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耳和听觉(练习)(解析版)_第1页
2.3耳和听觉(练习)(解析版)_第2页
2.3耳和听觉(练习)(解析版)_第3页
2.3耳和听觉(练习)(解析版)_第4页
2.3耳和听觉(练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解析】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男高音指的是音调高B.蝴蝶与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蚊子发出的声音响度大C.大象可以利用超声波与同伴进行交流D.晚八点以后停止跳广场舞,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A【解析】A.男高音是指发出声音的频率高,即声音的音调高,故A正确;B.蝴蝶振动翅膀的频率低,蚊子振动翅膀的频率高,所以蝴蝶与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蚊子发出声音的音调高,故B错误;C.大象的听觉频率低于20Hz,因此大象进行交流时用的是次声波,故C错误;D.晚八点以后停止跳广场舞,这是阻值噪音的产生,所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清脆的鸟鸣声、悠扬的乐器声使人感觉轻松愉快称为乐音B.马路上的嘈杂声使人烦躁不安,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噪声C.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D.居民楼里看电视剧,声音的响度最好是100分贝左右。【答案】AD【解析】ABC.乐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情舒畅,给人以享受。从产生角度,乐器发出的声音有时是乐音,有时是噪声。从环保角度出发,即使是乐器发出非常悦耳的声音,但时间和地点不对,也会成为噪声。噪声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人的健康,故A错误,符合题意,BC正确,不符合题意;D.实际上,音乐声在50分贝左右时会使人身心放松,给人以美感。而声音一旦高于85分贝,就会造成听力损伤。一般情况下,当人耳较长时间地听到音量达100分贝的声音时,无论多么美妙的音乐都可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严重者还会造成听力丧失,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D。3.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过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C.拉二胡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答案】A【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故B错误;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弦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可以成为噪声,故D错误。故选A。4.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丁的音色相同B.甲、丙的音调相同C.甲、乙的音调相同 D.丙、丁的响度相同【答案】C【解析】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本身有关。A.由图可知,乙、丁的波形不相同,故乙、丁的音色不相同,故A错误;B.甲、丙的振动频率不相同,故甲、丙的音调不相同,故B错误;C.甲、乙的振动频率相同,故甲、乙的音调相同,故C正确;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丙、丁的响度不相同,故D错误。故选C。5.近年来,广场舞在都市中逐渐流行开来。许多公园的广场成了“广场舞大妈”的“活动中心”,这一方面为中老年人提供了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好场所,也同时因声污染,而让附近居民不堪其扰。近日,在浙江温州市发生的一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不小关注:一个居民小区的业主委员会花26万元买来“高音炮”,“还击”旁边广场上的噪声。“高音炮”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波具有能量B.“高音炮”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C.操作人员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15℃高达150分贝的噪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答案】B【解析】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A项正确;B.“高音炮”发出的声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因此不是次声波,故B项错误;C.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操作人员佩戴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项正确;D.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故D项正确;6.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频率越大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l08m/sC.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D.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答案】D【解析】A.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频率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慢称为频率,频率越快,音调越高,不合题意;B.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l08m/s,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不合题意;C.噪声监测装置是噪声监测器上可以直接读出噪声大小,它不能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不合题意;D.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这两种声音人耳都无法听到符合题意故选D.7.下列做法用来改变音调的是(

)A.老师用扩音器讲课B.摩托车上装消音器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D.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瓶子【答案】D【解析】A.老师用扩音器讲课,增大了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B.摩托车上装消音器,在声源处减弱了噪声,故B错误;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振幅不一样,声音的响度不一样,故C正确。D.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瓶子,瓶子振动的快慢不一样,声音的音调不同,故D错误;8.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B.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答案】D【解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AC.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与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C不符合题意;B.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是为了减小空气的污染,和噪声无关,故D符合题意。9.人听到声音的过程为(

