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原理与宇宙动力原理】_第1页
【自然原理与宇宙动力原理】_第2页
【自然原理与宇宙动力原理】_第3页
【自然原理与宇宙动力原理】_第4页
【自然原理与宇宙动力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宇总论(宇宙中心说)系列之五:【综合】PandectofBroadUniverse(TheCenteroftheUniverseTheory)Series=5\*ROMANV:【comprehensive】 自然原理及宇宙动力原理PrinciplesofnatureAndPrinciplesofcosmicdynamics献给热爱探索自然宇宙的人们Thisbookisdedicatedtopeoplewhoarekeentoexplorethenaturaluniverse.江一泉著JiangYiquan第页附录六:理解宇宙之一页哲学著作总是让部分人感到枯燥和沉闷,本专著必不例外。因此,这一页精简版的几点是专为那些没有耐心、又想理解宇宙的人们而增设。1)宇宙是由三个先天的、无形存在的“动、力、空”构成一个极半径R大约亿光年的动力空间体。目前人类可见空间仅几百亿光年。若和整体宇宙相比,人类视界空间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动力空间点。2)动、力、空在宇宙内任一点处处存在,并按两个确定性的动态规律分布和组织。(这两个动态规律称为宇宙动力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参见宇宙动力原理。)3)无形动、力、空的大小、无穷方向、无穷排列组合、无穷组织方式可以构成人类看到的无穷事物、及有形的基本粒子、物质。(有形的粒子、物质和一切可见事物是基于人类器官对特定动力空间的感知觉反应)4)粒子、物质的无穷组织可以产生自组织成长的植物、动物和人类。植物、动物、人类仍然是动力空组织(复杂的组织),其构成的感知觉器官对动、力、空的感受性让它们感受到外部世界的一切,并产生意识过程。是内在(人,内部动力空)对外在(外界动力空部)的感知。5)动物、人类的思考(意识过程、自然存在)可以产生精神(意识内容、超自然存在)。精神可以是符合自然逻辑、描述自然的,也可以是非逻辑、非描述自然的任意臆想。人类生死之外可以永恒的事件唯有精神内容(超自然存在)。要理解上述抽象的几点,仍然是困难的,因为理解上述某些词汇的定义和语境,才能理解上述的内容。所以补充通俗说明如下:宇宙是一个极半径大约亿光年的球体,球体空间内只有动、力两个元素,两个元素以互为产生的定律共同存在于宇宙空间内。动、力在空间的各种组成产生各种各样的物质及非物质,人类感知和不可感知的世界都是由动力在空间构成的。空间、动、力的存在及存在方式是自然自在,按自洽的方式自然存在。附录七:学术创新精华录广宇系列的《宇宙中心说》《自然原理》与《宇宙动力原理》、《数学与物理的统一之哲学原理》及本书构成个人理解宇宙存在的几部学术著作。也称为《宇宙中心说》系列。为了使读者免于通读这几部极其枯燥的书,且能够获得广宇系列那些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我忽略繁琐的推论过程,把一些比较重要且有趣的结论逐条分门类别整理在此,以飨读者,也为后人进一步开拓自然与科学的学术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导向。(一)哲学与逻辑方面补充与阐述了经典哲学中没有明确或正确地说明“存在”的具体元素、内容、数量及之间的关系,这是对自然哲学领地的新开拓。其次建立了“广宇”这一词汇的语义、及语义内涵的4个领域。1)解读了“存在”的概念。指出宇宙存在什么,怎么存在。结论是:宇宙内存在“动、力、空”三个基本元素,通过自然现象、实验经验、永恒事实描述了这三个元素的存在方式,并通过数学、物理学、逻辑学的反复论证,提出动力空这种存在方式可以构成宇宙永恒自足自给的观点。补充与阐述了经典哲学中没有明确或正确地说明“存在”的具体元素、内容、数量及之间的关系,用哲学解释了自然的统一性。定义了“自然”与“超自然”的具体内容。并通过自然现象、事实、语义及逻辑关系建立了超自然内涵的同时,指出超自然源于自然的逻辑关系。通过逻辑归纳,建立了广宇内的四个并存领域:宇宙、意识内容、空、不可知。四个领域分别对应“自然”自身存在、超自然存在、宇宙外“空”自身、终极“不可知”的概念。广宇4个领域分类是在自然意识层次上最高的总概括。这种概括的统一认识或许最终会消除人类各种意识形态的不同所产生对立,也是广宇理论的主要目的之一。(二)文字与语文方面人类的文化、科学、艺术、各种专业、各宗教已经建立了大量丰富的文字和诸多的专业名词、名称、词汇,因此任何个人再造更多的新字和新词不是明智的选择。在目前如此繁荣文化的环境下,造字应该是国际或国家文化机构统筹需要的任务。但为了本理论系统逻辑的完整性,在《宇宙中心说》生成唯一单词“广宇”,并修正“超自然”这个经典名称的内涵。由于整合逻辑统一的需要,不得不生成“广宇”一词的内涵与概念,详见书中内容。2)修正“超自然”的经典内涵,也就是重新定义“超自然”新的具体范畴。换句话说,否认各种经典“超自然”的内容,并重新定义“超自然”的具体内涵为“一切意识内容”。(三)数学方面数学方面有下面几个可发展的新专业,可惜我没有过多的精力及好的平台去完善这些系统,只是在以前的著作中对这些数学新专业进行概括性的引导。下面每一条内容都可能发展成为未来数学手册里一个重要的专业。广宇三元空间几何(建立对应于宇宙动态的几何分析)普适相对定理(全面解决数学的等价问题及对哲学表达的不足)参照系算法(参照系算法是普适定理的具体运用,可广泛运用于科学技术)数学完备定理(可以替代和修正数学手册的“不完备定理”,纯逻辑理论)5)重要系数:,“生物结构常数”或称“物质结构常数”;,“生物结构动态常数”表达动物的常数6)Z函数对现象的表达;(5、6两点和模糊数学的合成可对生物现象进行初步的量化,借助计算机运算能力,是模拟生物-数理关系的入门手段)上述问题的拓展才是彻底解决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的“数学危机”。(四)物理方面人类有一个物理终极理论的梦想,所谓的物理终极无非就是物质里存在什么和怎么存在的问题。只有正确的哲学思想、逻辑、宇宙观才可以实现所谓的物理终极理论。以下几点从哲学方面完成了“物理终极理论”,也就是认识宇宙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并提出科学永远不能终极是因为在统一性下有无穷的多样性,科学就是寻求无穷的多样性事件与动力空的对应关系。换句通俗话说:科学是解决局部动力空那些无穷的因果关系。哲学是解决整体动力空存在的统一关系。下述同时解决了物理学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错误观念。如:力的来源、万有引力、质量观、时间观、时空观等等都可以通过存在元素动、力、空的量化关系来精确的代替。1)修正并统一了物质、时间、质量、四种力等经典物理学的概念,并建立这些概念与“动力空”的等效关系。2)解释了“力”的来源,解决了三百多年前了莱布尼茨对牛顿提出的疑问。3)对动、力、空三者重新定义,确定三者之间的量化关系,由此建立了《统一场论》的一系列方程组。4)建立了《宇宙中心说》的一系列数理算法。拓展了人类“地心说”、“日心说”的思路,并由此计算出宇宙的极半径。5)用科学方程和哲学方程建立了完整的宇宙动力方程组。可产生更精准的科学计算方法。其结果会更接近与自然的同步关系。6)运用数理对动物感官量化的入门表达。提示了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之间数理链接的可能方向。(五)生物学与生命科学虽然生物学和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和生命的科学系统,但由于意识内容的产生是来自于生命和生物的活动过程。因此,意识问题将不仅仅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定量和定性的生命科学方法最终必然要触及到生命产生意识的问题,这将是未来人类所遇到的最复杂的科学体系。本书只明确地提供了生命存在的自然机理,对于生命产生意识的问题仍然不是本世纪能够解开的自然科学问题。在此只能提示它是由自然动力空的量变产生超自然的质变过程。下述几点仅仅提供这一方向的初步。1)指出动力空(物质)结构产生一切生物及生物的所有特性。明确了一切生物存在普遍性问题的同时,也指出一切生物的多样性在于动力空结构的不同。2)建立了动态的生物与物质视野的重要系数:,,及Z函数。用简单的Z函数表达了不同生物内部世界与外部自然世界共同构建感知觉存在关系,融合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片面视角,使人类认识世界进一步理性化。3)根据宇宙中心结构,确认了宇宙内的生命轨道,并肯定宇宙中的生命轨道存有难以计数的生命,也就是肯定了外星生物与外星智慧的普遍存在。