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类型:A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想出等

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艺术魅力”的提法,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科学术语,而是一个模糊性的概念。那么,是不是无法

对艺术魅力的现象进行本质规定呢?

在美学史上,人们探讨艺术的本质时,往往各执一端,形成对峙。影响最大的有两大派:一派坚持“艺

术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客观现实的摹仿和再现;一派主张“艺术表现说”,认为艺术是对主观情感的

表现。从美学传统看,西方古典美学侧重于摹仿,从亚里士多德以来,这一观念雄踞了两千多年。因为西

方的文学艺术实践,导源于希腊史诗、戏剧、雕刻等,无论是人物的动作或命运,还是人物的形体或相貌,

都是对客观自然的摹仿。因此,探讨文学艺术是怎样摹仿自然以及摹仿什么样的自然,就成了西方美学的

传统。而中国古典美学则偏重于表现,从《乐记》《文心雕龙》到明清的文论,这一美学理论同样贯穿了

两千多年。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实践,导源于《诗经》《楚辞》和书法等,它们的主要特点偏重于抒

情,因此它们都非常重视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把情感的表现看成艺术生命之所在。着重探讨作家艺术家

创作中的心理功能,就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优良传统。

由于人们对文学艺术的本质看法不同,因此对艺术魅力的解释也各不相同。比如,“再现派”更多地

从作品的客观内容,从题材意义中去寻找魅力的根底,认为“美即生活”,艺术的魅力就是生活的魅力,

一个作品只要正确反映出时代的本质、生活的真实,就有魅力,就能不朽。而“表现派”则更多地从作品

的情感内容,从形式的表现性方面去探求魅力的秘密,认为艺术的魅力就是情感的魅力,是表现所生的愉

快,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形式,人们就在艺术品中直观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艺术魅力的这

种种解释,都是抓住艺术本质的某一方面,因此不能把握艺术魅力的系统结构。

我们认为,如果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考察艺术的本质,那么,关于艺术本质的完整概念,就应该从如

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一是艺术的摹仿因素。这指的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中的审美属性的直接反映和把握。

具体地说,是艺术家以摹仿冲动作为心理动力,从外部世界汲取素材,经过审美再现的程序,形成作品的

题材,并通过其客观性的特征,提供一种认识的功能,从而作用于读者的认识能力。二是艺术的评价因素。

这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评价。具体说来,就是艺术家以社会功利原则作为心理动

力,从理性生活中汲取素材,经过审美评价的程序,形成作品的思想,并通过其思维性的特征,提供一种

教育和宣传的功能,从而作用于读者的意志领域。三是艺术的表现因素。这指的是艺术家对情感体验的形

象传达和潜意识内容的象征表现。具体地说,就是艺术家以对象化的需要作为心理动力,从情感生活(包

括无意识生活)汲取素材,经过审美表现的程序,形成作品的审美意象和形式,并通过其象征暗示性的特

征,提供一种陶冶性情和娱乐的功能,从而作用于读者的情感领域。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学艺术作为人类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它是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

表现的统一体。文学艺术的本质类似于一个三维的立体结构。人们站在某一角度上,只能看到它的某一侧

面,例如站在社会生活的角度看,文学艺术无疑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往往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成为历史

生活的画卷;但是站在社会功利的立场上来看,文学艺术又是社会的哲学、政治、伦理等观念的形象图画,

它往往成为道德教化的得力助手,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如果从作家、艺术家的主观世界的角度去观

察,文学艺术又是自我的表现,情感的象征,它也可以成为心灵陶醉、排愁解闷的手段。一切真正意义上

的文学艺术都是这样三维的立体结构,而不是一维的线性结构或二维的平面结构。

文艺作品的三大要素,即摹仿因素、评价因素和表现因素,可以间接地(通过想象等心理活动),成

为对读者的外部环境刺激、认知评价刺激和身体生理刺激。这就是说,文艺作品的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

激发欣赏者情绪的刺激,是综合地作用于欣赏者的情感领域的,而不是孤立的一种表现因素作用于欣赏者

的情感。

完整地揭示艺术的本质,对我们认识艺术魅力的本源及其内在结构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艺术的本质是

一个三维结构,它就必然产生三种方向不同的“力”,这种“力”在具体作品中表现为谐趣、意趣、情趣

三种审美趣味形态,这三种审美趣味形态就形成艺术魅力的深层结构。它们的巧妙组合产生文艺作品复杂

的功能结构(包括社会认识功能、思想教育功能、陶冶情操功能、政治宣传功能、感官娱乐功能等)。这

种功能结构,在文艺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便产生出各种美感效应,也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魅力现象了。换言之,艺术魅力是文艺作品中的谐趣、意趣、情趣等审美素质衍生出

