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的地方共12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言“和”的几种主要涵义。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从在语词方面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和原则。(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B.诗经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C.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物感”审美方式,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D.《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B.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C.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D.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歌唱兄弟友爱,渲染温馨和谐的君臣之乐的诗篇,正是《诗经》具有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的体现。B.孔子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恰恰反映了《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C.《氓》一文中以“桑葚”起兴,鲜明地体现了《诗经》中人与自然亲和倾向,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D.正是因为《诗经》等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使得“中和”理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原则成为可能。〖答案〗1.A2.D3.B〖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诗经的审美意蕴……”错误,结合原文“《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可知,原文是说《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选项“诗经的审美意蕴”以偏概全。C.“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审美方式”错误,结合原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可知,原文只是说“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并非基础,选项“其基础是……”无中生有。D.“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错误,结合原文“而《王风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可知,原文是说“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王风藟》“是不能写出的”,选项“《诗经》中包含……因为其诗歌具有……”强加因果。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错误,结合原文“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可知,原文是为了证明孔子提倡的“中和”论中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选项“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曲解文意。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恰恰反映了《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错误,结合原文“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可知,《诗经》“中和”思想是孔子提出来的,所以谈不上对他的影响。选项“《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偷换概念。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巴黎协定》提出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控制在1.5℃以下的目标。我国正努力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减排路径,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过去十年间,中国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植树造林等一系列举措,向世界交出一份亮眼的减碳答卷。2019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全球占比32%,新增装机容量全球占比48%,分别连续10年和11年位列世界第一。中国清洁能源领域专利数、装机数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投资额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全球50%的新能源汽车、52%的公共慢速充电站和82%的公共快速充电站都在中国,城市公交几乎实现全部电气化。2019年NASA公布卫星图片显示,中国新增绿化面积约占全球1/4,贡献比例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放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速的重要力量。第73届联大主席埃斯皮诺萨表示,中国在实现自身减碳目标上的投入让其印象深刻,无论是开发低碳技术还是推行减碳政策,中国都发挥了良好的表率作用。(摘自吕剑锋《绿色复苏,中国减碳按下“加速键”》,环球网2020年10月17日)材料二: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在11月3日举行的2020第九届中国盐城环保产业博览会上表示,我国目前实施的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达标标准为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选的是世卫组织最低档的一个达标标准,未来我国的空气质量国家标准会不断提升。“只有大气环境治理和气候治理协同,才能使我们的空气质量逐渐走到高标准,为未来稳定、不反弹的空气质量改善奠定基础。”现在,很多研究者在开展我国未来空气质量标准提升的研究。例如,目前已有60%的城市达标,未来到“十四五”结束,可能会有80%的城市将达标,到那时2012年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已实施13年,我国是不是应该将空气质量标准提升到新的阶段?我国PM2.5达标标准什么时候从35微克/立方米提升到25微克/立方米,从25微克/立方米再提升到15微克/立方米?贺克斌表示:“其中一个研究的结果是,2030年到2035年期间,所有城市会达到空气质量PM2.5浓度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2035年之后,进入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二阶段,我们的分析表明,到2050年有可能达到PM2.5浓度1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要实现PM2.5浓度15微克/立方米是非常难的,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治霾和减碳的结合如果仅仅是单独治霾,要治到15微克/立方米,没有跟碳的结合、跟能源结构的结合,那会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贺克斌强调。(摘自刘毅《贺克斌院士:治霾与减碳的目标须协同实现》《人民日报》2020年11月9日)材料三:在各地减碳行动中,深圳走在了前列。深圳是中国经济发展大市,近五年碳排放只增长了400万吨,主要因为深圳优化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单位产出增长和碳排放开始逐渐脱钩。