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

语文试题卷

(银川一中第二次模拟考试)

注意事项:

那D|P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软M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

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

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

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

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

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

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

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

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

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

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

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

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

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

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

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

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

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

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

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

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

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

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

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

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

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

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

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

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

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

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

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

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

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

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

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

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

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

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

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

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籍今译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用于上层建筑和人的思想意识等。

B.“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

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C.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今译

才能完成。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

彼此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所以译者选择合适的方法就是为了准确地

传达原文的意义。

B.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

重要的方面。

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

更直观便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

的读者将无法理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

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C.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

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D.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

部分的自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近年来,极端强降水事件在世界各地呈现趋多、趋强的态势。在我国,夏季是降水最

多的季节,尤其是7月,降水最多。至8月下旬,全国多地仍处于主汛期。这期间,全国

暴雨天气频频出现,常常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伤害和财产损失。

在公众的认知中,“暴雨”常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

其著作《水经注》中说:“山之东有滥泉……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此处的

“暴雨”是突然下雨之意。当代作家魏巍所著的小说《东方》中也有这样的语句:“天色不

知什么时候阴沉起来,一阵狂风过后,跟着来了一阵暴雨/此处的“暴雨”更接近气象学

中“短时强降水”的概念。在夏季强对流多发之际,经常是硕大的雨点突然而至,让人猝

不及防。此时,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暴雨来啦!快跑!”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

把短时间内下得特别急的雨称为暴雨。

在古代,人们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就是很好的证明。17世

纪以后,随着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气象学家们终于抓住了天气预报的“牛鼻子”,即气温、

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因此,对这些气象要素的精准观测就成了做好天

气预报的先决条件。

测量降水(降水包括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本文只讨论对液态降水雨的观测)通

常使用的工具是雨量计。人们通过雨量计来计算降雨量,从而对雨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

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发、不渗透、不流失的情况下,在

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其单位用毫米表示。气象学家借鉴了民间对雨的大小的描述,形成

了气象业务中的雨量等级划分,如下表所示。

时段降雨量

等级

12小时降雨量24小时降雨量

微量降雨(零星小雨)小于0.1小于0.1

小雨0.1〜4.90.1〜9.9

中雨5.0〜14.910.0〜24.9

大雨15.0〜29.925.0〜49.9

暴雨30.0〜69.950.0〜99.9

大暴雨70.0〜139.9100.0〜249.9

特大暴雨大于等于140.0大于等于250.0

雨量等级划分表(单位:毫米)

与公众认知相比,气象学中对雨量的定义要严格得多。12小时内降雨量超过30毫米

或24小时超过50毫米才算暴雨。比如,2022年7月某日中午前后,某市市区西部短时间

内(不到30分钟)发生了一场急促的降雨(降雨量为15毫米)。市政排水管网压力陡增,

许多路面积水严重,甚至出现了地道桥下积水过深而交通中断的情形。

假如气象预报员提前对这次降雨进行预报,他应该会这样发布:“今天,某市区阴有阵

雨或雷阵雨,局地有中到大雨/公众抱怨这简直就是暴雨,天气预报也太不靠谱了!

对于暴雨,气象预报业务中有没有与民间定义比较接近的指标呢?有。那就是降雨强

度,简称雨强。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单位是毫米每分或毫米每时,表示降雨的缓

急程度。公众对雨的直观感受,比如雨滴的大小、雨滴下落的快慢、降雨的急促程度、雨

造成的灾害等,与气象预报业务中雨强的概念关系更紧密。

暴雨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

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所以,除了运用集合预报方法,小时雨强也成为预报

的重点。因为,在小时雨强很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局地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灾害。

2022年4月,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建立暴雨预

警信号新标准。调整后,各级气象部门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加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将1

小时雨强纳入暴雨预警信号标准。预警信号发布内容将遵循“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通俗

易懂”的原则,使社会公众能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识预警、辨风险,让防御工作更具有

针对性,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摘自刘浩、赵亮《暴雨,未必是你想的那样》)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话是为了表明“暴雨”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

B.“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沿用至今的众多气象谚语证明古人观云相雨主要靠经验。

C.降雨量指一段时间内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不蒸发、不渗透的情况下,在水

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其单位用毫米表示。

D.2023年7月某日,汉台区不到三个小时发生了一场50毫米的降雨,这应为大暴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气预报不靠谱”,公众这样的抱怨,主要是由于公众认知中的“暴雨”与气象学中

定义的“暴雨”不完全一致。

B.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一般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范围内,使

得至今暴雨准确预报是难题。

C.在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工作后,防御工作更具有针

对性,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提升。

D.只有对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等气象要素精准观测,才有可能做好天气

预报。

6.公众认为有关暴雨的天气预报不靠谱,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忆韦素园君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

