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标准-客车空气净化装置_第1页
汽车标准-客车空气净化装置_第2页
汽车标准-客车空气净化装置_第3页
汽车标准-客车空气净化装置_第4页
汽车标准-客车空气净化装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C/TXXXXX—XXXX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一般要求...........................................................................3

5净化要求...........................................................................4

6试验方法...........................................................................5

7检验规则...........................................................................9

8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10

附录A(规范性)试验舱..............................................................12

附录B(规范性)衰减常数计算方法....................................................15

附录C(规范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10

I

QC/TX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代替QC/T1091—2017《客车空气净化装置技术条件》,与QC/T1091—2017相比,除结构调

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删除了自然衰减、总衰减术语和定义(见2017年版的3.3、3.4);

b)增加了额定功率、初阻力、目标污染物、净化能效的术语和定义(见3.3、3.4、3.5、3.6);

c)增加了电磁兼容性、额定功率、风量、初阻力、臭氧浓度增加量、紫外线泄漏量和有害物质释

放量的一般要求(见4.2.4、4.3、4.4、4.5、4.7、4.8和4.9);

d)删除了污染物及其限值(见2017年版的表1);

e)删除了污染物测试方法(见2017年版的表3);

f)增加了客车空气净化装置对不同目标污染物的净化能效分级(见表2);

g)增加了客车空气净化装置电磁兼容性、额定功率、初阻力、臭氧浓度增加量、紫外线泄漏量、

颗粒物、气体污染物的净化能效检测方法(见第6章);

h)增加了检验项目表(见表4);

i)增加了试验舱的规定(见附录A);

j)增加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见附录C);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公路车辆机械有限公

司、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宇通

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丹阳市车船装饰件有限公司、爱芯环保科技(厦门)股份有限公司、中通客车股份

有限公司、郑州科林车用空调有限公司、无锡中车新能源汽车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石路、赵绍伟、李洋洋、周昭露、于雅丽、桓晓锋、李德兴、武圆、江楠、胡

曼、陈燕、罗萍、刘兆鑫、张祖添、刘亚丽、黄霞、蒋媛。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7年首次发布为QC/T1091—2017;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QC/TXXXXX—XXXX

客车空气净化装置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客车空气净化装置的一般要求、净化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

和储存。

本文件适用于M2和M3类客车所安装的空气净化装置。其他客车用空气净化装置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4706.45—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空气净化器的特殊要求

GB/T13306标牌

GB/T13554高效空气过滤器

GB/T14295空气过滤器

GB/T15089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GB/T21087—2020热回收新风机组

GB21551.3—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空气净化器的特殊要求

GB/T30512汽车禁用物质要求

GB/T34012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

GB34660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GB38262客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QC/T413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GB/T15089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客车空气净化装置aircleanerforpassengercoach

对客车内空气中的颗粒物、气态污染物、生物污染物等具有一定去除能力的装置。

3.2

额定风量ratedairflow

在规定状态下,空气净化装置单位时间内设计处理的风量。

[来源:GB/T34012-2017,3.5]

1

QC/TXXXXX—XXXX

3.3

额定功率ratedpower

初始状态下,空气净化装置在额定风量、风压下工作时的输入功率。

[来源:GB/T34012-2017,3.10]

3.4

初阻力initialresistance

初始状态下,无动力型空气净化装置在额定风量下运行时,空气净化装置的静压损失。

[来源:GB/T34012-2017,3.7]

3.5

目标污染物targetpollutant

成分构成明确的特定空气污染物,主要分为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微生物三大类。

[来源:GB18801-2015,3.2]

3.6

净化能效cleaningenergyefficiency

η

空气净化装置在额定状态下单位功耗所产生的洁净空气量。

注:单位为立方米每瓦特小时[m3/(W•h)]。

[来源:GB/T18801-2015,3.11]

3.7

洁净空气量cleanairdeliveryrate;CADR

Q

空气净化装置在额定状态和规定的试验条件下,针对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净化能力的参数;表示空

气净化装置提供洁净空气的速率。

注: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

[来源:GB/T18801-2015,3.9,有修改]

3.8

试验舱testchamber

用于测定空气净化装置对空气中目标污染物净化能效的限定空间装置,规定了形状、尺寸和换气次

数等基本条件。

[来源:GB/T18801-2015,3.3,有修改]