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介绍,建设坪山新能源汽车基地是深圳降低燃油车排放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深圳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完成替换,这些年的替换效应相当于1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替代60万私家车产生碳排放当量;深圳淘汰低端企业上万家,鼓励发展高附加值和新能源产业;深圳还最早在全国设立生态县,规定内的土地不能开发,并且不断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建设生态景观林,对空气和碳减排有很重要的作用。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之一是减少煤炭的使用,自“十一五”以来,中国在每个五年规划中都确立节能减碳的约束性目标,并分解到各省区市,强化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为实现达峰目标,生态环境部表示,“十四五”规划将有一系列硬措施,不仅包括指标设定,还包括更好地借助市场手段,综合运用科技、财税、环保等政策,更好推进高质量发展。(选自凤昇、张悦《减碳按下快进键》,《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24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9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全球占比32%,连续10年位列世界第一;新增装机容量全球占比48%,连续11年位列世界第一。B.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占比50%,公共慢速充电站和公共快速充电站全球占比分别为52%和82%,城市公交基本实现电气化。C.各地减碳行动中,深圳走在了前列,如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已被替换成60万私家车,而且鼓励发展高附加值和新能源产业。D.为实现达峰目标,中国将在坚持把节能减碳作为约束性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同时,还会综合运用科技、财税、环保等政策。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去十年间,中国通过多种措施,向世界交出一份亮眼的减碳答卷,多个指标稳居世界第一,从而赢得联大主席的良好赞誉。B.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是世卫组织最低档的PM2.5达标标准,要让中国城市完全达到这样的标准就需要连续多年的努力。C.要让我们的空气质量逐渐走到高标准,为未来稳定、不反弹的空气质量改善奠定基础,就必须协同大气环境治理和气候治理。D.要达到PM2.5浓度1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非常困难,治霾与减少煤炭使用相结合会使问题迎刃而解,中国势必采取综合措施。6.中国为何高度重视减碳工作?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说明。〖答案〗4.C5.D6.(1)我国的空气质量水平相对低下,这会倒逼我们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治理;(2)根据《巴黎协定》,中国高度重视减碳工作是在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3)中国高度重视减碳工作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安排的需要,单纯依靠治霾难以达成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C.“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已被替换成60万私家车”错误。材料三“深圳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完成替换,这些年的替换效应相当于1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替代60万私家车产生碳排放当量”可知,这种替换的效应是跟60万辆私家车的碳排放数量相当,而不是“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被替换成私家车”。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D.“治霾与减少煤炭使用相结合会使问题迎刃而解”错误。应该是“治霾与减碳相结合”,“减少煤炭使用”只是“减碳”的举措之一,这样并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故选D。【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我国目前实施的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达标标准为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选的是世卫组织最低档的一个达标标准”可知,我国PM2.5达标标准选的是世卫组织最低档的一个达标标准,表明我国的空气质量水平相对低下,这也倒逼我国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好大气,不断提升空气质量标准。根据材料一在《巴黎协定》提出全球控制温升目标的情况下,“我国正努力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减排路径,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可知,我国是世界的一员,重视减碳工作,探索减排路径,这是我们的国际义务,这样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如“第73届联大主席埃斯皮诺萨表示,中国在实现自身减碳目标上的投入让其印象深刻,无论是开发低碳技术还是推行减碳政策,中国都发挥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中国在减碳方面贡献巨大,得到了认可,树立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根据材料二“其中一个研究的结果是,2030年到2035年期间,所有城市会达到空气质量PM2.5浓度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2035年之后,进入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二阶段”可知,建设美丽中国,需要高度重视减碳工作,这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安排的需要。根据材料二“要实现PM2.5浓度15微克/立方米是非常难的,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治霾和减碳的结合”可知,减碳工作和治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因此我国对此高度重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攀登者阿来一九六〇年五月。凌晨四点。狂风稍息,光线昏暗。三个人沿着山脊向上摸索前行。暗淡的星光照出隐隐约约的山峰坡面。王五洲说:“再坚持一下,从第二台阶上来都四个多小时了,应该快到了。”曲松林:“我要准备摄影机了。”多杰贡布:“天这么黑,人都看不见,机器看得见吗?”曲松林还是从背包里拿出摄影机,再重新把背包背上。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用去了好几分钟时间。前面两个人冻得瑟瑟发抖。曲松林终于又迈开了步伐。他终于和前面两个人站在了一起。王五洲抖抖结组绳,重新迈开了步子。多杰贡布紧紧跟随。他必须跟得很紧,他的眼睛因为雪盲,看不清路。他必须让自己听得见王五洲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曲松林站住,打开摄影机。镜头前一片模糊。影影绰绰的雪坡,两个挣扎着前行的模糊身影。曲松林操纵摄影机时,放下了冰镐,这使他的身体失去了支撑。当他重新迈开步子时,趔趄一下,身体倒地,他惊呼一声,顺着冰坡迅速下滑。王五洲听到这声惊呼,下意识地把冰镐猛一下插进身前的冰雪中,并将整个身体扑了上去。曲松林继续下滑,绷直的结组绳猛然一顿,王五洲手下的冰镐险些被拔了出来。多杰贡布也被绳子拉倒。他倒下时,奋力扑在了王五洲身上,两个人的体重,才使松动的冰镐又插回了地面。曲松林一只手紧抓着摄影机,头冲下挂在悬崖边缘。