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五(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9/3E/wKhkGWZdyl6ACwCuAAKTV_IWqVU734.jpg)
![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五(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9/3E/wKhkGWZdyl6ACwCuAAKTV_IWqVU7342.jpg)
![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五(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9/3E/wKhkGWZdyl6ACwCuAAKTV_IWqVU7343.jpg)
![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五(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9/3E/wKhkGWZdyl6ACwCuAAKTV_IWqVU7344.jpg)
![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五(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9/3E/wKhkGWZdyl6ACwCuAAKTV_IWqVU73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5)•原卷版
注意事项:
i.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衡
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讲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乡建要尊重乡村的现实并以地方性知识为根基,融会乡村的历史、信仰、礼俗、民艺等要素,重塑乡
村文化的生活样态、行为习惯和空间形态,并以多主体联动的方式构建乡村共同体,推动乡村文明的复兴。其
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培育乡村文化主体性。农民是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主体性意识缺失和对在地文化脉络及传统
缺少认可,是当下艺术乡建面临的重要问题。艺术乡建的首要任务就是激活乡村文化的主体性,提升农民对乡
村价值的自觉和认同。这正契合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以艺术性手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
性、创造性”,逐渐解决农村主体性缺位的根本问题。
第二,修复与麝续民间信仰。民间信仰集中反映着乡村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
共处与情感关联,并关系着乡村礼俗秩序、道德规范的实现。修复乡土信仰,重建精神家园是艺术乡建的根本
要求。
第三,传承与发展地方性知识。在地性的知识经验是地域性文化脉络和传统的表现形态。艺术乡建的关键
就是要梳理、凝练地方性传统的知识谱系,并在此基础上重塑适应乡村发展态势和顺应农民诉求与意愿的文化
生态。
第四,重塑乡土场所精神。聚落形态的乡村是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生活场域。艺术乡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即
是克服乡村空间改造中模式化和同质化的问题,重塑乡村空间的精神性内涵,使之成为接续乡村文化样式的场
所。
新时代中国艺术乡建把握乡村的发展态势,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是促进农
民主体意识的养成,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艺术乡建的深入发展积极地影响着农民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和主体
性人格的养成,进而促动农民自觉地将乡村文化纳入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中。其次是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
转化,凸显乡村文明的时代价值。艺术乡建深入发掘着乡村中地方性知识蕴含的思想观念和符号性意义,并在
1
其与现代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契合中,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乡村文明的现代
价值。最后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乡村美好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艺术乡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乡村文
化生活的要旨,以温和的方式熔铸锻造乡村文化样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在时代精神氛围中不断满足人们对
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塑造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摘编自屈行甫《新时代艺术乡建的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二:
中国社会科学网:事实上,艺术乡村建设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其协作性、互动性,凸
显地域性、创新性,以使乡村更美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就您自己的实践而言,当前艺术乡村建设还有
哪些问题和不足?您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
贺景卫:关于"美丽"的建设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局限当中,所以,今天的艺术乡建首先面临
的还是在地性和主体性问题。我们团队以文创设计介入乡村建设,最终输出的是产品,但事实上,是具有文化
附加值的产品,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我们对知识主体,也就是村民以及村落文化是十分尊重的,我们扎根乡
村进行深入调查,当然,这也是为了解决在地性问题。为此我们也有一些务实的策略。首先是价值共创,共创
发生在乡村文化价值传递以及村民主体身份价值建立的过程中,没有文化价值和身份价值的发生与传递,整个
乡村振兴的底层价值逻辑就无从实现。我们成立了“大岭村共创工作团队”,邀请了包括村民、村委以及当地文
化的其他研究者在内的其他相关群体,形成一个多方协作的模式共同寻找文化创意点,也就避免了艺术家或者
某一单一群体介入乡村建设的主观性。在这样一种合作模式下,我们围绕村落“人、文、地、景、产”五类资源