目前人类没有发现其存在是人类视界极其渺小。(即与宇宙整体的比较极其相对的渺小)。4)确定了“意识内容(超自然)”出自于生物,并认为意识产生的内容与大脑结构有人类难于理解的一一对应关系。这种一一对应的细节关系极其复杂以至于无法通过数理方法来描述。5)指出大脑结构产生意识内容是自然界最复杂的量变到质变机理,这种复杂的机理难于在百年、甚至千年内被破解。这个机理没有被科学破解之前,一切玄学、命理学、灵异学、伪科学、各种神学理论仍然会对人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除非那些玄学理论仅用来增加生活乐趣及心理安抚,而非指导生活模式,才可能产生适度的正面影响。6)肯定了宇宙整体具有人类难于读懂的智慧、并有高于人类智慧的神奇能力。人类所有的科学技术和智慧无非是学会运用自然的部分法则,也就是统一性下的那些多样性问题。特别是正确理解自然原理的知识和意识内容,能够使人类智慧不断的积累,并产生相应的产品和获得美好的生活模式。另一方面,人类常常错误地用人性的目的揣测宇宙的目的,修正这一误解应该读懂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核心思想。用白话文说就是:自然界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更具体的解释就是动力空法则的统一性在宇宙内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被统一性包容之下那些无穷的多样性。附录八:积木喻通过对积木游戏的认识过程来启发对宇宙的认识是本节的目的。一些难于一目了然的道理或自然现象,人们常常喜欢用简洁的日常事例来比喻。比如:心理学教导人们的大脑必须经常放空,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智慧。这个道理的比喻是,杯子放空,才可以装入更多的水。绝大部分的比喻是不能获得逻辑的连续性,但通过形象,能有效地启发了对抽象的理解。类似的比喻只是通过具体而简洁的现实对某些抽象又复杂事件的启发,这类启发也因为比喻范例本身是否生动而体现出不同高低的贴切度来实现对被比喻目标的正确理解。在此,我用通俗的积木游戏来比喻人类认识自然宇宙存在的问题,选择小孩爱玩的积木游戏使这个比喻更通俗化和大众化。同时声明,作为理解宇宙的存在逻辑而构想的比喻本身不具备逻辑的严密性,仅仅为认识“宇宙如何存在”这个问题上给出类比、示意、比拟和启发。这种比拟的启发可以为那些非相关专业的大众提供容易的阅读和理解,同时也能为哪些专业的人士提供简单的视角和方法,摆脱经典专业理论那些深奥的定式束缚而建立理性的思维方式。或许也能为阅读本书的读者带来乐趣。理解“宇宙如何存在”是人类在追求自然真理的一个终极目标,也是自然哲学、科学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为把这个神奇、深奥、枯燥、争论不休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生动、可以“确定”的目标,我把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比喻为“小孩积木游戏的过程”。由此产生“用积木比喻启发对宇宙的理解”这个标题。人类在理解宇宙如何存在这个过程就像小孩做一个复杂的积木游戏。不同的是,儿童积木过程中已经存在成功模型的预设图案,即正确答案(积木的真理)。而“宇宙的存在方式”虽然也有一个自然确定的答案,但没有谁能提供给我们这一答案,这个答案必须人类通过科学实验对自然现象的不断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来获得。这个成功答案的背后凝集了人类一点一滴、世世代代的自然哲学和科学的思想,并不断地吸收、鉴别和改善这些伟大的思想而获得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宇宙存在的真理)。一般地,积木游戏成功时,必须把所有的单元材料用完而产生终极任务。基本材料单元的完整性、正确性、没有多余性是完成积木的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特性在一付成品的积木内是永远满足的。所以,积木游戏按照预设图形的“空间科学操作”总是要成功的。上述说明,积木游戏的成功是在完整性、正确性、没有多余的前提下,加上正确空间动态的操作实现的。如果不考虑操作的问题,积木游戏不成功的原因有:没有一副成品的积木。也就是积木不完整性的客观存在使游戏不成功。如果考虑积木游戏的难度问题就会有:积木体系的复杂、积木元素的多余。也就是说,一副很多多余单元材料会给积木游戏的成功带来困难。假如多余的单元越多,难度就越大。甚至在操作的过程中错误地装入一款似是而非的单元,这个积木的游戏任你如何操作,总是白费力气而永不成功。(这对宇宙学困难问题的比喻很贴切)再来看看,由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组成宇宙材料的名词五花八门有:空间、运动、力、时间、物质、质量、能量、原子、基本粒子、光、红移、黑洞、时空、水、火、土、金、木、思想、意识、……,还有很多名词无需一一列举。显然这些名词相当于积木的单元材料。也是人类通过自然现象命名的名词。如何鉴别这些名词是宇宙内存在的元素和找出元素之间的确定性关系是最最重要的问题。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物质、时空、能量。而我相信,人类总有一天会知道这些元素仅仅是“动、力、空”,别无其他。人类也一定有智慧通过“动、力、空”3个元素这来拼凑一个逻辑自洽而正确的宇宙观。目前科学体系选择的“单元材料”最主要有:物质(基本粒子)、时空(时间、空间)。显然,由这几个“材料”构建的实用体系虽然很漂亮地带给人类现代生活的方便,但并不能构成一个逻辑自洽而正确的宇宙。分析当今选择元素存在的错误和学术出现的不足,并进行一系列的自然逻辑分析,把动、力、空这三者作为宇宙存在方式的基本单元材料,才能和自然存在元素相吻合。在此用积木游戏来通俗的比喻之。人类建立了众多的名词来描述宇宙的存在方式显然相当于一副多余很多的单元材料,根本不需要用如此多的名词来构建。而“唯那几个才是必须的”是建立自洽宇宙存在这个目标的最关键起点,选择“动、力、空”作为宇宙的单元材料除了符合简单性原则,也完全可以满足宇宙存在方式逻辑的完整性。积木的单元是有形有色的材料,所谓有形有色乃是人类认识直观物质的结果。这种结果在积木游戏上是这样,但是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是能够看到的基本物质或粒子是由看不到的“动、力、空”这三个元素构成的,而且动、力大小在空间排列组合的无穷性构成的万物也是人类难于全部认识的,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困难之一。积木游戏是在人类视角的范围内,而人类是在浩瀚的宇宙范围内。这种互为相反包容也是我们理解宇宙存在方式的困难之所在。无论是在积木小单元或整体成功图形的目标上,积木游戏都是在人们预设的感知范围内,而组成宇宙的存在方式的基本元素和宇宙整体都超越了人类的直观视角之外,小的方面就是宇宙的基本元素,如看不到的“动、力、空”,大的方面就是宇宙整体。有人会说人类可以看见运动。其实,人类看到的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宇宙中内独立元素之“动”。宇宙内独立的元素动、力、空是人类不能看到的元素,人类可以看到的是由三个元素构成的物质及粒子的动力空间。用人类看到的基本粒子作为元素来组成宇宙存在的错误就如积木内存在一个并非真正单元的构件,必须把这个构件分成不同的单元,并放于不同空间位置的组合才可以完成一幅正确的积木图案。这个问题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生物感官不够细腻,使我们只能看到元素合成的物质或粒子,而看不到合成物质或粒子的本质元素动、力、空。这种由人类感官的极限所造成的因素也是使我们理解“宇宙存在方式”的困难之一。1还有一个困难就是上述所说的组成宇宙的元素有太多名词是多余的。那些多余是人类意识上的内容,是人类对无穷万物的直观和特有的玄思所杜撰出来的单元,无论在科学、玄学、宗教、神学都会产生多余“宇宙的基本元素”,这些多余的元素必须通过物质运动的规律、哲学的逻辑、科学的分析来鉴别和归纳给予剔除,或归入专业的科学海洋作为专业词汇。而仅仅寻找出宇宙普遍存在的、必须存在的元素,才可以获得满足组成宇宙存在的真理。对于获得“宇宙如何存在”这个目标,同样可以参照积木的逻辑比喻。不仅我们不知道这个目标的答案,甚至也不知道组织宇宙存在的材料单元的完整性、正确性是什么,这需要人类自己的智慧来鉴别。因此,我们首先要寻找宇宙的“单元材料”,而且所选择的“材料”是宇宙必须的、处处存在的没有多余的、符合自然逻辑的材料,而且所选择的“材料元素”之间必需是逻辑完全相关的。