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和倍问题教案7篇小学和倍问题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解决与圆的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和方案。
3、感受数学运算的合理性与结果应用的现实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三块不同规格的台布图片。
教学过程:
一、选台布问题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餐桌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选台布的问题。
师:同学们,餐桌是每个家庭都有的生活用品,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
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餐桌的机会。
师:老师的一个朋友刚买了一个圆形餐桌,桌面的直径是120厘米。
板书:圆桌直径120厘米。
师:他打算选一块正方形的台布。到商店一看,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台布可供选择。
出示课本第96页三块台布图片。
师:选那块更合适呢?这位朋友想请老师参谋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选台布”的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选台布。
2、让学生观察三块台布,了解三种台布的数据信息。并理解“110cm×110cm”等规格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块台布,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块台布的花边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
师:你们知道台布下面式子表示了什么吗?
(二)解决问题
1、提出:“计算第一块台布和圆桌面的面积各是多少,比一比谁的面积大”的要求,给学生自己计算的时间,然后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师:同学们真聪明,根据这些式子就知道了台布的边长。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圆桌面和边长110cm台布的面积,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学生认真计算、比较,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计算和比较的结果?
学生说,教师板书:
桌面面积:3.14×602=11304(平方厘米)
第一块台布面积:110×110=12100(平方厘米)
因为12100>11304,所以台布的面积大。
2、提出:“选择第一块台布是否合适?”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最后,形成共识:不合适。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边长110厘米的台布的面积大于圆桌的面积。那么,选用这块台布是否合适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意见:
合适。因为,第一块台布的面积比圆桌面的面积大。
不合适。虽然第一块台布的面积大于圆桌面的面积,但是第一块台布的边长只有110厘米,而圆桌的直径是120厘米,这块台布不能盖住圆桌面,所以不合适。
如果学生出现两种意见,通过讨论形成共识。
3、提出:第二块、第三块哪块合适呢?为什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看来判断台布是否合适,只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行,还要看台布的边长和圆桌的直径。现在我们已经确定第一块台布不合适,那第二块、第三块哪块合适呢?为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意见。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或你个人的意见?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意见:
第二块比较合适。因为第二块台布的边长与圆桌直径相等,正好盖住圆桌面;第三块台布的边长比圆桌直径大40厘米,有些浪费。
第二块和第三块台布都合适。因为第二块台布的边长与圆桌直径相等,正好盖住圆桌面;第三块台布的边长大于圆桌直径,一定能盖住圆桌面。
第三块台布更合适些。因为第三块台布的边长比圆桌面的直径大一些,铺在圆桌上面四周都能下垂一部分,这样比较美观,台布不易被掀起。
师:我的意见是选择第三块台布。因为台布的边长比桌面的直径大一些,台布铺上后,桌子的四周垂下来一部分,既美观,又不容易被掀起来。
(三)尝试练习
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先读题,观察圆桌图,弄清题意和计算的思路,再独立完成,最后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师:我们帮助朋友解决了选台布的问题,再来解决一个和台布有关的问题。同学们看课本97页,自己读题并认真观察图。
学生读题。
师:谁来说一说,要计算台布的面积和花边的长,必须要知道什么?
生:必须要知道台布的直径或半径。
师:好,请同学们自己计算这块台布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算完后交流。答案:
台布直径:1.6+0.2×2=2(米)
台布面积:3.14×()2=3.14(平方米)
台布周长:3.14×2=6.28(米)
二、设计包装问题
1、提出设计包装箱的问题。让学生读题,弄清题中的数据信息和设计要求。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和圆桌台布有关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解决一个设计包装箱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7页,读一读题中文字,并观察情景图。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师:说一说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这种鲜橙汁包装罐底面的直径是5厘米,高是13厘米。
要求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箱,每箱装24罐。
2、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包装箱,并要求画出包装箱底面摆放饮料的示意图。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设计包装箱的有关信息和要求,下面就来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箱,并在一张纸上画出包装箱底面摆放饮料筒的示意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学生的设计方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方案的机会,说一说制定方案的过程,并把不同的方案示意图展示出来。师:谁来把你画的图让大家欣赏一下?说一说饮料怎样摆放?长方体包装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怎样算出来?
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合常理,携带不够方便、美观的方案,要给学生指出,并与其他方案进行比较。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认真读题后自主解答。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师:同学们真棒,设计出了好几种饮料包装箱,下面看练一练的第2题,我们来解决一个装运矿泉水桶的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后自主解答。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根据矿泉水桶的底面周长可以算出矿泉水桶的底面直径:100.48÷3.14=32(厘米)
车箱长:2.1米=210厘米
车箱宽:1.8米=180厘米
因为:210÷32≈6,
180÷32≈5,
所以:小货车只能放6排,每排摆5桶。
运输小货车一次最多可装5×6=30(桶)。
四、拓展学习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并尝试解决。师:这节课,我们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请大家注意观察,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我们尝试着去解决,你一定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聪颖的人。
小学和倍问题教案篇2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小学和倍问题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理解算理。
2、初步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珠子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珠子。
师:这里有几种颜色的珠子?