上面传来喊声:“抓紧绳子,不要松手!”曲松林嘶哑着嗓子:“把摄影机拉上去,不要管我了!”“不行,老曲,坚持住!”“我不行了。你们两个定要上去啊!”上面没有回音,似乎默认了他的决定。但结组绳紧紧地绷着,曲松林一手紧抓摄影机,另一只手试图解开拴在腰间的结组绳,却怎么也解不开。何况,要是绳结解开,摄影机也会同他一起坠落深谷。“曲松林!曲松林!”上面又传来了喊声。曲松林的声音都带上了哭腔:“想死都不行啊!你们拉吧。”他横着身子,奋力用脚上的冰爪踢开冰面,找到一个支撑点,把倒悬的身子正了过来。曲松林松了一口气:“好了,你们拉吧。”但是,无论上面怎么用力,绳子都纹丝不动。曲松林也感觉不到一点点上升的力量。王五洲让多杰贡布把稳冰锥,自己顺着绳索,在冰坡上摸索而下。原来,是保护绳深深地嵌入一道岩缝中,紧紧卡住了。王五洲试图把绳索从岩缝中拉起来,但没有丝毫作用。曲松林绝望地闭上眼睛。一条绳子从上面悬垂下来,在曲松林面前摇摆。曲松林试图把摄影机绑上,一只手不行,但悬坠在半空中的他又无法腾出两只手来。王五洲:“老曲,抓住绳子!”曲松林:“摄影机怎么办?”王五洲沉默。曲松林:“你快想个办法!”王五洲:“人重要还是机器重要?!”曲松林用尽力气用脚在陡峭的冰面上又踢出一个支点,支撑着身体尽力向上。终于接近了王五洲。他把摄影机推到王五洲手边,王五洲不接。王五洲把绳子递到他手上。曲松林:“队长说过,摄影机就是性命……我们要用摄影机证明中国人登上了峰顶。”王五洲:“没有人,怎么登上峰顶?老曲,十几个人冲顶,死的死、伤的伤,眼下就剩我们三个人了,不上去,对不起他们啊!”曲松林:“为这机器,已经牺牲一个同志了!”王五洲:“多一个人,就多一分登顶的希望。我是代理队长,我命令你扔掉机器!”曲松林松手,腾出手来抓住绳索,摄影机从他手上滑落坠下了深谷。机器下落,和山壁碰撞,发出巨大的回响。王五洲:“曲松林!曲松林!”曲松林在下面声音微弱:“摄影机掉下去了。”当他脱离危险时,三个人都倒在了山脊上什么话都没有,只有粗重无比的喘息。王五洲翻身起来,摸索着检查了曲松林腰间的绳子,又手持着冰镐继续前进了。好一阵艰难的攀登,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的他们只是在机械地挪动脚步。终于,王五洲一脚踏空,上坡的路从脚下消失了。他摔倒了,摔在山的另一边。“下坡?怎么下坡了?”王五洲躺在地上问。多杰贡布和曲松林也都爬上了峰顶。那就是一块两米见方的冰雪地面。两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向着四面摸索。确实,每一面都是下坡再没有往上的地方了。两个人把跌在峰顶另一边的王五洲拉回到峰顶上。他们都拉下氧气面罩。“真的上来了?”“真的上来了!”“我们登顶成功了?”“我们登顶成功了!”三个人拥抱到一起。臃肿的登山服、背上的登山包和氧气瓶并不能让他们真正完成拥抱的动作。虽然没有人会看见,甚至星光稀薄的天空也不能看见,但他们仍然展开了五星红旗。风中,旗帜猎猎振动,三个人齐声呼喊:“万岁!祖国万岁!”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交代攀登珠峰的具体时间,说明这个时间具有重要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B.曲松林不断提及“摄影机”,并为保护“摄影机”而不惜牺牲生命,因为在攀登者的心目中个人荣誉高于生命。C.曲松林脱离危险后,三个人都倒在山脊上,什么话都没有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攀登者经历生死后的复杂心情。D.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星光,形成了呼应关系,但是作用和意义并不相同,引人深思。8.文中画线语句富有特色,请分析其表达效果。9.小说以“攀登者”为题,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答案〗7.B8.(1)反问句表示不敢相信,感叹句表示确认现实,引人深思。(2)语言描写简洁,句式简短,符合人物的处境与心理,展现攀登者情绪变化。(3)语调语意的转换(对比),更能表现登顶后人物的激动心情和迅速波动的情绪,最终传达出超出寻常的喜悦之情。9.(1)对极困难条件下依然高扬爱国主义行为的讴歌。(2)对以“攀登者”为代表的英雄主义的赞扬和肯定。(3)对人类超越自我、超越生命、勇攀高峰精神的赞颂。〖解析〗【7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个人荣誉高于生命”理解有误,结合“队长说过,摄影机就是性命……我们要用摄影机证明中国人登上了峰顶”分析,主要是为国争光。故选B。【8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探究本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音词的运用上。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的词语。如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黯淡凄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清新、华丽)、淡雅肃静等。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结合语句标点符号分析,两个问号,反问句表示不敢相信;两个感叹号,感叹句表示确认现实,引人深思。分析四个句子的内容及前面语境“两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向着四面摸索。确实,每一面都是下坡再没有往上的地方了”“两个人把跌在峰顶另一边的王五洲拉回到峰顶上”“三个人拥抱到一起。臃肿的登山服、背上的登山包和氧气瓶并不能让他们真正完成拥抱的动作”等分析,语言描写简洁,句式简短,符合人物的处境与心理,展现攀登者情绪变化。一个问句,一个肯定的回答,然后再是一个问句,一个肯定的回答,语调语意的转换,更能表现登顶后人物的激动和喜悦的心情。【9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标题内容及把握作者的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结合“凌晨四点。狂风稍息,光线昏暗”“三个人沿着山脊向上摸索前行。暗淡的星光照出隐隐约约的山峰坡面”“王五洲抖抖结组绳,重新迈开了步子。多杰贡布紧紧跟随。他必须跟得很紧,他的眼睛因为雪盲,看不清路。他必须让自己听得见王五洲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曲松林站住,打开摄影机。镜头前一片模糊。影影绰绰的雪坡,两个挣扎着前行的模糊身影。曲松林操纵摄影机时,放下了冰镐,这使他的身体失去了支撑。当他重新迈开步子时,趔趄一下,身体倒地,他惊呼一声,顺着冰坡迅速下滑”“王五洲听到这声惊呼,下意识地把冰镐猛一下插进身前的冰雪中,并将整个身体扑了上去”“他横着身子,奋力用脚上的冰爪踢开冰面,找到一个支撑点,把倒悬的身子正了过来”“多一个人,就多一分登顶的希望。我是代理队长,我命令你扔掉机器”“我们登顶成功了”“万岁!祖国万岁”等分析,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攀登者”为了国家的荣誉,克服苦难,作者对这种爱国精神的讴歌;在攀登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攀登者对摄像机的珍惜,以及在攀登过程中表现出的互帮互助、攻坚克难的英雄精神,作者对此是赞扬和肯定的。结合“但是,无论上面怎么用力,绳子都纹丝不动。曲松林也感觉不到一点点上升的力量”“曲松林:‘队长说过,摄影机就是性命……我们要用摄影机证明中国人登上了峰顶’”“没有人,怎么登上峰顶?老曲,十几个人冲顶,死的死、伤的伤,眼下就剩我们三个人了,不上去,对不起他们啊”“曲松林松手,腾出手来抓住绳索,摄影机从他手上滑落坠下了深谷。机器下落,和山壁碰撞,发出巨大的回响”“多杰贡布和曲松林也都爬上了峰顶。那就是一块两米见方的冰雪地面。两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向着四面摸索”“两个人把跌在峰顶另一边的王五洲拉回到峰顶上”等分析,对人类超越自我、超越生命、勇攀高峰精神的赞颂。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襄子攻翟而胜之,取尤人、终人。使者来谒之,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今一朝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而卒取亡焉,不通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劲构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强为弱。惠孟见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所说者勇有功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惠孟对曰:“臣有道于此。人虽勇,刺之不入;虽巧有力,击之不中。