人类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游戏,由前人为我们准备的各种“材料(术语)”实在太多了,这使我们在完成这个游戏走过了更多的歧路。因为,把一些多余好看的“局部材料”堆积在一起,虽然可以建立局部美丽的海市蜃楼,但正确的“积木图形”因为多余的材料而永远不能获得。当然缺少“材料”或用错“材料”都不能建立一个成功完整的积木图案。如果把黑洞、时空、红移、能量、质量、物质运动、万有引力、空间、粒子、原子等等进行的一系列组合,虽然获得局部的量化规律,但总是在假设、概率、极限值的范围内自圆其说。而要获得完整、自洽的理论体系,不必用完所有的积木材料,只要持有动、力、空的关系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或者说,所有的名称术语和现象都可以通过动力空的大小量化和组织关系来表达。然而人类思维的无穷性和对梦想的追求使我们不断地努力而勤奋地创造那些“积木材料(术语)”,也因此包括了很多“多余的材料”。正是这些“多余的材料”蒙蔽了更多勤劳的“积木师”,因为我们总以为不把所有材料组合完就不会出现完整的目标。更有甚者,在建立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些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就再次产生新的材料。特别是那些近代的科学术语,比如黑洞、白洞、虫洞时空、暗能量、宇宙背景图、宇宙爆炸等等。用积木逻辑来比喻宇宙存在逻辑有如下的不同:积木游戏的元素和整体是在人类的视界范围之内,宇宙的元素和整体都超越于人类的视界。或者说,人类视界包容整个积木游戏的单元和整体,而宇宙及宇宙的3个元素是包容并超出人类的视界。2)一般积木的元件是有形的基本单元,而宇宙的元素是无形的单元。3)每个积木元件的存在是独立的,只在构成主体才存在于空间的整体性。而宇宙元素的存在是共存的,每个元素的存在都必须依赖其他元素的存在而存在。4)积木主体是相对静态的,宇宙整体是绝对动态的。5)积木整体是人为的,宇宙整体是自然自洽的动态组合。6)积木空间组织是有限的,宇宙“动力空”方位的组织是无限的。7)积木的空间大小是有限的,动力空间的组织相对于人类是无限的。8)积木的单元可以有很多的形态,而只构成一个可见不变的主体。宇宙的存在单元只有三个却组成了无穷多的物质存在。而所构成的全体是人类不可全部见的,并且是动态的全体。9)积木由很多可见的、独立的确定性元素构成一个相对静态的确定空间,宇宙由三个相互共同存在的、不能独立存在的元素、而且之间存在有确定关系的元素构成了一个绝对动态的、超越于人类视界的空间。虽然,用积木游戏来比喻理解宇宙整体有如此众多的不同,但这样的比喻或许会给读者带给读者一些启发。进一步扩展这个比喻,可以认为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行为都是这个积木游戏的扩展,无非是积木的元素更小或更大些,动力空的组织花样更多些。但人类的这种“积木行为”目前超越不了以物质为本质的局限性。或者以当前的理论只能在物质为元素的范围内进行有限各种的组合。并且,积木组合不会产生意识,即使积木是机器人,而动力空的动态复杂组合可以产生意识。人类以看的见的粒子作为自然最本质的元素其实是以自然赋予人类有限的感观为本质结论,这种结论也可以认为人类依赖于自身那局部的感官主观。只有对可感知的自然现象、科学实验、自然规律的综合归纳,才可以超越那局部的感官主观而发现自然本质的元素是“动、力、空”以动态无形的存在方式存在。也就是说,人类没有办法看到宇宙中的元素。或者认为,人类看到的基本元素(物质、粒子)是由人类看不到的自然元素“动、力、空”三者的集合。这个比喻又可以认为,人类对“宇宙存在方式”这个“积木”拿不到独立的、最基本的三个单元,只能通过思维和归纳来意识到这三个单元的共同存在,或拿到的是三个单元的集合。这注定了人类用物质、时间、空间来描述宇宙必然不会产生自洽的终极理论。如果不把最小的物质再拆分为“动、力、空”,人类永远就没有办法找到物质的起源。所谓的宇宙存在方式、物质的来源也就只能局限在人类思维的各种假设的臆测和错误的推论之中。只有把物质拆分为“动、力、空”,或物质是动力空的组织,自然自洽的理论才可以获得完整的自然存在方式。因为,动和力在不同空间的互为共同存在、互为依赖存在使我们能够解释“为什么物质会运动”。同时也为我们找到力的来源。这个理论方式为我们找到一切存在的来源,而不再依靠动、力、空之外的其他。自然,就是在“动、力、空”三者实现了自身的自洽存在,或“动力空”的自然存在和组织法则就是自然最高法则。用积木比喻来理解“宇宙的存在方式”是:宇宙的基本元素只有三个“动、力、空”。空间方向的无穷性、动力大小组合的无穷性、动、力、空关系的确定性使宇宙动态永恒存在无需宇宙之外的再存在,除了宇宙之外那无动力、无穷在的真空。人类直观的有限性,及人类思维的无限性,使我们对宇宙的存在方式产生种种对应的直观误解和无穷幻想臆测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无法回避的发展过程。希望本节的通俗比喻能够启发您认识宇宙存在的新思路。附录九:宇宙中心说系列专著论述本书与前面四部著作构成“广宇总论系列”描述宇宙存在的著作集合。第一部是用数理的方式来描述宇宙动力空间量化的存在关系。第二部是用哲理的方式来描述宇宙存在的动力原理。第三部除了侧重用逻辑的方式来描述宇宙自洽存在方式的著作之外,也关注到人类个体感官的自然属性与外界交互的感受性问题。第四部对前面著作的图表、公式、常数等等重要内容整理的集合,本书(第五部)比较完整地再次从语言学、哲学、逻辑解读宇宙的存在方式和宇宙的基本定律。本书的目的在于从读者容易理解的角度整理再版。几部著作的核心是一致的,是发现自然存在的三个元素:动、力、空,并借用自然视角和自然科学方法解读三个存在的确定性关系,解析它们如何实现自洽存在。随着研究自然现象、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物理学、数学的深入,会发现人类的沟通有文字意义认同上的巨大障碍。如何对术语和词句的理解已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书在完成了理解宇宙、物质存在方式下,重点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使文字的沟通能够在规范下的语义下获得更加严谨的统一。顾名思义,从整体方面来看,《自然原理》就是描述宇宙存在的基本原理。而从逻辑上则必须细分出每个字的逻辑意义,什么是自然?什么是“原理”?如何进一步理解“自”、“然”、“原”、“理”每一个字的逻辑内涵。这就牵涉到了文字的语义、定义的标准、意识的方式、概念的意义、文化的模式等一系列保证逻辑内涵不被破坏或变为名词组合诡辩的假逻辑。因此,必须建立不设任何假设来解读自然,并脱离人类常识性的错误,才能获得对自然的终极认识。在书中,【原】字内涵的具体元素就是《存在论》提出的“自然存在本质”或称“第一性存在”的元素(原素):动、力、空。赋予了【原】的具体元素,才有在这个基础上的一系列理论。不同大小、方向的【原】的组合所产生的“理”必然有所区别。区别是产生各个学科的科学内容。经典动力学的【原】是以“物”为基本元素,在“物”为“原”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的物理学体系。经典动力学、物理学虽然为现代技术应用提供了广泛的科学理论,也为人类科学进步奠定了不朽的丰功伟绩。然而,由于选择可直观“物”为【原】,虽然在物理量化上获得相当精确的应用,但未能获得自然整体自洽的逻辑。以致至今仍然在寻求“物”的来源,这就违背了自然自洽的定义。也是物理学对【原】选择不到位带来的不足,这个不足使人类至今仍然不明白“物”的来源。当选择了动、力、空三个元素为【原】时,除了“物”的来源必然明晰之外,动、力在空间各自的存在也有了自洽的存在来源。另一方面,神学以“意识内容”为【原】的基本元素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显然是脱离了自然逻辑的连续性而拼凑的理论,任何有点科学逻辑思想的人都可以指出其逻辑不自洽、不连续的部分,在此不必赘述。可以参见《存在论》。通过上述分析,【原理】一词的语义是:对本质存在内涵分析的逻辑理论。自然原理仅仅以自然为理论依据,而自然的【原】仅仅含有三个,就是动、力、空。【自然原理】不描述超自然范畴。但定义了超自然,并提出了超自然是来源于自然。“超自然除了来源于自然”这个“理”的确定,进一步用【理】的确定性来描述超自然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无理可以按确定的方式来描述的。对这方面最多的描述可以认为就是心理学这一学科。但无论如何高深的心理学理论,也难于达到确定性的彼岸。【理】所描述的是确定性的、逻辑的、规律的,显然【理】描述的是只能是自然部分的内容,是符合自然逻辑和规律的部分。而“超自然”(意识内容)是不确定的、具有包含逻辑、更多的是非逻辑的、毫无确定性的规律可言的。