开发主题,开发出“开门大吉"“整游大岭""黄大仙""大哈村龙舟饭""岭龙”"鱼跃龙门"等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文创
产品,通过艺术设计的美学吸引力创造热点和话题,但最终目的还是要重建文化根脉,让文化“活”起来。其
次是事件介入。文化是需要传播,身份更是需要认可的。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串联在地居民、创意群体、
社会大众,共同去塑造一个基于地域文化的在地创意行动。我们针对大岭文化举办了很多特色艺术活动,也得
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这一系列的艺术行动是一种系统性的驱动,是由内向外的持续性活化路径,集结了社会
各界的创意力量形成的一个创意产业链,更是乡村与外界互动的再生工具,这个过程中,不仅充分尊重在地价
值,其主体性价值也在一个和谐持续的环境中得以实现。
(摘编自李永杰《用艺术乡建激活乡村——访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贺景卫》,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激活乡村文化的主体性,提升农民对乡村价值的自觉和认同是艺术乡建的首要任务,这一任务契合"坚持农
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
B.地域性文化脉络和传统的表现形态是在地性的知识经验;梳理、凝练地方性传统的知识谱系是艺术乡建的
关键,由此可重塑文化生态。
2
C.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其现代价值,比深入发掘乡村中地方性知识蕴含的思
想观念和符号性意义更重要。
D.团队以文创设计介入乡村建设,最终输出的是具有文化附加值的产品,其间尊重村民以及村落文化,可避
免团队介入乡村建设的主观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在地性和主体性,论述时一个运用理论,一个结合实例。
B.艺术乡建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塑造人们全新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C.要重建文化根脉,让文化"活"起来,寻找到文化创意点是特别重要的。
D.特色艺术活动可形成系统性的驱动,可成为乡村与外界互动的再生工具。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论述的"新时代艺术乡建的实现路径”的一项是()(3分)
A.在乡村中的乳业企业的奶牛生产基地中植入亲子儿童园项目,使人们亲近自然和土地。
B.将乡村儒学讲堂、公共祠堂和民间道堂三堂合一,实现道德、礼仪和信仰有机结合。
C.围绕客家历史文化,梳理其间的曲折变化,勾勒百年客家历史文化建构的知识谱系。
D.艺术乡建过程中,艺术家走进农村,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并邀请农民参与乡建。
4.纽约城市大学教授克莱尔•毕晓普曾说:"艺术家不再是某一物件的唯一生产者,而是情境的合作者和策划
者。”这种理论也适用于艺术乡建,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理论加以分析。(4分)
5.与普通的乡村建设相比,艺术乡村建设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
宋长征
人住在村子里,养鸡,喂狗,用锄刀锄碎一捆青草,是为了一头牛青青黄黄的日子。鸡会打鸣,会下蛋,
会在村前的小河滩上领着一帮子女逮蚂蚱。人也想,可是脱不开身呀,村外的田里种着庄稼,村子里整天发生
着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人想活成一只鸡都不成;再说,鸡的下场也不怎么光荣。狗最会看家,看似卧在墙
根下,眯缝着眼,稍有动静,就红了眼,把一个"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其实,见你一哈腰,便弓了身子,夹
起尾巴,钻进一个柴草窠里,再不愿管别人的闲事。人不像狗,要不然,活得多没意义。
牛呢,我不说你也知道。主人下地了,被拴在林东的一棵歪脖子柳树上,日头在东,在西边卧;日头爬上
南天门,就靠紧了柳树根。嘴倒嚼着,尾巴甩来甩去,也拍不到一只苍蝇;日头落在屋檐上的时候,牛们大都
3
站起身来,朝着庄稼地的方向,哗——哗——喊了两嗓子,不大会儿就有人走了过来。天就黑了。
庄稼住在地里。南岗子,西水洼,起起伏伏,不咋平坦的老河滩上都是庄稼的家。眼下,庄稼做不了自己
的主,村子里住的有的是人。别看平常不怎么出来,开春了,动镰了,一个个像从战壕里跃出来的士兵,跟无
形的时光拼着抢着,不过是为了果腹,重复上演着祖先继续了很多年的战争。庄稼一开始不大理会这个,好像
有了人,日子便再不会像草那么索然无趣。老河滩上的草就没人管,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羊呢,比较挑
嘴,喜欢的,抿在嘴里,不紧不慢,咀嚼着光阴;不喜欢的,比如刺老牙,打了个响鼻,分明在告诉自己的子
女:那玩意儿碰不得。
至于庄稼到底羡不羡慕草的活法,这个你得问庄稼。反正,乡下有风也有雨,有寂寞的寒冬,也有漫长而
火热的盛夏,草能忍受,庄稼也不惧怕——脚下一样是贫瘠或者丰腴的土地,头上是或阴或暗的天,生长时不
妨昂首向天,成熟时不妨低头看地。这日子,悠悠远远,不也已经走了很多年?
凝望炊烟,静听流年。
人这一辈子啊,还真是有些复杂,不能像一棵庄稼,在野地里生长。像蚂蚁那样日日辛劳,不过是为了寻
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处所。村子就是一个蚂蚁窝,一个个老去的蚂蚁靠在土墙根下晒太阳。他们拿不起锄头了,
也背不起草筐,眼看着村口那棵刺槐树上的叶子落了一片又一片,老去的脉络里已寻找不到春天的影像。他们
却又无限希望,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们笑得合不拢嘴。也许吧,咀嚼了那么些年的庄稼子孙,此时
已风化在泥土,紧紧握住一条根,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要错过时光,记得在春天上路。
一棵庄稼就是一种温暖——但不一定就是粮食。十月的棉田迎来了收获云的季节,那些丝丝绒绒的棉絮,
将被村庄里勤劳的妇女采收在贴身的布兜,在一个个寂寞的夜里,嘤嘤,嘤嘤,纺织着平凡的一生。那些棉的
温度,从此将拔在男人身上,暖在男人的脚上,甚至,远在千里的儿女,从邮局的包裹里,轻轻,轻轻,取出,
一种暖意会霎时夺眶而出。远在天涯的你,是否也在牵挂这样一种温暖,那细密的针脚,就是一个母亲用尽一
生写满的爱的叮咛。
一棵庄稼长啊长,分明在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有一种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夏日的某
天,被一粒粒点进田里。阳光有多热烈,生命就有多少激情,他们扎根,分集,像风一样顶着七月的流火往上
蹿。
静止,就是静美。这是在秋天,才能体悟到的一种美丽情愫。满地的谷子啊,穗头,比麦子大了好几倍,
齐刷刷低下谦卑的头颅。稻草人适时登场,这个陪伴了土地与乡村多少年的神秘人物,就像一尊神的雕像。或
者,凝视了乡村很久,像一位普渡众生的圣母,轻轻一拂,谷子便在这个季节迅速膨胀,给贫瘠的家园以最大
的希望,让男儿如山,让女儿如花,继续奔跑在乡村或乡村以外的岁月。
学做一棵庄稼不容易。
七奶放下手中的镰刀,向远处张望。她在等谁呢?哪怕一阵风能捎来马儿的消息也好。马儿是七奶的长子,
4
七奶一天念叨一百遍也不觉得唠叨,这样,七奶在乡下寂寞的夜里再不会哭泣。