3.9

去除率removingrate

2

QC/TXXXXX—XXXX

在规定条件下,净化装置运行规定时间后,目标污染物初始浓度与净化装置运行规定时间后浓度的

差值与初始浓度的比值(扣除自然衰减的影响),用R的%表示。

4一般要求

4.1基本要求

4.1.1客车空气净化装置(以下简称“空气净化装置”)按有无自带风机可分为有动力型和无动力型,

代号分别为YD和WD。

4.1.2空气净化装置的额定电压为DC12V或DC24V。

4.1.3空气净化装置应安全、无异味,不能造成二次污染。

4.1.4空气净化装置的可清洁、可更换部件应拆装方便。

4.1.5空气净化装置表面应光洁平整,无划痕、锈斑、压痕和损伤。喷涂层应均匀,无流痕、气泡和

剥落等现象。

4.1.6零部件应紧固、无松动,滤料、分隔物、防护网等部件不应变形,密封垫不应松脱。

4.1.7空气净化装置外壳应标明电气安全警示标识。

4.1.8空气净化装置禁用物质的使用应满足GB/T30512要求。

4.2性能要求

4.2.1空气净化装置中的空气过滤器应符合GB/T14295和GB/T13554的有关规定。

4.2.2空气净化装置中的非金属材料的燃烧特性应符合GB38262的要求。

4.2.3空气净化装置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QC/T413的有关规定。

4.2.4空气净化装置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34660的有关规定。

4.3额定功率

空气净化装置额定功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于标称值不大于30W的客车空气净化装置,实测值不应大于标称值的120%;

b)对于标称值大于30W的客车空气净化装置,实测值不应大于标称值的110%。

4.4风量

对于有动力型客车空气净化装置,在额定功率下,最大风量实测值不应小于标称值的95%。

4.5初阻力

对于无动力型客车空气净化装置,其额定风量下的初阻力实测值不应大于标称值的110%。

4.6噪声

客车空气净化装置机外噪声实测值应不大于65dB(A)。

4.7臭氧浓度增加量

3

QC/TXXXXX—XXXX

当客车空气净化装置在工作状态下产生臭氧时,应给出额定风量下的臭氧浓度增加量,且应符合GB

21551.3的有关规定。

4.8紫外线泄漏量

当客车空气净化装置含有紫外线灯管或深紫外LED时,距装置边框周围30cm处的紫外线泄漏量不应

大于5μW/cm2。

4.9有害物质释放量

净化装置有害物质释放量应满足GB4706.45-2008中第32章、GB21551.3-2010中第4章规定的要求。

5净化要求

5.1基本要求

客车空气净化装置对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净化能效的试验值均不应小于其标称值的90%。

5.2污染物去除率

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应满足表1的要求。

表1污染物的去除率要求

污染物项目污染物初始浓度额定风量/(m3/h)工作0.5去除率/%工作1h去除率/%

≤300≥30≥50

甲醛(HCHO)0.8mg/m3~1.0mg/m3>300,≤450≥50≥70

>450≥70≥90

≤300≥30≥50

33

甲苯(C7H8)1.6mg/m~2.0mg/m>300,≤450≥50≥70

>450≥70≥90

≤300≥30≥50

33

二甲苯(C8H10)1.76mg/m~2.2mg/m>300,≤450≥50≥70

>450≥70≥90

≤300≥30≥50

总挥发性有机

15.84mg/m3~19.8mg/m3>300,≤450≥50≥70

物(TVOC)

>450≥70≥90

≤300≥70≥90

颗粒物0.6mg/m3~0.75mg/m3>300,≤450≥80≥95

>450≥90≥99

≤300≥90≥99

5.0×104CFU/m3~

微生物>300,≤450≥90≥99

5.0×105CFU/m3

>450≥90≥99

5.3净化能效

4

QC/TXXXXX—XXXX

表2客车空气净化装置对不同目标污染物的净化能效分级

颗粒物净化能效气态污染物净化能效

净化能效等级

[m3/(W·h)][m3/(W·h)]

