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

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

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以外,最主要的

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在沈德符《顾曲杂言》中,有此

一说:“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断语为《牡丹亭》评论

之经典。一是确立了《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谱系。

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响,并确立了后世评价《牡丹亭》的基调。

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

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

理学。这一点,由《牡丹亭》的“题词”可窥见端倪: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

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

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在陈均教授的解读里,这段文字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题旨,即“情”与“理”的关系。事实上,在

《牡丹亭》中,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的塑造历程。有研究者称,此剧的蓝本,

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而可能来自话本,如《杜丽娘记》。但话本《杜丽娘记》不过是一出普通的才

子佳人的类型剧,其生死转换,也并无惊奇之处。其最终能由庸常的《杜丽娘记》升级为极富艺术含量的

《牡丹亭》,全在于汤显祖充满想象力的改写,增添了诸多奇诡细节,从而造就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

《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之后迅速流传开来。其创作者汤显祖正身处宋明理学的笼罩中,

对“至情”的讴歌,似乎是最可行的路径,故而《牡丹亭》特意凸显了因梦生情的爱情线索。但很显然,

它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一种来自观众的自然选择。其时的汤显祖己经49岁,艺术思想与理念都已成

熟,在此情境下创作的《牡丹亭》,自然不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譬如杜丽娘破棺而出,死而复

生,刚烈且充满抗争的意味。昆曲学家陆萼庭就曾根据《申报》和《字林沪报》上的广告得知,清末上海

上演的昆曲《牡丹亭》,尚有《劝农》《学堂》《游园》《堆花》《惊梦》《离魂》《冥判》《拾画》《叫

画》《问路》《吊打》《圆驾》十二折。其中《劝农》以老生当行,如今已经鲜少看到;《问路》以净、

丑当行;《吊打》以小生、老生当行。这一论述或许可以给《牡丹亭》的后继研究者予以新的启发。

在过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够令人领悟到杜

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移镇》《御

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止匕外,

《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关于《牡丹亭》的流传,汤显祖本人曾有言:“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

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牡丹亭》的传播,也是一部传奇。因其原非昆曲,昆改本甚多,吕玉绳、冯梦龙、沈璟、臧晋叔等

都曾做过改编。汤显祖之异于他人处,在于文辞,音律为其短,甚至常有不合律之处。因而,阅读《牡丹

亭》之逸闻甚多,《红楼梦》里甚至有林黛玉听《惊梦》之"原来婢紫嫣红”之曲的描写。

《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有眼光的出版商获得一个发财的畅销书目。所谓

“《牡丹亭》甫就本,而识者已口贵其纸,人人腾沸"。从明代万历年间直到清朝末年,《牡丹亭》行世

的版本在三十种以上。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

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

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正德、嘉靖两朝的交接时期,王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

将“良知”赋予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论证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王阳明心学高扬主体精神,反对盲

目崇拜经典和偶像,主张用自己的头脑和灵明去审视一切。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晚明

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时代,俗文艺空前繁荣。小说、戏曲、民歌、说唱等都有

辉煌的成果。在嘉靖、隆庆以后,昆曲成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热门。文人雅士们认真地读《牡丹亭》,一

本正经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还让出版商把这些感想和意见刻在书里。

(摘编自杨道《〈牡丹亭》:原来“娓紫嫣红”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亭》影响深远,因此国人视汤显祖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而把他与莎士比亚并称。

B.《牡丹亭》凸显爱情线索,但爱情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观众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C.从明万历年间直到清末,《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很多,但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貌。

D.汤显祖师承王阳明,讴歌爱情,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价,《牡丹亭》在当时就引起极大反响,其成就已超

过《西厢记》。

B.《牡丹亭》的蓝本可能是庸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但《牡丹亭》极富艺术含量,可见作者的个人素养在

