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天津卷2)(全解全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天津卷2)(全解全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天津卷2)(全解全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天津卷2)(全解全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天津卷2)(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2

语文•全解全析

注意事项:

i.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3分)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最符合题目要求。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说课的兴起,应一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在以往的文学教育中,文学史、

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虽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难做到亲密无间。小说课却几乎一地实现

了三者的交叉融合。讲授者的初衷虽不是讲成小说史,但在选讲经典篇目时,已无形中完成

了类似文学史的筛选工作。课堂上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时刻要求讲授者兼具文学批评的眼光

和文学理论的修养。也就是说,讲授者实际上身兼小说家、批评家和教育者等多重身份。笠

小说的接受对象从读者大众到学生听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

在后续的传播中,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解读、文学消

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在这个意义上,小说课的兴起密切一着文学生活

的变迁。

在当下的文学生活中,小说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说课起到彰显

独到眼光、丰富批评类型的作用。小说课作为特殊形态的文学批评,乃是作家对作家的批评,

这些批评文学未必都能达到“大师的批评”的理想境界,但至少都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归功自然而然关联

B.归结大势所趋关联

C.归功大势所趋关注

D.归结自然而然关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1

A.当小说的接受对象扩展至读者大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

B.当小说课的表现形式从整理出版到口头讲授时,它的接受对象也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

者大众。

C.当小说课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时,它的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

D.当小说的接受对象从读者大众扩展至学生听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整理出版到口头

讲授。

【答案】1.A2.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归功:把功劳归于某个人或集体。归结:总括而求得的结论。这里说的是小说课的兴起与大

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有关,应选"归功";

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大势所趋: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小说课实现了三者的交

叉融合,强调不受外力影响,而不是发展趋势,故选"自然而然"。

关联: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关注:关心重视。小说课的兴起与文学生活的变迁关

系密切,故选"关联"。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小说课"与"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搭配,"表现形式"与之搭配不当;"接受对象"与"从学生

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对应,"从读者大众扩展至学生听众"不符合逻辑。且应当先说"小说课"

的变化再说"接受对象"的变化。

故选C„

3."节日"是被人们赋予某种意义的特殊日子,并以相对固定的仪式或活动来纪念,因此也

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表情致意的时刻,下列节日、习俗、诗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元节吃元宵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B中秋节赏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除夕放爆竹贴春联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乞巧节穿针引线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A.AB.BC.CD.D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写重阳节的。

2

C."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元日》,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D."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出自《浣溪沙•端午》,写的是端午节。

故选Ao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就中国古

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礼"主要涉

及道德伦理问题,“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

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

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伶》中,孔子

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贝r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

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

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向未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

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春

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

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心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人文性的美并不仅

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

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

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

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

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

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

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

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

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

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

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

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3

材料二:

所谓"乐诗之教”,指的是儒家以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扮演等文艺方式来推行公共

教化,以实现其社会伦理与政治意图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乐"与"诗"有机融合的和谐氛围里,通过耳目器官的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以提

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人

人深也。"所谓"仁言",就是一种将某种道理告之于人的理性说教;所谓"仁声",则相当于

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某种道理演绎出来,让人在感官感知的基础上去体认这种道

理。为什么“乐诗"能达到教化的效果?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

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这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君子要“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儒家认为,霸道是凭借武力或暴力等强制力量来推行其政治目的的,而王道则是通过征

服人们的内在心灵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故在推行王道的过程中,类似于"乐诗"之类平和人

心的怀柔之术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乐诗之教要与礼、开I、政等手段相互配合,以便在奉行

王道的过程中达到刚柔并济的社会功效。“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

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记・乐记》),故"乐诗”以柔性

来教化政治,自然可以与礼、政、刑等治理手段一起来实现王道。

儒家认为,音乐与政治相通,可以作为判断为政得失的一项指标。《诗经》里的诗歌,

不仅"雅诗"与"颂诗”里有很多诗篇直接与政治相联系,就连"风诗”里也有很多诗篇与类政治

事件密切相关,或者可以从政治视角予以解读。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赴鲁观心时,从鲁国人

