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雅礼教育集团2023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语文一、课内知识(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1.下列句子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B.下江陵,顺流而东也C.吾师道也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C.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 D.崖限当道者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相与枕藉乎舟中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知东方之既白C.挟飞仙以遨游/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扣舷而歌之4.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故都的秋》中对“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和“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B.《荷塘月色》使用“田田”“亭亭”“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等大量叠词,不但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加强了语意,而且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有一种音韵之美。C.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分别写到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周瑜、曹操,作者都是借以抒怀,其用意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完全一致的。D.《登泰山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用精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清丽景象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指阴历十六,“望”指阴历每月十五,“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指阴历每月初一。B.“赋”是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讲求文采、韵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多借景抒情。C.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许多城市位于河流或山脉南北,以此命名;如湘阴、衡阳等。D.“桐城派”姚鼐《登泰山记》一文中“是月丁未”中的“丁未”为干支之一,文中是用来纪日的。二、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材料一:以人情来解读中国日常社会,首先意味着这个社会的现实基础是家庭或者亲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聚族而居构成了网络社会中成员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通常叫做“乡亲们”。当然,有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并不因此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冲突,但因为该网络突出了人情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矛盾与冲突发生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不能正面冲突或公然决裂,而是面和心不和,彼此有很多积怨,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亲情”的意思不适用于宗亲以外的人际关系,所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情”就更为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人情,作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还具有更加一般性的含义,用来表达中国人对世态或者人世间的认知,比如天理人情、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总之,所谓“人情”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人情处于地方网络中、也可以合并起来叫做“人情网”,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张网的相对稳定性。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情网越封闭越好,因为在此网中所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这个回报无法预期,但不能没有,而且常常是回报的总是比施与的要多一些。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所以人情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回报,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还。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当然,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看一看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是否还存在。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虽然整年都在外面流动、比如打工、上学或移居城市,但他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家乡,比如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春节对中国人来讲意义就非常重大,这是中国人回家的日子。很多情况下,无论一个人流动到多远的地方,他都会在春节之日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如果一个移居外地者,无论如何都不再回到家乡,那么就等于宣告这里的人情没有了。(摘编自翟学伟《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材料二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起。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精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帐,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注:即村庄里的外来客)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聚族而居构成了人们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乡亲们”这一称呼,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B.“人情网”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越封闭越好,因为在人情网中发生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无法预判这个回报的具体时间。C.我们已然能够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形成血缘坐标。虽然空间本身是混然,但是我们可以用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出方向和位置。D.“钱上往来”之后,人和人之间的往来愈加繁重:货币作为往来单位和媒介,可以保证清算的正确性及各人间所得、所欠的信用。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基本内核就是“人情”。家族内靠亲情,社会上靠人情,这就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B.我们可以运用诸如捐助、施舍或慈善等等活动,来改变落后的人情交往模式,因为有的人情债,几代人都还不清。C.成员的社会流动会降低人情网的稳定性,相对而言,在自给自足、人口不需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人情网更加稳定。D.在亲密社群中,“算账”和“清算”就相当于绝交。人们只要有不再往来的需要,也就彼此谁也不欠谁的人情。8.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贫居闹市无人顾,富在深山有远亲B.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C.亲不亲,故乡人D.远亲不如近邻9.每年春节,各地都会出现“春节回乡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庙的回忆(节选)史铁生据说,过去北京城内的每一条胡同都有庙,或大或小总有一座。这或许有夸张成份。但慢慢回想,我住过以及我熟悉的胡同里,确实都有庙或庙的遗迹。在我出生的那条胡同里,与我家院门斜对着,曾经就是一座小庙。从那条胡同一直往东的另一条胡同中,有一座大些的庙,香火犹存。