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煤锅炉燃用烟煤改造技术规程_第1页
贫煤锅炉燃用烟煤改造技术规程_第2页
贫煤锅炉燃用烟煤改造技术规程_第3页
贫煤锅炉燃用烟煤改造技术规程_第4页
贫煤锅炉燃用烟煤改造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9.160.30

CCSK24

CASME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团体标准

T/CASMEXXXX—2023

贫煤锅炉燃用烟煤改造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theapplicationofbituminouscoalinleancoalboilers

2023-XX-XX发布2023-XX-XX实施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发布

T/CASMEXXXX—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单位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武汉立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立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节环立为(武汉)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武汉森源

蓝天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梅晟东、刘凯、陈新建、汪中海、张月、杨海勇、张立利、何顺永、明平洋。

II

T/CASMEXXXX—2023

贫煤锅炉燃用烟煤改造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贫煤锅炉燃用烟煤改造技术的基本要求、可行性评估、改造技术措施、改造后性能要

求、调试及验收、运行与检修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冷、热炉烟联合惰化防爆+乏气热风联合送粉”技术对设计燃用贫煤的锅炉(采

用钢球磨煤机中储式热风送粉系统和直流燃烧器四角切圆燃烧系统)掺烧烟煤的改造。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322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34348电站锅炉技术条件

DL/T466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选型导则

DL/T1429电站煤粉锅炉技术条件

DL/T2052火力发电厂锅炉技术监督规程

DL/T5145火力发电厂制粉系统设计计算技术规定

DL/T5203火力发电厂煤和制粉系统防爆设计技术规程

DL/T5437火力发电建设工程启动试运及验收规程

TSG07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许可规则

TSG11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TSG91锅炉节能环保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13223、GB/T34348、DL/T466、DL/T5203、DL/T543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DCS: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

MFT:主燃料跳闸(mainfueltrip)

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catalyticreduction)

5基本要求

锅炉改造单位资质要求及质量保证应符合TSG07的相关规定。

锅炉改造前应按规定的程序履行有关施工告知程序。

锅炉改造前应组织全面勘察设计与可行性评估,经论证可行后,编制改造技术方案进行贫改烟改

造。

改造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尽可能减小改造范围,降低改造成本及施工量。

1

T/CASMEXXXX—2023

锅炉改造后系统可用范围宽,能够适应实际多变的运行条件。

锅炉改造应按照DL/T2052的规定进行技术监督。

锅炉改造后的生产运行应具备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及可操作性。

6可行性评估

安全性评估

6.1.1改造后锅炉运行安全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a)燃烧系统安全性,确保锅炉燃烧稳定,燃烧器不烧损。

b)制粉系统安全性,制粉系统改造设计的运行参数满足相关防爆规程技术要求。

c)风烟系统安全性,风粉管道防磨防漏情况,炉烟风机防积灰措施,含尘管道内的风速符合管

理设计要求。

d)汽水系统安全性,锅炉汽水参数能达到设计值。

e)受热面磨损,烟气流速、烟气温度、飞灰浓度以及飞灰磨损指数等对受热面的磨损情况较改

造前减轻。

6.1.2改造后的运行操作安全评估,改造中可增加的设备运行联锁保护以及热控保护措施,以及采取

保护措施后运行人员误操作可能引发的风险。主要热控保护有:

a)如炉烟风机跳闸保护,

b)制粉系统跳闸保护,

c)压力冷风投入保护,

d)单侧电源失电保护等。

经济性评估

6.2.1锅炉改造后供电煤耗率估算。

6.2.2锅炉改造后碳排放、NOx等污染物治理成本估算。

6.2.3计算锅炉改造资金投入,确定回收周期,评估改造经济性。

7改造技术措施

改造范围

将原设计燃烧贫煤的锅炉,在不改变汽水系统和炉膛结构的情况下改用高挥发分烟煤,经可行性评

估后,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适应性改造:

——制粉系统;

——送粉系统;

——燃烧系统;

——风烟系统;

——吹灰系统;

——受热面;

