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二地理寒假复习-地质与地貌_第1页
2024年高二地理寒假复习-地质与地貌_第2页
2024年高二地理寒假复习-地质与地貌_第3页
2024年高二地理寒假复习-地质与地貌_第4页
2024年高二地理寒假复习-地质与地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二地理寒假复习地质与地貌

选择题(共18小题)

在阿尔卑斯山脉南侧某些狭窄、少风的河谷上,分布着一种独特的石顶泥柱景观(如图)。

它是由夹杂石块的堆积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泥柱由坚固的泥土组成,高度多在6-30

米之间,其顶端盖有一个石块,往往顶端石块越大,泥柱越高。表层无石块覆盖的地方,

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据此完成8-9题。

1.石顶泥柱的石块在其形成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减弱()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雨水侵蚀

2.最有可能破坏此地石顶泥柱景观的是()

A.寒潮B.地震C.洪水D.虫蛀

如图为我国四类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19〜20题。

3.①地貌景观的主要特征是()

A.千沟万壑B.奇峰林立C.地势平坦D.冰川广布

4.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普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读图,完成29〜30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位于乙地

C.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D.该类河段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上游

6.沿甲乙一线所作河流剖面图,最有可能是图b中的()

A.①B.②C.③D.④

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单位:米)。回答第29〜30题。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

8.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

9.读“我国北方某区域河流示意图”,完成12〜14题。

图示河流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位于干流凹岸

C.侵蚀作用强D.支流流速慢

黄河入海口西北侧某海域(图1)以淤泥质海岸为主。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

共同影响下,该海域冲淤变化(冲蚀和淤积相结合的变化)显著。某科研团队对该海域

冲淤变化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图2为1976~2014年研究区域内5m和10m等深线包络

面积(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23〜25题。

10.研究区域内5m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最近的年份是()

A.1976年B.1986年C.1996年D.2014年

11.1976〜2014年,研究区近岸海域()

A.持续淤积B.持续侵蚀

C.先淤积后侵蚀D.先侵蚀后淤积

12.据图推测2002〜2014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凯尔盖朗岛位于印度洋南部,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气候潮湿,多风暴,山地表面多

冰川覆盖,西部海岸陡峭。如图示意凯尔盖朗岛位置。读图完成下面4〜5小题。

①位于飓风中心附近

②受盛行西风影响

③海岸线曲折

④地势低平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4.西部海岸陡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浪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

青弋江位于安徽省南部,发源于黄山山脉,向北流入长江。在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90

万年),黄山北麓发生较大幅度的地壳抬升。如图示意青弋江某河段地貌的四个发育阶段,

据此完成19〜20题。

(注:辫状河一般缺乏地形的约束,河床宽而浅,多分汉,形似辫状而得名。)

15.推测青弋江该河段地貌发育过程是()

A.c-b-a-dB.c-b-d-aC.b-c-a-dD.b-c-d-a

16.d阶段,图中河流北段河床砾石以圆状为主,南段河床砾石以棱状为主,其原因主要是

()

A.河流流量不同B.河道落差不同

C.搬运距离不同D.砾石硬度不同

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

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

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如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

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下面2〜3

题。

17.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河流堆积和风力堆积

B.河流堆积和涨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和涨潮时海浪堆积

D.风力堆积和退潮时海浪堆积

18.若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A.沙坝逐渐降低甚至消失B.潟湖的盐度逐渐升高

C.沙坝可能转化为离岸堤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解答题(共2小题)

19.(2021秋•富阳区校级月考)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外部圈层a是圈,b是圈。

(2)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c的名称是,c、d之间的圈层界面名称

是,该界面的深度在陆地上比海洋上(深、浅)。

(3)c与d顶部共同构成的地球圈层名称是,其位于层之上,e、f之

间的界面名称是。

(4)近年来,我国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渤海湾等海域陆续发现总储量逾数10亿

吨的大油田。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到达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变化更加明显的地

震波是,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5)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f的名称是,其为或熔融状态。

20.(2022•商丘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珠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称为泥石流扇。怒江云

南段河谷谷地狭窄、两岸支流密集且比降较大,山体以花岗宕、片岩、片麻岩、大理岩

等为主,泥石流灾害多发,河谷内泥石流扇数量较多,以中、小型(面积小于O.lkitf)

堆积扇为主。如图示意怒江云南段泥石流扇和洪积扇分布。

(1)简述怒江云南段泥石流灾害多发但影响相对较小的主要原因。

(2)与洪积扇相比较,说明怒江云南段泥石流扇的分布特征。

(3)与洪积扇相比、从分选性、磨圆度、颗粒粗细、透水性中任选三项描述泥石流扇堆

积物的特点。

(4)调查发现。近年来怒江云南段的泥石流扇逐渐成为当地人们开发的主要对

象。推测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2024年高二地理寒假复习地质与地貌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在阿尔卑斯山脉南侧某些狭窄、少风的河谷上,分布着一种独特的石顶泥柱景观(如图)。