对超自然的描述有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宗教、玄学等等。但也只有用哲学的核心—自然逻辑思维才可以区分出自然和超自然的内涵,并领会到超自然来源于自然、并脱离自然可以成为非理性、非逻辑、非自然的虚存在方式。哲学的逻辑能为自然和超自然画出一条精确的界限,只指出自然和超自然单向的唯一链接关系,而没有办法为自然和超自然构建具体内容的逻辑关系。析梦、梦的解析和高级卜卦命理学的逻辑性相差不会很多,他们都是企图构建自然和超自然的等价关系。超自然和自然最大的吻合就是超自然内含有自然逻辑的那一部分意识内容,其它关系是单向的断裂关系。人类要进一步认识自然,必须在理解过去那些伟大科学家、哲学家的基础上,总结并有所突破,才能实现人类对自然的极限认识而完成认识自然的终极梦想。基于此,我特别指出对经典动力学建立的哲学观念给出在自然原理上的修正。目前,人类整个科学的基础体系仍然是依赖“物质”而建立的动力哲学关系,如何用自然现象和规律修正经典建立的那些最基本的动力观念。突破以“物质”为本质,或解释出物质的自然本质是什么,使之完全符合自然的全部规律是本理论的主要内容。物质、空间、绝对真空、惯性运动、时间、万有引力等等概念需要自然科学家们有更高的视野和更清晰的逻辑来分析和归纳。而改变这些基础的概念恰如改变人类习惯那样的困难,正是这种困难阻碍了我们对物质存在方式的认识。过去,我们的习惯是通过物质来理解动力的存在方式,这种经典的习惯认识恰恰与自然的存在方式是相反的。物质和宇宙内的一切是由自然动力空的存在构成的,而不是物质产生动力空的任何一个。只有理解了动力空的基本概念和存在方式之后,才能明白物质的存在原里。解决了物质的存在原理,“物质起源”这一“伪命题”就能用科学和自然存在的思维来解释,物质存在方式(物质起源)解决了,包括人类可见的一切万物就能获得理性的存在(来源)认知。我们就能从物质(动力空)复杂的组织进一步理解动物的来源,“人类的起源”这个终极命题同样也能够获得动力空自然存在的解释。在人类探索自然原理的过程中,至今仍未给出宇宙存在自洽逻辑的宇宙观。本书尽力以最简要的语言和新的视角,以自然逻辑描述符合人类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宇宙的存在方式。历史中有种种直观说明宇宙的存在元素,如古代以水、火、土、金、木构成了宇宙一切的思想,或近代科学以化学元素周期表构成宇宙的一切。而现代物理学试图寻找基本粒子构成宇宙,并推论出宇宙大爆炸的另类思路。还有更多的神造臆测等等。所有人类历史过去对宇宙的解释并不能给出自洽的逻辑理论依据。出版《自然原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想:尽量用普通大众能够容易理解的文字来描述《宇宙中心说》和《宇宙动力原理》这两本书(已出版)的主要内涵。以自然动、力、空存在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起点的逻辑辨证来描述宇宙。而本著第二部“宇宙动力原理”是第二部专著的缩小版,主要描述哲学、科学、意识三个部分内容,其创新的核心部分就是宇宙动力第一、第二定律的描述、人类历史以“唯心”或科学物理学以“唯物”为本质存在所推导的宇宙起源逻辑都未能产生自然自洽的宇宙观。因此,理性地重塑自然本质存在的三个元素就是自然原理的首要任务。自然原理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对本质存在的确定。确定了本质存在之后再进行自然本质之下的一系列逻辑连续性演绎,最后才能连接经典的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体系。使整个宇宙存在方式的理论体系具有完整的自洽性。通过对经典的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系统分析和归纳,确定了自然本质的存在元素是无形的“动、力、空”,而不是物或基本粒子。或者认为物、基本粒子都是由最本质的“动、力、空”所构成的。有形的万物、基本粒子和无形的一切都是由这三个元素的大小、组织而构成的。“动、力、空”之间的确定性关系构成了自然动态的一切规律,同时也满足了万物和宇宙永恒的动态存在。基于对自然本质存在的不同认定,人类所演绎出来的各种宇宙观实在是天壤之别。各种宇宙观,是人类在漫长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意识,我们不应该用简单的思维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而必须找出自然的本质存在,演绎出正确的宇宙观,才能充分理解各种宇宙观产生的源由。并以尊重的态度来容纳这些已经发生的学术历史和意识形态,给予必要的尊重,而不是打击、排斥、讥笑和讽刺。下面谈谈关于导读与“一个提议”。用逻辑分析经典宇宙观的来源和细节会体现在书的正文中,导读仅仅提供宏观的核心阅读思路。因此对于核心内容必然会在导读内有所提示,那就是本书特指“自然本质存在”的内容:动、力、空。如果说“动、力、空”就是自然的本质存在,读者定会感到茫然。因为读者对时空、N维时空或许还听过、读过。对于“动力空”的组合可能没有文字上和语言上的概念。因此,如果简单地说,“动、力、空就是自然本质存在”这句话而完成导读的核心提示,必然不具备导读应有的分量。但对“自然本质存在就是动、力、空”的说明需要相当的篇幅,而导读不该占有太多的篇幅。由此,把对自然本质存在的说明、一篇本该放在书后的附录、已经发表的论文《存在论》置于导读之后、正文之前。这是重点提示读者通过阅读《存在论》而理解“自然本质存在”的内涵。这样,阅读本书的内容或许不再会有很多的障碍,至少有新核心概念“动、力、空”自然存在的支持。自然本质存在即不是“物”,更不是神学臆测的“意识内容”。是什么希望读者通过耐心阅读《存在论》理解和接纳自然本质存在、也称3个第一性存在的动、力、空。除了指出上述“本质存在”的提示引导外,在此也顺带给读者“一个提议”:您在阅读本书时,希望不要全部以过去的经验、常识、理论、道理来约束我们的思路,即使那些理论是权威的或已经成为认为的“真理”。解读本书时,不要只用人类有限的直观视角来直接推论宇宙的存在方式,还必须用看不到的自然存在和对可见规律的归纳思想来解读宇宙的存在方式。自然存在元素是人类不能直接看到的,我们只能通过看到的有限事件来归纳相对于人类是无限的宇宙及其存在方式。当然人类对本质存在的不可感受性、历史科学经典所产生的一系列常识对读者接纳本书并不特别有利。逻辑必须是建立在对自然动态存在的归纳,自然逻辑必须是不含有任何个人的假设。因此,我们对自然“存在的定义”是基于宇宙内普遍的存在元素。通过对自然规律、物质运动规律的分析和归纳来发现这些本质的“存在元素”。而后再对自然现象的归纳,给出本质元素共同存在的逻辑推导来解释人类看到的物质世界。物质,它源于自然无形“动、力、空”这三个共同存在的动态结合。存在是自然最高的概念,存在没有存在之外的来源或起源,这就是自然的语义。而原理着重描述了动、力、空之间的确定性关系,并由这种确定性关系构成了宇宙万物,这就是自然原理。上述的自然逻辑除了可以连接人类建立的唯物科学经典理论体系外,同时也能够超越唯物的经典说明宇宙存在的自洽性。因为,自然原理的理论所描述的宇宙无需造物主或创生,也不必解释宇宙起源的问题,更不需要谁来开天辟地或进行第一推动。宇宙的问题是动、力、空的本源存在问题,本源存在没有起源。动、力在空间的自然存在完全可以构成自洽的宇宙动态存在。要理解自然,必须在理解人类的常识之下并超越人类的常识。因为人类的常识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直观经验之上,这种以物质直观下的常识是有限的,是受限于人类主观的感受性。当然,作为人类,这些常识对于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常常以为生活只是连接了直观的物质。《自然原理》传承了【1】、【2】对三个本质存在的确定。只有确定了本质存在之后再进行自然本质之下的一系列逻辑连续性演绎,最后才能圆融地连接经典的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体系。使整个宇宙存在方式的理论体系具有完整的自洽性。通过对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系统分析和归纳之后(参见【1】、【2】),确定了自然本质的存在元素是无形的“动、力、空”,而不是人类可见的物或基本粒子。或者说物和基本粒子是由最本质的动、力、空构成的。有形的万物、基本粒子和无形的一切都是由这三个元素的大小、组织而构成的。而“动、力、空”之间的确定性关系构成了自然动态的一切物质和运动规律,同时也满足了万物和宇宙永恒的动态存在。只是人类对三个无形的“动力空”存在难于通过直观方式获得,只能通过物质中介来归纳。遗憾的是,在理解宇宙问题时,物理和数学的现代模型没能与自然存在的“动力空”完全吻合。