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4届高三考前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4届高三考前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4届高三考前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4届高三考前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4届高三考前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信阳市2024届高三考前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考点学校、考场号及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主导地位的精神范型,是从希腊开始的。希腊人最早对世界形成一种不同于神话而又系统的理性看法,而且创造了一套数学语言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源于水的命题,奠定了西方哲学追究本源的形上精神。泰勒斯学生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指出,万物由气所构成,不同的物质由气的浓密稀疏所致,这开辟了把握世界的实体构成主义传统。这一传统主张唯有找到自然现象背后的实体,并且通过这一实体将自然现象重新组合构造出来,才算是认识了自然。古代希腊的原子论实际是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实体构成主义的模型:原子论者找到了原子作为基础,并将大千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原为原子的不同排列组合。与构成主义传统相对照的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开辟的形式主义传统。在他们看来,理解世界的关键不在于找出构成实体,而在于找出构成方式。他们认为,数是万物构成的基本形式,因此,数有着至高无上的本体论地位。柏拉图学派后来进一步精致化了这些主张,从哲学的高度强化了形式的重要性。实体构成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两大传统后来被近代科学所综合继承。希腊科学真正的大发展不在希腊古典时期,而在希腊化时期。有三个杰出的人物代表了这一时期最高的科学成就,他们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欧几里得因为《几何原本》,阿基米德因为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托勒密因为《至大论》而彪炳史册。他们是古代世界在几何学、力学和天文学上达到的三座高峰。在公元元年左右的几个世纪,罗马人统治了西方世界。他们在政治、管理,法律和军事上有着杰出的成就,但在科学方面难以为人称道。虽然也出现过像普林尼这样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学者,但罗马人总的来说没有对科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希腊丰富的科学遗产被他们一点点地丢弃,直至文明的光辉完全熄灭,进入长达五百年的黑暗年代。在欧洲黑暗年代(公元六世纪至十一世纪),自然科学确实处于沙漠状态,但是同一时期,阿拉伯人却建立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阿拉伯帝国。他们继承了希腊人的科学遗产,大量翻译了包括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和托勒密《至大论》在内的希腊科学著作。到了公元八世纪,阿拉伯人使希腊传统的西方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在炼金术(作为化学的先驱)、代数、天文学、光学等方面,阿拉伯人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今天的许多科学术语都来自阿拉伯文,这正是因为近代科学继承了阿拉伯人的科学遗产。阿拉伯科学的辉煌时期只持续到了12世纪,而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持续上升到了17世纪。从盛唐(公元7世纪)到明末(17世纪)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构成这一体系的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是古代中国人聪明智慧的结晶。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对近代科学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人对近代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11世纪之后,欧洲开始从漫漫长夜苏醒,十字军东征从阿拉伯人那里带回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希腊的学术;通过翻译希腊古典文献,欧洲学术得以复苏。大翻译运动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中心进行,因为它们离阿拉伯文化和希腊化文化区最接近。大翻译运动的结果是出现了经院哲学的新气象,为基督教教义辩护的神学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进行了成功的结合,产生了以理性论证为主导的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希腊理性精神遂通过经院哲学传到了近代;此外,还诞生了实验科学的先驱罗吉尔·培根。