创作中起着极大作用。

C.汤显祖长于文辞而短于音律,原来不是昆曲,冯梦龙等不少剧作家都曾改编过汤显祖的《牡丹亭》。

D.《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版商大量刊印这部作品获取利益,《牡丹亭》也借此

加快传播。

3.下列对材料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中,作者旁征博引,既引用古代文献,又引述他人研究成果,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B.材料第二部分以昆曲学家陆萼庭的事例为论据,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

的观点。

C.材料论证语言严谨,如第二部分第二段运用“大多”“很少”等限定词,使表述不绝对化而显得更合实

际。

D.材料三个部分围绕作家的创作理念、《牡丹亭》的主旨、《牡丹亭》的影响依次展开,论证思路非常清

晰。

4.下列对材料第一部分大篇幅引用《牡丹亭》的“题词”原文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

B.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让读者了解汤显祖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牡丹亭》。

C.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可以彰显材料的人文底蕴,增加材料的文化气息。

D.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

5.《牡丹亭》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牡丹亭》的

创作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B2.A

3.B4,D

5.①伟大作品的创作者要有站在时代前沿的伟大精神。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

于“异端”,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牡丹亭》就是他先进思想的实践。②文学创作应

该顺应时代潮流。王阳明掀起的个性思潮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牡丹亭》顺应了这

一风潮,得到了人们的喜爱。③伟大的作品要有广阔宏大的背景。《牡丹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

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同时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

政治生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牡丹亭》影响深远,因此……”以偏概全,根据原文“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

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

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可知,国人把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的原因还有二人逝世于同一年。

C.“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貌”错,根据原文“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本‘,

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可知,

非汤氏剧作的原貌的仅是一类而不是全部。

D.“汤显祖师承王阳明”错,无中生有。原文只提到“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

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其成就已超过《西厢记》”错,根据原文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价“汤义仍(汤

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几令《西厢》减价”并不能推出《牡丹亭》的

成就超过《西厢记》,此处属于曲解文意。

故选A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的观点”错,是为了证明《牡丹亭》的主旨不

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

故选B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作用的能力。

D.”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错,材料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不

是为了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

可见是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

故选Do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伟大作品的创作者要有站在时代前沿的伟大精神。“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

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

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

想趋于“异端”,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牡丹亭》就是他先进思想的实践。

②文学创作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

各个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时代,俗文艺空前繁荣”,

王阳明掀起的个性思潮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牡丹亭》顺应了这一风潮,得到了人

们的喜爱。

③伟大的作品要有广阔宏大的背景。《牡丹亭》有“对'至情’的讴歌”,但不仅限于此,“在过去各种

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

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

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止匕外,《谒遇》《耽试》

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牡丹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

同时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龙船

沈从文

吃饭时隔溪有人喊过渡,翠翠抢着下船,到了那边,方知道原来过渡的人,便是船总顺顺家派来作替

手的水手,一见翠翠就说道:“二老要你们一吃了饭就去,他已下河了。”见了祖父又说:“二老要你们

吃了饭就去,他已下河了。”