)A.声音→耳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神经B.声音→耳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C.声音→耳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D.声音→耳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答案】C【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声音→耳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故选C。10.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音的方法是()A.防止噪音产生B.阻断噪音的传播C.防止噪音进入人耳 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答案】A【解析】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故A正确.11.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B.“低声细语”中的“低”实际是指音调低;C.在海洋上用声呐搜寻失踪的马航是利用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和声音反射原理;D.电影院墙面加工得不太平整光滑是为了减少回声.【答案】B【解析】A.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项错误;B.“低声细语”中的“低”实际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B项错误;C.在海洋上用声呐搜寻失踪的马航是利用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和声音反射原理,故B项正确;D.电影院的墙不光滑可以吸收部分声音,即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而不是增大声音的响度,故D项正确。12.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答案】A【解析】A、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符合题意.B、当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音调越高.该选项错误,不合题意.C、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选项错误,不合题意.D、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该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3.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簌俱静。探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C.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答案】C【解析】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声波进入后在微孔中摩擦而能量消失,因此对噪声有吸收作用,故选C。14.下图是控制噪声的几种措施,其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A.摩托车消声器B.公路两旁的透明板墙C.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D.工厂的防噪声耳罩【答案】A【解析】A.摩托车的消声器属于防止噪声产生,故选项A符合题意;B.公路两旁的透明板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防止噪声,故选项B不合题意;C.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属于在传播过程中防止噪声,故选项C不合题意;D.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属于在声源处防止噪声,故选项D不合题意。15.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感觉细胞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答案】B【解析】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故A正确;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故B错误;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故C正确;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D正确。故选B。16.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下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蝙蝠1000~120000Hz海豚150~150000Hz猫60~65000Hz大象1~20000HzA.蝙蝠B.海豚C.猫D.大象【答案】D【解析】因为地震产生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而表格中的大象听觉频率是1Hz∼20Hz,正是在此范围之内,所以大象会有较为明显的反应;故选D。17.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的意义是(

)A.使咽鼓管口闭合,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B.使咽鼓管口张开,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C.使外耳道内气压迅速下降D.使鼓室内气压下降【答案】B【解析】植物体的叶肉细胞的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叶肉细胞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叶肉细胞有制造和储存营养的功能,属于营养组织。故选B。18.全班齐声合唱同一首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唱歌同学的声带在振动B.歌声洪亮时,说明声音的响度大C.能分辨男、女同学的歌声,主要是因为响度不同D.能分辨男、女同学的歌声,主要是因为音调不同【答案】C【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唱歌时,人的声带在振动,A说法正确。(2)歌声洪亮,说明声音的响度大,B说法正确。(3)男同学的声音比较浑厚,音调比较低。女同学的声音比较尖,音调比较高。能分辨出男、女同学的歌声主要根据男女生的音调不同,故C说法错误,D正确。故选C.19.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

)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答案】D【解析】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20.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赫的声音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C.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要大D.15赫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可得:人和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都比听觉范围要小,但都只能听到一部分频率的声音。人和蝙蝠的听觉范围不完全相同: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的声音,蝙蝠只能听到1000−120000Hz的声音。故C符合题意。.21.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刷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答案】D【解析】A.超声波指的是频率比较高的声波,声波可以在空气中才传播,故A错误;B.超声波指的是频率比较高的声波,超过了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听不到,故B错误;C.不论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都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声波除了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故D正确。故选D。2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B.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振动频率不同C.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C【解析】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减小说话的响度,故A不正确;B.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不正确;C.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C正确。D.“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正确;故选C。23.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D.“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答案】B【解析】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音质比较好,指声音的音色,A说法不正确;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B说法正确;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色可以辨别来人是谁,C说法不正确;D.雪过后,满地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因为积雪疏松多孔,能够吸收声音,所以发现周围特别宁静,D说法不正确。故选B。24.在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下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传声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答案】C【解析】A、探测仪通过探头将声音传到人耳,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根据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及音色,人耳能分辨发声体的不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的声波,人耳不能听到.故C错误.符合题意.D、白天受噪声的干扰不如夜晚听得清楚.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5.如图所示是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A.音调B.响度C.音色 D.声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而声纹锁是依据音色来进行判断的,只能按照设定的音色打开;26.关于声现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B.“女高音”歌唱时比“男高音”响度大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不同,传播速度不同【答案】D【解析】A.调节音量按钮会改变声音的强弱,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B.“女高音”歌唱时比“男高音”音调高,故B错误;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其传播需要介质,介质不同,传播速度不同,故D正确。故ABC错误D正确。二、填空题27.图中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产生的。(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不同。(3)将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答案】物体振动响度音调能量【解析】(1)[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拨动钢尺,钢尺可以发出声音。(2)[2]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改用较小的力拨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