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雾预警等级-编制说明_第1页
海雾预警等级-编制说明_第2页
海雾预警等级-编制说明_第3页
海雾预警等级-编制说明_第4页
海雾预警等级-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2020年列入国家标准

《海雾预警等级》。

2.协作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军方单位(61741部

队和61540部队)。

3.主要工作过程

(1)标准编制的必要性和工作基础

海雾系指发生在海上、岸边和岛屿上空低层大气中,由于水汽凝结而产生的大量水滴或

冰晶使得水平能见度低于1km的天气现象。海雾不像热带和温带气旋那样产生强风暴雨,

而是导致海上的水平能见度显著降低,造成航行的客轮、商船和舰艇等看不见航标,极易发

生偏航、触礁、搁浅,甚至相撞引发海难事故。据国际海事组织统计,有70%的海难交通事

故是由于海雾引起的。海雾不仅影响海上航行和港口作业,还对沿岸航空和公路交通运输有

很大影响,此外,海雾还会阻隔太阳光辐射,使海水水质变坏,导致海水养殖的虾贝等大量

死亡,它还常常致使沿海小麦条锈病发生而减产,造成沿海城市空气污染等,是我国沿海以

及近海海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对海雾进行研究,60-70年代发展较快,但主要限于观测与统

计分析方面。1983年,山东海洋学院王彬华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

一部海雾专著《海雾》。该专著对海雾的分类、世界海雾的分布及变化、海雾发生的水文气

象条件、海雾预报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该书在1985年被翻译成为英文SeaFog,

是20世纪国际海雾研究的经典之作,至今仍作为海雾研究的主要参考书之一。利用中国知网

和其他手段的不完全统计表明,2001—2015年6月共有49篇与雾研究有关的博士和硕士学位

论文,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渐成为我国海雾研究的主力军。“十五”期间,由于卫

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发展海雾遥感监测技术为目标的国家863项目“模块化全天候、

灾害性海雾遥感监测技术”进行了以海雾光谱特性和纹理特征综合分析识别云雾的技术研

究,标志着我国海雾遥感监测研究新起点。现今在国内外气象部门业务运行中,对海雾的预

1

报主要有天气学方法、统计方法和数值预报方法,且数值模式逐渐成为海雾预报的重要方法。

中国气象局于2007年3月成立了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并开展了能见度预报,随着预报

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的拓展,2016年3月正式对外发布海雾预报,因没有海雾预警的标准和规

范,只能发布海雾预报。

随着海上交通、航运等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海上运输能力快速增加,港口年吞吐量数

量持续增长,海上运输和港口吞吐量世界排名前十的我国占据7个,尤其上海港稳居世界第

一,随着我国从海上大国向海上强国目标迈进,无论是海上交通管理部门还是社会公众,都

对海上交通气象服务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2018年2月14日-24日,琼州海峡受海雾影响,造

成低能见度,此次大雾过程持续10天,恰逢春节返程高峰期,高峰期(2月20日)一度超过2

万辆、排队长达20公里、滞留旅客近10万人。此次过程,中央气象台提前3天做出了琼州海

峡有大雾的预测,并发布了海雾预报,但是因为没有预警标准,无法发布预警,公众重视程

度不够,效果大打折扣,对公众和媒体没有起到预警作用。2019年4月23日,我国组织了海

军建军70周年海上活动,当时海上和陆地上的能见度有很大的差异(图1-2),在海军阅兵

期间,陆地上能见度大于2km,而同时间的海上能见度小于100m,受海雾影响阅兵效果也不

尽理想。海上和陆地上的雾无论形成方式、还是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雾的分类都有很多不

同。针对雾的监测、预警和服务,中国气象局已于2014年发布并实施了QX/T227-2014《雾

的预警等级》行业标准,该标准主要适用于陆地雾的预警,针对海雾的预警目前还没有相关

的标准。近几年沿海省市气象台多次询问是否有海雾预警发布标准,于此同时,据调研,军

方海事部门对海雾预警发布标准的需求也比较迫切。在世界海洋范围内,我国近海是属于多

雾的海域,尤其黄海是世界4大海雾中心之一,我国近海海雾受海洋环境的影响,不同海域

海雾多发季节不同,因此,有必要制定有关海雾高影响天气预警等级的国家标准,以规范相

关预报预警业务,进一步提高海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更好地指导相关部门在恶劣天气下采

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国家气象中心曾于2011年获批制定《海雾预警等级》行业标准,该标准通过了标准评