高效级η颗粒物≥5.00η气态污染物≥1.00

合格级2.00≤η颗粒物<5.000.50≤η气态污染物<1.00

6试验方法

6.1外观

应用目测法检查。

6.2电磁兼容性

电磁兼容性应按GB34660-2017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3额定功率

额定功率应按GB/T21087-2020第7.7条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4风量

风量应按GB/T21087-2020第7.4条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5初阻力

初阻力应按GB/T1429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6噪声

噪声应按GB/T21087-2020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7臭氧浓度增加量

臭氧浓度增加量应按GB/T34012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8紫外线泄漏量

紫外线泄漏量应按GB/T34012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9有害物质释放量

有害物质释放量试验按照GB4706.45-2008第32章和GB21551.3-2010第4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6.10微生物去除试验

微生物去除率试验按照GB21551.3-2010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

6.11颗粒物净化能效试验

6.11.1颗粒物污染物

用香烟烟雾作为颗粒污染物的尘源,以2.5μm以下的颗粒物总数表示。

5

QC/TXXXXX—XXXX

6.11.2试验设备

试验舱,需满足附录A的规定;

颗粒物污染物发生装置;

颗粒物质量浓度测试仪,最大允许误差为±10%。

6.11.3试验舱测试环境条件

a)环境温度:(25±2)℃;

b)环境相对湿度:(50±10)%RH。

6.11.4试验步骤

6.11.4.1试运行

试验试运行分为下列两种情况:

a)对于有动力型的空气净化装置:试验前,打开包装后试运行,确保净化装置的各项功能正常、

稳定后,进行试验,否则重新送样。

b)对于无动力型的空气净化装置:将有净化功能的模板安装到连接风机的试验装置上,通过风机

控制风量,打开风机试运行,确保试验装置各项功能正常、稳定后,进行试验,否则重新送样。

图1为连接风机的试验装置示意图。

图1连接风机的试验装置示意图

6.11.4.2颗粒物总衰减试验

颗粒物总衰减试验试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将待检验的空气净化装置放置于附录A试验舱内(放置方法参见附录A.4)。把空气净化装置调

节至厂家规定的最高净化条件状态(如厂家没有规定,以最高风速、最大出风状态为准)。经

检验运转正常,然后关闭净化装置。

b)将采样点位置布置好,避开进出风口,离墙壁距离应大于0.5m,相对试验室地面高度1.1m~1.3m。

每个采样点安装1个采样头,并与试验舱外采样器相连接。

c)确定试验的记录文件。

d)开启高效空气过滤器,净化实验舱内空气,同时启动温湿度控制装置,使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

达到规定状态(6.11.3的要求)。

e)待实验舱内温度和相对湿度达到规定状态后,关闭高效空气过滤器和温湿度控制装置,开启搅

拌风扇和循环风扇。

f)将标准香烟放入香烟燃烧器内,燃烧器与低压空气源连接,燃烧器香烟烟雾出口连接一根穿过

实验舱壁的管子,排出的烟雾可被卷入搅拌风扇搅拌所形成的空气涡流中去。点燃香烟,盖好

燃烧器。达到一定的量后,关闭烟雾输送管的阀门,搅拌风扇再搅拌10min,使颗粒物污染物混

合均匀后关闭搅拌风扇;实验过程中循环风扇一致保持开启状态。待实验舱内颗粒物浓度达到

试验初始浓度。

6

QC/TXXXXX—XXXX

g)待搅拌风扇停止转动,用颗粒物质量浓度测试仪测定颗粒物的初始浓度C0,颗粒物初始浓度应

为0.6mg/m3~0.75mg/m3,对应t=0min,同时开启待检的空气净化装置,之后每10min测量并记

录一次颗粒物的浓度,连续测定60min。

h)记录试验时试验舱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22

i)按附录B的要求计算颗粒物总衰减常数ke,并计算相关系数R,要求R≥0.98。

6.12气态污染物净化能效试验

6.12.1气态污染物

发生源为分析纯以上的试剂或二级以上的标气。

6.12.2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a)试验舱,需满足附录A的规定;

b)气体污染物发生装置;

c)采样泵,用一级流量计校准采样前后流量偏差不超过5%;

d)采样罐。

6.12.3试验舱测试环境条件

试验舱测试环境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a)环境温度:(25±2)℃;

b)环境相对湿度:(50±10)%RH。

6.12.4试验步骤

6.12.4.1试运行

试验试运行分下列两种情况:

a)对于有动力型的空气净化装置:试验前,打开包装后试运行,确保净化装置的各项功能正常、

稳定后,进行试验,否则重新送样。

b)对于无动力型的空气净化装置:将有净化功能的模板安装到连接风机的试验装置上,通过风机

控制风量,打开风机试运行,确保试验装置各项功能正常、稳定后,进行试验,否则重新送样。

连接风机的试验装置示意图见图1。

6.12.4.2气态污染物总衰减试验

气态污染物总衰减试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将待检验的空气净化装置放置于附录A试验舱内(放置方法参见附录A.4)。把空气净化装置调

节至厂家规定的最高净化条件状态(如厂家没有规定,以最高风速、最大出风状态为准)。经

检验运转正常,然后关闭净化装置。

b)将采样点位置布置好,避开进出风口,离墙壁距离应大于0.5m,相对试验室地面高度1.1m~1.3m。

每个采样点安装3根采样导管,经过实验舱采样口伸出舱外,伸出舱外导管长度不超过5cm。

c)确定试验的记录文件。

d)开启高效空气过滤器,净化实验舱内空气,同时启动温湿度控制装置,使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

达到规定状态(6.12.3的要求)。

7

QC/TXXXXX—XXXX

e)待试验舱内温度和相对湿度达到规定状态后,关闭高效空气过滤器和温湿度控制装置,开启搅

拌风扇和循环风扇。

f)将试验用气体污染物发生器连接一根穿过试验舱壁的管子,发生的污染物可被卷入搅拌风扇搅

拌所形成的空气涡流中去,待输送的气体污染物达到一定的量后,关闭发生器。搅拌风扇再搅

拌10min,使气体污染物混合均匀后关闭搅拌风扇;试验过程中循环风扇一直致保持开启状态。

g)待搅拌风扇停止转动,采集试验舱内污染物气体,分析气体污染物初始浓度为C0(计算时对应

t=0min),气体污染物初始浓度为GB/T17729-202X中规定限值的8~10倍。

h)试验舱内的初始样采集完成后,开启待检的空气净化装置,10min收集一次气体污染物,全部采

样时间为60min。

i)记录试验时试验舱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j)采集气体有两种方法:采样罐负压瞬时采样或TENAXTA/DNPH吸附剂采样。

注1:采样罐采样分析方法见附录C;

注2:TENAX采样用热脱附气质联用仪分析甲苯、二甲苯、TVOC浓度时,建议采样流量为100~200mL/min,采样时间

10min,分析方法参见HJ/T400-2007附录B;

注3:用液相色谱仪分析甲醛浓度时,建议采样流量为500~800mL/min,采样时间10min,分析方法参见HJ/T400-2007

附录C。

22

k)按附录B的要求规定计算气态污染物的总衰减常数ke,并计算相关系数R,要求R≥0.9。

表3两种不同采样方式的计算用时间点

采样时间范围/min计算用时间点/min

时刻/min

罐吸附剂罐吸附剂

t=-10————————

t=00-10~000

t=10100~10105

t=202010~202015

t=303020~303025

t=404030~404035

t=505040~505045

t=606050~606055

注:总衰减试验t=0对应空气净化装置开启的时刻。

6.13计算

6.13.1洁净空气量的计算

依据式(1)计算洁净空气量:

(1)

式中:

——洁净空气量,单位为m3/h;

——总衰减常数,单位为min-1;

——自然衰减常数,单位为min-1;

——试验舱容积,单位为m3。

8

QC/TXXXXX—XXXX

6.13.2净化能效的计算

依据式(2)计算净化能效:

(2)

式中:

——净化能效,单位为[m3/(W·h)];

——洁净空气量,单位为m3/h;

——输入功率实测值,单位为W。

6.13.3去除率计算

按下式计算某段时间内空气净化装置对污染物的去除率:

(3)

式中:

R—空气净化装置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率,%;

—试验中的时间点,min;

—在t=0时间点目标污染物的浓度,mg/m3;

—在t=30min或t=60min时间点目标污染物的浓度,mg/m3;

—根据附录A试验计算的目标污染物在环境舱内的自然衰减常数。

7检验规则

7.1检验分类

客车空气净化装置的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7.2出厂检验

7.2.1客车空气净化装置应经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7.2.2出厂检验项目应按表4的规定进行。

