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年级上册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年级上册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年级上册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年级上册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年级上册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一)

高三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

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4700年的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篓、篮、簸箕等竹编用具,饰有人字纹、梅花眼、菱

形格等花纹。这体现了()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B.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C.生产劳动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社会分工与权力斗争的复杂

2.汉景帝封第八子彭祖为赵王。赵王立国六十余年,国相二千石(中央属官)无能满二年,辄以罪去,以故

二千石莫敢治,而赵王擅权。这()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B.说明推恩令的成效有限

C.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D.体现了礼法并施的迫切

3.北魏民歌《李波小妹歌》传唱甚广:“李波小妹字雍容,赛(撩起)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

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诗歌中的李波所率宗族强盛,大量收容因抗租拒税逃亡的百姓,并武力对抗官

军剿捕。据此可知当时北魏()

A.门阀士族威胁统治B.国家财政危机严重

C.存在一定社会危机D.女性政治地位提升

4.唐朝永徽年间,使臣多依赖天山廊道将关于大食征服中亚等信息带至朝廷,使朝廷得以及时调整西天山

的防御战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西域()

A.与中亚地区互动较频繁B,成为感知外界的信息廊道

第1页/共6页

C.经贸往来促进民族交融D.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入侵

5.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十组雕像,如佛前求

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这反映出()

A.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B.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

C.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D.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6.明清时期,佛山制陶行会明确规定:凡入行者,需履行严格手续,按照行规缴纳一定的入行费;各自生

产本行产品,不能混淆越界;各行有其各自产品的成型手段和煨烧规律,且每个行会有详尽的计件或定额

工资条款。据此可知,佛山()

A,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B.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C.陶瓷经营规范化发展D.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7.1898年,举人裘延梁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指出“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裘延梁

意在()

A.废除八股取士B.寻求救国之道

C.发起文学革命D.支持反清革命

8.以下对图表数据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主要西方国家在华银行设立情况统计表(单位:家)

期间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

1894年前1624--2

1895—1913

5151115533

1914—19301113--40103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B.西方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C.外国资本完全掌控中国金融D.日俄战争影响俄国在华势力

9.1927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共成立60多家金融机构,如福建省蛟洋农民银行、江西

省东古平民银行、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等。这些机构的设置()

A.得益于金融市场的稳定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C.统一了根据地货币形态D.促进革命根据地建设

10.下图是创作于1955年的年画,其反映的制度()

第2页/共6页

在我国各族人民友好合作的大家庭里,

我们都有地举权和被选举权!

A.体现了爱国统一战线B.推动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C.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D.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1.考古学家在西亚黎巴嫩毕布鲁斯废墟发掘中发现了很多带有古埃及国王名字的物品。黎巴嫩盛产的雪

松木经常被古埃及用于建造棺木、神社和船。这反映出()

A.古代文明的多元一体特性B.农耕文明具备扩张性

C.区域性交流推动文明进步D.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

12.中世纪后期,商人、手工匠、市民的子弟全都需要识字,接受教育。因此,城市学校传授的主要是谋

生和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城市教育()

A.加速庄园经济的崩溃B.加强国王权力

C.有利于文艺复兴产生D.提升教皇权威

13.15世纪以后,德意志地区的工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工商业中心一般都分布在边远地区,与外界

联系较多,而与内部联系较少。这一状况()

A,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B.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

C.促使德意志宗教改革D.阻碍了德意志对外经济往来

14.从17至18世纪中期,英国的专利发明项目增长近8倍,以至于当时有人评论说:“几乎每一个制造

商都有自己的新发明,几乎每天都有在别人发明创造的基础上的新改进”。这说明英国()

A.生产技术不断革新B.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15.1919年英法主导下的巴黎和会决定由反俄的东欧国家组成封锁线,将俄国封锁起来。此举的主要意图

是()

