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水滴里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水滴里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水滴里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水滴里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水滴里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水滴里的生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二、教学准备: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三、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④轻拿轻放.(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②学生分组观察.(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②自主观察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①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③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知道水中有微小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现.初步认识到微生物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知道细菌、霉、病毒都是微生物.教学材料放大镜、显微镜、水样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2.学生汇报.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引出用显微镜观察的活动.探索和调查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目镜(对着眼睛)物镜(对着标本)目镜(对着眼睛)物镜(对着标本)载物台(放置标本)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镜臂通光孔镜座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2.学生分组观察.(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列文虎克,A.vanAntonievan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代人.他制造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他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他的遗物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3)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4)学生自由发言.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组织学生用多媒体认识在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微生物.谈话:看来微生物虽然极小但种类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极广,并且还有许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所发现.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一样将自己投入到微生物的研究中.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样,知道水中有微小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现,引出微生物的概念.回顾和解释四、拓展活动用消毒牙签在牙缝里或在菜板上刮一刮,再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上划一下,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初步认识到微生物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知道细菌、霉、病毒都是微生物.做酸奶课程标准: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对手做酸奶.认识细菌和酸奶形成的原因.认识病毒及其对人类的危害.教学材料鲜奶、白糖、保温杯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引出课题.探索和调查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3.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4、强调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布置作业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2、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三、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1.谈话:前几天,我们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3.全班汇报并交流.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四、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6.教师小结:(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2)细菌的繁殖;(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7.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5.学生交流.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旦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2.学生猜测.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5.学生交流.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学会自己对手做酸奶.认识细菌和酸奶形成的原因.认识病毒及其对人类的危害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回顾和解释通过做酸奶活动,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做酸奶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知识与技能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4、强调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第二课时(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3.全班汇报并交流.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6.教师小结:(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5.学生交流.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2.学生猜测.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5.学生交流.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馒头发霉了一、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3.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三、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图片引出话题: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3.学生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5.讨论: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6.讨论: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课堂小结: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第二课时(一)复习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1.隔绝空气.2.保持干燥.3.高温灭杀.4.低温保存.(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2.制作药品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五)小结: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馒头发霉了课程标准: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知识与技能●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在科学实验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利用显微镜、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认识霉.认识霉的功与过.探究霉的生长条件.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办法及依据.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探究能力:教学材料馒头、放大镜、显微镜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一、通过图片导入新课1.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3.讨论:关于霉,你最想了解些什么?引出讨论的话题.探索和调查二、学生观察霉的样子1.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霉.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有一点务必请大家注意:观察完毕,记住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载玻片和双手.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三、指导学生阅读资料1.谈话: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此,你了解些什么呢?2.学生交流对霉的已有认识.3.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的资料——《霉的功与过》.4.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霉的其他资料,让学生明白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类有贡献也有危害.四、探究霉的生长条件1.大胆进行假设.(1)提问: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再请各个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2.设计实验方案.(1)讲述: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先请各小组设计几个对比实验.(2)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要求把设计意图写下来.(3)小组派代表利用实物投影仪汇报交流.(4)小结: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初步设计如下实验表格:假设的条件实验方法实验结果改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3.小组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实验,避免实验雷同.4.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利用显微镜、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认识霉.认识霉的功与过探究霉的生长条件.回顾和解释一、汇报探究霉的生长条件的结果1.各小组简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2.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食物或其他物品在温暖和潮湿的条件下最容易发霉.二、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一些方法1.提问:你们还见过哪些食物或物品会发霉?2.启发谈话:发霉给我们人类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可以怎样防止食物或物品发霉呢?3.看教材第10页上的四幅图,具体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三、拓展延伸1.课外实验:学生继续研究霉产生的其他条件.2.进一步探究防止食物或物品发霉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霉的认识.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办法及依据.(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二)知识与技能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2.难点: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三、教学准备: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四、教学过程(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1.提问:你们见过建房子吗?建房子大概需要哪些材料?小时候,你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2.提问: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比做搭积木,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3.学生思考、交流、推测.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还是错误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做实验来进行验证.(二)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3.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4.学生汇报、交流.5.教师提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6.学生汇报.7.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三)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1.

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11页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细胞?它们的形状、大小一样吗?2.

