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1页
宁波市鄞州区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2页
宁波市鄞州区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3页
宁波市鄞州区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4页
宁波市鄞州区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波市鄞州区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一、书写(5分)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二、探究自强不息精神(32分)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个人修养、国家发展、历史进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班级正在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让我们一起参加,完成1─9题。(一)自强不息的内涵(4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惊涛hài_______浪,而自强不息的精神总能带给我们抵yù_______风浪的勇气。自强不息精神是一种刚健的品德,即做人做事坚持原则不动摇,不曲服于外界的压力;也是一种仁爱的美德,既不低看别人,也不放弃自己。它塑造着我们独立的人格,熏陶着我们宽容的品格,更培养了我们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1.请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惊涛hài________浪抵yù________风浪2.为加点字“陶”选择正确的读音()A.tāo B.táo3.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答案】1.①.骇②.御2.B3.曲——屈【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惊涛骇浪: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骇读音hài。抵御风浪:比喻抵抗,抵挡困难挫折。御读音yù。【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熏陶:指人的思想、行为、爱好等逐渐受到好的影响。陶读音táo;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曲服——屈服。屈服:在外来压力下妥协让步。(二)自强不息的心声(14分)4.古诗文填空。自强不息的体现诗歌出处诗句济世为民的情怀《岳阳楼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1)____________。一往无前的勇气《行路难》其一(李白)(2)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生生不息的活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忠君之心的坚定《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5)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看淡悲欢的豁达《水调歌头》(苏轼)(7)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请你根据对自强不息这一主题的理解,写出能体现这一精神的连续的两句诗。(9)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后天下之乐而乐②.长风破浪会有时③.沉舟侧畔千帆过④.病树前头万木春⑤.欲为圣明除弊事⑥.肯将衰朽惜残年⑦.人有悲欢离合⑧.月有阴晴圆缺⑨.例如:老骥伏枥⑩.志在千里【详解】作答本题时应注意易错字“长、破、浪、沉、侧、畔、帆、弊、事、衰、朽、惜、悲、圆、缺”的正确书写。作答第⑨⑩题时应注意选择体现自强不息主题的连续的两句诗句,例如可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又如: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2)世间万事俱茫茫,惟有进德当自强。——陆游《自伤》(3)有志诚可乐,及时宜自强。——欧阳修《送慧勤归余杭》(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用②.只③.确实,的确④.还(1)句意:用修身养性的方式来达到自我强大,那么(他的)声名也可以与尧和禹这样的圣人相比。以:介词,用。(2)句意:世间茫茫多少事,只有增益道德当作自我强大。惟:只。(3)句意:人有志向确实值得开心,及时去做才能够自我强大。诚:确实。(4)句意: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还可以映红满天。尚:还。(三)自强不息的人物(14分)《水浒传》108将本领各异,性格不同。在这些英雄中,金圣叹评价最高的是武松,称他为“天人”。请探究他被称为“天人”的原因。6.根据武松不同的形象特点,请分别写出一个对应的情节,补充人物卡片。7.根据对武松形象的理解,你认为下列哪个人物是武松,并说明理由。材料一:众囚徒说道:“好汉,你新到这里,包裹里若有人情的书信并使用的银两,取在手头,少刻差拨到来,便可送与他,若吃杀威棒时,也打得轻。若没人情送与他时,端的狼狈。我和你是一般犯罪的人,特地报你知道。岂不闻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我们只怕你初来不省得,通你得知。”A道:“感谢你们众位指教我。小人身边略有些东西,若是他好问我讨时,便送些与他;若是硬问我要时一文也没。”材料二:那差拨不见他把钱拿出来,脸色一变,指着鼻子便骂:“你这个贼配军!见我为什么不下拜,却只唱个喏!你这厮在汴京做出罪事,见我还这么气焰嚣张!你这把贼骨头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等会便有你好果子吃!你不肯孝敬我,定叫你人死了,钱还没花完。”直把他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众人见骂,各自散了。