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

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

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那时我正在编印两种小丛书,一种是《乌合丛书》,专收创作,一种是《未名丛刊》,

专收翻译,都由北新书局出版。出版者和读者的不喜欢翻译书,那时和现在也并不两样,

所以《未名丛刊》是特别冷落的。恰巧,素园他们愿意绍介外国文学到中国来,便和李小

峰商量,要将《未名丛刊》移出,由几个同人自办。因这丛书的名目,连社名也就叫了“未

名”一一但并非“没有名目”的意思,是“还没有名目”的意思,恰如孩子的“还未成丁”

似的。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

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

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

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

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

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

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了。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

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

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

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

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

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

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

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学生的《勃兰特》。他不是

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

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

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

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

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

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

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

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

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

社。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

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

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

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

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

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

(有删改)

7.对文中画线段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侥幸”一词真切写出作者庆幸自己能在韦素园病殁之前还能见他一面并与之谈天。

B.作者所思所想的过程中运用了四个“忽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

C.该段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形象地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D.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又写高兴中夹着悲哀,由喜至悲,情感令人难以捉摸。

8.文中“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这句话言简意赅,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6分)

9.作者自始至终将韦素园放在未名社的工作中加以回忆,如此安排对这一人物的塑造有何

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6r)熊踏(fWn)不

熟,杀之,真(zhi)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

谏,士季日:“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日:“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日:“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

赖之「

犹不改。宣子卷谏■公患之,使「宣④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

而假寐。鹿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

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桃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

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赘焉,明搏而杀之。盾日:“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

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会之,舍其

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真

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丰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口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

宣子日:"不然对目:“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

越竟乃免「

(节选自《左传》)

【注】①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相),谥号宣子。②士季:晋国的大夫,姓士,名会,字

季。③大史:后来写作“太史”,官名,这里指晋国太史董狐④短鹿拼音:[cblni]春秋时晋国力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宦三国年矣同未知©母之回存否回今回近焉团请回以遗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文中指经过、走过,与杜牧《阿房宫赋》中“宫车过也”的“过”意思相同。

B.骤,文中指多次、屡次,与苏轼《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的“骤”意思相同。

C.食,文中指吃、吃饭,与《论语》中“食无求饱”的“食”意思和用法相同。

D.亡,文中指逃亡、逃走,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亡走赵”的“亡”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就写明晋灵公不行君道,并且用三件事来表现他的贪婪、荒唐与残暴。

B.赵盾和士季询问原因后心中忧虑,准备劝谏晋灵公,士季讲明理由后先进行劝谏。

C.赵盾看到饿病的灵辄,给了他一半食物,在他吃完后又给了一筐饭和肉装进袋子。

D.赵穿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却记录赵盾杀了他的国君,孔子对这一记录给予肯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患之,使金且魔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14.文中描写了金且魔、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请分别简要概括其形象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留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作者晚年因主和派力阻而被罢官,此词作于此时。②扬雄讽谏汉成帝之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托物起兴,实写秋叶飘零、蟋蟀低鸣的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

B.“黯黯长安路”写通往京城之路暗淡无光,含蓄表达了对朝廷抗金决策的失望。

C.词人突然想起战斗过的大散关和渭水之滨,此刻两地“如故”的状态让他欣慰。

D.“轻舟”三句写词人欲归隐,而抗敌兵策无人托付,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隐忧。

16.词的最后两句与《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和抒情方

式有何相同之处?请根据词作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屈原《离骚》中“,”两句批判当时的世俗没有底线

和原则,争相把悖逆是非、苟合取悦作为立世的准则。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

的传说。

(3)东风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点明季节特征,比如“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这一生见过的河流太多太多了。①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

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则。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而这些河流,大都

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的支流。②那一年,北部的营地被的大雪覆

盖,驯鹿找不到吃的,我们不得不向南迁移。途中,由于连续两天没有打到猎物,我们不

得不靠近额尔古纳河,用冰钎凿开冰面捕鱼来吃。③额尔古纳河是那么的宽阔,冰封的它

看上去像是谁开辟出来的雪场。善于捕鱼的哈谢凿了三口冰眼,手持一杆鱼叉守候在旁边。

那些久避冰层下的大鱼?为春天又回来了,就摇头摆尾地冲着透出天光的冰眼游来。哈谢

一看见冰眼旋起了水涡,就地抛出鱼叉,很快就戳上来一条又一条的鱼。④有

附着黑斑点的狗鱼,还有带着细花纹的哲罗鱼。哈谢每捕上来一条鱼,我都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冲”与文中加点的“冲”,读音、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当风轻轻拂过海棠,她便会摇动着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B.不少人渴望有一套房子,窗子冲着大海,四季春暖花开。

