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省联考热点单概念作文
—突破高考作文题(解析版)
1.根据要求作文。
下图是《永玉六记•汗珠里的沙溪》中的一幅漫画。那个坐在青石板上,仰望星空,充满遐想的少年是
否让你产生共鸣?
别轻蔑少年时期感动过的东西
根据这幅漫画,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体验,以“别轻蔑少年时期感动过的东西”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
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4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和地名。
【答案】例文:
幸好有你
“岁月是一本无字的大书,读懂它幸福一生。”少年时所感动过的东西,于心中生根、发芽,指引着前行
路。
周末,阳光明媚。我本应该在阳光沐浴下睁开双眼,迎接崭新的一天,可一声声刺耳的手机铃声把我
从睡梦中叫醒。迷迷糊糊中我摸到了手机,接通后,另一端传来“饭吃了吗?,,“过得怎么样?”“学习还好吗?”
之类的话。父亲的电话太频繁,总是问些没有意义的事情,美好的早晨又被父亲的电话搅黄了。
快乐的周末总是很短暂。如往常一样,我掀开被子,冷水扑面,背上书包向学校跑去。
考试失利了。我看了看自己的数学试卷,不由地叹了口气。低落的情绪、无形的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
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回家的路上,淋湿了树,淋湿了地,也淋湿了我。
电话中传来了一个温和的声音,“近来怎么样?我一切都好,不必担心。”那一刻,不及格的试卷、同学
之间的竞争一齐涌上了心头,我的眼前渐渐变得模糊起来,分不清究竟是泪水,还是雨水。或许是听到我
在抽泣,电话那头的声音慢慢颤抖起来,他说:“当你踏上这条路的时候,你已经成功了一半了,别否定自
己,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定会开花结果。不要着急,所有的努力都有过程,一步一步走,
一件一件做。”
此时,我心中一惊,顿生愧疚,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察觉到父亲的的关心与付出。而且,就在昨天,
我还轻蔑了父亲的温柔和体贴。仔细想想,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给予我的,都是他认为最好的东西,而
我却不知感恩。
我渐渐明白,在迷茫中,他托起我、治愈我,让我无所畏惧。我开始丢掉身上的包袱,找回自己,我
的成绩终于有了起色。
从那一刻起,我的内心开始苏醒,开始理解并珍视这血浓于水的亲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兼话题作文题。
作文材料由漫画和文字两部分组成。漫画中,小男孩坐在青石板上仰望星空,眼神中饱含专注和向往。文
字部分交代漫画的来源,对漫画的内容做简单的说明,“别轻蔑少年时期感动过的东西”起到阐释和补充的作
用。因此,对“别轻蔑少年时期感动过的东西”的理解是审题的关键。
“别轻蔑”可以理解为重视、尊重等意思。“少年时期”限定写作内容的时间范围,选材要符合少年的年龄特征。
结合漫画中的“星空”,“感动过的东西”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事物,如希望、理想、幸福、美好等,也可以理解
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等。综合来看,该作文引导考生去书写生活中美的事物,抒发美的情感,表达对美的
理解。
再结合导写部分的“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可知,本题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和心灵的角度去写曾经让自己感
动的东西。要注意,这里的“东西”可以是一本书、一首歌或一幅画作,也可以是一个地方或一句话、一件事
或一个人,也可以是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写作时,要紧扣“真善美”的主题,从自己的视角去发掘生活里的美好,通过描述美好的人、事、物,来展现
个体心灵的成长历程。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少年时期最感动自己的一个地方、一件事或一个人,比如童
年无忧无虑的时光,同桌友情,陌生人的帮助,师生情等等,描写它们为何感动自己,说明它们在自己心
中独特的地位,以及对自己成长和价值观的影响。若写成议论文,可以从反向突破,首先对轻蔑少年时期
感动过的东西的现象进行反思;然后可以结合自身经历,也可联想古今中外“轻蔑少年时期感动过的东西”
的人和事谈影响、危害;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展现轻蔑与重视的区别,导致的结果的不同;最后强调“别轻
蔑”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
立意:
1.保持初心,方得始终。
2.少年的颜色,人生的底色。
3.重视“小我”,成就“大我我
4.仰望星空,探索美好人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出''是人生的一个方向,"出”是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自己之前的舒适区……走出去,你才会有阅
历,有沉淀,有气质;走出去,才能与世界同呼吸、共发展、齐分享。当然,走出去也是有风险的,收获
可能要以选择为前提,甚至以舍弃为代价。
对于“走出去”这个话题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答案】例文:
走出去:从必须到勇敢
人生有多种选择:或三五好友“悟言一室之内”,或一人独坐焚香竟夜读书,不能说不会增长阅历,陶冶
性情,增添气质;但是走出去,与世界“同呼吸,齐分享”则是另一番广阔的天地。二者不能相互代替。走出
去是另一种陶冶和沉淀。尤其是青年,必须走出去,勇敢走出去。
为什么青年要走出去?