马儿嗫加鸡蛋红糖的小米粥长大,长大了的马儿是一条骏逸的小马驹。马儿上学了。马儿落榜了。马儿在
家门口不怕风吹雨打太阳晒,蚊子咬了浑身红疙瘩,也不肯放弃学习。马儿参军了。马儿考上了军医大学。马
儿娶妻了。马儿提干了……马儿却很少再回家。到后来,村里人再也没见过马儿的踪影。
木匠六爷说了:人啊,咋还不如一棵庄稼。
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见风就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纺成
丝线,不是为了牵绊,是为了寄托一种远在天涯的温暖;熬一碗热粥,不是为了挽留,是为了把积攒一生的祝
福装进儿女的兜。想念时,哪怕是梦吃也会叫出最亲最暖的那个字——娘。
玉米又长起来了,蝉的歌唱得无比噱亮,村庄在仲夏的鼠氤里安详。人还是村子里的人,唤狗的唤狗,撵
鸡的撵鸡,把日子过得琐琐碎碎,细细长长。一棵庄稼在田野里,听风,听雨,听蟋蟀柔柔的丝弦,明明知道
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也不炫耀所谓的丰功伟绩。
其实,人知道就好。知道了一棵庄稼的高度,才能仔细审视脚下的土地,无论走多远,不忘却,不迷惘,
就会像一棵庄稼,明晰自己的方向。哪怕最后化身为土,也会在来生茁壮。
(有删改)
注:宋长征,山东农民作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鸡"领着一帮子女逮蚂蚱",狗把"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
,息、。
B."开春了""动镰了""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了"字表示动作发生或完成,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C."凝望炊烟,静听流年”是过渡段,文章以此为界,上文描写乡村景物,下文抒发对乡村人、事的思考,思
路清晰。
D.文章用形象化、诗性的语言,将寻常的乡村生活描绘得富有诗情画意,又不失其乡土特色,雅俗共赏,富
有感染力。
7.关于文中叙写七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该部分运用倒叙,先写七奶等待马儿,后交代马儿的成长历程,这样写避免了叙述的单调。
B.七奶每天不厌其烦地念叨是因为她的生活产生了缺憾,唯有通过念叨才能慰藉孤独的心灵。
C.对马儿从小到大的回忆用语简洁而不简单,不深入言说却浓缩了成长悲欢,具有艺术张力。
D.七奶用乡土的馈赠养大马儿,但他只顾在外发展,没有在家奉养母亲,辜负了母亲的期盼。
8.为什么说"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认为作者笔下的乡村图景"真实而有力道",请简要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6分)
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上御奉天殿,朝群臣,命礼部、鸿胪寺不作乐。先是,礼部尚书吕震请于上,
宜受贺作乐如朝仪,上不从。震固请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皆言陛下言是。震日:"四方万
国之人,远朝新主,皆欲一观天颜,圣上固孝诚至,亦宜勉徇下情。”上顾士奇等日:"礼过矣。"对日:"诚如
圣谕,必欲像彳g粤,,亦不宜备礼。”上从之。明日,召士奇等谕目:“为君以受直言为明,为臣以能直言为忠。
自今朕行有未当,但直言之,毋以不从为虑。”各赐钞文币。颁诏天下,罢山场、园林、湖池、坑冶,听民采
取,悉照洪武年间例办纳o太理寺支卿久谦言事过激昌震等交奏甚沽名上题医之杨士奇以主圣艮直丛容为上言
之且日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上遂待谦如初,命百官毋以谦为戒,已而召谦为副都御史。时有中官采
木四川扰民者,召谦谕日:“尔素清直,其为朕穷治之,勿怀疑畏。"夏四月,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
多乏食,而套可供号方急。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上日:"姑徐之,救
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因命中官给笔札,士奇就西角门草诏。上览毕,即遣
使赍行。顾士奇曰:"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左右或言宜有分别,庶不滥恩。上目:"恤民宁过厚,为
天下主,可与民较锚铢耶!”时近臣有进言太平之政者,杨士奇进日:"流徙未归,疮痍未复,远近犹有艰食之
民,须休养数年,庶几人得其所。”上嘉纳之,复谕蹇义等目:"曩与卿'绳愆纠谬'银章,惟土奇封入五疏,
余皆无有,岂朝政果无阙,生民果皆安乎?”诸臣顿首谢。每边将陛辞,辄戒曰:“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
下,驱之而已。”用法尚宽厚,然深恶赃吏,每戒法司日:"国家恤民,必自去赃吏始。”在位仅十月,而百政
具举云。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
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
B.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
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
C.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日/谦虽昧于大
体/盖亦感恩图报耳/
D.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
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
6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御奉天殿,指皇帝驾临奉天殿。上,用于尊称皇帝;御,用于与皇帝有关的行为或物品,如称皇帝亲笔
书写的字为“御笔"。
B.俯徇舆情,意为顺从众人的心愿。俯,谦词,用于上对下的行为;徇,顺应,曲从;舆情,大众、社会的
言论、看法、意向等。
C.有司催科,指官府催交赋税。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一般官吏;科,因租税有科条法规,所
以称征税为"科"。
D.诸臣顿首谢,意为众臣磕头谢罪。顿首,下跪并以头触地,是古代常用的致敬礼;也用于书信中作致敬语。
谢,谢罪,道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年初一接受群臣朝拜时,明仁宗采纳杨士奇等人建议,要求相关部门取消奏乐;此前吕震坚持认为皇帝
受贺时应该奏乐,仁宗拒绝了他。
B.大理寺少卿戈谦说话过激,一度让明仁宗非常厌恶;后来仁宗接受杨士奇劝谏,待戈谦像原来一样,还任
命他担任副都御史,并委以重任。
C.有近臣进言称当今是太平之政,杨士奇反对这一说法,认为国家灾难未消,还有百姓生活艰难,需要数年
的休养生息,才能人人安居乐业。
D.明仁宗曾发给蹇义等人"绳愆纠谬"银章,意在让他们发现并指出朝政之失,但他们无所作为,仁宗对比多
次上疏的杨士奇,批评了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尔素清直,其为朕穷治之,勿怀疑畏。
(2)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较锚铢耶!
