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实验题2-光学(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成像规律)(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物理_第1页
押题实验题2-光学(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成像规律)(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物理_第2页
押题实验题2-光学(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成像规律)(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物理_第3页
押题实验题2-光学(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成像规律)(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物理_第4页
押题实验题2-光学(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成像规律)(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物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押题实验题2——光学(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成像规律)分析辽宁省样题及模拟题,光学实验是必考题。省样题考察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省模拟题考察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必备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光学实验中的实验探究方法,探究步骤。知道器材如何选择,选择器材的目的,器材如何组装,这样组装的原因。知道实验步骤,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能够正确读数并记录数据。能够根据实验数据或实验数据图像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知道实验的基本方法,能够说出实验的目的。会进行一定的实验评估,知道如何改进实验,能够找到实验中的错误和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进行改正和改进。解题技巧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总结一、实验器材的作用选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1)目的: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2)理由:B蜡烛与A蜡烛外形相同时,像与B的大小关系和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一致蜡烛B的作用: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测量像距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距与物距玻璃板的作用:(1)反射成像(2)既能反射光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4、光屏的作用: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二、器材选择的评估如何放置玻璃板:垂直于水平桌面放置薄玻璃板与厚玻璃板相比,优点是:像距偏大较小镀膜玻璃板与不镀膜的玻璃板相比,优点是:镀膜玻璃板成像更清晰方格纸与白纸相比,优点是:便于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此实验中的物体指的是:不带烛焰的蜡烛A三、实验操作观察时眼睛的位置:在物体(蜡烛A)一侧如何确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看起来未点燃的蜡烛B像点燃了一样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的对应点的位置。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将像与物的对应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分别测量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看是否相等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使玻璃板镀膜那一面的下边线与直线重合。四、实验现象的分析1、选择蜡烛做实验,该实验需要的环境亮度是暗一些好。选择跳棋做实验,该实验需要的环境亮度是亮一些好。2、实验中,将蜡烛A点燃的目的是:为了使像更亮3、实验中,如果蜡烛B也点燃,看到的像不清楚,原因是:像的亮度不变,点燃蜡烛B,背景变亮,像与背景的亮度差减小,所以看到的像不清楚4、实验中,如果在桌面上无论如何移动蜡烛都不能与像完全重合,原因是(1)原理性原因: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2)实际操作原因:蜡烛A燃烧后变短,蜡烛B与蜡烛A不完全相同,不能完全重合5、蜡烛有“重影”的原因:玻璃板的前后两个表面分别反射各成一个像,且两个像距离较远6、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近处的像是来自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一次反射形成的。远处的像是来自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7、人看到蜡烛A的像原理:光的反射(虚)像人看到蜡烛B的原理:光的折射(虚)像如果实验操作都是正确的,但发现三次实验测出的像距都偏大,其原因是:由于光的折射,看到的蜡烛B是实际蜡烛B前移的像凸透镜成像实验总结实验前:原理:光的折射规律器材选择: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且光具座的长度大于凸透镜焦距的4倍。研究对象:烛焰粗略测凸透镜的焦距: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调节透镜另一侧的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出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即为透镜焦距。器材放置及调节:依次在光具座上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他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等高,且透镜所在平面和光屏平行。目的:为了使像始终的成在光屏中央。器材评估及改进:烛焰晃动并且由于蜡烛长短变化位置随之变化,而且单调白屏不易观察比较大小关系。改进:采用有等大方格光屏和发光二极管作发光物体(F形光源形比T形好)。实验中:明确像:先向左或向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再稍向左和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都变得模糊,则这一位置就是像的位置。看不到像的原因:(1)调节光屏无像:a.物在一倍焦距处或在一倍焦距以内;b.三心不等高;c.物距略大于焦距,像距太大,光具座不够长。(2)调节蜡烛无像:a.光屏在一倍焦距处或在一倍焦距以内;b.三心不等高;c.像距略大于焦距,物距太大,光具座不够长。(3)调节透镜无像:a.物屏间距小于4倍焦距;b.三心不等高。3、像偏移原因及调节:(1)偏上:三心不等高。应上调光屏、蜡烛或下调透镜(2)偏下:三心不等高。应下调光屏、蜡烛或上调透镜(3)偏左或偏右:光屏和透镜不平行4、当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移动光屏找像时,光屏上会出现一个大致是环状的暗区,这个暗区是怎样产生的?(该实验凸透镜没有边框)这是因为射向凸透镜以外的光线,使光屏上形成亮区。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会聚后,在光屏中心区域形成较亮的光斑。在亮区和较亮光斑之间因为没有光线射到光屏,产生暗区。5、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是左右颠倒的验证:(1)水平垂直主光轴轻轻吹蜡烛的火焰,观察像的火焰移动的方向(2)用铁片挡住火焰的一部分,观察像的火焰缺失的部分在哪一侧(3)并排放两只高矮不同的点燃的蜡烛,观察像的火焰实验结论:像的规律:像的性质与物距和焦距有关总结推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总是异侧倒立的,虚像总是同侧正立的a.实像:物小,像大→物距小,像距大,像变大→像与物同方向移动,越靠近凸透镜像越大,变大变小是与像比较,放大缩小是与物比较b.虚像:物大,像大→物距大,像距大,像变大c.无论成实像还是虚像,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谁在二倍焦距以外,谁移动的距离大,谁移动的速度大。成实像时u+v≥4f,像与物距离最小值u+v=4f(u=v=2f)实验拓展:当物屏位置不变,调节透镜成像:(1)物屏距离大于4倍焦距,两次成像,一次倒立放大的实像,一次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像距与物距交换。(2)物屏距离等于4倍焦距,一次成像,倒立等大的实像(3)物屏距离小于4倍焦距,光屏上不成像2、当物体在光屏上成实像时,从光屏一侧沿主光轴向凸透镜方向观察:当眼睛离凸透镜较远时看到了发光物体倒立的像,离凸透镜较近时就看不到这个像了。3、透镜被遮挡:折射光少,像变暗。屏上没有遮挡物体的像,因为像距小于焦距不成实像。4、透镜破损:像变暗,看不清楚,因为折射光线少且有光直射在光屏上5、在透镜前加眼镜:加近视眼镜(凹透镜),光屏远离透镜像清晰。加远视眼镜(凸透镜),光屏靠近透镜像清晰1.某同学先将凸透镜靠近自己的脸,然后将凸透镜逐渐远离,对面的同学们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现象,于是同学们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探究。所用的器材有:高为5cm的“F”形发光体、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光屏、光具座、刻度尺。