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汇编:论述类板块_第1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汇编:论述类板块_第2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汇编:论述类板块_第3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汇编:论述类板块_第4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汇编:论述类板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汇编:

论述类板块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

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

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

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

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

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

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

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

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

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怫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

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

“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

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

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

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

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

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

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

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

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

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

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

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

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

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

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

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

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雷雨》中所有冲突和矛盾在一天集中爆发

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强烈的表现形式更能突出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意蕴。这些变形的、超现实

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

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

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

的真实逻辑。

(摘编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认为“夸张”手法“辞虽己甚,其义无害”,是因为诗歌语言虽有时不合逻辑,但

可能更有表现力。

B.鲁迅认为阅读诗歌时的错误判断与揶揄,都是因为评论者的情感已经冰结,凭仗了哲学

和智力来认识。

C.“艺术真实”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简单摹写和反映,而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

人情感的真。

D,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是文学作品摆脱生活逻辑束缚,追求“艺术真

实”的重要途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不近情理,这是从生活真实来解读

的。

B.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因此创作诗歌可以完全脱离逻辑。

C.文学的艺术真实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D.虽然浮士德返老还童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浮士德的形象特征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观点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C.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D.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下面诗句中的“无理而妙”。

臧克家《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

了,他还活着。”

5.请结合材料二,阐述诗人如何才能创造出“无理而妙”的诗歌。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学科素质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

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这签字,洗净了

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

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

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的

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

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

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

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

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

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

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

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

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

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

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

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接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

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

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

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

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

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

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

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

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流雪,中国应新生。

(取材于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

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

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

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

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

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

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

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

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

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

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

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

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

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

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

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们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

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扶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

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

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

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取材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描写投降签字前的宏大场景,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喜庆的氛围,表达了胜利

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材料一以“落日”为题,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投降典礼”持续到傍晚,另一方面象

征着军国主义的失败。

C.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

都具有民族英雄气概。

D.《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深厚,

都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之情。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

B.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形式生动展现签字的过程,颇有镜头感,条理清晰。

C.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总结了全文,也照应了题目和开头。

D.《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明指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暗寓美帝侵华政策的失败。

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

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一一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一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一一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广岛长崎。

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

陕西省西安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

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

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

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

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

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

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

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

定是否正确,然后文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

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

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

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努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

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

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

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

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

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

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

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

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

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

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

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

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

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

客观世界的事物。

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

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

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是有方法培养锻炼的,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

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对

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

的大门。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

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

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

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

到智慧的高度。

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

质上去探讨培养智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

的话,那小娃娃就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

鬼话。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

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

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慧作为

现象,不可能是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他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

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

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O

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这里讲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两个特征:一是它以马克

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二是开放、不断生长发展。

以上所说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了人类现在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规律的全部精华,它就

是智慧的泉源,而这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难道还不是人类智慧的

结晶吗?因此结论是:要有智慧舐必须懂得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

事物。

(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其前提是人类通过官能在实践中不断

获取感性认知。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只有通过实践检验为真理的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去科学地

改造世界。

C.人脑活动有层次高低之分,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机灵等处在低层次,而智慧则处在

更高的层次。

D.真正的智者看上去好像迟钝,其实大智若愚,他们不愿花心思思考一般问题,但善于考

虑深邃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是为了获得

感性认识。

B.人们利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只要成功了,就证明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反之就证明

它是错误的。

C.钱学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具有开放性,在不断地

生长发展。

D.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就能掌握所有的客观规律,

获得智慧。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

A.吃一堑,长一智。B.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C.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D.从斗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斗争。

4.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5.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请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

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

作导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

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

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

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

才能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

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

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

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摘自习近平《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民性”一词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进行反映,呈

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和基本导向。艺术作品既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更要塑造出鲜明

生动、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还要体现出当代人民的时代精神,具有高度的思想特征。我们

的真实生活或许是平淡的,但它反映到作品中是集中、典型、理想的,艺术创作者通过刻画

形象给人们以精神震撼,体现了文艺创作中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根据

民间传说“白毛仙姑”为题材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

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斗争,既反映了现实,又为受到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一条光

明的道路。

文艺具有时代性、它代表了每个时代千千万万人民的思想追求、精神境界。艺术创作者

应该深入人民的生活,在作品中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愿望、追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

