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一(山东专用)(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一(山东专用)(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一(山东专用)(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一(山东专用)(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一(山东专用)(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1)(山东专用)•原卷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

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人说: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苏东坡,一生坎坷,却处事豁达,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独

有的潇洒。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蒋蓝在新作《苏东坡辞典》中,创新地以近百个词条完成

了对苏东坡重大地缘、人生事件、性格嬉变、写作突变的描摹。用蒋蓝的话来说,这既是“文体方面一

场小小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度照亮”。不过,颇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华语写作领域中辞典式

写作是极其鲜见的。

《读者报》记者就此对蒋蓝进行了采访。

读者报:您的开篇自序题目是《百味人生一东坡》,能否简单介绍下苏东坡的百味人生?

蒋蓝:苏东坡未离仕途,在宦海升降浮沉,浊浪几乎没顶。仕宦生涯,在朝廷不过七八年,而长达

27年都处于漂荡流徙的状态。弟弟苏辙以随风飘游的鸿雁概指哥哥流寓不定的一生。苏东坡对苏辙也说

“我生如飞蓬”,林语堂认为“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他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走过了

北宋30多个州县,得以广开寓目,通瞻中国山水之胜。在无意之中,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理

想。如今在四川眉山、湖北黄冈、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山东诸城、海南倨州等18个城市留下了500多

个纪念性景点,可以意识到其无出其右的影响力。

读者报:您认为,苏东坡的人生坎坷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蒋蓝:正直之人,心直口快,加之木秀于林,多半会陷入"举步得狼狈”的处境,

读者报:在《遍地都是苏东坡》这一章节里,您说自己把东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轼少

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这段话应该作何解?

1

蒋蓝:这里提到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的观点,是苏东坡的美学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主

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

读者报:新书后记的最后一句话“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出自苏东坡的诗《和陶西田获早稻》,

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苏东坡的人生思想呢?

蒋蓝:苏东坡人生思想的特点是“广、博、细、杂”:儒释道思想先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三种思

想在境遇里又经常左右互搏、三足鼎立。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出发点、着力处、归宿

地均不相同,宛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以为,儒家思想对于苏东坡伐骨洗髓,一直就是他

的本体论,其余均是阶段性的避风港,是方法论。

读者报:您在自序中评价说,苏东坡是宋代以来散文标准的制定者,也是汉语有史以来第一个随笔

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我们都知道,您恰恰也在这两个写作领域建树颇丰,那么在您看来苏东坡的

散文、随笔有什么特点呢?

蒋蓝:东坡尤其喜欢写小品,大都作于贬谪时期,其简洁的文字凸显一个历经磨难而又豁达旷阔的

心灵。铅华褪尽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露水里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唯有这样的竹露才能指

心见性,展示他率真而无饰的人品。而他的这种启示录写作,无疑是其儒、释、道思想的默化之影,尤

其是汇通了儒家与道家精神,将“乐”与道家精神尤其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融为一体,

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东坡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期间,他相继完成《书临皋亭》《记游松江》

《记游定慧寺》等佳作,其中,峭拔而起的无疑是仅有85字的《记承天寺夜游》。东坡高妙,一点不写

自己深处的情感,似乎只是画了一幅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但藏匿其间的智慧,昭示了他一尘不染的情

怀,并使无形的、静态的月色有了空间感与动态感。由此可见,世界上最美的良宵与最美的景致,却是

为"闲人”准备的;而最美的景致,竟然是因为两个“闲人"的闲庭信步而创造出来的。更为关键的还

在于,“闲人”未必没有“闲事”。慧开禅师所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唯有心中无

"闲事”,了无牵挂,方能真正做一回拥有天地大美的“闲人”。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东坡心念一动,心有

大美者,方能"闲笔”录之。所谓"闲”,在东坡的语境里是具有反讽意味的——他与张怀民,不再是

忙碌的公事人而已。所以“闲”不是身份,更多的是内在的一种惬意舒朗和宁静闲淡。真正的“闲”不

仅仅是避开觥筹交错的应酬,更重要的是在心中,一派明月朗照,竹影婆娑。

仔细看,似乎文中并无玄奥的生命之论与境遇之叹,但东坡的文字素描,已经撷取了生命游弋在地

面的投影与纹理。“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东坡的这等笔法,在明清小品文乃

至日本清少纳言随笔《枕草子》的“物尽”笔法里,呈现出别样的传承韵致。

(摘编自《何建:深度访谈|蒋蓝——我与苏东坡的思想对撞》)