A.确保欧洲大陆均势B.扼杀俄国新生政权

C.瓜分俄国的殖民地D.构建战后国际秩序

16.某中学学生收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数据(见表)。该数据

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第3页/共6页

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

1950年12.2%23.2%50.7%

农业

1990年2.8%5.1%7.2%

1950年34.7%422%22.2%

工业

1990年25.8%405%33.6%

1950年48.9%32.4%26.6%

服务业

1990年71.4%54.4%59.2%

A,产业结构的失衡B.福利国家的建立

C.工业农业的衰退D.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史料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唐《御史台精舍碑》

国,黄金界道。(701年)

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

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

史料《旧唐书》卷《王方庆

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

传》

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

荣。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

史料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

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

荐属吏状》(792年)

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

第4页/共6页

其才。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

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

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

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

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

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

因。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

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

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思,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材料二(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

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实现立宪政体的“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什么,为此,他做了哪些努力?

(2)结合史实,简述你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理解。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

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内涵

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

国家统一

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标。

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

第5页/共6页

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

因俗而治

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

——摘编自部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

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甘地谴责西方文明使印度贫困不堪,极力反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极力倡导和崇尚印度古老的

文明。他认为印度文明包括农民耕地的犁、手工业者纺织的手纺车和印度教哲学。他主张“回到纺车

去”,恢复以手工纺织业为代表的农村小工业和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最终实现经济

自主。

----摘编自戴家墨、尚劝余《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印度独立后,为恢复生产,尼赫鲁不触动现有私人企业并将公共投资集中于私人经济以外的

经济部门,建立新国营经济。尼赫鲁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全面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施计划经济。只

有通过迅速工业化,才能发展资源以确保国家的真正独立自主。他主张应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保护民族工

业,减少印度对外部的依赖。

——摘编自齐玮《尼赫鲁经济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和尼赫鲁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甘地或尼赫鲁其中一者的经济思想作合理的历史解释。

第6页/共6页

2023~2024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一)

高三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

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4700年的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篓、篮、簸箕等竹编用具,饰有人字纹、梅花眼、菱

形格等花纹。这体现了()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B.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C.生产劳动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社会分工与权力斗争的复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公元前27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篓、篮、簸箕属于生产工具,上面饰有人字纹、梅花眼、菱

形格等花纹,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反映了生产劳动与艺术审美的结合,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历史的传

承,无法得出“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到权力斗争,无法得出“社会分工与权力斗争的复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

C项。

2.汉景帝封第八子彭祖为赵王。赵王立国六十余年,国相二千石(中央属官)无能满二年,辄以罪去,以故

二千石莫敢治,而赵王擅权。这()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B.说明推恩令的成效有限

C.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D.体现了礼法并施的迫切

第1页/共14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时空是:汉朝景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国的丞相由中央任命,可以对诸侯王起到一定的

监督和牵制作用,彭祖频频借故惩处丞相,反映出彭祖对中央有离心倾向,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不

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推行推恩令,B项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

料没有涉及血缘问题,无法得出“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

权的迫切性,和礼法并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北魏民歌《李波小妹歌》传唱甚广:“李波小妹字雍容,赛(撩起)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

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诗歌中的李波所率宗族强盛,大量收容因抗租拒税逃亡的百姓,并武力对抗官

军剿捕。据此可知当时北魏()

A.门阀士族威胁统治B.国家财政危机严重

C.存在一定社会危机D.女性政治地位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李波所率宗族强盛,……大量收容因抗租拒税逃亡的百姓,并武力对

抗官军剿捕”可知李波宗族实力强盛,无视封建社会秩序,直接和政府军队对抗,同时也存在着百姓抗租

拒税而逃亡的现象,反映了北魏存在一定社会危机,c项正确;门阀士族威胁统治只是其中一项,概括不

完整,同时还存在着百姓抗租拒税而逃亡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国家税收入不敷出,无法反映国

家财政危机严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女性的政治权力,无法得知女性政治地位提升,排除D项。故选

C项。

4.唐朝永徽年间,使臣多依赖天山廊道将关于大食征服中亚等信息带至朝廷,使朝廷得以及时调整西天山

的防御战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西域()

