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本阅读青海省西宁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辰龙年,是中华民族的生肖年。“龙”这一图腾,将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承续千年的精神力量之源。“龙”自何来,在典籍中有何形容,其演进与流布历程若何,所代表的中华文化象征为何,在新一轮生肖龙年,似乎又有了重新说道的理由。《管子·水地》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神游天地,主司雨水的龙,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保护神。考古发现,中国农作物的栽培有长达万年的历史。在人类力量幼弱的时代,靠天吃饭的先民,敏锐地观测到雨水来自东南亚的季风。为了农业的丰收与生存的安定,先民们便幻化出能屈能伸、能上能下、兴云布雨的东方神龙之象。《说文解字》还做了如下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由上可见,龙是变化莫测的农事之神与时间之神。殷商甲骨文中已经出现“龙”的象形字,甲骨卜辞中多见龙与雨水的记载。在传世文献中,龙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这一记载。上古太昊伏羲属于春天之神,号称“春皇”,也是上古历法的开创者。八卦最先可能是用来测度天时的历法。乾卦六爻也被称为“六龙历”,即“时乘六龙以御天”。六历中初九“潜龙勿用”象征阳气在下,龙角尚未出东方地平线;九二“见龙在田”表示龙星已经显现在东方地平线上,阳光温暖,文德光耀;九五“飞龙在天”象征到了最好的季节,人事也达到最好的状态。在神话历史化的汉、魏时期,龙与上古部落国家首领密切关联。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禹等上古人文先祖,无不与龙有着切近的联系:有的形似,如“伏羲龙状”,黄帝“龙颜有圣德”;有的直接成为龙的传人,如神农母亲女登“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阳山,而生神农”(《河图稽命征》)。闻一多先生曾论述,龙是虚拟的生物,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龙的九似形体,是中华大地上众多民族信仰的融合,也象征着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以龙为图腾的民族对其他民族信仰的接纳。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在“龙”这一形象中得到了生动体现。除汉民族崇龙外,羌族、苗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也都奉龙为图腾。龙为农业民族的司雨之神,同时也是农业国家的保护神和王权的象征。秦王嬴政号为“祖龙”,《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母亲因野外赤龙所感孕育了刘邦。龙与中国帝王结缘,原始的部族信仰上升为帝王信仰。此后,“真龙天子”也成为神化帝王权威的社会习语。虽然汉代王充等反谶纬迷信的思想家专门在《论衡·龙虚篇》中予以辨析,但社会上的龙神信仰传承不息,连满清都是以黄龙旗作为王朝政治的标志。近百年来,龙依然是民族认同的精神源泉。抗日战争中,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龙之精神鼓舞军民上下一心,救亡图存。今天,我们更以龙的传人为信念凝聚海内外华人力量,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复兴华夏民族。(摘编自萧放《神行天地意融九州——甲辰说“龙”》,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由“龙”这一图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的源泉。B.从《管子·水地》和《说文解字》中可以看出,“龙”既能兴云布雨,又能变化莫测,是农事之神与时间之神。C.殷商甲骨文中已经出现“龙”的象形字,甲骨卜辞中也有很多龙与雨水的记载,古籍《管子·水地》中同样也有龙与雨水的记载。D.嬴政、刘邦等帝王都与龙结缘,自嬴政开始,“龙”就成为了帝王信仰,后世的帝王皆称为“真龙天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引述《管子·水地》《说文解字》等内容是为了证明“龙是变化莫测的农事之神与时间之神”。B.闻一多先生论述“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虚拟综合体,费孝通先生说“龙”这一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两者都强调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性。C.在抗日战争中,“龙”的精神鼓舞了军民上下一心,“龙的传人”坚定抗日救国的决心,所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D.材料引述了大量丰富多样的典籍与事例,从不同角度充分彰显了龙之精神的文化自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辰龙年,是中华民族的生肖年,“甲辰龙年”的叫法源于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B.《周易》八卦是用来测度天时的历法。乾卦六爻也被称为“六龙历”,即“时乘六龙以御天”。C.虽然汉代王充等思想家专门在《论衡·龙虚篇》中对“龙”予以辨析,但并未因此影响到社会对“龙”的信仰和尊崇。D.“龙之精神”“龙之信念”今后更能凝聚海内外华人力量,建设伟大祖国,彰显文化自信。【答案】1.D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D.“自嬴政开始,‘龙’就成为了帝王信仰”错误。根据材料第五段“秦王嬴政号为‘祖龙’,《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母亲因野外赤龙所感孕育了刘邦。龙与中国帝王结缘,原始的部族信仰上升为帝王信仰”可知,通过嬴政、汉高祖刘邦的事例,论述了龙与中国帝王结缘,二者是龙成为帝王信仰的典型事件。不能直接判断自嬴政开始,“龙”就成为了帝王信仰。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所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错误。根据材料第六段“抗日战争中,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龙之精神鼓舞军民上下一心,救亡图存”可知,“‘龙’的精神鼓舞了军民上下一心,‘龙的传人’坚定抗日救国的决心”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二者同为论述“龙依然是民族认同的精神源泉”这一观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周易》八卦是用来测度天时的历法”错误。根据材料第三段“八卦最先可能是用来测度天时的历法”可知,原文只是推测,没有确定。故选B。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色”一词从《文心雕龙》开始进入文艺理论的范畴之中,尽管在那时还不具备真正的诗学意义。宋代陈师道对于“本色”的使用使得“本色”具备了诗学意义,并且此时的“本色”已经涉及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诸多问题,例如,严羽将“本色”视为一种与其他文体创作相区别的主要能力和整体风格,而词人张炎则将“本色”视为某种特定的风格特征。