工作贯穿基坑工程始终,待全部资料备齐后,应提供完成电子版监测数据、监测时程曲线图及监测报告予围护设计单位及相关各方。6.2监测精度在监测工作中,监测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1)基坑支护桩体测斜误差≤0.5mm;(2)平面位移监测误差≤1mm;(3)沉降位移监测误差≤0.4mm;(4)应力监测测量误差≤0.1%7.监测频率及报警7.1监测频率根据招标文件,本基坑的监测频率为见下表。表7-1-1基坑监测频率统计表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的施工期基坑开挖至结构底板浇筑完成后7d(H为基坑深度)结构底板浇筑完成后3d至地下结构施工完成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一般情况冠梁顶部水平、竖向位移影响明显3~4次/周影响不明显1次/周土方开挖初期(挖深小于5m),1次/3d土方开挖中期(开挖深度大于5m,小于10m),1次/2d土方开挖后期(开挖深度大于10m),1次/1d底板浇筑完成后7d,1次/2d1次/1d1~2次/周支护边坡水平、竖向位移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支护应力立柱竖向位移周边道路竖向位移目视巡视基坑开挖期间每天进行巡视工作说明:1、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观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2、监测频率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大小调整。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加密观测频率。7.2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监测警戒值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①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不能大于设计值;②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的目的;③对于相同条件的保护对象,应该结合周围环境的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情况综合确定;④满足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⑤满足各保护对象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根据本工程的相关设计文件和规范标准,报警指针初步拟定为下表所示。表7-2-1基坑监测报警值统计表序号监测项目报警指标日变化量(mm)累计变化量(mm)1冠梁顶部竖向位移±3302冠梁顶部水平位移±3303边坡顶部竖向位移±3304边坡顶部水平位移±3305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3456支护应力监测80%的设计值7立柱竖向位移±3308周边道路及建筑竖向位移±330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4)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5)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8.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8.1观测资料整理观测资料的整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认真重视我方将根据安全监测工程的总体实施计划,配置必须的软硬件设备,选用合格技术人员,认真执行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要求,遵照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精神,把该项工作做细做好。(2)及时性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成果,指导施工是施工监测的根本所在。每次观测后我方将立即对原始数据进行检查校核和整理,并及时做出初步分析。同时,无论在工程的任何阶段,只要发现监测资料有异常现象或确认有异常值,将立即向建设方、施工方和监理方报告。(3)可靠性监测资料整理分析必须以保证数据成果的准确可靠为基本前提,为此规定:原始资料在现场校核检验后,不得进行任何修改。粗差的辨识和剔除必须稳妥慎重,严格按有关规定要求进行。经整理和整编后的监测资料和数据库亦不得修改。所引用的分析方法做到理论正确,方法步骤合理。监测资料整理分析的数据、成果和报告等严格遵循相关要求,认真执行验收校审制度,并及时整理归档。(4)实用性监测资料整理分析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基本目的,不片面强调理论、模型和方法的先进完善,力求反映本工程支护结构及土体的特变形征。成果报告的内容以满足有关工程规范要求,回答解决工程面临的安全问题为限。(5)全面分析、综合评估监测数据和相关资料的搜集尽可能充实完整,对各种监测资料成果应认真进行对比研究,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做出分析比较和印证,以克服单项成果和单一方法的片面和不足。(6)工程结束时,应按《深基坑规定》等规范要求整理并提交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监测值全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情况,监测期间相应的工程情况,监测的最终结果及评述。