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二版)课件:左翼作家小说_第1页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二版)课件:左翼作家小说_第2页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二版)课件:左翼作家小说_第3页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二版)课件:左翼作家小说_第4页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二版)课件:左翼作家小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左翼作家小说

第一节左翼作家小说概貌

“左联”成立后,左翼文坛上一度出现“革命的浪漫谛克”等幼稚的创作倾向,后来受到鲁迅、茅盾等左翼人士的批评。一批“新人”作家涌现后,“左联”以此分为前、后期。一、前期“左联”的“革命的浪漫谛克”“革命的浪漫谛克”,是指30年代初期左翼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幼稚倾向,作品中表现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革命的任意主观想象,人物形象塑造上有“脸谱化”倾向,内容上以大量的标语口号,代替了革命现实生活的描写,形式上有公式化、概念化等弊病。代表作家与作品,主要有蒋光慈、阳翰笙、洪灵菲、戴平万等创作的“革命加恋爱”小说。回目录

二、前期“左联”作家小说(一)蒋光慈与“革命加恋爱”小说蒋光慈是“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始作俑者。代表作品有《少年飘泊者》(1926)、《野祭》(1927)、《丽莎的哀怨》(1929)、《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咆哮了的土地》(1930)。作品多描写1930年代青年人物的革命与恋爱生活,富含革命时代的情绪,但内容狭窄。其创作影响了前期左翼文坛,后来引起“革命的浪漫谛克”的文学批判。(二)华汉、洪灵菲、胡也频等人的小说华汉,即阳翰笙(1902—1993),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四川高县人。曾为后期创造社成员,1929年参与发起成立“左联”,任党团书记等职。著有长篇小说《女囚》(1928)、短篇小说集《十姑的悲愁》(1930)、长篇小说《地泉》(1931)等。1932年,

《地泉》再版时作为“革命的浪漫谛克”的典型,受到批评。“太阳社”成员作家钱杏邨(1900—1977)、孟超(1902—1976)、楼适夷(1905—1945),“我们社”成员作家洪灵菲(1901—1933)、戴平万(1903—1945)等,也写有大量的“革命加恋爱”小说。胡也频(1903—1931),“左联五烈士”成员之一,作有中篇《到莫斯科去》(1929)、长篇《光明在我们面前》(1930)等“革命加恋爱”作品。(三)柔石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台州人,“左联五烈士”之一。著有短篇集《疯人》(1925)、中篇《三姊妹》(1929)、长篇《旧时代之死》(1929)。作品突破流行的“革命加恋爱”模式,多描绘革命青年的人生困苦,流露出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中篇小说《二月》通过主人公萧涧秋的人生遭遇,表达了对知识青年的现实关怀。革命失败后,萧涧秋厌倦了污浊的都市生活,来到江南小镇芙蓉镇,寻求其生活理想。不料,他出于纯粹的人道关怀,去帮助一对孤苦的寡妇母女生活时,镇上的人们却对他进行恶意地嘲讽和误解,致使可怜的寡妇自尽。爱情方面,他无意接受女同事陶岚的示爱,却同样遭到周围人的嫉妒和排挤。

作品深刻表现了萧涧秋一类善良、有正义感的知识青年,面对周围污浊的社会现实所产生的苦闷心理。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1930),以沉痛的笔调,描写一“典妻”的悲剧,主人公春宝娘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被贫穷的丈夫当东西一样,典卖给有钱的秀才家作为生育的工具,母爱备受折磨,其奴隶一般的生存悲剧令人同情。作品被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编入《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介绍到域外。三、“革命的浪漫谛克”之清算左翼文学创作中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早在“革命文学”论争之初,就引起鲁迅、茅盾等人的警惕与批评。“左联”成立后,得到理论上的清算。1932年,华汉(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再版,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和作者,分别作序,批判作品中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针对前期左翼文学进行了一次集中清算。同时,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得到倡导。左翼人士大量翻译、研究苏俄、日本等国左翼文艺界的现实主义理论著述。1933年,周扬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一文,介绍了苏联清算“拉普”理论的经验,及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四、后期“左联”新人倡导现实主义的同时,“左联”还积极发现和培植了一批“新人”作家。在鲁迅周围,吸引了一批青年作家,如张天翼、沙汀、艾芜以及萧军、萧红等人。1932年,沙汀、艾芜向鲁迅求教写作题材问题,鲁迅公开回信,提倡“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此信事实上批评了前期左翼文学中的不良倾向,鼓舞了左翼“新人”作家的创作信心。1931年前后,左翼文坛先后涌现一批新人新作,如丁玲的中篇《水》、张天翼的短篇《二十一个》、沙汀的短篇《法律外的航线》,引起冯雪峰、胡风等“左联”批评家的交口称赞。“左联”新人作家的出现,扭转了前期左翼文学的“革命的浪漫谛克”之风,开启了后期左翼文学的时代。第二节张天翼的小说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湖南湘乡人。文学起步较早,中学时即向《礼拜六》等鸳鸯蝴蝶派刊物投稿、发表作品,后受鲁迅等人影响,从事新文学创作。1929年,在鲁迅主编的左翼刊物《奔流》上,发表小说《三天半的梦》,受到瞩目,并成为左翼文坛的“新人”。1931年,加入“左联”。作家是三十年代重要的喜剧讽刺作家,擅长以喜剧的手法,讽刺城镇阶层的人生丑相,著有短篇小说集《从空虚到充实》

