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B/3D/wKhkFmZZGC2AI6B_AAFhTV5AbEA522.jpg)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B/3D/wKhkFmZZGC2AI6B_AAFhTV5AbEA5222.jpg)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B/3D/wKhkFmZZGC2AI6B_AAFhTV5AbEA5223.jpg)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B/3D/wKhkFmZZGC2AI6B_AAFhTV5AbEA5224.jpg)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0B/3D/wKhkFmZZGC2AI6B_AAFhTV5AbEA52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被人尊称为?孟子被人尊称为?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姓名:孟子,名____生卒:约前372—前289籍贯: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
身份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_____”。一
知人论世1.认识作者轲亚圣思想主张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______”口号,兼言仁与义。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功夫,成为宋代理学心性说之本。代表作品《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代表作品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______》《_____》两篇以及《______》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仁政大学中庸论语2.了解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场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询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齐桓
晋文“齐桓”: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春秋五霸之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日益强盛。“晋文”: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第二十二任君主,文治武功卓著。在赵衰、魏武子、介之推等贤才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解读题目就是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事”:他们实行的是“霸道”,文中齐宣王以此为话题,而孟子转移了话题,谈论“王道”之必须,“霸道”之不可行。读文本,正字音胡龁hé觳觫húsù褊小biǎn忖度cǔnduó便嬖piánbì吾惛hūn畜妻子xù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
tì二初读文本1.读正文,通文意解释词语(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
)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
),则王(
)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
)而王,莫之能御(
)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某一类人不得已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安民,养民阻挡(1)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王道”,施行仁政,保民而王。2.读正文,初思考
(2)
齐宣王询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回答“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否符合事实?明确:不符合事实。据《孟子》,孔子作《春秋》,主要是记载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孟子·离娄下》)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目的:巧换话题,化被动为主动,掌握谈话的主动权。解释词语(2)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
)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
)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
)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
)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往释放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走向替换“之乎”的合音吝惜,舍不得的确狭小解释词语(3)曰:“王无异(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
)恶(
)知之?王若隐(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
)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
)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也。”对……感到奇怪他们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痛惜,哀怜区别理所当然这,指以羊易牛厨房解释词语(4)王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
)行之,反(
)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同“悦”,高兴揣测这样回头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2.读正文,初思考(1)齐宣王为什么要用羊替牛衅钟?答案齐宣王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因而产生不忍之心,所以他要用羊替牛衅钟。(2)对于齐国百姓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是出于吝惜的看法,孟子有何见解?答案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惜,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齐宣王见牛而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小的不同。
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齐宣王对此表示怀疑。孟子是如何打消他的疑虑、因势利导获取其信任的?请用三段论的形式来展示孟子的论证逻辑。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是一种常用的推理形式。早在古希腊的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已经提出了相当完整的三段论理论。它包含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例】大前提:所有人都是必死的。
小前提:
结论:
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是必死的。用三段论来揭示孟子的论证逻辑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如果有不忍之心,就有行王道仁政的可能(基础)。
以羊易牛证明你有不忍之心。你有行王道的可能(基础)。“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
)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
)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
)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何以(
)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
)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偏偏、却因为表示被动表现怎么、用什么区分告诉解释词语(5)曰:“有复(
)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
)之乎?”
曰:“否。”禀报视力整车的柴火相信‘刑(
)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言举(
)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
),然后知轻重;度(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
)之!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正妻,一说为贤妻治理拿天下妻子儿女称量丈量考虑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敬爱爱护解释词语
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1)类比论证不为,非不能力举百钧,不举一羽——不用力明察秋毫,不见舆薪——不用明恩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不用恩
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2)对比设喻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王道易行推恩的重要性解释词语(6)“抑(
)王兴甲兵,危(
)士臣,构怨(
)于诸侯,然后快(
)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使……处于险境结怨痛快解释词语(7)曰:“为肥甘(
)不足于口与?轻暖(
)不足于体与?抑(
)为采色(
)不足视于目与?声音(
)不足听于耳与?便嬖(
)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
)土地,朝(
)秦楚,莅(
)中国(
)而抚四夷也。以若(
)所为,求若所欲,犹(
)缘(
)木而求鱼也。”指美味的食物指轻软暖和的衣服或者,还是指绚丽的颜色。“采”同“彩”指音乐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开辟使……朝见统治古代指中原地区如此犹如攀登,爬解释词语(8)王曰:“若(
)是其甚与?”曰:“殆(
)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像恐怕,可能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
)有其一。以一服(
)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
)亦反(
)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
)其君者皆欲赴诉(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使…降服同“盍”,何不回到同“途”,道路憎恨奔走求告王曰:“吾惛(
),不能进于是(
)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
),请尝试(
)之。”不明事理,糊涂达到这一步愚钝试行
在孟子发出了“推恩足以保四海”的议论后,齐宣王没有说话,可见他对孟子的主张没有太大的兴趣,更不会接受和实行王道。孟子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思路和论证方法,让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呢?(1)应对思路
①引出大欲。孟子抓住“大欲”,连连反问,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②指出后必有灾,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③提倡仁政