为其演唱与表演的《诗经》不同歌诗内容和乐舞形式之中,发现了政治与德性的差异,由此

对政治事务进行社会评述。

(摘编自朱承《乐诗之教》)。

材料三:

儒家学说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既是儒家的思维方式,也是儒家学说区别于

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根本依据。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是中庸

之道的另一种表述,即走道路中间。不然,不是极端冒进,就是不思进取。孔子回答别人的

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把利弊得失都说清楚,全面地看问题。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与人和气相处,但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墨家主张舍己为人,法家宣扬人人为已,儒家主张

既为自己也为别人。

《孟子•离娄》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

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荀子•王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无论是把君与臣比喻成腹心与手足的关系,还是把君与民比

喻为舟与水的关系,都是强调双方相互依存、相互理解。这是从两个相反立场看问题,不是

4

为一方献计献策。在中国思想史上,为强势阶层摇旗呐喊的是法家,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的

是墨家,儒家居中。

仲弓请教为政之道,孔子答“举贤才"。贤才就是德才兼备之人。孟子说:"不信仁贤,

则国空虚。”荀子则主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儒家对政府官员的要求,既与墨家偏重

于道德不同,也与法家仅仅强调能力不同,而是二者兼顾。

对社会成员的管理,儒家主张教罚并用。儒家重视教育与学习,《论语》开篇是《学而》,

《荀子》开篇是《劝学》和《修身》,都把培养社会化的人作为政治的核心任务之一。儒家

也重视法律,《荀子》把法律比作水尺,指出人们涉水而行需要看水尺,人们的社会活动则

需要看法律。儒家既强调教育,也重视刑罚,但以前者为先导。这既与墨家偏重于仿效楷模

不同,也与法家单纯强调法律有异。

由上可见,儒家凡事站在相反的立场看问题,平衡双方的利益。这是儒家的思维方式和

处事逻辑,是贯穿于儒家全部学说的一条看不见的脉络。中庸之道是儒学的灵魂。不明乎此,

就事论事,看到的儒家学说只能是一堆碎片。

(摘编自张荣明《中庸之道是儒学的哲学基础》)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八僧》中,孔子对于《武》和《韶》的不同评价,说明了美的未必就是善的。

B.在现代人看来,古人美与善、美与德不分,是因为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

C.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吾从周"说明是孔子后来对西周政治进行了完善。

D.儒家的礼乐制度把美、德审美化和艺术化,以人性化和人情化为手段来治理百姓。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道"与"霸道"是对立的两种治国理念,但在实行王道的过程中也不排除采用霸道常

用的刑、政等硬性手段。

B.相对于强硬刚性的"霸道",儒家所推崇的是柔和的"王道",而"乐诗之教”是儒家推行

王道的有力辅助手段。

C.今天,我们也注重音乐的教育功能,如在重要场合奏唱国歌、用励志歌曲鼓舞士气,

与"乐诗之教"本质相通。

D.“乐诗”能使人受到艺术熏陶,从而激发其道德心,这样一切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形成,

这是儒家理想中的社会。

6.结合材料三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庸思想的一项是()

A.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5

【答案】4.A5.D6.A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划分标准过于精细"错误,原文只是说“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

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

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

远大于分离性",并没有说"是因为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

C."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孔子"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

到善或道德的问题”,只是孔子没有"讲到",而并非"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

D."以人性化和人情化为手段来治理百姓"错误,曲解文意,文章的最后只是说"儒家确立的社

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更合乎人性和人情",这并不是说将人性化和人情化作为一种手段。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样一切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形成"错误,原文“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

诗'能激发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表明道德心只是一切社会良好秩

序的前提。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去智去巧"意为"但凡机智圆滑与投机取巧等这些东西,都是圣人们所不齿与排斥的秉性特

点",是取其一端的说法,不能体现"中庸之道"。

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下万物能一同发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种行为准则