那是奶奶常领我去的地方,庙院很大,松柏森然,夏天的傍晚不管多么燠热难熬,一走进那庙院立刻就觉清凉,我和奶奶并排坐在庙堂的石阶上,享受晚风和月光,看星星一个一个亮起来。僧尼们并不驱赶俗众,更不收门票,见了我们唯颔首微笑,然后静静地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如晚风掀动松柏的脂香似有若无。庙堂中常有法事,钟鼓声、铙钹声、木鱼声,噌噌吰吰,那音乐让人心中犹豫。诵经声如无字的伴歌,好像黑夜的愁叹,好像被灼烤了一白天的土地终于得以舒展便油然飘缭起的雾霭。现在想,大约任何声音、光线、形状、姿态,乃至温度和气息,都在人的心底有着先天的响应,因而很多事可以不懂但能够知道,说不清楚,却永远记住、那大约就是形式的力量。我跑回到奶奶身旁,出于本能我知道了那是另一种地方,或是通向着另一种地方;比如说树林中穿流的雾霭,全是游魂。奶奶听得入神,摇撼她她也不觉,她正从那音乐和诵唱中回想生命,眺望那另一种地方吧。我的年龄无可回想,无以眺望,另一种地方对一个初来的生命是严重的威胁。我钻进奶奶的怀里不敢看,不敢听也不敢想,惟觉幽暝之气弥漫,月光也似冷暗了。大约1979年夏天,某一日,我们正坐在那庙墙下吃午饭,不知从哪儿忽然走来了两个缁衣落发的和尚,一老一少仿佛飘然而至。他们边走边谈,眉目清明,步履轻捷,颦笑之间好像周围的一切都变得空阔甚至是虚拟了。或许是我们的紧张被他们发现,走过我们面前时他们特意地颔首微笑。这一下,让我想起了久违的童年,然后,仍然是那样,他们悄然地走远,像多年以前一样不知走到哪里去了。傍晚,我独自摇着轮椅去找那小庙。我并不明确为什么要去找它,也许只是为了找回童年的某种感觉?总之,我忽然想念起庙,想念起庙堂的屋檐、石阶、门廊,月夜下庙院的幽静与空荒,香缕细细地飘升,然后破碎。我想念起庙的形式。我由衷地想念那令人犹豫的音乐,也许是那样的犹豫,终于符合了我的已经不太年轻的生命。然而,其实,我并不是多么喜欢那样的音乐。那音乐,想一想也依然令人压抑、惶恐、胆战心惊。但以我已经走过的岁月,我不由地回想,不由地眺望,不由地从那音乐的压力之中听见另一种存在了,我并不喜欢它,譬如不能像喜欢生一样地喜欢死。但是要有它。人的心中,先天就埋藏了对它的响应。响应,什么样的响应呢?在我,那永远不会是成就圆满的欣喜,恰恰相反,是残缺明确地显露。眺望越是美好,越是看见自己的丑弱,越是无边,越看到限制。无论再往哪儿去吧,都说明此地并非圆满。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这样,我听见,那犹豫的音乐是提醒着一件事: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这大约就是佛之慈悲的那一个悲字吧。慈呢,便是在这一条无尽无休的路上行走,所要有的持念。1996年春天,我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很远的地方,地球另一面,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天傍晚,我和妻子在街上走,一阵钟声把我们引进了一座小教堂(庙),我看见一个中年女人独自坐在一个角落,默默地望着前方的雕像。她的眉间似有些愁苦,但双手放松地摊开在膝头,心情又似非常宁静,对我们的喧哗一无觉察,或者是我们的喧哗一点也不能搅扰她吧。我心里忽然颤抖——那一瞬间,我以为我看见了我的母亲。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我的黑夜里重复一回:母亲,她并没有死,她只是深深地失望了,对我,或者尤其对这个世界,完全地失望了,困苦的灵魂无处诉告,无以支持,因而她走了,离开我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不再回来。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到底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我便在醒来时、在白日的梦里为它作一个续: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已在幽冥中与她汇合,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在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了。我希望,我把这个梦写出来,我的黑夜从此也有了皈依了。(选自散文集《灵魂的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道北京的每一个胡同都有庙,既突出了庙的多,也表现了北京城的大。B.一老一少和尚的姿态和颔首微笑,让“我”想念起童年的庙,进而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C.“我”和妻子走进教堂的时候喧哗吵闹,打扰了祈祷的中年妇女,但她却不露声色。D.“我”一再在梦中向母亲哭喊,是怀着深重的怨恨,怨母亲没有原谅“我”就撒手人寰。1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寺庙中的钟鼓铙钹、木鱼诵经的声音往往连接着现实的残缺、苦难和死亡,这正是作者说这些音乐“压抑”“令人犹豫”的原因。B.文中的僧人飘然出尘,仿佛世外高人,在作者生命的不同时期一再出现,他们用无言和微笑,一直引领“我”的人生方向。C.本文的语言平白朴实、细腻动人。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美感;叙事抒情简洁克制,蕴含着深沉凝重的情感。D.文中的“庙”与《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作用相似,在对庙的叙写中既包含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深邃思考,也寄托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12.在史铁生不同的人生阶段,庙分别给予了他怎样的领悟?请结合文本分析。13.《庙的回忆》结尾处和《我与地坛》的第二节,史铁生都提及他的母亲。请比较此文结尾处和下面段落写法和内容重点的异同。《我与地坛》: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三、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宋·苏轼《石钟山记》)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由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15.下列对文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指到……去,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中“适”的意义不同。B.乘,指乘坐,与“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登泰山记》)中“乘”意义不同。C.绝,指断绝,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绝”的意思用法相同。D.乃,指竟然,与“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师说》)中“乃”字的意思用法相同。16.下列对文章中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向是()A.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自己对郦道元以及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B.接下来作者才进入记游的部分,也记叙了寺人敲石的行为,听起来似乎已验证了李渤言之有据,但作者仍然存疑。C.绝壁下的大石奇崛,栖鹄与鹳鹤的叫声恐怖,这情形让作者感到害怕而准备返回时,他却在此时听到巨大的水声。D.在详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命名来由的过程后,作者表达了对李渤这种不经充分地实地验证而臆断的思维方式的批评。1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探梅辛弃疾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枝先破玉溪春”,用一“破”字,写溪边的一枝梅花打破春色闭锁的局面,透露了春之消息体现了词人寻梅而如愿的欣喜。B.这首词题为“探梅”,是一首记游词。以“绕江村”“向空山”“归路”等语写出来词人寻梅直至溪山深处,然后尽兴而归的过程。C.该词也是一首咏梅词,词的上片详细描写了早梅的姿色,体现了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D.“花态度”,乃娇媚俗艳之品;“雪精神”,则包含清冷峻洁审美因素。二者既体现审美俗雅之异,又暗示庸人与志士人格之分。19.评论家认为这首词“将诗人访梅之事,爱梅之情写得跌宕生趣”,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叙写客人吹箫助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又以想象着笔写箫声幽怨,使人落泪,“____________”一句令人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人物场景来。(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缘分设定为前世因缘“木石前盟”,这种精神、天性高度匹配,如天作之合的爱情历来是诗人们钟情吟咏的话题,秦观《鹊桥仙》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亦表达相似的咏叹。(3)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说相较于小人,君子自有其追寻与坚守的人生准则:“____________,小人怀土,____________,小人怀惠。”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一)(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也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部分的好奇心。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