欧洲的第二次学术复兴也就是著名的文艺复兴。就科学史而言,这次复兴更全面地恢复了希腊自然哲学的整体面貌,柏拉图主义重新支配了研究自然的学者们的思想,以对抗已占统治地位的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这一时期航海罗盘、钟表、枪炮、印刷术等的出现,以及美洲的发现,都为科学革命提供了合适的气氛和时代背景。人们即将从古代的知识范围里走出来,去探索无限的宇宙。世界观的重大变革确实是从哥白尼革命开始的。古希腊及中世纪的宇宙是一个层层相套的有限的球体,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近代思想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在于从有限封闭的世界走向无限的宇宙。这一思想主题反映在许多方面:在天文学方面,最终抛弃了天球的概念,将天体撒向一望无垠的宇宙空间;在物理学方面,最终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天然运动概念,提出了惯性运动概念,除非受到干扰,物体将沿一条直线无限地运动下去;在视觉艺术的创作方面,定点透视代替全景透视,确立了欧几里得几何学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作为先天形式的地位,人被确立为观察世界的主体,世界成为观察者眼中的世界;在精神生活方面,对人类有限性的深刻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上帝的虔诚恭敬,被无神论的狂妄、放肆以及对主体无限能力的崇拜所取代;在经济活动领域,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开发和索取代替了适度规模的小农经济。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从封闭世界走向无限宇宙”这一时代主题的表现。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哥白尼革命对于近代世界如此重要,因为,这场宇宙论革命既是天文学的,也是人类学的,既带来了世界图景的改变,也导致了欧洲心灵的重建。(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希腊人对于世界的看法是系统且理性的,并且能用自创的数学语言来把握自然规律,这是绝无仅有的。B.毕达哥拉斯学派开辟了形式主义传统,他们认为理解世界的关键在于找出构成方式,其相关主张后来被柏拉图学派进一步精致化。C.国内政治环境的不同造成了阿拉伯科学和中国科学发展时期长短的差异,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能够完善发展得益于政治的相对稳定。D.11世纪之后,欧洲的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开始对希腊古典文献进行翻译,并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中心进行了大翻译运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实体构成主义传统,认识自然要先找到一个实体作为基础,然后通过这一实体重新组合构造自然现象。B.希腊的科学遗产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实体构成主义和形式主义两大传统便被阿拉伯和近代科学继承下来。C.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由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构成,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体现。D.欧洲经历了两次学术复兴,第一次是大翻译运动,第二次是文艺复兴;两次复兴中希腊文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3.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为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分别列举希腊人在科学上对于世界的贡献。B.文章的论述语言生动形象,如“文明的光辉完全熄灭”“欧洲开始从漫漫长夜苏醒”等。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把罗马人在科学方面的少有作为,与希腊人的科学贡献进行对比。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把科学发展的漫长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进行介绍,脉络清晰明了。4.下列观点符合“从封闭世界走向无限宇宙”这一思想主题的一项是()A.恒星嵌在旋转的巨大球壳之上,天球是宇宙的边界,地球静止在球壳的中心。B.认识是完全服务于信仰的,上帝决定一切,认识没有独立于信仰的功能。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D.人是名副其实具有伟大智能的生物,能够理解并驾驭所居住的世界。5.请简述哥白尼革命以前的西方科学发展历程。【答案】1.B2.B3.C4.D5.①古希腊时期,形成实体构成主义和形式主义两大传统;在古代世界的几何学、力学和天文学上达到高峰。②公元元年左右的几个世纪,罗马人统治西方世界,希腊丰富的科学遗产被一点点丢弃,总体来说未对科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③公元六世纪至十一世纪,欧洲进入黑暗年代,自然科学处于沙漠状态。④11世纪之后,诞生实验科学的先驱罗吉尔·培根;文艺复兴时期航海罗盘等的出现以及美洲的发现为科学革命提供了合适的气氛和时代背景,人们即将从古代的知识范围里走出来,去探索无限的宇宙。