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小的德行像河川一样到处流淌,大的德行像天地一样化育万物。

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可见,体现了"中庸之道,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

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可能成为君子。讲求"适当",体

现了“中庸之道"。

D."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可真是具有

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

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

为舜的地方吧!舜知道采纳适中的意见,体现了"中庸之道"。

故选Ao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6

材料一: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祜年十二丧父,孝思过礼。寻遭母忧,长兄发又卒,毁

慕寝顿十余年,多道素自居,恂恂若儒者。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

常侍,改封郡公,邑三千户。闻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

州诸军事、假节。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

去皆听之。后加车骑将军,开府如三司之仪,祜上表固让,不听。祜进据险要,开建五城,

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

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当诈之策者,

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于是吴人翕然悦

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缮甲训卒,广为戎备。至是上疏日:“宜当时定,以一四海。"

帝深纳之。会秦凉屡败,祜复表日:“当速济大功耳。”西议者多不同,祜叹日:“天下不如

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尝与从弟璘书目:“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

容棺之墟。”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觇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

中郎邹湛等日:“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

灭无闻,使人悲伤。"湛日:"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祜寝疾,

求入朝,命乘辇入殿,无下拜,甚见优礼。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疾渐写,乃举杜预自代。

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吴守边将士亦为

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祜卒二岁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日:"此羊太傅之功也。”

因以克定之功,策告祜庙。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材料二:

初,徒封箱平侯祜为南城郡侯,祜固辞不受。祜每拜官爵,常多避让,至心素著,故特

见申于分列之外。祜历事二世,职典枢要,凡谋议损益,皆焚其草,世莫得闻。所进达之人

皆不知所由。常日:"拜官公朝,谢恩私门,吾所不敢也。”

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之。帝欲使

祜卧护诸将,祜日:“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

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

材料三:

余读史至羊祜上平吴一疏,不禁感慨系之矣。盖人心叵测,自古照然。……假使陆抗之

得永其年,则祜非其敌,晋之为晋,未可知也,祜又焉能得享盛名于来者。然晋之得统一者,

正天之所以玉成之也,岂羊祜之功哉?而羊祜书得盗虚声者,亦正适逢其会,所谓乘时势者

非耶!

(节选自周恩来《羊叔子平吴疏书后》)

7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圉让封不受固:本来

B.乃增修德信修:修养,美化

C.疾渐写,乃举杜预自代。笃:加重

D.甲典枢要职:掌管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道素自居不赂者以赂者丧

B.画议者多不同锲画不舍,金石可镂

C.若事了,当有所付授着属皆且为所虏

D.而羊祜之得盗虚声者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

听之

B.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

听之

C.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

听之

D.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

听之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羊祜"绥怀远近”的一组是()

①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②帅有欲进谴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③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④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

⑤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⑥常日:"拜官公朝,谢恩私门,吾所不敢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居丧过礼,笃行孝悌之道。羊祜十二岁丧父,之后母亲和兄长相继去世,他沉

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憔悴不堪,有十余年之久。

B.羊祜不慕荣利,屡拒朝廷封赏。武帝因为羊祜立下大功,封他为郡公,羊祜坚决推

辞;加封车骑将军,他也不接受,朝廷只得作罢。

C.羊祜功高有威望,乘车上殿、不拜而坐、不领兵伐吴是因为有病,也表现晋武帝对

羊祜的尊重与爱护。

D.羊祜心系统一,为国鞠躬尽瘁。但周恩来认为羊祜能享有盛名在于他赶上好的时机,

8

能够趁着时机运势才能成功。

【答案】7.A8.D9.A10.C11.B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固,坚决。句意:坚决推让封赐不接受。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介词,凭借。句意:凭借不涉官场的隐者自居。

介词,因为。句意: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B.连词,表转折,然而。句意:然而当时议论的人大多有不同意见。

连词,表假设。句意:雕刻如果不舍弃,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C.副词,表假设,如果。句意:如果事情完结了,倘若要交付给谁。