来的复杂功能系统所产生的综合性美感效应。

(摘编自林兴宅《艺术魅力的探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魅力”是一种综合性美感效应,它是一个模糊性的概念,而并非精确的科学术语。

B.在中外美学史上,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分为两种观点,即“艺术摹仿说”和“艺术表现说”。

C.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应从摹仿因素、评价因素、表现因素三个方面来考察艺术的本质。

D.系统论视域下的文学艺术是集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表现于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再现派”和“表现派”都是抓住艺术本质的某一方面对艺术魅力进行解释,因此都不能把握艺术魅力。

B.艺术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中的审美属性的直接反映和把握,这是东西方艺术家关于艺术本质的共识。

C.文学艺术是人类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站在不同角度,人们所看到的文学艺术的本质不同。

D.文艺作品的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激发欣赏者情绪的刺激,刺激性因素越多,越能激发欣赏者的激情。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艺术表现说”观点的一项是()

A.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一一车尔尼雪夫斯基

B.艺术是从生活中产生的。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但生活不等于艺术。一一欧阳予倩

C.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一一罗曼•罗兰

D.艺术与人生,只是一个晶球的两面,和人生无关系的艺术不是艺术,和艺术无关系的人生是徒然的人生。

——郭沫若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言术魅力内在结构国

A.艺术魅力包括诱导、启迪、感染、象征、净化、谐谑、证同、震惊等多种效应。

B.文艺作品通过认识、宣传、教育、陶冶、娱乐等功能,引起各种美感效应。

C.谐趣、意趣和情趣这三种审美趣味形态,形成了艺术魅力的深层结构。

D.艺术欣赏由再现、评价、表现三大要素构成,也在这三个方向上产生作用。

5.从美学传统看,西方古典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对于艺术本质和艺术魅力的探讨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

要说明。

【答案】1.B2.C

3.C4,D

5.①艺术本质:西方古典美学侧重于“摹仿说”,探讨文学艺术是怎样摹仿自然以及摹仿什么样的自然;

中国古典美学则偏重于“表现说”,着重探讨作家艺术家创作中的心理功能。

②艺术魅力:西方古典美学更多地从作品的客观内容,从题材意义中去寻找魅力的根底,认为一个作品只

要正确反映出时代的本质、生活的真实,就有魅力,就能不朽;中国古典美学则更多地从作品的情感内容,

从形式的表现性方面去探求魅力的秘密,认为艺术的魅力就是情感的魅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分为两种观点”错,曲解文意,原文是“影响最大的有两大派”,可见并非只有这

两大派,只是这两大派影响最大。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此都不能把握艺术魅力”错,偷换概念,根据原文,是“不能把握艺术魅力的系统结构”。

B.“这是东西方艺术家关于艺术本质的共识”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东西方艺术家关于艺术本质并未

达成共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中的审美属性的直接反映和把握”说的是艺术的摹仿因素。

D.“刺激性因素越多,越能激发欣赏者的激情”错,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文艺作品的各种因素,都可

以成为激发欣赏者情绪的刺激”。

故选C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艺术摹仿说”的主张。

B.是关于艺术来源以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论述。

C.强调了艺术要表现情感等,符合“艺术表现说”的特征。

D.是关于艺术与人生关系的论述。

故选C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

D.“艺术欣赏”错,偷换概念,根据原文,应是“文艺作品”。

故选Do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艺术本质:结合“从美学传统看,西方古典美学侧重于摹仿”“探讨文学艺术是怎样摹仿自然以及摹仿

什么样的自然,就成了西方美学的传统”可知,西方古典美学侧重于“摹仿说”,探讨文学艺术是怎样摹

仿自然以及摹仿什么样的自然;结合“中国古典美学则偏重于表现”“着重探讨作家艺术家创作中的心理

功能,就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优良传统”可知,中国古典美学则偏重于“表现说”,着重探讨作家艺术家

创作中的心理功能。

②艺术魅力:结合"‘再现派’更多地从作品的客观内容,从题材意义中去寻找魅力的根底,认为“美即

生活”,艺术的魅力就是生活的魅力,一个作品只要正确反映出时代的本质、生活的真实,就有魅力,就

能不朽”可知,西方古典美学更多地从作品的客观内容,从题材意义中去寻找魅力的根底,认为一个作品

只要正确反映出时代的本质、生活的真实,就有魅力,就能不朽;结合“'表现派’则更多地从作品的情

感内容,从形式的表现性方面去探求魅力的秘密,认为艺术的魅力就是情感的魅力”可知,中国古典美学

则更多地从作品的情感内容,从形式的表现性方面去探求魅力的秘密,认为艺术的魅力就是情感的魅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辣椒红辣椒