监测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1)工程概况及现有建(构)筑物状况2)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3)采用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4)现场目测巡视检查5)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6)监测结果评价8.2监测成果提交我方将及时向业主、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提供监测报告,内容包括:测点布置、测试方法、经整理的监测资料、资料分析的主要成果、结论及建议、量测记录汇总等。在施工过程中,当监测数据未达到报警值时,我方向设计单位每周提交一次书面监测结果(包括每次的监测数据及周报),监测材料应注明对应的施工工况及工况平面分布图等施工信息,便于各方分析监测结果所反映的情况。当发现变化异常或达到预警、报警值时,则应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立即向业主及相关各方汇报情况,并同时提交书面预警和报警报告,以期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本工程进展顺利。当监测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交监测分析总报告。(1)阶段性报告的内容包括:1)监测项目,测点布置;2)施工进度及现场施工状况的描述;3)各监测项目的监测值的变化曲线,包括施工进度-监测值曲线,时间-监测值曲线等多种形式;4)根据施工情况,并结合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地层变形施工状态的安全性做出评价和预测;5)对达到或超过报警值的测点应进行重点说明,并进行详细分析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6)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7)监测小结,给出本期监测的总体评价。(2)监测总报告内容包括:1)工程概况,监测目的;2)监测工作大纲和实施方案;3)采用的仪器型号、规格和标定资料;4)监测资料的分析处理;5)监测值全时程变化曲线;6)超前预报效果评述;7)监测结果评述。9.监测工作流向图为了保证基坑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各方对监测工作的监督,特制定基坑监测流向图。图9-1基坑监测工作流向图10.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10.1主要监测仪器类型及性能指标根据工程的特点以及国内外施工安全监测的最新发展情况,本次监测项目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和监测系统的选型应考虑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本次项目我方决定采用高精度监测设备及传感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安全监测系统以提高管理水平、及时掌握地下工程施工的工作性态、并对其工作性态进行综合分析的总体要求为目标。(2)监测仪器和监测系统的性能要求应是低故障率、高可靠性,建成后的系统应当是实用的、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系统。(3)因工程采用的监测仪器和采集单元属于计量仪器范畴,国家实行计量制造生产许可证制度,要求有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颁发的计量产品生产许可证。(4)监测系统的硬、软件设备首先应考虑采用国外成熟的产品。(5)系统可维护性好,易于扩展。(6)建成后的系统应技术经济指标合理,尽量利用已有设施,以减少系统的费用。(7)数据采集软件和管理分析软件采用通过认证的软件企业的产品。表5-10-1拟投入本项目的主要检测仪器或设备表序号设备名称数量规格、型号精度备注1徕卡全站仪1台TC1201+分辨率为0.1"/0.1km——2徕卡全站仪1台TM30分辨率为0.05"/0.1km——3天宝水准仪(美国)2台DiNi03精度为0.3mm/Km——4基坑测斜仪2台CX-3C精度为±0.01mm/500mm,分辨率为±4"——5钢弦式频率计2台XP-02测量精度为0.01%——10.2仪器设备的检验率定为了校核仪器出厂参数的可靠性、检验仪器工作的稳定性、、保证仪器性能长期稳定及检验仪器在搬运中是否损坏,我方将安排2名经验丰富、熟悉各种观测仪器设备的专家,负责全部仪器设备的检验率定工作。10.3仪器设备现场检验监测仪器设备运到现场后,将会同监理人对全部仪器设备进行全面检验,具体内容包括:出厂时仪器资料参数卡片是否齐全,仪器数量与发货单是否一致;进行外观检查,仔细查看仪器外部有无损伤痕迹,锈斑等;用万用表测量仪器线路有无断线;用兆欧表量测仪器本身的绝缘是否达到出厂值;用二次仪表测试仪器测值是否正常。11.监测工作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11.1组织机构(1)施工现场组织机构设立基坑监测项目部,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和领导项目部的工作,完成合同所规定的全部工作。为保证项目部优质高效地开展工作,根据我公司以往从事类似工程监测工作的经验,并结合本工程特点,项目部组织机构采用直线制模式设置。下设综合组、质保组、埋设钻探组、观测组。由于本工程监测项目多,所以有关人员将会交叉使用。