【问题】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与有关;【证据】(1)设计的表格如下,表格①处应填入的内容是;实验次数物距/cm像距/cm物高/cm①像的性质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1(2)将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从左至右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并调节三者的中心大致在;把发光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情况,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表格;【解释】将表格中的信息按像的性质分类后,将物与像的位置标记在图(b)中;推理可知,当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满足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下面情景遵循该成像规律的是;A.同学们看到光屏上出现了窗户经凸透镜所成的完整的像;B.同学们用凸透镜靠近手指观察自己的指纹;【交流】交流时,某同学建议换用直径更大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做实验,这样做的优点是。【答案】【问题】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证据】(1)像高/cm (2)同一高度 【解释】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A 【交流】成像更明亮【解答】解:【问题】观察图可知【证据】实验前要调节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始终呈在光屏中央。【解释】相当于照相机【交流】使入射光更多,折射光更多,成像更亮。1.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而且纸板F可绕ON转动。(1)将一束光AO贴岩纸板E射向平面镜M,光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方便从纸板前不同方向都能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2)将入射光线AO向ON靠近,看到反射光线OB靠近(填“靠近”或“远离”)ON。当AO与ON重合时,反射角的大小为0°。(3)将光沿BO射向O点,光会沿OA方向射出,说明光路是可逆的。(4)某小组在实验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后转动纸板F,但无论怎么转动,始终没有发现反射光线,其原因可能是硬纸板没有竖直放置。【答案】(1)漫反射;(2)靠近;0°;(3)光路是可逆的;(4)硬纸板没有竖直放置。【解答】解:(1)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漫反射的缘故;(2)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将入射光线AO向ON靠近,则反射光线OB也靠近ON;当入射光线与法线ON重合时,即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时,会沿原路返回,此时反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故反射角为0°;(3)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即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没有发现反射光线,这说明硬纸板没有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与纸板不是同一个平面。故答案为:(1)漫反射;(2)靠近;0°;(3)光路是可逆的;(4)硬纸板没有竖直放置。2.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实验时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为了使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显示在纸板上,应把纸板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图中的入射角是40度;(2)如图乙将右侧纸板沿PQ剪开,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发现在纸板右侧的上部看不到反射光线;(3)经多次实验,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和对应的反射光线后,利用刻度尺在白纸板上作了一条平行于平面镜的直线AF,A、B、C、D、E、F、N是直线与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的交点(图丙),测量发现:AB=EF,BC=DE,CN=ND,这样的发现能(能/不能)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4)在探究得到光的反射规律后,小明想到自行车的尾灯(图丁)本身并不发光,但是夜晚当汽车的灯光无论从哪个方向照在它上面时,它都能将光反射回去,以引起汽车驾驶员的注意,经了解它是由许多角反射器组成的反光装置,则该角反射器是由C。A.一个平面镜组成B.二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C.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答案】(1)垂直;40;(2)上;(3)能;(4)C。【解答】解:(1)实验时,把平面镜放在桌面上,为了使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显示在纸板上,应把纸板ENF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则图中的入射角是90°﹣50°=40°;(2)将右侧纸板沿PQ剪开,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纸板的上半部与P不在同一平面内,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上部看不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由AB=EF,BC=DE,CN=ND,利用全等三角形知识可得,∠NOA=∠NOF、∠NOB=∠NOE、∠NOC=∠NOD,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自行车的尾灯本身并不发光,它是由多个角反射器(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的反光装置,最后的反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平行,能引起司机的注意,故选C。故答案为:(1)垂直;40;(2)上;(3)能;(4)C。3.小明“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情况如下。(1)如图所示,使一束光贴着有角度的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重复四次。次数1234入射角∠i70°40°20°0°反射角∠r70°40°20°0°①请根据图示实验情况,将数据填入表中。②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在上面的实验中,让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画,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光的反射有什么应用?请写出一例说明自行车尾灯。【答案】(1)①见解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光路是可逆的;(3)自行车尾灯。【解答】解:(1)①如图所示,实验中每条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与法线的角度,即为入射角与反射角,如下表:次数1234入射角∠i70°40°20°0°反射角∠r70°40°20°0°②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这时的入射角为原来的反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时的反射角为原来的入射角,所以会发现光线原路返回,也就是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自行车尾灯(角反射器)是由互成直角的一些小平面镜组成的,由于光的反射,会把车子、霓虹、路灯等光源发出光反射到司机,使司机能看到前面骑自行车的人,从而避免交通事故。故答案为:(1)①见解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光路是可逆的;(3)自行车尾灯。4.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1)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可采取的操作是B(填序号);A.使光束离纸板一小段距离入射B.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C.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2)图甲中反射角是40度。实验过程中,如果将一束光沿BO射入,反射光线将沿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为了得到普遍规律,还需要再次测量数据,如果将AO向ON靠近,则OB靠近ON(选填“不变”、“靠近”或“远离”),反射角将变小(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4)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一个角度后,F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5)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表所示。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光的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将镜面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当作了反射角。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15°75°230°60°345°45°【答案】(1)B;(2)40;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靠近;变小;(4)不能;在同一平面上;(5)将镜面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当作了反射角。