——其他设备改造。

初步设计

7.2.1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实地考察,编制初步设计方案,并组织专家审查。

7.2.2讨论专家审查意见,并对初步设计进行修改完善,确保设计方案有效实施。

技术措施

7.3.1制粉系统改造

2

T/CASMEXXXX—2023

7.3.1.1为原制粉系统钢球磨煤机中间仓储式热风送粉系统,增加乏气转移系统,改为中间仓储式乏

气送粉。

7.3.1.2排粉机出口安装乏气风箱、给粉机以及送粉管道。排粉机入口设置旁路风,旁路风引自磨煤

机前的热二次风与新设置的压力冷风系统。

7.3.1.3热炉烟系统由省煤器出口、SCR入口抽取,热炉烟热风保证制粉系统干燥出力。同时抽取部

分的热炉烟循环不对SCR流速产生影响,不增加SCR磨损风险及效率降低的风险,不影响SCR后续

设备的换热及流速。

7.3.1.4热炉烟取烟口采用惯性分离装置,在热炉烟母管采用沉降分离装置,降低热炉烟管道及风机

的磨损。

7.3.1.5冷炉烟调控磨机出口温度,避免采用冷风调节出口温度。磨煤机出口温度<70℃。

7.3.1.6采取热炉烟和维持制粉系统惰性气氛进行制粉系统防爆改造。制粉系统增加高温高尘炉烟风

机,从锅炉空气预热器入口至磨煤机原热风管道之间铺设炉烟管道。

7.3.1.7设置吸潮系统,避免粉仓内煤粉结块导致的内部积热爆燃,并将粉仓上部煤粉云控制在爆炸

极限以内。

7.3.1.8通过制粉系统热力计算,确定抽取炉烟量。制粉系统以湿气容积百分数计的最高允许含氧量

控制在14%以下,并符合DL/T5203的相关规定。

7.3.1.9制粉系统的设计计算同时应符合DL/T5145的相关要求。

7.3.1.10将原粗粉分离器的手动调节挡板改为电动调节,防止制粉系统分离挡板上部积粉。

改造后送粉系统示意图(参考)

7.3.2送粉系统改造

7.3.2.1通过将制粉乏气与热一次风混合送粉对送粉系统进行改造。乏气转移系统将制粉乏气转移到

乏气中间混合集箱,然后再分配到一次管。通过乏气风箱和乏气支管,将乏气与热一次风在送粉管路上

混合,做为煤粉输送介质。根据入炉煤质及燃烧状况调整乏气掺入比例,降低送粉介质温度,防止送粉

管道内煤粉自燃和燃烧器一次风喷口烧损。

a)粉管温度应降至160℃以下;

b)煤粉混合温度应降至70℃~80℃;

c)风粉混合物速度调整至25m/s~30m/s;

d)乏气管道内的含氧量小于14%。

3

T/CASMEXXXX—2023

7.3.2.2排粉机出口风箱引出3根乏气支管,第一路为再循环管道,进入磨煤机入口,此路维持不变;

第二路为三次风管道,一分二后,直接由三次风燃烧器进入炉膛;第三路为转移乏气的管道,各台排粉

机的转移乏气汇集到中间集箱,通过中间集箱分配到两侧的20根一次风送粉管道进行混合。

7.3.2.3排粉风箱出口的乏气转移管道分别设置1台气动插板门与1台电动调节挡板。

7.3.2.4排粉风箱出口的三次风主管道分别设置1台分体式电动插板门,设置一路吹扫风,吹扫风管

道设置电动挡板门。

7.3.2.5乏气支管设置气动插板门。两侧乏气风箱分别设置有2台压力变送器,2支热电阻,监视两

侧风箱的压力及温度。

7.3.2.6一次风与乏气混合后管道分别设置有1支热电阻,监视乏气与热风混合后的温度。

7.3.2.7三次风主管道设置1台风速测量装置,监视三次风主管路的风速。

7.3.2.8乏气热风联合送粉应采用以下控制方式:

a)各乏气支管气动插板门开启条件:

1)“乏气转移”按钮激活;

2)对应的一次风热风门开。

b)给粉机开启条件:

1)“乏气转移”按钮未激活,维持原逻辑;

2)“乏气转移”按钮激活时,增加乏气支管气动插板门开启条件。

c)一次风乏气混合温度控制联锁:

1)一次风乏气混合温度达到220℃高报警;

2)一次风风粉混合温度达到140℃低报警;

3)锅炉非MFT且所有排粉机停止状态,冷一次风旁路开至60%;

4)根据实际运行需要制粉系统增加乏气投自动逻辑。

7.3.2.9乏气热风联合送粉相关技术指标要求:

a)一次风箱压力根据负荷采取不同的压力控制(偏差±0.1KPa):

1)210MW以上控制在3.3KPa;

2)160MW~210MW控制在3.2KPa;

3)160MW控制在3.0KPa。

b)乏气风箱压力应控制在一次风箱压力的90%~110%,以风粉混合温度为准。

c)乏气转移母管电动门设置“手动/自动”切换按钮。

1)乏气转移投入,同时该制粉系统乏气转移母管插板门处于开启状态时,乏气转移母管电

动门方可切换至“自动”状态。

2)乏气转移电动调节门处于“自动”状态时,设定跟踪乏气风箱压力和一次风箱压力的比

例,设定的比例范围为0.8~1.2。一次风箱压力为两侧平均值,乏气风箱压力为两个三

取中后的平均值。

d)所有参与乏气转移的制粉系统乏气转移电动调节门开度统一,通过设置开度偏差进行修正。

e)若乏气转移电动调节圆风门全开后,乏气风箱压力仍不够,再通过手动关小再循环门来控制

乏气风箱压力;同时通过再循环门开度调整不同制粉系统的通风量和制粉出力。

f)DCS上新增一次风粉混合前后一次风管内温度差值,同层风粉混合前后温差的偏差控制在

10℃以内,保证同层给粉均匀性。设置温差报警和偏差报警,温差报警值为140℃,偏差报

警值10℃。

7.3.2.10尽量减少运行人员的操作,各系统联锁保护逻辑通过DCS进行实现,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及

