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训练-闻笛诗(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训练-闻笛诗(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训练-闻笛诗(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训练-闻笛诗(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训练-闻笛诗(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闻笛诗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中听的笛曲为《梅花落》;“梅花何处落”将“梅花落”拆开,中间嵌入了“何处”

二字。

B.“一为迁客去长沙”让人联想到贾谊因指责朝政受到谗毁而贬官长沙,此句是诗人以贾

谊的不幸自喻。

C.这两首诗都是按照闻笛生情的顺序来写的;情感都感而不伤,展现了盛唐人胸中澎

湃的豪情。

D.李白捕捉“西望”的典型动作抒情;高诗开篇两句写边塞之景,营造了一种和平宁谧的

氛围。

(2)这两首诗三、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但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从视听转

化的角度,对两首诗的三、四句进行赏析;并指出两首诗抒发的不同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笛

赵嘏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极。

兴来三弄①有桓子②,赋就一篇怀马融③。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燎亮尚飘空。

【注】①三弄:指《梅花三弄》。②桓子:晋朝的桓伊,音乐家。③马融:汉朝人,有

答案第1页,共9页

《笛赋》一篇。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一疑问句开篇,引人遐思;笛声随风断续,有悠扬哀婉之风。

B.颔联集中笔墨描摹笛声的特点,既有句式上的对仗工整,又有情感上的交融递进。

C.本诗综合采用夸张、拟人、通感等多种手法写出了笛声之妙。

D.诗歌以“闻笛”为题,扣“笛声”而作,内容丰富充实,给读者以真切的艺术感受。

3.本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吹笛人技艺高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胡人吹笛

李白0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②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注】①李白(701〜762),天宝H■■一年(公元753年)诗人春游广平、邯郸诸地,旋

又北游蓟门,秋抵幽州。一路上目睹了安禄山骄横不轨的情形。次年秋天,诗人由北方来到

南方,写下此诗。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②梅花:笛曲,亦称《梅花

落》。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叙写感慨的由来,为下

面的叙事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B.颔联侧重写景,‘‘十月"点明时间,"敬亭''点明观胡人吹笛的地点,“吴山晓''是写秋季

肃爽,吴地的山丘更为疏朗。

C.颈联直抒胸臆,笛声和现实交织在诗人心中,一个"愁''字概括出闻笛的感受,"泪满

则更是写出了诗人感慨良深。

D.尾联触景生情,言诗人闻笛以后,愁肠百转,遥望西入长安的大道,烟尘浩渺,不

禁替主忧心,写尽了诗人忧愤之深。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第2页,共9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②,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注】①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避乱夔州。②晋代名将刘琨为并

州刺史,胡骑围之数重。琨中夜奏胡笳,贼有怀土之思,并弃围奔走。③后汉马援离家南征

武陵,曾作笛曲《武陵深》寄托情感。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起兴,由听到笛声而引发感怀。"谁家''两字用问语表现悠远情味,'‘巧作”

写出吹笛技巧高妙。

B.颔联上句写笛音之悠扬宛转,下句写诗人在笛音中神游明月映照下的万里关山,视

听结合,虚实相生。

C.颈联由“关山''二字引发联想,遥想当此中宵月明之际,胡骑北归的场景,表达渴望投

笔从戎的情怀。

D.本诗或兴感、或写景、或抒情。由闻笛入手,多方铺垫,反复渲染,逐层推进,具

有沉郁顿挫之感。

7.有诗评家称这首诗尾联“妙甚”,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楼月夜闻笛

唐□刘沧①

南浦兼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②愁。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①刘沧,屡应进士举不第,漫游吴越、荆楚、巴蜀等地。②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

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南浦月夜雨后兼葭之景,渲染了凄清幽冷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答案第3页,共9页

B.颔联写明月冷光之下江波翻白,笛声上穿夜空,低掠枫林,似瑟瑟秋音,引人思绪

飘飞。

C.颈联写寥落夜空孤雁飞度,有自比自况意味,又借“潇湘二妃'’的典故来表达心中愁绪。

D.尾联写彻夜听曲,发寒衣湿而不顾,露色冷光中,驾舟垂钓,可见诗人的旷达洒脱。

9.本诗是如何围绕“怨”字来展开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笛

张巡

苕崂①试一临,虏骑附②城阴。

不辨风尘色⑧,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注]①苕(tiao)崂(yao):形容山岭高峻,这里指屹立的城楼。②附:紧贴。③风尘色:

指敌情。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攻睢阳(今河南商丘),诗人引兵入睢

阳,守孤城。这首诗作于围城中。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虏骑附城阴''意为敌人的骑兵围聚在南城墙下,"阴''与《愚公移山》中的“指通

豫南,达于汉阴''的‘'阴''比较接近。

B.颔联,诗人表明自己抗敌的决心。以“风尘色''喻指战乱,以"天地心''喻指赤诚之心。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C.颈联,诗人转而写景,“星月”的光芒幽微,烘托出了战场幽暗的氛围;“阵云”弥漫,

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气氛。

D.尾联,诗人站在城楼上,听到了从远处飘来的笛声。以笛音收束全诗,照应题目,

也为全诗增添了悠远的韵味。

11.清代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中说“一片忠义之气滚出,《闻笛》意一点自足对这

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

答案第4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DC

(2)两首诗都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感受,李诗由听觉诉诸视觉,高诗由听曲而心想形状。

李诗,江城五月并无梅花,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

落的景象,从而有力地烘托了迁谪之意和去国之情。

高诗,听到《梅花落》,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花

色与花香飘满关山,表达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C.“都是按照闻笛生情的顺序来写的……展现了盛唐人胸中澎湃的豪情''错误,李诗先有情,

再听乐曲,感到格外悲凉,且李诗是思乡诗,无法体现豪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在这五月

的江城好似见到纷落的梅花。诗句采用通感手法,把听觉的《梅花落》笛声转化为视觉的“梅

花”之景来描述,假借笛曲名《梅花落》中的梅花,想象梅花纷纷飘落的凄清景象,表达去

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

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

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

由听曲而心想形状,再以设问出之,委婉含蓄地表达战士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综上可知,两首诗都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感受,李诗由听觉诉诸视觉,高诗由听曲而心想

形状。

2.C3.①通过描绘笛声之美来渲染,如颔联用“响遏行云''和"月到帘板''正面描写笛声。

②通过“用典”手法来凸显,如颈联写笛声优美,让诗人想起当年古人弹奏的曲子。

③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来强化,尾联说笛声悠长,使诗人久久不能忘怀。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综合采用夸张、拟人、通感等多种手法写出了笛声之妙”错误,“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

答案第5页,共9页

冷月到帘板”,意思是“当笛声嚓亮时,就像横在碧蓝的天空上阻遏来往的浮云,当笛声清和

时,就像随着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来“,笛声是耳朵听的,作者却诉诸了视觉,使用了

通感和夸张的手法;本诗没有运用拟人的手法。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拢”,意思是“当笛声喷亮时,就像横在碧蓝的天空上

阻遏来往的浮云,当笛声清和时,就像随着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来“,直接描写乐声的

美妙,说笛声响起阻遏了行云的流动,像是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这是正面描写,突出

吹笛之人技艺的高超。

颈联“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意思是“笛声优美,就像当年桓伊随兴所至为王

徽之奏的《梅花三弄》;而曲调的优雅更让人想起马融的笛赋中所用的词句“,结合注解可知

此联采用了典故,优美的笛声让人想起了名曲《梅花三弄》,想起了马融笛赋中的词句,运

用典故展现吹笛之人技艺的高超。

尾联“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喷亮尚飘空”,意思是“一曲吹毕,不知道吹奏的人是否还在画

楼上,而那喷亮的笛声却好像还飘荡在空中,久久不能淡散”,通过人的主观感受,间接展

现他技艺的高超,笛声悠长,久久飘在空中,有绕梁三日之感,使诗人久久不能忘怀。

4.B5.①诗人听融合了秦地乐声的笛声,联想到北部边境隐优之患,忧国之心也就油

然而生。一个"愁''字,道出了诗人对国家政治前途的担心。②诗人眼看国事日非,危机四伏,

而自己却是“逐臣”,不被任用,对国事无能为力,内心充满了沉痛、怨愤。③放逐路上回看

政治权力中心所在地,诗人心情复杂而矛盾:既表现了对“主''的希望,也表现了对“主''的失

望。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侧重写景”错,这一联是侧重叙事,是说十月诗人在敬亭山听胡人吹《梅花落》笛曲的事

情。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两句点题,叙写感慨的由来,是因为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

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诗人听到国都所在的秦地之声,撩动了忧国之情,从而为下文的叙事

