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系统复习阅读与写作教案-人教课标版_第1页
高三系统复习阅读与写作教案-人教课标版_第2页
高三系统复习阅读与写作教案-人教课标版_第3页
高三系统复习阅读与写作教案-人教课标版_第4页
高三系统复习阅读与写作教案-人教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系统复习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了解各模块考试重难点()掌握各模块知识()梳理各模块答题思路与技巧教学重点()掌握现代文阅读、作文的考试重点()形成各模块的答题思路与技巧教学难点()掌握现代文题干阅读法()掌握作文的审题立意()形成作文的基本写作模式教学方法建议讲练结合,讲授、讨论结合。一、知识梳理.命题功能划分调研:摸清起点期中、期末:诊断与调研一模、二模:预测与评估高考:终点冲刺.期中考试的命题功能(侧重):检测、评估——检查形式:学生答卷实质:从学生答卷结果看教学效果教学处于高三新授课复习阶段,学生处于进入高三的适应期,期中统练是阶段性水平检测。重在引领学生从备考意识、思维状态、学科知识和能力(应用、审美、探究)等方面走进高三。二、方法归纳.社科文阅读①带入原文、一一对比、跟踪阅读②注意绝对与相对、已然与未然、因果倒置以及无中生有.散文阅读——题干阅读①从题干中寻找语言标志②确定答题对象③确定答题区域④根据不同类型的题处理文本信息.作文审题——三“定”①定立意②定结构③定内容三、课堂精讲例题【例题】社科文阅读据清代文献记载:圆明园“清晖阁北壁悬《圆明园全图》……乾隆二年,御题‘大观’二字”。众所周知,《红楼梦》中也写了一座名为“大观”的园子,它和乾隆御题的“大观”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某些联系呢?圆明园是雍正为皇子时的赐园,原来房舍不多。雍正、乾隆二朝,迭加扩建,工程浩大,历时甚久。圆明园的第一次扩建大约始于雍正三年(),时曹雪芹两岁。第二次扩建始于乾隆三年(),至乾隆九年完成四十景。以后陆续施工,像今天尚留废墟的西洋楼建成于乾隆十八年,此时《红楼梦》已有甲戌本的初稿。安澜园建成于乾隆二十七年(雪芹卒年),之后,狮子林、如园等相继建造。当时,圆明园的建造和管理,归内务府负责,曹家是内务府包衣,应有进入圆明园的机会。曹雪芹在家庭衰落后长期住在西郊,和圆明园工地近在咫尺,他会不会去当个差以挣钱糊口呢?特别是曹雪芹能诗工画,又懂得园林艺术,御园工地不是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吗?可惜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记载,对他的一切活动,只能作合理的推测而难以确证。退一步说,即使他没有参加御园工程,凭他原来的社会关系也能亲闻并熟知圆明园诸景。这个天下第一园,想必后来会给曹雪芹的创作以启示与借鉴。圆明园是康熙赐名,已有康熙、雍正两帝御书的“圆明”匾额,那么《圆明园全图》又何以题“大观”二字?乾隆在《圆明园后记》中说:“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这和贾元春题名大观园时所咏“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是同样的意思。大观园的某些结构与圆明园也确有相似之处。大观园的面积将近三百亩,而北京城找不出这样大的私家园林。雍正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约六百亩,仅比大观园大出一倍。大观园是为贵妃归宁而建造的“省亲别墅”,而作为正殿的大观楼“崇阁巍峨,层楼高起”,具有皇家气派。大观园中的稻香村,“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的“田园风光”和大观园并不协调,贾宝玉批评它“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曹雪芹安置稻香村,很有可能是受圆明园布局的启发。圆明园中的“杏花春馆”“北远山村”“多稼如云”都是农村景致。此外,大观园中的梨香园、栊翠庵等,都很可能是受了圆明园的影响。当然,并不是说大观园就是圆明园。大观园是曹雪芹为《红楼梦》中众多人物进行活动而虚构的空间环境,它是艺术创造而非实在建筑。但是,艺术创造决不能凭空想象,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大成的圆明园很可能是曹雪芹塑造大观园的主要借鉴。(取材于戴逸《圆明园与大观园》)【题目】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曹雪芹生活在清雍正、乾隆两朝,这一时期圆明园曾经多次大规模扩建施工。.圆明园规模宏伟,景色宜人,建筑样式齐备,可称观止,因此乾隆赐名“大观”。.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虽是贾府的私家园林,却气魄宏伟,具有皇家园林的气派。.作者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虽是虚构的,但却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中的反映。