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1页
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2页
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3页
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4页
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文字运用Ⅱ2024届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模拟卷1(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在我们老家豫东平原,年年农历三月,刺槐吐蕊,槐芽初绽,是吃槐花的好时节。北方平原上的槐树分为两种,一种叫“刺槐”,A,我们吃的槐花来自刺槐,它是最近几百年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乙】我们翻阅古人诗集,常常能读到秋天落槐花的场景。【丙】诗人笔下那些满地萧瑟的槐花,都是国槐的槐花。B?根据诗文描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古人似乎并不吃它,只用它做染料。【丁】古人从国槐的花蕊里提取出黄色的染料,可以给布匹染色,也可以用来作画。北方还有一种特殊的国槐——龙爪槐。在植物学家眼里,龙爪槐本质上就是槐树,是国槐的芽变品种。C,指在植物茎枝萌芽阶段,芽的分生组织体细胞发生了突变。①人工选择突变芽长成的这种枝条,把它嫁接在槐树砧木上,就变成了龙爪槐。②换个说法,龙爪槐无法由龙爪槐的种子繁殖,只能嫁接繁殖,且需要已经发生了突变的枝条前来嫁接。③重点是,这种芽变是突发的,充满了不确定性。④你不知道哪个嫩芽里会长出曲虬盘结的“游龙”,因而也不知这枝“游龙”的龙爪在下一刻会弯曲着伸向哪里。20.“山衣重叠六铢轻,淡拂槐花染不成。”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句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D21.A.另一种叫“国槐”B.国槐的槐花能吃吗C.所谓的芽变22.①句,将“这种”放在“人工选择”的后面;④句,删去“因而”。【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D.这两句古诗是描写古人用槐花做染料,符合丁处的语境。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结合前面“一种叫“‘刺槐’”可知,此处应填“另一种叫……”;再结合第二自然段讲到的北方平原上的另一种槐树,即国槐,可知此处可填“另一种叫‘国槐’”。B处,结合后文“根据诗文描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古人似乎并不吃它,只用它做染料”和此处为问句,可知此处可填“国槐的槐花能吃吗”。C处,结合后文“指在植物茎枝萌芽阶段,芽的分生组织体细胞发生了突变”可知,此处是对“芽变”这一概念的解释,故此处可填“所谓的芽变”。【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最后一段有两句表述不当:一是①句语序不当,应将“这种”放在“人工选择”的后面;二是不合逻辑,④句“因而”使用不当,前后并没有因果关系,可将“因而”删去。2024届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模拟卷2(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在我们老家豫东平原,年年农历三月,刺槐吐蕊,槐芽初绽,是吃槐花的好时节。北方平原上的槐树分为两种,一种叫“刺槐”,A,我们吃的槐花来自刺槐,它是最近几百年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乙】我们翻阅古人诗集,常常能读到秋天落槐花的场景。【丙】诗人笔下那些满地萧瑟的槐花,都是国槐的槐花。B?根据诗文描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古人似乎并不吃它,只用它做染料。【丁】古人从国槐的花蕊里提取出黄色的染料,可以给布匹染色,也可以用来作画。北方还有一种特殊的国槐——龙爪槐。在植物学家眼里,龙爪槐本质上就是槐树,是国槐的芽变品种。C,指在植物茎枝萌芽阶段,芽的分生组织体细胞发生了突变。①人工选择突变芽长成的这种枝条,把它嫁接在槐树砧木上,就变成了龙爪槐。②换个说法,龙爪槐无法由龙爪槐的种子繁殖,只能嫁接繁殖,且需要已经发生了突变的枝条前来嫁接。③重点是,这种芽变是突发的,充满了不确定性。④你不知道哪个嫩芽里会长出曲虬盘结的“游龙”,因而也不知这枝“游龙”的龙爪在下一刻会弯曲着伸向哪里。20.“山衣重叠六铢轻,淡拂槐花染不成。”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句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案】20.D21.A.另一种叫“国槐”B.国槐的槐花能吃吗C.所谓的芽变22.①句,将“这种”放在“人工选择”的后面;④句,删去“因而”。【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D.这两句古诗是描写古人用槐花做染料,符合丁处的语境。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结合前面“一种叫“‘刺槐’”可知,此处应填“另一种叫……”;再结合第二自然段讲到的北方平原上的另一种槐树,即国槐,可知此处可填“另一种叫‘国槐’”。B处,结合后文“根据诗文描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古人似乎并不吃它,只用它做染料”和此处为问句,可知此处可填“国槐的槐花能吃吗”。C处,结合后文“指在植物茎枝萌芽阶段,芽的分生组织体细胞发生了突变”可知,此处是对“芽变”这一概念的解释,故此处可填“所谓的芽变”。【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最后一段有两句表述不当:一是①句语序不当,应将“这种”放在“人工选择”的后面;二是不合逻辑,④句“因而”使用不当,前后并没有因果关系,可将“因而”删去。2024届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模拟卷3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月光下的清流蜿蜒曲折,水声潺潺。这条一脚就能跨过去的小溪仿佛是固定在大地的一根琴弦。弹拨它的,是清风、月光以及一双少年的手。云领放下篮子,撩开菊花,取出两盏河灯,又取出火柴,一一将它们点燃,将一盏莲花形的送给我。他对我说,他妈妈喜欢吃南瓜,所以他每年放的河灯都是南瓜形的。云领先把几枝菊花放在清流上,然后怕我搅扰了他似的,捧着河灯去了上游。我打量着那盏属于魔术师的莲花形的河灯,它用明黄色的油纸做成,烛光将它映得晶莹剔透。我从随身的包中取出魔术师的剃须刀盒,打开漆黑的外壳,从中取出闪着银光的剃须刀,抠开后盖,将槽中那些细若尘埃的胡须轻轻倾入河灯中。我不想再让浸透着他血液的胡须被囚禁在一个黑盒子中,囚禁在我的怀念中,让它们随着清流而去吧。我呼唤着魔术师的名字,将河灯捧入水中。它一入水先是在一个小小的旋涡处耸了耸身子,仿佛在与我做最后的告别,之后便悠然向下游漂荡而去。我将剃须刀放回原处,合上漆黑的外壳。虽然那里是没有光明的,但我觉得它不再是虚空和黑暗的,清流的月光和清风一定在里面荡漾着。我的心里不再有那种被遗弃的委屈和哀痛,在这个夜晚,天与地完美地衔接到了一起,我确信这清流上的河灯可以一路走到银河之中。21.文中加点的动词使用十分精练传神,请结合文本,从总体上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22.文中画横线处都用到了“仿佛”,说说二者表意和表达效果的不同。(4分)第一处:仿佛是固定在大地的一根琴弦。第二处:仿佛在与我做最后的告别。