【解答】解:(1)此实验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应采取的操作是使激光紧贴纸板面入射,故选:B;(2)图中,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50°,则入射角为90°﹣50°=4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40°;让光沿BO射入,反射光线将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为了得到普遍规律,还需要再次测量数据,如果将AO向ON靠近,入射角变小,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也变小,即OB靠近ON;(4)以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一个角度,在白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是因为纸板OB面和反射光线以及法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5)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分别为15°、30°、45°时,反射角也应分别是15°、30°、45°,不是75°、60°、45°,而75°、60°、45°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故答案为:(1)B;(2)40;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靠近;变小;(4)不能;在同一平面上;(5)将镜面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当作了反射角。5.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1)如图甲,实验前,应将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某时刻入射光束EO与镜面的夹角为30°时,其反射角大小等于60°;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EO绕入射点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如图乙,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若将图甲中的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如图丙,此时反射光束C。A.仍在纸板上呈现B.被纸板挡住C.在纸板前方【答案】(1)竖直;60°;逆;(2)在同一平面内;(3)C。【解答】解:(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必垂直;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时,入射角为90°﹣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减小,则反射光线会靠近法线,即反射光线会逆时针转动;(2)如图乙,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若将图甲中的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如图丙,因法线始终垂直于平面镜,则此时法线在纸板前方,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所在的平面也垂直于平面镜,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所以此时反射光束在纸板前方,故选C。故答案为:(1)竖直;60°;逆;(2)在同一平面内;(3)C。6.小晶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选用了一个在适当位置开有孔槽的大玻璃罩(如图甲),一个带支架且底边即为0刻度线的量角器(如图乙,可放入玻璃罩中),两只激光笔、一块平面镜和一台加湿器。她将平面镜放在玻璃罩的中间位置,向玻璃罩中喷入水雾,用激光笔1发出的光束AO作为入射光线,用光束OB作为反射光线;用激光笔2发出垂直于镜面射向入射点O的光束作为法线,如图丙所示。(1)实验中,当小晶看到反射光束同时遮挡住了代表法线的光束和入射光束现象时,说明在这次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2)接着,小晶开始探究“反射角是否等于入射角”。请你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答案】(1)反射光束同时遮挡住了代表法线的光束和入射光束;(2)见解析。【解答】解:(1)我们观察到三束光相互遮挡时,可以根据光的传播路径来判断三线在同一平面内。(2)要探究“反射角是否等于入射角”,需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表格如图所示:入射角反射角故答案为:(1)反射光束同时遮挡住了代表法线的光束和入射光束;(2)见解析。7.“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装置如图所示,白纸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一块平面镜竖直放在纸板上。(1)小涵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自由移动的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紧贴纸板入射,光在纸板上发生漫(选填“镜面”或“漫”)反射,图中的入射角是50度。(2)当入射角为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此时入射光线向右偏转一定角度,反射光线向左偏转。(3)小涵多次实验,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和对应的反射光线后,发现没有量角器,为了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结论,小涵的操作是将白纸板沿法线对折,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重合,若能重合,则可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答案】(1)漫;50;(2)入射角为0°;左;(3)将白纸板沿法线对折,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重合,若能重合,则可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解:(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屏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则图中的入射角是90°﹣40°=50°;(2)当入射角为0°时,反射光束与入射光束、法线重合;当入射光线从与反射光线重合的位置向右偏转一定角度时,反射光线会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所以反射光线向左偏转;(3)为了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结论,可进行的操作是:将白纸板沿法线对折,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重合,若能重合,则可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答案为:(1)漫;50;(2)入射角为0°;左;(3)将白纸板沿法线对折,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重合,若能重合,则可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8.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垂直的。(2)图甲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分析表格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使入射光沿NO方向射到O点时,发现光束变亮了,原因是反射光和入射光重合。实验次数123入射角i30°45°60°反射角r30°45°60°(3)小明利用探究结果做了一个简易水位自动识别仪,如图乙所示。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当反射光的光斑从B点向左移动到B′点时,说明水面上升(选填“上升”或“下降”)了。【答案】(1)垂直;(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和入射光重合;(3)上升。【解答】解:(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应该是垂直;(2)由表格数据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使入射光沿NO方向射到O点,此时入射角为0°,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此时反射角也为0°,即反射光和入射光重合,故光束变亮了;(3)入射光线方向不变,水平上升或下降后,水面是平行的,所以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由此先画出光斑B左移动到B'点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交点为入射点,再过入射点作出水面,如丙图所示:,由图可知水面上升了。故答案为:(1)垂直;(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和入射光重合;(3)上升。9.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方竖直放一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白板组成,如图甲所示:(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器材是量角器;(2)实验过程中,当入射光与平面镜垂直时,反射光与入射光重合,此特殊的位置即为法线的位置;(3)实验中采用可折转的光屏,此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可以验证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4)图甲中,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线沿纸板E上的AO射向镜面,则在纸板F上得到沿OB的反射光线,在纸板前的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光线,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即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在纸板F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5)如图丙所示,小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不仅可以有效减小阻力,晚上开车时,还能将来自后方车辆的水平强光反射到下方(选填“上方”或“下方”),以减少对司机视线的干扰。【答案】(1)量角器;(2)垂直;(3)同一平面内;(4)漫反射;不能;(5)下方。