C.云雀直冲云霄,不断升空,直至见到日出的第一缕阳光。

D.冲着他们这股子干劲儿,一定可以提前完成任务。

20.“我对额尔古纳河的最早记忆,与冬天有关。”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作为一项体育运动,A。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的参与。使这项运动又超

越了竞技范畴。①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统计显示。②2022年中国马拉松规模赛事累计参赛次

就超过了900万人。③普通人爱上马拉松,④起初往往与竞技无关。⑤他们在生活压力的

反复“斡旋”中,⑥在一次次挥汗如雨的刻苦训练后,⑦一再刷新业余比赛纪录,⑧这让

人看到自己的全面发展的无限可能。跑马拉松能够不断磨炼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意志力。

因此这项运动赢得了更广泛的精神共鸣。

“跑场马拉松,爱上一座城/马拉松比赛,既是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B。

比如.苏州以赛道串联金鸡湖、大运河等景点,沿途安排昆曲、评弹表演,让各地跑者感受

姑苏文化,品味古韵今风。以“体育+”为抓手,连接城与人,推动体育、文化、旅游等产

业融合发展,C,成为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语句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

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毛遂若不自荐,就不会被平原君任用。所

以,要敢于展示自己,推荐自己。

可是《老子》中却写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

思是说,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建立不

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教导人要自律克己,谦虚谨慎。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D(“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错误,原文“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

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

它是没有意义的”是说今译不能脱离古籍而存在。)

2.A(B.“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错误,材料二“对社会大众而言,所

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是针对社会大众

而言,选项缺少必要的条件。C.“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

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于文无据,材料二是说“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

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没有“更多”“更直观便捷”的表述。D.“如

果没有译文,现代的读者将无法理解”过于绝对,材料二是说“它力求古籍内容

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

3.C(“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强调

了翻译的目的是使人看懂,没有涉及直译、意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答案】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的能力。

A,暴雨,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有误,原文“此处的,暴雨,是突然下雨之意”。

C.“在不蒸发、不渗透的情况下”有误,原文“在不蒸发、不渗透、不流失的情况

下“。

D.“大暴雨”错,根据降雨量等级划分表,不到3个小时发生的雨量为50毫米的

降雨应为暴雨。故选B。

5.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错,原文“主要是因为暴雨的形成多与

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故选B。

6.(1)公众认为“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降雨应是暴雨。(2)根据降雨量等级

划分表,12小时降雨量达到30至69.9毫米,24小时降雨量达到50至99.9

毫米,才是暴雨。(3)公众抱怨,主要是因为自身认知的“暴雨”与气象学中定

义的“暴雨”不完全一致。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1)结合“在公众的认知中,,暴雨,常指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雨”可知,公众认

为“短暂、急促而猛烈”的降雨应是暴雨。

(2)根据降雨量等级划分表和“与公众认知相比,气象学中对雨量的定义要严

格得多。12小时内降雨量超过30毫米或24小时超过50毫米才算暴雨”可知,

12小时降雨量达到30至69.9毫米,24小时降雨量达到50至99.9毫米,才

是暴雨。

(3)结合“与公众认知相比,气象学中对雨量的定义要严格得多”“假如气象预

报员提前对这次降雨进行预报,他应该会这样发布:,今天,某市区阴有阵雨或

雷阵雨,局地有中到大雨。,公众抱怨这简直就是暴雨,天气预报也太不靠谱

了!”可知,公众抱怨,主要是因为自身认知的“暴雨”与气象学中定义的“暴雨”

不完全一致。

7.D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的能力。

D.“情感令人难以捉摸"理解错误。文中明确说明“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

哀”,可见作者的情感不是难以捉摸的。故选D。

8.①鲁迅把韦素园比喻为“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赞赏了他认真

踏实的精神;并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

②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一方面,我们要像韦素园一

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

人,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

9.①韦素园在未名社主持翻译了很多优质的外国作品,也出版了很多当时的进

步作品,以此表现他是一名进步文学青年;

②未名社经营惨淡,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以此

衬托他踏实苦干的精神;

③在未名社工作中作者更深入的了解了韦素园,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

人胜过关心自己。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这句话实在评价韦素园时出现的,作者认为“是的,但

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

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可见作者认为社会

需要韦素园这样踏实肯干的人才,这是在赞美他认真踏实的精神;由“要他多”