审会,并形成了报批稿,但由于当时海雾业务技术不成熟以及海雾预报能力不足,该标准最

终没有发布实施。经过几年的技术研发积累和业务不断发展,2016年3月国家气象中心正

式对外发布海雾预报,2018年底中央气象台业务科技处组织制定并印发了《中央气象台大

雾预报预警业务规范(试行)》。2019年,面向国家和多个行业部门的紧迫需求,由国家

气象中心牵头,联合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和有关军事部门共同成立了新的起草组,

起草组在2011年《海雾预警等级》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海雾高影响天气预警等级及

2

其等级划分原则的相关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完成了《灾害性天气预警等级海雾》国家标

准及编制说明的起草工作,并于2019年8月13日提交标准征求意见材料。

《灾害性天气预警等级海雾》国家标准的制定是气象领域军民通用重要技术标准研制

的一次有益探索,对于落实国家标准战略,推进军民通用标准的制修订,完善军民标准通用

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有重要意义。

图12019年4月23日海军建军70周年海上活动图

图22019年4月23日青岛和朝连岛能见度情况

(2)征求意见

起草组在完成标准征求意见材料后,于2019年8月14日召开了第一次专家咨询会,重

点讨论了该标准作为国家标准对不同领域行业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与会专家表示该标准作

为国家标准必须征求海洋和军方相关单位的意见,特别是在标准的技术内容方面必须要达成

一致。根据第一次专家咨询会意见,2019年9月11日起草组再次组织召开了一次范围更广

的专家咨询会,邀请了部门内外包含军方专家在内的15名专家主要围绕军民双方在海雾预

报、预警方面的现状和需求,结合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就技术问题进行研讨和意见征集。通过

3

研讨明确了军民双方联合制定这样的一项国标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此外,专家还就标准的

适用范围、术语、海区划分、预警等级划分等给出了不同意见。起草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

进行了修改,并于2019年11月15日召开了第三次专家咨询会,此次主要邀请了海洋部门

和军方的专家针对标准的必要性和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研讨。从2019年8月14

日至2019年11月15日,通过召开专家咨询会、电话及邮件等多种方式,起草组向气象部

门、海事部门、海洋部门以及有关军方单位的27位专家征求意见,累计收到专家反馈27

份,反馈率为100%。其中,无修改意见的专家反馈有3份;其余24位专家总共提出60条

意见。

4.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黄彬、王慧、马春平、柳龙生、赵伟、纪翠玲、张芳冉、赵建

宇、刘娟,其中张芳冉(61741部队)、赵建宇(61741部队)、刘娟(61540部队)为军

方人员,所有人员分工如下:

黄彬,标准起草负责人,主要负责标准起草工作的组织、技术方案的设计以及材料的把

关定稿;

王慧,主要起草人,负责标准征求意见材料的起草和意见征求工作,参加海雾预警等级

及其划分原则的相关研究;

马春平,主要起草人,负责标准材料的起草衔接工作,参加标准的相关研究;

柳龙生,主要起草人,负责海雾的影响分析研究,参加标准征求意见材料的起草工作。

赵伟,主要起草人,承担标准预审查意见的收集整理以及标准材料的修改完善工作;

纪翠玲,主要起草人,承担标准预审查意见的收集整理以及标准材料的修改完善工作;

张芳冉、赵建宇、刘娟,主要起草人,参加标准材料的修改完善工作。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编制原则

通用性原则。据世界海事组织统计,海上交通事故70%由于海雾引起的低能见度造成,

因此海雾被称为“温柔的杀手”。我国是海雾较多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从海上大国向海上

强国目标迈进,无论是海上交通管理部门还是社会公众,都对海上交通气象服务不断提出新

的更高的要求,2018年的琼州海峡海雾事件和2019年的海军70周年阅兵事件均表明,只

有海雾预报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尽快制定海雾预警的标准和规范。海雾预警不光用于气象部

门、同时还要兼顾海洋和军事部门,所以首先要考虑通用性的原则。这也是该标准在征求意

4

见阶段众多专家均比较重视的原则。

科学性。该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是有深厚的研究基础的,2011年由国家气象中心起草制

定的《海雾预警等级》气象行业标准,相关技术内容已经通过了专家评审会,只是由于业务

技术不成熟和预报能力不够所以才没有发布实施,经过8年多的深入研究和业务检验,中央

气象台目前在海雾的预报和预警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积累,并于2018年制定并印发《中央

气象台大雾预报预警业务规范(试行)》。于此同时,此次国家标准的制定还联合了中国气

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和军方单位,军方单位在海雾预报和预警方面也有较多的经验和积

累。基于军民双方的共同经验和共同检验从而能够确保标准内容的科学性。

可操作性。本标准在兼顾技术适用性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各级涉海单位、气象部门的

