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经济(原卷版)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经济(原卷版)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经济(原卷版)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经济(原卷版)_第4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经济(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经济(原卷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经济(原卷版)PAGEPAGE1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经济(原卷版)专题02中国古代经济目录01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02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回顾知识体系回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归纳03知识通关演练1.(2023·天津卷)以更宽广的视角解读图中信息,可以认识到(

)A.各地商帮长途贸易活跃 B.国际垄断资本日益扩张C.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2.(2023·天津卷)表格反映了(

)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租两授田数税授田数税402.0402.0302.0301.5202.0201.0102.0100.5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C.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D.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3.(2023·河北卷)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A.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C.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南北民间贸易活跃4.(2023·河北卷)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下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5.(2023·福建卷)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6.(2023·福建卷)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7.(2023·江苏卷)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8.(2023·江苏卷)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9.(2023·海南卷)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10.(2023·浙江卷6月)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11.(2023·北京卷)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2.(2023·北京卷)”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3.(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年份数据户别政区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东路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宝元元年4564313546260.4373505932387090.4059022611714990.160元丰元年4756773955370.4542800003775330.5749262252010860.178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14.(2023·全国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15.(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16.(2023·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17.(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18.(2023·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19.(2023·北京卷)柑橘与《橘录》材料一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材料二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20.(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一回顾知识体系二回顾核心考点核心考点1: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地位和影响(1)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典型特点: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2)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地位和影响:原因: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二生产力的进步(铁器、牛耕的出现)地位和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明清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核心考点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后消失)、农民土地私有制(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消亡).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至唐中期的均田制是在不触动现有土地所有权基础上、旨在增加政府赋役收入,它不能真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尤其注意汉朝田庄、宋的不抑兼并核心考点3:经济重心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2)东晋南朝: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3)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5)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考中进士的人数和状元的人数上,南方占据了绝对优势,以至明朝不得不采取南北方分开录取以协调矛盾.2)经济中心的南移使中国古代后期各王朝的财政经济重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分离,促进了沟通经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线——大运河的发展,提高了漕运在各王朝中的政治地位.3)经济中心的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元明清时期,从全国经济发展格局看,太湖流域的江浙和广东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其发达的工商业逐渐使广大的北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成为其原材料供应地;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改善,对外贸易兴盛.4)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消极影响:其一,人口对南方土地的压力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其二,江南的富庶带来了江南重赋时代;其三,造成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核心考点4:古代中国商业商品经济发展(1)从西周至唐——商品经济初步发展: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②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草市)和夜市开始出现.(2)宋元时期——”市”的变迁:①时间上:汉唐时期有严格的开市、闭市时间规定,宋朝出现早市、夜市,打破了时间限制.②空间上:汉唐时期坊市严格分开,宋朝”坊巷桥门以及隐辟处,俱是铺席买卖”,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在一些交通方便之地出现了数十座市镇,著名的是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③管理上:汉唐时期设有市长和市令对市进行严格管理,而宋朝时市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3)明清时期——城(市)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徽商和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工商业市镇兴起;常考点是唐宋、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表现及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秩序和传统观念的冲击,对市民文学的推动.总之将经济与文化、经济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考察.核心考点5: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它有利于农业发展、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在封建社会后期,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注意:古代工商业政策的务实性和灵活性,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程度的时代性.)(2)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三易混易错归纳1.均田制与宋代”不抑兼并”【易错】对两者实施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在认识偏差.【阐释】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这一土地制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激发小农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宋代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施,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但它也促进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荒地的开垦也起着积极的作用.2.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易错】把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阐释】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相对立;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社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而形成的,是自然经济的一种典型表现形态.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何时【易错】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阐释】受北方生态环境恶化、战争频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缩小了其与北方经济的差距,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不要误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了南移.4.工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易错】不能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性关系——雇佣关系.【阐释】工商业的发展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因为只有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才可将其定位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最早出现的部门是纺织业,其标志性词语为”机房”“机户”“机工”“雇佣”等.1.(2024·山东菏泽·一模)元代,舶商、海商成为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专称,经营海外贸易的显赫家族有沙不丁、橄浦杨氏、泉州浦氏等.至元二十三年制定的”市舶则法二十三条”,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占绝大多数.这体现了(

)A.统治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 B.私人海外贸易有了较快发展C.外贸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财源 D.朝贡贸易是海外贸易的主流2.(2024·安徽·模拟预测)16世纪,丝织品的著名产地苏州和福州的原料”独仰湖丝”,山东、河南地区多半种植棉花以供应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两湖地区的水稻业成了江南市镇粮食的主要供应来源.这些现象(

)A.引起了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出现 B.导致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C.促进了徽商豫商等商帮的崛起 D.推动了全国商业网络的形成3.(2024·安徽·模拟预测)历史学家陈寅恪倡导”以诗证史”的史学研究方法.宋代诗词中保留了众多”宋代记忆”,为后人认识宋朝提供了丰富材料.下列诗词中蕴含的”宋代记忆”与史实相印证的是(