B等他发作过了,取了十两银子,陪着笑脸道:“差拨哥哥,这有些薄礼,还请笑纳。”我认为___是武松,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杭州武松墓两边的石柱上刻着的一副由冯骥才撰写的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意思是说: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武松都不愧为一代豪客,盖世英雄。请结合名著内容,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1)景阳冈打虎(2)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3)蜈蚣岭斩杀恶道士(4)血溅鸳鸯楼7.①.A②.材料一中的人物性格耿直刚强,符合武松形象,材料二中人物性格隐忍,更符合林冲。8.示例:景阳冈打虎,知县赏他钱时,他谦虚表示自己只是侥幸,还将钱分给了猎户们;可见其不重钱财,正直善良。武松在哥哥被害死后,虽十分愤怒,但行事冷静;看到官府对西门庆的包庇后,决定自己动手为兄弟报仇;但他没有立即动手,而是将邻居街坊叫到一起来作证,才在哥哥的灵前杀死了潘金莲,后来在狮子楼又杀死了西门庆;对于报仇这件事情,可谓有勇有谋。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武松都不愧为一代豪客,盖世英雄。【6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名著故事情节的理解掌握。武松是《水浒传》中一个耀眼的角色,金圣叹对他评价最高,称他为“天人”。通过阅读《水浒传》可知,武松耿直、勇猛无畏,他行侠仗义、有恩必报、针对仇敌绝不留情,手刃仇敌,大快人心。小说中能体现武松勇猛无畏的情节有“景阳冈打虎”;其“行侠仗义”的情节有:打死村中恶霸、蜈蚣岭斩杀恶道士等;能体现武松有恩必报的情节如“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能体现他“有仇必报”的情节有“斗杀西门庆、杀死潘金莲、血溅鸳鸯楼”等。【7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阅读名著《水浒传》中第二十三到二十六回关于武松的故事情节可知,景阳冈打虎使武松名声大振,他回家看望兄长武大郎,武大郎被潘金莲和西门庆毒杀。他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为兄长报了仇,投案自首,后被剌配孟州牢城。从材料一A说的话“感谢你们众位指教我。小人身边略有些东西,若是他好问我讨时,便送些与他;若是硬问我要时一文也没”,可以看出A人物性格耿直刚强,符合武松形象;B是林冲,从“陪着笑脸”“差拨哥哥,这有些薄礼,还请笑纳”可以看出他性格隐忍,所以B不是武松。【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关于武松的相关情节,紧扣题干所提楹联进行分析。可以从武松的顺境和逆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武松景阳冈打虎后得到赏钱分给猎户们,体现了他不吝惜钱财,正直、善良、豪爽的一面,这是顺境中的武松。武松哥哥被害后他不惧官府,联合邻居街坊痛杀潘金莲和西门庆,可见武松是个有勇有谋、疾恶如仇的人。这是逆境中的武松。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武松都符合“豪客”“英公”的称呼。9.在横线处选择正确的答案。《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自强不息的人物,如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华歆割席分坐的_________﹔不接受父亲老部下送来为父亲办丧事的百万费用的________;面对父亲友人的诘问,有理有据地以“无信”“无礼”回击对方的________。他们共同构成了魏晋名士的群像。A.王戎B.陈元方C.管宁【答案】①.C②.A③.B【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①空:根据题干中“华歆割席分坐”可知,这是出自“割席分坐”的典故,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因此这里与华歆割席分坐的人物是管宁,故选C。②空:据历书记载,王戎的父亲王浑,做过曹魏的尚书郎和凉州刺史,名声不错,他死的时候,以前的老部下怀念他的仁德恩惠,相继送给王府办丧事的钱有数百万之多,但是王戎都没有接受,由此可知这里不接受父亲老部下送来为父亲办丧事的百万费用的人物就是王戎,故选A。③空:根据题干中“面对父亲友人的诘问,有理有据地以‘无信’‘无礼’回击对方”可知,这出自《陈太丘与友期行》“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反驳父亲的友人的故事,因此这里的人物应是陈元方,故选B。三、感受生活的真善美(48分)对真善美的追求古今中外从未停息,虽前路漫漫,让我们一起求索,完成10—20题。(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公主的月亮[美]詹姆斯·瑟伯①莉诺亚公主病倒了。莉诺亚的父亲,也就是国王来看她。“我会满足你的任何心愿,只要让你能好起来。”国王说。“如果我能得到月亮,我就会好起来。”公主说。②国王有很多智者,他们总是能给他拿来他想要的东西。于是,他叫来了宫廷魔术师、宫延算术家,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帮公主得到月亮。他们分别对拿月亮的困难有不同的说辞。总理大臣说,“他远在3万5千里外,比公主的房间还大,而且是由融化的铜做的。”宫廷魔法师说,“他有15万里远,用绿起司制作的,而且整整是皇宫的两倍大。”数学家说,“月亮远在30万英里外,又圆又平,像个钱币,有半个王国大,还被粘在天上,不可能有人能拿下它。”国王大发雷霆,把他们都赶了出去。之后,他召来了宫廷小丑。③“陛下,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宫廷小丑问。④“谁也帮不了我。”国王悲伤地说,“除非得到月亮,否则莉诺亚公主的身体没法恢复。可是没有人能帮她拿到月亮,每次我让人取月亮,月亮都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远。你除了给我弹弹悲伤的曲子,什么也帮不了我。”⑤“他们说月亮有多大,”宫廷小丑问,“有多远?”⑥国王道:“他们说,月亮在30万英里之外,有我们半个王国那么大。”