【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是绝无仅有的”错误,原文为“希腊人最早对世界形成一种不同于神话而又系统的理性看法,而且创造了一套数学语言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最早”不等同于“绝无仅有”。C.“国内政治环境的不同造成了阿拉伯科学和中国科学发展时期长短的差异”错误,原文只说“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但没有说阿拉伯科学的辉煌时期只持续到12世纪也和政治有关。D.“欧洲的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错误,于文无据。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B.“如实体构成主义和形式主义两大传统便被阿拉伯和近代科学继承下来”错误,原文为“实体构成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两大传统后来被近代科学所综合继承”,近代科学继承了这两大传统,不包括阿拉伯科学。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C.文章只是客观论述,没有将二者进行对比。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A.是“地心说”的观点,不属于这一思想主题在天文学方面的反映。B.体现对上帝的虔诚恭敬,不属于这一思想主题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C.认为有力物体才会运动,不属于这一思想主题在物理学方面的反映。D.体现了对人的无限能力的崇拜,是这一思想主题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题干中的“发展历程”需要按照时间顺序,筛选信息,时间点在“哥白尼革命以前”,分析对象是“西方科学发展”。第一个时间点在第一、二段,“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开辟了把握世界的实体构成主义传统”“与构成主义传统相对照的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开辟的形式主义传统”“他们是古代世界在几何学、力学和天文学上达到的三座高峰”。第二个时间点在第三段,“在公元元年左右的几个世纪,罗马人统治了西方世界”“罗马人总的来说没有对科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希腊丰富的科学遗产被他们一点点地丢弃,直至文明的光辉完全熄灭,进入长达五百年的黑暗年代”。第三个时间点在第四段,“在欧洲黑暗年代(公元六世纪至十一世纪),自然科学确实处于沙漠状态”。第四个时间点在第六段,“11世纪之后,欧洲开始从漫漫长夜苏醒”“还诞生了实验科学的先驱罗吉尔·培根”,和第七段“欧洲的第二次学术复兴也就是著名的文艺复兴”“这一时期航海罗盘、钟表、枪炮、印刷术等的出现,以及美洲的发现,都为科学革命提供了合适的气氛和时代背景。人们即将从古代的知识范围里走出来,去探索无限的宇宙”。(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那面人家周立波踏着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我们去参加山那面一家人家的婚礼。我们为什么要去参加婚礼呢?如果有人这样问,下边是我们的回答:有的时候,人是高兴参加婚礼的,为的是看着别人的幸福,增加自己的欢喜。有一群姑娘在我们的前头走着。姑娘成了堆,总是爱笑。她们为什么笑呢?我不晓得。有人告诉我:“姑娘们笑,虽说不明白具体的原因,总之,青春,康健,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她们劳动过的肥美的、翡青的田野,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以及这迷离的月色,清淡的花香,朦胧的或是确实的爱情的感觉,无一不是她们快活的源泉。”我想这话也似乎有理。翻过山顶,望见新郎的家了。那是一个大瓦屋的两间小横屋。按照传统,我们这带的红花姑娘们,在同伴新婚的初夜,总要偷偷跑到新房的窗子外面、板壁下边去听壁脚,要是听到类似这样的私房话:“喂,困着了吗?”她们就会跑开去,哈哈大笑;第二天,还要笑几回。但也有可能,她们什么也听不到手。走在我们前头的那一群姑娘,急急忙忙跑进门去了,她们也是来听壁脚的吗?我在山里摘了几枝茶子花,准备送给新贵人和新娘子。我们走进门,一个青皮后生子满脸堆笑,赶出来欢迎。他是新郎邹麦秋,农业社的保管员。攀开门帘子,进了新娘房。姑娘们早在,还是在轻声地笑,在讲悄悄话。我们才落座,她们一哄出去了,门外是一路的笑声。等清静一点,我们才过细地端详房间。四围坐着好多人,新娘和送亲娘子坐在床边上。送亲娘子就是新娘的嫂嫂。我偷眼看了看新娘卜翠莲。房间里的人都在看新娘。她很大方,一点也没有害羞的样子。窗前一张旧的红漆书桌上,摆了一对插蜡烛的锡烛台,还有两面长方小镜子,此外是贴了红纸剪的“囍”字的瓷壶和瓷碗。在这一切摆设里头,最出色的是一对细瓷半裸的罗汉。他们挺着胖大的肚子,在哈哈大笑。他们为什么笑呢?既是和尚,应该早已看破红尘,相信“色即是空”了,为什么要来参加人家的婚礼,并且这样欢喜呢?新房里,坐在板凳上谈笑的人们中有乡长、社长、社里的兽医和他的堂客。乡长是个一本正经的男子,听见人家讲笑话,他不笑;自己的话引得人笑了,他也不笑。他非常忙,对于婚礼,本不想参加,但是邹麦秋是社里的干部,又是邻居,他不好不来。一跨进门,邹家翁妈迎上来说道:“乡长来得好,我们正缺一个为首主事的。”意思是要他主婚。当了主婚人,他只得不走,坐在新娘房里抽烟,谈讲,等待仪式的开始。社长也是个忙人,每天至少要开两个会,谈三次话,又要劳动;到夜里,回去迟了,还要挨堂客的骂。任劳任怨,他是够辛苦的了。窗外爆发一阵姑娘们的笑声,好久不见的她们,原来已经在练习听壁脚了。新房里的人,连新娘在内,都笑了,乡长照例没有笑。外边有人说:“都布置好了,请到堂屋去。”大家拥到了堂屋,跟在新人的背后。姑娘们也都进来了。她们倚在板壁上,肩挨着肩,手拉着手,看着新娘子,咬一会耳朵,又低低地笑一阵。