总之,宋代文艺理论批评中“本色”的内涵在明代文艺理论中几乎都得到了再现。进入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本色”在宋人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多的内涵,现略举数端如下:明代的文艺理论在辨体时更加注重从时代整体高度对“本色”进行阐释和把握,以“本色”代指时代文体及其所代表的艺术风格特征。就诗文批评而言,明代文人分门立户,标榜自己,攻击他人,而这种相互攻击在诗文批评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宗唐与宗宋的艺术风格之争。而这种争论在明代初期的朱权、李东阳等人已经表现出来,并且在“前后七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在整个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走向了高潮。因而“本色”成为不同的文学流派标举各自推崇时代文体审美风格的代名词。可以说,作为时代风格特征的“本色”更多的是充当着门户之争理论话语的角色。此外,从现代文艺理论的角度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从语言角度界定“本色”也成了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常见现象。这不仅体现在传统的诗文之中,在戏曲中也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戏曲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它的语言并不像传统诗文那样注重“雅正”,而是带有明显的随意性,这就使得它从起源的角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观。尤其是从宋代开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戏曲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因而进一步地深化了它所具有的语言特征。与此同时,传统诗文理论批评中的知识与性情之争更是深刻地影响到了戏曲理论批评。知识与性情关系的问题涉及诗歌创作的问题。宋代的黄庭坚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知识在诗歌创作中成了核心因素,最终形成了“以知识为师”的风气。面对这个问题,戏曲理论家并没有过分看重“知识”,对“文人化”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因而大多数戏曲理论家十分看重直抒胸臆而产生的语言上的自然、通俗与质朴。除了上文提到的“辨体”和语言特性,“本色”在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还与文章本身以及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大致出现在明代中后期,由于王阳明心学的流行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这些条件都使得审美主体更多从自己的内心和情感出发对文艺领域中的特定问题进行思考。在诗文领域中,以唐宋派和公安派为例,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在于都倡导“性灵”,因而在他们看来,那些发自于心性的作品就可以称之为“本色”。同样也正是由于对性情的重视,小说批评家们将自己关注的重心转向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明代文艺批评中的“本色”内涵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的几个变化,主要是由于整体性社会思潮的演变。明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大致进行了两次转型:第一次是王阳明心学的兴起使得文人的关注点从传统的政治教化转向了以内在心性为依据;第二次则是在明代中后期,有一部分有识之士认为王阳明心学所具有的空谈之风造成了人们的空想,从而加剧了社会上的困境。因此,这些文人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出现了向传统儒家文艺观念回归的倾向和趋势。然而第一次转型对“本色”造成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个时期的审美风格并不是传统的以礼节情的“中和”或“温柔敦厚”,而是表现为性格的张扬。(摘编自王长青《明代文艺批评“本色论”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之前,诗歌的创作没有与“本色”联系在一起,直至宋代,“本色”一词才具备了诗学意义。B.朱权与李东阳、“前后七子”等人对唐诗、宋诗高低争论,使整个明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走向高潮。C.明代文艺理论用“本色”代指时代文体及其所代表的艺术风格特征,“本色”往往充当着门户之争理论话语的角色。D.戏曲因自身的特殊性,语言有明显的随意性;宋代以后,戏曲深化了它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而逐渐被人接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谈论典籍和文艺理论批评中的“本色”,然后逐层论述,最后做归因分析。B.文章聚焦明代文艺批评中“本色论”的研究,又关联宋代的相关研究,拓展了文章深度。C.文章第三至五段是递进关系,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本色”内涵。D.文章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多次运用因果论证,展现推导结论的事理关系,逻辑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代的文艺理论家们继承并发展了严羽、张炎关于“本色”的观点,用“本色”来代指时代文体及其所代表的艺术风格特征。B.宋代的黄庭坚重知识,轻性情,而有些戏曲理论家在处理知识与性情的关系上和黄庭坚相悖,他们注重语言的自然、通俗与质朴。C.小说批评家们看重性情,将自己关注的重心转向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与王阳明心学的流行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有关。D.明代社会文化思潮经历两次转型,其中第一次转型对“本色”影响很大,这次转型改变了人们张扬的性格,使人们变得温柔敦厚。【答案】1.C2.C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没有与‘本色’联系在一起”错误。由原文“‘本色’一词从《文心雕龙》开始进入文艺理论的范畴之中,尽管在那时还不具备真正的诗学意义”可知,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本色”一词,虽然还不具备真正的诗学意义,所以宋代之前,诗歌的创作不一定没有与“本色”联系在一起。B.“使整个明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走向高潮”错误。由原文“……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宗唐与宗宋的艺术风格之争。