代词,你。句意: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了。

D.两个"之"都是助词,主谓间取独。句意:而羊祜能够盗取虚名的原因/大王不要对百姓认

为您吝啬而感到奇怪。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羊祜率军镇守荆州,开办学校,安抚教化远近人民,深得江汉百姓爱戴。与吴人开诚

布公,互相信任,投降的人愿意离去,都听凭志愿。

"南夏"是"镇"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

"降者"做"欲去"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C。

故选Ao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③写他想要归隐的志向,与"绥怀远近"没有关系;⑥是他不施私恩于人,不是"绥怀远近

故选Co

1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加封车骑将军,他也不接受,朝廷只得作罢"错误,根据原文"后加车骑将军,开府如三司

之仪,祜上表固让,不听"可见,朝廷没有同意他的推辞,还是加封了,并没有“作罢"。

故选Bo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羊祜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守孝超过一般礼制。不久,母亲去

世,长兄羊发相继去世,羊祜敛颜忧思,息交绝游十余年,以不涉官场的隐者自居,像一个

9

虔诚的儒生。晋武帝司马炎受魏主禅让即位,羊祜因为有辅晋建大业的功勋,领中军将军头

衔,加散骑常侍职位,改封郡公,食邑三千户。羊祜坚决辞让郡公封号,仍保持侯爵。武帝

有灭吴的打算,使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持节。羊祜率军镇守荆州,开办学校,安抚教化

远近人民,深得江汉百姓爱戴。与吴人开诚布公,互相信任,投降的人愿意离去,都听凭志

愿。后来又加封车骑将军,开设官署,规模比于三公。羊祜上表坚意辞让,武帝没有接受羊

祜的请求。羊祜占据险要地势,新筑五座城池,控制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从吴人手里取得大

量财富,吴国石头城以西,都成了晋的土地。此后吴人来归降的络绎不绝,羊祜更修德讲信,

安抚初降的吴人,有吞并东吴的慷慨大志。每次和吴人交战,总先约定日期,不搞突然袭击。

将帅们如有献狡诈计谋者,羊祜让他们饮醇酒,使之醉而不能言计。羊祜有时行军到吴国境

内,在田里割谷作军粮,每次都算出谷的价值,送一些绢给田主作赔偿。于是吴人心悦诚服,

向往于羊祜,称羊公,不呼其名。羊祜修缮盔甲兵器,训练士卒,从各方面做好了灭吴的准

备,然后向皇帝上疏说:“应当及时定夺,统一四海。”武帝深以为然而接纳了羊祜的意见。

此时,正遇晋在秦、凉等地作战屡次失败。羊祜又向皇帝上表说:“当前只应迅速完成灭吴

的大业啊!”而朝中议论此事时,多有不同于羊祜的意见,羊祜叹道:“天下不如意的事总

是十有七八,因此有当断不断的问题。”羊祜曾经给从弟羊璘写信道:“东吴平定之后,我

当戴上隐士的角巾,东回故里,经营一个能容棺材的坟墓。”羊祜喜游山水,风和日丽的日

子,一定到襄阳城南的觇山游乐,饮酒赋诗,终日不倦。有次,羊祜慨然叹息,对从事中郎

邹湛等人说:“自从有了宇宙便有此山,自古以来的贤达高士,像我和你们一样,登上此山

眺望游乐的不知有多少,但都淹没无闻了,想来令人悲伤。”邹湛说:“您老德冠四海,道

接前哲,美好的业绩和名望一定和觇山一样永存于世。”羊祜重病卧床,请求回京城,宫中

命他坐辇车入殿,不必下拜,受到皇帝特殊的礼遇。和皇帝陪坐时,当面陈述伐吴的计划。

羊祜的病渐渐加重,就举荐杜预代替自己。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武帝著孝服吊丧,

哭泣甚哀。荆襄人正值集市日,听到羊祜去世的消息,市人无不痛哭。东吴守边将士也为之

哀泣。羊祜的仁德就是这样感动了几乎所有的人。羊祜死后两年东吴平定,群臣给武帝上寿

祝贺,武帝端起酒杯流着泪说:“这是羊太傅的功劳啊!”因而将平吴事迹写成策书到羊祜

庙里宣告以慰其灵。

材料二:

当初,从隹平封地改封羊祜为南城郡侯,羊祜坚决推辞不肯接受。羊祜每次任官,经常

避让,诚挚之心向来昭著,故而特别在班列之外申诉己心。羊祜经历两朝,职位都是掌管中

央机要部门,凡是商议好坏,都焚烧了自己的草稿,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知道。他所举荐入朝

的人全都不知道是由他举荐的。他常常说:“在公共朝廷上做官,却到私人门前谢恩,这是

我不敢做的事。”

羊祜因为生病而请求入朝,到了之后,皇帝命令他乘坐辇车进入宫殿,不必行礼而坐。

羊祜当面陈述讨伐吴国的计策,皇帝称许。皇帝想要让羊祜卧病保护诸将前去,羊祜说:“攻

10

取吴国不一定要我前去,只是平定后,要劳动皇上思虑罢了。取得功名之时,我不敢居功;

如果事情完结了,倘若要交付给谁,希望能够审慎地选择那个人。”

材料三:

我读历史到羊祜上平吴奏疏,不仅产生了一些感慨。大概人心难测,从古至今都这

样。……假如陆抗能够长寿,那么羊祜不是他的敌人,晋朝能否为晋朝,还不可知,而羊祜

又怎么能够在后来人中享受盛名呢。然而晋朝能够统一,正是上天刻意成就它,哪里是羊祜

的功劳呢?而羊祜能够盗取虚名的原因,也正是恰逢其会,这就是所说的趁着时势的人不是

吗!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帅有欲进谓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2)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蜿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13.羊祜声名显赫的原因都有什么?

12.(1)如有献狡诈计谋的将帅们,羊祜让他们饮醇酒,使之醉而不能说出计策。

(2)羊祜喜游山水,风和日丽的日子,一定到帆山游乐,饮酒赋诗,整日不疲倦。13.施

政仁厚,为人坦荡,人人称颂;诚挚谦逊,清正廉洁,不借朝廷之力施个人私恩;淡泊功名,

一心为朝廷着想;赶上好时机,趁着时机运势成功。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将帅有欲进谪诈之策者",定语后置,"有欲进濡诈之策(之)将帅";"辄",总是;"饮”,

使……饮酒。

(2)"乐”,以......为乐,喜欢;“风景”,风和日丽;"造",登,至IJ。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

去,皆听之""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谴诈之策者,辄饮以醇

酒,使不得言""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

羊公,不之名也""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可见,他仁厚坦荡,

人人称颂他的功德。

材料二"祜每拜官爵,常多避让,至心素著,故特见申于分列之外""所进达之人皆不知所由。

常日:’拜官公朝,谢恩私门,吾所不敢也‘"可见,他诚挚谦逊,清正廉洁,不借朝廷向私人

市恩。

"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可见,他淡泊功名,但又对朝

11

廷事务尽职尽责。

材料三"而羊祜之得盗虚声者,亦正适逢其会,所谓乘时势者非耶"可见,也有他赶上好的时

机的原因,才能够趁着时机运势成功。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

黄庭坚®

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②束带:

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

授印去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B."解征鞍""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C.诗人用陶渊明见督邮的典故,表达了对官场繁文缗节的反感以及政治黑暗的不满。

D.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

(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C(2).①想象。想象江南长满修长的竹子,希望回去砍来做钓竿,表

达了对远离官场、隐逸山林的渴望。②象征。用"捎云竹"象征正直、坚韧的节操,表现诗

人对高尚志节的追求。③夸张。"捎云竹",拂云的竹子,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写出竹的修

长。

【解析】(1).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

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

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C项,无中生有,"对政治黑暗的不满"没有依据。"小吏有时须束带”意思是小官吏有时必须