仪式开始了,主婚人就位,带领大家,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一个礼,又念了县长的证书,略讲了几句,退到一边,和社长坐在一条高凳上。司仪姑娘宣布下面一项是来宾演说。不知道是哪个排定的程序,把大家最感兴味的一宗——新娘子讲话放在末尾,人们只好怀着焦急的心情来听来宾的演说。被邀上去演讲的本来是社长,但是他说:“还是叫新娘子讲吧。我们结婚快二十年了,新婚是什么味儿,都忘记了,有什么说的?”“今天我们结婚了,我高兴极了。”她从新蓝制服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封面的小册子,摊给大家看一看,“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年我有两千工分①了。”“真不儿戏。”一个青皮后生子叫好。“真是乖孩子。”一个十几岁的后生子这样说。他忘了自己真是个孩子。“这才是真正的嫁妆。”老社长也不禁叹服。“我不是来吃闲饭、依靠人的,我是过来劳动的。我在社里一定要好好生产,和他比赛。”“好呀,把邹家里比下去吧。”一个青皮后生子笑着拍手。“我的话完了。”新娘子满脸通红,跑了下来。“新郎公呢?”“没有影子了。”有人发现。“跑了。”有人断定。“跑了?为什么?”“跑到哪里去了?”好几十个人点着火把,拧亮手电,分几路往山里,小溪边,水塘边,到处去寻找。社长领头,寻到山里的一路,看见储藏红薯的地窖露出了灯光。“你在这里呀,你这个家伙,你……”一个后生子差点要骂他。“你为什么开溜?怕比赛吗?”老社长问他。邹麦秋提着一盏小方灯,从地窖里爬了出来,拍拍身上的泥土,抬抬眉毛,平静地,用低沉的声音说道:“我与其坐冷板凳,听那些牛郎中空口说白话,不如趁空来看看我们社里的红薯种,看烂了没有。”“你呀,算是一个好的保管员,可不是一位好的新郎公。不怕爱人多心吗?”社长的话,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把新郎送回去以后,我们先后告辞了。踏着山边斜月映出的树影,我们各自回家去。同路来的姑娘们还没有动身。飘满茶子花香的一阵阵初冬月夜的微风,送来姑娘们一阵阵欢快的、放纵的笑闹声。她们一定开始在听壁脚了,或者已经有了收获吧?1957年11月(有删减)【注】①工分制,是一种用劳动日作为社员投入劳动的计量单位,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参加婚礼的路上,“我”对“为什么参加婚礼”和“姑娘们为什么笑”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从姑娘们的“笑声”中感受到她们的快乐。B.“他是新郎邹麦秋,农业社的保管员”介绍了新郎官身份,为后文他检查红薯种这一情节作了合理铺垫,塑造了他爱岗敬业的形象。C.房间里人员众多,有新娘和当送亲娘子的新娘嫂嫂,还有乡长、社长、社里的兽医以及他的堂客等人,表现出了婚礼的热闹喜庆。D.新娘子在婚礼上掏出了自己“劳动手册”,还说自己嫁过来不是“依靠人的”,而是“过来劳动的”,话语中洋溢着激情与骄傲。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譬如写听壁脚,写送亲娘子,写锡烛台,写瓷壶、瓷碗上贴红纸“囍”字,展示了农村的风俗和习惯,反映了中国本土的农村生活。B.小说只在前半部分和结尾离开时使用第一人称“我们”叙述,而中间部分则故意隐去“我们”这一叙事视角,这种叙事方式同《祝福》一致。C.小说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农业社”“工分”“劳动手册”等词语,将婚礼这一生活场景与特定时代下的人民精神面貌联系在一起,使得小说立意深刻。D.小说作者十分关注细节,开头“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与结尾处“山边斜月映出的树影”仅有细微差别,却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也表现出人物的愉悦轻松。8.文章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笑”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分析其作用。9.本文写作于“大跃进”历史时期,当时的历史语境提倡“奔放雄伟、刚健热烈”的写作风格,而本文同《百合花》一样,走向了另一种风格。请概括本文的写作风格,并结合全文,比较本文与《百合花》在艺术表现上的相似性。【答案】6.A7.B8.①“笑”奠定了全文欢快轻松的感情基调,也契合“婚礼”这一喜事题材。②“笑”有助于刻画村民们淳朴热情的形象。③“欢声笑语”展现了当时热情积极的时代面貌,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热情高涨、满怀希望的精神状态,深化了文章主旨。9.写作风格:淳朴厚实、清新隽永。(任答一个即给2分,意思对即可)相似性:①结构上,两篇小说的情节都不复杂、没有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重视细节的运用,将主题与情感巧妙地融入在其中;②手法上,两篇小说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均通过细腻平和的真实生活场景来反映宏大的时代主题、使得小说呈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③表达上,两篇小说都采用了“抒情化”的散文表达、字里行间洋溢着人物的内在情感,语言富有感染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我’对‘为什么参加婚礼’和‘姑娘们为什么笑’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表述不对。结合原文“她们为什么笑呢?我不晓得”可知对“姑娘们为什么笑”,作者并没有作出回答。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而中间部分则故意隐去‘我们’这一叙事视角”错误。小说中间部分并没有故意隐去“我们”。