而这种争论在明代初期的朱权、李东阳等人已经表现出来,并且在‘前后七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在整个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走向了高潮”可知,在整个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走向了高潮的是宗唐与宗宋的艺术风格之争。D.“戏曲深化了它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而逐渐被人接受”错误。由原文“尤其是从宋代开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戏曲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因而进一步地深化了它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可知,是戏曲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从而导致了戏曲深化了它所具有的语言特征。选项因果关系错误。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递进关系”错误。文章第三至五段并列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改变了人们张扬的性格,使人们变得温柔敦厚”错误。由原文“这个时期的审美风格并不是传统的以礼节情的‘中和’或‘温柔敦厚’,而是表现为性格的张扬”可知,这次转型改变了人们温柔敦厚的性格,使人们变得张扬。故选D。青海省大通县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90代,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的相关论说,曾引起画坛的轩然大波。当时,张仃先生发表《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一文,与吴冠中的文章形成争鸣之势。两位艺术界的大亨竞相叫板,论辩一时变得白热化,并且成为当年中国画坛论争的最大焦点。这场关于中国画的“笔墨官司”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但这场论争在AI和5G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再度被提起,提倡创新者觉得要以更为开放的心态让中国画迎接世界性的改造,将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都注入中国画创作,而有些创作者则坚持认为应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笔墨仍是中国画的灵魂。对中国画基本问题的探讨,实际上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到了50年代,关于新国画运动及中国画教学方法也有论辩。每一次时代变革发展的现实因素被带入,都会引起有关中国画的论争。回到90年代那场“笔墨官司”,其实吴冠中当年“笔墨等于零”的感慨是针对“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而言,并不是对中国画笔墨的完全否定。吴冠中本身精通水墨,笔墨的点线面被他在江南水乡等画面上发挥到了极致,他将笔墨线条运用到了自己的油画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气韵。在世界画种中,能够以国别称呼的并不多,中国画是其中之一。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种的重要形式,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韩拙《山水纯全集》),“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笪重光《画筌》),脱离了笔墨,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只能将其作为“综合艺术”等来看待。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它是包容的、开阔的、创新的。千百年中,它形成了江潮汹涌、百舸争流、万千风格的生态。近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周韶华的拷贝纸收缩法、崔振宽的浑融墨法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范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中国画本身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国式的笔墨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根”性,是不可改变也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在当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影响的今天,中国的艺术家无意以中国画改造别国的画种,其他的画种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画的特质和本性,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但不应改变对方最根本的特质。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画代替不了西画,西画也代替不了中国画。几千年形成的审美观念及语言形式,已经融入民族的基因与血脉。坚守中国画的基本理念,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在创作观念上我们是开放包容的,但在核心的理念中,我们保持着传统的文化自信,这种传统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现代精神。(摘编自吴川淮《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笔墨官司”是指20世纪90年代中国画坛分别以吴冠中和张仃为代表的关于中国画“笔墨”价值的争论。B.吴冠中精通水墨并在作画时将笔墨的点线面发挥到极致,但他反对脱离具体画面孤立地追求笔墨技巧。C.中国画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不断创新,今已形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为世界艺术创作提供了经验。D.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需坚守不移;脱离笔墨的创作,就不是中国画了,也会让我们失掉文化自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的(3分)()A.文章第一段用一场“笔墨官司”引出话题,并提出“笔墨仍是中国画的灵魂”的中心论点。B.文章第二段以吴冠中本人的创作特点为依据,指出“笔墨等于零”这个观点存在的不足。C.文章第三段运用引用论证,论述笔墨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D.文章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由特殊到一般,层层递进,逐渐深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I和5G技术的发展也影响到中国画的创作理念,部分创作者认为中国画应充分利用新技术等与世界接轨。B.从20世纪初到如今,只有三次关于中国画的论争,而每一次都是由被带入的时代变革发展的现实因素引发的。C.