【答案】21.动作的叠加使用,使得文本逐步营造一种温馨、神秘而又稍带忧伤的氛围;同时一系列动作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场景的描述,也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力,每一个动作都在向前推进故事。22.第一处“仿佛”是比喻词,将小溪比作大自然中的一根美妙的琴弦,增强了读者对景色美妙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感受;第二处“仿佛”表示类似,用来描写一种状态,像是,其实又不是,增强了场景的情感氛围。【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作者在描述云领时,叠用了“放”“撩”“取”“取”“点”“送”等一连串动词,诸如“撩”“取”等动作都显得非常轻柔,而“送给我”的行为,这说明我们关系良好,这使得文本所呈现出的内容是温馨。而读者读罢这一连串动词后,或许会产生疑问:我们为什么要点河灯,是要做什么?再结合后文“他对我说,他妈妈喜欢吃南瓜,所以他每年放的河灯都是南瓜形的”等语句,读者又可得出答案:原来是为了祭奠。由此,文本除了温馨之外,又逐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稍带忧伤的氛围;其次,正是通过云领一系列的动作行为,我们点河灯的过程得以完成,从而正式进入后面放河灯以及“我”倾倒胡须的内容中。所以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场景的描述,也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力,每一个动作都在向前推进故事。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第一处,语句将前者“这条一脚就能跨过去的小溪”和后者“固定在大地的一根琴弦”通过“仿佛”一词衔接起来,而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形状相似,都具有美感。所以,这里其实是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小溪比作大自然中的一根美妙的琴弦,而“仿佛”就是比喻词。这一手法的运用,充分增强了读者对景色美妙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感受。第二处,前文语境中描述了“它”在旋涡处“耸了耸身子”的动作,这是现实行为,而在作者的观念或想象里,它这么做是带有一定感情成分的,也就是“仿佛在与我做最后的告别”。这实际上并不是事实,而只是处于作者的想象,所以作者在这里用“仿佛”一词来表示类似,用来描写一种状态,像是,其实又不是,增强了场景的情感氛围。2024届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模拟卷4(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①,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差序格局是在以血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熟人社会里,“以‘己’为中心”,“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即每个人社会关系的出发点都是“己”,他的人际关系也由亲到疏、由近到远推展开来。《红楼梦》的人物关系②,他们以自己为中心,按照家族和社会关系形成一个个网络,每个网络的大小又与中心的势力密切相关。例如,贾府这座宝塔顶端的贾母位高权重,以她为中心的网络自然又大又远。看看贾母八旬之庆,拜寿者上至皇亲国戚、中央及地方长官,下至家中管事人,寿宴就摆了八天。贾府被抄后,这个网络随着中心势力的减弱而迅速缩小。这不正是差序格局在传统社会中的生动体现吗?可以说,读《乡土中国》让我们从理论层面了解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性;③,又让我们从感性层面加深对《乡土中国》的理解。运用互文对读法阅读这两本书,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能够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为“差序格局”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答案】1.①来分析他们的关系

②就是典型的差序格局

③而对《红楼梦》的阅读2.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以个人为中心,依据血缘、地缘等关系不断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变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社会关系圈。【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文说到《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并且关系复杂,所以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来分析复杂的人物关系,可填“来分析他们的关系”。②后文说到“他们以自己为中心,按照家族和社会关系形成一个个网络,每个网络的大小又与中心的势力密切相关”,《红楼梦》的人物关系特点符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特点,可填“就是典型的差序格局”。③本语段是说《红楼梦》中人物关系的特点符合《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的特点,所以说《红楼梦》加深了我们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可填“而对《红楼梦》的阅读”。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般用单句来表述,首先确立句子的主干句。由原文“《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来分析他们的关系,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知,差序格局本质上就是社会关系圈。所以句子的主干为:差序格局是社会关系圈。由原文“差序格局是在以血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熟人社会里”“即每个人社会关系的出发点都是‘己’,他的人际关系也由亲到疏、由近到远推展开来”可知,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中以个人为中心,并且依据的是血缘、地缘等关系,并且是可以自由伸缩的具有一定的差等次序的。按照“差序格局是……社会关系圈”的格式整合以上信息即可。2024届新高考九省猜想押题语文模拟卷5(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根据文中有关古代诗歌平仄关系的说明,下列各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为,读wèi,“替”的意思。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因为“两”是仄声,所以要用“开”的平声救一下。C.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令,读lìng,“让、使”的意思。D.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白”在普通话中是平声,但在诗中是仄声。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