要束带拜见上级官员,运用陶渊明见督邮的典故,表明自己还在受着为官的束缚,表达了对

官场繁文缗节的反感。

故选C项。

(2).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鉴赏的是哪些诗句,然后把诗句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写作背景,从手法和内容等角

12

度进行分析。

本题要求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考生需要结合上文来分析。本诗的最后两句为"江

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这两句写的是想象的内容,诗人想到江南遍地长满修长

的竹子,希望回去砍来做钓竿。"竹"这个意象在古诗中一般具有象征意义,象征正直、坚韧

的节操,诗人以"竹"入诗,表现出对高尚节操的追求。"捎云竹",意思是拂云的竹子,写竹

子高得可以碰到天上的云,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竹子的修长。结合上文和诗

后的注释可知,诗人当时担任汝州叶县县尉,是一个为官的人,"小吏有时须束带,故人颇

问不休官”表明诗人要受官场繁文缚节的束缚,并借故人之口传递出内心的想法,这里"斩钓

竿",表明诗人想做一个悠闲的钓翁,表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点睛】赏析诗句类的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

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

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

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

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李密《陈情表》)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3),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4)不失其所者久,。(《老子》)

(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评论《诗经》两个类别,引出《离骚》的

评价。

【答案】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引以为流觞曲水死而不亡者寿国风好色

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劲弩""觞""淫""雅""怨诽"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①人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造

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

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

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

13

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带猎,他们离开森林,

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

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

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椅角的驯鹿前。她神色沉

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包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

林。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

片。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

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

珀色的等火》走上了文坛,网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

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

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

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善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

人恋恋不合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

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管的活

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

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

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

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

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

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漆,我忍不住吸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

用不着有任何忐忑不安,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

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

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渎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

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4

1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发(beng)等火(gou)接熟(guT),翩起舞(pian)

B.清冽(lie)TM(xue)限过(du)恋恋不舍(she)

C.狩猎(sh6u)眷念(ju*n)刹时(ch2)流光溢彩(yi)

D.宛如(w3n)零碎(sul)荡漾(y2ng)忐忑不安(t4)

17.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理的两项是()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文章第一段对根河的描写,展现出它巨大的生命力,这象征着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

精神与品格。

C."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一句中"曼妙"一词表现人们的舞姿轻盈美丽,表现了

作者受到鄂温克人的感染,也沉浸在幸福之中。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式样的裙子,过上了时尚的新生活。

E.文章在揭示人类与自然平等相处这一主题的同时,也表现出鄂温克人对家乡的依恋

之情。

18.赏析第一段中画线语句。

19.文章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

"这河的深奥”的具体含义。

20.作者叙写了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

的表现。

【答案】16.B17.DE18.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根河巨大的生命力以及

养育了两岸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对根河的依恋与赞美。

19.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

②丰富的精神世界;

③未来的发展。20.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

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T恤"的"恤"应读作"xO";"踱过"的"踱"应读作"du6"。

故选Bo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穿上了城市里流行式样的裙子,过上了时尚的新生活"错误。从原文"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

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来看,"城市里流行式样的裙子”与

15

原文中"城里流行的花色"有出入,表达不准确;且"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

样",并不能说明她们“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选项偷换概念。

E.“文章在揭示人类与自然平等相处这一主题"错误。本文通过描写根河流域的自然风光,记

叙鄂温克族的传统历史和现代生活,表达了作者对鄂温克人与其文化的尊重和赞美,歌颂了

鄂温克人与时俱进,积极走入新时代、新生活的精神风貌。

故选DEo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由"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

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可知,根河在春天如母亲的乳汁一般,养育了两岸的万千生物。

此处运用比喻修辞,将根河比喻为鄂温克族人的母亲河,表达了作者对根河深沉的依恋与真

挚的赞美。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由"传统的鄂温克人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和"在

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

给两岸的万千生物"可知,寄托的情感是作者对于根河的热爱,”这河的深奥"指的是根河丰

厚的自然环境及鄂温克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由“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