中国画历史悠久,意蕴丰厚,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以国别称呼且保持独立性的画种,笔墨是其最鲜明的体现。D.我们既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创作观念,与世界上其他画种进行交流互鉴,又要坚守中国式笔墨语言这个底线。1.D(“也会让我们失掉文化自信”错,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在核心的理念中,我们保持着传统的文化自信”,并未提及脱离笔墨会失掉文化自信。)2.C(A项,“并提出‘笔墨仍是中国画的灵魂’的中心论点”错,文章第一段只是抛出“提倡创新者”和“有些创作者”各自的观点,作者尚未明确表示认同哪一方的观点。B项,“指出‘笔墨等于零’这个观点存在的不足”错,第二段以吴冠中本人的创作特点为依据,意在指出不能片面地理解他提出的“笔墨等于零”这个观点,作者并未指出该观点存在不足。D项,“由特殊到一般”错,文章上下文的论述内容不存在特殊和一般的区别。)3.B(无中生有,曲解文意,文中提到了20世纪初、50年代和90年代三次关于中国画的论争,但不意味着相关论争只发生过这三次;文中说“每一次时代变革发展的现实因素被带入,都会引起有关中国画的争论”,不等于“每一次都是由被带入的时代变革发展的现实因素引发的”。)青海省百所名校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究竟是越来越一体化、趋同化,还是更应该注意保存文化的多元性?在文化层面,我认为要有主体意识。如果缺乏主体意识,这个民族的灵魂就没有立足点。我们只有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够去跟其他的文化交流、对话,才能够去向别人学习和吸收。正因为我们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不坚定,或者不明确,所以对外来文化吸收也就非常盲目。进而对文化走向不明确,所谓的主体意识,其实就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近百年来,我们一方面不停地在批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削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使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不了解。文化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价值观念上,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个体的价值,而中国文化更多地重视群体的价值,强调个人利益及从群体利益。这种差异来源于不同的生命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认为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根源,所谓天地合气。阴阳之气一合,万物就生长,所以天地是生命的根源。而生命是分类的,每一类都有它自己的根源,就是祖先。天地是生之本,祖先是类之本,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只是价值生命链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在整体的生命链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个体生命有生有死,但族类生命是要不断延续的。我们常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人的这种生命观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生命观,你做事情一定想到要给后人留有余地,应该给后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不是我这一代用完就完了。文化还体现为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有很多独特的东西,比如说,强调考虑问题要从全局出发,当各个部分集合成一个整体以后,整体里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跟其他的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我们不能够再把它从整体中还原出来;强调我们思考问题、读书、倾听人讲话时,不要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而是要去体会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精神、含义,因为中国人讲文以载道,所以我们要去发现语言文字里面承载的道理;强调在动态中看待问题,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等。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思维方式为主,它确实缺少像西方近代理性主义那样的科学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实证科学思维模式到了20世纪相对论出现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物理学中大量使用庄子所谓的混沌理论、模糊逻辑的理论,把中国的阴阳、道家的自然、禅宗的修禅这样的概念都用到现代物理学中去了,科学的研究也已经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研究,而是把很多动态的研究方式、思考方式关联进去了。我们现在很多人还留恋科学的、静态的、逻辑的线性思维模式,他们难以明白中国原来那种人文思路。所以说思维方式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要树立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首先必须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说重新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方式,文化还体现为生活样式、衣食住行的方式,以及信仰习俗等。不同文化背景下面的生活样式是不同的。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信仰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样式、信仰习俗都是可以看得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相对来讲则是隐藏在背后的一种文化,这四个方面两两相生。比如说香港比内地洋化得多,但是他们的传统习惯方面又比我们深刻得多,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变了,但是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而在我们内地,“文化大革命”彻底从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两个层面铲除了传统的根子,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会受到影响。所以说,要真正树立起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必须要从这四个层面来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它重新落实到我们的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里面去。