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方面分析。①情节:小说开头就记叙“姑娘成了堆,总是爱笑”,听壁脚的时候“她们就会跑开去,哈哈大笑”,新娘房红漆书桌上一对细瓷半裸的罗汉“他们挺着胖大的肚子,在哈哈大笑”,拥到了堂屋,她们倚在板壁上,“咬一会耳朵,又低低地笑一阵”,结尾写到“送来姑娘们一阵阵欢快的、放纵的笑闹声”等可知“笑”字贯穿全文;全文记叙了我们要参加山那面一家人家的婚礼,婚礼本是喜庆的事情,“笑”字渲染欢快轻松的氛围,也契合“婚礼”这一喜事题材。②人物:如描写姑娘们,“姑娘成了堆,总是爱笑”“她们一哄出去了,门外是一路的笑声”;我们走进门后,一个青皮后生“满脸堆笑,赶出来欢迎”;描写乡长,“乡长是个一本正经的男子,听见人家讲笑话,他不笑;自己的话引得人笑了,他也不笑”,可知“笑”有助于刻画村民们淳朴热情的形象。③主题:通过村民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看到当时热情积极的时代面貌,进而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热情高涨、满怀希望的精神状态,深化了文章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写作风格:如文中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迷离的月色,清淡的花香”“我在山里摘了几枝茶子花”“飘满茶子花香的一阵阵初冬月夜的微风”等展现乡村的外景,清新隽永;再如文中写我们参加婚礼的心情“有的时候,人是高兴参加婚礼的,为的是看着别人的幸福,增加自己的欢喜”,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她们劳动过的肥美的、翡青的田野,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朦胧的或是确实的爱情的感觉,无一不是她们快活的源泉”,还有乡长主婚的时候,大家的行为“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一个礼,又念了县长的证书”,体现淳朴厚实的特点。与《百合花》在艺术表现上的相似性,可从结构、手法、表达上分析。①结构上,两篇小说的情节都不复杂、没有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重视细节的运用,将主题与情感巧妙地融入在其中。小说《山那面人家》讲述了我们参加婚礼的全部过程,详细描写了新婚夜红花姑娘们在板壁下边听壁脚,对新娘房的摆设的细节描写,乡长主持婚礼时大家的动作,婚礼上新娘演说时候的对话描写,重视细节。展示了农村的风俗和习惯,反映了中国本土的农村生活,展现了特定时代下的人民精神面貌。《百合花》选择了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②手法上,两篇小说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如《百合花》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平凡的故事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小说《山那面人家》通过详细描写听壁脚、婚礼场面及新娘演讲,细腻平和,展示了农村的风俗和习惯,反映了中国本土的农村生活。两篇小说通过真实生活场景来反映宏大的时代主题、使得小说呈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③表达上,两篇小说都采用了“抒情化”的散文表达。比如《山那面人家》“她们劳动过的肥美的、翡青的田野,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以及这迷离的月色,清淡的花香,朦胧的或是确实的爱情的感觉,无一不是她们快活的源泉”“飘满茶子花香的一阵阵初冬月夜的微风,送来姑娘们一阵阵欢快的、放纵的笑闹声”;《百合花》比如“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字里行间洋溢着人物的内在情感,语言富有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皆积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淫侠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节选自董仲舒《天人三策》)材料二: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之人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早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节选自《说苑·贵德》)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终阳以成A岁为名B此天意也C王者承天意D以从事E故F任德教G而不任刑。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残贼,指凶残暴虐的人,也可指对他人施以残忍暴虐的行为,文中之意为后者。B.“是故阳常居大夏”中的“是故”与《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中的“是故”意思不同。C.“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中的“下”与《赤壁赋》中“下江陵”的“下”意思相同。D.“而以生育养长为事”中的“以……为”与《劝学》中“以为轮”的“以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仲舒认为君主是秉承天意来治理天下的,要避免人民生怨作乱,实现社会安定、百姓归心,使上天降下祥瑞,最好施行德教。B.新任太守对郡中三年大旱感到奇怪,让于公占卜,查出孝妇冤情,于是去孝妇墓冢前杀牛祭奠,当年地方即获得丰收。C.