【解题思路】社科类的选择题,考查的重点是内容的理解。由于不涉及情感和目的,只需筛选信息。因此将题干带入原文,找准区域,与文本内容一一对比,跟踪阅读即可。选项的内容对应的是第一段和第四段的相关内容。原文说《圆明园全图》题“大观”二字,再对照选项中的“因此乾隆赐名‘大观’”,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了就是“因此乾隆赐之名‘大观’”,“之”是谁?“圆明园规模宏伟,景色宜人,建筑样式齐备,可称观止,因此乾隆赐名‘大观’”,可见“之”就是圆明园,偷换了宾语。【参考答案】【题目】作者认为“圆明园很可能是曹雪芹塑造大观园的主要借鉴”,其依据是什么?请分条概括。【解题思路】根据题干找准对象,再确定区域,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寻找关键字句进行概括。本题提干涉及的对象是——“圆明园很可能是曹雪芹塑造大观园的主要借鉴”;在第自然段结尾的一句,“这个天下第一园,想必后来会给曹雪芹的创作以启示与借鉴。”那就是在明确地告诉你,你要寻找的信息就在这句话的上面的语句里呢。找准区域,划分层次即可。“当时,圆明园的建造和管理,归内务府负责,曹家是内务府包衣,应有进入圆明园的机会。”——这是在说曹雪芹身份的问题,关键词概括为“身份”;“曹雪芹在家庭衰落后长期住在西郊,和圆明园工地近在咫尺,他会不会去当个差以挣钱糊口呢?”——这是在说曹雪芹的居住地点便利,关键词是“居住地点”;“特别是曹雪芹能诗工画,又懂得园林艺术,御园工地不是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吗?可惜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记载,对他的一切活动,只能作合理的推测而难以确证。退一步说,即使他没有参加御园工程,凭他原来的社会关系也能亲闻并熟知圆明园诸景。”——依据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了,说的是他社会关系问题,关键词:社会关系。组合信息,就答出了第一个点:①从曹雪芹的身份、居住地点、社会关系等来看,他很可能进入过圆明园,并从中获得创作的启示、借鉴。第自然段谈到了乾隆题“大观”与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的类同之处,当然不能放弃。这样就可以概括出第二个点:②《红楼梦》中贾元春题名大观园与乾隆御题《圆明园全图》“大观”的意思相同。第自然段怕你不明白,开头就告诉你了:大观园的某些结构与圆明园也确有相似之处。也不用概括提炼了,直接用这句话做答案即可。这样,第三个点就出来了:③大观园的某些结构与圆明园有相似之处。【参考答案】①从曹雪芹的身份、居住地点、社会关系等来看,他很可能进入过圆明园,并从中获得创作的启示、借鉴。②《红楼梦》中贾元春题名大观园与乾隆御题《圆明园全图》“大观”的意思相同。③大观园的某些结构与圆明园有相似之处。【例题】散文阅读柳信宗璞①今年的春,来得特别踌躇、迟疑,乍暖还寒,翻来复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②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③抗战期间在南方,为躲避空袭,我们住在郊外一个庙里。庙的右侧,有一个小山坡,草很深,杂生着野花。坡下有一条深沟,沟上横生着一株柳树,据说是雷击倒的。虽是倒着,还是每年发芽。靠山坡的一头有一个斜生的枝杈,总是长满长长的柳丝,一年有大半年绿阴阴的,好像一把撑开的绿伞。我和弟弟经常在这柳桥上跑来跑去,采野花、捉迷藏,不用树和灌木,只是草,已足够把我们藏起来了。④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它躺着,闭着眼。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它死了。”母亲说,“埋了吧。”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小猫,弟弟呜呜地哭了。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母亲安慰地说。⑤我做了一篇祭文,记得有“呜呼小花”一类的话,放在小猫身上。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呵!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那时我的词汇里还没有“生命”这些字眼,但只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一切都又有了希望似的。⑥时光流去了近四十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一九七七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我们家里,最不能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叱和提醒,那充满乡土风味的话音呢!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⑦两个多月过去,时届深秋。