教师带领学生小结: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3.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还知道些什么?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5.提问: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6.教师指导学生小结: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四)拓展活动: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1.讲解: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2.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选定几个学生扮演“病菌”,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白细胞”,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围起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细胞有不同功能.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知识与技能●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发现洋葱表皮与人体表皮的结构及其异同.认识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并进行科学史教育.学习成果评价教学材料洋葱、细胞切片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1.谈话:在小时候,我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2.学生自由交流.3.提问: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4.学生思考、推测.引出认识细胞的活动.探索和调查二、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3.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4.学生汇报、交流.5.教师提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6.学生汇报.三、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发现洋葱表皮与人体表皮的结构及其异同.科学史教育.回顾和解释教师提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地球的形状课程标准: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5.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教学目的:●能够提出关于地球的一些问题;

●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能够描述出入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记录下来:

●能够运用列数据和比较的方法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层次2: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层次3: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并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探究能力:层次1:不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层次2: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层次3: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并知道假想—实证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教学材料:橡皮泥、火柴棒、小纸片、地球仪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1.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2.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3.小结板书课题.了解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和实践.探索和调查1.导入大家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个圆形的球体,可你们知道人类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吗?2.播放人类探索地球过程的课件.3.同桌讨论:人类为了证明地球是圆形的,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4.观察身边的现象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组织活动(1)在一个包装箱的左右两边各开一个孔,在后面尽量朝两边看,记下两个孔所看到的最远距离.(2)把箱子变成弧形,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观察.(3)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得出地球确实是个球体.论证地球的形状(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月食、船只渐渐消失在远方等.)回顾和解释1.大胆猜一猜,我们这个地球到底有多大?2.补充介绍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脱色尼对地球周长的测量和现在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等.3.完成书上表格中的计算.小结谈谈各自的感受,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现代科技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原球形的.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2.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3.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地球)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3.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4.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5.小组汇报.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谈话: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补充.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假设.3.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生交流.4.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5.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地平线下,据此,人们猜测------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6.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7.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三、认识地球的大小1.介绍利用科学技术观察到的地球.苏联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神州五号宇宙飞船2.谈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谁来说说地球有多大?3.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4.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5.提问: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6.学生猜想7.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仪上有多大.四、拓展活动: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月食环球一周看远处的航船从太空看地球……圆球体(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二)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二、教学准备: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三、教学活动建议: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是几个科学故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所然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其所以然.因此,本课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例如借助地球仪、黑板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的意义,借助地球仪和粉笔头,可以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的情景等等.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2.学生讨论,交流.(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②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③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④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⑤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⑥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⑦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①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②学生讨论交流.③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④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①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②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③学生讨论交流.④.谈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⑤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三)认识地球有多大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2.学生回答,猜测.3.看教材第16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4.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我们无锡到南京有多远?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四)拓展活动: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地球的表面课程标准: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2.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教学目的:●能够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