东海孝妇很早就失去了丈夫,也没有子女,但是侍奉婆婆非常周到,婆婆一直觉得对其有所亏欠,无奈之下选择自杀来减轻负担。D.董仲舒依据天道的阴阳思想,阐述德教与刑罚在为政方面是有侧重的,他指出,要想实现“治世”,还需要适当刑罚来辅助德教。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14.材料一中对东海孝妇故事中“枯旱三年”的成因有怎样的说法?【答案】10.BCE11A12.B13.(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2)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十年凭借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14.①刑罚不中,则生邪气。②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③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始至终是以完成年岁为名的,这是天意啊。王者秉承天意来做事,所以任用德教而不任用刑罚。“终阳以成岁为名”,是后面句子的主语,对应代词“此”,“以……为名”之后B处要断开;“此天意也”,判断句,其后C处要断开;“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中,“以”是目的关系的连词,连接“承天意”和“从事”,连接紧密,故“以从事”后E处要断开;“故”是因果关系的连词,引出后面的结果“任德教而不任刑”,要与前文断开。故选B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杀害良民,争夺土地。B.错误。都是“所以、因此”的意思。句意:所以阳常常处在盛夏。/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C.错误。名词,下面/动词,攻占。句意:使阴入内,在下面藏伏,时常出来帮助阳。/攻占江陵。D.错误。把……作为/把……做成。句意:把生育养长作为自己的事。/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让于公占卜”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即后任太守到此后卜卦询问干旱的原因,并没有提到“让于公占卜”。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2)“养姑”,侍奉婆婆;第二个“以”,凭借;“争”,争辩;“得”,改变太守的意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从“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可知,①刑罚不中,则生邪气。②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③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参考译文:材料一:臣听说受到上天的拥护,上天使他得到天下而成为王的人,必定有人力做不到而自然达到的事情,这就是王者承受天命的凭证。天下的人都同心归顺他,就像归顺父母一样,所以天感应到诚意,祥瑞就出现了。孔子说“有德的人决不会孤立,一定会得到帮助”,这都是积善累德的效果啊。可是到了后世,君主淫逸奢侈,道德衰微,不能治理人民,诸侯背叛他,杀害良民,争夺土地,废弃道德教化,滥用刑罚。刑罚使用不恰当,就产生了邪气;邪气聚积在下面,怨恶集聚在上面。上下不和,就会阴阳错乱,妖孽滋生。这就是灾害怪异发生的原因。既然这样,那么王者想有所作为,应该向上天去求得一个开端。天道最大的就是阴阳,阳就是德,阴就是刑,刑主杀,德主生。所以阳常常处在盛夏,把生育养长作为自己的事;阴常处在严冬,积聚在空虚不起作用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上天是任用德教,不任用刑罚的。上天使阳出现,在上面布施,主管一年的收成;使阴入内,在下面藏伏,时常出来帮助阳;阳没有阴的帮助,也不能使年岁独自完成。从始至终是以完成年岁为名的,这是天意啊。王者秉承天意来做事,所以任用德教而不任用刑罚。刑不能用来治理社会,就像阴不能用来完成年岁一样。执政而使用刑罚,是没有顺从天意,所以先王没有愿意这样做的。材料二:丞相西平侯于定国,他的父亲被称为于公,于公曾做过县里的狱吏,后又升为郡里的狱官副佐。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东海郡里为他建立了祠堂进行供奉。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她的婆婆想要她改嫁,她始终不肯答应。她的婆婆告诉邻人说:“这孝顺媳妇侍奉我非常恭谨,我哀怜她没有子女,守寡的日子很久了,我年纪老了,怎么能长久地拖累年轻人呢?”后来,她的婆婆自己上吊死了。婆婆的女儿告诉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我母亲。”官府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她没有杀死婆婆,办案的官吏企图用毒刑拷打治罪,孝妇自己被迫招认了假罪名。定案后报送上级官府。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十年凭借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太守最终杀了孝妇。此后,郡中干旱三年。后任太守到此,卜卦询问干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当被处死,前任太守强行杀死了她,灾祸的原因应当就在这里。”于是新任太守就杀牛为牲去孝妇的坟墓祭奠,太守以下的官吏都亲自到坟前祭奠。天上即刻降下了大雨,当年获得了丰收。(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策试夜潜纪长句于都堂西南隅(节选)韦承贻褒衣博带满尘埃,独自都堂纳卷回。蓬巷几时闻吉语,棘篱①何日免重来。