它是由夹杂石块的堆积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泥柱由坚固的泥土组成,高度多在6-30

米之间,其顶端盖有一个石块,往往顶端石块越大,泥柱越高。表层无石块覆盖的地方,

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据此完成8-9题。

1.石顶泥柱的石块在其形成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减弱()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雨水侵蚀

【考点】流水作用与地貌.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的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

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五种方式。

【解答】解:其顶端盖有一个石块,往往顶端石块越大,泥柱越高。表层无石块覆盖的

地方,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由此可知,顶部的石块主要减弱了来自于顶部的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作用,故D正确。

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流水侵蚀与地面相平,故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阿尔卑斯山脉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

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2.最有可能破坏此地石顶泥柱景观的是()

A.寒潮B.地震C.洪水D.虫蛀

【考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在板块的边界处,多火山地震;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

【解答】解: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多地震,并且地震的破坏力较大,所以最有可能破坏此地石顶泥柱景观的是地震。

故选:Bo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阿尔卑斯山脉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

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如图为我国四类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19〜20题。

3.①地貌景观的主要特征是()

A.千沟万壑B.奇峰林立C.地势平坦D.冰川广布

【考点】河流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没有上游般急

速,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

在下游。尤其当河流发生水浸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

【解答】解:由图象信息可知,①地貌为流水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其地貌特征为地势

平坦,所以C正确。

故选:C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地貌的主要特征,掌握相关知识结合图象进行分析即可。

4.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考点】常见的地貌类型.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图文结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

作用,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

【解答】解:根据图片,①地貌类型是冲积平原,②是风积沙丘,③是海蚀崖,④是峡

谷;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海浪侵蚀形成的③和流水侵蚀形成的④,D正确,

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常见地貌的形成原因。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普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读图,完成29〜30题。

b河潦剖面图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位于乙地

C.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D.该类河段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上游

【考点】河流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河流一般在中下游进入发育的中期或后期成熟阶段,会出现河湾,并形成凹岸

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故判断河流自北向南流。

【解答】解: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故判断河流自北向南流,凹岸侵蚀,对应

的是西岸,故A错误。

河流一般在中下游进入发育的中期或后期成熟阶段,会出现河湾,并形成凹岸侵蚀、凸

岸堆积的现象,由此可知乙地泥沙堆积,为“数家新住处”的形成提供条件,故B正确。

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有关,故C错误。

河流一般在中下游进入发育的中期或后期成熟阶段,会出现河湾,并形成凹岸侵蚀、凸

岸堆积的现象,故D错误。

故选:Bo

【点评】本题以某河段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及地质构造。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

况。

6.沿甲乙一线所作河流剖面图,最有可能是图b中的()

A.①B.②C.③D.④

【考点】河流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有发生偏转的现

象。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其运动方向

的左侧偏转,沿赤道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几乎不发生偏转。

【解答】解:据图可知,甲为凹岸,故为侵蚀岸,所以河床较深;乙为凸岸,故为沉积

岸,所以河床较浅,②正确。

故选:Bo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

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单位:米)。回答第29〜30题。

N

7.图布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

【考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

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

角度愈小。

【解答】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中等高线闭合呈半月形,由此形态可判断出风向,

对于风积地貌来讲,背风坡往往较陡且向内凹,如图中P点所在那一侧,而迎风坡往往

坡度较缓,向外伸出的舌头,如图中Q点左侧一边,对于等高线图来讲,等高线密集处

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处坡度较缓,由此判断,图中风应从图的左侧向右吹,根据图上

图例所示方向,应向西与北的夹角方向吹来,所以风向为西北风,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o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对于地貌特征的分析,注意分析即可。

8.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

【考点】流水作用与地貌;风化作用与地貌;风力作用与地貌;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

作用.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

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

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解答】解:读图可知,该种地貌类型为沙丘地貌,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主要在分

布在我国西北地区,C对。

东北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多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

ABD错。

故选:Co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9.读“我国北方某区域河流示意图”,完成12〜14题。

图示河流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I,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汇入处落差大B.位于干流凹岸

C.侵蚀作用强D.支流流速慢

【考点】流水作用与地貌;地表形态的塑造.