任瑞娟

“陆伯走了。”肖冰的声音低沉。“啊?”我大吃一惊,我们都明白“走”的含义。”就是路那头的

陆伯。”肖冰以为我忘了。

肖冰说的路严格地讲,是一条田域。田填左边儿是一方鱼塘,右边儿是一块稻田,稻田连着一座丘陵,

上面种满橘子。田填的两头,一头儿是部队的几栋红砖家属楼,一头儿是部队医院。即使在医院工作,住

在家属楼,大家下班后也都习惯了绕过鱼塘,走一大圈儿回家。田填成为路是由陆伯开始的。

“怎能忘了呢?陆伯是英雄。"我揉了揉发酸的鼻子。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洒满水珠的红辣椒绿

辣椒,想起了陆伯爽朗的笑声,我竟然也笑出了声。“你怎么还笑?”肖冰不解地质问我。

那是一个暖意融融的午后,我正在晒被子,越过低矮的院墙,看见一个人雄赳赳地从田域那头儿走过

来。我迅速背起双手,挺直腰杆堵在了田境这头儿,酝酿着情绪,要给走过来的这个人讲一讲军民鱼水情,

讲一讲踩老百姓的田填是错误的。彼时,我刚从军校毕业,时刻都想表现一下自己作为革命军人的觉悟。

近了,又近了,那人走到了我跟前。我的嘴张了张,又张了张,最后却没有发出预先想象的强硬声音。

这是一个看起来太像“老兵”的老人,面孔严肃,腰背笔直,头发和胡子短得像毛刺,雪白生硬。他

满脸皱纹,目光却很犀利。上身是洗得发白的长袖衬衣,一看就是部队的老款制式衬衣,衣袖卷在肘上;

下身穿着同样看起来很有岁月感的军裤,系着一条老式军用腰带。

“这是田填。"我说。“当然是田填。”老人没有表情。“田填不能踩。”我努力地表达。“田境就

是用来走路的。““这是老百姓的田填。“①老人将我上下打量了好一会儿,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温柔的笑

意,突然大笑起来,中气十足的笑声惊起了正在稻田里觅食的麻雀。“小伙子,做得对!”老人笑着拍了

拍我的肩膀,径直从我身边挤了过去,走了。我愣在了原地。

从那天起,我开始留意起陆伯的身影。有时是挥舞着竹竿,竹竿上挂着鲜艳的布;有时就是大踏步地

走过来,经过医院大门绕过围墙走到村里去,再从村里走回来,好像在巡逻。

田埃被陆伯的脚压成了路,陆伯也成了大家嘴里的“路那头儿的陆伯”,我很不以为然,但村里的老

百姓却好像很喜欢陆伯。陆伯的笑声经常从一墙之隔的村里传来,绝对是那种敞开了心扉的大笑。

肖冰住在家属楼,肖冰说陆伯是个很勤快的人,至于别的,他也不知道。

一天,肖冰过生日,下班后,我拎着蛋糕绕过鱼塘走到了家属楼。家属楼旁边的空地上多出了一块菜

地,里面绿油油地长着蔬菜,陆伯正在浇水。我明白了肖冰说的勤快。还没等我开口,陆伯充满喜感又有

点夸张的声音已经到了耳边:“嘀,小伙子你来了。”我走上前:“陆伯,忙着呢?”“来,参观一下我

的菜地。”陆伯放下水管说。

陆伯的菜地一派生机,显然是下了功夫的,但品种单一,都是辣椒。“陆伯,您好像不是本地人呀。”

我记得上次对话,陆伯明显是南方口音。“我是浙江人,我不吃辣椒,只种辣椒。”陆伯的眼睛里闪过一

丝幽默。我刚想问原因,就被自己的发现打断了,一棵棵辣椒沿着竹签绑好的架子旺盛地生长着,架子上

却挂着一根根写有名字的布条:傻柱,黑份子,蛮份子……一棵红辣椒旁边布条上的名字是陆有福。

“这是我的班!”陆伯看着我不解的表情解释说:“他们几个是湖南人,爱吃辣椒,牺牲前没有吃上,

现在我给他们种上。”正如我的猜想,陆伯一定是有故事的人。

“您的班,您是班长?”我的心咚咚咚地跳着。“抗美援朝战争中,我所在班的战友们都牺牲了,只

剩我一个。”陆伯望着远方,夕阳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球,燃烧出一片壮丽的金红。