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可知,其中蕴含的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对自然的理解、对生命的理

解,是根河丰富的精神世界;

由"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大家都是

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根河以及鄂温

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希冀,"这河的深奥"蕴含着对根河未来的发展的展望。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种人的"根河之恋"就是他们与这片土地的羁绊,是他们在这片土地的上最热爱的东西。

由“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可知,玛丽

亚•索的"根河之恋"是她的驯鹿,是对传统的坚守。

由"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

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可

知,乌热尔图的"根河之恋"是他对草原、河流、民族的爱,是对养育之恩的眷念与报答,是

从传统走出来又复归传统的文化寻根之心。

由"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

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

可知,走出山林的人们的"根河之恋"是对根河自然环境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

在根河这个新家园展开的新生活、新气象,是对过去的告别,以及对未来的拥抱。

16

六、(11分)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下面是《红楼梦》第五回中《红楼梦曲》正曲第末支《飞鸟各投林》的曲文: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

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

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

茫大地真干净!

21.请根据《红楼梦》全书内容,选出曲文中画线句子暗对的人物。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巧姐熙凤晴雯探春妙玉

B.巧姐宝钗黛玉李纨惜春

C.湘云熙凤黛玉探春妙玉

D.湘云宝钗晴雯李纨惜春

22.请结合具体例子,简评《飞鸟各投林》这首曲子在全书的作用。

【答案】21.B

22.从这首曲子的曲名看,用"飞鸟各投林"喻家败人散,各奔东西。这支曲子是十二支曲子

的总结。从曲子所在的第五回关联全书,可以看到开头两句从贾府衰亡领起,结尾处"食尽

鸟投林"点出贾府"事败抄没""子孙丧尽"败涂地"的结局。从“有恩的,死里逃生"到"枉送了性

命"交代出十二金钗的悲惨结局最后一句,交代了主要人物贾宝玉"悬涯撒手""弃而为僧"叛

离封建家庭的选择。这首曲子是作者对四大家族的命运和十二个女子的悲剧结局作的总括,

也是阅读、赏析《红楼梦》的一个纲领之提挈。

【详解】2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有恩的,死里逃生",应说的是巧姐。刘姥姥曾得到过王熙凤的恩惠,在贾家被抄家后刘姥

姥竭尽财力帮助巧姐,使之得以逃离魔窟,也算是报答了王熙凤的恩惠。

"无情的,分明报应",应说的是宝钗。宝钗最突出的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特点,她对谁

都看似有情,实则最为无情,最后取得了胜利,却不能拥有爱情,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心

灵的空虚却无以填补。

"欠泪的,泪已尽",指林黛玉。黛玉本为报恩还泪而来,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完婚,焚稿断

痴情,泪尽而死。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指的是李纨。李纨是侥幸逃脱败落抄家的危险。

“看破的,遁入空门",指惜春,惜春感到了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

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最后便剃发为尼了。

17

故选Bo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飞鸟各投林》是《红楼梦曲》的收尾曲,曲名取自"家散人亡各奔腾”之意。曲子既是金陵

十二钗曲的尾声,当然带有总结概括以上曲子中所咏各主人公命运结局的性质,为小说情节

发展安排了线索。但作者的视野并不仅限于金陵十二钗,也不限于以十二钗为代表的大观园

中所有女性,而是以十二钗命运为凭借,昭示整个贾氏家族甚至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

共同命运和结局。它并不是对上述已有诸曲咏唱的十二钗命运再以更凝练的语句复述一遍,

而是概括她们各自命运的共同特点在更高层次上的总述和预示。"飞鸟各投林",是各安天命

的意思,呼应“树倒湖刚散”。从曲子所在的第五回关联全书,可以看到开头两句从贾府衰亡

领起,结尾处"食尽鸟投林"点出贾府"事败抄没""子孙丧尽"败涂地"的结局。贾家抄家覆亡以

后,四大家族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