【分析】在河湾处,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导致凹岸河床陡峭,凸岸和缓.支

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如果不是支流泥沙少,可能是因为支流位于河流干流的

凹岸,受河水的侵蚀作用强,所以河床陡峭,汇入处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泥沙不

易沉积;如果支流流速慢,沉积就会增加。

【解答】解:A、支流汇入干流处落差大,水流急,泥沙不易沉积,不能形成三角洲I,观

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读图可知,支流位于干流凹岸,侵蚀作用强,河床陡峭,汇入处落差大,流水侵蚀作

用强,泥沙不易沉积,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C、干支流交汇处侵蚀作用强,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D、支流含沙量大,流速慢,泥沙沉积,容易形成三角洲I,所以最不可能的原因是支流流

速慢,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河流为例,考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属于基础题,根据题干结合图分

析,但该题属于反向选择题,容易出错。

黄河入海口西北侧某海域(图1)以淤泥质海岸为主。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

共同影响下,该海域冲淤变化(冲蚀和淤积相结合的变化)显著。某科研团队对该海域

冲淤变化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图2为1976〜2014年研究区域内5m和10m等深线包络

面积(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23〜25题。

10.研究区域内5m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最近的年份是()

A.1976年B.1986年C.1996年D.2014年

【考点】外力作用.

【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地理事实;陆地水和水循环.

【分析】5m等深线包络面积越小,其距海岸的平均距离越近,研究区近岸海域变深,泥

沙被大量侵蚀;5m等深线包络面积变大,其距海岸的平均距离变大,研究区近岸海域变

浅,泥沙淤积量大。

【解答】解:图中5m等深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1976年的5m等深线包络面积最小,

即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最小,说明5m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最近,A正确。

1986年、1996年、2014年5m等深线包络面积都较大,说明距离海岸较远,BCD错误。

故选:Ao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水体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

握和读图分析能力。

11.1976〜2014年,研究区近岸海域()

A.持续淤积B.持续侵蚀

C.先淤积后侵蚀D.先侵蚀后淤积

【考点】外力作用.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图文结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

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

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据图可知,1976-2014年,研究区近岸海域5m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包络

面积呈现由小到大再变小的变化趋势,说明5m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经历了由近到

远再到近的过程,据此可推测研究区近岸海域先淤积变浅、后侵蚀变深,C正确,ABD

错误。

故选:Co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12.据图推测2002〜2014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考点】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地理事实;陆地水和水循环.

【分析】影响流水作用的因素有流量、流速、土质等。

【解答】解:2002-2014年,研究区近岸海域5m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呈现由大到

小的变化特点,说明该海域5m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减小,泥沙淤积减少,侵蚀加

居U,进而可推测黄河口入海泥沙量减少。若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搬运泥沙较多,

入海口泥沙堆积,A错误。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泥沙淤积减少,侵蚀加剧,B正确。

流域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淤积,C错误。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用水减少,入海的黄河水增多,携沙能力强,黄河口入海

泥沙量应增加,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水体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

握和读图分析能力。

凯尔盖朗岛位于印度洋南部,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气候潮湿,多风暴,山地表面多

冰川覆盖,西部海岸陡峭。如图示意凯尔盖朗岛位置。读图完成下面4〜5小题。

①位于飓风中心附近

②受盛行西风影响

③海岸线曲折

④地势低平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考点】气压系统与天气.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全球性大气环流.

【分析】风暴的形成需要巨大的能量、比较合适的环流条件、地转偏向力等等。

【解答】解:海面起飓风时飓风中心是风平浪静的,不会造成海岸风暴强烈,①错。

结合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凯尔盖朗岛位于南半球强劲的西风带,②正确。

海岸线曲折,狭管效应使得风速加大,③正确。

凯尔盖期岛地形多以山地为主,④错。

故选:C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风暴形成的条件,关键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主要考

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西部海岸陡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浪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

【考点】外力作用;流水作用与地貌;风化作用与地貌;风力作用与地貌.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图文结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

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

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结合图中的冰川分布,海岸线的特征,西部海岸多峡湾,主要受到冰川侵

蚀,流水侵蚀影响较小,D正确,C错误。

海浪侵蚀地貌对于海岸的塑造作用不如冰川强烈,A错误。

风力侵蚀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明显的地区,B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青弋江位于安徽省南部,发源于黄山山脉,向北流入长江。在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90

万年),黄山北麓发生较大幅度的地壳抬升。如图示意青弋江某河段地貌的四个发育阶段,

据此完成19〜20题。

(注:辫状河一般缺乏地形的约束,河床宽而浅,多分汉,形似辫状而得名。)

15.推测青弋江该河段地貌发育过程是()

A.c-b-a-dB.c-b-d-aC.b-c-a-dD.b-c-d-a

【考点】外力作用;流水作用与地貌.