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我从外面回来,走过藏在衰草落叶中的小径——这小径,我曾在深夜里走过多少次啊。请医生,灌氧气,到医院送汤送药,但终于抵挡不住人生大限的到来。我茫然地打量着这园子,这时,侄儿迎上来说,家里的大猫死了,是让人用鸟枪打死的,已经埋了。这是母亲喜欢的猫。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得见母亲出来。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⑧深秋的风将落叶吹得团团转,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乱发,竖起来又倒下去。我的心直在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在秋日的萧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黄之间,它是在绿着。“这容易生长的、到处都有的、普通的柳树,并不怕冷。”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⑨清明时节,我们将柳枝插在门外,据说是可以辟邪,又选了两枝,插在母亲骨灰盒旁的花瓶里。柳枝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正常的母亲,平凡清白的人一样。⑩柳枝在绿着,衬托着万紫千红。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有删节)【题目】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从全文看,园中早春的杨柳触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首段奠定了全文悲凉而又充满希望的基调。.作者每当悲伤的时候,总能从柳树的绿意中获得安慰与希望,因为看到柳树就能想起自己的母亲。.第⑧段中,作者以深秋的冷风、落叶、衰草渲染园子清冷荒凉的气氛,反衬了柳树的坚韧顽强。.作者用较多的篇幅写了母亲去世前后的情境,在于表达对生命有限、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无奈。.作者选取平凡的景物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变故来抒真情、写真意,文字朴素无华却感人至深。【解题思路】选项中说“作者每当悲伤的时候,总能从柳树的绿意中获得安慰与希望,因为看到柳树就能想起自己的母亲”,考查的是内容的理解。这篇文章写了“少年时候看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爱柳之情奠定了全文基调;接着分别写了抗战时期和母亲去世后柳树给自己的心灵上的慰藉”。现在选项说“因为看到柳树就能想起自己的母亲”,典型的以偏概全。选项中,说“作者用较多的篇幅写了母亲去世前后的情境,在于表达对生命有限、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无奈”与全文主旨相背离。全文就是要通过柳树顽强生命力的写照,表达一种乐观向上、顽强奋进的精神!可以从“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柳枝在绿着,衬托着万紫千红。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等语句中看出情感。【参考答案】、【题目】请解释“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解题思路】语意题的回答方式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二是从语境意和深层意去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额“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我们结合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就可以了。“今年的春,来得特别踌躇、迟疑,乍暖还寒,翻来复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那么,“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作为园中的幸存者,“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也就是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却能最终“只管自己绿着”,竭尽自己的生命本能传递绿意,充满了生机,传递着对未来的无限的希望——“我”怎么会不备受鼓舞,对未来充满希望呢?自然,就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赞美、敬仰之情。