或者说人们没有建立与自然规律等效的物理数学模型,最基础的概念仍然沿用牛顿以来的数理概念,所以产生了越来越复杂的理论和概念。同样,众多的玄学也是利用人类意识内容可以无限扩展的特性产生了很多不符合自然逻辑的主观思想和概念。反复深化任何玄学很容易把人类的意识引导到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而产生违背自然的意识内容。没有自然逻辑的引导,企图通过单独的学科或类玄学来解释宇宙的来源,最终将被引导到玄学的死胡同。由人类最强大的国际科学共同体和最被认可、也最接近真理的基础理论物理、数学、粒子物理、量子物理都演绎出宇宙大爆炸的错误结论,况且其他玄学的学术分支。系列著作描述了自然存在、自然存在的三个元素及元素间的关系、人类对元素感知的有限性、对元素集合成为物的感知、物质存在逻辑、及由物质自组织构成的生物、生物具有感知和意识过程的能力、意识过程产生超自然的意识内容,并通过人类特有的科学文化手段保留意识内容、翻译和再现意识内容。可以认为上述是从“动力空自然存在—物质—生物—意识过程—意识内容—超自然”的各个层次上描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在不同层次上对应从数学、物理、哲学、逻辑、人类意识、自然存在意识来解读和界定自然和超自然。经典机械唯物的本质标志着人类现实主义和人类认识世界有限的极限视角。唯物以物质为本质除了不能解决物质的来源,同样也没有办法解决运动的来源、力的来源。虽然动力空理论同样不能解决动力空共同存在的来源,但它们的存在可以合理地解决了它们的来源,也就是内部本身是自己的来源。同时,也可以解决物质和物质运动的自然机理,而且通过物质的动力现象可以证明动、力之间的共同存在、相互存在的自洽关系,而且由这种自洽关系可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物理现象。而以物质为第一性不能解释物质运动的问题,或者解决了有形的物质运动问题,却不能解决力的来源问题。经典中的力改变运动、力等效加速度、力产生运动都是人类对动力共同存在视角有限性的片面解读,唯有理解动力共同存在的全部抽象关系,人类最终认识世界才能获得逻辑上的自洽。在量化方面,用宇宙动力空间方程(自然定律)解释了一切动力关系最为合适、简单、明了。它是通过对自然的规律而归纳的一切动力关系,而不是根据人类直观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以物质为本质存在是人类的直观感觉,以无形的动、力、空为本质是自然存在的逻辑关系。人类的直观不能超越自然的逻辑关系。人类能够直观的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自然本质存在的运动。人类能够通过物质的运动间接地推出力存在,不能直接观察到因物质运动存在而产生的力。因为动力空都是以无形的方式而自然存在的。“无中生有”可以解释为看不见的动力空的规律存在产生人类可以看到的有形物质。其中的“无”不再是真正的“无”,而是人们看不到的动力空存在。因此,“无中生有”是由人类看不到的存在产生可以看得到的物质存在。以物质为第一性是因为人类眼睛一睁开、感官一觉醒、身体一触摸、身体本身的存在都必须依赖可见的“物质”,这种直观、直接的人类感受意识不能不使人类产生强烈的、以物质为第一性的机械唯物主义。但机械的唯物主义仍然不能解决物质的自洽存在、同样也解决不了产生物质运动的第一推动力的来源。因此唯有通过“动力空辩证法”才可以提升辩证法的高度,从而实现自然辩证法要解决的自然存在问题,人类的宇宙观才能获得自然辩证的终极。以前完成几部著作的核心内容将作为本书宇宙存在观。本书的分析都将以这几部书的一些结论作为自然内最基本的定律。部分自然定律的推导和演绎也都是来源于这两本书。几部部著作是从数学、物理、哲学、逻辑、人类意识、自然存在意识来认识自然的原理。自然的全部也就是动力空组织的大小和方向的有序动态,但人类永远难于穷尽自然动力空组织的全部动态。在这里我摘取【1】、【2】的部分结论作为本书的基本框架:1.宇宙内的元素是动、力、空三个元素的共同存在,或认为空间内存在动、力两个共同存在的元素就是宇宙的基本属性。(确定动力空共同存在)2.动力空三个元素者按确定的规则共同构成动力空间体宇宙。(共同存在的规律)3.动力空规则的量化关系是三者的量化关系。(动力规律的量化方程见本书)4.基本粒子是动力在极小空间“自旋”并可以被科技感知的动力空间体。(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人类直观视角,解释物的存在机理及物质结构)5.物质是大动力的小空间叠加。随着动力叠加空间的增加,可以被人类感知为各种物质的空间。其本质仍然是动力的空间组织。(物质的存在逻辑)6.复杂的物质(动力空)具有自组织的功能,并由此产生生物。这是自然界动力组织的量变到质变问题。7.动植物、人类隶属于复杂的动力空(物质)组织。因此生命的本质仍然隶属于动力空间的复杂组织。可以认为生命来源于动力空自组织的过程。(属于自然的范畴)8.意识来源于生命。意识必须分解为意识过程和意识内容两个部分。前者仍然是动力空的动态过程,属于自然存在。后者是脱离了动力空而独立的虚存在,属于非自然的部分,也等价于精神的范畴。9.超自然唯一的具体事件是:精神,即意识内容。它来源于自然,并以非自然的方式虚存在。(确定超自然的来源)五部著作书名:【1】数学与物理的统一之哲学原理【2】宇宙动力原理【3】自然原理【4】宇宙中心说【5】自然原理与宇宙动力原理附录十:科学词汇四级分类定义“科学词汇四级分类”的定义有必要作为重要的论文录入附录的论文集,以资对物理学及科学体系在语言文字的宏观指导。同时,也利于学者对经典的科学词汇和现代科学界流行词汇的随意性产生明晰的鉴别能力。回顾一下四个级别科学词汇的分类如下:一级科学词汇;空、动、力。二级科学词汇;空间尺度(米)、时间(秒)、质量(公斤)。三级科学词汇;可量化的任何复合物理参量。四级科学词汇;不可量化或没有量纲的物理词汇。上面四个级别词汇的定义思想是依照四种概念的归纳与说明:归纳:1级:存在元素;(三个自然元素称为哲学元素,并定义为一级科学元素)2级:存在元素的独立量纲;(三个元素量化的独立量纲及其对应的物理参量)3级:所有可量化和量纲组合的物理参量;(所有物理学可量化的物理参量及单位等)4级:不可量纲的物理词汇;(如黑洞、暗物质等)说明:一级科学词汇是自然存在元素,也是自然哲学逻辑思想严格定义下的三个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确定性的关系:有了空间,才能运动,而运动和力在以自然确定性定律在空间存在,由此产生二级的科学词汇。二级科学词汇是对这三个元素最近似独立量化的词汇和相应的量纲词汇。是数理科学的基础,所以称为二级科学词汇。对应于“空”产生词汇是:空间尺度、长度及单位量纲“米”。空是最纯粹的、可独立量化的自然事件。对应于“动”产生词汇是:运动、运动过程。运动过程量化的单位量纲最近似独立量化的单位量纲的是“秒”。“近似独立”是因为运动需要空间的支持,所以“秒”的生成带着空间元素,从秒的定义可以理解这句话。秒作为二级科学词汇的条件是因为它描述运动元素的周期性的单一量化参量。速度或动量虽然是描述运动的重要参量,但它们因为属于组合量纲,所以属于三级科学词汇。对应于“力”产生词汇是:质量、重量的量化。力和运动的存在关系属于自然宇宙动力定律事件。由于“公斤”是单一量化量纲,而且主要量化目标是自然元素“力”,所以把“质量、重量”和其量纲“公斤”定义为二级科学词汇。三级科学词汇包含了经典物理学所有可量化的物理术语、量纲单位、特殊常数、系数等等。例如:速度、米/秒;加速度、米/秒平方;引力常数G、库仑力系数K等等。四级科学词汇的定义是那些不能量化的词汇,如暗物质、黑洞、微波背景图、动力波等等不可量化的科学词汇,这些科学词汇主要来源于人类观测到极端自然现象产生的命名。更准确地说:是对人类感知觉极端事件的命名,这种命名是没有办法获得量化和量纲被定义为四级科学词汇。上述四种词汇的意义总结如下:一级属于纯自然哲学概念,由于物理学基础是空间动力学,正好赋予一级自然科学词汇动力空对应关系。对三个元素科学的“独立”量化作为连接科学体系的二级词汇是很重要的链接,自然哲学系统是属于没有量化的逻辑体系,而对自然哲学三个元素进行量化可以认为是从哲学到科学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产生了尺度、时间、质量、米、秒、公斤这几个有限的二级科学词汇。一级科学词汇也是经典动力学的最基础内容,这里要说明的是在物理学国际量纲虽然有七个基本单位,即除了上述三个米、秒、公斤具有纯粹的自然属性外,还有电流(安培)、温度(开尔文)物质的量(摩尔)、光强度(坎德拉)四个基本单位,它们分别为是电工学、热力学、粒子、光学学科定义的基本量纲,从单位量纲用人的名称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人为定义的度量,是度量人类感知或实验特定现象:电流、热感、空间粒子的多寡、光感的亮度。因此,这四个物理词汇和对应的量纲虽然是非组合词汇的独立量纲,但其自然属性本质是对动力复杂现象的量化,不是自然独立元素的量化,所以不能列为一级或二级的科学词汇,在此仍归属于组合的物理参量,也就是三级科学词汇。