⑦宫廷小丑说:“他们是智者,说的应该没错。但我们要弄清楚的是,莉诺亚公主认为月亮有多大,有多远。”⑧“我从来没想过这一点。”国王说。⑨“陛下,我去问公主。”宫廷小丑说。于是,他轻轻地走进公主的房间。⑩莉诺亚公主正醒着,她看到小丑很高兴,但她的脸还是非常苍白,声音也非常微弱。⑪“你把月亮带来了吗?”公主问。⑫“还没有,”宫廷小丑说,“不过马上。我想知道,您觉得月亮有多大呢?”⑬“只比我的指甲盖儿小一点,”公主说,“因为我举起大拇指,就能把月亮盖住。”⑭“那月亮离我们多远呢?”宫廷小丑又问。⑮“还没我窗外那棵大树高,”公主说,“因为,它有时候还会被最高的树枝挂住呢。”⑯“摘月亮很容易。”宫廷小丑说,“今晚它再被挂住的时候,我就爬到最高的树枝上,把它给您摘下来。”⑰他突然又想起了一件事,于是问公主:”公主,月亮是用什么做的呢?”⑱“哦,”公主笑着说,“傻瓜,当然是金子做的喽。”⑲离开公主的房间,宫廷小丑就去了宫廷金匠那里。他让宫廷金匠做了个小小的圆饼,接着,他又让金匠把圆饼穿在一根金链子上,这样公主就可以戴在脖子上。⑳宫廷小丑把“月亮”交给公主,公主万分高兴。第二天,她的身体就恢复了。可国王的担忧还没完呢。当他再抬起头的时候,看见月亮正探出头来。他非常惊慌地跳起来,叫来了宫廷小丑。宫廷小丑漫不经心地弹着琴,“陛下,我能为您做点什么?”㉑国王说:“月亮又要升上来。月光会照进莉诺亚公主的卧室,她就要知道月亮还挂在天上,并没有挂在她脖子上的金链子上。她看到月亮,又要生病了。”㉒“您的智者们怎么说?”宫廷小丑问道。㉓“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看来公主的病是好不了了。”国王说。㉔宫廷小丑停下手里的琴,“当您的智者都说月亮太大太远,是谁知道怎样得到月亮,是莉诺亚公主。因此,莉诺亚公主比您的智者更聪明,她比智者们更了解月亮。所以我要去问问她。”说完,宫廷小丑来到莉诺亚公主的卧室。㉕公主正望着窗外,天上有闪烁的月亮。而她手里拿着宫廷小丑送给她的月亮。㉖“告诉我,公主,”宫廷小丑悲伤地说,“月亮戴在你的脖子上,为什么还能在天上闪烁呢?”公主看着他笑起来,“傻瓜,这再简单不过了,我掉一颗牙齿,又会有新的牙齿在那个地方长出来,就像宫廷园丁剪下花园里的花朵,过段时间花儿又会长出来。月亮也是这样。”她的声音越来越弱。㉗宫廷小丑看着公主慢慢入睡,轻轻地给她掖好被子。他走到窗边,对月亮眨眨眼睛,因为月亮好像在对他眨眼睛呢。10.【故事·悬念】公主只有得到月亮,病才会好起来,这个愿望能实现吗?请按照“悬念→结局”的角度梳理文章脉络。悬念1:公主能得到月亮吗?国王询问智者们,(1)智者_____,最后小丑(2)___________悬念2:公主发现天上还有一个月亮怎么办?国王询问智者们,(3)智者_______,最后小丑(4)_______。11.【故事·推敲】参照示例,运用表格所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至少从两个角度分析公主或智者其中一位人物形象。[示例]从国王说“我会满足你的任何心愿,只要让你能好起来。”中的“任何”、“只要”可以看出他对公主非常宠爱,以及对公主能痊愈的强烈期盼。但在小丑问公主认为月亮有多大,有多远时,国王却说“我从来没想过这一点。”“从来”一词可以看出国王并没有了解过女儿的内心想法。可见这是一个宠爱女儿,却不懂女儿的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提示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12.【故事·联结】本文的小丑让你想到下列哪个人物,请阐述理由。A《智取生辰纲》中的吴用B.《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刘姥姥13.【故事·感悟】公主的愿望实现了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0.①.没有一个人能帮公主得到月亮②.让宫廷金匠做了一个小圆饼并用金链子穿好,让公主戴上。③.一点办法也没有④.询问公主此刻月亮已经戴在她的脖子上,为何还能在天上闪烁的原因。11.从“公主看着他笑起来”中的“笑”字可见公主是一个十分友好善良的人,对于小丑的悲伤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不耐烦。并从她对小丑的称呼“傻瓜”可以看出,这是公主对小丑的昵称,表明公主是喜爱小丑的,从公主这段富有哲理的话“我掉一颗牙齿,又会有新的牙齿在那个地方长出来,就像宫廷园丁剪下花园里的花朵,过段时间花儿又会长出来。月亮也是这样。”中可以看出,公主是一个睿智的人,能从大自然的规律中发现独特的生活智慧。12.让我想到了《智取生辰纲》中的吴用。小丑富有智慧,为人心细,能站在公主的立场替她考虑问题。在《智取生辰纲》中,吴用同样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了解到杨志的性格,最后引诱他放松警惕,最终让他喝了下药的酒,最后使他丢失生辰纲。在这一点上,两人性格十分相似。

或:让我想到了《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刘姥姥。刘姥姥为了能够让荣国府适当接济自己的女婿女儿,但是无奈两家之间关系相去甚远,于是带着听从了自己的儿子板儿的意见,带着狗儿上门求见。可见刘姥姥的心思活络,一点就通,想着作为大户人家,看在孙儿的面子上,也会给点物资救济。这与小丑的智慧多谋,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13.我认为公主的愿望实现了。公主从始至终并不是真的想要天上的月亮,她只是希望别人能够来征询她内心真正的想法,而国王和智者们一直以为公主想要天上真正的月亮,以自己的想法来替代公主的想法,只有小丑一人站在公主的立场,替她思考问题,因此,当公主主动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月亮时,她的愿望也就达成了,因为终于有人能够尊重她的意愿和想法,倾听她内心的声音。【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提取与概括。第一空,从第②段“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帮公主得到月亮”推断得出。第二空,从第⑲段“……宫廷小丑就去了宫廷金匠那里。他让宫廷金匠做了个小小的圆饼,接着,他又让金匠把圆饼穿在一根金链子上,这样公主就可以戴在脖子上”推断得出。第三空,从第㉓段国王的话“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看来公主的病是好不了了”可以推断得出。第四空,从第㉖段小丑的话“月亮戴在你的脖子上,为什么还能在天上闪烁呢?”可以推断得出。