【参考答案】作为园中花木的幸存者,无论历经了怎样的磨难,柳树总是表现出了无穷的生命力,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通过对柳树的描写,表达了对柳树的赞美、敬仰之情,也表现出对未来、对生活的信心。【题目】作者写母亲去世后大猫被打死这件事,有何用意?【解题思路】对重点段落的作用的考查,其目的主要要求学生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文本的构思。从内容上看:本段目的是写柳树,写柳树顽强不屈的生存状态对自己的启示和鼓舞,那么,写“作者写母亲去世后大猫被打死这件事”的用意就是为了通过这件事的“悲”、写对作者的打击,从结构看,主要是为后面那些柳树给自己信心与慰藉张本。【参考答案】①与小猫死后的情境呼应(或形成对比),作者已永远失去母亲的安慰了,进一步强化了失去母亲后的极度悲伤的情感;②为下文写从柳树那里得到支持、看到希望做铺垫。【题目】本文以“柳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分条回答。【解题思路】这考查也是结构上的问题。是属于固定结构的考查,譬如开头、结尾、过渡句、标题等等的作用。回答这类题目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名词术语,否则无法下笔。标题的作用无非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表达作者情感、表明作者写作目的、作全文线索,好的标题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具体文本,看看这些内容中哪项是本文最显著的,然后按照“点面结合、三步到位”思维顺序安排答案即可。【参考答案】柳树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柳枝透露春的信息、生命的信息,给人以生机和希望,暗示(喻示)文章的主旨;以柳喻人,目的是以柳树的平常普通来表现如像母亲一样的平凡清白的人,能带给人安慰和坚持的力量;以柳为线索组织材料,照应全文。【例题】写作【题目】本大题共小题,共分。人们常说:以后要如何如何。其实,有些事情可以留给以后,有些事情则没有以后。你对“以后”有怎样的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解题思路】写作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从分值的设定来看,分的标准试卷,作文分,占到了。从字数上看,一份试卷书写量大约在字之间,而作文的要求是在字以上,占到左右。因此,写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从作文的评分标准来看,审题立意、结构安排、内容选择、语言表达是四个主要方面,因此学生写作的过程要关注这四个方面。从审题立意来看,这是一则话题性材料作文,“以后”是材料的中心。除此以外,“有些事情可以留给以后,有些事情则没有以后”也是对我们的提示,甚至直接可以作为我们的中心来使用。因此在审题立意上没有难度。从结构安排来看,材料中提示可以写“体验或思考”,所以无论是议论文还是散文都比较容易写作。如果确定为议论文,那么在结构安排上要逻辑层次,使作文呈现理性思考。如果是散文,那要注意详略突出,线索的使用往往会使文章层次鲜明。从内容上看,既然是对“以后”的思考,那就要注意时间的节点,立足点是“以后”,不能选择过多既成事实的事例,要多展开联想与想象从语言表达看,有一个误区一定要走出来,那就是说语言表达所追求的最根本的,不是优美华丽,而是符合文体要求,是准确。因此选择议论文,分析评论的语言要占主导,不能以叙代议。选择散文,叙述描写的语言要占主导,使文章富有表现力。【参考答案】略课堂训练题【题目】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蝴蝶效应”和“混沌理论”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论文中该教授曾发表惊人之论:“巴西的亚马逊丛林中一只蝴蝶轻轻地扇动几下翅膀,就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真有这么大的威力?还是这位教授在开玩笑?事实上,这位教授所说的“蝴蝶效应”在数学上可以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什么是混沌理论呢?混沌是一种“表观上”混乱无序,而实际上具有深层次规律性的特殊运动形态,它的特点是对于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极端敏感的依赖性,在系统初始任何一点点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来解释这个理论。如图所示,在一个左右长的长条形面团上,离其中一端约处嵌入一颗细钢珠。把面团拉长一倍,再一折二叠成原样。反复这样的操作次后,弹珠就会离开原来的位置,到了一个新的位置。多次重复这样的实验,你会发现尽管小钢珠的初始位置几乎完全相同,但折叠次后的结果却大不一样。也就是说只要最初的位置存在一极微小差异,则最终的位置就完全不一样了。由此可见,一个确定的操作过程,最后却得到几乎随机的结果。这样一种现象,其背后的规律,在数学上就是混沌理讼。也就是说,初始的量发生小小的变化,经过反复叠代以后,就得到了惊人的放大效果,从而彻底改变结果。