祖父同翠翠到城里大河边时河边早站满了人。细雨已经停止,地面还是湿湿的。祖父要翠翠过河街船

总家吊脚楼上去看船,翠翠却以为站在河边较好。两人在河边站定不多久,顺顺便派人把他们请去了。吊

脚楼上已有了很多的人。早上过渡时,为翠翠所注意的乡绅妻女,受顺顺家的款待,占据了最好窗口,一

见到翠翠,那女孩子就说:“你来,你来!”翠翠带着点儿羞怯走去,坐在他们身后条凳上,祖父便走开

To

翠翠虽被那乡绅女孩喊到身边去坐,地位非常之好,从窗口望出去,河中一切朗然在望,然而心中可

不安宁。挤在其他几个窗口看热闹的人,似乎皆常常把眼光从河中景物挪到这边几个人身上来。还有些人

故意装成有别的事情样子,从楼这边走过那一边,事实上却全为得是好仔细看看翠翠这方面几个人。翠翠

心中老不自在,只想借故跑去。一会儿河下的炮声响了,几只从对河取齐的船只,直向这方面划来。先是

四条船皆相去不远,如四枝箭在水面射着,到了一半,已有两只船占先了些,再过一会子,那两只船中间

便又有一只超过了并进的船只而前。看看船到了税局门前时,第二次炮声又响,那船便胜利了。这时节胜

利的已判明属于河街人所划的一只,各处便皆响着庆祝的小鞭炮。那船于是沿了河街吊脚楼划去,鼓声蓬

蓬作响,河边与吊脚楼各处,都同时呐喊表示快乐的祝贺。翠翠眼见在船头站定摇动小旗指挥进退头上包

着红布的那个年青人,便是送酒葫芦到碧溪蛆的二老,心中便印着三年前的旧事,“大鱼吃掉你!”“吃

掉不吃掉,不用你管!”“狗,狗,你也看人叫!”想起狗,翠翠才注意到自己身边那只黄狗,已不知跑

到什么地方去,便离了座位,在楼上各处找寻她的黄狗,把船头人忘掉了。

她一面在人丛里找寻黄狗,一面听人家正说些什么话。

一个大脸妇人问:“是谁家的人,坐到顺顺家当中窗口前的那块好地方?”

一个妇人就说:“是碧子上王乡绅家大姑娘,今天说是来看船,其实来看人,同时也让人看!人家命

好,有福分坐那好地方!”

“看谁人?被谁看?”

“嗨,你还不明白,那乡绅想同顺顺打亲家呢。”

“那姑娘配什么人?是大老,还是二老?”

“说是二老呀,等等你们看这岳云,就会上楼来看他丈母娘的!”

另一个女人便插嘴说:“事弄妥了,好得很呢!人家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十个长年还好一些。”

有人问:“二老怎么样?可乐意?”

有人就轻轻的说:“二老已说过了,这不必看。第一件事我就不想作那个碾坊的主人!”

“你听岳云二老亲口说吗?”

“我听别人说的。还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

“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

“那谁知道。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

碾坊!”

当时各人眼睛对着河里,口中说着这些闲话,却无一个人回头来注意到身后边的翠翠。

翠翠脸发火发烧走到另外一处去,又听有两个人提到这件事。且说:“一切早安排好了,只须要二老

一句话。”又说:“只看二老今天那么一股劲儿,就可以猜想得出这劲儿是岸上一个黄花姑娘给他的!”

谁是激动二老的黄花姑娘?听到这个,翠翠心中不免有点儿乱。

翠翠人矮了些,在人背后已望不见河中情形,只听到敲鼓声渐近渐激越,岸上呐喊声自远而近,便知

道二老的船恰恰经过楼下。楼上人也大喊着,杂夹叫着二老的名字,乡绅太太那方面,且有人放小百子鞭

炮。忽然又用另外一种惊讶声音喊着,且同时便见许多人出门向河下走去。翠翠不知出了什么事,心中有

点迷乱,正不知走回原来座位边去好,还是依然站在人背后好。只见那边正有人拿了个托盘,装了一大盘

粽子同细点心,在请乡绅太太小姐用点心,不好意思再过那边去,便想也挤出大门外到河下去看看。从河

街一个盐店旁边甬道下河时,正在一排吊脚楼的梁柱间,迎面碰头一群人,拥着那个头包红布的二老来了。

原来二老因失足落水,已从水中爬起来了。路太窄了一些,翠翠虽闪过一旁,与迎面来的人仍然得肘子触

着肘子。二老一见翠翠就说:“翠翠,你来了,爷爷也来了吗?”