【解答】解:(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量角器;(2)实验过程中,当入射线垂直于镜面入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此特殊的位置即为法线的位置;(3)将光屏向后折,可验证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4)在纸板前的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光线,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即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因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故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5)如图乙所示,晚上开车时,来自后方车辆的强光入射到前挡风玻璃,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被反射到下方,以减少对司机视线的干扰。故答案为:(1)量角器;(2)垂直;(3)同一平面内;(4)漫反射;不能;(5)下方。10.小明想用木板和支架制作一个“漫画临摹神器”,如图所示,OA为木板并用可伸缩支架固定,木板上放置平板电脑,平板电脑屏幕上展示持临摹的图片OB处放置并固定某光学器材,并在桌面OC处平放一张白纸。(1)OB处放置的光学器材应该用茶色玻璃(平面镜/茶色玻璃),为了增强临摹效果,该光学器材应该薄(厚/薄)一点;(2)调整支架的位置,当屏幕图片的像与白纸重合时,停止调节,该像是虚像(实像/虚像)。若光学器材与桌面的夹角∠BOC=60°,则木板与桌面的夹角∠AOC=120°;(3)临摹时,人眼应该在图中E(D/E/F)处观察。若临墓准确,临摹成的漫画相较于屏幕图片大小相等(更大/更小/大小相等)。【答案】(1)茶色玻璃;薄;(2)与白纸重合;虚像;120;(3)E;大小相等。【解答】解:(1)OB处放置的光学器材应该用茶色玻璃,既可以成像,又可以看见后面的笔尖和白纸,为了增强临摹效果,该光学器材应该薄一点,避免出现两个像而模糊;(2)调整支架的位置,当屏幕图片的像与白纸重合时,停止调节,平面镜成虚像,若光学器材与桌面的夹角∠BOC=60°,根据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则∠AOB=60°,所以木板与桌面的夹角∠AOC=60°+60°=120°;(3)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临摹时,人眼应该在物体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即图中E处观察。若临墓准确,临摹成的漫画相较于屏幕图片大小相等。故答案为:(1)茶色玻璃;薄;(2)与白纸重合;虚像;120;(3)E;大小相等。11.学习了光现象后,科学小组一起完成了以下光学实验。(1)图甲是第一组同学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的画面,将一个光源放在〇点照亮一个不透明的物体AB,此时右侧的墙壁上会出现物体AB的影子,如果光源靠近AB,影子的范围将会变大(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如果将光源竖直向上移动,影子将向下(选填“上”或“下”)移动。(2)第二组同学使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先用加湿器使整个玻璃罩内充满水雾,将平面镜放在一个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用固定的红色激光笔发出一束垂直射向平面镜的光NO,然后用另一个绿色激光笔向O点发出一束光AO,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B方向射出。缓慢转动圆台,从反射光那一侧观察,看到三束光相互重合,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答案】(1)变大;下;(2)重合。【解答】解:(1)由图可知,如果使光源靠近AB,光源和AB间的距离变小,影子的范围将会变大;如果将光源向上移动,物体的影子会向反方向发生变化,影子将向下移动;(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从侧面看相当于在同一直线,三线重合。故答案为:(1)变大;下;(2)重合。12.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1)实验要选取表面较粗糙的纸板,这样做的目的是: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清实验的情景。(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可以得到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实验次数1234入射角/度70554025反射角/度70554025(3)如图乙所示,实验过程中,进行下列哪项操作后,在纸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线B(填字母代号)。A.将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后翻折B.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C.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倒【答案】(1)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清实验的情景;(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B。【解答】解:(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应选择表面粗糙的纸板,使光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这样实验者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清实验的情景;(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让入射光沿E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B上可以看到反射光;A.若将纸板B向后折,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后折不同角度不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B.如图丙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在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C.如图丁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倒,反射光线还在,但在纸板上观察不到反射光。故选:B。故答案为:(1)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清实验的情景;(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B。13.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1)实验时,将一束光贴着纸板P沿E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Q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F。接着将纸板Q绕ON向前或向后翻折,则纸板Q上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Q绕ON向后翻折的过程中,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变(选填“改变”或“不变”);(2)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选填“等于”或“不等于”)入射角;(3)若保持平面镜位置不变,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乙),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此时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4)做小孔成像实验时,分别改变小孔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星形,只要孔足够小,光屏上都能得到清晰的蜡烛像,如图丙所示,说明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无关/有关)。【答案】(1)在;不变;(2)等于;(3)不能;(4)无关。【解答】解:(1)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Q绕ON向后翻折,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E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纸板P和纸板Q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纸板Q上就无法呈现出反射光线了,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Q绕ON向后翻折的过程中,入射光线和反射面位置不变,则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2)根据数据可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时,反射光线与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但是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4)分别改变小孔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星形,只要孔足够小,光屏上都能得到清晰的蜡烛像,说明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故答案为:(1)在;不变;(2)等于;(3)不能;(4)无关。14.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将平面镜放置在水平面上,纸板垂直于镜面,纸板由两部分组成,可以绕前后转动,如图甲所示。(1)图甲中入射角是40度。(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C(填写字母)。A.改变纸板与平面镜的夹角;B.沿向后转动纸板;C.