这就像开始所说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就会造成一场龙卷风一样。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也许会带动其它蝴蝶也扇动翅膀,从而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实际上,混沌效应无处不在,它渗透在日常生活、各个专业及领域。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你看,由于一个小小的钉子的丢失竟然带来了整个帝国的灭亡,这个结果丝毫不亚于蝴蝶翅膀的扇动造成一场跑风的“蝴蝶效应”。本文开头提到的科学家洛伦兹在进行长期天气预报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仅仅在初始的数据中四舍五入掉一位小数,实验结果中所表明的几个月后的天气状况就判若霄壤,一个是万里无云,一个是电闪雷鸣。这个结果说明,哪怕是今天室内由于你打喷嗖使气温发生了一亿分之一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在几个月之后带来一场跑风。因此,长期的天气预报在目前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古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与蝴蝶效应揭示了相似的道理,两者都告诫人们要特别注意初始条件,对微小差别应该保持高度的灵敏度和警觉性。因为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甚至使事物发生质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洛伦兹教授有关“蝴蝶效应”的惊人之语,形象地揭示了飓风形成的初始原因。.“蝴蝶效应”是一种混沌现象,可以用数学上的“混沌理论”进行解释。.正因为存在着“蝴蝶效应”,所以人类根本不可能进行长期的天气预报。.古训讲“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说明中国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混沌理论。.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文中提到的“面团与钢珠”实验证明了系统最初条件的微小变化所带来的最终结果是难以预测的。.混沌理论启迪我们,只要我们见微知著,注意了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就能够积极有效地预防混沌现象所带来的灾难发生。.洛伦兹在长期天气预报实验中发现:对初始数据所做的细微改变,会使数月后的天气状况预报的结果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混沌,其实就是发现无序中的有序,也就是要透过事物“表观上”的混乱无序,发现其深层次的特殊运动规律。.判断生活中某一现象是不是“蝴蝶效应”的依据是什么?通观全文,分条概括。【解题分析】第题,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要带入原文、一一对比、跟踪阅读,注意绝对与相对、已然与未然、因果倒置以及无中生有。第题中项是属于因果不符合,项“根本不可能”说法绝对,项推断无依据。第题中项“只要……就……”同样是属于说法过于绝对导致的错误。第题考查内容的层次划分,首先确定对象“判断生活中某一现象是不是“蝴蝶效应”的依据”,然后划分区域:涉及“蝴蝶效应”理论的语句。最后挑选关键字句概括即可。【参考答案】要点:①事物表面无关联,实际上具有深层次的规律;②处在运动的系统中(或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化);③对于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极端敏感的依赖性(或在系统初始任何一点点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④结果发生了巨大变化;⑤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答出四个要点,意思对即可,)【题目】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小鸟,你好陆星儿①车子开出医院大门,我立刻摇下车窗,探出头,心飞翔了,是一只冲出笼子的小鸟。②华山路、常熟路……这些再熟悉不过的马路和路边的大店小铺,仿佛都焕然一新,我像个好奇的孩子一头扎进偌大的玩具世界,看什么都新鲜、都兴奋。③住院一个月,我似有脱胎换骨的感觉,以前那个总在埋头赶路、急急匆匆的我不见了。每天清早下楼去散步,扶着楼梯一步一步往下挪,脚步踩不稳,摇摇晃晃的,如同刚会走路的孩子。而最像孩子的,是眼光的变化。一些在过去很少引起我注意的东西,一一进入了我的视线:首先是楼外靠围墙的那排冬青,由于低矮,以前根本不在我眼里,但在出院第二天,我试着下楼,刚迈出门,迎面所见的就是那排齐腰的冬青己笼着一层鲜润的新叶,油嫩油嫩的,嫩得像婴儿的心,嫩得让人不忍走开。