(1931)、《小彼得》(1931)、《移行》(1934),长篇小说

《鬼土日记》(1931)、《齿轮》(1932)、《一年》(1933)、

《洋泾浜奇侠》(1936)等。此外,作家还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著有童话《秃秃大王》(1936)、《大林和小林》(1937)、《罗文应的故事》(1952)、《宝葫芦的秘密》(1958)等。一、《包氏父子》时期:市民喜剧讽刺张天翼的小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集中讽刺了城镇阶层伪善、庸俗或愚昧的人生丑态,大致有三类讽刺对象:一是伪善、狡诈的乡绅形象,如《笑》里的“九爷”、《脊背与奶子》中的“长太爷”、《蛇太爷的失败》里的“蛇太爷”;二是灰色的小知识者、小市民、小公务员形象,如《从空虚到充实》中只有三分钟热情的知识分子、《移行》中当了资本家太太的女共产党员、《陆宝田》里的“小录事”;三是愚昧的下层市民,如《包氏父子》。代表作《包氏父子》,嘲笑了父与子两代人的愚昧。父亲老包的愚昧在于不切实际,送儿子进洋学堂读书的唯一理由,是将来做老爷发大财;不料儿子根本不是读书的料,还染上了富家公子们的不良习气,眼里追求的只是西装、皮鞋、女人,终因惹事生非被学校开除。小说以喜剧的形式,讽刺了市民阶层庸俗可笑的人生观。二、《华威先生》时期:官僚时态讽刺四十年代,张天翼的创作题材有所拓展,着力讽刺抗战时期的官僚形象。代表作《华威先生》,讽刺了一个“包而不办”的文化官僚。华威先生,成天忙着参加各种会议和宴会,却从来没有认真参加完一次会议,总是迟到早退,说几句无关紧要的大话,敷衍了事。作品摄取人物的典型动作、语言与场景片断,形神兼备地刻画出一个借开会为由,维护自己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的官僚居心。作品因为塑造华威先生这个典型,在战时的国统区,引发了一场关于抗战文学要不要暴露黑暗的讨论。张天翼本期还作有《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等讽刺小说,与《华威先生》并称《速写三篇》。三、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创作,是张天翼讽刺文学的一翼。从三十年代起,作家陆续作有《大林和小林》(1932)、《蜜蜂》(1932)、《秃秃大王》(1933)、《奇遇》(1934)、《金鸭帝国》(1942)等童话作品,借儿童的纯净视角,讽刺各种丑陋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现象。建国后,张天翼的童话作品,在讽刺锋芒减弱,代之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代表作品有《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等,主要展现新社会里“好孩子”应有的种种道德品格。四、张天翼的文学史意义张天翼的创作,突破了初期左翼文学“革命的浪漫谛克”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喜剧讽刺的文体与风格,成为即鲁迅、老舍之后,现代汉语文学史上重要的讽刺小说作家。此外,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不仅填补了三、四十年代儿童文学的空白,在建国后的儿童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节沙汀的小说沙汀(1904-1992),原名杨朝熙,四川安县人。三十年代开始创作,1932年加入“左联”。沙汀的小说,以含蓄深沉的讽刺见长,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集中体现在三、四十年代的创作中,如《在其香居茶馆里》、《困兽记》等。作家的创作,以建国前的讽刺文学成就为高。作家建国前的创作,大致可分前后两期。