翠翠脸还发着烧不便作声,心想:“黄狗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二老又说:“怎不到我家楼上去看呢?我已要人替你弄了个好位子。”

翠翠心想:“碾坊陪嫁,稀奇事情咧。”

二老不能逼迫翠翠回去,到后便各自走开了。翠翠到河下时,小小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

是烦恼吧,不是!是忧愁吧,不是!是快乐吧,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呢?是生气了吧,一

一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象是在生自己的气。她挤到水边去,一眼便看到了自

己家中那条黄狗,同顺顺家一个长年,正在去岸数丈一只空船上看热闹。翠翠锐声叫喊了两声,黄狗张着

耳叶昂头四面一望,便猛的扑下水中,向翠翠方面泅来了。到了身边时狗身上已全是水,把水抖着且跳跃

不已,翠翠便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

(选自沈从文《边城》第十章,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借顺顺家水手之口,告诉二老请翠翠和爷爷去他家看赛龙船,暗示二老对翠翠有好感,也突出

顺顺热情好客。

B.乡绅女孩虽然与翠翠是“竞争对手”,但她主动邀请翠翠坐上好位置欣赏赛龙船,这是因为乡绅家有碾

坊作为陪嫁。

C.翠翠看到顺顺家请乡绅太太小姐享用点心,就“不好意思再过那边去”,表明她性格纯朴善良,又有着

强烈的自尊心。

D.翠翠认为“碾坊陪嫁”是“稀奇事情咧",暗示了她对这种“陪嫁”的不解,也突出了《边城》赞美纯

真爱情的主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赛龙船的过程写得比较简单,是因为赛龙船只是翠翠与二老故事的相交点,这体现了沈从文小说详略得

当的叙事特点。

B.第三段写二老在赛龙舟中的精彩表演,既与前文二老“已下河”情节相呼应,又引出下文街坊妇女讨论

二老的内容。

C.选文部分通过翠翠的心理活动描写,补叙了三年前与二老邂逅的故事,交代了这场爱情的渊源,使故事

情节更加完整。

D.文章事件集中,无论是正面描写翠翠、二老,还是通过其他人来侧面描写,都突出了两人的爱情这个中

心。

8.选文部分多次提到翠翠的“黄狗”,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黄狗在文中的作用。

9.沈从文认为《边城》“对人类‘爱’字一度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请结合教材内容与选文部分,谈谈

你对这些“爱”的理解。

【答案】6.B7.C

8.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因为寻狗,翠翠离开座位,无意中听到了女人和街坊们的议论,间接知道了二老

对自己的感情,引出她内心的涟漪。

②突出人物心理。文章结尾处翠翠表面上骂自己家的黄狗,实际上表达的是对二老的嗔怪,也暗示了翠翠

内心的焦虑,少女怀春的迷茫。

9.①纯洁的男女之爱。翠翠与二老的爱情,不掺杂物质地位因素,双方跨越身份,大胆追求爱情,真情流

露,无所顾忌。

②深挚的亲人之爱。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祖孙过着清贫而单纯的生活,爷爷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暗中操

心,托人牵线,甚至还去看“碾坊”。大老二老都爱上了翠翠,两个人都很公平地以唱山歌的形式来让翠

翠做选择,充分体现了手足之情。

③和睦的邻里之爱。有仁有义,爱心奉献,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的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

鸭送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过着拮据的日子,还送了尖角粽子。

④纯朴的人性之爱。顺顺等人扶危济困,受助者感恩。爷爷为了将“船费”退给客人,几乎要跟客人“打

架”。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是因为乡绅家有碾坊作为陪嫁”错,乡绅女孩向翠翠示好主动邀请翠翠去坐,可能有其它目的和

原因,这一行为与“家有碾坊作为陪嫁”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C.”补叙了三年前与二老邂逅的故事”错,“三年前与二老邂逅的故事”属插叙不是补叙。

故选C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翠翠的生活原本平静如水。“想起狗,翠翠才注意到自己身边那只黄狗,已不知跑

到什么地方去,便离了座位,在楼上各处找寻她的黄狗,把船头人忘掉了",当她心爱的黄狗失踪后,翠

翠焦急地离开了座位,穿梭在小镇的街巷间,寻找着黄狗的身影。“她一面在人丛里找寻黄狗,一面听人

家正说些什么话”无意间,她听到了女人和街坊们的议论声,间接知道了二老对自己的感情,引出她内心

的涟漪、触动了她的心弦。从而引出了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故事。

②突出人物心理。“谁是激动二老的黄花姑娘?听到这个,翠翠心中不免有点儿乱”,这些话语在翠翠的

耳边回荡,她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她从未想过,那个在镇上威风凛凛的二老,竟然会对自己有情意。