三条烛尽②钟初动,九转丹成鼎未开。残月渐低人扰扰,不知谁是谪仙才。【注】①棘篱:唐代以棘围试院以防弊端。②三条烛尽:唐代考进士科,试日可延长至夜间,许烧烛三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首先描写了自己的衣着装束,然后叙述自己将答完的考卷交上的情形。B.颔联中“蓬巷”“棘篱”都运用了借代手法,前者代指旅店,后者代指考院。C.“三条烛尽”“残月渐低”都体现出夜晚时间的推移,也能烘托诗人的心情。D.“谪仙”在诗中特指诗人李白,诗人说在众多举子中谁能成为李白难以确定。16.《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以这句话为观点句,结合本诗写一段鉴赏性文字。【答案】15.D16.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韦承贻参加策试,内心深受煎熬,忐忑不安;交上考卷,又渴望能够金榜题名。这种交织的情绪使他难以入眠,于是将内心感受写成诗,题写在都堂西南角。【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谪仙’在诗中特指诗人李白”错。“残月渐低人扰扰,不知谁是谪仙才”,进士考试已经完毕,举子们在都堂外等待放榜,直待到天快亮了,榜尚未出,大家心急,不知何人才能及第。“谪仙”在诗歌中指才学优异的人。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残月渐低人扰扰,不知谁是谪仙才”是说,进士考试已经结完毕,举子们在都堂外等待放榜,直待到天快亮了,榜尚未出,大家心急,不知何人才能及第。因此可知,诗人不知道是否能够考中,内心充满忐忑。“蓬巷几时闻吉语,棘篱何日免重来”是说,僻居陋巷的我何时能听到(考中举人)的好消息,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来试院呢?因此可知,诗人满怀期待,希望能够金榜题名。题目“策试夜潜纪长句于都堂西南隅”是说,诗人在考试完的夜晚悄悄在都堂西南角写下这首诗。因此可知,诗人将交织在一起的忐忑和期待两种情绪作诗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冰雪”常被当代人打造成梦幻般的乐园,而它在古诗词中也用来比喻明洁的内心,如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屈原被猜疑、被诽谤的不幸遭遇。(3)林飞创作了一幅《白鹭图》,想在上面题两句带“鹭”的古诗(词),朋友推荐了古人的名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孤光自照②.肝肺皆冰雪③.信而见疑④.忠而被谤⑤.彩舟云淡⑥.星河鹭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肺”“鳜”“啭”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它包括: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比如,大前提是“名著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小前提是“《红楼梦》是名著”,结论是“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②。当时,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积蓄力量,巧施隐身术,躲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突然发现前方阵地下慢慢地爬出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着晒太阳。于是德军军官根据“凡有名贵波斯猫的地方就有法军高级指挥官”的大前提和“③”的小前提,推出结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官”。其实,“老马识途”的故事,从逻辑上讲,用的也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到归路。管仲向齐桓公表达了自己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们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走出山谷”的意思。齐桓公随即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紧跟其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18.下列句子中使用的破折号,与选段画横线句子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B.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C.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D.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19.下列句中的“意思”与文中加点的“意思”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宝玉的意思即刻便要叫人烫黄酒,要山羊血黎峒丸来。B.船价不过意思而已,每只做了五两船钱。C.门外阴沉沉的,一股冷气灌进屋里,有下雪的意思了。D.梨花半残意思少,客子渐老寻游非。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个文本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答案】18.D19.A20.①《红楼梦》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②德军曾用三段论推理找到法军指挥官所在地;③前方阵地有名贵的波斯猫。