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闻也。”惠孟曰:“夫刺之而不入,击之而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不敢击,夫不敢刺、不敢击,非无其意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意也。夫无其意,未有爱利之心也。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心,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此寡人所欲得也。”惠孟对曰:“孔、墨是已。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之者。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此贤于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惠孟出,宋王谓左右曰:“辩矣,客之以说胜寡人也。”故老子曰:“勇于不敢则活。”由此观之,大勇反为不勇耳。(《淮南子·道应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惠孟见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所说者勇/有功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B.惠孟见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所说者/勇有功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C.惠孟见宋/康王蹀足謦款/疾言曰/寡人所说者/勇有功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D.惠孟见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所说者勇/有功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方”字含义不同。B.“然而卒取亡焉”与“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C.“此其贤于勇有力也”与“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两句中“贤”字含义相同。D.万乘,古时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襄子认为自然之理和治国之道有相似之处,他清醒地意识到潜在的危机,孔子也正因为这一点认为赵氏会兴亡昌盛。B.贤明的君主知道保持胜利比取得胜利更为困难,所以他们能保持胜利。而无道之君即使获得一时胜利也难以福及后世。C.惠孟认为宋康王是一个有道之君,他抓住宋康王的心理,和他深入谈论身体不被刺入、人不被击倒的方法,深受认可。D.惠孟劝谏宋康王如果把孔墨作为自己标准,以他君王的身份一定可以做出超过孔墨的事业,天下人也会因此获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今一朝两城下,亡其及我乎?(2)宋王谓左右曰:“辩矣,客之以说胜寡人也。”14.上面文段认为一个贤明的君王应该要做到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11.C12.C13.(1)现在我们赵氏的德行没有积累多少,而一天就夺取两座城镇,灭亡也大概会接踵而来了吧?(2)宋康王对身边的人说:“这位客人很善于辩论,他用辩说使我十分佩服。”14.①注重德行的积累,②懂得持胜之道,③能获得天下人的喜爱和敬仰。〖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惠孟拜见宋康王,康王踩着脚、咳嗽着,大声说:“我所喜欢的是勇猛有力的人,不喜欢那些讲仁义的人。你这位客人对此有何高见指教我?”“宋康王”是一个完整名字,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寡人所说者勇有功也”是判断句,“者”后句中停顿,排除A。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将要、正要;当……时。句意:赵襄子正准备吃饭,听后露出忧虑的神色。/当他攻破荆州的时候。B.句末语气助词;兼词,于之,从这里。句意:但最终都走向衰亡。/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C.超过;才德优秀。句意:这种德行要远远超过勇武有力。/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D.正确。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惠孟认为宋康王是一个有道之君”错误。由原文“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而卒取亡焉,不通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可知,原文只是说“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果实”,但是并没有内容直接说明宋康王是“有道之君”。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一朝”,一天;“下”,夺取;“其”,大概。(2)“左右”,身边的人;“以”,用;“胜”,使……佩服。【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今一朝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可知,贤明的君王应该要做到注重德行的积累。由原文“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而卒取亡焉,不通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可知,贤明的君王应该要做到懂得持胜之道。由原文“孔、墨是已。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之者。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此贤于孔、墨也远矣”可知,贤明的君王应该要做到能获得天下人的喜爱和敬仰。参考译文:赵襄子派兵攻打翟国获胜,夺取了尤人和终人两座城镇。使者前来报告赵襄子,赵襄子正准备吃饭,听后露出忧虑的神色,他身边的人看到后就说:“一个早上就攻下两座城镇,这是人们所高兴的事。现在您反而显得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回答说:“长江黄河发大水,也不过三天就退下去了。狂风暴雨,太阳当头照,也都是片刻的现象。现在我们赵氏的德行没有积累多少,而一天就夺取两座城镇,灭亡也大概会接踵而来了吧?”孔子知道此事后说:“赵氏将要昌盛了!”取得胜利后反而忧虑、反思,这恰恰说明会进一步取胜和昌盛;而为了一点胜利就沾沾自喜则说明非但不会进一步取胜,还会导致失败。取得胜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持胜利。贤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能保持胜利,并将所缔造的胜利果实传给后代。而历史上的齐、楚、吴、越四国都曾战胜过诸侯,称霸过天下,但最终都走向衰亡,这是因为四国君主都不懂如何保持胜利果实的道理。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果实。孔子的力气大得能拉开城门的门栓,但他却不愿意以力大而著称;墨子善于守御攻城,这种技术连公输般都不得不佩服,但是墨子就是不愿意以善于用兵而出名。所以,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尽管处于强势,但却表现出柔弱(以防止物壮则老)。惠孟拜见宋康王,康王踩着脚、咳嗽着,大声说:“我所喜欢的是勇猛有力的人,不喜欢那些讲仁义的人。你这位客人对此有何高见指教我?”惠孟回答说:“我这里有一种道术,能够让你有这种功夫:再骁勇的人也刺不进你的身体,再有力的人也击不倒你。大王难道不想具有这种功夫吗?”康王说:“好。这种功夫我倒想听你介绍介绍。”惠孟于是接着说:“刺你而刺不进身体,击打你而击不倒你,但这还是使受刺击的你感到是一种侮辱。我这里的一种道术,能够让你有这种本事:再骁勇的人不敢刺你,再有力的人不敢击打你,但不敢刺你,不敢击打你,不等于他没有这种想刺击你的意图。所以,我这里还有一种道术,能够让你有这种品行:使别人就根本没有这种想伤害你的意图。但是没有这种想伤害你的意图,不等于说他就有一种爱护你、使你得利的心。由此,我这里再有一种道术,能够使你有这种德行,即别人非但没有伤害你的意图,还无不欣喜愉悦地爱你,使你得利。这种德行要远远超过勇武有力,在这四种情况中属于最好的一种。大王难道不想获得这种德行吗?”康王听后说:“这正是我想获得的。”惠孟接下说:“孔子、墨子就是具有这种德行的人,所以,他们尽管没有任何领地但却成为众人敬仰的精神领袖,他们尽管没有任何官职但却能成为人们的主宰。