一是与时俱进:历史发展必然走向全球化。从非洲出发的人类脚步到大航海时代的烈烈帆影,从铁路、
飞机、电报、电话的发明到网络通信、5G技术、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世界从未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让人们从鸡犬相闻的农家小院走向互联互通的“地球村”;商业、金融、信息和交通构
筑的现代立体网络,织就了我们的当今生活;求学、就业、社交、旅游……这些活动无一不要走出去。走
出去是工业化、商业化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是个性绽放:个人发展必然走向开放化。封闭,可能会很安定,但也必然保守。长时间的封闭也必
然走向落后。荀子说“学不可以己”“木直中绳,以为轮”,说明人是可以改变且必须改变的,这就是发展。
就像美国与中国的贸易脱钩、芯片断供不能阻挡华为5G手机上市一样,互联互通、共享共荣的时代,如钱
塘潮势不可挡。抓住机遇,年轻人要勇立时代潮头。
诚然,走出去有风险,创业未必人人成功,求学未必人人成才。负笈前行,长途漫漫,一路艰辛。玄
奘西行求法,鲁迅东渡求知,皆是如此。叶嘉莹先生也曾说过:“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或许这就是人生。
然而,人生不能因噎废食。总有一些人因此不思进取,甘为人后;或自怨自艾,畏首畏尾;或自私自
利,小院高墙。前者如晚清的中国,闭关锁国;后者如当今的美国,构筑壁垒。殊不知,真正懂得生命哲
学的人或国家,总是以开放的心态拥世界入怀。这样的人即使足不出户,也是“走出去”了。走出去不一定如
徐霞客踏遍祖国千山万水,饱览神州锦绣河山。据说康德一生未离开他生活的德国小镇,可是依然关心头
上的苍穹和内心的道德律。哪一个贤才不是以开放之心日有精进?走出去,首先是精神的开放、勇敢、自
由和独立。这也应该是生命本然的样子。
所以,不管脚在哪里,心首先要走出去。走出去,才知道自己的视野多么有限,更知道自己的可能多
么无限。一点风险没有,终将一事无成。因为生命的哲学就是绽放的哲学,生命的过程就是自我雕塑的过
程,它不可能没有取舍和疼痛。
走出去是青年人最好的选择。我们要勇敢挑战自己,借得一双翅膀,搏击万里长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首先从个体角度强调“走出去”的价值;既而从国家、民族等更高的层面说“走出去”的价值;之后又指出
“走出去”有一定的风险,隐含着不走出去这一相对的概念。从表面上看“走出去”有风险,不走出去相对安全,
但从“收获”“前提”“代价”等关键词来分析,材料的情感和价值倾向,仍然是在鼓励“走出去所以,最符合
题目意图的立意方向是认同“走出去”的观点。
写作时,可以分析为什么“走出去”,怎么"走出去”;也可以正反对照来写,辨析“走出去''和不走出去之间的
关系;还可以在“走出去”和不走出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当然,如果反弹琵琶,认同不走出去,也是可以
的,但还不够切题,只能作为合题立意。具体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补充成分的方法将“走出去”的概念
具体化,如写清楚“从何处走出去”或“走到何处去”,这样构思也更容易突破文体的限制。
立意:
1.突破自我走出去。
2.在走出去中看到更强大的自己。
3.找到走与不走的平衡点。
4.走或不走都要以适合自我为标准。
3.根据要求作文。
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
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
自拟。
【答案】例文:
从气象谚语读懂常识之“理”
“常识”对于每个人来讲都不陌生,在生产生活领域,常识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农业生
产中,常识中蕴含的经验和哲理更是令人惊叹。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不断地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对日月星辰的运行,风霜雨雪的变化,四季的
轮回等进行了细致观察和不断总结,摸索出许多天文之间的气象规律,并以此创作了丰富的气象谚语。这
些谚语大致是从大气光学现象、冷空气活动和看云识天三个方面对天气现象进行总结。
在大气光学现象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夏季的早晨,低空空气稳定,尘埃
很少,如果当时有鲜艳的红霞,表明东方低空有云层存在,含有大量水汽。随着气温升高,热力对流逐渐
由东向西发展,而我国地势东低西高,云层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升高,容易遇冷形成降雨。这就是“朝霞不出
门”的原因。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水分一般不会很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
很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因此,如果出现鲜艳的晚霞,说明西方空气比较干燥,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
球西风带,气流由西向东移动,未来本地天气不会变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冷空气活动是天气变化最主要的因素,冷空气的来临对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指的是江淮地区一年四季分明,进入秋季以后天气凉爽,随
着雨水一次次的降临,气温也会不断降低。这是因为,进入秋季以后,太阳直射点向赤道以南移动,北方
冷空气势力增强,随着西北风的来临,冷空气一次次南侵,带来大风、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冷空气活
动频率一般5〜7天一次,所以如果观察到十次左右降水即表示己经是秋后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秋尽冬初,
所以说“十场秋雨穿上棉”。
除此之外,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结果,是天气变化最直接的反应者,看云识天气在我国农
业生产中也是非常实用的常识。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就是典型的根据云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的例子。“鱼鳞斑”,是指气象学上
的透光高积云,一般在三、四千米的高空出现,是由许多灰白色的小云块有规律地排列而成。各个云块互
相分离,又互相并和,在云块的空隙里,可以看见蓝天;云层较厚的地方,也能显示太阳和月亮的位置。
整个云层比较薄,中心较厚,看上去中心灰暗,边缘薄而明亮,一明一暗宛如鱼鳞。云块排列整齐,又像
是屋顶的瓦片,被人们称作“鱼鳞斑”或“瓦块云”。这种云多在高气压的控制条件下,大气比较稳定时出现,
是晴天的征兆。
这些谚语从劳动生产中产生,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所给的材料首先强调“常识”对我们生活、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列举了“常识”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哪些
