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分册高考复习笔记_第1页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高考复习笔记_第2页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高考复习笔记_第3页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高考复习笔记_第4页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高考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高考复习笔记高中历史第五分册高考复习笔记/高中历史第五分册高考复习笔记第五分册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率领太平军,纵横十数年,横扫大清王朝半壁江山。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现代化之路。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虎门销烟B1、背景: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中国:清王朝逐渐衰落,统治者仍然自认为“天朝上国”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迅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2、根本原因:为了扩大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3、直接原因:在正常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贸易的影响:经济——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影响政府财政收入。社会问题——政府官僚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5、战争的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开始。《南京条约》B1842年,英国军舰驶入南京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内容:影响: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完整被破坏;赔款洋银2100万元;加重人民经济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B(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4)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修约”交涉B1、背景:“修约”交涉遭拒内容:(1)中国全境开放(2)鸦片贸易合法化(3)外国公使常驻北京2、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3、直接原因(导火线):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4、开始时间:1856年10月这次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继续:(1)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2)战争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3)战争性质——侵略战争。扩大:(1)侵略力量扩大——英国英、法、俄、美;(2)签约国和条约增多;(3)侵略时间增长;(4)侵略区域扩大——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侵入清政府都城。5、《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B1858年6月,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影响:(1)增开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口岸分布沿江深入内陆,侵略势力深入内陆;(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方便外国人在中国的军事侵略、商业扩张、宗教传播、谍报刺探;(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破坏中国内河航运主权;(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有利于外国对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监视、控制,以施加影响;(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北京条约》内容:《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原因: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2、预备工作: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以传教为名,组织群众,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点燃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的烽火。3、开始: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洪秀全称天王。4、永安建制:1851秋,太平军攻占永安,洪秀全在此整顿军旅,设官封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5、定都:1853年3月,太平军宫攻克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6、政治: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7、全盛:1856年春,太平军击溃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的威胁,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8、转折:天京变乱——1856年秋,杨秀清逼封“万岁”。《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9、镇压者:洋枪队、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1864年7月19日,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0、失败原因:(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第4课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的设立A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内外交困。目的: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代表人物:中央——奕、文祥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担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洋务运动内容B: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求强”为主,重点练兵制器。1、开办军用企业:第一个军事企业是1861年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是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2、筹建新式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北洋舰队后期——19世纪7090年代:以“求富”为主,重点民用制造。3、兴办民用企业:第一个民办企业: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1877年李鸿章筹办的开平矿务局是近代中国最早使用机器采掘的大型煤矿。4、培养洋务人才开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次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还有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派学生留学:曾国藩派容闳率30名幼童赴美留学。洋务运动失败原因:①顽固派、旧习俗的阻挠;②不改变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单纯引进技术和工艺制造(根本原因);③经营管理存在很多弊端。洋务运动的评价:办军工建近代海军推动军事现代化建设创办民用工业1、开始中国人自办现代化机器生产的进程,为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2、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3、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带来新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也同时产生。无产阶级也从中诞生壮大,使社会阶级结构增加新成分,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社会基础。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1)培养人才,传播近代科学文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2)同时也是对封建教育、封建意识的挑战。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甲午战争后,面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无论是鼓吹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还是以“扶清灭洋”相号召的义和团运动,以王朝自救为目标的清末新政,均以失败而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始基。由此,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一、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1、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的刺激。2、标志: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1869年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1872年广东南海继昌隆机器丝厂陈启源3、分布特点:1)地区:东南沿海为主2)行业:纺织、航运、采矿等4、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革命性、妥协性。民族资本企业的两重性:反抗性、依赖性。5、影响: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出现新因素。二、西学传播1、西学的含义:西方近代以来的学术文化,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与其他有关西方社会的各种知识。2、西学传播的背景:鸦片战争洋务运动3、主要渠道: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海归介绍,传教士传播。4、影响:1)传播近代科技2)冲击传统文化3)改变思想观念三、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西学传播与洋务事业发展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3、主要观点:1)经济:发展资本主义(除去民间资本的限制,大力兴办民族工商业,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2)政治:建立君主立宪(开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政体)3)文化:废八股,办学校(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多办学校,广植人才)4、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历史地位:为后来的资本主义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起到了先导作用。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战争A战争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对外扩张野心膨胀,提出大陆政策,准备侵略朝鲜、中国。(根本原因)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战争爆发:1894.7.25丰岛海战战争过程: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之战、威海卫之战战争结果: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B时间、人物:1895.4李鸿章、伊藤博文内容:影响: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权;2、割三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与其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法德俄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还辽但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完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3、赔两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4、增开四口通商(开四口):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5、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双重影响:a.外资在华办厂,冲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b.清政府不得不放松对中国人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借机发展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帝国主义加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1、宣告洋务运动破产。甲午战争不仅是中日两国在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对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成果的检验。在威海威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2、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双重性。(a.外资在华办厂,冲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b.清政府不得不放松对中国人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借机发展)《马关条约》对日本的影响:1、经济上,获得巨额赔款、赎金。用于扩充军备、发展工业,增强综合国力。2、政治上,通过甲午战争和此后的日俄战争,跻身强国行列,在东亚初步建立起殖民势力范围。《马关条约》对朝鲜的影响:受日本控制,国力衰弱,不久被日本吞并,沦为殖民地。《马关条约》对东亚国际格局的影响:三国干涉还辽,为日俄战争埋下伏笔。第7课戊戌变法公车上书A: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条件1、时局形式:甲午战后,东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开明绅士,爱国知识分子等4、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先导作用)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时间:1895年春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内容: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二、领导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三、变法过程:1、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爱国情愿行动。2、宣传鼓动:组织学会——强学会、南学会。发行报刊——《时务报》(1896/上海)、《中外纪闻》(北京)、《国闻报》(天津)创办学堂——时务学堂思想武器——严复《天演论》《时务报》与《天演论》A:创刊于1896年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1897年严复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百日维新A:3、高潮:百日维新直接原因: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内容: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4、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仓皇逃亡国外。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瑞、杨深秀以与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失败原因:1、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2、社会基础面狭窄,缺少人民支持,顽固派强大;3、改革推行过急,并依托无实权的皇帝。影响: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评价:(1)从背景来看,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2)从变法内容来看,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符合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3)从维新思想的传播来看,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提倡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冲击旧文化旧传统,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是一场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封建顽固派的权力斗争,也有“帝党”和“后党”之间的宫廷争斗。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战争背景1、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1)经济侵略:通过提供贷款、投资工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等方式,加大对华资本输出、商品输出,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攫取更多侵华利益。(2)政治控制: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开始的标志: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3)列强竞争: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内容: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影响:(1)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2)19世纪末美国对外扩张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不动干戈便获利。(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2、民族矛盾激发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名:义和拳斗争目标:扶清灭洋起于山东,盛于直隶运动局限:盲目排外人员构成:以下层民众为主性质:一场农民发起的反帝爱国运动二、八国联军侵华A1、时间:1900年6月2、参战国家: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3、借口:中国内乱,危与其在华利益。4、结果:天津、北京相继陷落。1900年7月,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西逃,任命李鸿章、载劻为全权大臣,与各国和议。三、《辛丑条约》1901年9月,李鸿章和奕劻代表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德、日、意、奥、西、荷、比等11国公使签订了《辛丑条约》。1、内容:2、影响:(1)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2亿;(庚子赔款)人民更加贫困;清政府在经济上更受制于西方。(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形成“国中之国”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3)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降低了中国抵御侵略的能力。(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企图奴役中国人民。(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影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时间1842.81858.61860.101895.41901.9半殖民地化程度开始沦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背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中国成为他在远东主要的侵略目标。“修约”交涉遭拒。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增兵,扩大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对外扩张野心膨胀,提出大陆政策,准备侵略朝鲜、中国。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割地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辽东半岛、台湾全岛与其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影响中国领土完整被破坏;中国领土完整被破坏;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完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洋银2100万元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白银2亿两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2亿;影响加重人民经济负担;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人民更加贫困;清政府在经济上更受制于西方。开放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南京等10处天津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影响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口岸分布沿江深入内陆,侵略势力深入内陆;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特权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准许各国在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影响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方便外国人在中国的军事侵略、商业扩张、宗教传播、谍报刺探;破坏中国内河航运主权;有利于外国对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监视、控制,以施加影响;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双重影响:a.外资在华办厂,冲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b.清政府不得不放松对中国人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借机发展形成“国中之国”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降低了中国抵御侵略的能力。企图奴役中国人民。成为了“洋人的朝廷”。第9课清末新政