这种突如其来的情感,让翠翠感到既惊又喜,她的内心仿佛被投入了一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翠翠

脸还发着烧不便作声”,在寻找黄狗的过程中,翠翠不断回想起那些议论声,她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是

生气了吧,一一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象是在生自己的气”,她既想立刻见到

二老,确认这份情感的真实,又害怕自己的心事被揭穿,不知所措。这种少女怀春的迷茫和焦虑,让翠翠

的内心如同乱麻一般。“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当翠翠最终找到黄狗,她表面

上骂着这只调皮的狗,但实际上,她的心中却充满了对同样也落水的二老的嗔怪。她责怪自己为何如此轻

易地相信了那些议论,让自己陷入了这场情感的漩涡。然而,翠翠也明白,这场经历让她更加了解了自己

的内心,她开始期待着与二老的相遇,期待着未来的故事能够继续发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翠翠与二老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不受到任何物质和地位的束缚,两颗心紧紧相连,跨越了身份的鸿沟。他

们大胆地追求着彼此,真情流露,无所畏惧。在翠翠的眼中,二老就是她生命中的全部,而在二老的心中,

翠翠也是他此生最珍贵的宝藏。他们的爱情,成为了这个小镇上最美丽的传说。这是纯洁的男女之爱。

翠翠与爷爷之间的亲情,更是深挚而无私。他们相依为命,共同度过了无数个清贫而单纯的日子。爷爷为

了翠翠的终身大事,默默地操碎了心,甚至不惜托人牵线,去看“碾坊”。他的心中,只有对孙女的深深

的爱和期望。而大老二老之间的竞争,也是以公平的方式展现出手足之情,他们用唱山歌的方式,让翠翠

做出选择,展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这是深挚的亲人之爱。

在这个小镇上,邻里之间和睦,人们有仁有义,互相帮助,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顺顺因为老船

夫的称赞,慷慨地将肥鸭送给翠翠,还关心着祖孙二人的生计,送上了尖角粽子。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关爱,

让人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这是和睦的邻里之爱。

而小镇上人们,更是拥有着纯朴的人性之爱。他们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用爱心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

的人。当爷爷为了将“船费”退给客人而几乎要与客人发生冲突时,人们看到了他的善良和坚持。这种纯

朴的人性之爱,让小镇变得更加美好和和谐。这是纯朴的人性之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善用兵者,当击其乱,不攻其治。不袭堂堂之寇,不击填填之旗。容未可见,以数相持。敌有至弊,

吾因而制之;敌人执数,吾动则就阴。虎豹不动,不入陷阱;飞鸟不动,不网罗。物未有不以动而为制者

也。是故圣人学静。静则能应躁,后者能应先,数则能胜疏,博者能禽缺。故良将之用卒也,同其心,一

其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止如丘山,发如风雨,所凌必破,靡不毁沮,动如:侍,莫之应圉,

是故伤敌者众,而手战者寡矣。夫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挫;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今夫

虎豹便捷,熊黑多力,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以

升勺沃而救之,虽井而竭池,无奈之何也;举壶盆而以沃之,其灭可立而待也。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

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兵家或言曰:“少可胜众。”此言所将,非言所战也。或将众而用寡者,势

不齐也;将寡而用众者,用力谐也。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以少胜众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夫仁

勇信廉,人之美才也,然仁者可夺也,勇者可诱也,信者易欺也,廉者易谋也。将众者,有一见焉,则为

人禽矣。由此观之,则兵以道制胜,而非特以人才之贤,亦自明矣。故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展

型,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是以无破军败兵。乃至中将,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

与势,虽未必能万全,胜略必多矣。下将之用兵也,博闻而自乱,多知而自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是

以动为人禽矣。

(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有删改)

[注]应:抵挡、抵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B.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C.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D.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意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反欲斗两主,观祸败”的“斗”用法不一样。