业务和工作流程,在实际预报业务中考虑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通过该标准的制定,

可对国家级和省、地、市各级气象部门开展海雾预警服务进行统一和规范,有助于统一开展

防灾减灾预警应急处置工作;并且社会公众能够及时获得海雾预警信息,合理安排运输和出

行,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在标准起草过程中,起草组首先重点参考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标》(GB/T

27962-2011)、《海上大风预警等级》(GB/T27958-2011)、《沙尘暴天气等级》(GB/T

20480-2006)、《沙尘暴天气预警》(GB/T28593-2012)、《雾的预报等级》(GB/T27964-2011)

等国家标准,以及《雾的预警等级》(QX/T227-2014)、《高速公路能见度监测及浓雾的

预警预报》(QX/T76-2007)等气象行业标准,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件《国家突

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发[2005]第1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

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文件《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以及

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等行业规范。

海雾预警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首先是依据雾的预报等级国际标准(《雾的预报等级》

GB/T27964-2011),雾的预报等级按照能见度分为轻雾(1000m≤V<10000m),大雾(500

m≤V<1000m),浓雾(200m≤V<500m),强浓雾(50m≤V<200m),特强浓雾(V

<50m)。因为该标准适用于雾的预报和预警,海雾的预警也是依据能见度制定,故海雾的

标准参考雾的预报等级制定海雾预警等级。

5

同时,通过对国内外海雾预警服务和技术方法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了海雾预警的现状,

并分析了解JCOMM(TheJointWMO/IOCTechnicalCommissionforOceanographyandMarine

Meteorology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联合技术委员会)对不同程度的海雾对海上运输、交通状

况的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以及内容。进而根据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及影响程度等的特征,

面向海上交通安全与航运的实际需求,制定适合我国海雾预警分级方法、指标、等级等。

本标准旨在对海雾预警等级及其划分进行规定。在等级划分制定过程中,预警等级的确

定需要重点考虑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分级响应应急处置机制的对应衔接。标准在制定时综合

多部门的意见,充分考虑标准的可操作性和适用范围而制定。

在确定标准主要内容时,依据气象条件对海上交通运输和港口运营、海上养殖等有着重

要的影响,气象指标主要参考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国家气象灾害应

急预案》等气象行业法规规范中相关气象灾害的预警标准,同时结合气象灾害出现对海上交

通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将海雾预警等级划分为三级,分别为“海雾蓝色预警”“海

雾黄色预警”和“海雾橙色预警”。针对具体每一个等级的判断,则主要从海雾的持续时间、

强度、范围以及对海上交通影响以及涉海部门需求的程度来划分等级。

针对海雾的影响范围,在等级判断中我们选用相邻的两个责任海区,主要是采纳了专家

咨询会的专家意见,该表述也获得了多个专家的认可。根据我国海区划分的标准,目前中国

海区总共分为18个,其中海区有大有小,针对海雾的预警也分中央和地方,如果用相邻2

个海区来进行判断有些不科学,所以专家建议在国家标准中使用责任海区,由地方或者相关

部门根据自己的责任海区进一步来细化。

针对海雾预警三个等级的划分,我们分别采用了小于2km,大于1km为蓝色预警,大于0.5km

小于1km为黄色预警,小于0.5km为橙色预警。针对海雾的范围确定主要是考虑到目前海事

部门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经验,这也是起草组在2011年调研中远部门时提供的建议。由于

船舶在海上航行的惯性比较大,所以海雾预警时考虑的范围与陆地雾是完全不同的,目前军

方部门在海雾预报方面采用的标准是:大于2.5海里小于5海里为一层标准,大于1海里小

6

于2.5海里为一层标准,大于0.5海里小于1海里为1层标准,小于0.5海里喂最高预报标

准。此处海雾强度的确定还需要进一步调研各方海事部门的具体作法和需求,并经过多方专

家的论证而定。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在标准起草过程中,起草组选取海雾灾害性天气进行了大量个例分析工作,检验分析本

标准制定的海雾预警等级划分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以2018年琼州海峡持续性大雾天气为例,2018年2月14日至2月24日琼州海峡海上

持续性大雾,因雾持续时间长,共11天。造成琼州海峡(2月15日-25日)长时间停航,

过海车辆严重滞留。尤其在大年初三至初五(2月18日-20日)三天,每日停航超过10个

小时。恰逢春节返程高峰期,每天滞留上万车辆,以2月20日为例一度超过2万辆、排队

长达20公里、滞留旅客近10万人。

针对此次海雾事件,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海洋天气公报》和《海雾预报》,并通过中央