(1901-1911)新政举措A预备仿行宪政A皇族内阁A一、“新政”的原因:1、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照旧统治外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内忧:义和团运动的震荡2、主观目的: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二、“新政”的开始: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1901.1):拉开新政序幕“江楚会奏三疏”(张之洞、刘坤一1901年7月)成为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育才兴学(教育改革)(4条)《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致治、致富、致强(改革中国之成法)《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采用西法(11条)新政机关:督办政务处(1901年)三、“新政”的过程:1、“新政”的内容(1901-1905):政治:改革官制,改革法制。经济:发展实业(大清银行)军事:扩编新军(废武举)文化教育:废科举、新学制、派留学生社会风俗:禁缠足、禁鸦片、满汉通婚2、如何评价?未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实际作用有限(局限性)涉与面广,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1、改革官制增加商部、练兵处、巡警部、学部裁撤詹事府、通政司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裁汰冗官,停止捐纳实官法制改革:1902年5月,清政府派刑部侍郎沈家本、出使美国大臣伍廷芳兼取中西,修订律例。(1)删改《大清律例》,改革传统法律结构,制订新刑律。(2)“政刑”分离,司法独立。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设立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并制订商律,先后颁行《商部章程》、《商律》等一系列商法;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等。劝办商会(抵制美货运动)。教育改革(1)兴办新式学堂;(2)推行新学制(癸卯学制);(3)广派留学生;(4)废除科举制度。3、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1905-1911):背景:资产阶级立宪派奔走活动;“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过程(1)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2)清廷上谕“预备仿行宪政”(1906)原则:决定权掌握在清廷之手。目的: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步骤: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等。期限:等取得成效,再行宪政(未定)。结果:略作调整,无实质性变化。(3)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成立谘议机关。(1909年地方谘议局、1910年中央资政院)(4)“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实质:假立宪真集权,大失民心。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孙中山创立兴中会A同盟会的成立A武昌起义A南京临时政府成立B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经济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政治上,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旧式农民战争(两种自救的道路)都行不通,革命成为新的选择。3、思想上,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做的一系列努力:1、1894年秋,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它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2、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总理:孙中山机关刊物:《民报》同盟会成立的意义:(1)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2)“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政府统治)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解决土地问题)4、革命党人组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皖浙起义(1907年徐锡麟秋瑾)黄花岗起义(1911年黄兴)结果:失败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革命时机日趋成熟。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个资产阶级中央政权)成立,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3月,孙中山颁布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了。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912年3月,袁在北京就职,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引发的变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快发展;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习俗变化。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历史功绩: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③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历史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困、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启发: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世界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竞争激烈,冲突迭起,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彼此敌视。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残酷超乎人们的想像。它摧毁了欧洲的四大帝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战后出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体系,它建立在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之上,因而只能暂时稳定国际格局。人类社会依然面临下一场战争的威胁。第11课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一、列强支配下的世界:1、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形成: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欧美工业国是主要的工业品生产地与资本输出国,亚、非、拉农业国沦为他们的经济附庸、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19世纪末刮起的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狂潮让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被迫卷入国际政治漩涡。2、欧美列强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1)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欧洲事务牵一发而动全身。(2)美、日对欧洲优势地位的挑战: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量已居世界首位,日本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仅次于美国;1898年美西战争与1904年日俄战争后,美、日两国成为欧洲之外的两大强国。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局部冲突: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1882年形成。三国协约:法国、俄国、英国,1907年形成。局部冲突: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一、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的爆发: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了大公夫妇。2、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最终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二、战争过程:英法联军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对垒东线,奥军与俄、塞两军在南线厮杀。其中,西线是主战场。第一阶段:1914年9月,英法联军在马恩河出击,迫使德军后撤。德军的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在东线,德军大败俄军,取得坦能堡大捷。1915年,意大利在获得协约国的许诺后,对奥宣战。第二阶段:1916年初西线凡尔登战役,世有“凡尔登绞肉机”之称。6月,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打败德军。12月,凡尔登战役结束。同年,英、德海军展开日德兰海战。第三阶段:1917年4月,美国向德国宣战,协约国实力大增。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战争。三、战争结果与影响:1918年,11月3日,奥地利投降。11月9日,德皇退位。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字处——福煦元帅车厢影响: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B)1919年1月到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大会,史称“巴黎和会”。美国,英国与法国主导了和会进程。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初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他尤其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坚守传统的英国外交思想,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三人对于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新秩序的基本想法与争论,构成了和会最终达成的协议。1919年6月28日,与会国在凡尔赛宫签订对德合约,史称《凡尔赛和约》(全称为《协约国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和约全文氛围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把所有的战争罪责都推给德国与其盟国,并对德国实行严惩。此后,战胜国又同德国原来的盟国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巴黎和约》构成了此后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其主要机构是国联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国际联盟的主要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然而国联自身力量不足,尤其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30年代后期,国联名存实亡。二、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B)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九国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商讨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秩序。美、英、法、日首先签订《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与和平关系。提出美、英、日、法、意的海军主力舰总吨位之比为5:5:3:1.75:1.75。签订《五国海军协定》。该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收到限制。美国为削弱日本在中国的势力,以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为名,坚持要求各国签订《九国公约》(全称为《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与政策之条约》),保证门户开放政策。中国政府提出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以与关税自主等要求却未被采纳。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三、战后世界经过一战,英国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殖民体系渐趋瓦解。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决议,英联邦正式形成。随着德意志、奥匈、奥斯曼、俄罗斯四大帝国的崩溃,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动。波兰得以复国,中欧地区小国林立。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七国签订《洛迦诺公约》。该条约以集体安全、互做保证的方式暂时维持了欧洲的和平秩序,同时也恢复了德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它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它所奠定的国际新格局,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以战胜国与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并且缺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它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并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确立了一个新的国际格局,也催生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革命回应了俄国民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呼声,开启了俄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历程。