大合唱》,作品以曲折蜿蜒、惊涛澎湃的母亲河“黄河”为象征,表现出“抗日、爱国”的

基本主题思想,热情赞颂了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抗日期间中国人

民同仇敌性、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暴行。从这部在国内传唱度较

高,乃至在世界舞台上都极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出,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引起人

民的共鸣。

民族精神其实都是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时代精神,经过现代人的阐释和解读,各种时代精

神具有了民族性,并最终融合成民族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

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千百年来,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植根于中华

民族的千百年文化里。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影响,涌现许多动人心弦的文艺作品,如贺敬之创

作的抒情短诗《回延安》,以激情澎湃的诗篇歌颂“母亲”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美好的未

来;表现浓烈爱国之情的抒情歌曲《走进新时代》,体现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

物的热爱与赞扬。这些作品都深刻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文艺创作者顺应时代精神、融

合浓浓爱国之情的创作特征。

(摘编自郑柯《关于艺术作品中“人民性”的分析》)

材料三:

①所谓直接表现人民性,是指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历代民间

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如《诗经》中的《伐檀》,就正面描绘了当时人民群众的

劳动生活。《硕鼠》既喊出了人民群众反抗剥削的呼声,又表达了他们追求“乐土”的美好

理想。历代进步文人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少直接表现“人民性”的篇章,如杜甫的“三吏"“三

别”,白居易的《卖炭翁》,关汉卿的《窦娥冤》,都真实地描写了人民生活,反映了民间疾

苦,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同情。小说《水浒传》则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展现了

农民英雄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因此,这些作品鲜明的表现了人民性。

②文学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并不在于写什么题材,关键是看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如小说《荡寇志》,作者站在反动阶级立场上,对农民起义作了歪曲的反映,

其不具有人民性的。

(摘编自樊德三《论文学的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文艺作品要从创作的来源、目的、评价标准等方面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B.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者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其作品就会失去生命力。

C.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创作者将真实生活集中、典型、理想地反映到艺术作品,

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D.民族精神由时代精神与民族性融合而成,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文化中,受其影响,

涌现出许多优秀文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只有融入人民感情、反映人民心声、符合人民审美,才能引发人民的共鸣。

B.伟大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性,这源自它们反映时代的现实,抓住了时代的问题。

C.真实反映社会问题,准确地洞察劳苦人民悲痛的内心世界,也是“人民性”的体现。

D.文艺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关键看其思想感情,此观点旨在纠正重视题材的创作倾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创作”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短歌

行》)

B.“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

江西造口壁》)

C.“重湖叠嵋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

永《望海潮》)

D.“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

平调其一》)

4.直言三段论是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演绎推理方式。三段论形式如下:大

前提:所有M是P,小前提:所有S是M,结论:所有S是P。请结合材料三第①段材料,

运用直言三段论的形式展示其推理过程。

5.职场剧是很好的反映人民大众生活、思想、情感的载体,但近年来,有些作品追求流量

至上,剧情浮夸、人物失真,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批评为“悬浮剧”。假如你是中国电视

剧产业制作协会的相关负责人,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职场剧的创作要重视"人民性”的倡议。

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倡议要点。

答案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答案】1.B2.B

3.D4.①诗中的“无理”:语言自相矛盾,不合逻辑,不合常理。人不可能同时具备“活

着”与“死了”两种状态。

②诗句中的“妙”:在表面的自相矛盾中,隐藏着“精神”与“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

度,含蓄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虽生犹死者的鄙夷。

5.①诗人需要高度提纯生活现实,深邃洞见时代本质,深切关注人类生存状态,把握历史规

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

②诗人需要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

需要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掌握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

③诗人需要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最终还是要达到对生活逻辑

的遵循。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都是因为评论者的情感已经冰结,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以偏概全,材料一原文

第二段“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

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意思是思想家仅凭仗哲学和智力去赏析诗歌,

会导致赏析诗歌的错误;选项则认为评论者的情感已经冰结,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是错

误赏析诗歌的全部原因。选项把错误赏析诗歌的其他原因排除在外了,与原意不符。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创作诗歌可以完全脱离逻辑”分析有误,从材料一第一段“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

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及最后一段“可见‘无理而妙'的艺

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

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

无从发挥了”来看,说明创作诗歌仍有其逻辑,是不能脱离逻辑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观点在材料中强调的是“‘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乎

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A.“春花秋月”是景,指一年中的变化时光,也指良辰美景。人生在世谁不希望花好月圆,

而词人此时却希望花败月缺,怨问苍天:这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何时才能了呢?