气象台外网、气象影视频道等媒体对外进行发布,相关预报产品也及时发送给中国海上搜救

中心等部门。但是因为没有预警标准,无法发布预警,公众重视程度不够,效果大打折扣。

图1中央气象台海雾预报

7

2018年中央气象台业务处组织制定并印发《中央气象台大雾预报预警业务规范(试

行)》,依据业务规范对外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海雾预警,2019年春节期间,针对琼州海峡

的大雾,中央气象台及时发布预警,海南省气象台发布预警信号,海事部门和港口部门和气

象形成联动机制,确保春运期间的安全保障,受到良好的服务效果。但是这个业务规范只是

针对中央气象台的业务范围而制定的规范,对于沿海省台和涉海部门以及海上交通运输、海

上搜救部门仍需进一步调研,形成可操作性和便于执行的国家标准。

气象灾害预警

大雾预警第8期

预报:聂高臻

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2019年2月4日18时

签发:尹尽勇

中央气象台2月4日18时继续发布海雾黄色预警:

预计,2月4日夜间至5日早晨,琼州海峡东部及雷州半岛

东部近海将有能见度不足1公里的大雾天气。

防御指南:

中央气象台、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提醒受海雾影响航行、作业

的船舶应加强瞭望,控制航速,保持航行安全距离,确保航行安

全。

图2中央气象台海雾预警

(2019年2月4日20时-2月5日08时)

根据以上分析,从气象部门、公路交通和海事部门来看,海雾预警等级标准一方面对公

众有警示意义,另一方面根据预警等级的标准,相应海事部门能更好地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做到节约财力物力和人力。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本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在国内交通、海事部门、气象部门现行的业务技术体制框架下,

立足现阶段具备的实施条件,面向海洋气象服务需求,对海雾的预警等级及其划分原则进行

了规定。本标准兼顾考虑国际海事组织预警标准,国际海事组织对于能见度小于1000米,

和500米发布JCOMM国际海事预警,对国际航运船舶进行预警提示。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8

本标准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中国气象局

令第16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在海上气象服务中的外延;另外,在预警

分级以及不同级别对海上交通的影响上,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海上搜救应急预

案》相对应。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针对海雾的定义和海雾的预警等级划分,专家认为存在前后矛盾,考虑到海雾的定义采

用的是世界气象组织公认的标准定义,但是在海雾预警的具体业务中存在一些不适应,所以

我们根据预警的要求,把海雾定义中的范围进行了弱化,并参考了雾的定义对海雾重新进行

了定义,还需要在标准的征求意见和审查会阶段进一步讨论并达成一致。

针对海雾的范围,多个专家对海区划分存在分歧,有的认为使用气象部门划分的海区,

有的建议征求海洋部门建议重新划分海区,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海区划分国家标准,专家一

致同意按照该标准来划分海区。

针对海雾的预警等级判定,不同专家在持续时间、强度和范围上有不同意见,还需要进

一步调研航运部门的具体经验和要求,并进行详细的专家论证来定。

七、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规定了海上交通运输、海上作业、海上搜救等高影响天气的预警等级,适用于海

上服务高影响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标准内容侧重于业务技术规范,建

议作为推荐性标准。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1.组织措施

2.技术措施

在贯彻标准的过程中,气象部门相关业务承担单位需结合本标准,设立海上服务海雾高

影响天气预警业务流程,构建业务支撑系统,规范预警信息图文产品格式,明确信息发布对

象及途径等。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无。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9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2020年列入国家标准

《海雾预警等级》。

2.协作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军方单位(61741部

队和61540部队)。

3.主要工作过程

(1)标准编制的必要性和工作基础

海雾系指发生在海上、岸边和岛屿上空低层大气中,由于水汽凝结而产生的大量水滴或

冰晶使得水平能见度低于1km的天气现象。海雾不像热带和温带气旋那样产生强风暴雨,

而是导致海上的水平能见度显著降低,造成航行的客轮、商船和舰艇等看不见航标,极易发

生偏航、触礁、搁浅,甚至相撞引发海难事故。据国际海事组织统计,有70%的海难交通事

故是由于海雾引起的。海雾不仅影响海上航行和港口作业,还对沿岸航空和公路交通运输有

很大影响,此外,海雾还会阻隔太阳光辐射,使海水水质变坏,导致海水养殖的虾贝等大量

死亡,它还常常致使沿海小麦条锈病发生而减产,造成沿海城市空气污染等,是我国沿海以

及近海海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对海雾进行研究,60-70年代发展较快,但主要限于观测与统