一、前期:印象写作与乡村叙事沙汀初期的创作,受左翼文学的影响,较为注重题材的时代与社会意义,但还是表现出“精细地描写出社会现象”(茅盾评语)的创作经验与才能。成名作《法律外的航线》,描写长江航线一艘外国商船上搭客们的穷苦境遇,以及两岸农村的暴乱动态,精心选择了几个场景片断,缺乏中心人物和完整事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沙汀终于锁定自己熟悉的四川农村生活题材,作有一系列讽刺短篇,标志着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本期作品多收入《土饼》、

《苦难》、《兽道》等短篇小说集。本期沙汀的创作,主要描写1930年代四川农村生活的凋敝情形,讽刺了各类社会现象和人物,内容主要有二:一是讽刺地方基层政权的腐败情形,如《土饼》讽刺民国的税收“预征”(从民国二十几年预征到民国五十几年)、军阀造假币、劣币坑害百姓,民不聊生,母亲只好用“土饼”来欺骗饥饿的孩子。《丁跛公》描写一个可怜的乡村杂役,被税收政策所愚弄的悲剧命运。《代理县长》则讽刺一赈灾区的父母官,巧立名目盘剥民脂民膏的“吃人”本质,其名言“瘦狗也要炼他三斤油”,手段令人咂舌。二是讽刺军阀等人物的丑恶与残酷本性,如《凶手》揭露地方军阀的内幕,“断腿天兵”被挟持着,枪毙当逃兵的弟弟。《兽道》写坐月子的妇女遭大兵强奸,邻居泼妇幸灾乐祸百般侮辱,终至婆母发疯、家破人亡的惨剧。二、后期:《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抗战爆发后,沙汀回到四川故乡,集中笔力刻画内地社会生活的滞塞与黑暗,进入创作的高峰期。讽刺名篇《在其香居茶馆里》,写于1940年,小说围绕兵役问题,喜剧性地讽刺了川北回龙镇当权派和地方实力派之间的矛盾斗争,深刻地揭露了地方权力阶层的黑暗腐败及其兵役制度的虚伪骗局。联保主任方治国,为迎合县衙整顿兵役的新政,举报数次逃避兵役的地方粮绅邢幺吵吵的儿子,惹来邢幺吵吵的大打大骂。作品的结尾富含喜剧性,让两人在茶馆当众吵得不可开交、丑相出尽之际,忽闻邢幺吵吵的儿子,早已暗中买通县衙,借机被释放归来。作品以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描写,揭示了两位地方头面人物的“丑”相,比如联保主任的“软硬人”的贪婪、阴诈;邢幺吵吵“不忌生冷”的粗野、跋扈,都刻画得入木三分。1941年到1949年间,沙汀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合称“三记”。其中《淘金记》影响最大,被卞之琳誉为“抗战以来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