(2)项目部有关人员及部门的岗位职责1)项目负责人职责项目经理是我公司派至工地负责技术、经济、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履行与甲方所签订的“委托合同书”中规定的所有职责,组织领导项目部工作;主持制订项目实施工作大纲,审核项目部工作计划及各项管理办法;建立项目部内部的组织机构,审定项目部各项管理制度;审核监测方案;审核每月的工程进度及已完工程月报表;参加甲方组织的工程协调会议,向甲方提交监测情况报告;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施工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本项目施工安全工作的全面规划和领导;主持项目部的日常工作,提出项目部内部工作目标和工作总结。 2)技术负责岗位职责项目总工程师是我公司派至工地的技术负责人,组织领导项目部的技术工作。协助项目经理工作,对项目经理负责;熟悉、掌握施工承包合同的各项有关规定,熟悉有关技术规范条款;组织编写并审核监测方案;组织编写并审核每月的工程进度及已完工程月报表,负责组织观测资料的整编和分析;主持召开内部生产技术讨论、数据分析会等;负责审核日报、周报,组织编写阶段性及总结监测报告;解决监测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等。3)质保组的岗位职责在项目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全面、全过程地负责基坑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编写本工程的质量保证大纲手册,并负责贯彻本工程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负责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负责观测点的日常巡视,确保观测点的数据连续。4)综合组的岗位职责熟悉、掌握施工承包合同的各项有关规定,熟悉有关技术规范条款;负责工地现场的后勤工作;负责工地材料设备、配件和仪器的采购、入库、保管、领用等工作;负责项目部与监理人之间的日常联系等工作。负责项目部与甲方和监理等单位之间的文件收发和管理工作;负责本项目全部技术组织、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安全文明生产活动等工作;完成项目经理安排的其它工作。5)埋设、钻探组熟悉、掌握施工承包合同的各项有关规定,熟悉有关技术规范条款;向项目部上报仪器采购和仪器埋设安装计划。对采购的仪器进行验收和质量检验等有关试验工作;负责辅助构件的加工、仪器率定、检验、埋设、安装、调试和初期观测等;负责收集保管有关仪器、设备的技术文件(包括出厂标签、使用说明、初始仪器率定资料、埋设情况说明等);负责与仪器埋设相关的工程施工工作,包括钻孔、回填、测点保护等的工作;按时上报施工情况汇报资料,并统计施工工作量;参加阶段性报告,参与监测总报告的编写;完成项目经理安排的其它工作。6)观测组的岗位职责熟悉、掌握招、投标文件、施工承包合同的各项有关规定,熟悉有关技术规范条款;负责现场监测点观测;负责原始观测资料的保管和整编,并记录观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等;对观测资料定期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按时上报观测资料;参加阶段性验收及签证,参与竣工验收报告的编写;完成项目经理安排的其它工作。12.监测进度技术及保证措施12.1监测工作进度程序根据本工程基坑的施工特点,监测程序可分为准备阶段、监测点安装阶段、仪器调试阶段、正常监测运行阶段、基坑竣工验收阶段。(一)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好各种施工准备工作,通过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为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从技术、人员组织、监测点元件、仪器设备、基坑施工场内外等各方面作好充分准备。内容主要包括:对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纸的深化、熟悉施工现场、编制监测工作实施总体方案,安排好材料采购和劳动力进场,并实施培训,为下一步监测工作正式实施作好人力、物力、资料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二)监测点安装阶段各监测设备、仪器、测试元件的埋设随基坑工程的施工工序开展,基本按照如下顺序进行:(1)在工程桩施工两周前,可布设基坑周边地表、建筑物沉降监测点。(2)待基坑冠梁浇灌好后,同步安装支护结构顶部位移观测点,并做好观测点的保护工作。(3)混凝土支撑梁施工时,同步安装钢筋计,待安装完毕后,并测出初始读数。(4)支撑梁施工完毕后,在相应支撑立柱的顶部埋设位移监测点。(三)仪器调试阶段测试元件安装完成后进入系统调试阶段,对设备通电、调试。同时,对于调试方面的细节问题要重视、及时与相关人员联系、协调并给予解决,做好调试记录。(四)正常监测运行阶段根据合同要求进行本工程的监测工作,每次监测做好监测记录。保证将来有据可查。为一次验收合格、创优良工程创造条件。(五)基坑竣工验收阶段基坑监测工作完成后,整理好所需要的验收资料,报甲方、监理方和质监部门验收。验收完毕后,做好工程竣工资料的制作,将完整的竣工资料交付甲方使用。12.2进度计划控制12.2.1施工进度计划与实施(1)项目管理部在总体施工进度计划指导下,由项目助理编制季、月、周施工作业计划,由专业施工技术督导员负责向施工队交底和组织实施。(2)项目部每周召开专业施工技术督导员,各子系统施工班组负责人参加的进度协调会,及时检查协调各子系统工程进度及解决工序交接的有关问题。单位会定期召开各有关部门会议,协调部门与项目部之间有关工程实施的配合问题。(3)项目经理按时参加业主召开的生产协调会议,及时处理与有关施工单位之间的施工配合问题,及时反映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整个工程的顺利及同步进行。12.2.2工程施工中影响进度的几个重点及对策为了保证建设周期,与业主、设计院等的良好沟通与配合也是确保工程进度与缩短工期的关键。(1)我方全面向业主负责,同时接受业主、监理单位的管理。(2)我方配合设计院完成整个监测工程的系统设计,其中包括各监测项目的深化设计图纸。