多次改变光线入射的角度,并测量对应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3)把纸板F对着ON轴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F的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4)小惠同学又利用图乙所示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他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5)小惠将图乙中的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则蜡烛所成像的大小将不变。【答案】(1)40;(2)C;(3)在;(4)便于确定像的位置;(5)不变。【解答】解:(1)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图甲中入射角为90°﹣50°=40°;(2)在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时,为了得出普遍的规律,应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这样才能避免结论的偶然性,应进行的操作是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故C正确;(3)当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时,在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OB,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4)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的像保持不变,大小仍相等。故答案为:(1)40;(2)C;(3)在;(4)便于确定像的位置;(5)不变。15.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器材有:激光笔、可折转光屏、平面镜和喷雾器,将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如图甲所示。激光笔的光束射向平面镜上O点,在平面镜上方喷水雾,从前向后观察,可在镜面上方看到2条光束。(1)将折转光屏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让入射光沿左半屏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要呈现反射光,需将右半屏向前(选填“前”或“后”)折转。(2)保持入射点不变,多次改变入射方向,在光屏上记录每次实验的光路aa'、bb'和cc',如图丙所示。为了研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左、右半屏相对应的光线关于转轴对称,可将此对称轴视为法线。同时根据光屏上的角度信息可得结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相等。【答案】(1)前;(2)法线;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相等。【解答】解:(1)如图乙,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了一个角度,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则需将右半屏向前折转;(2)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如图丙所示,发现左、右半屏相对应的光线关于转轴对称,可将此对称轴视为法线所在位置,同时根据光屏上的信息可得结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相等。故答案为:(1)前;(2)法线;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相等。16.小明利用图甲所示的器材(纸板F可绕ON翻折)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图乙中,用激光笔沿AO方向入射,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60°时,入射角大小为30°;再将纸板F绕ON向后折,纸板F上没有反射光线,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图乙中,若让另一束光线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沿OA方向射出,这一现象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普遍规律,接下来的操作是改变入射角的大小;(4)图丙中,保持入射光线AO不变,将平面镜绕入射点旋转,使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光线偏转的角度为20°。【答案】(1)30°;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4)20°。【解答】解:(1)由图知,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60°,所以入射角=90°﹣60°=30°;将纸板F绕ON向后折,纸板F不会看到反射光线,此现象说明了: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让光沿着BO的方向射向O点,反射光会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因为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应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进行多次实验,使结论具有普遍性;(4)保持入射光线AO不变,将平面镜绕入射点旋转,使入射角增大10°,此时入射角为:∠AON′=30°+10°=40°;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转动前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AOB=30°+30°=60°;转动后10°后,此时入射角∠AON′=40°,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转动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AOB′=40°+40°=80°;则反射光线偏转的角度:∠BOB′=∠AOB′﹣∠AOB=80°﹣60°=20°。故答案为:(1)30°;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4)20°。17.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1)实验时,将光屏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图甲;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4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实验次数123456入射角60°50°40°30°20°0°反射角60°50°40°60°20°0°【答案】(1)同一平面;(2)4;平面镜。【解答】解:(1)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上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4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反射角;(3)由图可知,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现在的入射角等于原来的反射角,所以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即将一束光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答案为:(1)同一平面;(2)4;平面镜。18.用如图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A、B两部分组成,可绕接缝ON翻折。(1)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只有当纸板B翻折至图中位置时,才能观察到纸板B上呈现反射光线,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记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方向,用量角器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可得出∠α=∠β(选填“>”“<”或“=”);(3)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多次实验,得到普遍规律;(4)若光沿FO入射,经M反射后沿OE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答案】(1)同一平面内;(2)=;(3)多次实验,得到普遍规律;(4)可逆。【解答】解:(1)因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让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只有当纸板B翻折至图中位置时,才能观察到纸板B上呈现反射光线。(2)在光的反射中,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相等,所以∠α=∠β。(3)为了得到普遍规律(或避免偶然性),所以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4)光沿FO入射,经M反射后沿OE射出,表明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答案为:(1)同一平面内;(2)=;(3)多次实验,得到普遍规律;(4)可逆。19.如图甲所示是小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1)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2)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一个光屏,观察发现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蜡烛的像是虚像。(3)实验过程中小敏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能在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同时,透过玻璃板能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4)若要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接下来他该用刻度尺量出蜡烛A和蜡烛B到平面镜的距离,在白纸上分别记下A和B的位置。