【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说话断断续续;B.表示语意的转换;C.表示话未说完;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句中的“意思”是“意见”“愿望”的含义。A.意见、愿望;B.表示一点心意;C.趋势或苗头;D.情趣;趣味。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由前面分析“三段论”的特点可知,大前提是“名著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小前提是“《红楼梦》是名著”,结论应是“特殊化陈述”——《红楼梦》,“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可填:《红楼梦》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②此处为总领句,根据后文“于德军军官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官’”可知,德军利用三段论推理找到了法军指挥官所在地,可填:德军曾用三段论推理找到法军指挥官所在地。③此处要填“小前提”,根据第一段,小前提是“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这里的特殊化陈述应是“前方阵地”“波斯猫”,可填:前方阵地有名贵的波斯猫。(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认知天象、物候、时令、自然变化规律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①二十四节气处处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智慧,②既具有安排生产生活时序的功能,③又可以用以防灾避疫、养生保健,④还引导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⑥其价值无论如何估量都不能说不为过。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道法自然、崇尚和谐、珍视生命的重要表现,是珍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21.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第二段文字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进而形成认知天象、物候、时令、自然变化规律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就是二十四节气。22.④改为:还引导中国人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⑥改:其价值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为过。【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主干,即提取主语、谓语、宾语等中心词作为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单独拿出来作为句子存在即可。由原文“二十四节气是……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可以提取出句子的主干: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剩下的内容“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认知天象、物候、时令、自然变化规律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由一个连词“而”引导,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内容,可以写成两个分句。第一个分句是“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第二个分句是“进而形成认知天象、物候、时令、自然变化规律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最后,调整以上句子的逻辑关系,先说由来,再说内容,最后得出结论,这就需要对主干句进行调整,即改为“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就是二十四节气”。答案可以表述成: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进而形成认知天象、物候、时令、自然变化规律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就是二十四节气。【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④“还引导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这里缺少与“文化理念”搭配的动词,故可改为“还引导中国人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⑥“其价值无论如何估量都不能说不为过”,句子存在否定不当,“不为过”指不算是错误、不算是过分,与语境相符;“不能说不为过”否定不当,与语境不符,可改为“其价值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为过”。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壁垒,原意指军营的围墙,作为进攻或退守的工事,也可比喻事物间的界限。树立壁垒,可有效防御,也可强大自身,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