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训练-易水诗(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训练-易水诗(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训练-易水诗(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训练-易水诗(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训练-易水诗(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易水诗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易水

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谖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州即今山西太原,此地战刀以锋利著称于世,人们称为“并刀”。诗人一开章暗用典

故: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

B.燕赵藏龙卧虎、多慷慨悲歌之士,这里曾涌现出烛之武、荆轲、高渐离、毛遂等英

雄豪侠。燕赵文化具有不畏强暴、勇于献身、侠义悲壮的阳刚之美。

C.此诗“言近旨远”。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情,

由家中赴京师过易水的时候,有感于八百多年前荆轲的慷慨悲歌,情怀激荡。

D."风萧萧兮易水寒”是以哀景衬哀情,以天地悠惨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

“易水潺漫云草碧”则是以乐景衬哀情,由所见易水美景引出忧时忧国之情。

2.尾句“可怜无处送荆卿”的“可怜”一词包含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

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

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

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B.首句破空而来,直入史事,同时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

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作者在荆轲

这一形象中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

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4.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联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易水

汪元量①

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

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砧杵远闻添客泪,鼓颦②才动起人愁。

当年击筑③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

【注】①汪元量:南宋宫廷琴师。宋亡后被俘北去。此诗为北上燕京途经易水时所作。②鼓

颦: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③筑:古乐器,典出《史记》“高渐离击筑,荆轲和

而歌。”荆轲刺秦临行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刺秦事败,荆轲身

死。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时节,诗人才卸征鞍,又上孤舟,一“卸”一“上”,虽然用语平淡,却写尽羁旅行

役之苦。

B.颔联写景视听结合,“烟笼古木”、“月印平沙”写出了夜色之美,猿声、雁鸣突出了夜

的静谧。

C.远处传来捣衣的砧杵声,使飘零游子不由伤感落泪;鬣鼓之声才响起,就惹起了诗

人无尽的愁思。

D.尾联照应诗题,都是写当年易水送别场景:二人击筑悲歌时,慷慨诀别的气氛使寒

波也为之凝滞。

6.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各题。

易水

[唐]胡曾

一旦秦皇马角生①,燕丹归北送荆卿。

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

【注】①《燕丹子》载:“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

谬言日:‘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渡易水

[明]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③,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谖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陈子龙:明末抗清义士。②并刀:一种锋利的刀。③匣中鸣: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

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水》前两句从咏史写起,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易水送别的背景。

B.《易水》后两句回到现实,以行人的口吻说“东流易水声”中包含“无穷恨

C.《渡易水》前两句运用典故,借名刀在匣子里发出鸣响,抒发不平之气。

D.《渡易水》后两句写易水美景,以议论作结,强烈表达了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情。

8.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易水怀古

贾岛

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

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箫萧。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古体,题材是咏史怀古,语言浅显直白,诗风慷慨雄壮。

B.首联凭吊荆轲,写荆轲看重名节,为名节而死,他刚烈的节操载于前朝历史。

C.领联中作者表达了对荆轲刺秦心志的赞叹,认为不能以一时成败来评判荆轲。

D.颈联以萧萧寒风来渲染悲壮的氛围,表现诗人对荆轲英雄末路的无奈和感伤。

10.“易水”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易水歌

陈子龙①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⑦一唱心茫茫。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督亢⑦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④。

注释:①陈子龙:明末抗清志士,明亡后,清兵陷南京,开展抗清活动,事败投水殉国。②

骊驹:《诗》篇名。③督亢:古地名,战国燕的膏腴之地。④庆卿:即荆轲。博浪沙:地名。

张良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

11.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A.咏史B.送别C.边塞D.咏怀

1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反清复明的心志。

B.本诗展现了荆轲在秦殿上大义凛然的形象。

C.篇终用典委婉地写出诗人报国无门的忧愤。

D.全篇紧紧围绕历史事件叙述、抒情、言志。

13.前人评价陈子龙的这首诗有杜诗的“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D2.河山依旧,可惜再找不到像荆轲那样的壮士。抒发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赞扬,

以及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慨,忧时忧国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以乐景衬哀情”错,“易

水潺漫云草碧”意思是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并非乐景,写山河依旧却物是人非事事

休,客观实写眼前所见景物,突出今非昔比之感慨。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句词语、解读思想感情的能力。尾句“可怜无处送荆卿”直抒胸臆,

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

惋惜,其实,不正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吗?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

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陈子龙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

这,不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么?由家中赴京师过易水的时候,有感于八百多年前荆轲的慷慨

悲歌,情怀激荡。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

苍凉悲壮。时刻关心着国家民族命运的陈子龙,已经预感到不久将会有国破家亡的惨祸了,

,,可怜,,二字下得正好。昏庸腐朽的明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本不值得为它唱挽

歌;可是,诗人为之倡导的大敌当前,敢于英勇赴死的荆轲式英雄主义精神非常值得后来者

珍视。

3.A4.(1)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

(2)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不满现实的愤慨之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3)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错误。“壮士”一词,此处是特指,指的是本诗写作的对

象荆轲。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先,“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两句诗,写易水送别的典故,易水送别友人的壮烈场景,

展示出了诗人对荆轲慷慨赴义的敬仰之情,也侧面写出了荆轲勇猛的英雄形象。

其次,“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中,通过英雄已逝与易水仍寒进行对比,写出了诗

人对英雄已逝的感慨;而现实中,结合诗后的注释“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

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等内容,可知,诗人自己佗候失志,身受迫害,通过与荆轲的对比,抒写对现实不满以及想

如英雄一般为李唐王朝效力而无处施展的愤懑与苦闷之情。

最后,这首诗的题目是《于易水送人》,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以易水送别的典故,来表达