天下男男女女无不伸长脖子踮着脚跟仰望他们、并希望他们平安幸福。今天你大王是一个大国的君主,如果你真有孔墨这样的德行,那么,全国范围内的人、包括你自己,都能得到利益,这不比孔墨强多吗?”听了之后,宋康王无语可答。惠孟出去之后,宋康王对身边的人说:“这位客人很会辩论。他用辩说使我十分佩服。”所以《老子》说:“勇于柔弱就不会陷于死地。”由此看来,大勇反而成了不勇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梁园吟(节选)李白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①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宋中十首(其一)高适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备注〗①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先以反诘语气感慨一代名王梁孝王宫室已成陈迹,接着悲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业已作古,不见踪影。B.高诗开篇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策士门客富于才智,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C.李诗“舞影”二句将渌池、汴水等永恒的事物与易于消歇的舞影歌声相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表现得十分浓足。D.高诗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个字,与诗歌前两句的内容形成了今昔之间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6.同为咏叹梁园的怀古诗,两首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李诗虚实结合,以散落渌池的舞影歌声虚写逝去的繁华热闹,又以东流入海的滔滔汴水实写眼前的凄清寂寥,意蕴深厚,余韵悠长;②高诗欲抑先扬,开篇极言当年梁王汇聚贤才的繁盛,其后急转直下,写到世殊时异,空余高台陈迹、秋风衰草,顿挫跌宕,悲慨万端。〖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错误。高诗开篇“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为赞美之词;但李诗中的“今安在”“不相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更迭的悲伤,起笔基调就是悲叹之情。因此不能说“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李诗虚实结合,高诗欲抑先扬。虚实结合:李诗中“舞影歌声散泳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写出了当时的舞影歌声均付池中绿水,属于虚写;只剩下汴水日夜东流到海不复回,是实写。蓬池、汴水是永恒的事物,而舞影歌声是易于消逝的事物,通过虚实结合,将昔日盛景今已无处可寻的叹惋之情寓于眼前汴水东流的景象中,意蕴深厚。欲抑先扬:高诗开篇“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梁园贤才荟萃的盛景,为赞美之词;“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两句,却以“秋草”“悲风”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今日人去园空、景象萧索凄凉,世殊时异,空余高台陈迹、秋风衰草,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所以是欲抑先扬。(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守规矩。(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写水,“_____________”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想在明净光洁广阔湖面上驾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豪迈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山西饮食文化积淀深厚、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是游客了解山西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到2021年,山西烹饪、酿造等传统技艺的晋味非遗项目112个,占全省国家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数量近50%以上。面食是山西人的主食。山西面食的制作过程有着很强的观赏性。比如刀削面,制作时用特制的弧形削刀,师傅一手托面,一手拿刀,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老道的师傅削面,一分钟能削两百刀,刀刀恰好是六寸长,真的是“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山西一大怪,老陈醋是一道菜。醋,是山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将醋叫“醯”,把酿醋的醴叫“老醯”,又因“醯”字音同山西的“西”,山西人便有了“老醯儿”的外号,醋对山西人的影响②。山西老陈醋食而绵酸,口感醇厚,滋味柔和,酸甜适口,余香绵长,其酿制技艺与西周以来的制醋工艺③。如今,山西拥有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太原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哪些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答案〗18.①源远流长②可见一斑③一脉相承19.示例:截至2021年,山西共有烹饪、酿造等传统技艺的晋味非遗项目112个,占全省国家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数量近50%。20.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削出的面”比作“银鱼”“柳叶”,将“锅中翻滚的水”比作“白浪”,生动形象地写出师傅削面动作的流畅以及所削之面柔软轻薄。〖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根据语境,填入成语是形容山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很深的底蕴。可以填入“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②根据语境,从“又因‘醯’字音同山西的‘西’,山西人便有了‘老醯儿’的外号”可知,山西人的外号就是从醋而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醋对山西人的重大影响。可以填入“可见一斑”。“可见一斑”,由事情的某一点可推论其全貌。③根据语境,从前文“其酿制技艺与西周以来的制醋工艺”可知,山西制醋工艺是从西周传承而来,可以填入“一脉相承”。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共有三处语病:一,“截至到”成分赘余。“截至”意思是截止到某时。“截至”中的“至”是“到”的意思,强调的是到某个时间,后面还可根据统计的需要再延长时间。因此此处语义重复,应删除“到”。二,成分残缺,“山西烹饪、酿造等传统技艺的晋味非遗项目112个”缺少谓语动词。应在“山西”后添加谓语动词“共有”。三,“近……以上”不合逻辑。“近……以上”自相矛盾,不能同时出现在数字中。应删除“近”或“以上”。【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一叶落锅一叶飘”“柳叶乘风下树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削出的面”,喻体是“柳叶”,将削下的面落到锅里的情景比作柳叶乘风飘下树梢,从而写出削下的面像柳叶一样轻薄,并且一条面条落锅另一条面条接着飘下来,也写出削面师傅手法流畅,动作飞快。“银鱼落水翻白浪”中将“削下的面”比作“银鱼”,将“锅中翻滚的水”比作“白浪”,生动形象地写出面落入锅中的情景,也写出所削之面的柔软轻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①,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②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22.这段文字表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21.①世代定居是常态