我停在树丛前,像碰摸炫目的肥皂泡一样小心地捏了捏那片嫩叶,我的指尖如过电似的被那饱含新生的“嫩”触动了,有一股热热的、流动的东西从手指一直通到心底,我感觉,那是一种生命的东西。④弯过冬青,有一大簇细密的枝条,没吐叶子,却已爆出层层叠叠的小花。一片片小巧细润的金黄花瓣,蓬蓬勃勃,耀眼夺目。走过花丛,我驻足不前,好像有一股引力悄悄地包围我,吸住我的脚步,我知道,这是一股生命的力量。⑤在晨风的吹拂中,新吐的嫩叶和初放的小花,隐隐地飘散着清纯的气息,这不含丝毫尘浮的清纯,是生命最新鲜的时刻,一年只有一次,就像婴儿的满月在人生中只有一次。我又回身,再缓缓地扫视那些新叶,并用力呼吸。这些难得的“新鲜”和“清纯”,对我受损、虚弱的身体都是最好不过的养料。我需要新生,需要成长,需要冥冥的神力助我一臂、推我一把啊。而当我走过这些在早春、在晨曦里饱含希望的小树和小花时,我的心顿时被启迪,豁然开朗:“冥冥的神力”就存在于天地之间,就是大自然的赐予,也就在我们身边,看你是否能发现、是否能感受。⑥这时,有几只小鸟从半空斜着飞下,雀跃地掠过冬青和小花,并“叽叽啾啾”地啼啭,轻快、清脆、单纯,这是天籁之声,如同深山里“叮咚”的泉吟。我屏息凝神,仔细静听,“叽啾——叽啾”,这是一种生命的声音,在这嘈杂喧闹的世界里,无论风霜雨雪、电闪雷鸣,小鸟们却始终如一地雀跃、欢叫,用那么纯粹单一的声音过滤一切。我的心也顿时被过滤了,沉淀下所有的杂念。⑦在鸟语花鲜的清晨,我的心空了、净了。⑧过去的日子里,虽然天天与这排冬青擦肩而过,也常见小鸟在窗外的树木间飞来飞去,我却熟视无睹,根本不可能留意这些花花草草,与听而不闻的鸟叫,更不会产生共鸣。心,没有一刻是“空”的“净”的,还自以为很充实、很强大,无所不能。而有了“空”与“净”的体验,我才理解了“清静以养神”的涵义,只有清虚静定,才能真正发挥人的潜能,表现出更大的智慧。战胜疾病、重建生命,尤其需要智慧与潜能。大自然真的对我无比恩爱,帮我推开了心灵的又一扇窗户,让我发现“新叶”、“小花”和宛转的“鸟叫”,体会“空”与“净”的境界,并领会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爱与大爱。⑨从那以后,我似乎懂得了感恩,对每一片阳光,对每一阵清风,对每一朵白云,对每一排绿阴,对草丛里被我看到的每一茎野花,我都会欣然地表示感谢,是它们带给我好心情,是它们让我体会自然与生命的美妙。其实,只要活着,在我们身边时刻都有美妙的东西存在;其实,只要能真心看待身边这些美妙的东西,并能融为一体,我想,我就能好好地活着了。这就是所说的“天人合一”吧。⑩初春果然给了我“复活”的灵性,我每天早早醒来,在晨光乍明时便振作精神出门去听鸟叫、去呼吸新鲜空气。清晨的风爽爽的,仿佛被水洗了一夜,面临风迎霞,怡然地走到大树下,我会仰起头向大树问好,然后,再对小鸟们说一声:“小鸟,你早啊!”.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作者说自己病后初愈,“最像孩子的,是眼光的变化”,这里的“眼光”,不仅指看待外物的视角,也是指一种感受、一种心境和一种态度。.作者从小鸟“用那么纯粹单一的声音应对一切、过滤一切”,感悟到面对世界的嘈杂、生活的灾难时应保持坦然和平静。.“初春果然给了我‘复活’的灵性”一句中,“复活”加了引号,目的只是强调自然万物的新生给了作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本文用娓娓的语调述说着作者在这次生命休整中所获得的惊奇和快乐,告诫人们要懂得感恩,要关爱自然,珍爱生命。.本文行文自然流畅,从眼前景物的鲜嫩、清纯到心灵的“空”与“净”,由实到虚,形神一体,文意隽永。.怎样理解“在鸟语花鲜的清晨,我的心空了、净了”中“空了、净了”的含义?.从全文来看,本文以“小鸟,你好”为题,有什么妙处?【解题分析】第题,项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复活”指死了又活过来,引号: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所以“复活”是指作者精神上的起死回生。说“目的只是强调自然万物的新生给了作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目的分析错误。项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全文的主旨,“作者在这次生命休整中所获得的惊奇和快乐”概括不准确。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其目的与情感的分析在下一个段落中:“而有了“空”与“净”的体验,我才理解了“清静以养神”的涵义,只有清虚静定,才能真正发挥人的潜能,表现出更大的智慧。战胜疾病、重建生命,尤其需要智慧与潜能。大自然真的对我无比恩爱,帮我推开了心灵的又一扇窗户,让我发现“新叶”、“小花”和宛转的“鸟叫”,体会“空”与“净”的境界,并领会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爱与大爱。”此处的“空”和“净”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恰恰相反,作者正因为看(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听到了生命的声音,杂念得以沉淀,内心得以净化,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才能沉静下心来思考生命的可爱和纯粹。