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5.D6.①首联描绘了一幅冷清萧瑟的古渡秋景图。

②深秋时节,诗人卸罢征鞍又孤舟北上,入目所见芦苇萧萧,古渡口边冷冷清清,渲染出一

片冷落萧条的气氛。

③古渡、孤舟自然引出诗人的羁旅之愁、漂泊之感、故国之思,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

调。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是写当年易水送别场景:二人击筑悲歌时,慷慨诀别的气氛使寒波也为之凝滞”错误。尾

联照应诗题,“一片寒光”是英雄逝去后眼前空余的冷落之景,易水的“寒光”蕴藏着诗人的主

观情意。“击筑悲歌”的往昔与“一片寒光”的眼前之景,一虚一实,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作用的能力。

“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的意思是:古老的渡口边,芦苇萧萧,显出一派冷落萧

条的景象,卸罢征鞍,又登上北上的孤舟。

首联描绘了一幅冷清萧瑟的古渡秋景图。深秋时节,诗人才卸征鞍,又上孤舟,入目所见芦

苇萧萧,古渡口边冷冷清清,渲染出一片冷落萧条的气氛。一“卸”一“上”,虽然用语平淡,

却写尽羁旅行役之苦,漂泊之感。远处传来捣衣的砧杵声,使飘零游子不由伤感落泪;

尾联又写回首当年英雄击筑悲歌的地方,如今空余茫茫易水,寒光凝滞而不流动,引发故国

之思,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7.B8.(1)《易水》表达了诗人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遗憾和惋惜之情。当年刺秦王的

英勇荆轲已无处寻觅,只有滔滔易水千百年来还在悲壮地流淌。(2)《渡易水》抒发了诗人

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并刀夜鸣,悲歌不平,易水依旧,云淡草青,但世间却找

不到可以让诗人为之壮行的英雄。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B项,“以行人的口吻说”理解错误,是作者告诉行人。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题目要求学生回答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易水》一诗,前两句“一旦

秦皇马角生,燕丹归北送荆卿”从咏史写起,用交代易水送别的背景,后两句“行人欲识无穷

恨,听取东流易水声”,回到现实,作者告诉以行人“东流易水声”中包含“无穷恨”。这恨就

是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遗憾和惋惜;《渡易水》前两句运用典故,借名刀在匣子里发出鸣响,

抒发不平之气,后两句“易水潺漫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意思是易水如今仍然潺潺地流

淌,云朵洁白青草碧绿,可惜的是再也找不到当初送别荆轲的地方了。写易水美景,以议论

作结,以乐景衬悲情,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

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

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

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

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

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

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

无暗示。

9.D10.①“易水”触发了作者的怀古情怀,也暗示作者所写的内容。

②想到“易水送别”,高度评价荆轲的英雄气概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③写“易水”水流尽,来对比荆轲“名不消”,表达作者对荆轲的赞扬。

【分析】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

的能力。

D项,“对荆轲英雄末路的无奈和感伤”错误,颈联是说“易水至今还在,寒风依然萧萧”,表

达了荆轲美名千古不灭的观点,并未流露出无奈和感伤。

故选D。

10.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重要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标题“易水怀古”,“易水”触发了作者的怀古情怀,同时暗示此诗所写内容与“易水”有关;首

联由“易水”联想到荆轲,荆轲重义气,气节忠烈的故事已经写到前代历史上了,高度评价荆

轲的英雄气概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颈联和尾联写易水至今还在,而即使易水流尽了,荆轲的

精神和美名也不会消失,表达了作者对荆轲的赞扬。

11.A12.C13.沉郁:内容深广、情感深沉、意境雄浑等;顿挫:情感跌宕、谋

篇曲折、音韵迭变等。全诗把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与易水送别的悲凉之景、送别时悲壮的场

面、荆轲秦殿刺秦时悲壮的历史瞬间、张良博浪沙椎击秦始皇的典故有机熔铸,使内容深广;

一系列视死如归的画面营造了雄浑的意境;寄寓自己以身殉国之志,情感深沉而厚重。在情

感表达上是曲折迂回的:从写萧条旷达的送别场面起笔,悲中透露出雄浑之气;“骊驹一唱

心茫茫”转而凄切忧伤;然后“羽声飒沓飞清霜”再由凄切转为轻快高昂。紧接着“七尺屏风袖

将绝,,写出英雄壮举的雄壮之势;而“可怜六合归一家”两句陡转又表现了对英雄壮举未成的

惋惜;最后借用典故传达坚定抗清的决心,情感从悲情转为悲壮铿锵有力。

【解析】11.本题考查诗歌的题材的能力。特点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派以

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

的劳动为题材。怀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

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

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思乡怀远(人)诗/思

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

术性最强的一部分。A项,《易水歌》是明末清初陈子龙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此诗拓展古意

而成哀悼诗声,先写送荆轲的时间和地点,再写送别时壮观的场面,然后写刺秦王的经过,

最后写秦王一匡诸侯统一中国后天下宝物都集秦宫且美女钟鼓繁若云霞。可知“易水歌”是一

首咏史诗。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

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

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

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篇终用典委婉地写出诗人报国无门的忧愤”错误,篇终“浩茫”之思,幽深婉曲地传达

出陈子龙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

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

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

其内蕴。翻译:苍凉古道在燕赵大地延伸,千年易水多么湍急,到处是飞舞的沙尘。走不尽

的路啊,我们送别西去复仇的荆卿;沿途的枯草,在萧瑟的风中抖动。送行的车马随从站在

路旁,分手的时刻终于来临;告别的歌声缓缓而起,壮士的心中腾升起一片苍茫。手拿精美

的酒杯无法饮,慷慨激昂的旋律飞越在凛冽的荒原上。白虹贯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