表4检验项目表

序号检验项目出厂检验型式检验

1外观○○

2额定功率—○

3风量—○

4阻力—○

5噪声—○

6臭氧浓度增加量—○

7紫外线泄漏量—○

9

QC/TXXXXX—XXXX

8有害物质释放量—○

9电气安全○○

10净化能效—○

7.3型式检验

7.3.1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定型或老产品转厂生产试制产品时;

b)产品结构、制造工艺或材料等有重大改变时;

c)产品停产超过一年后,恢复生产时;

d)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7.3.2型式检验产品数量为2台。

7.3.3型式检验项目应按表3规定进行。

8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8.1标志

每台装置应在明显位置固定标牌,标牌应符合GB/T13306和GB4706.45的有关规定,并应至少标有

下列内容:

a)生产厂家名称、商标或标志;

b)产品名称、标记和型号,标牌中的文字和图形符号标志应正确、清晰、端正、牢固;

c)基本性能参数(外形尺寸、额定风量、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净化效率、噪声、臭氧浓度增加

量等);

d)出厂日期和出厂编号。

8.2包装

8.2.1客车空气净化装置应按GB/T191的有关规定进行包装。

8.2.2包装箱内应附有产品合格证和安装使用说明书。

8.2.3产品合格证内容应至少包括:

a)产品名称和型号;

b)产品出厂编号;

c)检验结论;

d)检验员签字或印章;

e)检验日期。

8.2.4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内容应至少包括:

a)产品名称和型号;

b)工作原理;

c)执行标准;

d)主要技术参数;

10

QC/TXXXXX—XXXX

e)附件目录;

f)安装说明和要求;

g)使用说明、维修和保养注意事项。

8.3运输

客车空气净化装置在运输过程中不应碰撞、挤压、抛扔和受到强烈的振动以及雨淋、受潮和暴晒。

8.4储存

客车空气净化装置应贮存于干燥、通风、无腐蚀性及爆炸性气体的库房内,并应有防止产品磕碰的

措施。

11

QC/TXXXXX—XXXX

附录A

(规范性)

试验舱

A.1概述

本附录规定了空气净化装置试验使用的标准试验舱的结构、设计制作和配置要求。

A.2试验舱结构参数

试验舱结构参数见表A.1。

表A.1试验舱结构参数

项目结构参数

试验舱容积36m33m3

试验舱内尺寸3.5m*3.5m*2.5m1.4m*1.4m*1.5m

允许±0.5m3偏差允许±0.1m3偏差

框架铝型材或不锈钢

试验舱壁用厚度为0.8mm以上的不锈钢

地板用厚度为0.8mm以上的不锈钢

顶板不锈钢板或类似材料金属复合板

密封材料用硅橡胶条

搅拌风扇500m3/h~700m3/h,直径20cm,安装位置:离地1.5m,离后墙0.4m

气密性a每月进行一次目标污染物自然衰减常数的测定,且自然衰减常数不

应大于0.002

混合度b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0%

注:

a:气密性检验中,自然衰减常数测定在舱内无空气净化装置条件下进行,试验方法同目标污染物

总衰减试验流程一致。

b:混合度的测试方法应符合A.3的要求。

A.3混合度测试方法

混合度测试方法应采用甲苯作为示踪气体,具体试验步骤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在试验舱前后左右及中心点5个位置布置好采样点,避开进出风口,离墙壁距离应大于0.5m,相

对试验舱地面高度1.1m~1.3m。每个采样点安装3根采样导管,经过实验舱采样口伸出舱外,伸

出舱外导管长度不超过5cm。

b)开启高效空气过滤器,净化实验舱内空气,使试验舱内气体污染物背景浓度甲苯<0.02mg/m3,

同时启动温湿度控制装置,使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达到规定状态(6.12.3的要求)。