●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

●能够明确地图的含义.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

●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

●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不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层次2: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层次3: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并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层次2: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层次3;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并明确地图的含义.教学材料:托盘、沙、泥土、小树枝、石块、苔藓、小亭子、小桥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说说你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3.那么地球上又有哪些地形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地形.4指导制作地表模型.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他们做出来呢?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分组讨论设计图.领取材料,开始制作.地球表面有大气、水、岩石,还有生活在地球表面上的人类以及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探索和调查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回顾和解释1.演示如何用玻璃将地形的轮廓画下来.2.分组完成.3.发放方格纸,引导和玻璃上的方格进行对比.4.讨论如何把玻璃板上的地形轮廓画到方格纸上.5.分组活动.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球的表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二)过程与方法: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二、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三、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二)制作地表模型.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3.分组做地表模型.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学生分组制作活动.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学生谈参观感受.(三)绘制地形图1.谈话: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3.讲解绘制地形图的要求:将玻璃板盖在托盘上,再将胶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那么,不同的地形你们都想怎么来表示?具体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图.小组展示汇报.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与学生绘制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并讲解:我们制作的过程与标准地形图的制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图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要求更是科学、严谨,如果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网址,大家有时间上网看看.(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1.谈话: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大小来画,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地球仪.2.出示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观察交流:你对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的观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五)拓展活动:活动一:将公园的实景图画成地图,注意找准“北”的方向.活动二: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体会地图的用途.活动三:利用地图找“宝”,学会用地图.(可以作为课后活动)(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球的内部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二)科学知识: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若干.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录像.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也可以为录像).优美的音乐一段学生准备:煮熟的鸡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2.学生讨论3.学生实验:(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你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4.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能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1.过渡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盒子里的物体的时候,都用到了“好像”这个词,说明大家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还不能肯定,这仅仅是一个猜测而已.地球也像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2.学生汇报.(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3.看相关录像: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4.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5.相互交流讨论6.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7.观看录像,对比验证(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8.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9.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1.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2.师生讨论制作步骤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播放音乐)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四)课后拓展1.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地球的内部课程标准:1.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5.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教学目的:●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层次2: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但不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层次3: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做出合理的解释;层次2: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做出合理的解释;层次3: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做出解释.教学材料:黑色的胶卷盒3个,分别装着水、细沙、小石块、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1.引导学生按书后的活动记录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2.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3.观看录像,对比验证(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4.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5、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由上一节课的单元总话题引出新课探索和调查(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向全班作汇报.(2)也可以采用师生交流、互动研讨的方式进行教学.(3)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教学,这样能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展开“地球里面有什么”的研究.回顾和解释1.过渡:人类是如何了解到地球的内部构造的?2.观看火山爆发和地震的有关录像.3.说说看明白了什么,有哪些疑问?4.小结: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是根据地震波发生折射的不同推测出来的.地球内部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研究.5.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了解的地球内部情况火山和地震课程标准: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2.了解地震的现象.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5.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教学目的:●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层次2: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层次3: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层次2: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但不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层次3: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并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教学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像.(2)观看“火山和地震”的现场情景.(3)学生说说:①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自然现象?②谈谈看了录像后的感想.(4)关于火山和地震,你想知道哪些知识?(5)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探索和调查1.确定研究的主题(1)小组讨论想研究哪一个问题?并且把要研究的问题发表在bbs上.(2)汇报(教师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应该要了解问题进行引导组织).如果有时间可以进行第二个、第三个的研究.2.指导研究方法(1)我们在网上查资料可以通过四种方法进行.1,站内查找2,通过链接的网站3,通过一些如:,163.com等查找4、书本.(2)文字和图片都可以操作通过复制、粘贴进行比较快.注意:先到学校网站查找,找不到再到外网去查找.3.学习进行研究(1)个人进行研究.(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新的问题可以发表在网上;快的同学可以进行第二个主题的研究)(2)小组讨论汇报、把小组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且选出代表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可以讲一下汇报后还要进行评选优胜组评选及颁布发小锦旗)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回顾和解释介绍侯风地动仪和现代地震检测仪工作的录像和工作过程录像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火山与地震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二)科学知识: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若干.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录像.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也可以为录像).优美的音乐一段学生准备:煮熟的鸡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2.学生讨论3.学生实验:(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你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4.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能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1.过渡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盒子里的物体的时候,都用到了“好象”这个词,说明大家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还不能肯定,这仅仅是一个猜测而已.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2.学生汇报.(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3.看相关录像: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4.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5.相互交流讨论6.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7.观看录像,对比验证(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8.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9.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1.