相对严密的科学量化体系、经典物理体系对三个元素组合的各种量化和量纲组合,被定义为三级科学词汇。至于不能参与量化和没有量纲的物理词汇统称为四级科学词汇。自然科学词汇四级分类的定义对于理解自然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归纳科学发展历史,理解学科的物理概念,及对科学意识的归纳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率和意义。附录十一:创作心路及后续构思广宇系列到完成这几部著作的十几个年头,似乎一转眼就过去了。每出版一部著作都要花去3、4年的时间甚至更多,而且截稿之前总还觉得太匆忙和不完美,内心的不完美仍是个人完美主义的作祟和自己对文字表达水平的有限。比较欣慰的是,虽然不完美,但书中所表达和记录的哲学和科学的核心思想能够获得完整的保存,一些超越经典的、新的科学表达方式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对整个自然世界的进一步认识,如对“力”和“时间”的存在解析,对动、力之间的自然存在关系描述及建立相应的数学与物理模型等等。另外,发现自然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之后,能够用广宇图表来归纳自然、超自然世界的统一性及两者之间的隶属关系,使我们能够更明晰地认识宏观的自然世界与超自然世界的链接关系,也使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接纳获得更清晰的科学思想。在创作这个理论的过程中,必须常常控制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尽可能只表达那些非情感的、自然逻辑的内涵,因此经常很羡慕那些小说、科幻的作者、诗人可以在书中无限制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意愿,无限发挥那些逻辑及非逻辑的想像。同样也很佩服一些作家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一部接一部地出版自己的著作。出版广宇理论这样书籍,除了把大部分生活之外的闲暇时间贡献给对自然原理不停的思考外,要把构思表达出来,还必须学会打字、排版、作图、列表、封面设计、出版联系、赠送联系、与读者交流等等作品外的技艺。所有这些以前没有经历的技能,都被这出版的冲动所逾越。因为这个出版的冲动不涉及经济效益、不和任何现实的利益有丝毫的挂钩,没有任何机构给定框架,在这以物质为重的时代,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高度自由、充分发挥个人自由意志的工作。当然,其不好的方面是这样的书绝对不是受众的书,书中除了枯燥,也经常会让读者有啰嗦重复的感觉。但这就是哲学和科学书籍的部分特点。这些因素决定了难于有人愿意持续的参与这项工作及共同分享这种发现带来的喜悦。这种高度的孤独感让我觉得广宇系列确实不是为这个时代而创作的作品,而是为未来那些强烈追求自然真理的人们而创作的作品。当然,对于个人而言,我可以从创作中获得自然及人类文化历史带来的精神力量及创作过程中的快乐与宁静。这是任何物质不可比拟的力量,因有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使写作的工作变得充满乐趣,这种向往的乐趣及无形回报的喜悦和收获是不言而喻的,即使这种乐趣只能独自享用。好在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自己能在主动中一点一滴地学会写作与出版所需要的技能,这个冲动其实仍是对真理探索的冲动,也是对真理认识之后想与人类共同分享真理的冲动。这种共同分享就像我分享了人类科技进步带给我的方便,我同样想把这些自然真理的发现与人们共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后续作品将与时俱进,通过对系部作品的归纳,把那些创新的思想和有益于未来科学发展的理论在各种平台展示,重新完整的列出、修正并深入细化。完成广宇系列思想的展示与传播。在此,例外地借用“创作心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情感,但愿我的心里话不会显得过分的自恋、矫揉造作或妄自尊大,如有,抱歉。附录十二:今日头条西瓜视频交流的十点启示目前,被大众广为接纳的网络交流平台是今日头条及所属关联的西瓜视频、抖音,本学术理论的视频课程及文章也在西瓜视频、抖音、今日头条同步播出,虽然这种学术内容非常小众,但在大众平台仍然能够遇到一些非常好的网友的参与,并提出的一些建议。本以为关注这种学术理论的是老年人居多,然而曾遇到个大一的读者使我改变了这一狭隘的观念,下述是与这个大学生交流之后产生的几点重要启示:宇宙存在三个自然事件:空间、运动、力。动、力、空叠加的量变到质变构成万物世界,包括动植物及人类。物质是空间内动、力存在与人类感官上交互映像的结果。“绝对”和“相对”的哲学分析及两者的关系。“存在”一词的分类及其哲学概念的分析。动力空三个元素按确定性规律存在。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动力关系的回顾、修正与重建。“时间”的分析宇宙整体空间的结构分析及宇宙中心说。为什么要把“意识”分解成两个部分?虽然,上述十条说明很简单,但真正能够理解和接纳它们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用如此多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及定义详尽的说明。即使如此,由于人们长期受到学术历史“正确的熏陶”所产生的常识,恐怕能够接纳这种思想者也寥寥无几,因此,在此比较消极地认为: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写给现代,更是为未来的人们而作。基于上述十点的重要性,在此作尽可能的详细说明。12.1认识到宇宙存在三个自然事件:空间、运动、力第一条是个纯粹哲学概念,即对自然“存在”的解读问题,在此的“存在”是指宇宙三个基本存在元素。其存在及存在关系含有绝对的概念。而所有不确定和相对性都是由此绝对存在及元素存在关系产生的。当然,在人类意识上,还可以把存在分为三个类别。关于这个分类参见论文《存在论》。在哲学本体论中,其核心也是要揭示宇宙万物的存在的元素。即历史上企图对宇宙本体的命名,即一切物质都是由其本体元素构成的。用现代物理角度去理解,即过去的原子论,现代的基本粒子。很有趣的是,无论是哲学家、科学家或唯物唯心主义及神学家,对于这个类似于宇宙本体的问题,他们都企图用一个元素去实现对宇宙的组成或创造,如:唯物、基本粒子、以太、或上帝。本书学术的基础要点是建立在三个自然存在的基础上。也就是宇宙内,无论宏观微观及所有命名的一切皆为动、力、空三个基本元素所构成的。为何选择“动力空”三个元素为宇宙内基本元素?下述三个方面简单说明:三个元素其词是科学共同体最为熟悉、应用最广的经典名词。宇宙空间内任意点都存在这三个元素。三个元素具有绝对的确定性关系、可量化的数理表达关系。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空泛没有确定相关的物理名词。如果上述文字还不能说明清楚第一点,请依目录详细阅读本书相关内容。12.2动、力、空叠加的量变到质变构成了万物世界,包括动植物及人类第二条也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逻辑。既然宇宙本体被确定了,那么万物即由本体元素按“万种(无穷种)”方式构成。这里的万物指的是宇宙内任意点或空间,包括了动植物及人类命名的一切物质事件和非物质(如电磁场、光子、引力场、暗物质、黑洞等等,不包括意识内容)的自然存在事件。第二条的关键在于宇宙本体元素的不同叠加方式构成不同的事物,这一句话的逻辑应该非常清晰。同时提醒了叠加量变到质变的自然机理。这种量变到质变可指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非生命物质到生命结构。这个道理虽然简洁易懂,但它却解决了几千年来关于物的来源问题,把物的起源、宇宙起源或造物主转化为合理的自然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宇宙是三个元素的自然存在。而宇宙内的可见物及任何神奇的事件都是动力空三个元素的量变到质变的动态组织。上述解决了唯物与唯心主义那无休止的争论,这也是自然科学的使命之一。12.3物质是空间内动、力的存在的组织与人类感官上的交互结果第三条仍然是一个现象学与哲学的分析,也是对第二条关于物质问题的进一步说明,从人类感官方面进一步阐述物质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说,人类的可见物不是组成自然界最本质事件,而是人类感官对空间内动、力组织的反映。