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围攻,初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受住国内战争的考验。战争结束后,列宁与时采取新经济政策,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A)政治力量与人心向背的转化为革命的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布尔什维克党加紧了起义的准备。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立即启动革命计划。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停泊在彼得格勒涅瓦河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革命成果——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攻打冬宫的行动尚在进行之时,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11月8日(俄历10月26日),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①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②大会还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决定俄国立即退出战争,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与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大会选举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随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各地纷纷建立。十月革命的影响(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格局。(2)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一、新经济政策的推行1、背景:国内战争使苏俄的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政治稳定。2、时间:1921年3、内容: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开始。实行粮食税,税后余粮由农民自行支配。采用租让制和租赁制等方式,把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劳动报酬级差制。4、评价: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从俄国的实际出发,以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时间背景内容影响农业工业商贸其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极端困难;)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劳动方面: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其历史功绩在于,它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胜困难,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然而它脱离了俄国当时的发展阶段,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在实践中产生了负面影响。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固定粮食税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工资制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局势。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斯大林成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1924-1953)二、社会主义工业化:1、历史背景:苏联国民经济恢复,但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0世纪2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迅速恢复和发展。2、目的:改变苏联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赶超西方发达国家。3、经过:“一五计划”(1928-1932)(农业国工业国)“二五计划”(1933-1937)(工业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4、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5、得失:得——①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免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侵袭②计划经济体制为发展中国家仿效失——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排斥市场经济,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农业集体化:1、目的:保证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顺利进行。2、过程:1929年,“全盘集体化”运动。1937年,以集体农庄为组织形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最终完成。3、得失:从上而下的集体化运动迅速改变了农村的所有制形态,支持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然而它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采用强迫手段乃至暴力手段,违背了自愿原则和经济规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进而损害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能力。四、肃反运动:背景: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而来的是政治的高度集权,个人崇拜之风兴起,个人专制成为苏联政治体制的特征。导火线:1934年12月基洛夫被刺。过程:清洗党内反对派,肃反运动。影响:破坏民主和法制,给苏维埃社会严重创伤,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扫清了旧文化的地基,为人们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推进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联合“以俄为师”的国民党,进行了北伐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直接原因:袁世凯尊孔复古。1、背景: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是因为中国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2、新文化运动兴起①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于1917年出迁至北京。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③指导思想: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④宣传阵地:《新青年》⑤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口号:科学和民主3、内容1、前期内容:思想革命: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盲从迷信文学革命: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要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小说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是新文学创作的一个范例,充分表现了新文学的生命力。)2、后期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作品: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举行示威游行。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要求拒签合约、惩办亲日派官员。中心:北京(5.4)→上海(6.3)主力:学生→工人结果:北洋政府迫于压力罢免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历史地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组织基础:五四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为了躲避租界巡捕房的搜查,会议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中共“一大”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确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工作目标:开展工人运动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A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A北伐战争的开始与成果A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国共合作实现的历史条件:必要性:国民党——革命屡遭挫折,孙中山决心改造国民党。共产党——革命斗争实践中(第一次工运动遭受挫折)意识到必须结成统一战线。可能性: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革命新鲜的血液改造。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共产党——国民党对民主革命的贡献和社会地位。国民党代表进步力量,拥有武装力量活动基地。中共三大的决定。2、国共合作实现的过程:中共三大的召开:制定国共合作的方针。时间﹡地点:1923.6/广州内容: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政治、组织、思想上保持独立性。合作形式:党内合作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时间﹡地点:1924.1/广州内容: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确立了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州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与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与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天下低价)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二、黄埔军校建立1、时间*地点*负责人:1924.5/广州黄埔/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共产党人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2、历史意义:国共合作的产物,为国民革民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三、北伐战争:大革命高潮1、条件:政权基础: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1925.7)军事基础:国民革命军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2、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4、过程:三大战场:江西战场、福建战场(对付孙传芳)、两湖战场(对付吴佩孚)5、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国共合作力量空前、目的明确方针正确、官兵力战铁军模范(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工运农运支援前线: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3)四、大革命的失败:“四一二”政变(1927.4.12/上海)、“七一五”政变(1927.7.15/武汉)——标志着大革命失败。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导致大革命的夭折,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汇聚井冈山,在毛泽东领导下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会后,红军继续长征,并取得伟大胜利。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危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四一二”政变1927年国民革命军相继占领上海、南京。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镇压工农运动。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2、“七一五”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了“七一五”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3、东北易帜(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替换五色旗)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该北京为北平。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回关外时,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二、币制改革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措施先后有:“废两改元”(1933年4月)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三、改立新约运动1928年6月后,国民政府与美、英、法等国进行谈判,重订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拉开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新阶段。)