《淘金记》故事发生于抗战时期的四川安县北斗镇,小说以淘金为线索,展现了地方三股恶势力之间“狗咬狗”的斗争,即以白酱丹等组成的在朝当权势力,林幺长子为首的在野的流氓赌棍,与何寡母所代表的有钱又颓势的女地主三者之间,围绕筲箕背金矿的开采权而展开的尔虞我诈的争金夺矿的斗争。作品以此描写了地主劣绅阶层为发国难财而掀起的内讧,并以喜剧的形式嘲讽了他们的失败,刻划和展示了各有性格特色的群丑形象。比如白酱丹的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林幺长子的狡猾欺诈、油滑无赖;龙哥的横行无忌、粗野鄙俗:何寡母的刻薄悭吝、矜持自负;彭胖的面带猪相却满腔狼心狗肺。《困兽记》写于1943年至1944年,表现的是四川某小城镇中,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战时局逆转后陷于无法自拔的苦闷生活。作品以吴媚和李守谦、田畴和孟瑜两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爱情婚姻变故为线索,描写了知识分子的苦闷,整个作品笼罩着抗战后期国统区知识界沉重苦闷的气氛。《还乡记》写于1946年,作品以青年农民冯大生被迫卖壮丁后还乡的一段遭遇为线索,着重写农民群众同国民党农村基层政权代表人物保甲长之间的斗争。当冯大生逃回家乡时,痛心地发现妻子金大姐已被保队副徐烂狗霸占,燃起了复仇的怒火。此仇尚未得报,“太上保长”罗敦五又勾结乡长阴谋掠夺农民经营竹笋的经济利益,同时危及冯大生的生活出路。冯大生不得不奋起反抗,并将个人的复仇纳入集体斗争。由于冯大生的反抗和农民斗争的局限性,最后以冯大生离乡出走而告终。作品细致深刻地揭示了冯大生由个人反抗战投入集体斗争的思想发展历程。《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三部长篇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它们透视了川西北城镇乡村社会生活的三个重要层面:基层政权的丑恶与黑暗,知识阶层的挣扎与幻灭,农民群众的苦难与抗争。它们真实、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内地社会丰富的政治经济、世态人心、乡土习俗等人文景观,为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增添了富有特色的地方生活画卷。沙汀小说的艺术特色,在于讽刺人物时,不像张天翼讽刺小说中的漫画式笔法,而是用客观白描的手法,描写人物典型的心理、动作、语言,从中表现讽刺对象的恶习与丑态。同时,将讽刺对象置于周围的社会环境、世态人情中,加以冷静的审视,赋以不动声色的讽刺。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沙汀继续创作了一组以四川城乡生活为题的小说,内容上以歌颂新的社会风气,塑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形象为主,缺少了三四十年代的讽刺锋芒。代表作品有《卢家秀》、《老邬》等,作品结集有《过渡》、《过渡集》两个短篇小说集。《卢家秀》、《老邬》里的主人公,分别作为社会主义时代里的农村劳动青年模范和基层干部形象,有着农民固有的性格和生活基础,同时表现出一种崭新的集体主义思想品质。沙汀此期的创作,一扫以前的苦涩基调,转向质朴、明快的风格。有时也会因为时代主题的影响,而导致浮泛、空疏的倾向,如《你追我赶》(1960),即因表现人物形象的“共产主义风格”,而失去生活的真实感。“文革”后,沙汀作有《红石滩》、《青棡坡》等小说,风格与建国初相仿。随后搁笔。四、沙汀小说的文学史意义沙汀的讽刺小说,以冷峻含蓄的风格为主,其“不动声色的笑”的艺术,与张天翼漫画式夸张的讽刺小说,并称为20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汉语讽刺文学的两翼。沙汀的创作,集中反映了四川内地的黑暗社会,可谓“四川社会的叙事诗”,是现代汉语文学版的四川地方志。为讽刺各色地方人物的性格、恶习,沙汀的作品,语言上还融入了活生生的四川方言与习语,形象生动,富含地方色彩。第四节艾芜的小说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青年时,流浪谋生。1932年,加入“左联”,从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南国之夜》(1935)、《南行记》(1935)等小说,另有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一、前期小说:异域与流浪艾芜早期的小说,多以漂泊者的眼光,描写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国的异域风情,以及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尤其是那些被社会挤出正常生活轨道的流浪汉、偷马贼、滑竿夫、烟贩子、山盗等人物的传奇故事,其特异的性格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短篇代表作《山峡中》,记叙了以魏老头为首的一帮山贼,在穷山恶水中打劫为生的惊心动魄经历,残酷的生存环境养成了其“懦弱的人是不配

活着的”人生哲学。其中,有被悲惨的社会夺去生命的小黑牛,性格强硬而粗暴的小黑牛、机灵而活泼的野猫子、爱打趣的鬼冬哥、小骡子等,他们都有着积极的“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冲动”。(《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描写类似流浪汉形象的作品,还有《人生哲学的一课》、《偷马贼》等小说。艾芜此期的作品,着力塑造了一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流浪汉形象,不仅写出了生活的不幸与苦难所带给他们的精神创伤和恶习,还发掘出人物“性情中的纯金”(艾芜语),比如顽强的生命力、处处透出的生存机智,心灵内在的善良、纯朴、正义感、同情心、自发的生活抗争等品德。艾芜在表现人物传奇的故事时,善于结合边疆绮丽的地方风情,或以色彩明丽的景物和环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活动,使形象逼真感人。他笔下的边疆生活和人物,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作品的笔调清新明快,朴实自然,富有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和浪漫情调。二、后期小说:乡村与悲剧抗战以后,艾芜回到故乡,创作上明显的变化是,题材转向描写战时后方城乡的普通农民、城市苦力、小知识分子的生活,表现被时代冲击着的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生活的反抗和追求,以及由此迸发出来的朴素的爱国热情等等。此期的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前期为广,整体风格却不及前期明朗。作于抗战前期的短篇小说《秋收》和《纺车复活的时候》,反映国统区的军民关系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在当时颇有影响。另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1946)、《故乡》(1947)、《山野》(1948),均真切地记叙了民族解放战争中,动荡的乡村生活和人物的思想面貌。尤其是长篇小说《山野》,围绕着一个小山村的生活和人物关系,展现了抗战中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农村的阶级关系有比较深刻的描绘。值得注意的是,艾芜此期还作有一批表现后方农村妇女形象的作品,似延续了前期作品的抒情品质,将同情的目光,投向那些同样被时代挤出生活圈子、挣扎在贫苦线上的村妇,代表作品有中篇《乡愁》(1948)、《一个女人的悲剧》(1949),以及短篇小说《石青嫂子》等作品。