14.文中明朝皇帝的庙号为"仁宗",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他"仁”的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7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①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②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胸次:胸中,心里。②逐:挨着次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B.颔联用夸张、对比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三千字",极言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C."活水"句,化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东风”句是说读书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D.这首诗写诗人的亲身体会,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具感染力。
16.本诗构思巧妙,意趣高雅。请结合尾联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我们要有
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我们还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质,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来警醒
自己;我们还要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正如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中所况,,O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过鬟之史,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回您的解决,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堂获得诸务重要或孤。例如,被
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在中国历史上①的“小儿
辩日”问题,(①);再如,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
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
题而得以实施的;还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②;……类似例子,③,这表明浑
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②)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
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作为(③),
浑盖之争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8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在美丽中国建设最基层,在社会服务各领域……
亿万人民蹲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创造新业绩,贡献新力量,彰显新风采。
进入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迈进,人人都是见证者,人人也都是创造者。小康
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在追梦圆梦的道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和经历?如
何做好本职工作,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如何把握人生出彩
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
即日起,《人民日报》(甲)不栏目面向广大读者开展“(乙)”主题征文活动,欢迎各行各业、各个年龄
的你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精彩的人生故事,书写时代的使命担当,共创共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21.下列选项中,作为栏目名和主题名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甲:美丽中国美好人生乙:幸福追梦人
B.甲:幸福追梦人乙:美丽中国美好人生
C.甲:中国道路中国梦乙:强国复兴有我
D.甲:强国复兴有我乙:中国道路中国梦
22.请为实段补写恰当的结尾、使征稿启事信息完备。要求包含以下材料,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不超过90字。(6分)
材料:
rmrbpl@163,com夹叙夹议稿费姓名栏目名电话1500字左右地址感谢邮编期待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平凡的世界》
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9
《基督山伯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你是否赞同材料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5)•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衡
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讲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乡建要尊重乡村的现实并以地方性知识为根基,融会乡村的历史、信仰、礼俗、民艺等要素,重塑乡
村文化的生活样态、行为习惯和空间形态,并以多主体联动的方式构建乡村共同体,推动乡村文明的复兴。其
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培育乡村文化主体性。农民是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主体性意识缺失和对在地文化脉络及传统
缺少认可,是当下艺术乡建面临的重要问题。艺术乡建的首要任务就是激活乡村文化的主体性,提升农民对乡
村价值的自觉和认同。这正契合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以艺术性手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
性、创造性”,逐渐解决农村主体性缺位的根本问题。
第二,修复与鹿续民间信仰。民间信仰集中反映着乡村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