响应性。

4

T/CASMEXXXX—2023

7.3.3燃烧系统改造

7.3.3.1根据制粉系统改造技术要求(见7.2.1),对燃烧系统进行适应性改造。

7.3.3.2在原燃烧器基础上,进行低氮燃烧技术改造。燃烧器更换为低NOX燃烧器,同时改造燃烧器

喷口。主燃烧器区域燃烧器一、二次风标高改变,风量重新合理分配,并调整主燃烧器区一二次风喷口

面积,在原主燃烧器上方布置分离燃尽风(SOFA)喷口,分配足量的SOFA燃尽风量SOFA喷口可同时做

上下右摆动。

7.3.4风烟系统改造

增设两台炉烟风机,炉烟采用热炉烟,热炉烟抽取位置在省煤器出口过热器侧烟气挡板下方,经炉

烟风机提压后进入磨煤机热风总管,为制粉系统提供干燥剂。采取炉烟混合二次风作为制粉和输粉介质,

降低含氧量,同时降低磨煤机出口温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制粉和输粉的安全问题。

7.3.5吹灰系统的改造

为符合锅炉燃用烟煤设计,在炉瞠燃烧区域布置48组水冷壁短吹,吹灰蒸汽压力由1.2MPa提升至

1.5MPa。吹灰汽源取自高温再热器入口。

7.3.6受热面改造

7.3.6.1应增加高温过热器和低温过热器的受热面,同时结合主气温度的变化,增加高温再热器受热

面,以提高过热气温和再热气温水平。

7.3.6.2增加省煤器的受热面,并进行相关改造,以降低排烟温度、省煤器出口烟温度以及预热器出

口一二次风温等。

7.3.7其他设备改造

7.3.7.1安装烟道分离装置。在含粉尘气流烟道中,插入一旁路烟道抽取烟气,旁路烟道下方设置为

喇叭口,且在来流方向设置一V型颗粒分离装置。

7.3.7.2安装烟道中间除灰防磨装置。在热烟取烟的初始位置,利用两股流量、流速相同、方向相反

的烟气在汇合过程中因气、固惯性不同,煤灰颗料在相互碰撞及重力作用下发生沉降的现象,预先除去

部分烟气的煤灰,减少对后续设备的磨损。

7.3.7.3安装出口气流装置。通过改装置创造等压条件,保证联箱中的乏气能够很好地分配至下端的

乏气出口管道,从而使各个出口的烟气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均匀化。

7.3.7.4省煤器、低压省煤器等设备的改造。

预防措施

7.4.1为预防制粉系统、燃烧系统积粉自燃、爆炸,应采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清除制粉系统、燃烧系统死区,防止积粉。

b)保证制粉系统、送粉系统的严密性,严格控制入磨炉烟氧量。

c)严禁原煤仓断煤,减少因设备故障造成的磨煤机断煤情况。

d)严格控制一次风箱温度,及时清除系统内死区和不流动的区域,一次风箱温度控制在220℃以

下;磨煤机出口温度,在热风炉烟混合氧量14%以下时,严禁超过120℃;在热风炉烟混合氧

量高于16%时,严禁超过70℃。

7.4.2为预防喷燃器、管壁结焦,应采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定期检查喷然器,发现结焦及时清理,避免大面积结焦。大小修期间全面检查炉管,及时清

除炉管积灰和结焦。

5

T/CASMEXXXX—2023

b)提高一次风速,推迟煤粉着火时间。燃料投入要均匀,在负荷变化较大或煤种变化时,应及

时调燃料,调整给粉机转速、风量等保证煤粉气流燃烧稳定不偏斜。

c)加强炉膛和尾部受热面吹灰,保证受热面清洁。

7.4.3为提高对过热、再热汽温和炉管壁温的控制,应采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注意入炉煤质变化,加强给粉机转速、汽压及汽温、受热面壁温的监控。

b)改善炉膛的配风方式,适当开大上层二次风、降低上层给粉机转速甚至停用,降低火焰中心,

合理设定锅炉氧量目标值。

c)燃烧烟煤时一般控制锅炉氧量在2.5~3.5%之间。

d)启停制粉系统前后、制粉系统抽粉期间、大幅开关压力冷风门时,适时调整氧量控制器输出,

以弥补冷风量变化对锅炉氧量的影响。

e)加强制粉系统运行参数监控,防止堵塞三次风大量带粉导致超温。

f)定期炉膛吹灰,防止受热面积灰、结焦,做好防结焦、及时除焦工作。

8改造后性能要求

贫改烟改造后的锅炉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改造后锅炉效率不低于原设计值92.8%。

b)改造后在燃用设计煤种、校核煤种并在100%BMCR工况和75%BMCR工况下:

3

1)省煤器出口的NOx(以标态下的NO2计)排放浓度不大于420mg/Nm;

2)CO(修正到标态、干基、6%O2)排放浓度不大于100µL/L。

c)冷炉烟参与制粉影响排烟温度基本在5℃左右,热炉烟参

d)与制粉影响排烟温度基本在5℃以内。

e)改造后锅炉出力不降低,过热蒸汽和再热蒸汽的温度达到设计值。

f)主汽温度较改造前提高10℃左右,基本达到535℃的要求。

g)制粉系统的安全性满足相关电力标准及实际运行要求,出力满足机组夏季工况100%BMCR

要求。

h)燃烧系统能够扩大煤种的适应性,能有效防止锅炉结焦、磨损及高温烟气腐蚀。

i)改造后的炉膛出口温度不高于原设计值,且改造后不出现水冷壁严重结焦和高温腐蚀情况。

j)飞灰可燃物控制在2%~2.5%。

k)最低稳燃负荷应<40%BMCR。

l)改造后不发生因改造原因引起的系统自燃和爆炸等其他性能要求。

9调试与验收

调试要求

9.1.1锅炉改造后使用单位与改造单位应共同按照GB/T34348、DL/T5437的相关规定进行启动调试,

调试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能力。调试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a)审核调试方案措施、调试记录、调试报告。

b)对单体调试、分系统调试和整套启动试运阶段的技术指标、主要质量控制点、重要记录进行

监督,重点检查通风试验、点火、化学清洗、蒸汽吹管、蒸汽严密性试验及安全阀校验、整

套启动试运行的方案、试验记录及结果。

9.1.2锅炉改造后的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或高于使用单位和相关标准技术要求时,方可正式投入运行。