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2.师生讨论制作步骤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播放音乐)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四)课后拓展1.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表的变迁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二)科学知识: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二、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三、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四、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2.欣赏化石图片.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2.学生讨论,汇报.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2.讨论交流: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4.研究风化的作用.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实验:石子变小实验.(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5.研究侵蚀作用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演示实验.(水搬运P27)思考:问题谈话: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2.分组讨论.3.汇报交流.(六)拓展: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地表的变迁课程标准: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教学目的:●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做出合理的评判.教学成果:●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层次2: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但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层次3: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并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层次2: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但不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层次3: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并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教学材料: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在推测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不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结论,还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结论,还要让学生说明自己这样推测的依据是什么.认识一些改变地表的自然力探索和调查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表达,表达不出时,教师可给适当补充.必须让学生分析图示现象.只有在分析中才能形成该地貌的原因.实验1:发现冷暖对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2:发现植物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3:发现流水的搬运作用.发现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发现植物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回顾和解释教师出示图片总结现象,认识人类社会对地表的影响.了解更多的侵蚀现象.3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首先我来谈一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其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本课包含三个部分内容:首先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然后实验探究.第三部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学情分析本课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蜡烛融化时的状态变化,和燃烧时变成新物质的状况,来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两类.本教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做的研究资源、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实验.重点放在应用环节,能判断物质属于哪种变化.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3.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蜡块、蜡烛、酒精灯、蒸发皿、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干抹布、白醋等学生准备:收集与蜡烛变化相关的资料、预习本课等.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引生入境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请学生讲述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引出“变化”这一话题,再请学生举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通过我的叙述:“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云卷云舒、草木生长、生米熟饭、平地高楼……可是,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二、学习探究,建构新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关于蜡烛燃烧的实验不需要我一步一步的带领,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图例和提示去做,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实验活动结束后,再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短片,种子发芽、铁杆生锈、小树长高、馒头发霉、冰块化水等,然后请学生比较“蜡炬成灰”和“加热蜡烛”两种变化的不同,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用维恩图的形式给这些变化来分类,最后归纳出物质变化的类型: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可能对燃烧时蜡烛油的流淌有关心,但对蜡烛为什么越烧越短可能没有深入去研究.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物质变化中的原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三、应用原理,判断解释如果说,前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经历了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那么,接下来,对于普遍原理的应用,就是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才不断地明了和清晰.我用幻灯片形式向学生呈示和简单介绍一些物质的变化过程,请学生说说它们是属于哪一种变化.如苹果生锈、生鸡蛋变熟、铁水变钢锭等.同时,也请学生列举几种自己观察到的变化,互相说说是属于哪一种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四、实践拓展,引发新思考呈示“滴水石穿”图片,引发学生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思考.(设计意图:“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应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铁钉生锈了课程标准: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目的:过程技能1.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科学知识1.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2.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2.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不能理解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不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层次2:学生可以理解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但是不能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了解知识,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观察.层次3:学生可以理解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能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了解知识,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观察.探究能力:能够进行自主的不懈的探究活动.层次1: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了解知识,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观察.层次2: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了解知识,但是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不能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层次3: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了解知识,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能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教学材料:无锈铁钉、试管或矿泉水瓶、透明塑料袋、干燥剂、细线绳、蒸馏水(或凉开水)、植物油、砂纸.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出示两种铁钉,生锈的和没有生锈的.谈话:这是些常见的铁钉,仔细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提问:铁制品生锈在生活中很常见,看看书上的这些物品哪里生锈了?谈话:你还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生锈的物品?学生讨论,回答.导入情境让学生对生锈现象有个回忆,同时让学生进行思考为新课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探索和调查比较铁与铁锈的不同1.谈话:你们也带了一些生了锈的铁制品,与没有生锈的比较比较铁锈是什么样的?它和铁有什么不同?2.看看书上的小朋友他们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的?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4.学生交流并汇报.三、研究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1.提问:这些铁制品是怎么会生锈的呢?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猜猜看铁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生锈?.2.学生讨论交流3.讨论:用什么方法能证明你们说的这些原因是正确的?4.看看34页王刚这个小组是怎么考虑的.5.教师指导学生仿照书上设计实验方案.6.请各组参照书上这个小组的研究方案也来设计一份实验方案?7.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并记录.(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实验结果,证明学生的猜测结果).8.小结:铁制品容易生锈主要是应为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以及一些酸碱盐.四、了解防锈的方法现在我们知道了铁生锈是由于表面沾了水,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等原因造成的,而铁锈那么松软,容易酥松剥落,使铁不再兼顾,那我们该怎样防止生锈呢?交流讨论汇报防锈方法.在我们生活中,或是你家里的一些铁制品都是用哪些方法防治生锈的啊?4.回家继续调查人们对家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这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从书上学生的方法中得到启发,然后想出自己的方法.这里既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又要让学生通过参考别人呢的想法设计出自己的方案.这也是探究活动的一种.这里的讨论是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指导学生仿照书上的例子.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的时候要提醒学生设计了步骤后要严格按照步骤来进行,不能半途而废.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步骤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减轻铁生锈的情况发生.回顾和解释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知道铁生锈是由于表面沾了水,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等原因.教师:通过这节可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铁生锈由于表面沾了水,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等原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如何防锈,你们可以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防锈的问题.变色花课程标准:物质的变化教学目的:过程技能1.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2.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