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答案第6页,共9页

颈联“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愁苦中听到《出塞》的乐曲,泪水顿流,沾湿了我的帽缨。

"愁'’字,写出了诗人听了苍凉悲壮的出塞曲之后,对国家政治前途的担心,表现了诗人的忧

国之情;"泪满''"逐臣”写出了诗人心怀国家之忧患却又不被任用的痛心与怨愤。

尾联”却望长安道''写诗人闻笛以后,回望西入长安的大道,深感国都遥远,“空怀恋主情''写

出了诗人内心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感。

6.C7.同意。

①尾联是客居异乡的诗人猜想故园杨柳衰败之景,映衬自己的迟暮之悲,抒发思乡之愁。

②结句以反问收束,把战乱时将在煎熬中度此余生的忧愁表现得更为强烈。

③结尾将乡愁国忧与感时伤世之情表达得尤为酣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④结句“杨柳摇落”呼应首联“秋风”,"愁中''呼应首联“断肠”,章法精严。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渴望投笔从戎”是对作品的误读。应是以胡人之北归来映衬“我”的思乡之切。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及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这类题一般应答“同意”,然后分析尾联"妙甚''的原因,可从内容、情感、手法、结构等几方

面分析鉴赏。

尾联”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是客居异乡的诗人对“故园''风景的悬揣,想必在

如此萧瑟的清秋时节,杨柳早已枯黄、零落了;可是“我”,还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

是以杨柳之衰映衬自己的迟暮之悲。

“何得愁中曲尽生''以反问收束,如何在忧愁的煎熬中度此余生呢?这一自问,给人以强烈的

震撼!结合注释①可知,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杜甫避乱夔州。国家动乱,民不聊生,诗人有

家难回,漂泊不定,加之暮年体衰,思家更甚,可却无能为力,结句在凄凉中收束全诗,将

乡愁国忧与感时伤世之情表达得尤为酣畅,把战乱时将在煎熬中度此余生的忧愁表现得更为

强烈!

尾联与首联呼应,使得结构圆合,构思精妙。尾联中有“杨柳摇落”,首联中有“秋风”,尾联

中有“愁中”,首联中有“断肠”,两两照应,章法精严。

8.D9.①“怨”是诗眼,首联借寂寥笛声点出怨,点明全诗主旨。

②首联和颔联写听声看景,用清寂环境来烘托怨,用清冷秋景来衬托怨。

③颈联写''思飘”的人事之感,借夜雁孤飞之象,借“潇湘二妃''之典来抒写愁怨。

答案第7页,共9页

④尾联写听笛发思,整夜未眠,侧面表怨。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驾舟垂钓,可见诗人的旷达洒脱“错误。尾联写笛声结束时正是夜深人寂,清江夜冷,毛

发生寒,夜露浓重,衣着打湿。晨曦将现,水光之中已能看到垂钓的渔舟。可见,诗人闻笛

发思,整夜未眠,侧面表怨。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南浦兼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写南浦月夜雨后兼葭之景,渲染了凄清幽冷的气

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首联、颈联通过听觉“寂寥横笛’"'声人碧云”,视觉“南浦兼葭”“江楼”“明月浪花白”“枫叶秋''

的描写,听声看景,用清寂环境来烘托怨,用清冷秋景来衬托怨。

颈联“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写寥落夜空孤雁飞度,"孤雁''有自比自况意味,

借夜雁孤飞之象以及“潇湘二妃''之典来抒写愁怨。

尾联“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笛声结束时正是夜深人寂,清江夜冷,毛发生寒,

夜露浓重,衣着打湿。晨曦将现,水光之中已能看到垂钓的渔舟。诗人听笛发思,整夜未眠,

侧面表怨。

10.A11.①首联写诗人登城俯瞰所见,作为守城的主帅,诗人登临自是为了俯察敌情,

透露出一种责任感;②颔联中''风尘"承"虏骑”,"不辨''"安知”,因果关系显然。反问中表明

诗人抗敌的决心和坚定信念;③颈联转写登临所见。睢阳处于中原腹地,但如今睢阳已成抗

击叛军的“边城”和主战场,营外的月亮成了''边月“战苦阵云深''显示了战争的长久、艰苦、

惨烈。但诗中却流露出一种镇定从容的气度,让读者丝毫感受不到悲伤绝望和惊惶失措。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