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1.下列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是()2.在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中,工匠改造了传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绘制了中国神仙世界的图像,还吸收了古代波斯、古代希腊地区的图像元素,真可谓“一窟一世界”。这一现象()A.最有可能发生在汉魏时期B.说明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途径C.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D.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与统一并存3.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指出,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子等人,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例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4.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方框内应填写()A.东亚文化圈形成B.造纸术传入中亚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5.汉字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B.佛教完成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6.黄宗羲、唐甄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君主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本质上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7.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据此可知魏源()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力主固守中华传统文化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8.1919年,李大钊在某文中写道:“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里提及的“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是指()A.进化论B.三民主义C.马克思主义D.十月革命的经验9.《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D.“天人合一”学说10.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思想反映了()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C.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D.治国理政的不同路径选择11.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提出:“非育才不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所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A.兴办新式学堂,实行义务教育B.改革科举,派送留学生出国C.设外务部,编练新式军队D.裁撤官吏,引进西式人才12.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D.有利于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借鉴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材料二“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与施愚山书》材料三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见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理由。(4分)(3)指出材料三中这种“进步思潮”有何意义。(2分)(3)意义: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活力;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给后世民众以思想启迪。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04年,西安市东郊出土了日本井真成墓志。墓志上面仅有171字,在面世数月后,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以下是墓志内容节选: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隙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六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摘编自韩养民、唐群《遣唐使在长安》(1)“开元”是什么纪年方法?为何这方墓志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4分)(2)简述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6分)(3)从墓志内容中能够获取哪些关于这位日本遣唐使的信息?(2分)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1.下列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是()解析:题干材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的哲学思想追求“天人合一”。题干材料“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D项。2.在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中,工匠改造了传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绘制了中国神仙世界的图像,还吸收了古代波斯、古代希腊地区的图像元素,真可谓“一窟一世界”。这一现象()A.最有可能发生在汉魏时期B.说明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途径C.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D.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与统一并存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莫高窟中的佛像受到古印度、古代波斯和古代希腊地区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因素,由此可知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故选C项;仅根据题干材料中莫高窟佛像的特点不能判断开凿的时间,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文明的交流,没有涉及互惠互利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的包容,没有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与统一,排除D项。3.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指出,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子等人,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例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通天下一气耳”“阐发宇宙的本原”,可知他认为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整体思维,故选C项;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指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4.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方框内应填写()A.东亚文化圈形成B.造纸术传入中亚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解析:根据示意图中的时间信息,可知空白处所对应的时间大致为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即理学,C项正确。5.汉字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B.佛教完成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解析:魏晋以后,随着中国工匠在源自印度的塔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汉字“塔”才应运而生,反映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中国工匠将印度的佛塔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推动汉字中产生新文字,不能说明佛教完成本土化,并且佛教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墓葬形制的内容,C项错误;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D项错误。6.黄宗羲、唐甄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君主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本质上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产生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故A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等人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故B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故C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7.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据此可知魏源()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力主固守中华传统文化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可知魏源既有进步的思想主张,又有“天朝上国”思想,体现了其思想新旧杂糅的特点,故B项正确。8.1919年,李大钊在某文中写道:“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里提及的“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是指()A.进化论B.三民主义C.马克思主义D.十月革命的经验解析: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故选C项。9.《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D.“天人合一”学说解析: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即“不要只从水中察看,应当从民情上察看”,“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意即“想要万年称王,就要世世代代安民、养民”,两者都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故选C项;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天人合一”学说,排除D项。10.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思想反映了()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C.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D.治国理政的不同路径选择解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都体现了儒家治国理念中的民本思想,C项正确;“民贵君轻”思想与“贵贱有序”不符,排除A项;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B项;孔孟思想的治国理政思路是一致的,排除D项。11.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提出:“非育才不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所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A.兴办新式学堂,实行义务教育B.改革科举,派送留学生出国C.设外务部,编练新式军队D.裁撤官吏,引进西式人才解析: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张之洞、刘坤一二人主张实行义务教育,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非育才……非兴学……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张之洞等有识之士主张变革科举,派送留学生赴欧美学习,故B项符合题意;编练新式军队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裁撤官吏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12.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D.有利于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借鉴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汉字传入周边邻国后,各国在对汉字加以吸收改造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文字,说明中国汉字的传播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故选A项;题干材料与亚洲儒学文化圈无关,排除B项;“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的说法夸大了汉字的作用,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邻国对中华文化的吸收,没有体现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材料二“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与施愚山书》材料三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见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理由。(4分)(3)指出材料三中这种“进步思潮”有何意义。(2分)参考答案:(1)基本主张: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