“向英雄前辈致敬!”我郑重地抬起胳膊敬礼,立刻被陆伯制止了:“他们才是英雄,我受了重伤,

但好歹活了下来。”

我的眼睛有点酸涩,看着那些茂盛的辣椒,很认真地说:“同时长绿辣椒和红辣椒的辣椒苗一定不好

找吧?”②陆伯愣住了,好一会儿才仰头大笑起来。陆伯的笑声音域辽阔,豪爽干脆。

③陆伯笑中含泪:“他们太年轻了,就像绿辣椒,我呢,老了,就成了红辣椒,明白了吗?”陆伯边

笑边抹眼泪:“绿辣椒红辣椒……”

此时此刻,生气的肖冰显然不明白我在笑什么。我觉得,陆伯一定希望我记住那些绿辣椒红辣椒,那

是一座群雕。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肖冰告诉“我”陆伯走了,“我”先是大吃一惊,接着笑出了声,表现出“我”对陆伯的离开并不难过。

B.陆伯的老款制式衬衣、很有岁月感的军裤、老式军用腰带以及他的身姿,都体现出陆伯现在的职业。

C.陆伯的笑声经常从一墙之隔的村里传来,说明他与村里百姓关系融洽,也说明他是一个开朗的人。

D.听了陆伯的故事,“我的眼睛有点酸涩”,“我”是为牺牲的年轻英雄,也是为坚守岗位的陆伯而感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先说“陆伯走了”,再回忆与陆伯认识交往的过程,这样造成了悬念,增强了故

事性。

B.画横线句子把夕阳比作燃烧的大火球,以此象征年轻英雄们辉煌壮丽的生命,以及光照世人的精神价值。

C.肖冰是次要人物,虽然小说对其着墨不多,但他在文中起到了牵针引线的连接作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

用。

D.小说最后一段,既在情节上照应了开头,使小说更加完整,也在思想上深化了主题,具有启发性和感染

力。

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对陆伯的神态描写,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绿辣椒和红辣椒的意象被巧妙地运用,寓意深刻。请简要分析。

【答案】6C7.C

8.①第一处“大笑”表现了陆伯对“我”的行为的赞许和肯定。

②第二处“大笑”是被“我”的话给逗乐了,也表现了陆伯对战友和自己英雄传奇的自豪感。

③第三处“笑中含泪”表现了陆伯对战友年纪轻轻就牺牲而自己却独自存活下来的感慨,表现了对战友的

思念。

9.①绿辣椒象征着年轻、生命力和活力,而红辣椒则代表着成熟、经历和沧桑。绿辣椒寄托了陆伯对战友

们年轻生命的怀念,红辣椒代表着他自己虽然老去但仍然赤诚不减的军人情怀。

②小说用“绿辣椒红辣椒”象征英雄军人群像,寄寓了作者铭记英雄、学习英雄、传承英雄精神的深意,

也传达出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教诲,希望他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勇往直前。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对陆伯的离开并不难过”错误。由“'怎能忘了呢?陆伯是英雄。‘我揉了揉发酸的鼻子”,可知作

者是难过的,后面的笑是忆起陆伯爽朗的笑声时受往事感染的不自觉的表现。

B.“都体现出陆伯现在的职业”错误,写穿着和身姿时是突出“老兵”形象。

D.“也是为坚守岗位的陆伯而感动”错误。是为牺牲的年轻英雄,为曾经的战争的惨烈,也是为陆伯缅怀

战友的方式而感动。

故选C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错误。文章主体是陆伯和“我”两次相遇的故事,其中第一次相遇与“肖冰”

无关,“肖冰”并未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故选C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第①处,承接午后相遇的叙述内容,“我”认为“这是老百姓的田填”不能踩,由“小伙子,做得对!”

的语言描写可知“大笑”表现了陆伯对“我”的行为的赞许和肯定。

第②处,前文写陆伯种辣椒的原因,我看到辣椒旁的布条上的名字,听了陆伯的话后,内心有所触动,“我

的眼睛有点酸涩,看着那些茂盛的辣椒,很认真地说:‘同时长绿辣椒和红辣椒的辣椒苗一定不好找吧?'”,

然后写陆伯“陆伯愣住了,好一会儿才仰头大笑起来”,可见,“大笑”是被“我”的话给逗乐了,“陆

伯的笑声音域辽阔,豪爽干脆”,可见这里有深意,也表现了陆伯对战友和自己英雄传奇的自豪感。

第③处,“笑中含泪”是想及“他们太年轻了,就像绿辣椒,我呢,老了,就成了红辣椒”的神情。“他

们”是抗美援朝战争中,陆伯所在班的战友们,年纪轻轻都牺牲了,陆伯对此有感慨,作为军人,只剩“我”

一个,“我呢,老了,就成了红辣椒”,陆伯对自己独自存活下来有感慨,从而表现了对战友的思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用词上看,由“陆伯笑中含泪:'他们太年轻了,就像绿辣椒,我呢,老了,就成了红辣椒,明白了吗?'”