)诗(词)句史实A圩田岁岁镇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杨万里)稻麦复种的推广B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薛田)商品经济的发展C蜀茶互市入西番,番马来嘶渭水寒(黄彦平)海外贸易的繁荣D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胡则)门第观念的淡薄A.A B.B C.C D.D4.(2024·广东·二模)宋代似前长距离贩运的商品中多以珍奇宝物、奢侈品与土特产为主,而明清时期则呈现出以民生用品为主的趋势.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的强化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市民阶层的壮大5.(2024·山东淄博·一模)以下是中国古代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能准确反映唐宋时期的是(

)A. B.C. D.6.(2024·辽宁·模拟预测)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构成只剩下三种类型的人:”以耕战为务”的农民、食君禄的各级官吏以及国君.像当时活跃于中原各国的那些游侠、说客、武士、儒生、商贾、刺客等,在秦国也基本绝迹了.这说明商鞅变法(

)A.增强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 B.瓦解了秦国的分封制C.利于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 D.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7.(2024·四川南充·二模)宋朝政府对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奉行”不抑兼并”的政策,但对于”兼并之家”新兴地主、商人,不仅采取抑制政策,而且在抑制的广度和深度上均超过汉唐时期.据此可知,宋朝(

)A.租佃制成为农村的主要形式 B.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C.注重稳定地主制经济的基础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8.(2024·江西·模拟预测)宋朝”两蕃南海贸易,(钱币)有去无还”“北界(契丹)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本朝每岁铸钱以百万计,而所在常患钱少,盖散入四夷,势当尔矣”.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宋朝()A.主导亚洲贸易 B.”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C.通用货币信用较高 D.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9.(2024·江西·模拟预测)下图反映了清朝某时期土地与人口变化概况.据此分析可知,当时()A.国内社会经济繁荣 B.清朝由盛转衰C.人地矛盾日益凸显 D.土地兼并严重10.(2024·湖南衡阳·二模)明末文人儒士乐于与商人交往,有些还直接投入到经商活动中,常有”逐末者多衣冠之族”“士人或窜身市籍”的记载.士人与商人往来交友,为富商巨贾撰写传记等.这反映出(

)A.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B.社会价值观念转变C.等级秩序遭到颠覆 D.个性自由思想萌发11.(2024·江西·一模)明清之际,烟草传入后,广泛种植,在引种较早的赣南地区,烟草很快就成为当地”无人不食”的”必需之物”.由此可见,特产作物的种植(

)A.引发了传统风俗的变动 B.促进了经济结构变革C.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 D.颠覆了传统的义利观12.(2024·湖北·二模)汉早期服饰样式与楚、秦习俗密切,而汉武帝之后的日常服饰深受齐、鲁地区服饰影响,士兵的甲胄样式带有燕国、代国地区的特色.这表明西汉()A.尊崇儒术浸润到社会生活 B.服饰文化带有浓厚时代性C.抗击匈奴的斗争比较突出 D.大一统局面促成华夏认同13.(2024·湖南岳阳·二模)”哥伦布大交换”对”旧大陆”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如图可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

)A.利于缓解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C.削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 D.促使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14.(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汉昭帝时期,朝廷官员曾展开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双方的观点如表,据此可知,当时(

)御史大夫桑弘羊贤良、文学之士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都之化.愿罢盐、铁、均输.A.社会多元需求影响国家治理 B.朝廷的朋党之争日益严重C.国家财政出现入不敷出局面 D.工商业者政治影响力提高15.(2024·吉林·三模)明人王圻曾言:”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这反映了明朝(

)A.奉行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C.注重发展与周边民族的边疆贸易 D.政府重视并主持对外贸易16.(2024·福建漳州·三模)明朝时期,贡使资格不符或不遵程序,则可能会受到取消朝贡资格的惩罚(下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明朝(

)时间却(禁)贡国原因洪武五年(1372)安南安南陈叔明弑其主日熞自立,谴使入贡,却之洪武七年(1374)日本其国王良怀遣僧朝贡.以无表文却之.其臣亦遣僧贡马及茶布刀扇等物.以其私贡却之洪武十四年(1381)安南以安南寇思明,不纳洪武二十四年(1391)占城以占城有篡逆事,却之洪武二十六年(1393)安南以安南擅废立,绝其朝贡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南同上注:根据《明实录》《东西洋考》《海澄县志》相关资料整理而成.A.西方殖民威胁初现端倪 B.固守三纲五常伦理观念C.海上贸易管理日趋严格 D.强化闭关锁国基本国策17.(2024·辽宁·一模)《诗经》中《卷耳》、《采薇》等篇描述了西周时期妇女们采集荇菜、卷耳、野麦、野桃、野李等的情景与心情;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