结果:占领南昌城起义胜利,部队撤离南昌在转战中失败。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1、创建: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率领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10月开始创建井刚山革命根据地。2、壮大: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会师井冈山,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3、意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树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榜样。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第一个红色政权)第25课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1931年,中国东北沈阳⑴背景:根本原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直接原因:日本急需通过对外扩张摆脱经济危机。客观原因:国民党剿共给日本侵华提供可乘之机。⑵发动:1931.9.18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突袭东北军驻地北大营。⑶后果:①1932.2东北全境沦陷。②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3月)1932年7月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对日不抵抗的政策。1932年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1933年2月日军占领热河,突破长城关隘,兵临北平城下。华北事变1935年6-7月⑴过程:日本在华北五省策动“防共自治运动”,成立“冀东防共委员会”。⑵目的:“分离”华北。⑶结果:日本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华北成为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半“自治”状态。

二、一二•九运动1、时间: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2、主张:反对“华北自治”,要求“收复东北失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3、意义: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第26课红军长征一、第五次反围剿: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0~1932四次围剿原因:【外因】1933年9月,蒋介石出动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内因】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和“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等口号,令红军打阵地战、消耗战,致使战局日益恶化。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二、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2、内容:(1)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2)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3)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3、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三大红军主力会师1935年胜利到达陕北。红一方面军长征后,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也先后进行长征。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第八单元“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相互依存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世界经济组织与国际贸易规则的缺失,威胁着脆弱的国际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是从世界经济大危机开始的。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求解困之道。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调整了19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经济政治,尝试发挥国家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意、日、德三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体制,走上了对内独裁与对外扩张之路。人类社会面临战争的威胁。第27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经济“柯立芝繁荣”