方面:古人通过观察天气变化总结出自然现象中气象变化的规律,指出有些“常识”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从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特点,指出“常识”与文化有关;运用名言俗语告诉考生“常识”里还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
验……这些都说明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身边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都蕴含着“常识”。而材料最后引导语中总
结出“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并要求学生对此展开思考,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说
明文。也就是说,题目对作文的内容范围已经有了限定,需要介绍某些常识中蕴含的道理、科学规律等,
并且表达方式应以说明为主。
常识往往是常理,是普遍知识和一般知识。常识来源于日常知识的点滴积累,因此,常识背后常常存在事
理。面对这道作文题,我们可以从某一常识入手,抱着理性的态度剥开现象背后的事理;也可以从某一类
常识入手,分析此类常识背后的规律;当然也可以统观常识,分析常识的形成原因,从而揭示常识背后世
界运行变化的大道理。写作时要把握几点:第一,在动笔前多掌握相关知识,深入理解常识背后的事理,
并理解准确、到位;第二,要将抽象的事理说清楚,用语力求通俗易懂、适当生动;第三,行文讲究逻辑,
说理层次清晰。
写作时,可以首先概述说明“常识不可轻”,即常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然
后由此出发,说明“常识中有‘理'",即拨开现象可以看到本质的东西,通过介绍说明引发读者思考到认识事
物和看问题不能仅止于表象。对此,举例说明,除了材料中提出的天气现象、建筑设计等,还可以另外选
取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某些“常识”,说明其中的“理”。最后,则可总结说明,常识是长时间的生
活经验的积淀,凝结着先人的智慧,我们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等。写作时注意按照说明文的文体要求。
立意:
1.常识中蕴含人生哲理。
2.常识中有常“理”。
3.重视常识,尊重科学。
4.观生活常识,学科学规律。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破晓微光划破黑暗,让我们看到希望;萤火微光汇成星河,让我们看到力量。伟大出自平凡,世间每
一点微小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被铭记。主持人大赛康辉评价选手说:“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
他们人生当中的高光时刻。”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启示?你的生命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请以“耀眼的微光”为话题,
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微光
明媚阳光下,一盏灯的光芒如此微弱,但相较于深寂的夜空,这就是闪耀的微光。
—题记
幼时寒假,我通常宿在乡下的奶奶家。奶奶是个地道的农民,虽说生活条件好了不少,仍放心不下她
那地里的瓜果蔬菜。她睡眠浅,又是个停不下来的性子,莫约清晨五点半就去陪那些宝贝疙瘩,有时也会
带上我。
天色一片漆黑,冬的寒气裹了冷风直往脖子里钻。夜幕中稀疏地散着几点星子,灰暗朦胧,从暖和明
亮的屋子里望出去,简直就是一片死寂。奶奶对所经的那条乡间土路熟悉的不能再熟,但为了怕黑的我,
还是翻箱倒柜,终是翻出一盏暗黄的小灯。
“来,往奶奶这儿走。”
奶奶提着小灯走出两步,半转过微驼的脊背,用枯瘦的手背轻轻推了一把,暗黄的光影在坑洼的地面
上婆娑不定。我伫在门槛上,缩了缩脖子,向边上的深黑处怯怯地左顾右看,盯了半晌,在确定没有吃人
的怪物后才猛地跳下来,一头扎进奶奶怀里,满脸警觉地探望着四周,紧紧攥着她的衣角不肯松手。
“乖,走吧。”
凉风冻进骨头,寂静的夜色中像是蛰伏着诸多神秘莫测的东西。道边繁茂的枝叶狂曳着,摩擦撞出窸
窣声响,恐惧于心底生根,手脚发寒,望不到尽头的黑蔓延至天际,而奶奶提着的这盏小灯,那幽幽的光
亮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
湿冷的寒雾拂过面颊,深重的夜色里,这盏小灯发散出的微光是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却被奶奶一双
经岁月打磨过的手有力地擎着。伴着轻声柔缓的乡间小调,如丝如缕的温暖自手心传来,像是汩汩清泉水,
烈烈草堆火,无边无际的虚空中,好像就看到了终点,望到了尽头。
朦胧光亮映着奶奶脸上的褶皱,我能看到她半垂着眸子,瞳孔里也映着一簇跳动着的光。小小的,却
又那么热烈而盛大,冥冥中似乎就有一种力量,挟着奶奶身上的温度,一路向前。
后来我常常想,我漫漫的人生长路与那让我惊怖过的乡间土路并无两样,所需的仅是一盏小灯,茫茫
微光和温情相伴。奶奶不善言辞,那牵着我的粗糙大手却伴着记忆中的点点微光,传递了一生的温度。
深入骨髓的温暖,也许不需要多得惊天动地,沿着时间慢慢走,一点一点足以汇聚成河。就像那天半
小时的路途后,手里的小灯点燃了天空,于是天光大亮,黑暗变得浅淡而依稀,如同风语的轻喃。
只要一束微光在,就不是纯粹的黑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破晓的微光”和“萤火虫的微光”虽然渺小微茫,却依然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足可见微光虽小,却也
是值得我们肯定、感恩的事物。而此后关于伟大与平凡的论述,以及主持人康辉的评价,都说明微光即使
渺小,也总有光辉闪耀、值得被人铭记的高光时刻。正因如此,试题要求以“耀眼的微光”为话题展开写作,
就是想要让我们认识到,平凡中亦会有伟大。而材料引导语中的“你的生命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则说明,
我们是“微光”的旁观者和接受者,而发出这“微光”的,另有他人。
由此,考生可以思考,微光喻指人的精神魅力,或者困境中的希望,人生的信念追求等,抓住正面力量,
从积极方面去选择主题。如“星星之火”,也是可以燎原的,抓住每一丝微小的光芒,才有巨大的进步;微微
晨光点亮这喧闹和繁华世界;微微温暖融化那心中冰雪;即便是一抹微光,也让生活更加美好。微光也可
以象征亲情、友情,或者联系现实写疫情下中国人怀有必胜的信念,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克服重重
困难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等。而对于这“微光”的发出者,则应选择平凡的人和事。需注意避免选择著名人物,
如钟南山、袁隆平等,他们本身是太阳,所以发出的光剧烈而耀眼,不是微光。所以,对于话题中“耀眼”
的理解,要结合其给人带来的影响去分析,而不能错误地将其理解为像太阳一般的人物。因此,选择的人、
事越是平凡,我们越是需要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让其不平凡;我们越是要用抒情议论让表达出的精神、
感情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试题要求写成一篇记叙文,“微光”比较较为抽象,不好直接展开描写,因此构思时先要找至耀眼的微光”
的载体,即给人希望和力量的微小的光明,那么“一个鼓励”“一份帮助”“一点点促使进步的力量”或是“灵光