共处与情感关联,并关系着乡村礼俗秩序、道德规范的实现。修复乡土信仰,重建精神家园是艺术乡建的根本
要求。
第三,传承与发展地方性知识。在地性的知识经验是地域性文化脉络和传统的表现形态。艺术乡建的关键
就是要梳理、凝练地方性传统的知识谱系,并在此基础上重塑适应乡村发展态势和顺应农民诉求与意愿的文化
生态。
第四,重塑乡土场所精神。聚落形态的乡村是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生活场域。艺术乡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即
10
是克服乡村空间改造中模式化和同质化的问题,重塑乡村空间的精神性内涵,使之成为接续乡村文化样式的场
所。
新时代中国艺术乡建把握乡村的发展态势,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是促进农
民主体意识的养成,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艺术乡建的深入发展积极地影响着农民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和主体
性人格的养成,进而促动农民自觉地将乡村文化纳入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中。其次是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
转化,凸显乡村文明的时代价值。艺术乡建深入发掘着乡村中地方性知识蕴含的思想观念和符号性意义,并在
其与现代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契合中,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乡村文明的现代
价值。最后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乡村美好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艺术乡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乡村文
化生活的要旨,以温和的方式熔铸锻造乡村文化样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在时代精神氛围中不断满足人们对
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塑造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摘编自屈行甫《新时代艺术乡建的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二:
中国社会科学网:事实上,艺术乡村建设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其协作性、互动性,凸
显地域性、创新性,以使乡村更美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就您自己的实践而言,当前艺术乡村建设还有
哪些问题和不足?您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
贺景卫:关于"美丽"的建设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局限当中,所以,今天的艺术乡建首先面临
的还是在地性和主体性问题。我们团队以文创设计介入乡村建设,最终输出的是产品,但事实上,是具有文化
附加值的产品,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我们对知识主体,也就是村民以及村落文化是十分尊重的,我们扎根乡
村进行深入调查,当然,这也是为了解决在地性问题。为此我们也有一些务实的策略。首先是价值共创,共创
发生在乡村文化价值传递以及村民主体身份价值建立的过程中,没有文化价值和身份价值的发生与传递,整个
乡村振兴的底层价值逻辑就无从实现。我们成立了“大岭村共创工作团队”,邀请了包括村民、村委以及当地文
化的其他研究者在内的其他相关群体,形成一个多方协作的模式共同寻找文化创意点,也就避免了艺术家或者
某一单一群体介入乡村建设的主观性。在这样一种合作模式下,我们围绕村落"人、文、地、景、产"五类资源
开发主题,开发出“开门大吉”“整游大岭""黄大仙""大哈村龙舟饭""岭龙""鱼跃龙门"等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文创
产品,通过艺术设计的美学吸引力创造热点和话题,但最终目的还是要重建文化根脉,让文化“活”起来。其
次是事件介入。文化是需要传播,身份更是需要认可的。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串联在地居民、创意群体、
社会大众,共同去塑造一个基于地域文化的在地创意行动。我们针对大岭文化举办了很多特色艺术活动,也得
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这一系列的艺术行动是一种系统性的驱动,是由内向外的持续性活化路径,集结了社会
各界的创意力量形成的一个创意产业链,更是乡村与外界互动的再生工具,这个过程中,不仅充分尊重在地价
值,其主体性价值也在一个和谐持续的环境中得以实现。
11
(摘编自李永杰《用艺术乡建激活乡村——访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贺景卫》,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激活乡村文化的主体性,提升农民对乡村价值的自觉和认同是艺术乡建的首要任务,这一任务契合"坚持农
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
B.地域性文化脉络和传统的表现形态是在地性的知识经验;梳理、凝练地方性传统的知识谱系是艺术乡建的
关键,由此可重塑文化生态。
C.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其现代价值,比深入发掘乡村中地方性知识蕴含的思
想观念和符号性意义更重要。
D.团队以文创设计介入乡村建设,最终输出的是具有文化附加值的产品,其间尊重村民以及村落文化,可避
免团队介入乡村建设的主观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在地性和主体性,论述时一个运用理论,一个结合实例。
B.艺术乡建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塑造人们全新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C.要重建文化根脉,让文化"活"起来,寻找到文化创意点是特别重要的。
D.特色艺术活动可形成系统性的驱动,可成为乡村与外界互动的再生工具。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论述的"新时代艺术乡建的实现路径”的一项是()(3分)
A.在乡村中的乳业企业的奶牛生产基地中植入亲子儿童园项目,使人们亲近自然和土地。
B.将乡村儒学讲堂、公共祠堂和民间道堂三堂合一,实现道德、礼仪和信仰有机结合。
C.围绕客家历史文化,梳理其间的曲折变化,勾勒百年客家历史文化建构的知识谱系。
D.艺术乡建过程中,艺术家走进农村,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并邀请农民参与乡建。
4.纽约城市大学教授克莱尔•毕晓普曾说:"艺术家不再是某一物件的唯一生产者,而是情境的合作者和策划