(5)图乙所示,是小敏组的同学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玻璃板、蜡烛与蜡烛像对应点的位置。之后他们画出连接蜡烛和像的直线,用量角器测量直线与玻璃板的夹角,再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以上操作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在探究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6)小敏回家后,使用家里的玻璃板又重复了实验。与图乙相同,她在白纸上沿蜡烛A和B底部边缘的对应位置作标记,并标出玻璃板表面(即反射面)的位置,然后测量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测得的数值如表所示。实验次数123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cm3.395.116.39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cm3.505.226.51小敏发现三次实验测量出的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都比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略大一些,与在学校实验得到的“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不相符。小敏通过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板较厚,形成了两个反射面,成两个相距较远的像。【答案】(1)不需要;(2)蜡烛的像是虚像;(3)蜡烛B;(4)用刻度尺量出蜡烛A和蜡烛B到平面镜的距离;(5)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6)玻璃板较厚,形成了两个反射面,成两个相距较远的像。【解答】解:(1)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后面,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则不易区分B和A的像,故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没点燃的蜡烛B;(2)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3)玻璃板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4)若要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应该用刻度尺量出蜡烛A和蜡烛B到平面镜的距离,在白纸上分别记下A和B的位置;(5)由图乙可知,连接像点与物点,用刻度尺测量到平面镜的距离,能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还能探究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6)小敏发现三次实验测量出的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都比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略大一些,原因是玻璃板较厚,形成了两个反射面,成两个相距较远的像。故答案为:(1)不需要;(2)蜡烛的像是虚像;(3)蜡烛B;(4)用刻度尺量出蜡烛A和蜡烛B到平面镜的距离;(5)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6)玻璃板较厚,形成了两个反射面,成两个相距较远的像。20.小明设计了如图1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玻璃板两侧分别放置了可旋转底板。(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旋转右侧底板,发现底板(相当于光屏)无法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置一个与之大小相同的蜡烛B。发现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大小相等;(3)如图2所示,是电视台直播时使用的提词装置,水平放置的显示器通过一块与水平成45°(填角度)的镀膜玻璃,将显示器上的台词成像到竖直方向,使演讲者在看台词的同时也能面对摄像机。【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虚;(2)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大小相等;(3)45°。【解答】解:(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2)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没有点然的蜡烛B,当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B与蜡烛A的像大小相等,蜡烛B与蜡烛A大小相等,说明了像和物大小是相等的;(3)平面镜成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镀膜玻璃应与显示器夹45°角时,像正好成在观察者的前方。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虚;(2)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大小相等;(3)45°。21.如图﹣1所示,小明买了多块相同的橡皮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从橡皮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反射,改善“重影”问题的办法是用较薄的玻璃板。(2)改变橡皮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2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GH(选填“EF”或“GH”)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重合,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3)如图﹣3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橡皮的位置保持不变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橡皮的个数/个)123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橡皮的个数/个)123(4)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橡皮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照亮橡皮(选填“照亮橡皮”或“照亮橡皮的像”)。【答案】(1)位置;反射;用较薄的玻璃板;(2)GH;重合;(3)相等;(4)照亮橡皮。【解答】解:(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观察并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造成重影玻璃板如果薄,两个像距离近,测量误差小,实验效果好,所以为了改善“重影”,可以选择较薄的玻璃板;(2)实验中应沿平面镜的位置对折,即为GH,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玻璃板前后橡皮的个数始终相等,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等;(4)物体成像要清晰,就必须让橡皮有足够光线射向平面镜才能成像,所以应该照亮橡皮。故答案为:(1)位置;反射;用较薄的玻璃板;(2)GH;重合;(3)相等;(4)照亮橡皮。2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在图甲中为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对蜡烛B的要求是与A蜡烛大小相同。(3)为了确定像的虚实,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在如图甲中的c(选填“a”“b”或“c”)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4)在图乙中画出物体在玻璃板中的像。【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与A蜡烛的大小相同;(3)c;虚;(4)【解答】解:(1)玻璃有透光性,玻璃既能成像,又能看清玻璃板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当B与A的像重合时,可知像与物大小相等,故在图甲中为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对蜡烛B的要求是与A蜡烛大小相同。(3)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为了确定像的虚实,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在如图甲中的c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4)根据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分别作出物体两个端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然后连接两个端点即为物体在玻璃板中的像,如下所示: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与A蜡烛的大小相同;(3)c;虚;(4)23.如图甲所示是小融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A、B两根蜡烛的大小和形状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将点燃的蜡烛A置于玻璃板前方,小融的眼睛应该在蜡烛A(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的像,若发现蜡烛A的像不太清晰,通过点燃蜡烛B不可以(选填“可以”或“不可以”)使像变清晰;(3)实验中,若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如图乙所示,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A′较亮(选填“亮”或“暗”),较远处的像A″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Q(选填“P”或“Q”)面成像得到的;(4)丙图为猫咪照镜子的情境,若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中间截成两半,将右边一半平行向后移一段距离,则左、右两半面镜子C。A.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B.