A,与中亚地区互动较频繁B,成为感知外界的信息廊道

C.经贸往来促进民族交融D.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入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唐朝永徽年间(中国)。根据材料“使臣多依赖天山廊道将关于大食征服中亚等信息带至朝廷”可知

天山廊道是中亚信息传入朝廷重要通道,成为感知外界的信息廊道,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和中亚地区

第2页/共14页

互动频率,无法从材料看出和中亚地区互动较频繁,且互动属于双向行为,材料不涉及互动,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提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无法得出“经贸往来促进民族交融”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是

提及朝廷得以及时调整西天山的防御战线,但并未提及其中的客观效果,无法得出“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

入侵”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5.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十组雕像,如佛前求

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这反映出()

A,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B.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

C.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D.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唐宋时期(中国)。结合题干图片内容可知,是将佛教内容与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进行了结合,即自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就开启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进程,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D项正确;材料

“三教并行”现象出现于唐朝时期,题干中还有两宋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儒学

与佛教的“融合”而非“争鸣”,排除B项;题干内容属于佛教文化借助儒家思想来更好地适应中国传统

文化,而不是儒学借助佛教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6.明清时期,佛山制陶行会明确规定:凡入行者,需履行严格手续,按照行规缴纳一定的入行费;各自生

产本行产品,不能混淆越界;各行有其各自产品的成型手段和煨烧规律,且每个行会有详尽的计件或定额

工资条款。据此可知,佛山()

A.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B.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C.陶瓷经营规范化发展D,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明清

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凡入行者,需履行严格手续”“各自生产本行产品,不能混淆越界”“各行有

其各自产品的成型手段和煨烧规律”可知当时佛山陶瓷行业入会有严格要求,陶瓷生产流程和技术有严格

规定,反映了陶瓷经营规范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有别于传统的经营方式,无法体现出现了

新的经营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商人群体,无法体现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排除B项;材料

中瓷器生产经营是商业的发展,无法体现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7.1898年,举人裘延梁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指出“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裘延梁

意在()

第3页/共14页

A.废除八股取士B.寻求救国之道

C.发起文学革命D.支持反清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1898年(中国)。据题意可知,裘廷梁认为文言文太兴盛会导致实学被废弃,白话文推行后实学才会

兴盛,主张通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说明裘延梁意在发起文学革命,C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八股取士内

容,无法得知裘延梁意在废除八股取士,排除A项;材料重点在于强调白话文对于维新运动推动的重要

性,并非探讨救国的方法,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裘延梁反清革命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8.以下对图表数据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主要西方国家在华银行设立情况统计表(单位:家)

期间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

1894年前1624--2

1895—1913

5151115533

1914—19301113--40103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B.西方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C.外国资本完全掌控中国金融D.日俄战争影响俄国在华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1894-1930年(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在1894年之前列强在华银行有24家,到1930年有167

家,银行的数量增多反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西方国家在华银行设立数

量情况,无法反映各国资本情况,无法得出“西方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结论,排除B项;外国资本

完全掌控中国金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日俄战争的时间是1904年,材料中1904年没有明显的转

折,所以不能得出“日俄战争影响俄国在华势力”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9.1927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共成立60多家金融机构,如福建省蛟洋农民银行、江西

省东古平民银行、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等。这些机构的设置()

第4页/共14页

A.得益于金融市场的稳定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C.统一了根据地货币形态D.促进革命根据地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1927至193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27至1936年期间正处于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

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金融机构,主要是服务于当时农村根据地的建设需要,即此举促进

了根据地经济建设,D项正确;1927至1936年,中国处于国共对峙时期,国内政局动荡,因此这些机构

的设置不是得益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这时期国共

第一次合作已经失败,排除B项;材料所述金融机构能够促进根据地建设,但不一定能够统一根据地货币

形态,排除C项。故选D项。

10.下图是创作于1955年的年画,其反映的制度()

A,体现了爱国统一战线B.推动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C.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D.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5年”“我们都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结合所学可

知,这是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的结果,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确保了人民当家作