(3)我方将向设计院提供必要的产品介绍、设计手册、图纸、注意事项等技术资料,以便设计院作出合理的设计。我方将向设计院提供详细的设计建议。设计单位应详细介绍整个建筑物的设计思想、功能等基本情况,并提供必要的盘片、参数等资料。(4)我方将及时向业主单位和工程监理汇报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式,确保工程按计划完工。13.监测质量保证措施13.1质量目标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主动配合业主和总包在施工过程中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处理好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关系。服务于全过程。及时做好各类质量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反馈。认真完成本项目由于设计与施工变更等原因而增加的工作量,并保证要求和工作质量不变。13.2质量保证体系图13-2-1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图13.3监测工作的管理(1)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组成员服从项目经理的统一调配,并在日常监测工作中严格按投标方案的要求带领作业人员实施作业,并经常保持与建设单位、总包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场地施工进度,安排与落实监测工作的步骤,配合施工的顺利进行。(2)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业人员应严格按方案要求及相应规范进行作业,发现超出允许误差时应及时纠正或进行返工。技术问题由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审定人商量后作出决定,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实施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杜绝质量问题的产生。(3)文件与资料的管理监测工作中的相关函件、以及日常监测工作中的内外业资料等应分类装订统一管理,或者有计算机备份以防丢失。提交的监测成果资料应统一格式并进行签收登记。13.4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13.4.1健全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体系本项目部将严格执行我单位的质量方针: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使命,负责守信,优质高效,以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服务,持续满足顾客、社会和员工的期望。为确保整个监测工程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将对工程进行质量策划,编制与质量体系相一致的质量计划。为了使本产品和服务满足合同规定的需要,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结合GB/T19001-2000ISO901:2000标准及标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QC/HDY21.01-2006)编制本工程质量保证大纲及相应的支持文件。文件化质量体系的编制和运行管理的组织工作由工程项目部质量安全组归口管理,各组负责实施。(1)质量体系的建立项目质量代表:本工程项目负责人为驻工地质量代表,负责质量体系的建立和管理。项目质量管理工程师:本项目设立一名质量管理工程师,由项目总工程师兼任。质量管理工程师由项目质量代表直接领导,负责日常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工作。(2)项目质量体系建立依据:1)我单位标准《质量手册》及相关控制程序文件;2)本项目招标文件中列出的规程、规范;3)相关国家法规、建设单位有关规定、要求。本项目质量保证体系控制框图见图5-13-1。13.4.2工序质量控制措施(1)对路面、管线、建筑物及已施工结构坚持进行日常巡视,如发现异常,立即进行重点监测并上报。(2)为了保证巡视检查有效,巡视检查应根据各建(构)筑物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详细的检查程序,做好事前准备。检查程序包括检查人员、检查内容、检查方法、携带工具、检查路线等,详尽且便于操作。并且,巡视检查前,需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特别是特殊情况的巡查。(3)要使巡查路和范围覆盖工程所有部位,不留任何死角,使巡查频次能适宜各种环境的变化,以及发生特殊运行情况的要求,使巡查内容不仅包括已出现的缺陷,并密切监视影响工程安全主要隐患的一些征兆。巡查前认真做好器具检查。(4)现场巡查记录使用统一制定的标准格式,内容应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涂改、擦改和转抄。凡划改的数字和超限划去的成果,均注明原因和重测结果所在的页数。电子记录要注意记录储存设备的电源更换,避免数据丢失。注意手工录入的数据复核和非直接采集项目的检查。(5)每次的日常巡视检查记录,注意与过去的检查记录查询做对照比较,以判断建(构)筑物是否处于正常状态。(6)巡视检查不是孤立的为了检查而检查,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巡视检查,及时了解和判断运行是否安全正常,若出现异常迹象或显露出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并得到消除。