可知,绿辣椒指的是陆伯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年纪轻轻牺牲的战友,所以绿辣椒象征着年轻、生命力和活

力;而红辣椒是指现在的陆伯,陆伯如今老了,成了红辣椒,所以红辣椒则代表着成熟、经历和沧桑。

从情感上看,“绿辣椒”寄托了陆伯对战友们年轻生命的怀念,这从“陆伯的菜地一派生机,显然是下了

功夫的,但品种单一,都是辣椒”“一棵棵辣椒沿着竹签绑好的架子旺盛地生长着,架子上却挂着一根根

写有名字的布条:傻柱,黑母子,蛮仔子……一棵红辣椒旁边布条上的名字是陆有福”“这是我的班!”

“他们几个是湖南人,爱吃辣椒,牺牲前没有吃上,现在我给他们种上”的表达可以看出;“红辣椒”代

表着他自己虽然老去但仍然赤诚不减的军人情怀,这从“这是一个看起来太像‘老兵’的老人,面孔严肃,

腰背笔直,头发和胡子短得像毛刺,雪白生硬。他满脸皱纹,目光却很犀利”的描写和“他们才是英雄,

我受了重伤,但好歹活了下来”的表达可以看出。

从寓意上看,由前文陆伯对绿辣椒和红辣椒的解读,及“我觉得,陆伯一定希望我记住那些绿辣椒红辣椒,

那是一座群雕”这句话,可知小说用“绿辣椒红辣椒”象征英雄军人群像,“那是一座群雕”,是作者对

英雄群体的评价,用的比喻说法。“雕像”本是用材料经过特殊工艺,雕塑出各种像的一种作品,站在塑

像面前,不用担心语言不沟通,更不怕它会用言语伤害你。不说话的塑像,其实可以告诉你很多东西,通

过作者的一刀一凿,你可以想象它生活的时代,“听”它诉说往事和历史,由此看,这一评价寄寓了作者

铭记英雄、学习英雄、传承英雄精神的深意,文章以我的感触作结,也传达出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教诲,

希望他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勇往直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

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自?、霍之出,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

侯者亦耳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蚂®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

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②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

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

夫部曲行阵、屯营顿舍,与夫昼夜之警严、符籍之管摄,皆所谓军之纪律。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

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故以守则整而不犯,以战则肃而用命。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

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

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

也。士诚乐死之矣,然其纪律之不戒也,亦所以取败也。故曰:厚而不能令,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昔者,司马穰苴卒然擢于闾伍之间而将齐军,一申令于庄贾,而三军之士莫不备争为之赴战,遂一举

而摧燕、晋之师。彭越起于群盗百人之聚,其所率者皆平日之等夷,一旦号令,斩其后期,众皆莫敢仰视,

遂以其兵起为侯王,卒佐高祖平一天下。二人者,岂复所谓素抚循之师者哉!以其得治军之纪律,能使夫

三军之士必死于令故也。广不求诸此,乃从妄人之谈,而深自罪悔于杀已降,以为祸盖莫大于此者,亦已

疏矣。

(节选自何去非《李广论》)

材料二: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惨

俊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

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①败蚂:挫败损伤,多指战事失败。②不偶:这里指命运不好。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A虽B佚C乐为之D死E敌F然敌卒G犯之H无以I禁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霍,指西汉武帝时期名将卫青、霍去病,皆以武功著称,后世并称“卫霍”。

B.且,指将近,与《陈情表》中“且臣少仕伪朝”的“且”意思不同。

C.卒,指仓猝、突然,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相同。

D.鄙,指郊野,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的“鄙”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对于立功者的赏赐丰厚,被封侯的有数十上百人,李广及其手下的将士也被封侯。

B.作者认为,部队的编制队形、驻扎宿营以及昼夜的警戒、符节号令和兵籍的管理等,都关乎军纪。

C.李广不用军纪治理军队而想使士卒安乐而舒适,虽然得到士兵的爱戴,但程不识对此有不同看法。

D.作者举司马穰苴和彭越严明军纪而取得成功的例子,与李广形成了对比,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