2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飞蓬”的比喻形象概括了苏东坡宦海浮沉、流寓不定的一生,苏辙的相关言论也表述了类似的看法。

B.苏轼所作“文箴”中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一观点符合他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足使其

诗文生辉,传诸千古。

C.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但它们的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

同。

D.苏轼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其间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欣赏者可以在竹露之中窥见其心性

和人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蓝认为《苏东坡辞典》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是因为他创新地采用了当下鲜见的辞

典式写作来描摹苏东坡。

B.苏轼在无意中践行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他走遍了中国多个城市,有着无出其

右的影响力。

C.黄州对苏轼来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他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他的

随笔成就最高。

D.《记承天寺夜游》不直接抒写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中,这种

笔法影响深远。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拾薪汲涧煎茶外,依杖闲看云去留。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D.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4.关于本篇访谈在问题设置上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者由《苏东坡辞典》的开篇自序入手提问,直接切入访谈话题,访谈对象明确,设问开门见山。

B.访谈紧扣主题,记者围绕新书内容对苏东坡人生、思想及成就来设问,话题集中,问题不蔓不枝。

C.记者按照《苏东坡辞典》的章节顺序来设置问题,从开篇自序到新书后记,设问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D.对受访对象,记者在其熟悉的散文、随笔领域进行设问,既让设问具有针对性,又营造了良好的谈话

氛围。

5.请结合材料内容就《赤壁赋》中所体现的苏轼哲学思想进行点评。(6分)

3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晓风杨柳

唐世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儿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

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

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及等吐出一口浓痰,喘了些时,才整个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

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

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闲来就擎着一本相书,也很喜欢批评别人的眉毛生得太低、鼻子太尖、口

腔不应该那么小之类的话头。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

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

复关中,朝翅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

和他身体很不相称。

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

猛的,“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

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

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

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

4

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人

一共五个人。

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

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

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

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①的消息。

“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里

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

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

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已经不像早上那样感到沉重,忧虑了,自然不是因为如鱼得水。他觉

得倘使京城只传来加税的消息,没有提起别的,那么,夜来听到的消息,大概并不是事实。他满满地喝

了一杯。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

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着气说,“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

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

祷,救救国家。”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5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

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糠牙,伸出鸡爪似的

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

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

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

“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注】①宋王,即刘裕,小名寄奴,陶渊明曾在其手下做参军。419年刘裕被东晋王朝封爵为宋王,420

年其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东晋灭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反复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

晋王朝岌岌可危。

B.文中“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

的生活现状。

C.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出身不凡,有了他,皇帝不用愁,可见当时民众对刘裕的认可,对

政治局势的无知,感觉迟钝。

D.“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孩子互指对方像爸爸,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

响,以父亲为榜样。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后两次写到刘裕“黑而且丑”的面孔浮在眼前,这两次描写都突出了陶渊明对刘裕厌恶、愤怒、

仇恨的心理。

B.“畜生”“不要胡说”这两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目光

短浅的彻底失望。

C.结尾“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连用三个“我”字,突出了陶渊明面对现

实个体意识的觉醒。

D.小说中三次写到柳枝在风中的状态,都起到了营造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陶渊明的心理以及暗示小说

主题的作用。

6

8.“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9.在《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等诗文中,陶渊明展示出来的形象与这篇小说中的形象是有

所不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的陶渊明的形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金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近于隆。

夏,许男新臣①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②。齐人执陈辕涛涂③。葬许穆公。

(节选自《春秋》)

材料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

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虐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日:"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日:'五侯九伯,

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

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日:“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隆。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

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日:"岂不毅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毅同好,如何?"对日:

“君惠微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

城不克!”对目:“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

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疸。若出于东方观兵于

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日:"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

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屣,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

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

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②盟于召陵,为

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③辕涛涂,陈国大夫。

7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若出A于东B方C观兵D于东夷E循F海G而归H其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会集,与《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的“会”意思相同。

B.次,停留、驻扎,与《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次”意思相同。

C.虞,料想,与“不虞之誉”中的“虞”意思相同,与“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同。

D.病,担忧、担心,与《论语》中“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12.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讨伐楚国,楚派屈完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楚国不向王

室进贡的罪名。

B.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既讲究诸侯国间外交上的必要礼节,又不卑不亢地坚定回应,最后与诸侯

联军结成盟约。

C.郑申侯表面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但在见齐侯时却又提出相反意见,齐侯把虎牢赏赐给他,并拘

捕了辕涛涂。

D.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比材料一更

加完备详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14.《左传》对《春秋》中“葬许穆公”的史实进行了哪些补充?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倾向?(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送郭三落第还乡