②找不到土地的22.①在思想上安土重迁。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即使是天灾或战争也不会引起大基层人口流动;

②不管定居或迁移,土地都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以农耕为主)。找到土地才能繁衍,找不到土地就会被淘汰。〖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和“迁移是变态”为对照句,句式应是“……是常态”;结合“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可知主体和“迁移”相反,应填“世代定居是常态”。②此处和“找到土地的生存了”为对照句,则“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的主语应是“找不到土地的”。【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可知,乡土社会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即使是天灾或战争也不会引起大的基层人口流动。这些表现了中国乡土社会在思想上安土重迁的特点。结合“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可知,不管定居或迁移,土地都是赖以生存的基础,即以农耕为主;“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找到土地才能繁衍,找不到土地就会被淘汰。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晨光熹微,迎来的是黑夜后的光明;灯火点点,带来的是寒冷中的温暖;钻木取火,微光中升腾起人类的文明。从自然到社会,从个体到群体,总有一道微光陪伴我们前行……请以“那道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自选角度,内容充实,感情真挚;②综合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的地方共12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言“和”的几种主要涵义。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从在语词方面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和原则。(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B.诗经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C.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物感”审美方式,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D.《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B.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C.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D.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歌唱兄弟友爱,渲染温馨和谐的君臣之乐的诗篇,正是《诗经》具有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的体现。B.孔子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恰恰反映了《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C.《氓》一文中以“桑葚”起兴,鲜明地体现了《诗经》中人与自然亲和倾向,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D.正是因为《诗经》等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使得“中和”理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原则成为可能。〖答案〗1.A2.D3.B〖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诗经的审美意蕴……”错误,结合原文“《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可知,原文是说《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选项“诗经的审美意蕴”以偏概全。C.“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审美方式”错误,结合原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可知,原文只是说“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并非基础,选项“其基础是……”无中生有。D.“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错误,结合原文“而《王风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可知,原文是说“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王风藟》“是不能写出的”,选项“《诗经》中包含……因为其诗歌具有……”强加因果。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错误,结合原文“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可知,原文是为了证明孔子提倡的“中和”论中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选项“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曲解文意。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恰恰反映了《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错误,结合原文“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可知,《诗经》“中和”思想是孔子提出来的,所以谈不上对他的影响。选项“《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偷换概念。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巴黎协定》提出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控制在1.5℃以下的目标。我国正努力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减排路径,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过去十年间,中国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植树造林等一系列举措,向世界交出一份亮眼的减碳答卷。2019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全球占比32%,新增装机容量全球占比48%,分别连续10年和11年位列世界第一。中国清洁能源领域专利数、装机数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投资额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全球50%的新能源汽车、52%的公共慢速充电站和82%的公共快速充电站都在中国,城市公交几乎实现全部电气化。2019年NASA公布卫星图片显示,中国新增绿化面积约占全球1/4,贡献比例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放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速的重要力量。第73届联大主席埃斯皮诺萨表示,中国在实现自身减碳目标上的投入让其印象深刻,无论是开发低碳技术还是推行减碳政策,中国都发挥了良好的表率作用。