9.1.3锅炉及其系统改造试运行合格后,应委托符合相关资质要求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按照相关规

范性文件的要求进行性能测试,并出具相应的测试运行合格报告。

6

T/CASMEXXXX—2023

验收要求

9.2.1锅炉改造后的技术条件应符合GB/T34348、DL/T1429、DL/T5203的要求。

9.2.2锅炉改造后的安全性能应符合TSG11等技术规范的要求。

9.2.3锅炉改造后的能效和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T13223、TSG91等相关文件的要求。

9.2.4锅炉改造后验收检验时应提供锅炉运行状态安全性能检验报告、能效测试报告、环保测试报告

等。

9.2.5锅炉改造后的制粉系统、送粉系统等相关设备或配件的试验证书、变更安全说明(若有变更)

等相关证明文件。

10运行与检修

运行要求

10.1.1应按照DL/T2052等的有关规定监督记录改造后的锅炉设备启动、运行、停运情况,查看设备

的运行参数统计台账和分析报告。

10.1.2编制锅炉运行规程、反事故措施并按规定执行,发现异常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完善反事故措施。

10.1.3明确定期试验/操作内容、方法、周期,必要时可开展针对性专项检查,对不符合项提出技术

处理意见及建议。

检修要求

10.2.1审核检修规程,查看设备解体检查报告、检修总结、设备台账。审核检修项目,对检修项目及

方案提出改进建议。

10.2.2参与锅炉主要设备和系统重大缺陷检修方案的讨论制定,对大、小修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10.2.3监督检修过程质量控制和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

7

T/CASMEXXXX—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1

5基本要求.............................................................................1

6可行性评估...........................................................................2

7改造技术措施.........................................................................2

8改造后性能要求.......................................................................6

9调试与验收...........................................................................6

10运行与检修..........................................................................7

I

T/CASMEXXXX—2023

贫煤锅炉燃用烟煤改造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贫煤锅炉燃用烟煤改造技术的基本要求、可行性评估、改造技术措施、改造后性能要

求、调试及验收、运行与检修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冷、热炉烟联合惰化防爆+乏气热风联合送粉”技术对设计燃用贫煤的锅炉(采

用钢球磨煤机中储式热风送粉系统和直流燃烧器四角切圆燃烧系统)掺烧烟煤的改造。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322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34348电站锅炉技术条件

DL/T466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选型导则

DL/T1429电站煤粉锅炉技术条件

DL/T2052火力发电厂锅炉技术监督规程

DL/T5145火力发电厂制粉系统设计计算技术规定

DL/T5203火力发电厂煤和制粉系统防爆设计技术规程

DL/T5437火力发电建设工程启动试运及验收规程

TSG07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许可规则

TSG11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TSG91锅炉节能环保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13223、GB/T34348、DL/T466、DL/T5203、DL/T543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DCS: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

MFT:主燃料跳闸(mainfueltrip)

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catalyticreduction)