左半边镜子成完整像,右半边不成像;C.都成完整的像,但两个像在不同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A;不可以;(3)亮;Q;(4)C。【解答】解:(1)A、B两根蜡烛的大小和形状应相同,当B与A的像重合时可知像与物大小相等,这样便于验证像和物的大小关系;(2)平面镜成的像属于光的反射,将点燃的蜡烛A置于玻璃板前方,小融的眼睛应该在蜡烛A侧观察蜡烛A的像;若点燃蜡烛B,则周围环境亮度增大,故不可以使像变清晰;(3)光线射到玻璃上,要发生反射和折射,玻璃有两个表面,前表面直接反射,较亮,所以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亮;根据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其中较远处的像A''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Q平面镜成像得到的;(4)平面镜所成的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半个平面镜仍能成完整像;平面镜左右两部分都能成完整的像,像与小猫关于镜面对称,因为其中的一半平行向后移一段距离,所以两个像的位置是不同的,故选:C。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A;不可以;(3)亮;Q;(4)C。24.小洛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选用主要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白纸、刻度尺和黑色纸板等。(1)实验中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把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A的像与蜡烛A大小相等。(2)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移动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每次标记出蜡烛A和它的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请根据小洛完成的下列实验数据表格,在①、②处填写数据名称。实验次数①蜡烛A与玻璃板的距离/cm②蜡烛A的像与玻璃板的距离/cm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16.56.5244355(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蜡烛A的像和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答案】(1)大小相等;(2)①蜡烛A与玻璃板的距离/cm;②蜡烛A的像与玻璃板的距离/cm;(3)相等。【解答】解:(1)实验中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把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A的像与B蜡烛大小相等,因蜡烛A和B完全相同,说明蜡烛A的像与蜡烛A大小相等。(2)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移动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每次标记出蜡烛A和它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本实验要研究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①、②处数据的名称分别为:①蜡烛A与玻璃板的距离/cm;②蜡烛A的像与玻璃板的距离/cm。(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蜡烛A的像和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故答案为:(1)大小相等;(2)①蜡烛A与玻璃板的距离/cm;②蜡烛A的像与玻璃板的距离/cm;(3)相等。25.如图甲,奇奇在厨房中隔着玻璃看到客厅沙发上的小狗烈火焚身却一动不动,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是玻璃反光。于是奇奇想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选用三支蜡烛A、B、C,其中A、B大小不同,A、C大小相同,如图乙是他进行实验的装置。(1)他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将A和B点燃放在玻璃板前,把C放在玻璃板后方来回移动,如图乙,C与A的像能完全重合,B烛焰的像出现在C“身上”。这说明:平面镜所成像和物的大小相等;(2)奇奇拿掉蜡烛B,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适当移动蜡烛C,C与A的像仍能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无关(填“有关”或“无关”);(3)奇奇根据以上结论分析:小狗身上的烈火相当于实验中蜡烛B(填“A”或“B”)的像,客厅中的小狗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自己身上的烈火。【答案】(1)平面镜所成像和物的大小相等;(2)无关;(3)B;不能。【解答】解:(1)在实验中,C与A的像能完全重合,说明大小相等,B烛焰的像出现在C“身上”。说明平面镜所成像和物的大小相等。(2)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适当移动蜡烛C,C与A的像仍能完全重合,可以得出距离不影响物与像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无关。(3)蜡烛B的像在未点燃的蜡烛C上,看起来像蜡烛C上燃烧起来,所以小狗身上的烈火相当于实验中蜡烛B的像。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客厅的小狗在平面镜的另一端,并不能看到自己身上的烈火。故答案为:(1)平面镜所成像和物的大小相等;(2)无关;(3)B;不能。26.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支架、单面镀银镜子、单面镀膜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方格纸一张,火柴一盒。(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选填“较亮”或“较暗”)环境中进行。(2)小明在实验中与同小组成员讨论后选用单面镜膜玻璃板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操作时,蜡烛A放在玻璃板有(选填“有”或“没有”)镀膜面的一侧,实验效果更好些。多次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选填“有关”或“无关”)。(4)如图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则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竖直向下(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运动。(5)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竖直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丙中的③(选填“①”、“②”、“③”或“④”)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6)小明在整理实验器材时,将单面镀银镜子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镜子中看到了黑板上方时钟的像如图丁所示,可知当时的实际时刻是11::55。【答案】(1)较暗;(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没有;无关;(4)竖直向下;(5)③;(6)11:55。【解答】解:(1)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故实验应该在较暗环境中进行;(2)选用单面镜膜玻璃板在玻璃板另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单面镜膜玻璃板反射能力较好,故操作时,蜡烛A放在玻璃板有镀膜面的一侧,反射更多光,实验效果更好些;多次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大小相等,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4)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根据对称可知,蜡烛的像将竖直向下运动;(5)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竖直放一个光屏,眼睛直接观察光屏,即眼睛在③位置,看光屏上是否有蜡烛的像;(6)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将单面镀银镜子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镜子中看到了黑板上方时钟的像,像与物上下对称,根据对称可知,此时的实际时刻为11:55。故答案为:(1)较暗;(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没有;无关;(4)竖直向下;(5)③;(6)11:55。2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表示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是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选填“较亮”或“较暗”)环境中进行。(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不变(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选填“虚”或“实”)像。【答案】(1)较暗;(2)大小;(3)不变;(4)虚。【解答】解:(1)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2)两支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需要选用两根外形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因此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所以小明拿掉B蜡烛,在原来B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直接观察光屏,发现A蜡烛不能在光屏上成像。故答案为:(1)较暗;(2)大小;(3)不变;(4)虚。28.