【11题详解】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题干提示,从两个角度分析公主或智者其中一位人物形象。从动作角度,由第㉖段“公主看着他笑起来”中的“笑”这个动作可知公主的善良友好。从称呼角度,公主称呼小丑“傻瓜”,是一个爱称,可见公主对他的喜爱,并没有因为他是小丑而看不起她,进而可见她的善良友好。从公主最后所说的话的内容可见,公主是一个睿智的人,能从大自然的规律中发现独特的生活智慧。【12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理解题。课内所学人物与课外人物进行比较,两者皆可,需要找到两个人物之间的共同即可。《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一章中吴用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引用杨志落入圈套。他让晁盖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让杨志放松警惕,并借舀酒作掩护,向酒里下药。白胜也演得毫无破绽。这时杨志便放松警惕,同意买酒。但白胜却不肯卖了,这使杨志等人彻底放松了警惕,买到酒后开怀畅饮,最终全被蒙汗药麻倒,生辰纲被劫走。由此可见吴用和文中的小丑都是十分聪明的,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也可见刘姥姥的聪明才智,当刘姥姥看着自己的女儿女婿日子颇为艰难,提出让狗儿去靠求荣国府的时候。狗儿深知两家天上地下,关系又可有可无。如果自己贸然前去断无成功的可能。遂鼓动刘姥姥带着自己的儿子板儿去走一遭,打打亲情苦情牌,或许有用,刘姥姥就此一点就通。由此可见刘姥姥心思活络,能够理解儿子的想法,进而能揣摩大户人家的想法。【13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然后谈自己的理由,可以从公主最后讲的那番话入手,需要点出人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去理解他人,而不是一味的自以为是。示例:我认为公主的愿望实现了。公主从始至终并不是真的想要天上的月亮,她只是希望别人能够来征询她内心真正的想法,而国王和智者们一直以为公主想要天上真正的月亮,以自己的想法来替代公主的想法,只有小丑一人站在公主的立场,替她思考问题,因此,当公主主动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月亮时,她的愿望也就达成了,因为终于有人能够尊重她的意愿和想法,倾听她内心的声音。(二)议论性文本阅读(12分)美的无用之用朱光潜①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善的、恶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有几种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②有一次我和另外两个朋友去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个分别是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三个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个人所知觉到的其实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作为木商的习性,你所知觉到的只是拿它做某种器物要用值多少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习性,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种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画家朋友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个人的反应和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那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③由此可知,这棵古松的形与相会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与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与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④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⑤就“用”字的狭义来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塑、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需要也是多元的。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对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⑥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要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沥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生命”与“活动”是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14.小文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这篇文章后,想转给自己的家人看,以下谁最需要阅读本文()A.疲于应付工作而忽略孩子成长的爸爸。B.沉迷于各种养生知识和保健品的奶奶。C.沉湎于手机而忽略纸质阅读的“低头族”姐姐。D.只想带小文上补习班而认为陪她看话剧没用的妈妈。15.小文将此文转发至微信朋友圈,收到以下评论,其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画家朋友忽略了古松的实用价值,更专注于它的美。B.人性中的求知欲指引着我们追求美,对美的追求是精神上的一种饥渴。C.古松的形与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人为是指对它进行了后天的改造。D.