的乍现”都可成为“微光”的载体。行文构思时,可以写父母那让你震撼、促你进步的眼神、期待、关爱、付
出,甚至是某个细节,都可以作为传递给你力量的“微光”;可以写同学的理解、信任、宽容、无私给你启示、
让你顿悟,也可作为素材;可以写自己的自信、坚持、不放弃的精神,让你获得力量。总的来说,从正面
立意为主,用“小”的力量去反映“大”的改变、变化,这就是“微光”的积极意义。
立意:
1.微光,指路明灯。(叙述自己茫然无助时老师给自己的帮助)
2.记忆中永恒的那束光。(叙述自己一直难以忘怀的故友)
3.令人感动的微光。(叙述突然明白父母为自己无私付出的瞬间)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在选修性必修上册集中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等先秦诸子散文,文中不少经典语句至今仍闪烁着
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和思考。
请你以《大学之道》中的“致知在格物”这句话为话题,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
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例文:
格物致知,身体力行
杨万里有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
行之。《大学之道》中也有言“致知在格物“。只有通过对事物身体力行地探究,才可以更好地收获前行。在
学识的浩瀚海洋中,格物就是那茫茫学海中的一叶扁舟,引领我们遨游,通过格物,获取学识,探究世界
的奥秘。
格物然后致知,是获取知识不变的道理。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
之。”脚踏实地,躬身实践,所学所知才能为我们所用。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致力于在劳动中总结经验,图
文兼有地写成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工农业生产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袁隆平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去田边“打
卡”,正是因为一辈子躬耕田野,用自己的双手拨开每一株水稻,他才能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并最终获
得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一个个科技创造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伟大的
学问都来自深入的“格物”。格物然后致知,已成为必然的顺序。
格物然后致知,是创新学问必然的结果。当代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曾言:“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而得到。我们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
舟起航到天舟穿梭,无数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注意实践,躬行求得,才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屠呦呦
团队,全面探索了数百种药方中的成分乃至提取方法,最终才找出了青蒿素;华为追梦人,几番辛苦地探
索创新,才有了一颗自立自强的“中国芯“不驰于空想,不鹫于虚声”,格物然后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庸》中如是记载:“力行近乎仁。“格物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致知的必然条件。书本的知识是丰富
的,但丰富的书本知识没有“格物”这一重要环节,一定是单薄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努力实践,躬身力行
才是另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正如儒家学派中的“君子务本”思想。览今,我们应当学习的,是钱学森、焦裕禄
这般伟人“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的实事求是,是他们的身体力行,让大漠中绽放出最绚丽的火光,还漫天黄
沙以绿林气象,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彰显着敢为天下先的胸怀与气魄。
“辟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格物致知,身体力行,已经成为了流淌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中难以磨灭
的精神特质,勇于扛起格物求真的行动,才能让致知之花绚丽绽放,才能充分施展才干,共圆复兴之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指出先秦诸子百家留下了很多影响后世的至理箴言,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在
具体任务情境中,专门指出“致知在格物”这句话。“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归纳或探究事物的本相和彼此关系,
从而引导开启自己的智慧,获得更深层的领悟。其中“格物”,格是探究,推究的意思。“格物”就是探究事物,
研究事物的道理、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一个手段、一个方法、一个过程。“致知”,致,是求
得;知,普遍的解释是知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懂得道理,有所收获,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结果和目
的。“致知在格物”即实现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素养的提升要通过对事物的探究、探索。
综上可知,“致知在格物”是通过对事物的推究才能获得知识,或者通过实践获得真知,或者身体力行得到收
获。无论是学习过程,还是认识世界的过程,还是科学研究的过程,都需要我们用认真的探索精神为指引,
用躬亲实践的行为作依托,实现知识的获得,智慧的获得,能力的提高。
写作时,可以围绕“致知”和“格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述,如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认真格物才能有所收获;
致知是格物的深化和目的,致知才能更好地格物;格物与致知相互统一,互补互成,共同提高认知。也可
以围绕“格物为了致知”展开论证,如格物是动手操作的实践,实践指导更好认识世界;格物是一丝不苟的追
求,精益求精可以深入认知世界;格物是探索真相的精神,不懈探索丰富我们的认知;格物是怀疑求真的
态度,敢于质疑有助于深化认知;格物是箪路蓝缕的开创,勇于开拓让认知持续更新等。
立意: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所学须力行。
2.格物以致知,躬行促真知。
3.以行化知,知行合一。
4.用探索精神,促更好前行。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