《石青嫂子》描写抗争胜利后,国统区乡村一个劳动妇女倔强的生活意志和艰辛的生活道路,社会的变故、生活的逼仄,驱逐着勤劳本分的石青嫂子,离开生活了七八年的家乡恋土,只好带着五个儿女外出另谋生路。作品着力表现主人公身上那股倔强、不甘向命运低头的韧性生命力,同时同情其悲剧命运。总之,石青嫂子这样的妇女形象,与艾芜前期作品中的“流浪汉”形象,一起构成了艾芜的抒情对象,不过抒情风格不及前期乐观和浪漫,反而转向沉郁的悲剧。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新中国成立后,艾芜的创作,转向歌颂新时代里的主人翁,表现人物的社会主义生活风貌,小说结集有《夜归》、《南行记续篇》。本期的作品,多从人物的各种生活侧面,来歌颂新旧时代的社会变化,艺术上虽然不失匠心,但整体上失去了作家的创作特色。长篇小说《百炼成钢》是建国后最早描写工业战线和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塑造了新一代工人阶级的崇高形象,标志着作家创作道路上的新发展。文革期间,作家遭受迫害,一度中断创作生活。1976年后,重新执笔完成长篇小说《春天的雾》。随后,作家基本停止了小说创作,不时写有一批反映新生活的散文杂记。四、艾芜小说的文学史意义艾芜的小说,最早把西南边疆、异域的下层社会人物和生活风貌,带进现代汉语文学的创作中来,尤其是那些“时代潮流冲击圈外”的“流浪汉”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不尽合理与不公正,有力地开拓了新文学的创作领域。艾芜创作的艺术特色,在于将人物传奇性的故事,置于绮丽的边疆生活环境描绘中,作品在现实的苦色上,又涂有鲜明的抒情风格和浪漫情调,丰富了现代汉语文学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第五节丁玲的小说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写作,蜚声文坛。1930年,加入“左联”,成为左翼文学的女性开拓者。一、复仇女神:苦闷与女权丁玲最初的创作,以书写时代女性的苦闷与生存悲剧成名,表现出对于女性的生活关怀。处女作《梦珂》(1927)写一知识女性,不堪周围人们与环境的庸俗,最终却为了生存,不得不牺牲色相与灵魂的生活现实。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文体,记叙了女主人公莎菲的感情苦闷,尤其是爱情方面灵与肉的矛盾心理。莎菲是一个个性倔强的时代女性,其苦闷在于追求理想的友谊与爱情而不得,除了死去的蕴姊之外,周围关心她的朋友们,没有一个真正理解莎菲的内心。所遇到的男性,要么是单纯得不懂女性的苇弟,要么是徒有一副漂亮仪表、实际上庸俗不堪的凌吉士。对于苇弟,莎菲只有同情和怜悯;对于凌吉士,莎菲却陷入肉欲的冲动与心理的鄙视的矛盾。经过一番内心挣扎,莎菲最终走出对于凌吉士的迷恋,离众而去。作品以此写出了主人公对于感情和性爱问题的理想追求。茅盾称赞莎菲等形象“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丁玲此期还作有《在黑暗中》、《自杀日记》、《阿毛姑娘》等中短篇,均书写都市或乡村女性的生活悲剧。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既不同于冰心笔下的圣母和冯沅君作品里的闺秀,也有别于庐隐小说中的痴情弱女子和凌叔华小说中走不出旧式生活阴影的小太太,而是敢想敢做的激情女性,勇于追求新的生活,不过由于社会环境的黑暗,她们在社会上往往碰壁,因此又感受着寂寞与苦闷,是为丁玲早期作品中对于时代女性的生活关怀。“左联”时期:革命加恋爱加入“左联”前后,丁玲的创作开始有所变化,作品在人物的性别关怀之外,又添加了革命者的生活内容,多表现男、女主人公在革命或恋爱问题上的性别差异与冲突,有“革命加恋爱”倾向。中篇《韦护》,即写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陶醉,愿意永远与男人一起“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栖在小房子里”;男主人公虽然迷恋爱情与女人的美丽,但当革命工作受到影响时,最终会埋怨女人消磨了自己投身革命的意志。

《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则反其道而行之,写女主人公美琳不甘在丈夫的呵护下做安闲的太太,最后背弃“为文艺而文艺”的丈夫,跑到外面投身火热的文化运动中。

《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二》,站在女性的立场对男主人公的“革命”提出了抗议。小说第八章,当革命者望微向情人玛丽抱怨她使他痛苦时,玛丽被激怒了,大声吼道:“我使你痛苦吗?笑话!是你在使我痛苦呢!你有什么痛苦?白天,你去‘工作’,你有许多同志!你有希望!