通过自然生命,智慧地思考和面对自己的生命。第题,与例题相同,考查的也是标题在结构上的问题。可以从:总领全文、点明主旨、表达作者情感、表明作者写作目的、作全文线索,好的标题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入手考虑。同时要看到第二人称的使用。【参考答案】.、.要点:“空了、净了”指清空了杂念、净化了心灵,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要点:①以“小鸟,你好”这样的问候语为题,亲切、灵动,能更好地体现作者与自然和生命的对话与交流;②文章多处提到“小鸟”,小鸟是作者描绘的自然物中最具生命活力的代表(或小鸟是触发作者感悟的最重要的形象);以“小鸟,你好”为题,能更好地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传达出作者在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活力之后发出的对生命的问候。(意思对即可).生命本身便是一个美的历程,若是用心发现生命之美、真心体味自然的赐予的美好,我想我们的生命便是愉快而充实的。看那康科德河的溪水潺潺,缅因森林的苍翠低吟,宁美静谧的辋川、悠然多情的南山,我们或许在真心体味美景之外,少了一份如梭罗般美丽灵魂与自然与美本身的融合。作为自然界独特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能发现生命律动的美妙是幸运的,而能与美妙贴近并独自勾勒一切美妙的事物更有意义和价值。此时,天人合一,美丽因人而美丽,人因美丽而快乐。课后自我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许多行业都希望创制出柔软而有弹性的电子产品,但要制造这类产品,首先要有合适的底板。如果将电子电路附着在柔韧而有弹性的底板上,将会对一些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并使“智能产品”无处不在。如可以检测食品变质与否的包装,可以抗感染的医用绷带,可以监视表面裂缝或结构损坏的涂料,可以像纸一样折叠起来的电子屏等等。美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可行性技术,能以较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柔性底板。新技术使用一种高弹性的聚酰亚胺聚合物作基底,用激光在其上切割出边长毫米的六边形蜂窝图案,然后将提纯到的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①溶液均匀地沉积到基底上,形成薄膜晶体管阵列,制出了具有优良导电性的薄膜晶体管网底板。这项技术再与金属喷墨打印相结合,在未来可制造成本低廉的柔韧而有弹性的电子产品。此项研究报告的首席作者塔卡哈斯说:“高弹性的聚合物具有卓越的柔韧性,激光切割的可拉伸的六边形蜂窝图案的基板,可以拉长。在未来,还可通过改变孔的大小或优化网格设计,改进其伸展性。单壁碳纳米管,之所以成为塑料电子产品的顶级半导体材料,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流动性高的电子。然而,以往这种纳米管网开关电流比率较低,这成为电子应用领域的重大问题。该项研究将碳纳米管溶液提纯到,极大地提高了开关电流比率。”改进后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晶体管底板,被该研究小组用来制作“电子皮肤”。研究人员研制了一种新传感器,能够对触摸有感觉。该电子皮肤由个传感器像素阵列组成,每个像素由一个薄膜晶体管控制,能感知平方厘米范围内的压力分布,灵敏度大大提高。塔卡哈斯说:“在未来,我们应该能改进我们的底板技术,通过添加各种传感器或其它功能组件来拓展这种底板的应用,有望研发出多种有弹性的电子新产品。”[注]①单壁碳纳米管:一种碳分子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与柔韧性,可拉伸。.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分).如果将相应的电子电路附着在柔韧的薄膜晶体管网底板上,可以制作出能检测食品变质与否的包装等“智能产品”。.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新技术需要与金属喷墨打印相结合,才能以较低成本制造出导电性能优良的柔性底板。.单壁碳纳米管具有流动性高的电子,提高其溶液的纯度,能有效地解决这种纳米管网开关电流比率较低的问题。.美研究人员以新开发的“柔性底板”为基础,使用新型传感器,制作出了一种“电子皮肤”,其灵敏度大大提高。.美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新“技术”,给其“底板”带来了哪些特点?(分)【参考答案】.(分)(“新技术需要……才能生产出……”的表述不合文意,“柔性底板”已制出;两者结合,可制造的是“成本低廉的柔韧而有弹性的电子产品”。).①选用高弹性聚合物,具有较强的柔韧性。②通过图案切割,具有更强的延展性。