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
园的课钟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声音可以让人愉悦,可以使人获
得慰藉,也可以给人力量。
请以“声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出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牵动我心的声音
老家距离我们家,不算近,开车都需要好几个小时,但我每个寒暑假还是会回去很住上一些时日。
老家的房子是平房,白墙,青瓦。门前有两棵绿油油的树苗,树旁的水泥地上有“2003”字样的凹槽一
那是趁水泥还没干的时候写上去的我的出生年份。房子有三进,第一进是我作为铁匠的爷爷工作的地方,
穿过一堆奇形怪状的铁块,第二进便是厨房和餐厅,再拉开一扇红门,就是一家人的卧室和聚在一起唠家
常的地方了。
房子的屋顶很简陋,半夜能听见猫咪在上面跳跃的声音,前几年下雨时还漏过水。房子的隔音效果很
差,每次爷爷在外面“叮叮当当”的修着锅呀,碗呀,亦或是其他的什么东西,最里面的屋子都能听得清楚,
现在想来奶奶的耳朵不好与这可能也有莫大的关联。
总之,我的假期大都在这叮叮当当的老屋中度过,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听多了,倒也不觉得烦,要是
爷爷哪天不敲打上一会儿,还真不习惯,每次做完活后,爷爷就会把锤子往旁边那堆铁上一扔,“铛”的发出
巨大的声响。我听过很多金属的碰撞声,却没有一种能像爷爷的锤子那样那么干脆那么有力。
若是来了兴致,爷爷会在敲打之余放上一段不知哪个电台的评书,抑扬顿挫的声音从巴掌大的收音机
中传出来,在金色的阳光里纷纷洒洒,这时我便会搬个板凳,努力的从混合着敲打声的声音中分辩出一个
个传奇故事。
只是没想到,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再走进老屋,一进门的铁块已不见了,显得空荡荡的,冷清清的。
奶奶还保留着那巴掌大的收音机,每个午后会放一段评书,不知她是不是也觉得少了敲打声的评书少了些
味儿。这一次,里面的声音却没有争先恐后的跳出来,而是慢慢的,一点一点落了一层薄灰的地上。
半夜起来,觉得有些饿,摸着黑在厨房想找点吃的,没走上几步便碰倒了一个箱子,里面有个什么东
西掉了出来,摔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跑回屋,翻找出手电筒打开一看,是把锤子,接口处有些松动
To不知为什么,猛地想起门前的树,竟长的比屋子高出一大截了。我将东西一件一件地收拾好,躺了回
去,却怎么也无法入睡。
晚上我做了个梦,梦到在被叮当声充满的屋子里,有一个笑得满脸皱纹挤在一起的,算不上年轻的男
人,一边挥舞着手中的锤子,一边听身旁的小女孩问幼稚的问题。
早上醒来,心中怅然若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由古人关于声音的诗句入手,然后由此引出哪一种声音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质问,接下来列举
了几种声音,并指出声音的作用。声音虽多,但千万种声音中,能触动内心世界的,最能牵动你内心深处
的,必定是使你感受最深的声音。这道题立意不难,任何一种或几种声音,只要与能够牵动内心的声音相
关就行,从正、反、实、虚各个角度立意均可。本道作文题则在材料中对话题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
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
艺术的等等。
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应该是美好的,高尚的,优雅的,不应
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
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
界。整体构思应着眼于“小”,着眼于“真”。可以从小处切入,深处挖掘。可以写妈妈的呼唤(口头禅、叮咛、
叹息声、鼾声、咳嗽声、乳名、昵称等);一首动人的乐曲(钢琴曲、二胡、笛声、记忆相连的歌曲、励志
歌曲等);生活中有关声音的细节(爷爷的自行车铃声、电话铃声、校园的钟声、闹钟的嘀嗒声、收废品的
吆喝声、晚归的脚步声等);自然的声音:绿草生长的喜悦,花开的声音,风起的问候,雪花的碎语,燕子
呢喃,蟋蟀的弹唱,小麦拔节的和鸣等;特殊的声音:①倒计时声音:比赛场地,工程现场,发射现场等。
②“我宣布“:开国大典,申奥成功,天宫飞天,颁奖典礼等。③远去的声音,自己的心跳声。
这个话题适合写成记叙文,也适合成写散文或议论文。比如写成散文,重点写“牵动我心的声音”,也就是写
母亲的声音。主体可以写年幼无知时母亲的声音总是及时而亲切、繁琐而慈爱地飘荡在耳侧。长大之后,
母亲熟悉的声音时时还在耳侧,只是觉得意义寥寥,大多是一些耳熟能详的道理,或者不厌其烦的重复。
离开了家,每个月只回家一次,我才发现母亲的声音似乎隔世传来,质朴而遥远、自然而真切、简单而深
沉,比任何华丽辞章都更牵动我心。最后可以以抒情结尾:我不敢想象未来,唯有珍惜和陪伴,拉长时光
的影子,让牵动我心的声音时时萦绕耳畔……
立意:
1.琅琅书声,牵动我心。
2.燕子泥喃牵动我心。
3.母亲那一声“早点回来”牵动我心。
4.声音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缩影。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学生心态”是最近热议的一个话题,拥有“好学生心态”的人常常是指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
眼中的乖孩子,领导眼中的好员工。他们学习时成绩优异,工作后也一头扎进绩效竞争中,期望在各种活
动中“榜上有名”。同时,他们对家长、老师、领导的话言听计从,有着“权威恐惧症”;他们总是过度
反思,重视他人的正向反馈,不敢拒绝,恐惧失误,压抑自主意识和合理需求等。有人说,拥有“好学生
心态”是年轻人对自我的一种高要求,想要成为“好学生”无可厚非;还有人说,成为好学生没有错,但
要成为“成熟”的好学生。
以上材料对身为中学生的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热议话题“好学生心态并列举了“好学生心态”下的所谓好学生的一些表现,认为成为学业优秀、
遵规守纪、多才多能、广受好评的好学生无可厚非,这确实是学生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一种高要求。但除
了学习,走向社会后,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和角色都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在满足自我需求和他人期待中寻
求平衡,走向“成熟”。如果只重视外界的正向反馈,将个人价值认知和标准建立在“很听话,很懂事,学习
很好”的外界评价中,单纯为了营造“好学生”形象变得优秀,而不是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优秀”,让自我陷
入内卷、成为自我pua大师,不是真正的成熟。
由此看来,想要成为“好学生”没有错,这是对自我的一种高要求,但“好学生心态”不是真正的成熟。要成为
成熟的好学生,需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勇于担当、自我决策、敢于表达不同观点,拥有创新精神、自
主寻找人生意义。同时要分析出,不仅要改变自我认知模式,社会教育、评价模式也要相应做出改变。“好
学生心态受害者”需要打破“好孩子”的镜像,打破“好孩子”标签的束缚,大胆承认并满足自我合理需求,并