B.一体,指一个整体,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的“一体”词义相同

C.特,本义公牛,此处意为特意,特地,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的“特”词义相同。

D.地利,指地理上的有利形势,人们常将其与天时,人和放在一起,用来概括通向成功之路的三大要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整然有序、气势恢宏的敌军,优秀的将领不会轻举妄动,不会轻易主动去进攻;在未摸清楚对方情

况时,要采用多种方法与之周旋。

B.优秀的将领统率军队,不会让勇敢的士兵只身一人冲锋在前,也不会让胆怯的士兵只身一人往后撤退,

他们行动时像风雨一般猛烈。

C.如果军队的力量没有一致性,即使统率的士兵很多,其战斗力也很小;倘若交战的双方都极力发挥自己

的力量,也有可能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D.依据带兵的水平,把将领分为三类,即上将、中将和下将,其中上将懂得天道,熟悉地利,也赢得人心,

并且能够见机行事,因此不会打败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

(2)居则恐惧,发则犹豫,是以动为人禽矣。

14.文中运用章华台被烧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10.A11.C

12.C13.(1)然而人(却能)吃它们的肉,用它们的皮做垫席,是(因为它们)不能互相沟通思想、

统一力量。

(2)不战时(平时)恐惧不安,战斗时又犹豫不决,因此稍有行动就会被人擒获。

14.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巨大力量,取得胜利。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没有水火那样的差异,想以少胜多,不能功成也是显而易见的。

“人之与人”共同作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以寡制众”是“欲”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靡”表否定,“靡成其功”不能断开,排除BC;

故选A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正确。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使动用法,使……争斗。句意:所以圣人看重静。/反而想使汉皇

帝和匈奴单于两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

B.正确。句意:行动时如同一个整体。/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结为一个整体。

c.错误。仅仅、只是;特意、特地。句意:而非仅仅只依靠人才的贤能。/朝廷的诏书特意为我下达,任命

我为郎中。

D.正确。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倘若交战的双方都极力发挥自己的力量,也有可能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错误,依据原文“若乃人尽

其才,悉用其力,以少胜众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可知,倘若交战双方都用好自己的力量,那以少胜

多的情况,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

故选C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席”,以……为席,用……做席;“齐”,统一;“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判断句。

(2)“发”,行动,战斗;“是以”,因此;“禽”,捕捉,擒获。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由原文“故良将之用卒也,同其心,一其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止如丘山,发如风雨,所凌

必破,靡不毁沮,动如一体,莫之应圉,是故伤敌者众,而手战者寡矣。夫五指之更弹……今夫虎豹便捷,

熊黑多力……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可知,作者先提出“行动时如同一个整体,没有人能抵挡”的观

点,然后用后面三个事例加以证明,所以说明的是“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巨大力量,取得胜利”的观

点。

参考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应当攻击混乱之敌,不攻击整肃之军。不去偷袭气势威严之寇,不去攻击军旗严整之

旅。敌方情况还未摸清,就用各种方法与之相持。敌方露出致命弱点,我方就趁势消灭他;敌方手中掌握

战术,我方妄动就会走上险路。虎豹不乱跑,就不会落入陷阱;鸟儿停着不乱飞,就不会被罗网系绊。万

物没有因为不乱动而被制住的。所以圣人看重静。因为静能够应对躁,后能应对先,周密能够胜过疏漏,

完备能够制服残缺。所以优秀的将帅带兵,能(使士卒)同心、协力,使勇敢的人不会只身前进,使胆怯

的人不会独自后退。(优秀的将帅带兵)静止时如山丘般纹丝不动,冲锋时如风雨般迅猛,所攻之敌必定

击破,(使敌人)没有不崩毁灭亡的,(这样优秀将帅带出的军队)行动时如同一个整体,没有人能抵挡。

所以杀伤敌人的多,而徒手相搏的情况少。五根手指交替着弹击,不如握拳一撞;一万个人轮番进攻,不

如一百个人一同临敌。现在虎豹敏捷,棕熊力大,然而人(却能)吃它们的肉,用它们的皮做垫席,是(因

为它们)不能互相沟通思想、统一力量。水的力量胜过火,章华台失火,用勺子、小升盛水来灭火,即使

舀干深井大池里的水,对火也还是没有办法;(但)拿着壶盆大容器盛水灭火,这火就能立刻扑灭。现在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没有水火那样的差异,想以少胜多,不能功成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兵家说:“少可