主,C项正确;爱国统一战线是和各民主党派等组织组成的,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推

动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有关,排除D

项。故选C项。

11.考古学家在西亚黎巴嫩毕布鲁斯废墟发掘中发现了很多带有古埃及国王名字的物品。黎巴嫩盛产的雪

松木经常被古埃及用于建造棺木、神社和船。这反映出()

第5页/共14页

A.古代文明的多元一体特性B.农耕文明具备扩张性

C.区域性交流推动文明进步D.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古代西亚、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的物品在西亚黎巴嫩毕布鲁斯废墟发掘中发现,而黎巴

嫩盛产的雪松木经常被古埃及用于建造棺木、神社和船,这说明古埃及与黎巴嫩之间存在交流,不同文明

之间存在联系,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古埃及与黎巴嫩之间的交流,不能体现多元一体特性,排除A

项;材料仅体现了古埃及与黎巴嫩之间的交流,不能体现农耕文明的扩张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古

代西亚与古埃及文明之间的联系,但不能得出区域文明交流对文明进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2.中世纪后期,商人、手工匠、市民的子弟全都需要识字,接受教育。因此,城市学校传授的主要是谋

生和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城市教育()

A.加速庄园经济的崩溃B.加强国王权力

C.有利于文艺复兴产生D.提升教皇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中世纪后期(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城市教育要求商人、手工匠、市民的子弟全都需要识字,教育内

容是谋生和创业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民的文化水平,为文艺复兴产生奠定基础,c项正确;

庄园经济在农村,城市教育不会影响农村庄园经济,排除A项;加强国王权力主要通过削弱贵族权力,城

市教育推行和加强国王权力无关,排除B项;提升教皇权威主要通过强化宗教的地位,城市教育推行和提

升教皇权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15世纪以后,德意志地区的工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工商业中心一般都分布在边远地区,与外界

联系较多,而与内部联系较少。这一状况()

A.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B.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

C.促使德意志宗教改革D.阻碍了德意志对外经济往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15世纪以后德意志。根据材料“位其王前业中心一般都分布在边远地区,与外界联系较多,而与内部

第6页/共14页

联系较少”可知,德意志地区的工商业中心与外界联系较多,而与内部联系较少,这种状况会加深德意志

政治上的分裂,B项正确;材料所述状况会加深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不利于德意志的统一,排除A项;

材料所述状况会加深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不利于德意志的统一,与德意志宗教改革无关,排除C项;材

料反映的是15世纪德意志工商业发展主要限于边远地区,这种工商业分布的状况与德意志对外往来没有

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4.从17至18世纪中期,英国的专利发明项目增长近8倍,以至于当时有人评论说:“几乎每一个制造

商都有自己的新发明,几乎每天都有在别人发明创造的基础上的新改进”。这说明英国()

A.生产技术不断革新B.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17至18世纪中期(英国)。根据材料“几乎每天都有在别人发明创造的基础上的新改进”可知英国发

明更新速度很快,反映了生产技术不断革新,A项正确;人文思想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的思

想,材料中无法体现人文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责任内阁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无关,排除C

项;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典型特点,时间是19世纪中期以后,和题干时间不符合,

排除D项。故选A项。

15.1919年英法主导下的巴黎和会决定由反俄的东欧国家组成封锁线,将俄国封锁起来。此举的主要意图

是()

A,确保欧洲大陆均势B.扼杀俄国新生政权

C,瓜分俄国的殖民地D.构建战后国际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1919年(俄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

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把新生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年英法主导下的巴黎和会决定由反俄的东欧国家组

成封锁线,将俄国封锁起来,B项正确;欧洲大陆均势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

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I,材料和欧洲大陆均势无关,排除A

项;将俄国封锁起来和瓜分俄国的殖民地无关,排除C项;一战后构建战后国际秩序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会

议达成的条约实现,材料和构建战后国际秩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某中学学生收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数据(见表)。该数据