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对美的追求。16.根据议论文的评价量表,任选三个方面,结合本文内容进行评析。关注点评价方向你的评价论点论点是否明确、独特、深刻论据论据是否有力丰富,是否阐述合理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否合理、巧妙逻辑结构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答案】14.D15.A16.①本文围绕审美的角度,审美的方法及作用等角度去阐述美对于人的意义,观点明确、独特、深刻。②本文举了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去看同一棵古松的例子,阐述了“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这一观点。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审美的方法。③本文有举例论证,举了三个不同身份的人看同一棵古松的例子;类比论证,将饮食上的饥渴和精神上的饥渴类比,多角度、巧妙合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④本文从什么是审美到如何审美,再到为什么要审美,层层深入,逻辑清晰合理。【14题详解】本题考查拓展应用。本文围绕审美的角度,审美的方法及作用等角度去阐述美对于人的意义,最适合推荐给“只想带小文上补习班而认为陪她看话剧没用的妈妈”,“上补习班”强调的是实用,“看话剧”强调的是审美;A项“疲于应付工作而忽略孩子成长的爸爸”,体现的是家长缺位孩子的成长;B项“沉迷于各种养生知识和保健品的奶奶”,体现长辈关注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实用的东西;C项“沉湎于手机而忽略纸质阅读的‘低头族’姐姐”,强调的是沉迷游戏,忽视纸质阅读;ABC三项提到的内容与“审美”的关联性小,不适合推荐以“审美”为论题的本文;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辨析。B.根据第⑤段“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可知,求知欲指引着我们追求的是科学;根据第⑤段“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可知,人性中对美的需要指引着我们追求美;本项“人性中的求知欲指引着我们追求美”表述有误;C.根据第③段“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与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与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可知,人为是指人的性格和情趣投射到古松上的返照;而非“对它进行了后天的改造”;D.根据第⑥段“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就是其中之一”可知,“对美的追求”是人更高级的追求之一;而本项中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将人更高级的追求只锁定在了对美的追求上,与原意不符;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结构。论点:首段从“一切事物都可以有几种看法”,引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强调审美的角度不同,欣赏出来的内容也就不同;第③段“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第④段“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强调如何才能见到美,突出审美的方法;第⑥段“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就是其中之一”,强调美对于人的意义,围绕审美这一论题展开,论述“审美”的重要性,点明“美的无用之用”这一论点,观点明确深刻。论据:第②段“有一次我和另外两个朋友去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个分别是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三个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你脱离不了你作为木商的习性,你所知觉到的只是拿它做某种器物要用值多少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习性,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种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画家朋友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个人的反应和态度也不一致”,列举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这三个不同身份的人看同一棵古松思考的内容却不同的事例,列举事实论据,具体有力的论证了首段中的“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这一观点,承接上文;同时引出第③段“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第④段“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的内容,引出下文审美的方法。论证方法:第②段列举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这三个不同身份的人看同一棵古松思考的内容却不同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法;第⑤段“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将饮食上的饥渴和精神上的饥渴类比,运用类比论证,强调了“审美”的重要性,论证了自身观点。