积极获取周围人的支持,改变自我认知模式。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也应转变人才评价和选拔模式,
给年轻人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鼓励年轻人突破常规,敢于自我表达,有不循常理的创意。
构思行文时,可从“好学生心态”与成熟的“好学生”两方面分析二者的区别,从而得出摒弃“好学生心态”成为
敢于表达自我、具有创意的成熟学生的观点。然后从如何改变自我认知和改变社会评价模式两方面辩证分
析,从内在素质和客观环境的角度,强调自我表达、自我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大环境的评价标准对人
的影响。最后强调年轻人可以适当释放自己的天性,成为有着无限创意、自由自主的优秀学生。
立意:
1.“好学生心态”并不等于好学生。
2.青春有格,青春飞扬,自尊自信。
3.要有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4.敢于表达自我,拥有创新精神是人格走向成熟的标志。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庄子日:“物物而不物于物。"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
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的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把心
意留滞于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论述文。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答案】例文:
青山见我应如是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没错,世界是物质的,君子作为万物之灵,主宰世界,自然使物,又
如何能被物使?
《贺新郎》中有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大自然何其雄伟,世事何其繁复,古往今
来多少人沉迷其中,挣不脱物的束缚。物可以是金钱,可以是名利,古人熙熙,皆为利来;今人攘攘,皆
为物往。自然,跳出红尘见青山者很多,但有“青山见我”胸怀的又有多少?“青山见我”是对跳出世尘的脱俗,
是对驾驭物质的决心。
虽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君子被物使”也非空穴来风,毕竟物是生命的基础。但若是执著于物,这物
便没有了价值,正如孟子曰:“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方面,最看得开的要属李白
了,谁说人生就要拖着沉重的脚步在世间踏遍?推翻物的束缚,抖落一身花雨,且放白鹿青崖间,青山见
到了李白的洒脱,白鹿见到了李白飘逸,于是便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自在与洒脱。
抖落物的束缚之后,君子如何将物归于自己掌下?很简单,“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为借托万
物,成就自身。印度圣雄甘地,曾见一蝎子落于水中,便伸手去救,却被蝎子蜜了,他再次伸手去救,又
被蜚了,别人问他为何蝎子如此待他,他仍然以德报怨,甘地回答:“为什么要让蝎子的世界观来影响我的
世界观?”甘地没有被外物所影响,着眼于自身,反而运用外物的不利成就了自身的伟大,只因他善于掌握
并运用物的规律,此可谓善假于物也。
故“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但能与物天人合一才是最高境界。豆子放入热水,脱去水份,变得异常坚硬;
胡萝卜放入热水,立刻就被软化了;只有咖啡放入热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这便是物我相融,在艰苦的
环境中,有人使自己变得坚硬,融断一切与外界的接触,有人屈服于环境,被物所使,只有与物相融,以
我观物,并以物观我之人,才能最好地生存。宋代文豪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以物喜,不以物悲”,这才是君子之道。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与物相融,天人合一。“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我观云不动,云与
我俱东,我观山妩媚,山观我如是。故君子固穷,君了固喜。反观当今世人,吹点寒风,便要生要死,浮
夸如斯。青山一直在,孰与吾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五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提出“物”始终是个话题。第二三四句话分别引用了庄子、管子和苏轼的话来阐
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句话总结上文: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但不可滞留于物。
可见,三者的话都是在探讨“物”与“我”之关系。庄子、管子的话中要注意一个关键词“物”“使”,“物”“使”是
支配,也可理解为利用。苏轼的话中要注意“寓”和“留”的区别,前者寄托,后者留滞。寄托于物只是投射,
留滞于物则是为物所役使。三句话都是指向一个意思:人不该成为“物”的仆役,人应该驾驭外物,让外物“臣
服”于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适应外物。这里要弄清“物”的概念:“物”
是外物,是“我”以外的世界,是与“我”相对的,可以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可以是“我”存在的参照,
亦可以是“我”追逐的目标、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自然景物、工具器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如名声、
思想、权力等。君子(可大而化之指人)要能够支配和利用万物,而非被万物役使和束缚:要善于驾驭物,
不能成为物的奴隶,被外物裹挟得失去自我;不执迷于占有,抱持审美的生活态度,其实天地之间,无一
物可占有,抱着体验欣赏的态度才能真正获得快乐。
文体是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物”为“我”所用,但“我”不会为“物”所役,然后分析其好处
和作用,最后阐述如何做到“物”为“我”所用,但“我”又不会为“物”所役。也可以运用正反对比式结构,单纯
阐述“物,,为“我”所用,但“我”不会为“物”所役。还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单纯就如何做到来论述。
立意:
1.要善于驾驭物,不能成为物的奴隶。
2.不执迷于占有“物”,要抱持审美的生活态度。
3.心意寓于物可怡情,心意滞于物却移情。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光”这个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文字的光像人头上有火,火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光的本义是明亮,引
申指光线、亮光,又引申指光荣、光彩。自然界有阳光、月光、星光、水光,生活中有灯光、烛光、火光,
历史上有五四之光、中华之光、文明之光……说起"光”,你又会联想到什么,有什么生活体验和独特感悟呢?