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面对春花秋月的无尽更替,感叹人生的短暂,叹息自己的往事。因此是

不合逻辑的,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B.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波澜壮阔的现象,必

定不是肉眼能够看到的,作者是幻想的,言语带有夸张。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C.诗句的意思是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透露唐王

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这种在湖中日夜浮动,不合逻辑,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D.“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意思是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

栽种在屋前。语言本身符合生活逻辑,符合常理。故不能来支撑材料一中“诗有别趣,非关

理也”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一重点分析了“无理而妙”,第一段提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

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

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也就是说“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乎

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那么分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几句诗时,首先要分析其

“无理”的内容,诗句的语言明显自相矛盾,不合逻辑,不合常理。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具备

“活着”与“死了”两种状态。要么就是活着,要么就是已经死去了,而诗句却将“活着”

与“死了”放在一起,这就是其“无理”的一面。

结合材料一中”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乎逻辑的语言更有

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可知,诗句就“妙”在运用了

“不合逻辑”的语言。而这种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在表面的自

相矛盾中,隐藏着“精神”与“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有的人活着,他己经死了”

这里的“他已经死了”指的是这个人的精神和良知已经消失殆尽,他的生活仅仅是一种机械

的存在,缺乏真正的生命力和价值。这样的人可能在物质层面上仍然活着,但在精神层面和

社会责任感上,他们已经被认为是“死”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里“他还活着”

指的是这个人的精神、思想和品质超越了生命的限制,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的肉体生命。

这样的人即使身体已经逝去,但他们的思想、行动或品格依然激励着后人,并且在人们心中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含蓄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虽

生犹死者的鄙夷。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

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

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可总结出,诗人需要高度提纯生活现实,深邃洞见时代

本质,深切关注人类生存状态,把握历史规律的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

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

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

处”可总结出,诗人需要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

主题的方式,需要

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掌握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

结合材料二第四段“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

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可总结出,诗人需要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

活的本质规律,但最终还是要达到对生活逻辑的遵循。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学科素质调研

【答案】1.C2.C3.B

4.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论证: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

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举出具体事例来

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

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

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

好挟起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

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环境

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

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都能认清”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

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指出还有部分知识分子糊涂,对美国存有幻想。

故选C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对比”错,“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一“走”,一“来”无对比。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百万将士痛击日寇”,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

故选B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一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

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

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

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

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处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

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

有例证法:如“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

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

接”侵略。

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论证“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

吗?",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

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

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

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

并有几分幽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题干中的“真实性”“文学性”分析材料一。

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真实性;仪式前

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

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不清楚,

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

密集”,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读者

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的喜悦。

陕西省西安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1B2.C3,D

4.①要培养学生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②可以适当

地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③要培养学生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同时还

要让他们学会运用知识。④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去培养学生。

5.①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行之愈笃”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②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行之愈笃”也是检验“知”是否正确的过

程;③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行”又是对“知”的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只有通过实践检验为真理的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去科学地改造世界”说法有误,原文说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

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说明只要是“认识”就可指导实践,只不过经过实

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形成真理。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

从事各项斗争……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获得感性人认识是结果,但

未必是目的。

B.“只要成功了,就证明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反之就证明它是错误的”说法有误。原文说

的是“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

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

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D.”就能掌握所有的客观规律,获得智慧”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因此结论是:要有智

慧就必须懂得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选项混淆充分条件与

必要条件。

故选C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吃一堑,长一智”指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并没有体现出“两次飞跃”。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指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没

有体现出“两次飞跃”。

C.“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而后知至”是“格物”的

结果,并非“两次飞跃”。

D.“从斗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斗争”中的两次“斗争”因为“学习”而有了本质的不同,

体现了“两次飞跃”。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可知,要培养学生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根据原文”所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还远

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可知,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

根据原文“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

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

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可知,要培养学生用

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运用知识。

根据原文“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

间的关系”“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可知,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去培养学

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意思是,对事情理解得越清楚,实践

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这句话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

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由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

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可以知道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行之愈笃”

的过程就是“知之愈明”的过程;

由材料一“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

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

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

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可

知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行”也是检验自己理解的“知”是否正确

的过程;

由材料一“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

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可知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

新的认识,故而“行之愈笃”又有可能产生“知之愈明”的发展。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答案】1.D2,D3,B

4.大前提:凡是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就具有人民性。

小前提:《伐檀》《硕鼠》《卖炭翁》《窦娥冤》《水浒传》这些作品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