从这一点上可以认为,人类追求真理历史一直走在主观的道路上,无论是地心说、日心说或大爆炸学说。物质的自然形态除了是动力空本身构成之外,其结果和人类的感知觉也有一定的相关。比如:同样的外界元素集合,色盲和非色盲看到的结果不完全一样。很多的错觉图也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外因(外界)通过内因(感官)一起产生的结果。这个思考角度是物理学家们很缺乏的,因此,对一些外界极端的感官,物理学家们总是通过主观经验进行定论,如大爆炸的宇宙观。在自然探索史上,机械唯物的主观结论常常是人类探索自然的结论,至今也如此。有关这个议题正文也有大量的描述,特别是建立了“Z函数”的数学模型,在这方面有兴趣的可以深入相关章节阅读。12.4“绝对”与“相对”的哲学分析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来,这是一对很有趣、界限分明的纯哲学词汇,但却被日常生活所模糊与俗化。这对看似通俗而常用的词汇是产生悖论、诡辩的最好证词。比如:经常听到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绝对事件,一切都是相对的,这是绝对正确的”。一般人可能会觉的这话通融且很有道理,不太一般的读者可能会从中看到这话的矛盾、悖论和诡辩。理解宇宙学,必须接纳“绝对”和“相对”事件的存在及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与很多友人的交流中,经常听到人们斩钉截铁地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件,一切都是相对的。”这句话作为俗语,听起来似乎蛮客观的,好像坚持绝对存在事件的人属于很固执,表达一切皆相对的人则是通融的。因此,你继续对“绝对存在”的任何说明已然毫无意义,也不能获得任何进展。因为,具有这种思想的人早已经被这句“通俗的真理”锚定,并且会因此大大咧咧地用“不一定”否定一切绝对事件的绝对性。任你的逻辑阐述的如何清晰,只要三个字“不一定”,在争论上似乎就永远占了真理上风。而且在“不一定”俗语的掩盖下,还会产生很多的“可能”:是这样或那样,或可能有,可能没有等等一大堆相对的、不确定的“可能”与“不可能”的猜测和臆测。下述,容我认为读者对“绝对”“相对”已经是“不证自明”的词汇,所以才敢大胆写出如下5个绝对的事件。宇宙是绝对的存在。空间是绝对的存在。运动是绝对的存在。力是绝对的存在。宇宙空间内动力关系是绝对规律存在的。在述及自然界这五个绝对事件的同时,我依然认为读者对5个名词(宇宙、空间、运动、力、规律)中的前3个名词(宇宙、空间、运动)仍然具有不证自明的能力。而对于“力”这个物理名词和“规律”我不敢在此要求全部读者具有不证自明的能力。或许您阅读了本书的相关内容(运动与力的共同同步存在方式)才能获得逻辑上的严密证明。至于绝对规律,就是宇宙的自然动力法则(在西瓜视频网络平台“宇宙中心说”视频或书里里称为宇宙动力第一和第二定律),在此仅作提示。除了上述5个绝对事件,有人可以增添:人是绝对存在的,树木、石头是绝对存在的,水是绝对存在的等等一大堆人类习以为常的存在事件。对上述的绝对增添的否认,下述两条逻辑的任意一条皆可以化解:只有满足在宇宙空间内任意点都存在事件才可以认为是绝对存在。其他人增添的绝对存在内容必须具备充分必要条件才可能存在。换种说法:宇宙内的动力关系组织的结果即可以有人、树木、石头、水等等人类常见事物,也可以没有它们。或者宇宙某个空间没有它们,宇宙仍然存在,空间内的运动、力仍然存在。动力空这种存在才称为绝对存在或称为“自在”,而需要条件的存在可以称为“它在”。由于人类自然探索历史至今对于“自在”这个词汇的忽视,甚至可以认为对“自然”两字的忽视,而对“它在(被创造)”的依赖才造就了起因起源的错误学说,乃至造物主的说教。通过上述,总结一下“绝对”与“相对”这对哲学词汇之间的关系。相对事件是由绝对事件产生的,更具体的可以认为:运动的绝对存在是产生所有相对事件的根源。其次,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力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角和感受。严密的绝对存在事件可以掰手指完成其数量,而相对的事件却有无穷个。每个绝对事件及其组织都可以产生不同的相对性,因此相对性具有无穷个的存在。也因此我们常把相对事件作为世界的普遍性事件。结论:相对事件来源于绝对事件的存在。12.5“存在”一词的分类及其哲学概念分析“存在”一词是个具有强烈哲学味道的顶级词汇。有关对它的分析很容易在本著作里的目录和相关论文找到,在此只做精简的说明。一般地,一个容器被抽真空后,我们可以认为容器里没有了物质,是真空,也常常认为不存在任何东西。容器内是不是“不存在”任何事件?这样认为对吗?上面话的逻辑说明“这个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存在或不存在任何事件吗?其实,从逻辑可以认为这个空间至少存在“空间”自己这个“事件”,从语义都可以赋予其空间的存在逻辑,况且宇宙空间内任意点还存在运动和力(这点可以先不强求理解)。因此,不仅仅应该把物质作为存在,如果把“任意广义的事件”作为存在,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就能更为理性,包容的视角也更为宽广。在这句话里这个空间的“不存在”是以“物”为参照而考量,而不是广义或自然的存在事件。所以机械唯物主义的狭隘观在此显现无疑。因此任意广义“事件的存在”将作为定义“存在”一词的哲学概念。也因此“存在”一词的包容性更为广泛了。任意广义事件的宽泛性处理的不好也可能带来思维的混乱。比如:造物主、神、鬼、灵魂是不是存在?属什么事件的存在?由此必须用同类项、归纳法对“广义存在”进行逻辑的分类,下述对广义存在的二大分类先按物质与精神,这个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分类。然后再对物质和精神的属性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产生出最本质的存在元素。首先必须坚定对物质和精神属性之间关系的确定,简单理清历史纠缠不休的问题。从自然逻辑分析,可以确定物质组织结构的量变到质变决定了精神的内容是由物质产生的,而不是精神产生物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物质的结构,或者说物质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即物质的存在方式上述已经说明了:可见物质是空间内的动力在人类感官的反映。人类感官反映不了的空间仍然充满了动力组织的纠缠。所以,“在这个空间里,什么都不存在”话中的不存在是以物为参考。物是人类可见的一种存在。也因此把物的存在作为“可见存在”的分类,这种可见存在是宇宙自然存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样分类是以选择人类为主的观察结果的分类。或者说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可以认为是最现实的主观。但以自然为本的世界观更为开阔,它对逻辑的归纳,认识了物的存在结构,因此包容了唯物主义。如:空间和力是自然界内的存在事件,这种存在虽然不是以物的方式存在,不能因为人类看不见就否定它们的实际存在,类似这样的不可见的自然存在在此称为“不可见存在”或“无形存在”,虽然人类感官看不到它,但它应该被定义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综上所述:对物的存在分析被分解为自然三个基本元素(动力空)的存在。而精神内容的造物主、神、鬼等等属于量变到质变的物质结构产生的非动力空存在,可以称为非自然或超自然存在。谈到这里,冠于“存在”前面要选择什么定语就是人类文化的习惯选择,如把实际存在、客观存在、可见存在、现实存在都可以用来表达物质的存在。不可见存在、形而上存在、虚无存在原用在意识形态的内容,即二分法“精神”的存在。认为前者决定世界属于唯物主义,认为后者创造世界属于唯心主义。为了与避开与习惯定语混淆,必须建立一个新的词汇,但哲学并非网络用语,这样做是难于被接受的。这样,只有重新进行确定定语的定义域描述。而我认为用“自然、超自然”两个作为定语最合适。动力空三个元素属于自然元素,非三个元素的事件属于超自然元素,则:自然存在是:动力空及其组织。物质是动力空的组织部分,自然存在可以分为人类可见的存在(物质),和不可以见的、组成物质三个元素的动力空。超自然存在是:意识内容。可以和习惯用语“精神内容、思想内容”等效。超自然存在来源于自然组织的量变到质变部分,这句话等效于“物质产生精神”。上述关于对“存在”的分类和分析如果觉得还不是很清楚,建议阅读著作相关章节。12.6动、力、空三个元素按确定性规律组合存在第六条是对现象深入归纳而产生的具有可量化规律的哲学与科学描述。