③使用提纯的碳纳米管溶液,具有更优良的导电性。④造价低廉,可大规模生产。(分。四点每点分,有“柔韧性”“延展性”“导电性”等关键词即可;对“新技术”的表述完整分。)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亲爱的麦子周涛①我想说:“亲爱的麦子。”②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③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般的东西,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④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壤里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它带有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⑤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地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是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⑥我们住的地方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一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再装入麻袋。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又一目了然。正是这,使它优美。⑦于是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我们向邻居借来了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路上,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点哭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⑧这就是我们的麦子,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粒都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多的人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还在吃麦子——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人类依然没有摆脱上帝的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无数种类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⑨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⑩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想着它们渐渐麻木、任其蹂躏的状态,有一丝呻吟和不堪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子一样,正在一座类似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然而水磨却在唱着一支轰隆轰隆的雄壮的歌,用它松动的牙齿、哮喘的喉咙,唱着一支含混不清、年代久远的所谓进行曲……这就是我们每一粒麦子的命运。我就是麦子。我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又圆又平的大石盘间,在它们沉重浑浊的歌声中,被粉化。因为我就是泪水和汗珠平凡的凝聚物——麦子。我将一代代地生长,成熟,被割掉;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被吃掉;然后再生长。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没有感觉,没有思想。我是圆的,颗粒状的,人们把我叫作“麦子”。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他说:“亲爱的麦子。”(文章有删改).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文章将麦粒比作“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般的东西”,既写出了麦粒的形态,又暗含对耕种者的勤劳的赞颂。.作者“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形象地表现了“我和父亲”运载麦子去磨坊磨面粉的辛苦。.文中关于麦粒忧伤的色泽以及被粉化时令人不堪其痛的样子的描写,为文章奠定了低沉伤感的基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