5基本要求

锅炉改造单位资质要求及质量保证应符合TSG07的相关规定。

锅炉改造前应按规定的程序履行有关施工告知程序。

锅炉改造前应组织全面勘察设计与可行性评估,经论证可行后,编制改造技术方案进行贫改烟改

造。

改造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尽可能减小改造范围,降低改造成本及施工量。

1

T/CASMEXXXX—2023

锅炉改造后系统可用范围宽,能够适应实际多变的运行条件。

锅炉改造应按照DL/T2052的规定进行技术监督。

锅炉改造后的生产运行应具备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及可操作性。

6可行性评估

安全性评估

6.1.1改造后锅炉运行安全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a)燃烧系统安全性,确保锅炉燃烧稳定,燃烧器不烧损。

b)制粉系统安全性,制粉系统改造设计的运行参数满足相关防爆规程技术要求。

c)风烟系统安全性,风粉管道防磨防漏情况,炉烟风机防积灰措施,含尘管道内的风速符合管

理设计要求。

d)汽水系统安全性,锅炉汽水参数能达到设计值。

e)受热面磨损,烟气流速、烟气温度、飞灰浓度以及飞灰磨损指数等对受热面的磨损情况较改

造前减轻。

6.1.2改造后的运行操作安全评估,改造中可增加的设备运行联锁保护以及热控保护措施,以及采取

保护措施后运行人员误操作可能引发的风险。主要热控保护有:

a)如炉烟风机跳闸保护,

b)制粉系统跳闸保护,

c)压力冷风投入保护,

d)单侧电源失电保护等。

经济性评估

6.2.1锅炉改造后供电煤耗率估算。

6.2.2锅炉改造后碳排放、NOx等污染物治理成本估算。

6.2.3计算锅炉改造资金投入,确定回收周期,评估改造经济性。

7改造技术措施

改造范围

将原设计燃烧贫煤的锅炉,在不改变汽水系统和炉膛结构的情况下改用高挥发分烟煤,经可行性评

估后,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适应性改造:

——制粉系统;

——送粉系统;

——燃烧系统;

——风烟系统;

——吹灰系统;

——受热面;

——其他设备改造。

初步设计

7.2.1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实地考察,编制初步设计方案,并组织专家审查。

7.2.2讨论专家审查意见,并对初步设计进行修改完善,确保设计方案有效实施。

技术措施

7.3.1制粉系统改造

2

T/CASMEXXXX—2023

7.3.1.1为原制粉系统钢球磨煤机中间仓储式热风送粉系统,增加乏气转移系统,改为中间仓储式乏

气送粉。

7.3.1.2排粉机出口安装乏气风箱、给粉机以及送粉管道。排粉机入口设置旁路风,旁路风引自磨煤

机前的热二次风与新设置的压力冷风系统。

7.3.1.3热炉烟系统由省煤器出口、SCR入口抽取,热炉烟热风保证制粉系统干燥出力。同时抽取部

分的热炉烟循环不对SCR流速产生影响,不增加SCR磨损风险及效率降低的风险,不影响SCR后续

设备的换热及流速。

7.3.1.4热炉烟取烟口采用惯性分离装置,在热炉烟母管采用沉降分离装置,降低热炉烟管道及风机

的磨损。

7.3.1.5冷炉烟调控磨机出口温度,避免采用冷风调节出口温度。磨煤机出口温度<70℃。

7.3.1.6采取热炉烟和维持制粉系统惰性气氛进行制粉系统防爆改造。制粉系统增加高温高尘炉烟风

机,从锅炉空气预热器入口至磨煤机原热风管道之间铺设炉烟管道。

7.3.1.7设置吸潮系统,避免粉仓内煤粉结块导致的内部积热爆燃,并将粉仓上部煤粉云控制在爆炸

极限以内。

7.3.1.8通过制粉系统热力计算,确定抽取炉烟量。制粉系统以湿气容积百分数计的最高允许含氧量

控制在14%以下,并符合DL/T5203的相关规定。

7.3.1.9制粉系统的设计计算同时应符合DL/T5145的相关要求。

7.3.1.10将原粗粉分离器的手动调节挡板改为电动调节,防止制粉系统分离挡板上部积粉。

改造后送粉系统示意图(参考)