由于寻找出了自然存在元素之间关系的自然律,因此可以建立哲学规律的量化趋势描述,由哲学的趋势量化进一步建立类似的科学量化方程。因此,第六条是从自然哲学转化为自然科学的入门要点。科学量化对于近几百年来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数理基础是由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理论而建立的引力定律及牛顿三大定律。牛顿为物理科学量化基础奠定了前无古人的基础体系。但仍然没有指出动力空绝对的存在及其关系,所以在惯性定律之下提出了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显然脱离了对自然动力定律的逻辑描述,而本专著通过对数学史、物理史、现象学及前人学说的分析、归纳与总结,特别是对自然现象关于动力关系的全面归纳,获得了物理学界未完成的四种力的统一问题、力的来源(或称为力的自然存在机理)、动力在空间的确定性关系等等,建立了宇宙空间内普遍的两个动力定律,完成了从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关于动力自然存在的确定性法则。也就是物理学界追求的所谓统一理论或物理终极理论。关于这个统一理论我把它定义为宇宙动力第一定律和宇宙动力第二定律,这两个定律包容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及三大定律。其方程的建立和说明的内容比较严谨,不在此列出,请参见下一条及“宇宙动力原理”部分内容。前面五条都是谈自然哲学的,第六条一个重要转折点即:对于自然确定性的规律如何通过自然哲学的分析,把它们转化为科学量化的数学等式。这点尤其重要,这也提示我们必须学会对纯粹数学、物理来源于自然的认识,不要把物理公式或数学公式作为崇拜的真理,自然的存在及存在方式的确定性规律才是真理,人类理解其存在逻辑,并把自然的逻辑转化为科学量化的思考方式才是智慧的重要途径,而这种途径的推进是千千万万的哲学家、科学家们把他们的点点滴滴思想留在人类文明进程的集合。这种集合产生了整本的数学手册和物理体系是人类科学文明进程的伟大结晶。科学量化无疑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手段,而正确的自然哲学思想才能够使人类的学术产生所谓的物理统一理论,并因此产生智慧和信仰的源泉。12.7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动力关系的回顾、修正与重建关于动力学,虽然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实验,但具有代表性的,标题上的四个人物提出的动力关系和描述方式是历史上记载最为清晰的,因此,本节即将展开动力历史的分析,并纠正他们存在的不足和可某些借鉴的思想。最后根据自然存在的动力关系,用逻辑、哲学、数理量化的方程建立宇宙动力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这就是所谓的物理统一理论的基础。第七条是具有超前的颠覆性内容。也是继上一条继续深入分析自然动力的具体规律及量化方式。同样是属于把自然哲学逻辑关系过渡到科学量化关系的重要过程。有了这个过程,以后科学理论的很多量化方程的根源要归属到宇宙的这两个动力定律,而物理学某个独立的定律只能作为学科分支的定律,比如牛顿定律是对物质运动规律的有效描述,麦克斯韦方程组是对物理学中电磁学分支的有效描述,熵增原理是对热力学的有效描述等等。这里要说明的是,物理学很多理论的拓展其实都源于牛顿建立的动力学体系,无论是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而牛顿动力学存在的问题(力的来源)一定也会嵌入到其中,使其衍生出的理论出现根源性的误差。由宇宙动力定律量化方式与未来的科学共同体进行学科上的逻辑对接将产生更为理性简洁的量化表达式,同时也会产生更简洁的标准化量纲。(关于量纲标准化初步建议见【数学与物理的统一之哲学原理】第133页)这个标准化量纲的基本单位仅由三个基本元素构成。动(秒s)、力(公斤kg)、空(米m)。然后由它们的三次复合、各种组合、直弧形式构成特定的数理参量:如复合:米、米平方、米立方、秒、秒平方、秒立方、公斤、公斤平方、公斤立方;如组合:米/秒(速度)、米/秒平方(加速度)、动量(kg.m/s)直、弧表达:在量纲上方添加直线或弧线示意。直弧分别代表直线和曲线模式。上述量纲表达动力空三个元素都可在线、面、体、弧上进行量化表达,也有其线、面、体的大小与方向的标量与向量表达。这些量化的量纲如简单的或学过的很好理解,如:米(线)、米平方(面)、米立方(体),而这个统一量纲方式将会出现难于理解的量纲同样有其自然属性,只是我们习惯于过去固化思维或人类感知觉的有效性而难于接受。这个问题暂不在此继续展开。下述不再是以牛顿的动力关系为基础,而是通过自然动力法则重新建立宇宙内的两个动力定律,并通过其哲学方程表述其逻辑关系,然后由哲学比例方程过渡到科学量化方程。动力在空间的关系是宇宙内绝对确定的关系,如何正确描述它们是自然科学最关键的首要任务。历史上,这个工作在直观上、理论上、实践上,最具有代表的是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一路走来所产生的探讨及各种描述,正是这些描述存在不完美而不能统一。也因此才有物理学界追求的物理终极理论或称为物理统一理论。因此,寻求宇宙内确定性事件并正确描述才是物理统一理论最重要的任务。空间是运动存在必不可少的存在事件,而力和运动的存在形式和存在关系一直是历史没有正确解决的任务。力是以人类看不到的方式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事件,具有大小和方向,力的来源是由运动量产生的,离心运动体与其产生的向心力同步的存在,力在宇宙全体空间分布。地球运动产生全体空间的引力就是动力存在的模型示意。换句话说,地球引力的来源不是地球的质量产生的,而是地球的动量产生的,离心的动量产生向心的引力。而且可以证明向心力(引力)的大小与离地球的高度成反比,而不是平方反比。物理学四种力的统一也是这个动力模型,即其他三种力就是这个模型动力的叠加。用这个视角解决了力的来源及四种力的统一逻辑。同样,牛顿引力方程是这个模型特例,著作中有包容牛顿引力方程和库仑定律方程的等效,也有引力平方反比与动力反比的等效说明。引力常数G和库仑力中的常数K是不同惯性系(力系)对应运动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常数。物理统一理论的方程是没有任何常数的,自然界三个元素构成完整的确定性的关系。其逻辑量化表达方式参见著作正文中关于第一定律的由哲学逻辑量化方式产生的科学量化方程。运动量产生超距同步的全体空间向心力分布,称为宇宙动力第一定律!力决定运动状态的大小与方向称为宇宙动力第二定律。第二定律不具备超距,具备同时性。可以用简单一句话说明:运动速度的大小和与那一点力的大小成正比,运动方向由那一点力的方向决定。这种力的属性是充满整个空间,并包围着物体的形成存在。下面谈谈宇宙动力第二定律,第二定律修正并包容牛顿的三大定律。在对力的自然存在定义下,惯性定律中的匀速运动对应于力的常量,变速运动对应于力的变量。下述用一个日常事例说明:推动一部静止的车,车启动是一个加速过程,这个过程中,车确定受到力的增量,而不是模糊不确定的力。要使车永远作匀速运动时,必然要维持给车一个稳定的力,这个力是维持匀速运动的结果。但旧理论维护者会说这个力是克服摩擦力使之平衡作匀速运动。但如果这个力继续加大,加速是绝对的,即力的增量是运动产生加速度,当这个可以远远超过摩擦力而稳定为一个值作高速的匀速运动时,如果您还认为这个匀速运动仍然是这个可以无限巨大的恒力等于摩擦力而作匀速运动的话,我只能继续为您翻开更多的历史。谈到这里,必须为亚里士多德“力维持运动的观点”被全盘错杀翻案。大家都知道,伽利略的斜塔实验是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直观“力维持运动的观点”。亚里士多德除了说“力维持运动”,还说过“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的同时否定了“力维持运动的观点”,并建立了惯性定律。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当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占支配地位,是无容置疑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处下降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较轻的先落地(从经验和考虑现实阻力环境,这个说法也非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