钱起

郢客①文章绝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

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

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

关中新月对离尊,江上残花待归客。

名宦②无媒自古迟,穷途此别不堪悲。

8

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③招贤会有时。

【注】①郢客:指郭三。②名宦:名声和官职。③金马: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年失路”写自己,“千里思亲”写鸵三,时间和空间对举,既悲己,又伤人。

B.“关中新月”实写送别的情景,“江上残花”是别后想象,虚实结合,寓情于景。

C.“荷衣垂钓且安命”和《离骚》“制菱荷以为衣兮”的"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

D.诗歌语言既质朴通俗,又含蓄隽永,如“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等。

16.诗歌蕴含着诗人对哪三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自然真切地描绘出“鸡犬

之声相闻”的乡村生活环境。

(2)君子敬“小”而慎微,如司马迁《屈原列传》"”,表明"小”可以表达深远的意

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

3)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

出现在古诗词中,如“,"O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题。

一段时间以来,作为两种①的人生态度,“躺平”和“内卷”的说法在年轻人群体中颇为流行。而随着

“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成为新晋流行语,“45度青年”一词也②,逐渐走入网络视野,引起不少人

的共鸣。

那么什么叫作“45度青年”呢?如果说“躺平”是。度,(A),那么45度就是不完全躺平,也不完全

内卷的中庸姿态。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年轻人要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多,部分年轻人面对高压力的社会环

境就选择享受生活,呼吁“躺平”,却又不肯看着同龄人就这样将自己远远落在身后。于是乎,便也就“躺不

平”。③的境遇下,部分年轻人选择成为“45度青年”,不彻底“躺平”,也不彻底“内卷”o

(B),“45度青年”的“躺平”更多是暂时性的,更像是预备跑步的姿势,虽然看起来没有拼尽全力

的奔跑,但是正在为后续的奔跑做准备。面对生活,他们的态度与“躺平”者实际上完全相反,(C),也避

免自己被社会、生活压力裹挟着被迫“内卷”。

关于“45度看年”,我们露要为他们的后续奔跑注△力量,为他们的前进尹拓,为他们的目标实现强力

9

上航”,助力他们冲锋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

块一小块豆腐仰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

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

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氯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

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够着吃力,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父亲说晚

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

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似乎很远,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

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

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

我。似于:登州.空空.的旦有我们巴人;,一天挫经空的,,一也月有我们用人。―.

(摘自朱自清《冬天》)

2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重复累赘,但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边界,指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界限。有形的边界直观醒目,无形的边界则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其实,学习

10

生活、文化交流、科技创新乃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涉及边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边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1)(山东专用)•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

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人说: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苏东坡,一生坎坷,却处事豁达,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独

有的潇洒。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蒋蓝在新作《苏东坡辞典》中,创新地以近百个词条完成

了对苏东坡重大地缘、人生事件、性格嬉变、写作突变的描摹。用蒋蓝的话来说,这既是“文体方面一

场小小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度照亮”。不过,颇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华语写作领域中辞典式

写作是极其鲜见的。

《读者报》记者就此对蒋蓝进行了采访。

读者报:您的开篇自序题目是《百味人生一东坡》,能否简单介绍下苏东坡的百味人生?

蒋蓝:苏东坡未离仕途,在宦海升降浮沉,浊浪几乎没顶。仕宦生涯,在朝廷不过七八年,而长达

27年都处于漂荡流徙的状态。弟弟苏辙以随风飘游的鸿雁概指哥哥流寓不定的一生。苏东坡对苏辙也说

“我生如飞蓬”,林语堂认为“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他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走过了

北宋30多个州县,得以广开寓目,通瞻中国山水之胜。在无意之中,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理

11

想。如今在四川眉山、湖北黄冈、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山东诸城、海南僚州等18个城市留下了500多

个纪念性景点,可以意识到其无出其右的影响力。

读者报:您认为,苏东坡的人生坎坷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蒋蓝:正直之人,心直口快,加之木秀于林,多半会陷入“举步得狼狈”的处境,

读者报:在《遍地都是苏东坡》这一章节里,您说自己把东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轼少

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这段话应该作何解?

蒋蓝:这里提到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的观点,是苏东坡的美学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主

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

读者报:新书后记的最后一句话“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出自苏东坡的诗《和陶西田获早稻》,

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苏东坡的人生思想呢?