7.3.2送粉系统改造

7.3.2.1通过将制粉乏气与热一次风混合送粉对送粉系统进行改造。乏气转移系统将制粉乏气转移到

乏气中间混合集箱,然后再分配到一次管。通过乏气风箱和乏气支管,将乏气与热一次风在送粉管路上

混合,做为煤粉输送介质。根据入炉煤质及燃烧状况调整乏气掺入比例,降低送粉介质温度,防止送粉

管道内煤粉自燃和燃烧器一次风喷口烧损。

a)粉管温度应降至160℃以下;

b)煤粉混合温度应降至70℃~80℃;

c)风粉混合物速度调整至25m/s~30m/s;

d)乏气管道内的含氧量小于14%。

3

T/CASMEXXXX—2023

7.3.2.2排粉机出口风箱引出3根乏气支管,第一路为再循环管道,进入磨煤机入口,此路维持不变;

第二路为三次风管道,一分二后,直接由三次风燃烧器进入炉膛;第三路为转移乏气的管道,各台排粉

机的转移乏气汇集到中间集箱,通过中间集箱分配到两侧的20根一次风送粉管道进行混合。

7.3.2.3排粉风箱出口的乏气转移管道分别设置1台气动插板门与1台电动调节挡板。

7.3.2.4排粉风箱出口的三次风主管道分别设置1台分体式电动插板门,设置一路吹扫风,吹扫风管

道设置电动挡板门。

7.3.2.5乏气支管设置气动插板门。两侧乏气风箱分别设置有2台压力变送器,2支热电阻,监视两

侧风箱的压力及温度。

7.3.2.6一次风与乏气混合后管道分别设置有1支热电阻,监视乏气与热风混合后的温度。

7.3.2.7三次风主管道设置1台风速测量装置,监视三次风主管路的风速。

7.3.2.8乏气热风联合送粉应采用以下控制方式:

a)各乏气支管气动插板门开启条件:

1)“乏气转移”按钮激活;

2)对应的一次风热风门开。

b)给粉机开启条件:

1)“乏气转移”按钮未激活,维持原逻辑;

2)“乏气转移”按钮激活时,增加乏气支管气动插板门开启条件。

c)一次风乏气混合温度控制联锁:

1)一次风乏气混合温度达到220℃高报警;

2)一次风风粉混合温度达到140℃低报警;

3)锅炉非MFT且所有排粉机停止状态,冷一次风旁路开至60%;

4)根据实际运行需要制粉系统增加乏气投自动逻辑。

7.3.2.9乏气热风联合送粉相关技术指标要求:

a)一次风箱压力根据负荷采取不同的压力控制(偏差±0.1KPa):

1)210MW以上控制在3.3KPa;

2)160MW~210MW控制在3.2KPa;

3)160MW控制在3.0KPa。

b)乏气风箱压力应控制在一次风箱压力的90%~110%,以风粉混合温度为准。

c)乏气转移母管电动门设置“手动/自动”切换按钮。

1)乏气转移投入,同时该制粉系统乏气转移母管插板门处于开启状态时,乏气转移母管电

动门方可切换至“自动”状态。

2)乏气转移电动调节门处于“自动”状态时,设定跟踪乏气风箱压力和一次风箱压力的比

例,设定的比例范围为0.8~1.2。一次风箱压力为两侧平均值,乏气风箱压力为两个三

取中后的平均值。

d)所有参与乏气转移的制粉系统乏气转移电动调节门开度统一,通过设置开度偏差进行修正。

e)若乏气转移电动调节圆风门全开后,乏气风箱压力仍不够,再通过手动关小再循环门来控制

乏气风箱压力;同时通过再循环门开度调整不同制粉系统的通风量和制粉出力。

f)DCS上新增一次风粉混合前后一次风管内温度差值,同层风粉混合前后温差的偏差控制在

10℃以内,保证同层给粉均匀性。设置温差报警和偏差报警,温差报警值为140℃,偏差报

警值10℃。

7.3.2.10尽量减少运行人员的操作,各系统联锁保护逻辑通过DCS进行实现,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及