计分析方面。1983年,山东海洋学院王彬华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

一部海雾专著《海雾》。该专著对海雾的分类、世界海雾的分布及变化、海雾发生的水文气

象条件、海雾预报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该书在1985年被翻译成为英文SeaFog,

是20世纪国际海雾研究的经典之作,至今仍作为海雾研究的主要参考书之一。利用中国知网

和其他手段的不完全统计表明,2001—2015年6月共有49篇与雾研究有关的博士和硕士学位

论文,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渐成为我国海雾研究的主力军。“十五”期间,由于卫

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发展海雾遥感监测技术为目标的国家863项目“模块化全天候、

灾害性海雾遥感监测技术”进行了以海雾光谱特性和纹理特征综合分析识别云雾的技术研

究,标志着我国海雾遥感监测研究新起点。现今在国内外气象部门业务运行中,对海雾的预

1

报主要有天气学方法、统计方法和数值预报方法,且数值模式逐渐成为海雾预报的重要方法。

中国气象局于2007年3月成立了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并开展了能见度预报,随着预报

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的拓展,2016年3月正式对外发布海雾预报,因没有海雾预警的标准和规

范,只能发布海雾预报。

随着海上交通、航运等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海上运输能力快速增加,港口年吞吐量数

量持续增长,海上运输和港口吞吐量世界排名前十的我国占据7个,尤其上海港稳居世界第

一,随着我国从海上大国向海上强国目标迈进,无论是海上交通管理部门还是社会公众,都

对海上交通气象服务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2018年2月14日-24日,琼州海峡受海雾影响,造

成低能见度,此次大雾过程持续10天,恰逢春节返程高峰期,高峰期(2月20日)一度超过2

万辆、排队长达20公里、滞留旅客近10万人。此次过程,中央气象台提前3天做出了琼州海

峡有大雾的预测,并发布了海雾预报,但是因为没有预警标准,无法发布预警,公众重视程

度不够,效果大打折扣,对公众和媒体没有起到预警作用。2019年4月23日,我国组织了海

军建军70周年海上活动,当时海上和陆地上的能见度有很大的差异(图1-2),在海军阅兵

期间,陆地上能见度大于2km,而同时间的海上能见度小于100m,受海雾影响阅兵效果也不

尽理想。海上和陆地上的雾无论形成方式、还是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雾的分类都有很多不

同。针对雾的监测、预警和服务,中国气象局已于2014年发布并实施了QX/T227-2014《雾

的预警等级》行业标准,该标准主要适用于陆地雾的预警,针对海雾的预警目前还没有相关

的标准。近几年沿海省市气象台多次询问是否有海雾预警发布标准,于此同时,据调研,军

方海事部门对海雾预警发布标准的需求也比较迫切。在世界海洋范围内,我国近海是属于多

雾的海域,尤其黄海是世界4大海雾中心之一,我国近海海雾受海洋环境的影响,不同海域

海雾多发季节不同,因此,有必要制定有关海雾高影响天气预警等级的国家标准,以规范相

关预报预警业务,进一步提高海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更好地指导相关部门在恶劣天气下采

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国家气象中心曾于2011年获批制定《海雾预警等级》行业标准,该标准通过了标准评

审会,并形成了报批稿,但由于当时海雾业务技术不成熟以及海雾预报能力不足,该标准最

终没有发布实施。经过几年的技术研发积累和业务不断发展,2016年3月国家气象中心正

式对外发布海雾预报,2018年底中央气象台业务科技处组织制定并印发了《中央气象台大

雾预报预警业务规范(试行)》。2019年,面向国家和多个行业部门的紧迫需求,由国家

气象中心牵头,联合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和有关军事部门共同成立了新的起草组,

起草组在2011年《海雾预警等级》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海雾高影响天气预警等级及

2

其等级划分原则的相关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完成了《灾害性天气预警等级海雾》国家标

准及编制说明的起草工作,并于2019年8月13日提交标准征求意见材料。

《灾害性天气预警等级海雾》国家标准的制定是气象领域军民通用重要技术标准研制

的一次有益探索,对于落实国家标准战略,推进军民通用标准的制修订,完善军民标准通用

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有重要意义。

图12019年4月23日海军建军70周年海上活动图

图22019年4月23日青岛和朝连岛能见度情况

(2)征求意见

起草组在完成标准征求意见材料后,于2019年8月14日召开了第一次专家咨询会,重

点讨论了该标准作为国家标准对不同领域行业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与会专家表示该标准作

为国家标准必须征求海洋和军方相关单位的意见,特别是在标准的技术内容方面必须要达成

一致。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