(摘自吕剑锋《绿色复苏,中国减碳按下“加速键”》,环球网2020年10月17日)材料二: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在11月3日举行的2020第九届中国盐城环保产业博览会上表示,我国目前实施的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达标标准为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选的是世卫组织最低档的一个达标标准,未来我国的空气质量国家标准会不断提升。“只有大气环境治理和气候治理协同,才能使我们的空气质量逐渐走到高标准,为未来稳定、不反弹的空气质量改善奠定基础。”现在,很多研究者在开展我国未来空气质量标准提升的研究。例如,目前已有60%的城市达标,未来到“十四五”结束,可能会有80%的城市将达标,到那时2012年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已实施13年,我国是不是应该将空气质量标准提升到新的阶段?我国PM2.5达标标准什么时候从35微克/立方米提升到25微克/立方米,从25微克/立方米再提升到15微克/立方米?贺克斌表示:“其中一个研究的结果是,2030年到2035年期间,所有城市会达到空气质量PM2.5浓度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2035年之后,进入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二阶段,我们的分析表明,到2050年有可能达到PM2.5浓度1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要实现PM2.5浓度15微克/立方米是非常难的,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治霾和减碳的结合如果仅仅是单独治霾,要治到15微克/立方米,没有跟碳的结合、跟能源结构的结合,那会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贺克斌强调。(摘自刘毅《贺克斌院士:治霾与减碳的目标须协同实现》《人民日报》2020年11月9日)材料三:在各地减碳行动中,深圳走在了前列。深圳是中国经济发展大市,近五年碳排放只增长了400万吨,主要因为深圳优化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单位产出增长和碳排放开始逐渐脱钩。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介绍,建设坪山新能源汽车基地是深圳降低燃油车排放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深圳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完成替换,这些年的替换效应相当于1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替代60万私家车产生碳排放当量;深圳淘汰低端企业上万家,鼓励发展高附加值和新能源产业;深圳还最早在全国设立生态县,规定内的土地不能开发,并且不断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建设生态景观林,对空气和碳减排有很重要的作用。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之一是减少煤炭的使用,自“十一五”以来,中国在每个五年规划中都确立节能减碳的约束性目标,并分解到各省区市,强化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为实现达峰目标,生态环境部表示,“十四五”规划将有一系列硬措施,不仅包括指标设定,还包括更好地借助市场手段,综合运用科技、财税、环保等政策,更好推进高质量发展。(选自凤昇、张悦《减碳按下快进键》,《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24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9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全球占比32%,连续10年位列世界第一;新增装机容量全球占比48%,连续11年位列世界第一。B.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占比50%,公共慢速充电站和公共快速充电站全球占比分别为52%和82%,城市公交基本实现电气化。C.各地减碳行动中,深圳走在了前列,如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已被替换成60万私家车,而且鼓励发展高附加值和新能源产业。D.为实现达峰目标,中国将在坚持把节能减碳作为约束性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同时,还会综合运用科技、财税、环保等政策。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去十年间,中国通过多种措施,向世界交出一份亮眼的减碳答卷,多个指标稳居世界第一,从而赢得联大主席的良好赞誉。B.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是世卫组织最低档的PM2.5达标标准,要让中国城市完全达到这样的标准就需要连续多年的努力。C.要让我们的空气质量逐渐走到高标准,为未来稳定、不反弹的空气质量改善奠定基础,就必须协同大气环境治理和气候治理。D.要达到PM2.5浓度1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非常困难,治霾与减少煤炭使用相结合会使问题迎刃而解,中国势必采取综合措施。6.中国为何高度重视减碳工作?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说明。〖答案〗4.C5.D6.(1)我国的空气质量水平相对低下,这会倒逼我们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治理;(2)根据《巴黎协定》,中国高度重视减碳工作是在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3)中国高度重视减碳工作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安排的需要,单纯依靠治霾难以达成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C.“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已被替换成60万私家车”错误。材料三“深圳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完成替换,这些年的替换效应相当于1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替代60万私家车产生碳排放当量”可知,这种替换的效应是跟60万辆私家车的碳排放数量相当,而不是“上万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被替换成私家车”。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D.“治霾与减少煤炭使用相结合会使问题迎刃而解”错误。应该是“治霾与减碳相结合”,“减少煤炭使用”只是“减碳”的举措之一,这样并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故选D。【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我国目前实施的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达标标准为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选的是世卫组织最低档的一个达标标准”可知,我国PM2.5达标标准选的是世卫组织最低档的一个达标标准,表明我国的空气质量水平相对低下,这也倒逼我国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好大气,不断提升空气质量标准。根据材料一在《巴黎协定》提出全球控制温升目标的情况下,“我国正努力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减排路径,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可知,我国是世界的一员,重视减碳工作,探索减排路径,这是我们的国际义务,这样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如“第73届联大主席埃斯皮诺萨表示,中国在实现自身减碳目标上的投入让其印象深刻,无论是开发低碳技术还是推行减碳政策,中国都发挥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中国在减碳方面贡献巨大,得到了认可,树立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根据材料二“其中一个研究的结果是,2030年到2035年期间,所有城市会达到空气质量PM2.5浓度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2035年之后,进入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二阶段”可知,建设美丽中国,需要高度重视减碳工作,这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安排的需要。