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1)小明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这主要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选填“A”或“B”)侧观察。(2)小明把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像的大小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实验中还需用到刻度尺(填测量工具),用于探究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3)若把玻璃板沿MN截成两部分(如图乙所示),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蜡烛通过左右两部分玻璃板成像的情况是A(选填“A”或“B”)。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C.都成完整的像,两个像在不同位置D.玻璃从中间破裂了,所以不成像【答案】(1)大小;A;(2)不变;刻度尺;(3)A。【解答】解:(1)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此操作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小明把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像的大小不变;还需用到刻度尺来测量长度,用于探究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3)平面镜所成的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半个平面镜仍能成完整像,平面镜左右两部分都能成完整的像,像与蜡烛关于镜面对称,所以两个像的位置是相同,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1)大小;A;(2)不变;刻度尺;(3)A。29.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明同学准备了透明玻璃板、刻度尺和A、B两只规格相同的蜡烛、一张不透光的白纸和粘胶,如图所示。(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实验时,应选用薄(选填“厚”或“薄”)一些的玻璃板;(2)将与A完全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比较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这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等效替代法(选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会不变(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3)实验中若只将玻璃板水平向右平移,蜡烛所成像的位置不变(选填“向左移”、“向右移”或“不变”);(4)在上述实验完成后,小明在玻璃板背面粘贴一张不透光的白纸,将玻璃板背面完全遮挡住,小明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答案】(1)位置;薄;(2)等效替代法;不变;(3)不变;(4)能。【解答】解:(1)玻璃板有透光性,既能成像也能确定像的位置,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用厚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实验时,两个反射面成两个相距较远的像,导致实验中不能确定像的位置,故应选用薄一些的玻璃板;(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大小相等,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蜡烛A大小不变,它的像会不变;(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实验中若只将玻璃板水平向右平移,蜡烛的位置不变,蜡烛所成像位置不变;(4)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在玻璃板背面粘贴一张不透光的白纸,将玻璃板背面完全遮挡住,不影响成像,故小明能看到烛在玻璃板后面的像。故答案为:(1)位置;薄;(2)等效替代法;不变;(3)不变;(4)能。3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如图甲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将未点燃(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相同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发现蜡烛B可以与蜡烛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重合,此现象表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经过多次实验,分别记录蜡烛A、蜡烛B在纸板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然后沿玻璃板在纸板上的位置将纸板对折,发现B1与A1、B2与A2、B3与A3位置重合,表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移走蜡烛B,将光屏竖直放到蜡烛B的位置,到玻璃板后侧观察,发现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A所成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未点燃;相等;(3)相等;(4)虚。【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3)用沿玻璃板在纸板上的位置将纸板对折,发现B1与A1、B2与A2、B3与A3、……位置重合,这表明B1与A1、B2与A2、B3与A3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即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未点燃;相等;(3)相等;(4)虚。3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1)实验时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光的反射;如图甲,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大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纸上,沿着玻璃板在纸上面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若在蜡烛B和玻璃板之间竖直放置一张不透明的白纸,则从蜡烛A这一侧透过玻璃板一定能看到的是蜡烛A的像(选填“蜡烛B”、“蜡烛A的像”、“蜡烛B的像”或“蜡烛A的像和蜡烛B”)。(3)在图乙中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眼睛看到镜前S发出的光的光路。【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平面镜;(2)蜡烛A的像;(3)见解析中的图。【解答】解:(1)实验时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光的反射;如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2)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光线的真实到达,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以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放上不透明的白板,从蜡烛A侧观察,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3)做S关于镜面MN的对称点S′,连接眼睛与S′与镜面相交于一点,即为入射点,连接S与入射点,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平面镜;(2)蜡烛A的像;(3)见解析中的图。32.小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如图所示的器材。(1)实验中除支架、白纸、刻度尺外,还应选用的器材有:薄玻璃板D、蜡烛B和蜡烛C(选填“A”或“C”),选用该蜡烛的原因是方便对比像与物的大小关系。(2)小华在确定像的位置时,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放置一块薄玻璃板,把点燃的蜡烛B放在薄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蜡烛(未点燃)竖直着在薄玻璃板后面移动,小华发现在薄玻璃板后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另一支蜡烛始终不能与蜡烛B的像B'完全重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3)为了找出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是否与距离有关,应如何操作,请简述过程:移动蜡烛B,调节后面蜡烛位置,观察像是否与后面的蜡烛再次重合。【答案】(1)C;方便对比像与物的大小关系;(2)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3)移动蜡烛B,调节后面蜡烛位置,观察像是否与后面的蜡烛再次重合。【解答】解:(1)为了方便对比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应该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所以选择蜡烛B和C。(2)物体与像关于镜面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则像是斜着在桌面上方或下方,则在薄玻璃板后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另一支蜡烛始终不能与蜡烛B的像B'完全重合。(3)为了找出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是否与距离有关,应该改变物距,即移动蜡烛B,观察像是否与后面的蜡烛重合。故答案为:(1)C;方便对比像与物的大小关系;(2)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3)移动蜡烛B,调节后面蜡烛位置,观察像是否与后面的蜡烛再次重合。33.利用蜡烛和薄玻璃板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来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