巡视检查人员熟悉勘测、设计、施工,熟悉观测资料,预先查阅并熟记工程勘测中曾发现有哪些地质问题,设计中结构及布置曾有过哪些考虑,施工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情况等历史资料。巡视检查人员带着这些问题,注意运用勘测、设计、施工的历史资料所记录的一些问题,去指导对工程的某些部位进行检查。巡视检查人员还应该熟悉工程观测资料和过程中曾发生过的一些问题,这样巡视检查就较容易判断运行状况是否正常或异常,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也容易找到合理的解释。(7)注意对监测设施的巡视检查。监测设施是监视建(构)筑物安全运行的耳目,应完善监测设施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可能遭到的人为破坏。巡视检查人员应熟悉监测设施的状况,注意对监测设施的检查,发现原有状况改变,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恢复。(8)巡视检查应按时编制周、月巡视检查报告。其包括:①检查日期;②本次检查的目的和任务;③检查组参加人员名单;④对规定项目的检查结果(包括文字记录、略图、素描和照片);⑤历次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和判断;⑥不属于规定检查项目的异常情况发现、分析及判断;⑦必须加以说明的特殊问题;⑧检查结论(包括对某些检查结论的不一致意见);⑨检查组的建议;⑩检查组成员的签名。图13-4-2.1质量保证体系控制框图13.4.3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组织措施(1)建立监测管理质量保证组织机构本项目负责人为驻工地质量代表,负责质量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本项目总工程师为质量管理工程师,由项目质量代表直接领导,负责日常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工作。项目综合管理部质检工程师负责监测管理工作质量的监督与检查。(2)制定监测技术管理内部流程监测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不仅要及时评估工程施工对工程本身和周边环境安全及正常使用的影响程度,还要指导、监督土建承包商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来保证施工的安全。要顺利完成对施工监测的管理的任务,首先我们将在项目部制定一个完善的、系统的监测技术管理内部流程。该流程侧重于技术方面的管理,实行专事专管制。监测技术管理内部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任命一个专项工作负责人,各环节的技术工作由该环节工作负责人统筹安排。所有工作负责人再由项目总工统一领导,组成以项目总工为核心的内部技术运转流程,见图13-4-3.1。各环节工作负责人在完成自己负责的事务之后向下一环节的工作负责人做好技术交接工作。遇到技术难题,由项目总工召集技术专家和各负责人共同研究解决。项目项目总工程师信息反馈工作负责人数据处理工作负责人人现场量测工作负责人人前期准备工作负责人报告编制工作负责人资料归档工作负责人图13-4-3.1监测技术管理内部流程图(3)明确岗位职责监测管理工作涉及诸多环节,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也有分工,要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使得每项目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职责,并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至于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工作盲区而影响工作。对技术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资料收集齐全、方案编制、方案审查、监测实施、数据分析、报告编制、报告审批、报告提交、信息反馈和资料归档等方面工作职责作出明确规定。(4)设立质检工程师项目部任命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高级专业工程师担任质检工程师,专门负责量监督、管理项目的质量与安全。对巡视检查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与控制。质安部成员对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的抽查,召开质量剖析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整改。建立质量奖惩制度,奖优罚劣,对造成事故的责任人处以重罚。(5)投入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项目监测人员应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取得相应岗位的上岗证巡视人员相对固定并配备地质专业相关技术人员,人员结构合理,人员素质能够保证满足工程需要。本项目配备有较高专业知识和丰富工程经验的人员,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总工经验丰富,具有工程管理、工程协调和处理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项目配备岩土、地质、结构、检测等专业高级技术人员,人员结构合理,人员素质能够保证满足工程需要。在监测及其监督管理服务实施中,保证本投标文件所列项目负责人、项目总工、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测量技术工人全部到位。