第7页/共14页

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

1950年12.2%23.2%50.7%

农业

1990年2.8%5.1%7.2%

1950年347%42.2%22.2%

工业

1990年25.8%40.5%33.6%

1950年48.9%32.4%266%

服务业

1990年71.4%54.4%59.2%

A.产业结构的失衡B.福利国家的建立

C,工业农业的衰退D.社会结构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1950-1990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农业都减少了,服务业就

业人口增加了,反映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三产业兴起并不断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不断实现产业的转型,服务业比重上升带来服务员就业人口增加,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提

及的是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和产业结构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和福

利国家的建立无关,排除B项;工农业就业人口减少并不意味着工业农业的衰退,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史料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唐《御史台精舍碑》

国,黄金界道。(701年)

第8页/共14页

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

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

史料《旧唐书》卷《王方庆

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

传》

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

荣。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

史料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

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荐属吏状》(792年)

其才。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

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

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

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

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

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

因。

【答案】17.选择史料:史料一。史料一出处为《御史台精舍碑》,该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

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是一手史料,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出武则天执政时

期的监察制度、立法状况,尤其是对研究宗教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与史书互为印

证,为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法治建设提供了依据。

18.变化:记载体裁的变化:从以史书传记为主变为以中、长篇小说为主;记载内容的变化:从以记载武则

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到以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内容为主。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儒家思想的影响;政权更迭变化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中国)。首先,选择其中一则史料进行论述。其次,对于选择的

第9页/共14页

史料要进行分析,从史料的出处和内容进行分析,史料的出处决定史料的基本价值,史料的内容决定研究

的方向。如选择史料一出处为《御史台精舍碑》,是一手史料;据材料内容,可知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出

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监察制度、立法状况,尤其是对研究宗教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后,总结其价值,即对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施政状况,特别是法律建设价值较高。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至明(中国)。变化:依据材料“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

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及材料“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

中频频出现",可得出记载体裁的变化:从以史书传记为主变为以中、长篇小说为主;依据材料“载的多

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及材料“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

篇作品小说”,可得出记载内容的变化:从以记载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到以关注武则天与太

宗、高宗的内容为主。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依然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小说的繁荣,可知商品经

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到明朝时期,儒家思想(理学)影响社会生活,影响对女性统治者的评价,可

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影响其对统治者的评价,可得出政权更迭变化的影

响。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

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

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思,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材料二(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

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实现立宪政体的“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什么,为此,他做了哪些努力?

(2)结合史实,简述你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理解。

【答案】18.惟一根本之条件:人民要有主人翁意识;努力: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启发民

智。

19.理解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之后,救亡图存就成为一个主题。第二次片战争后,洋务派起了洋务动以“中

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然而这种把“西用”与“中体”嫁接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甲午中日战争中国

的失败宣告了这一思潮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有识之士意识到既要学习西方的科技和经济,更要学习

西方的政治,于是维新变法思潮兴起,由于固派的强大和维新派力量的弱小,维新变法迅速归于失败,这

第10页/共14页

种思也随之转入低潮;辛亥革命的果实被世凯密取后,有识之士意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民主与科学成

为新的思想。所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进不止一个洪峰,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出现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条件:根据材料一“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

根本之条件”可知陈独秀认为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人民要有主人翁意识。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

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

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于是

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过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主题,地主阶级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中体西用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

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了变法维新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20世纪初期提出暴力革命、民主共和、民主

科学等主张,所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进不止一个洪峰,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出现的。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

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内涵

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

国家统一

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标。

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

要在中央

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昧地追

因俗而治

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

——摘编自部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

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民族融合促进中国“大一统”的巩固和发展

第11页/共14页

阐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国自秦朝以后,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基

调。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融合,南方少数民族与南迁的中原汉族融合,形成

了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五代十国至辽宋金元时期。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

原,与当地汉族融为一体;中原的部分汉族因战乱再次南迁,壮大了南方的汉族群体。明朝建立后,留在

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改用汉姓,促进了新的融合;也有一些西北少数民族迁入汉族地区并与汉族融合。清

朝建立后,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线,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

了民族融合。

综上所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

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