者。”这种理论也适用于艺术乡建,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理论加以分析。(4分)
5.与普通的乡村建设相比,艺术乡村建设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C2.B3.A
4.①“不是唯一的生产者”指艺术乡建过程中,艺术家应邀请村民、村委以及当地文化的其他研究者在内的
其他相关群体,形成一个多方协作的模式。
②艺术家要注重“情境”,注重艺术乡建的“在地性”,要围绕一定的开发主题,开发量身定制的文创产品,去
塑造一个基于地域文化的在地创意行动。
12
5.①艺术乡村建设有艺术家的介入、策划、参与。
②艺术乡村建设影响的是农民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和主体性人格的养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③艺术乡村建设是以温和的方式熔铸锻造乡村文化样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比……更重要”逻辑错误。根据材料一尾段“艺术乡建深入发掘着乡村中地方性知识蕴含的思想观念
和符号性意义,并在其与现代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契合中,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呈现乡村文明的现代价值”可知,两句话之间是并列关系,二者同等重要。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塑造人们全新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说法错误,“全新的”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艺术乡建紧扣乡村
振兴战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要旨,以温和的方式熔铸锻造乡村文化样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在时代精神氛
围中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塑造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
A.材料一实现路径的第二条中有“人与自然”等内容,A项中虽然有“亲近自然和土地”的字眼,但这种
行为与艺术乡村建设无关。
B.属于重建乡村的信仰。
C.属于传承与发展地方性知识。
D.属于尊重农民在艺术乡建过程中的主体性,唤醒农民的自觉性、积极性。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原文“邀请了包括村民、村委以及当地文化的其他研究者在内的其他相关群体,形成一个多方
协作的模式共同寻找文化创意点,也就避免了艺术家或者某一单一群体介入乡村建设的主观性”可知,“不是
唯一的生产者”指艺术乡建过程中,艺术家应邀请村民、村委以及当地文化的其他研究者在内的其他相关群体,
形成一个多方协作的模式。
根据材料二原文“我们围绕村落'人、文、地、景、产'五类资源开发主题……等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文创
产品,通过艺术设计的美学吸引力创造热点和话题,但最终目的还是要重建文化根脉,让文化‘活’起来”可
知,艺术家要注重“情境”,注重艺术乡建的“在地性”,要围绕一定的开发主题,开发量身定制的文创产品,
去塑造一个基于地域文化的在地创意行动。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3
根据原文“我们团队以文创设计介入乡村建设”“也就避免了艺术家或者某一单一群体介入乡村建设的主
观性”可知,艺术乡村建设首先需要有艺术家的介入、策划、参与。
根据原文“修复乡土信仰,重建精神家园是艺术乡建的根本要求"''艺术乡建的深入发展积极地影响着农
民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和主体性人格的养成,进而促动农民自觉地将乡村文化纳入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中”可
知,艺术乡村建设影响的是农民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和主体性人格的养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根据原文“艺术乡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要旨,以温和的方式熔铸锻造乡村文化样式中
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在时代精神氛围中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塑造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可
知,艺术乡村建设是以温和的方式熔铸锻造乡村文化样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
宋长征
人住在村子里,养鸡,喂狗,用锄刀锄碎一捆青草,是为了一头牛青青黄黄的日子。鸡会打鸣,会下蛋,
会在村前的小河滩上领着一帮子女逮蚂蚱。人也想,可是脱不开身呀,村外的田里种着庄稼,村子里整天发生
着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人想活成一只鸡都不成;再说,鸡的下场也不怎么光荣。狗最会看家,看似卧在墙
根下,眯缝着眼,稍有动静,就红了眼,把一个"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其实,见你一哈腰,便弓了身子,夹
起尾巴,钻进一个柴草窠里,再不愿管别人的闲事。人不像狗,要不然,活得多没意义。
牛呢,我不说你也知道。主人下地了,被拴在林东的一棵歪脖子柳树上,日头在东,在西边卧;日头爬上
南天门,就靠紧了柳树根。嘴倒嚼着,尾巴甩来甩去,也拍不到一只苍蝇;日头落在屋檐上的时候,牛们大都
站起身来,朝着庄稼地的方向,哗——4——喊了两嗓子,不大会儿就有人走了过来。天就黑了。
庄稼住在地里。南岗子,西水洼,起起伏伏,不咋平坦的老河滩上都是庄稼的家。眼下,庄稼做不了自己
的主,村子里住的有的是人。别看平常不怎么出来,开春了,动镰了,一个个像从战壕里跃出来的士兵,跟无
形的时光拼着抢着,不过是为了果腹,重复上演着祖先继续了很多年的战争。庄稼一开始不大理会这个,好像
有了人,日子便再不会像草那么索然无趣。老河滩上的草就没人管,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羊呢,比较挑
嘴,喜欢的,抿在嘴里,不紧不慢,咀嚼着光阴;不喜欢的,比如刺老牙,打了个响鼻,分明在告诉自己的子
女:那玩意儿碰不得。
至于庄稼到底羡不羡慕草的活法,这个你得问庄稼。反正,乡下有风也有雨,有寂寞的寒冬,也有漫长而
火热的盛夏,草能忍受,庄稼也不惧怕——脚下一样是贫瘠或者丰腴的土地,头上是或阴或暗的天,生长时不
妨昂首向天,成熟时不妨低头看地。这日子,悠悠远远,不也已经走了很多年?
凝望炊烟,静听流年。
14
人这一辈子啊,还真是有些复杂,不能像一棵庄稼,在野地里生长。像蚂蚁那样日日辛劳,不过是为了寻
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处所。村子就是一个蚂蚁窝,一个个老去的蚂蚁靠在土墙根下晒太阳。他们拿不起锄头了,
也背不起草筐,眼看着村口那棵刺槐树上的叶子落了一片又一片,老去的脉络里已寻找不到春天的影像。他们