阅读以上材料,请以“光”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题目,选好角度,文体明确,叙写真情实感,避免套作;注意整体构思和记叙、描写、抒
情、议论的综合运用,尤其突出细节描写;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那道光
每天晚自习回家,转过最后一个街口,就会遥遥望见两个窗口眨着亮亮的眼睛,向我投出温情的目光。
有时是白炽灯的光亮,有时是电视闪烁不定的荧光,有时哪怕是燃烧的香烟,吸一口才亮的微光,都会让
我的心有一种极其温暖和幸福的感觉。我知道,此时父亲正等我回家。家之所以为家,是因为有一道光等
候你,因而似箭的归心,无论于哪里,都生出翅膀飞向它。而无论你身系何处,回或不回,家都在那里以
温暖的姿势等你入怀。
记得离家十几里地读初中的三年,家就是我早晨趟着露水出发,晚上沐浴夕阳、披着星光也要回去的
地方。有一年冬天,雪下得分外大,公路的积雪,来不及清扫,就被过往的车辆碾压得如镜面般光滑。父
亲没办法骑自行车来接我,而我又极其想念母亲为我留在饭盒里的鱼,非常思念哥哥为我埋在灶膛的土豆,
特别惦念父亲帮我喂养的那条大黄狗。于是,就在周末早早地向老师请假,和同村的伙伴步行回家。
冬天,昼短夜长。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脚下的路依
旧那么长,走到夜幕沉沉,仍不见熟悉的村落,以及村东头红砖亮瓦的家。我们几个单薄的身体穿行在夜
色中,总在头上闪烁的星光也似乎消失。四周寒冬的荒野,扭曲的枯树,几丛野草,早已干涸的河床,斜
坡上的坟冢闪过幽蓝的光,给人造成一种很可怕的错觉。觉得我们是被散落在漆黑旷野中的棋子,此刻,
风声、野鸟声,远处的村庄,都默契地达成对生命考验的联盟,恐惧正是源于这种未知。我们开始是敛声
屏气地默默前行,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雪中,偶尔传来同学恐惧的尖叫,会让我们瑟缩成一团。
后来,不知是谁提议,只要朝着前方村落的灯光走去,就一定会回到家,因为即便家人不知你何时归
来,但他们知道,你终究会回来,所以早已在檐下挂一盏最亮的灯,那道光就是指引游子回家的路标。终
于,我们走出困境,抵达了温暖的屋舍,与父母吃饭、聊天,畅谈历险,然后在那道光的注视下,沉沉地
睡去。
母亲说,这盏灯能照亮房前的路,也许还有夜归人,就为他们亮着吧。那夜,我做了一个有关光的梦,
我独自在黑夜中游走,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有的只是天空中漫卷的雪花,突然一道光穿越黑暗,雪花闪
着亮晶晶的光芒,我的世界一片清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给出了甲骨文中“光”的图片,然后由此引出对于“光”的字形解释与意义解释。材料中给考生提供了
关于“光”的两层含义,一层是具象的含义,这里既包括光的本义,也包括后面提及的自然界中、生活中的各
种光,如“阳光、灯光、火光”;另一层是抽象的含义,如“道德之光、智慧之光”“精神之光”“思想之光”等引
申义和历史意义等。材料由“光”的组成与意义,提到光的特性:光明、明亮。然后进一步延伸到文明之光等
等。由此可见,我们的写作内容应该与“光”有关,而且也不仅仅着眼于肉眼可见的“光”,而更可以指那些能
够激励、温暖自己的东西。总的来说,“光”的内涵代表着光辉、希望、美好、魅力,值得我们去追寻。
对此,既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展开联想,写与光有关的人和事。构思时,我们应先在心中确定自己
所写之“光”的含义,进而确定写作对象。试题要求写作一篇记叙文,如果所写之光是具象的光,例如灯光、
火光、星光等,那么一旦选定,就要把它当作本次写作的核心意象。叙写过程中所写的人、事、经历,可
以是一人、一事、一段经历,也可以是多人、多事、多段经历;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但不管怎样,
都应围绕着“光”这一核心意象展开。在这些人、事、经历中,光可以是线索,也可以烘托氛围、衬托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也可以具有多层意蕴,成为情感的载体。最终,所抒发之情,所写人生之感悟,应该与“光”
这一意象所具备的温暖、光明、亮堂等特征相吻合。可以是收获温暖,也可以是受到启迪,或者是受到激
励、找到方向等。
立意:
1.写夜行路上司机为“我”照明,让“我”感动。(总有一束光,陌生而温暖)
2.写老师对“我”的教诲,如光指引“我”前行。(那束光,指引我方向)
3.写鲁迅的思想之光划破黑暗的天空,令“我”敬仰。(哲思之光,照亮我心。)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申”是申述,“论”是议论,“申论”,就是要求作者就特定的材料、事件或者问题进行陈述、说明、概括,
并据以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推断逻辑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讲道理”。
根据下文,提炼观点,围绕“关注‘国之重器'”这一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选择恰当的角度,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申论。
进高校:关注“国之重器”
9月6日到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考察。9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考
察。
哈尔滨工程大学围绕“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重点领域,培养优
秀专业人才,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国之重器”提供支撑。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总书记指出,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
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
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也是总书记前两次赴黑龙江考察的关注重点。
2016年5月,总书记在哈尔滨考察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要求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
作用。
2018年9月,总书记在齐齐哈尔考察了两家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强调要加强自主创新。——
(摘编自《央视新闻》公众号《时隔五年再赴黑龙江,习近平关心这些事》2023年9月9