生:两种,红色和黄色
师:猜,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学生猜。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到底是谁多?
生:数一数
生:摆一摆
师:怎么摆?
(指名演示)——“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12个红的,8个黄的
师:现在呢?(红的多)
那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
生:多4个
师:你怎么知道?
生:用一小棒分开(指名演示)
师:现在能一眼看出来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吗?
生:能
师:怎么看出来的?生说
师:你看,这个时候红色的分成了几部分?
哪两部分?
(和黄色一样多的这部分及多出来的这部分)
师:谁听明白了?
生重复说
师:那你看,把这些一样多的拿走,剩下来就是比黄色的多的几个。
生2:也可以算一算12-8=4(老师板书算式)
通过刚才的摆一摆,我们知道了:从红色珠子里拿走和黄色一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色多的部分,就可以用减法计算。
2、下面我们来摆一摆,小朋友袋子里的珠子,哪种颜色的多。
学生操作。
展示反馈:你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多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哪种颜色的珠子少?少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3、比较
求……比……多几与求……比……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只是问的角度不同,意思一样。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4、揭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三、巩固深化
1、松鼠弟弟说我有20个松果,松鼠哥哥说我有25个,松鼠哥哥的松果比弟弟多几个呢?谁能把式子列一列。
25-20=5(个)
2、小女孩有34本连环画,小男孩有30本,小男孩比小女孩少几本?
34-30=4(本)
还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3、p74t1
4、这是一个班里4个小朋友的作业情况,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我们身边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例子?想一想,说一说。
小学和倍问题教案篇4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培养理解能力。
教材例9要求学生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算法,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用列表法解题,学生虽有过接触,但往往容易出现遗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列表时让看的人更容易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空白的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几位同学的学情检测卡。
2、课件出示例题,导入:通过课前的检测,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都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将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你们有没有勇气接受这个挑战呢?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质量单位,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在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和好奇心。
⊙阅读与理解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1)引导学生思考:有多少吨煤需要运走?有哪几种车可供选择?每辆车每次能运多少吨煤?
(2)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要恰好运完8吨煤,有两种车可供选择:一种车的载质量是2吨,另一种车的载质量是3吨,要求每次运煤的车都装满。
2、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如果你来派车,有什么好的方案呢?下面我们分组来讨论一下。
(2)出示讨论的任务:①你们小组有几种派车方案?把每种方案填在表格里。②你们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
3、出示表格。
(1)让学生说一说要填的是哪些内容。
(2)明确要填的每个项目的意义。
(3)引导学生在列举方案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小组讨论,边讨论边填表格。
5、各组汇报填出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
6.请同学们说一说哪种方案是合理的,为什么?
预设:第一种方案和第四种方案都是合理的,因为这两种方案都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符合题意。
7、师小结:为了保证把所有的方案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来,我们可以先尽可能地选一种车,然后依次递减。最后看哪种方案满足题目的要求就选哪种方案。
设计意图:先给学生提出讨论的任务,并出示表格,提供明确的指导,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列举出所有的派车方案,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小学和倍问题教案篇5
第十单元
总复习
教材分析:
复习的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要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练习中出现,加深了解。
复习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复习重点:
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
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8
255
20xx
555
2、计算。
20307
50612
40085
45063
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85168(165)=4016=880=640=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小学和倍问题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
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
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小学和倍问题教案篇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求稍微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课本第90页的例2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来探索解决新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1.087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菜籽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授新课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
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造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提问:14-12表示什么?再除以12表示什么?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
提问:14÷12表示什么?再减去100%表示什么?
(4)小结解题方法:
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吉林省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上海市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路基土方合同范本
- 材料合同范本筑龙网
- 拟建项目工程合同范本
- 育婴店合同范本
- 2025年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套
- 2025年贵州省毕节地区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1套
-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导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 心理评估与诊断简介
- 无痛病房管理课件
- 让孩子变成学习的天使——由《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分享
- 球泡检验标准
- 公安笔录模板之询问嫌疑人(书面传唤治安案件)
- 振动分析基础讲义1
- 记账凭证汇总表excel模板
- 邓丽君经典歌曲30首简谱(共33页)
- 故障诊断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共3页)
- 园林绿化施工通用表格模板
- 初中《生物》(人教版)实验目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