13.4.4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制度措施项目负责人结合项目特点与业主要求,制订适合本项目的管理制度,保证所有工作能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确保管理工作纵向到人,横向到边,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技术管理流程。结合本项目的工作特点,应制订以下制度:(1)监测方案审核制度监测方案是质量保证的根本,对自身第三方测方案编写应深入细化,明确做什么与怎么做,对于重点、难点要有针对措施;所有监测方案均进行三级审核,由项目总工审批后报业主、监理批准。对施工方一般监测方案的审查报告也需进行三级审核,由项目总工审批后报业主、监理批准,对施工方的总体及特殊、专项监测方案还需组织专家会审。(2)技术培训及技术交底制度国家、地方和业主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技术方案的贯彻、执行是质量保证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能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进场前应对现场施工方、监理方、业主的监测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交底,无论是第一方施工监测还是第三方抽检监测的操作者必须严格执行规范、标准、技术方案,明白技术要求、工序流程、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等,并在技术交底记录上签字认可。监测方案的实施由项目总工指导,项目质安部负责监督。施工过程中若标准、规范、规程和工程具体要求变更,应对现场施工方、监理方、业主的监测管理人员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培训和交底;日常巡视、检查发现施工方在监测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应督促整改并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培训。(3)会审制度在监测工作开始前,项目总工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监测方案进行会审,提出问题,做好预控工作,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13.4.5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技术措施13.4.5.1仪器、仪表(1)将按设计图纸和文件以及生产厂家的产品说明书对所采购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校正,以防质量不合格元件的埋入。钻孔孔深要到位,且孔身要垂直,回填应密实。各测点初始值的测定应待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一般7~10天)。(2)监测仪器要经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机构进行校准,并取得《检定证书》后方可使用。如需更换仪表时,应先检验是否有互换性,并进行对比检测,以保持监测数据的延续性。13.4.5.2野外作业(1)组成强有力的项目组,抽调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项目组主要负责人。项目组的其它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具有相应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关键、特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2)监测工程专业技术强,我司将对职工进行宣贯、培训,对职工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把“质量第一”从思想上落实到行动中去。对埋设全过程进行详细的施工记录。(3)进场前,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监测施工的技术方案,每个施工人员了解项目的总体要求,熟悉各自岗位的职责、技术要求和作业程序,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执行。(4)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测点周围设置明显标志并进行编号,严防施工时损坏。13.4.5.3资料采集及整理(1)制定有关质量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办法,及时做好各类施工记录、工程检验资料、各类试验数据、鉴定报告、材料试验单、各种验证报告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2)外业观测资料在内业计算前均要进行检查与复检,在保证采集数据正确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计算;(3)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会审,及时编制分项施工指导性文件、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文件,及时解决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13.4.6、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信息管理措施为保证监测管理工作中,内、外部文件的流转畅通,以加快监测信息反馈速度,提高监测管理服务质量,应对来往文件、监测信息进行规范管理。