(摘编自楼宇烈《增强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以“仁者自爱”说开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缺乏自尊和自信,将会导致文化主体意识缺乏,文化走向不明确。B.文化主体意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立足点,是与其他的文化交流、对话、学习的基石。C.我们认为个体生命必须在整体的生命链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大的生命观。D.要真正树立起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首先要从价值观念、生活样式的坚守方面着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文化的具体体现,这三个方面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对文化是应该一体化、趋同化还是多元化虽然没有直接作答,但表现出了明显的倾向性。C.文章以现代物理学中大量使用中国的理论及概念一事来解释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要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就必须认真审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B.不同的生命观使得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个体的价值,而中国文化更多的是重视群体的价值。C.我们要抛弃以人文思维方式为主的思维方式,学习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D.当前,实证科学思维模式已发生了变化,它把很多动态的研究方式、思考方式关联进去了。【答案】1.D2.B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首先要从价值观念、生活样式的坚守方面着手”错误。由原文“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它重新落实到我们的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里面去”可知,应是先从生活样式、信仰习俗方面着手。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错误,逻辑上是并列的。C.“来解释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错误,文章以现代物理学中大量使用中国的理论及概念一事来解释西方思维模式的变化。D.“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错误,论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我们要抛弃以人文思维方式为主的思维方式”错误,由原文“必须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可知,应是要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抛弃。故选C。青海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协作考试模拟预测(二模)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经学与诗学之间存在着一个互为向度的空间。诗学因有“经学向度”而更具崇高感,经学因有“诗学向度”而更具渗透力。经学的“诗学向度”存在于儒家核心经典的基因和本体中。“十三经”中除与诗学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诗经》之外,其他“十二经”也触及诸多对诗学影响深远的命题。例如《周易》比类取象、《左传》歌诗必类等表述就具有鲜明的表现论色彩,又如《春秋》微言大义、《论语》兴观群怨等论点也涉及重要的功能论命题。经学的“诗学向度”根源于“天人合一”且“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经学“天”“人”并重,但对“天”的关注本质上仍是对“人”的关注;而“诗”是公认的表现“人”的本质特征如精神、情志、心灵等最直接、最深入的艺术形式之一。刘熙载提出“诗为天人之合”的论断,实际是在“天”“人”并重的同时凸显了“人”的重要性,且将经学的“诗学向度”问题顺理成章地推演为诗学理论命题。诗学的“经学向度”浸润于中国诗学浓厚的伦理道德意识。从《离骚》的香草美人到汉大赋的“造构文辞,终以讽劝”,再到杜诗的“致君尧舜”和“大庇天下”,纯美的形式必须蕴含纯正的义理,才能具备成为经典的合理性。这一传统不仅体现在五、七言古体或律体诗的创作与批评中,还进一步体现在歌谣、颂赞、词曲乃至戏剧、绘画的创作与批评中。例如,历来被视为“小道”的词,清人在尊体运动中往往从经学中寻找理论资源,朱彝尊认为“词虽小技”,其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焦循更是认为词与诗一样因能补救经学导致的“抑塞沉困,机不可转”,而“有益于经学不浅”,这些批评使诗学的“经学向度”内涵更加丰富。诗学的“经学向度”根植于人类普遍的崇高心理。正如孔颖达所言:“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为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坠,故一名而三训也。”三训相承相合,同时蕴含了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虽然中西方“诗学”的概念内涵有所区别,但是它们都旨在以富于美感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人类的心灵、情志与道德,进而发掘人性、理性与美德。这些具有崇高感的追求,是经学的题中之义,也是诗学无法忽视的功能目的。经学与诗学之间至少存在三座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标准股份赠与合同样本
- 2024年度企业信息化建设合同标的、项目内容与实施步骤详细说明
- 二零二四年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具体条款
- 2024版劳动合同解除条件及赔偿条款
- 2024版厂房租赁合同租赁期限、租金调整及维修责任等详细内容
- 一次性付款的2024年度房屋买卖合同问答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租赁合同:餐厅招租与经营权转让协议
- 最简单购销合同范本
- 2024版股权激励合同范本大全
- 二零二四年度食品生产与销售独家代理合同3篇
- (中金)银行业分析框架ppt课件
- 《色彩搭配》PPT课件(教学)
- 《颈椎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完整版)
- 广州供电局输电部高压电缆运行工作介绍
- (完整版)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器件习题
- 学校课程规划方案
- 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
- 四年级数学期中质量分析ppt
- 兴趣小组活动
- 营运资金测算表
- 隧道检测报告二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