(2)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

14.两则材料都对李广进行了评价,何去非与司马迁对待李广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CFH

11.C12.A

13.(1)这就是功勋、爵禄和赏赐都没有给他,他又继而(自杀)身死的原因。

(2)即使是统率一百名士卒的将领,也不能有一天废弛军纪而放松对号令的申明和军纪的约束。

14.①何去非侧重于批评李广身为将军,对士兵擅自施以恩惠,统率军队不用纪律,最后导致身败无功。

②司马迁主要称赞李广身行端正,为人忠实,是士兵的表率,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士卒虽然安逸,乐于为他拼死作战,但是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无法禁止(不听从命令的行为)。

“士”作主语,“佚”作谓语,故应在C处断开;

“虽……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但是……”,故应在F处断开;

“敌卒”作主语,“犯”作谓语,“之”作宾语,故应在H处断开。

故应在CFH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

B.“且”,将近;/况且。句意:李广手下的将士被封侯将近几十人。/况且我年轻时做伪朝的官。

c.错误。“卒”,仓猝、突然;/最终。句意:司马穰苴突然从闾伍中被提拔起来而统率齐军。/但是最终

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D.正确。“鄙”,郊野;/见识浅薄。句意: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身居高位、俸禄丰

厚的人眼光短浅。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A.“李广及其手下的将士也被封侯”错,原文是“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蚂废罪,无尺寸

之功以取封爵”,可见,李广没有被封候。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与”,给;“以死”,用自杀身死。

(2)“虽”,即使;“率”,统率;“缓”,放松。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

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

深哀其不偶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

又继之以死也”概括:何去非侧重于批评李广身为将军,对士兵擅自施以恩惠,统率军队不用纪律,最后

导致身败无功。

(2)根据“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

将军惨惨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概括:

司马迁主要称赞李广身行端正,为人忠实,是士兵的表率,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过去,李广身为将军,他的才能出众、气概超群,汉代守边的将领没有比他更强的。(他)率领军队屯

兵边境四十余年,一年接着一年凭借将军的身份远出边塞,经历的大小战斗有七十多次。当时汉武帝对于

立功者的赏赐十分丰厚,从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征时起,(由于)杀敌立功而被封侯的有数十上百人。李广

手下的将士被封侯将近几十人,而李广总是由于打了败仗而被处罚,没有建立尺寸之功来取得封侯的爵赏,

最后因失去军纪而自杀来承担幕府的罪责。当时,后世的士人无不惋惜他的才能,而深切地悲伤他多舛的

命运。我私下曾探究过这件事,凭李广本人的才能而最后竟然落了个这样的结局,是由于他统率军队不用

纪律。这就是功勋、爵禄和赏赐都没有给他,他又继而(自杀)身死的原因。

部队的编制队形、驻扎宿营,以及昼夜的警戒、符节号令和兵籍的管理,都是所说的军纪。即使是统

率一百名士卒的将领。也不能有一天废弛军纪而放松对号令的申明和军纪的约束。所以用(它)防守时就能

军容严整而不可侵犯。用(它)进攻时就能严阵(以待)服从命令(而拼死作战)。现在李广治理军队,只是想

使士卒人人都能安乐而舒适。至于部队的编制、屯住、戒严、管理都废弛简略,以便使士卒的个人私愿得

到满足而擅自施以恩惠,所说的军队的纪律,是从来就没有用过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对士兵宽容

和缓不苛求,士兵都爱戴他、乐于(在他手下当兵),但程不识却说:“士卒虽然安逸,乐于为他拼死作战,

但是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无法禁止(不听从命令的行为)。”这就是他只顾用恩德(笼络士卒)而不用军纪(约

束士兵),而战功最终也必定难立的原因。士卒假如乐意为李广效命,拼死与敌人战斗,然而军队的纪律废

弛不用,也必然失败。所以说:只对士兵施以厚恩厚德而不用法令约束他们,这些士兵就好比一味溺爱的

骄子,是不能使用的。

过去,司马穰苴突然从闾伍中被提拔起来而统率齐军,他立即申饬号令斩庄贾之首,三军的将士没有

不奋勇争先为他去作战的,于是一举摧败燕、晋的军队。彭越是从群盗百人之中起家为首领的,他所率领

的都是平日相处的同辈人,一旦他申严号令,斩了那个失约最末到的人,众人都不敢抬头看他,于是依靠

那些士卒做了侯王,终于辅佐汉高祖平定统一了天下。他们二人的军队,难道是靠平素的抚慰加恩而这样

的吗!这是他们有治军的纪律,从而使三军将士一定为军令而死的缘故。李广不从这方面寻求原因,竟然

听从无知人的话,深深地罪悔自己杀死已降的士卒,认为灾祸没有比这更大的,这也是太不切实际了。

材料二:

太史公说:《传》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

令也没人听从。”这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

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被将士们信

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

来比喻大道理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海石门戍怀古①

陈陶

汉家征百越,落地丧貌琳②。

大野朱旗没,长江③赤血流。

鬼神©寻覆族,宫庙变荒丘。

唯有朝台⑤月,千年照戍楼。

【注】①晚唐动乱,藩镇纷纷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中,诗人对此深感忧虑。②辑鳞:古籍中的猛

兽名。这里比喻勇猛的军士。③长江:指北江。④鬼神:指南越王的列祖列宗。⑤朝台:朝汉台。南越王

因冈作台,北面朝汉,朔望升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与高适《燕歌行》开头两句相似,以汉代唐,描写了唐代朝廷征伐百越时的情景。

B.颔联中,“大野”“长江”勾勒出阔大的背景,“朱旗没"'‘赤血流"渲染了战斗的惨烈。

C.颈联上句“鬼神寻覆族”概括了战争的结局,下句“宫庙变荒丘”则表现了兴衰变化。

D.全诗叙述了诗人于石门戍生发的感想,借咏古以寄感慨,意境阔大悲壮,寄意深远。

16.请简要分析尾联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5.A16.①“朝台月”历经千年,仍然照耀着戍楼,表达了诗人对汉代征伐百越业绩的肯定,

借古讽今,也暗含了对当下国家四分五裂的痛心、惋惜。

②“朝台月”见证了百越人事的兴衰,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衰、自然永恒的感慨。

③朝台即朝汉台,以“朝台”这一意象作结,蕴含了诗人平定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以汉代唐,描写了唐代朝廷征伐百越时的情景”错。首联的意思是:当年汉武帝讨伐南越,王师所至

乱军遭歼灭。是描写汉时征伐百越的场景,再结合注释可知,这里以“百越”暗指晚唐时的藩镇割据。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结合注释可知,当时唐王室腐败无能,天下四分五裂。“千年照戍楼”,写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月亮始

终如一地照耀着古老的戍楼。通过朝台月“千年照成楼”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汉代征伐百越业绩的肯定,

暗含对当下国家四分五裂的痛心。

②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团圆、美好和永恒。尾联以月亮和戍楼为意象,展现了月亮作为时间见证

者的形象,强调了月亮是唯一恒久不变的东西。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哲理的思考,诗人传达了对时间流逝

的感慨、对历史兴衰的哀思以及对永恒价值的追求。

③“怀古”,表示了诗人向往汉朝威力,拥护统一的思想。结合注释可知,朝汉台为南越王所建,尾联借

肯定南越王顺应时势,臣服汉朝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平定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周邦彦《苏幕遮》中,“,"两句,以鸟的鸣叫渲染了环境的美好。

(2)出淤泥而不染是古代文人的人格理想,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

句也表述了类似的意思。

(3)“碣石”是个山名,后来逐渐演变成诗词中的一个意象,象征迢遥的北方荒寒之地,如张若虚《春

江花月夜》中","两句。

【答案】①.鸟雀呼晴②.侵晓窥檐语③.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④.蝉蜕于浊秽(不获世

之滋垢皤然泥而不滓者也)⑤.斜月沉沉藏海雾⑥.碣石潇湘无限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雀”“侵”“檐”“濯淖”“秽”“滋垢”“皤”“滓”“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1年的夏天,关中西府的古周原上,绿年旺蓬勃了一个春天的小麦,被阵阵暖风催逼着,摇身一变,

就都蹲草地黄熟了,风摇着金黄的身姿,招引来勤劳的农人,下地挥镰,弯腰收割起来。我是割麦农人中

的一个,在我的身后,是我割倒打成捆子,一簇簇复又立起在地里的麦子。我甚至听得见麦捆子的絮语,

一簇说我可香可香了呢,说着还问着另一簇,你闻得见我的麦香味儿吗?被问着的那一簇麦捆子,很是不

屑地摇摇散乱的麦穗儿,回答说谁又不香呢?我也香呀!……就在麦捆子相互争香的时候,御风而来的风

先生,淞燃燃撵到我的身边,帮我把弯着的腰扳直,指示我往麦地边的大渠看。我看见送报送信的邮递员

骑着他的绿色单车,风驰电掣般骑行在大渠边的道路上,赶到我家的麦地边了。

邮递员一脚离开单车的脚蹬,撑在路上,从他单车的帆布兜里,抽出两本杂志,冲着地里割麦的我喊:

吴木匠,你的杂志来咧!