孟子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2)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缘木求鱼孟子将齐国“以一服八”(行霸道)的结果和“发政施仁”(行王道)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前者与邹国敌楚的结果一样——必败,后者则“莫之能御”。邹楚之战“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与之?”孟子为齐宣王描绘了一幅行王道后的美好蓝图。面对这种“天下归心”的局面,哪位君王能够不动心呢?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解释词语曰:“无恒产(
)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
)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
)辟(
)邪侈(
),无不为已。及(
)陷于罪,然后从而(
)刑(
)之,是罔(
)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
)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
)妻子,乐岁(
)终身饱,凶年(
)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至于放纵不正过度等,等到接着就处罚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规定养活丰年荒年容易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
)救死(
)而恐不赡(
),奚(
)暇(
)治(
)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
)、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庠序(
)之教,申(
)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
)者不负(
)戴(
)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只是摆脱死亡足何空闲讲求种植穿小猪猪季节。这里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指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用作动词,慎重办理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申诫,告诫敬爱兄长头发花白。“颁”同“斑”背东西顶东西(1)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明君制民之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保民”对于王道的重要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
这个部分,孟子采取了论证方法来论述自己“保民而王”主张呢?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物质精神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3.通文意,画导图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填出右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学案12页)保民而王以羊易牛辟土地,朝秦楚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拓展: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在当时能否被接受和实现?为什么?明确:难以被接受和实现。无法真正吸引那些热衷攻伐和争霸的当权者。原因:①时代背景。孟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父子相残、战乱不息、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大国关心的是如何称霸诸侯,乃至一统天下;小国关心的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武力、权谋、法制、霸道是各国国君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制民之产发展经济、富民教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而战乱年代,是不会有这样的机会的。所以,在那样的乱世,孟子的仁政与王道,当然就显得不合时宜。②“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民本思想”注定其立场与君王立场不一样。“推恩”、制民之产、实行仁政等举措都会不同程度地损害君王的利益,因而不会被君王采纳。三基础梳理1.通假字(1)王说:________________(2)为长者折枝:________________(3)刑于寡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盖亦反其本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__________(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________________(7)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悦”,高兴同“肢”,肢体同“型”,典范、榜样,用作动词,做榜样“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同“彩”同“途”,道路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同“斑”。“斑白”,花白2.古今异义(1)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古义:_________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的原因。从而推广到。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____________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6)然后从而刑之古义:__________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妻子儿女。中原地区。接着就。3.一词多义(1)道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____________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③臣之所好者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⑤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2)诚①诚有百姓者:____________②是诚何心哉:____________③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__________________动词,讲述名词,道路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名词,风尚名词,道德、学问副词,的确副词,究竟名词,诚意、诚心(3)舍①舍之!吾不忍其觳觫:______②舍南舍北皆春水:______③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______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____________(4)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____________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______________③是故明君制民之产:____________________释放房屋停止舍弃,放弃名词,视力形容词,明确形容词,明智,贤明(5)及①今恩足以及禽兽:__________________②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________________③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______④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_______(6)其①吾不忍其觳觫:__________②若是其甚与:______________③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______________④天下之欲疾其君者:______________⑤其若是,孰能御之:____________动词,涉及,推及动词,等,等到动词,比得上动词,至,到代词,它副词,表推测代词,其中的代词,他们的连词,如果4.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无以,则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刑于寡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然后从而刑之:__________________④是罔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___(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朝秦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以一服八: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同“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名词作动词,处罚同“网”,名词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名词作动词,种名词作动词,穿使动用法,使……听到使动用法,使……朝见使动用法,使……臣服(3)形容词的活用①是以君子远庖厨也: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__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____________________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轻暖不足于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小固不可以敌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寡固不可以敌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弱固不可以敌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危士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⑪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动词,远离形容词作动词,敬爱形容词作名词,视力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人口少的国家/人口多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大的国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形容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5.文言句式(1)无伤也,是乃仁术也:________(2)是诚不能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________(3)吾何快于是: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二手车寄售代理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吊车租赁与施工现场管理服务协议
- 2025年车贷居间服务收费标准合同范本
- 建立适应性强的财务体系计划
- 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计划
- 教学工作创新方向计划
- 年度战略性谈判的技巧分享计划
- 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安排计划
- 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计划
- 高危作业的安全保障措施优化计划
- 英语演讲技巧和欣赏课件
- 物流托运单模板
- CNC设备具体参数
- 湿式石灰石法烟气脱硫的工艺流程
- 7S目视化管理标准
- 酒店成本管理系统PICC
- 文科学术规范与学术论文写作课件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下册全册教案
- 【员工关系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
- 电动机润滑档案
- 联通光缆及传输网络抢修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