c)待试验舱内温度和相对湿度达到规定状态后,记录气体污染物背景浓度,关闭高效空气过滤器

和温湿度控制装置,开启搅拌风扇和循环风扇。

d)将试验用气体污染物发生器连接一根穿过试验舱壁的管子,发生的污染物可被卷入搅拌风扇搅拌所

形成的空气涡流中去,待输送的气体污染物达到一定的量(甲苯浓度为1.6~2.0mg/m3)后,关

12

QC/TXXXXX—XXXX

闭发生器。搅拌风扇再搅拌10min,使气体污染物混合均匀后关闭搅拌风扇;试验过程中循环风扇一致

保持开启状态。

e)待搅拌风扇停止转动,用采样罐采集试验舱内污染物气体,参见附录C分析5个位置气体污染物

浓度。

注:用热脱附气质联用仪分析甲苯,建议采样流量为100mL/min,采样时间10min,分析方法参见HJ/T

400-2007附录B。

f)计算五个位置甲苯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

A.4试验舱示意图

说明:

1——搅拌风扇;10——试验舱恒温恒湿空调回风;

2——循环风扇;11——试验舱向室外排风(含空气过滤器);

3——试验样机;12——试验舱排风阀;

4——污染物检测装置;13——试验舱门;

5——污染物发生装置;14——外舱恒温空调进风口;

6——空气净化器;15——外舱恒温空调回风口;

7——试验舱供气阀;16——外舱门;

8——试验舱恒温恒湿空调送风(兼排风时送风);17——试验舱采样口及送样口;

9——风道换向阀(用于转换10和11两种回风路径);18——稳压电源;

图A.1试验舱示意图

13

QC/TXXXXX—XXXX

A.5试验样机置放

样机放置于试验舱内中心位置,壁挂型:放置于700mm台面上,出风口朝上;与空调集成型放置

于放置于700mm台面上。

14

QC/TXXXXX—XXXX

附录B

(规范性)

衰减常数计算方法

B.1衰减常数的计算

污染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符合指数函数的变化趋势,用式(B.1)表示:

„„„„„„„„„„„„„„„„„„„„(B.1)

式中:

——在时间t时的颗粒物浓度,单位为mg/m3;

——在时间t=0时的颗粒物初始浓度,单位为mg/m3;

——衰减常数,单位为min-1;

——时间,单位为min。

按照(B.2)做和t的线性回归,可求得衰减常数:

„„„„„„„„„„„„„„„„(B.2)

式中:

——衰减常数,单位为min-1;

——第个取样点对应的时间,单位为min;

——第个取样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的自然对数;

——采样次数。

在自然衰减和总衰减试验中的取样数据,分别用式(B.1)和(B.2)进行计算即可获得自然衰减常

数和总衰减常数。或使用excel等统计软件拟合出值。

B.2相关系数的计算

相关系数R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离散程度,说明线性回归的相关关系的显著程度,按式(B.3)

计算:

„„„„„„„„„„„„„„„(B.3)

其中:

„„„„„„„„„„„„„„„„„„„(B.4)

15

QC/TXXXXX—XXXX

„„„„„„„„„„„„„„„„„„„(B.5)

式中:

R2——相关系数的平方;

——第个取样点对应的时间,单位为min;

——第个取样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的自然对数;

——采样次数。

或使用excel等统计软件拟合出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方程,得到R2值。

16

QC/TXXXXX—XXXX

附录C

(规范性)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

C.1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用罐采样测定挥发性有机物(甲苯、二甲苯、TVOC)浓度的试验方法。

当取样量为400mL时,全扫描模式下,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2μg/m3~2μg/m3。

C.2方法原理

用内壁惰性化处理的不锈钢罐采集环境空气样品,经冷阱浓缩、热解析后,进入气相色谱分离,用

质谱检测器进行检测。通过与标准物质质谱谱图和保留时间比较定性,外标法定量。

C.3试剂和材料

C.3.1标准气:浓度为10nmol/mol甲苯、间、对、邻二甲苯、正己烷、正十六烷的标准气,也可以用

标准溶液配置成相同浓度的标准气。

C.3.2氦气:≥99.999%。

C.3.3高纯氮气:≥99.999%。

C.4仪器和设备

采样包含下列仪器和设备:

a)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b)毛细管色谱柱;

c)气体冷阱浓缩仪;

d)浓缩仪自动进样器;

e)罐清洗装置;

f)气体稀释装置;

g)采样罐;

h)流量控制器;

i)校准流量计;

g)真空压力表;