13.4.6.1文件控制(1)范围适用于质量体系运行相关的文件和资料(施工组织设计、质量大纲、图纸、技术文件及发包人提供的标准、原始资料、各相关单位的联系函、有关的会议纪要等)的控制。(2)文件的编制、审核和批准各种图纸、技术文件应明确编制、审核、批准等相应的岗位责任人,各个环节均须签字,重要文件须报请院有关部门批准。(3)文件的发布和颁发文件应分类编号,建立文件发放系统。文件必须及时发放,使参与活动的人员能够了解并使用完成该项活动所需的正确合适的文件,文件发放时应填写“文件分发单”,请接收单位签收。外来文件和资料接收后由专人登记造册,分类保管。(4)文件变更的控制变更文件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核和批准,审核人有权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变更的文件必须由审核和批准原文件的同一单位或人员进行审核和批准。必须把变更的文件及时通知有关人员和单位,以防使用过时或不合适的文件。13.4.6.2安全监测报警现场遇有险情时统一由监测管理人向工程参建各方发布。安全监测报警的分三级。一级报警:一个建筑物中,有多个效应量控制着基坑安全,如基坑变形、钢支撑应力等,当一个效应量变化异常,其测值大于3倍均方差控制门限时,做为一级报警,向业主、设计监理部门报告,并分析其异常原因,注意其发展趋势。二级报警:当多个效应量变化异常,其测值均大于3倍均方差门限时,做为二级报警,立即向业主、设计监理等部门报告,并分析其原因,建议采取措施以保证工程安全。三级报警:当多个效应量变化异常,并超过3倍均方差控制门限,且其变化速率在加快,出现这种情况,做为三级报警,同时还表明事故发生不可避免。立即通知业主、设计监理等部门做出处理应急措施。14.文明安全施工保证措施文明施工目标:文明礼貌、整洁有序;安全生产目标:无事故,零伤亡。14.1文明施工保证措施(1)本项目施工期间,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招标文件规定,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和步骤,保护施工现场及其周围的环境免受工程施工引起的噪音、污染或其他原因造成人身和环境的损害或破坏。假如由于我方的原因造成人身、财产和环境的损害或破坏,则应承担全部的经济赔偿和其他与之相关的责任。(2)制订项目文明施工管理规定,文明施工的要求:文明施工,人人有责;分工负责,逐级监督;场地整洁,存放有序;创造安全、整洁、有序的施工环境与条件。(3)施工现场、仪器埋设处应放置标志与警示。安全防护设施必须醒目、完善,禁止闲杂人员进入施工现场。(4)加强日常管理与监督。明确谁施工,谁负责相应的文明施工管理。做好文明施工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全体工作人员了解文明施工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树立良好的文明施工意识,自觉搞好文明施工。14.2安全生产保证措施(1)安全生产管理1)为确保现场作业施工安全,维护现场正常生产秩序,必须强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生产目标:杜绝人身伤亡事故;杜绝重大设备、仪器人为损坏事故;杜绝重大火灾事故;将人员受伤和仪器设备受损率减少到最低程度。2)项目经理是本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各级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3)生产组织中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同时评比安全工作。在实施大纲中必须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和措施,若无此条款,审核人和批准人不得签字。4)严格抓好上岗前的培训与教育工作,特殊工种须持证上岗,民工必须经过安全培训教育后方可上岗。(2)安全生产管理措施1)建立以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各室和组应配备兼职安全员1人。负责工地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和检查。2)制定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各室、组的负责人是安全生产责任人,对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3)认真执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提出的有关施工安全指令、通知、要求等。并接受其检查、督促和领导,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正。4)加强安全教育,做到制度化、经常化。5)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内容包括:“查领导、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正措施。6)严格遵守国家现行的有关安全技术规程、文件规定以及认真执行工程招标文件规定的施工安全要求和规定,一旦发生质量事故,项目部应立即向发包人和监理人提出事故报告和处理措施,会同有关单位共同进行事故分析,找出原因,并严格按照发包人、监理人的要求进行认真处理。(3)安全生产技术措施1)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工作人员进入工作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如有高空作业须系安全带,按时发放和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2)用电安全管理,现场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