却又无限希望,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们笑得合不拢嘴。也许吧,咀嚼了那么些年的庄稼子孙,此时
已风化在泥土,紧紧握住一条根,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要错过时光,记得在春天上路。
一棵庄稼就是一种温暖——但不一定就是粮食。十月的棉田迎来了收获云的季节,那些丝丝绒绒的棉絮,
将被村庄里勤劳的妇女采收在贴身的布兜,在一个个寂寞的夜里,嘤嘤,嘤嘤,纺织着平凡的一生。那些棉的
温度,从此将拔在男人身上,暖在男人的脚上,甚至,远在千里的儿女,从邮局的包裹里,轻轻,轻轻,取出,
一种暖意会霎时夺眶而出。远在天涯的你,是否也在牵挂这样一种温暖,那细密的针脚,就是一个母亲用尽一
生写满的爱的叮咛。
一棵庄稼长啊长,分明在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有一种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夏日的某
天,被一粒粒点进田里。阳光有多热烈,生命就有多少激情,他们扎根,分篥,像风一样顶着七月的流火往上
蹿。
静止,就是静美。这是在秋天,才能体悟到的一种美丽情愫。满地的谷子啊,穗头,比麦子大了好几倍,
齐刷刷低下谦卑的头颅。稻草人适时登场,这个陪伴了土地与乡村多少年的神秘人物,就像一尊神的雕像。或
者,凝视了乡村很久,像一位普渡众生的圣母,轻轻一拂,谷子便在这个季节迅速膨胀,给贫瘠的家园以最大
的希望,让男儿如山,让女儿如花,继续奔跑在乡村或乡村以外的岁月。
学做一棵庄稼不容易。
七奶放下手中的镰刀,向远处张望。她在等谁呢?哪怕一阵风能捎来马儿的消息也好。马儿是七奶的长子,
七奶一天念叨一百遍也不觉得唠叨,这样,七奶在乡下寂寞的夜里再不会哭泣。
马儿嗫加鸡蛋红糖的小米粥长大,长大了的马儿是一条骏逸的小马驹。马儿上学了。马儿落榜了。马儿在
家门口不怕风吹雨打太阳晒,蚊子咬了浑身红疙瘩,也不肯放弃学习。马儿参军了。马儿考上了军医大学。马
儿娶妻了。马儿提干了……马儿却很少再回家。到后来,村里人再也没见过马儿的踪影。
木匠六爷说了:人啊,咋还不如一棵庄稼。
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见风就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纺成
丝线,不是为了牵绊,是为了寄托一种远在天涯的温暖;熬一碗热粥,不是为了挽留,是为了把积攒一生的祝
福装进儿女的兜。想念时,哪怕是梦吃也会叫出最亲最暖的那个字——娘。
玉米又长起来了,蝉的歌唱得无比啜亮,村庄在仲夏的氤氟里安详。人还是村子里的人,唤狗的唤狗,撵
鸡的撵鸡,把日子过得琐琐碎碎,细细长长。一棵庄稼在田野里,听风,听雨,听蟋蟀柔柔的丝弦,明明知道
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也不炫耀所谓的丰功伟绩。
15
其实,人知道就好。知道了一棵庄稼的高度,才能仔细审视脚下的土地,无论走多远,不忘却,不迷惘,
就会像一棵庄稼,明晰自己的方向。哪怕最后化身为土,也会在来生茁壮。
(有删改)
注:宋长征,山东农民作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鸡"领着一帮子女逮蚂蚱",狗把"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
息。
B."开春了""动镰了""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了"字表示动作发生或完成,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C."凝望炊烟,静听流年”是过渡段,文章以此为界,上文描写乡村景物,下文抒发对乡村人、事的思考,思
路清晰。
D.文章用形象化、诗性的语言,将寻常的乡村生活描绘得富有诗情画意,又不失其乡土特色,雅俗共赏,富
有感染力。
7.关于文中叙写七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该部分运用倒叙,先写七奶等待马儿,后交代马儿的成长历程,这样写避免了叙述的单调。
B.七奶每天不厌其烦地念叨是因为她的生活产生了缺憾,唯有通过念叨才能慰藉孤独的心灵。
C.对马儿从小到大的回忆用语简洁而不简单,不深入言说却浓缩了成长悲欢,具有艺术张力。
D.七奶用乡土的馈赠养大马儿,但他只顾在外发展,没有在家奉养母亲,辜负了母亲的期盼。
8.为什么说“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认为作者笔下的乡村图景"真实而有力道",请简要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6分)
【答案】
6.C
7.D
8.①人往往身不由己,活得复杂,不如庄稼活得自由纯粹。
②庄稼坚韧、谦虚,有激情,让人生存,给人希望,值得学习。
③人可能会辜负生长的土地,而庄稼不会如此,给人启迪,令人深思。
9.真实:
①用丰富的乡村意象和生动饱满的细节,呈现出真正的乡村图景。
②站在农民的角度,写出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
力道:
16
①人与庄稼对比,揭示深刻的哲理。
②物、人、事交织,有浓郁的乡土情思,也有对农村现状、人情的审视思考。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文章以此为界,上文描写乡村景物,下文抒发对乡村人、事的思考,思路清晰”错误。原文“人不像狗,
要不然,活得多没意义”“有一种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夏日的某天,被一粒粒点进田里”
可知,上文并非只写乡村景物,也有思考和抒情;下文也描写了乡村景物。
故选Co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但他只顾在外发展,没有在家奉养母亲,辜负了母亲的期盼”错误。原文“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
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见风就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想念时,哪怕是梦吃也会叫出最亲
最暖的那个字一一娘”可知,七奶的期盼不是让马儿放弃在外发展,在家奉养自己,而是无论走多远,能回望
故乡和母亲,不忘本。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人也想,可是脱不开身呀,村外的田里种着庄稼,村子里整天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庄稼也
不惧怕一一脚下一样是贫瘠或者丰腴的土地,头上是或阴或暗的天,生长时不妨昂首向天,成熟时不妨低头看
地。这日子,悠悠远远,不也已经走了很多年?”可知,标题意思是人往往身不由己,活得复杂,不如庄稼活
得自由纯粹。
由原文“一棵庄稼长啊长,分明在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有一种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
夏日的某天,被一粒粒点进田里。阳光有多热烈,生命就有多少激情,他们扎根,分廉,像风一样顶着七月的
流火往上蹿”“一棵庄稼在田野里,听风,听雨,听蟋蟀柔柔的丝弦,明明知道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也不
炫耀所谓的丰功伟绩”可知,标题意思是庄稼坚韧、谦虚,有激情,让人生存,给人希望,值得学习。
由原文“满地的谷子啊,穗头,比麦子大了好几倍,齐刷刷低下谦卑的头颅”“轻轻一拂,谷子便在这个