你有目的!夜晚,你回家来,你休息了,而且你有女人,你可以不得我的准许便同我接吻!而我呢,我什么都没有,成天游混,我有的是无聊!是寂寞!是失去了爱情后的后悔!然而我忍受着,陪着你,为你的疲倦后的消遣。我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玛丽这番话自然是反“革命”的,却来自一个拥有激情的女人的生命深处。作品细腻地揭示出,男人们看似十分堂皇的政治抱负与事业奋斗中,其实隐蔽着严重的男权中心主义的自恋与自私。1931年,中篇《水》的发表,标志着丁玲创作的“左翼”转向。作品以当时震动全国的南方十六省大水灾为题,用作家前所未有的粗大笔触,描写灾情逼迫下农民由觉醒到抗议的过程。作品全篇以场面描写为主,缺乏个性化的人物形象,然而取材的新鲜、写实的技巧,均突破了“革命加恋爱”的狭小天地,而被视为“新的小说的诞生”。(冯雪峰语)

之后,丁玲陆续写有《消息》、《法网》、《奔》、《夜会》等短篇,反映革命者的现实生活。丁玲还计划作长篇《母亲》三部曲,1933年因入狱而中断写作,大体完成的第一部。作品试图从新知识女性的角度,书写旧式大家庭的衰落,和社会的时代变迁。丁玲本期的创作题材,较早期为广,逐渐告别莎菲女士的时代,书写广阔的社会人物与生活,由此完成了作家的左翼转向。三、延安时期:洁癖与转变1936年,丁玲来到延安,作有一批描写解放区人物和生活的作品,其中不少本着女性的细腻视角,对于周围的社会环境有所指摘,为此作家先后受到不少批评。短篇《我在霞村的时候》,借一位曾因革命工作需要而从事日方军妓的村女贞贞,回村备受村人歧视的故事,揭露解放区群众的冷漠、狭隘的心理生活。

短篇《在医院中》,写新来的女实习医生针对边区医院的不合理制度而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却反而遭受批评,再次表达出个体的生活困惑。这类作品,因为触及解放区制度中小生产者的落后观念与意识,在后来的整风运动中,屡屡受到批判。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后,丁玲创作中的性别意识,逐渐为新的时代生活所代替,根据解放区的土改运动,作有长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以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为主线,生动反映了土改运动中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作品的艺术特色在于,细腻地刻画出各阶层人物的心理差异,描绘出暴风雨到来前暖水屯人们的生活与心理变化。作品充分描写了农村人物的阶级差异和土改工作的复杂性,主要刻画了土改干部、地主等人物形象。其中,地主人物形象较为典型。头号恶霸地主钱文贵,靠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与谋略,表现出奸诈狡猾的心机:土改之前,分化自己名下的土地,骗取中农成分;还让儿子钱义去参军,赢得军属身份;土改时又搞美人计逼迫侄女黑妮拉拢农会主任程仁,妄图收买村干部;继而伙同白娘娘、任国忠制造不利于土改工作的种种谣言,试图转移斗争目标;被押上批判台时,故作镇静,用“威严”的目光压制农民的控诉。除钱文贵外,作品还写了其他地主形象的不同特点,比如胆小绝望的李子俊,凶险厉害的江世荣,对农民恨得咬牙切齿的侯殿魁等。还有地主婆李子俊的老婆,开始装得百依百顺,想以此软化欺骗前来清算她家的贫雇农们;当这一招失灵时,虽然表面上还要强装笑脸,内心却恶毒咒骂斗争她的农民们。