“柯立芝繁荣”的原因:A.一战使美国经济实力扩张,资金充足

B.技术革命

C.本国广阔的市场刺激了发展2.“柯立芝繁荣”的表现:A.美国成为汽车王国B.工业帝国的壮大C.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改变:超前消费,分期付款;追求奢侈

D.投资热潮与股市疯涨

3.繁荣背后的危机:投资过热二.经济危机的爆发:

时间:——1933地点:纽约表现:股价暴跌三.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A.时间长B.范围广(波与所有经济领域;波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C.破坏力强D.来势猛烈四、经济危机的蔓延:(1)一战后,世界市场对于美国的依赖性增强

(2)各国互相推卸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导致世界经济局势不断恶化:

两个表现:一是提高关税;二是各国放弃金本位制(这两个做法导致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分崩离析。)

(3)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五、经济危机的影响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回来一次经济危机。

1)经济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明显衰退:一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和悲观;二是苏维埃经济体系的建立、强大,逐渐与资本主义匹敌,对后来二战中苏联力量的强大和二战后美苏对峙产生影响。

(2)政治上,大规模社会混乱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影响,右翼极端主义势力突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大规模的反饥饿运动和工人运动,法西斯主义思潮在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泛滥。

(3)思想上,对于西方文明的悲观情绪蔓延。

(4)暴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运行的重大缺陷(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严重挑战,许多国家开始放弃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空。),