论证思路:第①②段写什么是审美,强调“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第③④段写如何审美,即“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强调审美的方法;第⑤⑥段写为什么要审美,“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就是其中之一”,强调审美的重要意义;层层深入,逻辑清晰合理。(三)古诗文阅读(18分)【甲】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①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可谓无朋矣,而纣用以亡。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可谓大朋矣,而周用以兴。盖君子之朋,虽多而不厌故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朋党论》是欧阳修写于新政遭受打击,范仲淹被贬之时。【乙】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①范仲淹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②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③、老成尪悴④。只有中间,些子⑤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⑥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注释】①范仲淹和欧阳修在朝共事,新政遭受打击,此词正是范仲淹此次被贬前在京中欧阳修席上分题写成。②刘伶:竹林七贤之一。《世说新语》云:“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③痴騃:痴呆。④尪悴:衰老赢弱的样子。⑤些子;一点,稍微。⑥一品:唐宋时官分九品,一品为最高的一级。17.【释词有法】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1)皆以直仲淹见逐[词典查阅]①看到;②遇见;③表被动,译为“被”;④拜见;⑤召见。(1)___________(填序号)(2)虽兄弟亲戚[语境推断]“自是”中的“自”联结前文“目之曰‘党人’”,后文“修乃为《朋党论》以进”推断,“自”是“从”的意思。(2)___________(3)虽多而不厌故也[成语推断]贪得无厌(3)___________(4)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课内迁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___________18.【句读有章】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19.【品典明意】文人常用典传情达意。【甲】文欧阳修引用“(1)____”与“周武王大朋以兴”典故,正反对比论证了(2)______这一观点,增强说服力。【乙】词范仲淹引用“(3)______”与“刘伶一醉”典故,一贬一褒,传达了(4)(4)________的情意。20.【读文识人】按【甲】文欧阳修《朋党论》的观点,你认为范仲淹与欧阳修是什么关系?请结合以上古诗文,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说说你的判断依据。【答案】17.①.③②.即使③.满足④.只是18.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19.①.商纣王无朋以亡②.“一国之君,应当屏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或“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③.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④.不愿被浮名牵累,像刘伶那样随性而为,潇洒恣意。20.他们是真朋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欧阳修虽被贬到滁州,但仁政爱民,与民同乐;两人可谓志同道合,符合【甲】文中提及的“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的真朋原则。范仲淹被贬,欧阳修直言上书力救范仲淹,不计个人名利,以君子之道义、忠信互相扶持,始终如一;范仲淹更是将欧阳修视为志同道合的知己,被贬苦闷时写诗倾诉,结尾两处反问更是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可谓两人同心同德,符合【甲】文中提及的“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的真朋原则。【17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见:表被动,译为“被”,故选③;(2)“虽兄弟亲戚”中的“虽”,结合上文中的“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下文中“不能相保”推断,“虽”在这里表示假设,是“即使”的意思。虽:即使;(3)句意:即使多也不满足的缘故啊。“贪得无厌”的意思是“贪心大,老不满足”。由此可知,厌:满足;(4)句意: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只应当屏退小人的伪朋党。“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意思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由此可知,但:只是。