18.文中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的词语“绿汪汪”“透透地”“热烘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19.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案】18.①这三个词都起到强化描写效果的作用,“绿汪汪”“透透地”分别强化了小麦蓬勃生长和

成熟时的状态,“热烘烘”突出了夏日之风的特点;②三个重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和节奏感。

19.①运用了想象和拟人的手法,作者想象麦捆子之间的对话,将麦捆子人格化;②拓展了艺术空间,使

叙述和描写更加生动,突出了作者对麦捆子的喜爱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首先明确叠词的表达效果:能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有艺术魅力;通过摹声或摹

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起强调作用。

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在文本中的具体的表达效果。

“绿汪汪”:这个词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鲜亮、充满生机的绿色。它不仅传达了颜色的深浅,还暗示了一

种水灵、润泽的感觉。“透透地”:“透”强调了透明或透彻的程度,给人一种清晰、纯净、无阻碍的感

觉。“热烘烘":“烘”字,传达了一种温暖、热烈的感觉。“热烘烘”这一重叠式词语,增强了热度的

感觉。

再具体结合文本可知,“绿汪汪”“透透地”用来描述小麦的生长情形,强化了小麦蓬勃生长和成熟时的

状态。“热烘烘”形容夏日的风,突出风带来的热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整体上,作者运用了想象和拟人的手法,将一个普通的麦田场景转化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个性的社交场

合,通过麦捆子之间的对话,创造了一种生动的交流场景;将麦捆子赋予人类的特征,如“絮语”“说我

可香可香了”“很是不屑地摇摇散乱的麦穗儿”,这些描述让麦捆子仿佛具有了人类的情感和行为。

②通过麦捆子之间的对话,作者创造了一种场景感,拓展了艺术空间,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麦捆

子之间的互动,增强了故事的动态性和真实感。麦捆子的香气和对话也象征着收获、繁荣和生命力,传达

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西湖就是一座典型的潟湖。它的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城区,因而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

说法。自古以来,A。这里风景迷人,绿柳丛中,车水马龙;堤岸之上,游人如织。置身其中:

令人不禁吟咏起千古名句——()

Bo有学者认为,西湖所在地曾经出现过火山喷发,因火山口坍塌成为洼地,后来海

水汇入而成为一座火山口湖。还有学者认为,西湖是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凹陷湖盆汇水而成的构造湖。目

前被广泛接受的一种观点是:西湖所在地原本是一处海湾,由于钱塘江携带大量泥沙不断淤积,地形不断

增高,海湾与海洋之间的通道被逐渐堵塞,C。

①历史上,人们在西湖边上修建治水工程,也加速了海洋与西湖的隔绝。②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

当地居民修建了“防海大塘”,③目的就是阻止海水入侵。④我国近代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

竺可桢先生,⑤根据钱塘江三角洲每年在海中伸涨的速率,⑥推算出西湖形成的时间至少在12000年左右。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

21.文中第一段括号内,填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D.“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

-tV-

后、O

【答案】20.A西湖就是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

B关于西湖的成因曾经存在争议

C于是就形成了封闭的西湖。

21.C22.①“海洋与西湖的隔绝”改为“西湖与海洋的隔绝”;

⑥“至少”改为“大约”。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前句“它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城区,因而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说法”和后面“这里

风景迷人,绿柳丛中,车水马龙;堤岸之上,游人如织”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西湖是个美丽而诗意的地

方,故补写内容为“西湖就是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

B处,补写的句子首句,应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再根据后句“有学者认为,西湖所在地曾经出现过火山喷

发,因火山口坍塌成为洼地,后来海水汇入而成为一座火山口湖。还有学者认为,西湖是地质构造运动形

成的凹陷湖盆汇水而成的构造湖”,可知此处是有关西湖形成原因的争议,故补写内容为“关于西湖的成

因曾经存在争议”。

C处,前句解释的是西湖的成因。再根据前句说的“西湖所在地原本是一处海湾,由于钱塘江携带大量泥沙

不断淤积,地形不断增高,海湾与海洋之间的通道被逐渐堵塞”分析,此处是说结果,就这样天长日久后,

就形成了闭塞西湖,故补写内容为“于是就形成了封闭的西湖”。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A.描写夏季的西湖;

B.描写春季的西湖。

D.是说与西湖离别。

C.赞美西湖的整体美,前文并未提及西湖的具体季节,只是赞美西湖,所以C最合适。

故选Co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