h)过滤器。

C.5样品

C.5.1采样前准备

罐清洗:使用罐清洗装置对采样罐进行清洗,清洗过程可按罐清洗装置说明书进行操作。清洗过程

中可对采样罐进行加湿,降低罐体活性吸附。必要时可对采样罐在50℃~80℃进行加温清洗。清洗完毕

后,将采样罐抽至真空(<10Pa),待用。

每清洗20只采样罐应至少取一只罐注入高纯氮气分析,确定清洗过程是否洁净。每个被测高浓度

样品的真空罐在清洗后,在下一次使用前均应进行本底污染的分析。

17

QC/TXXXXX—XXXX

C.5.2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采用瞬时采样:将清洗后并抽成真空的采样罐(C.4.7)带至采样点,连接采样导管,打

开采样阀门,开始采样。待罐内压力与采样点大气压力一致后,关闭阀门,用密封帽密封。记录采样时

间、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力。

C.5.3样品保存

样品在常温下保存,采样后尽快分析,20d分析完毕。

C.5.4样品制备

实际样品分析前,需使用真空压力表(C.4.10)测定罐内压力。若罐压力小于83kPa,必须用高纯

氮气加压至101kPa,并按照式(C.1)计算稀释倍数。

(C.1)

式中:

f——稀释倍数,无量纲;

Xa——稀释前的罐压力,kPa;

Ya——稀释后的罐压力,kPa;

C.5.5空白制备

C.5.5.1试验室空白

将预先清洗好并抽至真空的采样罐(C.4.7)连接在气体稀释装置上,打开高纯氮气阀门。待采样

罐压力达到预设值(一般为101kPa)后,关闭采样罐阀门以及钢瓶气阀门。

C.5.5.2运输空白

将高纯氮气注入预先清洗好并抽至真空的采样罐带至采样现场,与同批次采集样品后的采样罐一起

送回实验室分析。

C.6分析步骤

C.6.1仪器参考条件

C.6.1.1冷阱浓缩仪参考条件

取样体积400ml(根据目标化合物浓度,取样体积可在50mL~1000mL范围调整),冷阱浓缩仪参考

条件见表C.1。

表C.1冷阱浓缩仪参考条件

捕集温度-150℃

捕集流速100mL/min

一级冷阱解析温度10℃

阀温100℃

烘烤温度150℃

18

QC/TXXXXX—XXXX

烘烤时间15min

捕集温度-15℃

捕集流速10mL/min

捕集时间5min

二级冷阱解析温度180℃

解析时间3.5min

烘烤温度190℃

烘烤时间15min

聚焦温度-160℃

解析时间2.5min

三级聚焦烘烤温度200℃

烘烤时间5min

传输线温度120℃

C.6.1.2气相色谱参考分析条件

气相色谱参考分析条件见表B.2。

表C.2气相色谱参考分析条件

程序升温初始温度35℃,保持5min后以5℃/min速度升温至150℃,保持7min后

以10℃/min速度升温至200℃,保持4min

进样口温度140℃

溶剂延迟时间5.6min

载气流速1.0mL/min

C.6.1.3质谱参考分析条件

质谱参考分析条件见表B.3。

表C.3质谱参考分析条件

接口温度250℃

离子源温度230℃

扫描方式EI(全扫描)

扫描范围35amu~300amu

注:不同型号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不同,应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C.6.2校准

C.6.2.1标准使用气体配制

标准使用气体浓度为10nmol/mol:将采购的高浓度标准气用苏玛罐稀释仪稀释到所需浓度。

C.6.2.2绘制校准曲线

19

QC/TXXXXX—XXXX

分别抽取50mL、100mL、200mL、400mL、600mL、2800mL标准使用气,配制目标物浓度分

别为1.25nmol/mol、2.5nmol/mol、5.0nmol/mol、10.0nmol/mol、15.0nmol/mol、20.0nmol/mol(可根

据实际样品情况调整)的标准系列。按照仪器参考条件,依次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进行测定。用外标法定

量,相关系数不小于0.995。

C.6.2.3测定

将准备好的样品、空白样品、连接至气体冷阱浓缩仪,取400mL样品浓缩分析。

C.6.2.4结果计算

采样外标法对样品中的目标物质进行定量,样品中目标物含量(μg/m3)按式(C.2)进行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