以胜多。”这话说的是(将帅)如何带兵,而不是说具体的战斗。(有的将帅)统率的士兵多,但可用的

少,这是因为力量不齐整;(有的将帅)统率的士兵少但可用的多,这是因为力量协调一致。假若(双方

交战中)人人都能尽其才,全都用好自己的力量,那以少胜多的情况,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仁、勇、

信、廉,是人的美好品质,但是仁慈的人可能被侵夺,勇敢的人可能被诱骗,诚信的人容易被欺骗,廉洁

的人容易被算计。统率大军的人,有任何一种现象表现出来,便可能会被人擒获。由此看来,用兵打仗依

靠内在规律获胜,而非仅仅只依靠人才的贤能,这是相当清楚的。所以高水平的将帅带兵,在上能知晓天

道,往下拥有地利,在中能得人心,于是顺着时机行动,凭着气势发动进攻,因此部队不会吃败仗。至于

次一等的将帅带兵,在上不懂得天道,在下不懂得地利,而只靠人和气势,虽然不一定能保证全胜,但取

胜的谋略必定多。下等水平的将帅带兵,见闻广博却自乱思路,有智谋却自我怀疑,不战时恐惧不安,战

斗时又犹豫不决,因此稍有行动就会被人擒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欧阳修©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②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漏声衢鼓④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注]①词人时任参知政事。②九门:都城城门,此处代指京城。③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④衢鼓:

街上的更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轻快之笔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喜人场面,下阕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的景象与年华易老之叹。

B.“暖日迟迟花袅袅”句中“迟迟”形容阳光温暖,白昼日长;“袅袅”形容花枝摇曳、香气散发之状。

C.“花不能言惟解笑”这句将花当作人来写,花儿不会说话,任人品评,而绽开的花瓣恰似美人的笑眉。

D.“长安城里人先老”与“花开未老人年少”构成鲜明对比,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艰难,使人未老先

衰。

16.“车马九门来扰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都运用了叠词。请分别简要分析两者的表

达效果。

【答案】15.D16.①“车马九门来扰扰”中“扰扰”运用叠词,写京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纷纷扰

扰,充满了为名利奔波的人;词人借此表达了对这种涌动的名利之争的厌恶。②“寻寻觅觅”运用叠词,

写词人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能找点什么来慰藉自己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艰难,使人未老先衰”错误。根据该词上下阕,应是官场生活的种种不自由

令人未老先衰。

故选D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①,,车马九门来扰扰”写京城虽然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纷纷扰扰。其中“扰扰”,纷乱貌,运用叠词,

更突出了京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纷纷扰扰,而这些人之所以都到京城来,无非为名或为利,“扰扰”

实际是写出这里充满了为名利奔波的人;“扰扰”也有烦躁意,词人借此表达了对这种涌动的名利之争的

厌恶。

②“寻寻觅觅”是词人的动作,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

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运用叠词,写词人若有所失,于

是东张西望,希望能找点什么来慰藉自己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

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尽孝心愿。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一句和“—一句运用叠词,分

别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

(3)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美人”或“佳人”这个意象,如“,"o

【答案】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②.报养刘之日短也③.春光融融④.风雨凄凄

⑤.战士军前半死生⑥.美人帐下犹歌舞(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

美人之迟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陛”“融”“帐”“惟”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汉语语体类型通常有①。口语是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口头用语,…(里)…其特征在于

简短、.疏放的地方,有较多省略。书面语是一种正式的交际用语,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

书面语用于书籍、报刊、公文、论文、报告等,靠文字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例如:“一个时代有一个

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

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乙)…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李