响应性。

4

T/CASMEXXXX—2023

7.3.3燃烧系统改造

7.3.3.1根据制粉系统改造技术要求(见7.2.1),对燃烧系统进行适应性改造。

7.3.3.2在原燃烧器基础上,进行低氮燃烧技术改造。燃烧器更换为低NOX燃烧器,同时改造燃烧器

喷口。主燃烧器区域燃烧器一、二次风标高改变,风量重新合理分配,并调整主燃烧器区一二次风喷口

面积,在原主燃烧器上方布置分离燃尽风(SOFA)喷口,分配足量的SOFA燃尽风量SOFA喷口可同时做

上下右摆动。

7.3.4风烟系统改造

增设两台炉烟风机,炉烟采用热炉烟,热炉烟抽取位置在省煤器出口过热器侧烟气挡板下方,经炉

烟风机提压后进入磨煤机热风总管,为制粉系统提供干燥剂。采取炉烟混合二次风作为制粉和输粉介质,

降低含氧量,同时降低磨煤机出口温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制粉和输粉的安全问题。

7.3.5吹灰系统的改造

为符合锅炉燃用烟煤设计,在炉瞠燃烧区域布置48组水冷壁短吹,吹灰蒸汽压力由1.2MPa提升至

1.5MPa。吹灰汽源取自高温再热器入口。

7.3.6受热面改造

7.3.6.1应增加高温过热器和低温过热器的受热面,同时结合主气温度的变化,增加高温再热器受热

面,以提高过热气温和再热气温水平。

7.3.6.2增加省煤器的受热面,并进行相关改造,以降低排烟温度、省煤器出口烟温度以及预热器出

口一二次风温等。

7.3.7其他设备改造

7.3.7.1安装烟道分离装置。在含粉尘气流烟道中,插入一旁路烟道抽取烟气,旁路烟道下方设置为

喇叭口,且在来流方向设置一V型颗粒分离装置。

7.3.7.2安装烟道中间除灰防磨装置。在热烟取烟的初始位置,利用两股流量、流速相同、方向相反

的烟气在汇合过程中因气、固惯性不同,煤灰颗料在相互碰撞及重力作用下发生沉降的现象,预先除去

部分烟气的煤灰,减少对后续设备的磨损。

7.3.7.3安装出口气流装置。通过改装置创造等压条件,保证联箱中的乏气能够很好地分配至下端的

乏气出口管道,从而使各个出口的烟气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均匀化。

7.3.7.4省煤器、低压省煤器等设备的改造。

预防措施

7.4.1为预防制粉系统、燃烧系统积粉自燃、爆炸,应采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清除制粉系统、燃烧系统死区,防止积粉。

b)保证制粉系统、送粉系统的严密性,严格控制入磨炉烟氧量。

c)严禁原煤仓断煤,减少因设备故障造成的磨煤机断煤情况。

d)严格控制一次风箱温度,及时清除系统内死区和不流动的区域,一次风箱温度控制在220℃以

下;磨煤机出口温度,在热风炉烟混合氧量14%以下时,严禁超过120℃;在热风炉烟混合氧

量高于16%时,严禁超过70℃。

7.4.2为预防喷燃器、管壁结焦,应采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定期检查喷然器,发现结焦及时清理,避免大面积结焦。大小修期间全面检查炉管,及时清

除炉管积灰和结焦。

5

T/CASMEXXXX—2023

b)提高一次风速,推迟煤粉着火时间。燃料投入要均匀,在负荷变化较大或煤种变化时,应及

时调燃料,调整给粉机转速、风量等保证煤粉气流燃烧稳定不偏斜。

c)加强炉膛和尾部受热面吹灰,保证受热面清洁。

7.4.3为提高对过热、再热汽温和炉管壁温的控制,应采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注意入炉煤质变化,加强给粉机转速、汽压及汽温、受热面壁温的监控。

b)改善炉膛的配风方式,适当开大上层二次风、降低上层给粉机转速甚至停用,降低火焰中心,

合理设定锅炉氧量目标值。

c)燃烧烟煤时一般控制锅炉氧量在2.5~3.5%之间。

d)启停制粉系统前后、制粉系统抽粉期间、大幅开关压力冷风门时,适时调整氧量控制器输出,

以弥补冷风量变化对锅炉氧量的影响。

e)加强制粉系统运行参数监控,防止堵塞三次风大量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