根据材料二“要实现PM2.5浓度15微克/立方米是非常难的,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治霾和减碳的结合”可知,减碳工作和治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因此我国对此高度重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攀登者阿来一九六〇年五月。凌晨四点。狂风稍息,光线昏暗。三个人沿着山脊向上摸索前行。暗淡的星光照出隐隐约约的山峰坡面。王五洲说:“再坚持一下,从第二台阶上来都四个多小时了,应该快到了。”曲松林:“我要准备摄影机了。”多杰贡布:“天这么黑,人都看不见,机器看得见吗?”曲松林还是从背包里拿出摄影机,再重新把背包背上。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用去了好几分钟时间。前面两个人冻得瑟瑟发抖。曲松林终于又迈开了步伐。他终于和前面两个人站在了一起。王五洲抖抖结组绳,重新迈开了步子。多杰贡布紧紧跟随。他必须跟得很紧,他的眼睛因为雪盲,看不清路。他必须让自己听得见王五洲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曲松林站住,打开摄影机。镜头前一片模糊。影影绰绰的雪坡,两个挣扎着前行的模糊身影。曲松林操纵摄影机时,放下了冰镐,这使他的身体失去了支撑。当他重新迈开步子时,趔趄一下,身体倒地,他惊呼一声,顺着冰坡迅速下滑。王五洲听到这声惊呼,下意识地把冰镐猛一下插进身前的冰雪中,并将整个身体扑了上去。曲松林继续下滑,绷直的结组绳猛然一顿,王五洲手下的冰镐险些被拔了出来。多杰贡布也被绳子拉倒。他倒下时,奋力扑在了王五洲身上,两个人的体重,才使松动的冰镐又插回了地面。曲松林一只手紧抓着摄影机,头冲下挂在悬崖边缘。上面传来喊声:“抓紧绳子,不要松手!”曲松林嘶哑着嗓子:“把摄影机拉上去,不要管我了!”“不行,老曲,坚持住!”“我不行了。你们两个定要上去啊!”上面没有回音,似乎默认了他的决定。但结组绳紧紧地绷着,曲松林一手紧抓摄影机,另一只手试图解开拴在腰间的结组绳,却怎么也解不开。何况,要是绳结解开,摄影机也会同他一起坠落深谷。“曲松林!曲松林!”上面又传来了喊声。曲松林的声音都带上了哭腔:“想死都不行啊!你们拉吧。”他横着身子,奋力用脚上的冰爪踢开冰面,找到一个支撑点,把倒悬的身子正了过来。曲松林松了一口气:“好了,你们拉吧。”但是,无论上面怎么用力,绳子都纹丝不动。曲松林也感觉不到一点点上升的力量。王五洲让多杰贡布把稳冰锥,自己顺着绳索,在冰坡上摸索而下。原来,是保护绳深深地嵌入一道岩缝中,紧紧卡住了。王五洲试图把绳索从岩缝中拉起来,但没有丝毫作用。曲松林绝望地闭上眼睛。一条绳子从上面悬垂下来,在曲松林面前摇摆。曲松林试图把摄影机绑上,一只手不行,但悬坠在半空中的他又无法腾出两只手来。王五洲:“老曲,抓住绳子!”曲松林:“摄影机怎么办?”王五洲沉默。曲松林:“你快想个办法!”王五洲:“人重要还是机器重要?!”曲松林用尽力气用脚在陡峭的冰面上又踢出一个支点,支撑着身体尽力向上。终于接近了王五洲。他把摄影机推到王五洲手边,王五洲不接。王五洲把绳子递到他手上。曲松林:“队长说过,摄影机就是性命……我们要用摄影机证明中国人登上了峰顶。”王五洲:“没有人,怎么登上峰顶?老曲,十几个人冲顶,死的死、伤的伤,眼下就剩我们三个人了,不上去,对不起他们啊!”曲松林:“为这机器,已经牺牲一个同志了!”王五洲:“多一个人,就多一分登顶的希望。我是代理队长,我命令你扔掉机器!”曲松林松手,腾出手来抓住绳索,摄影机从他手上滑落坠下了深谷。机器下落,和山壁碰撞,发出巨大的回响。王五洲:“曲松林!曲松林!”曲松林在下面声音微弱:“摄影机掉下去了。”当他脱离危险时,三个人都倒在了山脊上什么话都没有,只有粗重无比的喘息。王五洲翻身起来,摸索着检查了曲松林腰间的绳子,又手持着冰镐继续前进了。好一阵艰难的攀登,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的他们只是在机械地挪动脚步。终于,王五洲一脚踏空,上坡的路从脚下消失了。他摔倒了,摔在山的另一边。“下坡?怎么下坡了?”王五洲躺在地上问。多杰贡布和曲松林也都爬上了峰顶。那就是一块两米见方的冰雪地面。两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向着四面摸索。确实,每一面都是下坡再没有往上的地方了。两个人把跌在峰顶另一边的王五洲拉回到峰顶上。他们都拉下氧气面罩。“真的上来了?”“真的上来了!”“我们登顶成功了?”“我们登顶成功了!”三个人拥抱到一起。臃肿的登山服、背上的登山包和氧气瓶并不能让他们真正完成拥抱的动作。虽然没有人会看见,甚至星光稀薄的天空也不能看见,但他们仍然展开了五星红旗。风中,旗帜猎猎振动,三个人齐声呼喊:“万岁!祖国万岁!”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交代攀登珠峰的具体时间,说明这个时间具有重要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B.曲松林不断提及“摄影机”,并为保护“摄影机”而不惜牺牲生命,因为在攀登者的心目中个人荣誉高于生命。C.曲松林脱离危险后,三个人都倒在山脊上,什么话都没有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攀登者经历生死后的复杂心情。D.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星光,形成了呼应关系,但是作用和意义并不相同,引人深思。8.文中画线语句富有特色,请分析其表达效果。9.小说以“攀登者”为题,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答案〗7.B8.(1)反问句表示不敢相信,感叹句表示确认现实,引人深思。(2)语言描写简洁,句式简短,符合人物的处境与心理,展现攀登者情绪变化。(3)语调语意的转换(对比),更能表现登顶后人物的激动心情和迅速波动的情绪,最终传达出超出寻常的喜悦之情。9.(1)对极困难条件下依然高扬爱国主义行为的讴歌。(2)对以“攀登者”为代表的英雄主义的赞扬和肯定。(3)对人类超越自我、超越生命、勇攀高峰精神的赞颂。〖解析〗【7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个人荣誉高于生命”理解有误,结合“队长说过,摄影机就是性命……我们要用摄影机证明中国人登上了峰顶”分析,主要是为国争光。故选B。【8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探究本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音词的运用上。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的词语。如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黯淡凄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清新、华丽)、淡雅肃静等。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结合语句标点符号分析,两个问号,反问句表示不敢相信;两个感叹号,感叹句表示确认现实,引人深思。分析四个句子的内容及前面语境“两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向着四面摸索。确实,每一面都是下坡再没有往上的地方了”“两个人把跌在峰顶另一边的王五洲拉回到峰顶上”“三个人拥抱到一起。臃肿的登山服、背上的登山包和氧气瓶并不能让他们真正完成拥抱的动作”等分析,语言描写简洁,句式简短,符合人物的处境与心理,展现攀登者情绪变化。一个问句,一个肯定的回答,然后再是一个问句,一个肯定的回答,语调语意的转换,更能表现登顶后人物的激动和喜悦的心情。【9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标题内容及把握作者的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结合“凌晨四点。狂风稍息,光线昏暗”“三个人沿着山脊向上摸索前行。暗淡的星光照出隐隐约约的山峰坡面”“王五洲抖抖结组绳,重新迈开了步子。多杰贡布紧紧跟随。他必须跟得很紧,他的眼睛因为雪盲,看不清路。他必须让自己听得见王五洲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曲松林站住,打开摄影机。镜头前一片模糊。影影绰绰的雪坡,两个挣扎着前行的模糊身影。曲松林操纵摄影机时,放下了冰镐,这使他的身体失去了支撑。当他重新迈开步子时,趔趄一下,身体倒地,他惊呼一声,顺着冰坡迅速下滑”“王五洲听到这声惊呼,下意识地把冰镐猛一下插进身前的冰雪中,并将整个身体扑了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