【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君子则不然”概括说明君子不像小人那样因为利益而互相勾结,因为利尽而互相残害,后面应该停顿;从“所守者”“所行者”“所惜者”可知,下文分别从君子“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三个方面,对君子的品质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1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结合甲文中“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可谓无朋矣,而纣用以亡”,可见甲文引用了商纣王无朋以亡的典故,“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意思是“作为一国之君,只应当屏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摘抄下来即可;乙词中“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的意思是“昨夜读《三国志》,不禁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权谋机巧,只落得三分天下”,由此可知,乙词引用了“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的典故,“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的意思是“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活到百岁。少年时癫狂无知,老了又瘦弱憔悴。只有中间,一段年轻,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就算是官位一品,富贵百万,试问谁能躲过老冉冉将至”,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即不愿去追求功名利禄,要像刘伶那样随性而为,潇洒自由,无拘无束。【2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甲文中“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的意思是“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相互帮助,始终如一,所以说,只有君子有朋党”,由此可见,范仲淹和欧阳修是真朋友。范仲淹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欧阳修虽被贬到滁州,但乐观豁达,爱民之心并未少减,政事宽简,与民同乐;由此可知,两人始终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头,可谓志趣相投,符合甲文中提及的“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的真朋原则。从甲文中“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可知,范仲淹被贬后,欧阳修直言上书力救范仲淹,仗义执言,极力支持范仲淹。乙词中范仲淹向欧阳修倾吐衷肠,是因为欧阳修早就是范仲淹政治上的知音,新政失败,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情,使他们自然产生相似的感受,“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表现了二人对追求功名利禄者的鄙视,所以符合甲文中提及的“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的真朋原则。参考译文:甲:当初范仲淹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与小人则因利益一致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小人所爱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我认为小人并无朋党。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相互帮助,始终如一,所以说,只有君子有朋党。商纣王在位的时候,有亿万臣子,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有三千人,只有一心,这可以说是一个大朋党,周朝进用他们因此而兴盛。这就是君子之朋党,即使多也不满足的缘故啊。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只应当屏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乙:昨夜读《三国志》,不禁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权谋机巧,只落得三分天下。仔细一想,与其这样,还不如像刘伶,喝他个酩酊大醉。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活到百岁。少年时癫狂无知,老了又瘦弱憔悴。只有中间,一段年轻,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就算是官位一品,富贵百万,试问谁能躲过老冉冉将至。四、表达心灵的声音(65分)面对身边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你的内心一定有很多声音吧。让我们一起敞开心扉,表达心灵的声音,完成21-22题。21.根据要求,完成任务。为了学英语,学生和家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英语真的有这么重要吗?今年两会有委员代表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表达你对此建议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100字左右。【答案】示例一:我认同此建议。英语如果占据主科地位,学生们势必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学英语,这就会占据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而且很多人学习英语都是被动的,是不情愿的,如果要他们花较多的时间来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科目,这也许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英语不好还要去上补习班,这无疑给家庭的经济也带来了压力。

示例二:我不认同此建议。英语应该要保持它的主科地位,如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在各种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只有学好英语才更有利于沟通交流,强大不等于自大,在学习本国文化的同时,更要了解其它国家的语言文化,知己知彼,才能不落后于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