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答案】略【详解】本文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习近平同志到哈尔滨工程大学考察的内容,在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培养优秀专业
人才,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国之重器’提供支撑”,也就是说,关注“国之重器”,需要培养优秀专业
人才,需要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
结合材料与所给的话题来看,关注“国之重器”,实际上就是说,要关注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开展关键
技术的攻关,解决了人才和技术的问题,“国之重器”自然就能成功。写作时,可以抓这两个方面来写,也可
以把人才作为重点进行论述,但也要兼顾技术。关于人才的培养,一是对他们进行理想和信念的培养,尤
其是广大青年要以为国家奋斗为己任,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二是对他们进行技术方面的培养,让
他们在技术方面更精、更专,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国之重器”;三是让他们有一种责任感。“国之重器”是一
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也是国家实力的象征,青年有一种为国创造“国之重器”的责任意识,自然就会努力拼搏。
有了人才的培养,技术自然不在话下,让青年人成为思想和技术双过关的“国之重器”创造者。
作为申论来说,根据所提供的“国之重器”的材料,围绕人才和技术等展开论述。比如,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
点:“国之重器”离不开人才和技术。主体重点先分析为什么需要人才,以及人才有何作用,还有就是如何培
养人才;接下来可以谈技术的提升以及如何让我国技术能自主创新等。最后,再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国之重器”离不开人才和技术。
2.让人才和技术为“国之重器”保驾护航。
3.青年人的责任在于为国造重器。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最近,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即“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些博主将很久以前的某个朴实平凡的瞬
间、某个看似寻常的决定,改编成各种文案,配上音乐,使其与现在取得成功的情形构成鲜明反差,博主
们所晒的事情虽各不相同,但都让人感觉犹如幸运女神突然降临,使人生有了别样的精彩一般。由于该话
题很能让人共情,相关短视频播放量已超过48亿。与此同时,有一些网友不禁感叹,”为什么别人命运的
齿轮转出了火星,而自己的齿轮却停滞不前”“平庸的我连条文案都不配有,我的命运齿轮是生锈了吗?”。
对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一话题,你有什么思考和见解?请联系材料,结合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认
知和理解,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转动齿轮的,是自己
站在人生的路口回头观望,不禁感叹当初一个小小的决定与瞬间,竟对今后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人说,那是幸运女神的眷顾,是命运齿轮的转动,但是亲历那个瞬间、作出那个决定、在前路未卜时仍
又义无反顾尝试的人,是自己。命运的齿轮,由自己转动。
转与不转,这是个问题。诚然,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但或许不是因为缺少机会,而是因为
许多人面对未知的机会时,缺少转动那枚齿轮的好奇与勇气。假如牛顿穿越到现代,他也许会在网络上发
表:“树上的苹果砸在我的头上,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被苹果砸到头的牛顿,他开始好奇物理运动的规
律与法则,他想要探索其中的奥秘,面对着这枚齿轮,牛顿没有像许多人一样视而不见,而是义无反顾地
用双手转动了齿轮,即使前路未卜,仍勇往直前。道路的尽头,便是“万有引力定律”。
苹果的下坠,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然现象,牛顿能够得出万有引力定律,更多的是因为他对未知现象的
探索。命运的齿轮或许就在我们面前,觉察并勇敢地转动齿轮,才是关键。
转转不已,方见真章。这世上不缺少勇于探索的人,但成功的人依旧是少数。为什么?也许在迷雾笼
罩的未来中,有些人丢了初心,失了方向,止步不前,只在内心无能地咆哮幸运女神的狠心。对于海伦•凯
勒来说,她的启蒙教师或许就是她命运的齿轮。在启蒙老师的帮助与教导下,海伦知道了不时拂过脸颊带
来丝丝冷意的是风,轻柔无形的是水。海伦勾勒出这世界的模样,心中燃起了对生活对光明的向往,也就
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诞生。
正是因为海伦不曾放弃对光明的追求,才写出了如此具有力量的作品。假如海伦被生活的苦难打倒在
地,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云服务合同服务内容与系统维护
- 2024年度工程监理合同服务内容
- 2024年度C型钢损害赔偿合同
- 2024年度文化传媒推广合同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施工用彩钢房租赁合同
- 记录机用纸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版权转让合同标的为音乐专辑制作
- 2024年度保温板施工风险管理与控制合同
- 2024年度店面租赁合同:甲方出租店面乙方承租并支付租金的协议
- 2024年度办公楼维修基金管理合同:某物业管理公司与某办公楼业主委员会就维修基金管理的合同
- 汽车维修高级工技能培训教学大纲(修改)
- GB/T 12228-2006通用阀门碳素钢锻件技术条件
- GB/T 10781.2-2006清香型白酒
- 新奥集团业务领先模型(BLM)应用实践PP课件
- 备用电源自投装置调试方案
- 《产后访视》教学课件
- 携手耕耘未来课件
- 社区工作者经典备考题库(必背300题)
- 介入治疗质量管理考核标准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模块四-创新成果保护与转化课件
- DB32/T 4401-202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标准》-(高清正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