表现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

结合“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

口”“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

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可知,在文坛素

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因此他死

后被人们遗忘了;但在作者心里,认为素园君的文坛价值犹如建筑中用到的石

材和泥土,是应该被人们纪念的,以“第一要他多”期待人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

人,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应高度赞扬韦素园认真踏实

的行为,以此号召我们要像韦素园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塑造手法的能力。

作者自始至终将韦素园放在未名社的工作中加以回忆,目的是以此衬托韦

素园的人物形象。

在未名社工作期间,韦素园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

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等外国优

秀的作品,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

和《建塔者》,《朝华夕拾》等作品,以此表现韦素园是一名进步青年。

结合“出版者和读者的不喜欢翻译书,那时和现在也并不两样,所以《未

名丛刊》是特别冷落的”“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

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

就是素园”“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

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分析可知,在未名社经营惨淡的情况下,他仍

默默守候文学社,还出版了很多优秀的中外作品,以此表现其甘于寂寞,踏实

肯干的特点。

结合“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

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

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

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分析可知,在未名社工作期间,

韦素园表现的认真而激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他身体受到病痛折磨之下,

仍想着把他翻译的《外套》邮给我,可见他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10.BEG

11.D12.C

13.(1)晋灵公感到厌烦,便派^鹿去刺杀赵盾。鹿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

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

(2)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

君又是谁呢?

14.①^魔:忠信之士;②提弥明:有勇有谋/勇猛善战;③灵辄:知恩图报

/是非分明。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

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

“宦三年矣”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吾”,“宦三年”是谓语部分,“矣”是句

末表陈述的语气词,所以在B处断开。

“未知母之存否”中“未知”是谓语,“母之存否”是宾语,所以在E处断开。

“今近焉”,语意完整,“焉”是句末语气词,所以在G处断开。

故选BEG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过错/经过、走过。句意: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是皇上的宫车

驰过。

B.错误。多次,屡次/一下子。句意:赵盾又多次劝谏。/知道上面这些想法

不能一下子实现。

C.错误。给……东西吃/吃、吃饭。句意: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

/饮食不求饱足。

D.正确。亡:逃亡、逃走。句意:于是赵盾自己也逃亡了。/他逃往赵国。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给了他一半食物”错误。根据原文“食之,舍其半”,可知赵盾给他东西

吃,他吃一半,留下了一半。选项说法曲解文意。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患”,感到厌烦;“贼%刺杀;“辟”,开,敞开;“盛服”,穿戴好礼

服。

(2)“亡”,逃跑,逃亡;“竟%通“境”,国境;“讨%讨伐;“非子而谁%

判断句。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魔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

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鹿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

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可知魔奉灵公

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

—杀赵盾是不忠于国家,不杀赵盾是不守诺言,最后选择了自杀。“盛服将朝”

表现了赵盾忠君与守职,而面对这样的忠臣,晋灵公还要“贼之”,就是他的寡

恩。所以从鹿的自杀,可看出他是个忠信之士,是个舍生取义之人。

根据原文“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

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英焉,明搏而杀之盾曰:

,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可知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

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

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

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礼,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

最终不敌身亡。由此可见提弥明有勇有谋,勇猛善战。

根据原文“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

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可知灵辄是灵公的甲士,却反

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的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由

此可见灵辄知恩图报,是非分明。

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加重赋敛并图画城墙(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

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

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

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

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

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

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他说:“我已经知

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

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经》说:'没有谁(向善)没有开

始的,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如果像这样,那么能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

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产

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晋灵公感到厌烦,便派魔

去刺杀赵盾。魔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

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魔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

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

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于是,鹿一头

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

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

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

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

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

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多日没吃东西了J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

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

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

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

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

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

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于是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

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

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

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

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

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

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

【答案】

15.C

16.(1)情感:年事已高哀叹,壮志难酬的愤懑。词人此刻被罢官,但年事

已高,功业未就,不免生出“悔当年”和“衰鬓先斑”的悲叹。词人借扬雄讽谏之

作,指自己也曾上北伐兴国之策,曾经自比“塞上长城”,如今却报国无门,内

心顿生悲愤之情。

(2)方式:①用典。《书愤》运用檀道济的典故,自比塞上长城,到头来空

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才能。本词使用扬雄上书讽谏典故,后悔立下报国志,“悔”

中尽显愤。②直抒胸臆。《书愤》中的“空”“衰鬓”直接传递出年华空老、大业未

就的遗憾。本词中“早信”“悔”也直接抒发年龄大、事无成的愤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此刻两地,如故,的状态让他欣慰”错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中“忽记”,乃油然想起,猛上心头,“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

故”,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选项曲解了词意。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情感和抒情方式的比较和分析概括能力。

从情感方面表达看:

本词最后两句“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从“早信”“悔”等

词看出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