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就是典型的书面语。②:日常会话、书信宜用通俗、自然的口

语;而在比较严肃的场合,如举行追悼会、谈判、迎送贵宾,就要用郑重、庄严的书面语。

1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波浪线甲处的句子正确表述应该为“其特征在于简短、疏放”。

B.“趋于”“宜用”“比较”等词语的使用体现出本文用语的严谨性。

C.“等”字有列举已尽收尾的用法,本文中的“等”字不是这种用法。

D.文中画波浪线乙处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应该将句号放到引号外。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字。

20.请结合前面的理论,从语体的角度分析下面的选文的特点。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

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

条件。(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答案】18.D19.①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②口语和书面语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场合)

20.①这篇演讲稿的语体色彩是书面语;②以长句为主,用语周密、严谨;③用于追悼会,场合郑重、庄

严,表达出了作者对马克思深深的敬佩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标点符号、修改病句、语言特点的能力。

A.正确。句式杂糅,直接删掉“的地方”即可。

B.正确。

C.正确。“等”表示的是列举未尽。

D错误。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引号中引用的是完整的句子,因此句号应该在引号内,不需要修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句,是总括性的句子,后文提到“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故此处是说现代汉语语体的两种类

型,补写的句子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第②句,补写的句子是对冒号后内容的概括,后文分别提到了口语与书面语的使用场合和环境,故补写的

句子为“口语和书面语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场合)”。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运用之得体的能力。

根据“书面语是一种正式的交际用语,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比较严肃的场合,如举

行追悼会、谈判、迎送贵宾,就要用郑重、庄严的书面语”可以判断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这段

话的语体色彩是书面语。

根据“书面语是一种正式的交际用语,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和“他毕生的真正使命,

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

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可知,书面语结构完整,长句较多;

根据“书面语……靠文字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和“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

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

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可知,靠文字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表达出了作者对马克思深深的敬佩

之情;

根据“在比较严肃的场合,如举行追悼会……就要用郑重、庄严的书面语”和语段的出处一一《在马克思

墓前的讲话》可知,语段用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一追悼会。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濡以沫”这句话出于《庄子》,鲁迅先生常爱引用它,只是断章取义,与这句话的上下文不大有

关系。单就这句话看,是一个悲壮动人的场面。一群鱼失了水,干得要死,大家吐出口沫来,彼此互相沾

润,借此延长大家的生命。试想,吐出自己仅有的东西来,不但沾润自己,还要互相沾润,那“生的意志”

的强固和“群的联系”的强固,不是够得上悲壮两个字的考语吗?

鲁迅先生引用这句话,为的是他所处的环境正是一片干地,没有一滴水。他又见和他同在的人所处的

是相同的环境,于是自然而然记起这句话。说它是口号,不如说它是信念。他奉行的信念,在一片干地上,

所吐的口沫非常之多。我想这么说:鲁迅先生的影响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奉行那“相濡以沫”的信念。

21.试解释成语“断章取义”的意思,并分析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2.下列选项中,“不如”一词的用法与原文加点的“不如”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钟扬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精力做科普?他的学生认为,与其说科普,不如简单地说是他愿意教人。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烟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

D.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总不如那个端午所

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答案】21.①断章取义的意思是: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段或

一句的意思。

②文中指鲁迅先生使用“相濡以沫”来表达自己的信念,而不顾其在《庄子》中的上下文语境。

22.A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及理解成语语境意的能力。

①“断章取义”这个成语我们在生活中是常作为贬义词来使用的,意思是: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

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段或一句的意思。

②结合“鲁迅先生常爱引用它,只是断章取义,与这句话的上下文不大有关系。单就这句话看,是一个悲

壮动人的场面……说它是口号,不如说它是信念。他奉行的信念,在一片干地上,所吐的口沫非常之多……”

可知,文中“断章取义”不是贬义,是指鲁迅先生使用“相濡以沫”来表达自己的信念,而不顾其在《庄

子》中的上下文语境。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理解词语作用的能力。

原文的“不如”是一个关联词,属于选择复句“与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