同样的阶级复杂性,还表现在农民和土改干部形象中。首先,领导土改的区干部和村干部们,开始的工作中暴露出种种弱点,并未注意到暖水屯土改工作的复杂性。比如土改小组组长文采,开始只注重口头理论上的漂亮唬人,却忽视土改工作的现实复杂性。村干部张裕民是暖水屯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工作沉着、老练,最初被钱文贵的伪装所迷惑,发动群众斗争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顾虑;农会主人程仁,因与黑妮的恋爱关系,在斗争中也有思想矛盾,总感到有什么东西“拉着他下垂”。治安队长张正典,则被钱文贵的权势和金钱所收买软化。暖水屯的土改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作品开篇即写替亲戚家转移胶皮轮车的富裕中农顾涌,对于自己勤俭一生换来的土地恋恋不舍,暴露出土改工作忽略了农村社会中的中农利益。一般农民,则害怕地主的余威,对于土改工作并不积极。穷老头侯忠全,甚至将分到的土地,偷偷还给地主侯殿魁。这说明土改工作的性质和意义,一开始并未深入民心。然而,在党的领导下,村干部终于克服了自己的工作弊端,调动起暖水屯村民的积极性,将土改工作顺利开展起来。作品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在表现人物的阶级复杂性和生活的深广度上,都超越了同期的土改小说。由于作品题材的重要意义,以及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小说于一九四八年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并荣获一九五一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作品以此视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土改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由于描写了解放区土改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建国前后的一段时期内,曾引起左翼文艺界的不少争议。到1980年代,作品则被视为土改主题的政治图解,失去了作家前期的创作个性,再度受到质疑。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兼任文联、作协等职位,加以历史的原因,于1955年被划入“丁、陈反党集团”,不久又被划为“右派”分子,直至文革结束以后,才被平反。

本期,丁玲创作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续篇《在严寒的日子里》,描写土改后的农民群众为保卫胜利果实,同反扑过来的反动派、地主老财们展开斗争,最终经受了革命的考验和锻炼,取得胜利。新时期以来,丁玲还作有《杜晚香》(1979)等短篇小说,写东北垦荒区一位妇女劳动模范杜晚香的先进事迹,写她在生活中如何关心他人、爱护国家集体利益,并以自己的任劳任怨,赢得了大家的赞扬。作品写出女主人公个体心理的成长过程,更多的是赞扬其平凡而又崇高的劳动品质。新中国成立后,丁玲的创作在反映时代人物的生活时,多了一些时代的意识形态内容,少了几分细腻的性别关怀。五、丁玲的文学史意义丁玲以女性作家的身份出现在1930年代的左翼文坛,作品以书写人物的时代苦闷与性别差异著称,尤其关注女性的生存,打破了女性写作的沉寂局面,成为继冰心之后的第二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丁玲的创作,基于书写人物的种种时代生活,推进和丰富了左翼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第六节叶紫等作家的小说

1933年前后,左翼文坛上出现了几位以农村题材创作成名的青年小说家,如叶紫、吴组缃、罗淑等,创作各有千秋。一、火一样的叶紫

叶紫(1910—1939),原名余昭明,又名鹤林,湖南益阳人,“左联”后期青年作家。叶紫的创作,以书写农村尖锐的阶级压迫与反抗著称。代表作《丰收》,书写1930年代农村“丰收成灾”的主题,主人公云普叔本指望靠勤劳过活,好不容易挨到丰收年成,却不够地租和苛捐杂税的盘剥,残酷的生存现实,终于使他领悟到儿子立秋等不安分的年轻一代参加革命运动的现实意义。作品与茅盾的《春蚕》、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同为三十年代“丰收成灾”的

名作。叶紫的小说作品,描写了1930年代农村严酷的生存现实,走投无路的农民,最终起来反抗、或走向革命,如《火》、《电网外》、《星》等。鲁迅曾极力肯定叶紫小说创作的现实意义,将作家的短篇小说集《丰收》编入“奴隶丛书”出版,并为之作序,称赞作品的“战斗”品格,在于书写了“这一世界中人,会轻蔑,憎恶,压迫,恐怖,杀戮别一世界中人”的社会现实。(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二、细致的吴组缃吴组缃(1908-1994),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人。193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结集有《西柳集》、

《饭余集》(小说、散文集)。其小说创作,最初以人物的心理描绘见长,如成名作《箓竹山房》,写一位寡居山中的迟暮妇人,

长期的幽居生活,导致心理的阴暗与变态,作品富有感伤的抒情意味。受茅盾《子夜》影响,吴组缃转向社会剖析小说创作。代表作品《一千八百担》,借宋氏家族的一次宗族集会,记录了破落乡绅们的种种丑相,形象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的衰落。