蒋蓝:苏东坡人生思想的特点是“广、博、细、杂”:儒释道思想先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三种思

想在境遇里又经常左右互搏、三足鼎立。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出发点、着力处、归宿

地均不相同,宛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以为,儒家思想对于苏东坡伐骨洗髓,一直就是他

的本体论,其余均是阶段性的避风港,是方法论。

读者报:您在自序中评价说,苏东坡是宋代以来散文标准的制定者,也是汉语有史以来第一个随笔

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我们都知道,您恰恰也在这两个写作领域建树颇丰,那么在您看来苏东坡的

散文、随笔有什么特点呢?

蒋蓝:东坡尤其喜欢写小品,大都作于贬谪时期,其简洁的文字凸显一个历经磨难而又豁达旷阔的

心灵。铅华褪尽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露水里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唯有这样的竹露才能指

心见性,展示他率真而无饰的人品。而他的这种启示录写作,无疑是其儒、释、道思想的默化之影,尤

其是汇通了儒家与道家精神,将"乐"与道家精神尤其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融为一体,

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东坡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期间,他相继完成《书临皋亭》《记游松江》

《记游定慧寺》等佳作,其中,峭拔而起的无疑是仅有85字的《记承天寺夜游》。东坡高妙,一点不写

自己深处的情感,似乎只是画了一幅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但藏匿其间的智慧,昭示了他一尘不染的情

怀,并使无形的、静态的月色有了空间感与动态感。由此可见,世界上最美的良宵与最美的景致,却是

为"闲人”准备的;而最美的景致,竟然是因为两个“闲人"的闲庭信步而创造出来的。更为关键的还

在于,“闲人”未必没有"闲事"。慧开禅师所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唯有心中无

“闲事”,了无牵挂,方能真正做一回拥有天地大美的“闲人"。

12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东坡心念一动,心有

大美者,方能“闲笔”录之。所谓"闲",在东坡的语境里是具有反讽意味的——他与张怀民,不再是

忙碌的公事人而已。所以“闲”不是身份,更多的是内在的一种惬意舒朗和宁静闲淡。真正的“闲”不

仅仅是避开觥筹交错的应酬,更重要的是在心中,一派明月朗照,竹影婆娑。

仔细看,似乎文中并无玄奥的生命之论与境遇之叹,但东坡的文字素描,已经撷取了生命游弋在地

面的投影与纹理。“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东坡的这等笔法,在明清小品文乃

至日本清少纳言随笔《枕草子》的“物尽”笔法里,呈现出别样的传承韵致。

(摘编自《何建:深度访谈I蒋蓝——我与苏东坡的思想对撞》)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飞蓬”的比喻形象概括了苏东坡宦海浮沉、流寓不定的一生,苏辙的相关言论也表述了类似的看法。

B.苏轼所作“文箴”中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一观点符合他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足使其

诗文生辉,传诸千古。

C.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但它们的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

同。

D.苏轼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其间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欣赏者可以在竹露之中窥见其心性

和人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苏轼所作'文箴'中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一观点”理解有误,原文为蒋蓝“把东

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表述的主体不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蓝认为《苏东坡辞典》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是因为他创新地采用了当下鲜见的辞

典式写作来描摹苏东坡。

B.苏轼在无意中践行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他走遍了中国多个城市,有着无出其

右的影响力。

C.黄州对苏轼来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他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他的

随笔成就最高。

D.《记承天寺夜游》不直接抒写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中,这种

笔法影响深远。

【答案】C

13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在黄州,他的随笔成就最高”推理不当,由原文苏轼是“第一个随笔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

不能推出苏轼在黄州时他的随笔成就最高。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拾薪汲涧煎茶外,依杖闲看云去留。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D.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诗句写白日漫长,诗人只好闲作草书、细乳分茶,看似闲适恬静,但日中无聊更多地暗示诗人无事

可做的郁闷和惆怅,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等待中的落寞,这种“闲”的内在不是“惬意舒朗和宁静闲淡”。

4.关于本篇访谈在问题设置上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者由《苏东坡辞典》的开篇自序入手提问,直接切入访谈话题,访谈对象明确,设问开门见山。

B.访谈紧扣主题,记者围绕新书内容对苏东坡人生、思想及成就来设问,话题集中,问题不蔓不枝。

C.记者按照《苏东坡辞典》的章节顺序来设置问题,从开篇自序到新书后记,设问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D.对受访对象,记者在其熟悉的散文、随笔领域进行设问,既让设问具有针对性,又营造了良好的谈话

氛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文体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记者按照《苏东坡辞典》的章节顺序来设置问题”分析错误,记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依然是就《苏东坡辞

典》的开篇自序设置的,本文设问的顺序不是章节顺序,而是由“苏东坡的世界观和人生坎坷的原因”出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