(5)动摇了一战后国际格局的经济基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出现裂痕)世界进入了一个剧烈动荡的危局中。

第28课罗斯福新政国家调控经济B社会保障措施B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改革调整被称为“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新政的实质)开始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一、国家调控经济1、规范金融秩序政府整顿金融业,支持大银行重新开业,淘汰小银行,强令州银行加入联邦储备银行;公布《存款保险法》,设立联邦储蓄公司,对小额存款提供信用保障,同时吸收存款,提高货币流通率,增强资金流通;放弃金本位制,增发新钞,宣布美元贬值。2、解决大规模失业的问题,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政府组建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吸收大量男青年从事造林、筑路、森林防火、防止水患、水土保持等市政工程。此外,政府还成立民间工程署,以完成工程计划与支付工资。(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3、调整工农业生产。在工业方面,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在农业方面,先后颁布两个《农业经济调整法》,设立农业经济调整署,适量缩减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并调整农业信贷机构。二、社会保障措施1、尝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为了限制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罗斯福政府首先积极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与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其次,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2、协调劳资关系:罗斯福政府为了推进劳资谈判,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政府还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三、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开始推行,直到1941年结束,主要内容可用“3R”来概括,即复兴()、救济()和改革()。它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罗斯福新政作用: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直接作用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深远影响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后来美国与西欧都产生深远的影响。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一、意大利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背景:巴黎和会拒绝意大利领土要求。一战后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建立者:墨索里尼建立政党:法西斯党建立标志:1922年10月,“进军罗马”,墨索里尼组建内阁。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统治措施:对内:组建工业复兴协会,以国家垄断形式,全面干预经济发展。

对外:扩军备战,发动侵略战争。二、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1、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

②日本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受到华盛顿体系的压制,有不满情绪。=3\*3③一战后,日本社会动荡民间和军方出现法西斯思潮

民间:犹存社,北一辉《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军方:冈村宁次、东条英机

=4\*3④经济危机(昭和恐慌)增加军费刺激经济,增强军国主义势力

=5\*3⑤1931年九一八事变增强了军方法西斯力量

2、建立标志:1936年二二六事变,军部确立统治地位,正式建立日本法西斯统治(广田弘毅内阁)

3、内外政策:

对内独裁: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加紧扩军备战

对外侵略:1937年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三、希特勒上台和德国在扩军备战

背景(原因):①一战后饱受割地赔款之苦,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性膨胀

②经济危机加重德国生存危机,社会严重分化

③历史原因:统一后的德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特点,缺乏民主政治传统,容易出现极权统治。

建立政党:纳粹党()全称是“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建立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自称“国家元首”

内外政策:对内:专制独裁——政治上:一党专制元首独裁

经济上:“松财政,紧货币”,实现全民就业和经济恢复思想领域:强化社会统制,用纳粹党的理论钳制人们的思想民族政策:民族共同体理论,推行排犹政策对外:扩军备战——1933年:退出国联

1935年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

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四.法西斯军事同盟形成形成时间:1936-1937年德意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名称: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后果:亚欧两大战争策源地形成,对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国别建立者政党建立标志建立时间内外政策影响德国希特勒纳粹党希特勒上台,任国家元首1933一党独裁扩军备战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轴心国集团形成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党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1922独裁统治扩张侵略日本军部为中心二二六事变(广田弘毅内阁)1936残酷镇压扩军备战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兴起与结盟改变了战略格局。突破与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成为这一时期外交舞台上的焦点。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开始,法西斯国家不断拨动战争的火焰。西方大国或坐视不理,或有意祸水东引,以致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人类的上空。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协同作战,扭转战局,取得了胜利。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一、德国毁约扩军: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3)撕毁《凡尔赛条约》,重建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5)进军莱茵非军事区(1936)德意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构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战争体系(1936-1937)法国构建欧洲集体安全政策:目的:压制德国扩张势头。二、英、法绥靖政策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西方国家为了确保自身安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满足法西斯侵略欲望的政策(对法西斯侵略采取全面的姑息和纵容)。1、背景:①和平主义思潮:一战的残酷性使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②英法政治经济军事势力削弱:一战与1929年经济危机使英法经济军事地位的削弱,存在畏战情绪③反苏反共: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的仇视,希特勒制造唯有共产国际和苏联才是法西斯敌人的假象。④英法是“凡——华体系”的既得利益者,不想破坏现状。(一战后对德国的过分惩罚,使英法产生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