《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分别描写了皖南农村宗法社会中的经济与道德体系的破产。吴组缃的创作,集中在农村题材,弥补了茅盾等作家剖析农村社会生活的不足。其创作朴素细致,结构严谨,擅长描摹人物的语言和心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堪称写皖南农村风俗场景第一人。三、苦情的罗淑罗淑(1903-1938),原名罗世弥,四川简阳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其小说结集有《生人妻》、《地上的一角》、《鱼儿坳》等。罗淑的小说,多取材于四川农村人物的贫苦遭遇,描绘蜀地盐井一角人物独特的民风习俗与人文心理。代表作《生人妻》,写一对农民夫妇的悲惨遭遇,贫困的丈夫无奈地将妻子卖与人家,结果妻子不堪后夫虐待,偷逃回家时,却发现前夫已被后夫告发吃官司,愤恨交加。作品描绘了夫妻间的感情,在平时的劳苦磨砺中被忽视,当妻子卖与人家时,夫妻二人才意识到彼此间的温情。罗淑小说的感人处在于,在叙述人物的苦难现实外,不忘书写人物的情感因素,从而见出苦情的一面。

第七节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批东北籍的青年作家,陆续南迁来到左翼文化中心上海,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抗战和民族危亡的作品,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骆宾基等,史称“东北作家群”。

一、野性的萧军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辽宁义县人,笔名尚有三郎、田军等。萧军早期的作品,多书写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穷愁和感情苦闷,其中充满了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怒与抗议。成名作《八月的乡村》(长篇),描写东北地区一支土生土长的游击队伍,自发组织起来抗战的经过。作品着重表现人物不反抗即毁灭的抗争勇气。作品题旨严肃,风格质朴,捕捉了人物朴素的性情,与保家卫国的抗争感情。作品引领了抗日文学的先河,后被鲁迅纳入“奴隶丛书”

出版。鲁迅序文评价道,“我却见过几种说述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这《八月的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然而严肃,紧张……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鲁迅《且介亭杂文·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抗战后期,萧军作有长篇《第三代》,则全景式铺叙了辛亥革命、“五四”前后动荡的社会生活,以及东北城乡下层人民的抗争,塑造出东北山野富含原始反抗精神的“胡子”形象。二、舒群舒群(1913-1989),原名李书堂,黑龙江哈尔滨人,1935年加入“左联”。其作品常将民族的灾难落实于弱小的个体身上,人物身上涌动着朴素的民族意识。文字以沉重忧郁的抒情见长。

成名作《没有祖国的孩子》,以孩子的视角表现亡国之痛,写一朝鲜少年在异邦求学所经受的灵肉创伤。《奴隶与主人》、《画家》、《秘密的故事》等作品,均写个人的家国不幸,及其朴素的家国情怀。抗战爆发后,舒群的抒情作品稍变,少了些悲壮的家国情怀,多了些个人感怀。短篇《我的女教师》,写异邦求学的少年,对启蒙老师的感恩。新中国成立后,舒群作有长篇《这一代人》,描绘了1950年代初期经济建设的图景。三、白朗白朗(1912-1994),原名刘东兰,辽宁沈阳人,1935年加入“左联”。白朗的创作,善于描绘女性人物纯净的感情与心理,风格细腻温婉。代表名篇《生与死》(1936),写日伪监狱里的女看守老伯母,对八位年轻的女政治犯的一种母性关爱,最终舍生忘死帮助女政治犯人逃走。作品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表达了主人公对于革命的理解与同情:在敌伪欺骗下,老伯母一开始并不理解儿子等人的抗日斗争,是敌人的兽行和政治犯的影响,才使她理解了民族抗争,才使其母性之爱升华为一种献身革命的精神。作品细腻地描写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语言雄健而清婉。短篇《狱外记》、《老夫妻》等作品,同样以女性的情感立场,表达了对家庭、民族与政治生活的理解与看法。新中国成立后,白朗作有中长篇《为了幸福的明天》、《在轨道上前进》等作品,表达了新社会主人公当家作主的建设热情,以及真诚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四、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1932年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完成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成为东北作家群的力作之一。其作品大都以东北故乡为背景﹐展现出在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的灾难和战斗生活。成名短篇《鴜鹭湖的忧郁》,写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与贫困,其中人物无望的心态,配以鴜鹭湖四周阴湿缥缈的夜雾等环境描写,传达出一种难以言传的压抑氛围。中短篇小说《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激流》等,均写抗战背景下东北人民组织起来的原始反抗,其中野性强悍的东北汉子与柔媚未驯的女性,共同构成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长篇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是一部东北草原文化社会的史诗,记叙了草原首富丁府的历史盛衰,其中丁府后代丁宁对于家族出路的知识分子式思考,以及农民大山的暴力反抗,均反思了家族社会的历史命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