季节迅速膨胀,给贫瘠的家园以最大的希望,让男儿如山,让女儿如花,继续奔跑在乡村或乡村以外的岁月”
“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见风就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可知,
标题意思是人可能会辜负生长的土地,而庄稼不会如此,给人启迪,令人深思。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第一分析“真实”:由原文“狗最会看家,看似卧在墙根下,眯缝着眼,稍有动静,就红了眼,把一个‘汪'
字重复喊了很多遍”“主人下地了,被拴在林东的一棵歪脖子柳树上,……咋一一眸一一喊了两嗓子,不大会
儿就有人走了过来。天就黑了"''一个个老去的蚂蚁靠在土墙根下晒太阳。他们拿不起锄头了,也背不起草筐,
17
眼看着村口那棵刺槐树上的叶子落了一片又一片,老去的脉络里已寻找不到春天的影像。他们却又无限希望,
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们笑得合不拢嘴”“稻草人适时登场,这个陪伴了土地与乡村多少年的神秘人
物,就像一尊神的雕像”可知,用丰富的乡村意象和生动饱满的细节,呈现出真正的乡村图景。
由原文“人也想,可是脱不开身呀,村外的田里种着庄稼,村子里整天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别看平常不
怎么出来,开春了,动镰了,一个个像从战壕里跃出来的士兵,跟无形的时光拼着抢着,不过是为了果腹,重
复上演着祖先继续了很多年的战争”“他们却又无限希望,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们笑得合不拢嘴”
可知,站在农民的角度,写出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
第二分析“力道”:由原文“鸡会打鸣,会下蛋,会在村前的小河滩上领着一帮子女逮蚂蚱。人也想,可
是脱不开身呀”“学做一棵庄稼不容易”“木匠六爷说了:人啊,咋还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
见风就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可知,人与庄稼对比,揭示深刻的哲理。
由原文“一棵庄稼长啊长,分明在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有一种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夏日
的某天,被一粒粒点进田里。阳光有多热烈,生命就有多少激情,他们扎根,分薨,像风一样顶着七月的流火
往上蹿”“开春了,动镰了,一个个像从战壕里跃出来的士兵”“他们却又无限希望,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
的娃儿们笑得合不拢嘴”“七奶放下手中的镰刀,向远处张望。她在等谁呢?”“马儿嗫加鸡蛋红糖的小米粥长
大,……马儿却很少再回家。到后来,村里人再也没见过马儿的踪影”“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可
知,物、人、事交织,有浓郁的乡土情思,也有对农村现状、人情的审视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上御奉天殿,朝群臣,命礼部、鸿胪寺不作乐。先是,礼部尚书吕震请于上,
宜受贺作乐如朝仪,上不从。震固请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皆言陛下言是。震日:"四方万
国之人,远朝新主,皆欲一观天颜,圣上固孝诚至,亦宜勉徇下情。”上顾士奇等日:"礼过矣。"对曰:"诚如
圣谕,必欲像田智明亦不宜备礼。”上从之。明日,召士奇等谕目:“为君以受直言为明,为臣以能直言为忠。
自今朕行有未当,但直言之,毋以不从为虑。”各赐钞文币。颁诏天下,罢山场、园林、湖池、坑冶,听民采
取,悉照洪武年间例办纳o大理击少卿久谦直妻过激邑裒等交奏其法多上颇区之杨士奇名主圣里真丛容为上言
之且月迷曼昧于大便盖亦感恩图报耳上遂待谦如初,命百官毋以谦为戒,已而召谦为副都御史。时有中官采
木四川扰民者,召谦谕曰:“尔素清直,其为朕穷治之,勿怀疑畏。"夏四月,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
多乏食,而有可便号方急。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上日:"姑徐之,救
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因命中官给笔札,士奇就西角门草诏。上览毕,即遣
使赍行。顾士奇曰:"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左右或言宜有分别,庶不滥恩。上目:“恤民宁过厚,为
18
天下主,可与民较锚铢耶!〃时近臣有进言太平之政者,杨士奇进日:"流徙未归,疮痍未复,远近犹有艰食之
民,须休养数年,庶几人得其所。”上嘉纳之,复谕蹇义等目:"曩与卿'绳愆纠谬'银章,惟土奇封入五疏,
余皆无有,岂朝政果无阙,生民果皆安乎?”诸臣顿首谢。每边将陛辞,辄戒曰:"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
下,驱之而已。”用法尚宽厚,然深恶赃吏,每戒法司日:"国家恤民,必自去赃吏始。”在位仅十月,而百政
具举云。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
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
B.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
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
C.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听课评课记录
- 小学6年级听评课记录
-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听评课记录《6-2一次函数(1)》
- 五年级小数口算练习题
-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菱形的性质》听评课记录2
- 苏教版一年级口算练习题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口算练习
-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口算练习共7天
- 电动车管理及安全协议书范本
- 五金长期合作供应商合同范本
- GB/T 6417.1-2005金属熔化焊接头缺欠分类及说明
- 2023年湖北成人学位英语考试真题及答案
- 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黄相怀)课件
- NY∕T 4001-2021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版)》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论
- 《腰椎间盘突出》课件
- 汉声数学图画电子版4册含妈妈手册文本不加密可版本-29.统计2500g早教
- simotion轮切解决方案与应用手册
- 柴油发电机运行检查记录表格
- DSC曲线反映PET得结晶度
- 科学素养全稿ppt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