【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地理事实;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的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

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五种方式。

【解答】解:初期,河流在出山口形成洪积扇,此时河流没有一个稳定的河道,辫状特

点突出;随着气候变湿,降水增多,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河道,周边的辫状支流减少;

河道稳定后,侧蚀加强,在冲积扇上,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最后早更新世

晚期,黄山北麓发生较大幅度的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阶地。因此青弋江该河段地

貌发育过程是b-c-a-do

故选:Co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外力作用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

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16.d阶段,图中河流北段河床砾石以圆状为主,南段河床砾石以棱状为主,其原因主要是

()

A.河流流量不同B.河道落差不同

C.搬运距离不同D.砾石硬度不同

【考点】外力作用;流水作用与地貌.

【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地理事实;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的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

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五种方式。

【解答】解:d阶段是阶地的形成时期,正是地壳抬升期,河流落差变大,流速加快,河

流下蚀增强,河床沉积物变粗。由于青弋江向北流入长江,南段河流的砾石搬运距离较

短,磨圆度较差,棱角较多;河流北段河床砾石搬运距离长,磨圆度较好,以圆形为主,

C正确。

流量、落差不是主要原因,AB错误。

砾石硬度相差不大,D错误。

故选:Co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阿尔卑斯山脉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

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

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

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如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

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下面2〜3

题。

福汐通道

H(林汨尚/

血机nt枳风机机枳__________________V

17.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河流堆积和风力堆积

B.河流堆积和涨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和涨潮时海浪堆积

D.风力堆积和退潮时海浪堆积

【考点】外力作用;流水作用与地貌.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

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

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口形成三角洲I。

【解答】解:b三角洲位于潟湖靠近沙坝一侧,结合材料沙坝是由波浪挟带泥沙堆积而成

和材料“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可知,该三角洲是涨潮时海浪携带泥沙通过潮

汐通道后流速减慢,泥沙堆积而成,A错,B对。

由图可知,a三角洲位于潟湖靠陆地一侧,为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CD错误。

故选:Bo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18.若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A.沙坝逐渐降低甚至消失B.潟湖的盐度逐渐升高

C.沙坝可能转化为离岸堤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考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分析】海岸潟湖是陆上河流与海水共同作用的产物,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

外海海平面变化会引起潟湖盐度及深度发生变化,已经形成的沙坝不会因海平面降低,

而出现明显的位移。

【解答】解:结合图示,如果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海浪影响的区域东移,海浪作用

形成的新沙坝往海洋方向推进,沙坝可能转化为离岸堤,c正确。

图示已经形成的沙坝则不受海浪影响,位置保持不变,A错误。

潟湖受海浪的影响减小,受入海河流的影响为主,盐度下降,B错误

潟湖受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影响,水深变浅,D错误。

故选:Co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地貌及环境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

图文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读图文信息,掌握潟湖的形成过程,通过潟湖与外

海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分析是解答本题关键。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9.(2021秋•富阳区校级月考)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外部圈层a是大气圈,b是水圈。

(2)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c的名称是地壳,c、d之间的圈层界面名称

是莫霍面,该界面的深度在陆地上比海洋上深(深、浅)。

(3)c与d顶部共同构成的地球圈层名称是岩石圈,其位于软流层之上,e、

f之间的界面名称是古登堡面。

(4)近年来,我国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渤海湾等海域陆续发现总储量逾数10亿

吨的大油田。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到达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变化更加明显的地

震波是横波(S波),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横波不能通过液体而消失。

(5)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f的名称是外核,其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各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球的圈层结构.

【分析】(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

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

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4)地震波的特点:①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②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

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中传播;③当横波和纵波传至莫霍界面以下时,其波速均显著上

升;④当横波和纵波传至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5)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外核为液态,地震横波传播至此会消失,内核一般认为

是固态,可能由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银组成。

【解答】解:(1)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外部圈层a在最外层,应为大气圈,b应为水圈。

(2)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从外向里是地壳、地幔、地核,加之c的平均厚度

约为17km,因此c是地壳,d是地幔,它们之间的界面是莫霍面,由于陆地的地势更高,

所以该界面的深度在陆地上比海洋上更深。

(3)和d项部共同构成的地球圈层名称是岩石圈,包括地壳以及上地幔的顶部,其位于

软流层之上,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下地幔,f为外核,两者分界面为古登堡面。

(4)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横波(S

波),其原因是横波不能通过液体,而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所以横波在通过含

油层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横波由于不能通过液体而消失。

(5)f为外核,由于横波传播至古登堡界面时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而横波不

能通过液体,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加之该处深度大,压力大,物质状态不可

能为气态,所以该处最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故答案为:

(1)大气;水

(2)地壳;莫霍面;深

(3)岩石圈;软流;古登堡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