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中的狐鬼形象及其文化意蕴_第1页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鬼形象及其文化意蕴_第2页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鬼形象及其文化意蕴_第3页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鬼形象及其文化意蕴_第4页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鬼形象及其文化意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狐鬼形象在《聊斋志异》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它又在拥有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本文通过对《聊斋志异》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篇目进行分析,解读作品中狐鬼的形象特征,并结合蒲松龄创作该小说时处明末清初的历史环境,进一步探究作者在作品中塑造这些狐鬼形象的内在原因,同时结合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狐鬼文化,深入地挖掘《聊斋志异》创作这些狐鬼形象背后所深含的文化意蕴。这些研究有助于后人更好地深入品读《聊斋志异》;有助于后人进一步了解蒲松龄的创作思想;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关键词:《聊斋志异》狐鬼形象形象特点创作原因文化意蕴AbstractThefoxghostimageoccupiesanimportantpositionin"LiaoZhaiZhiYi",andithasspecialculturalsignificanceinChina,whichhasthousandsofyearsofancientcivilization.Thisarticleanalyzestherepresentativepartsof"LiaoZhaiZhiYi"tointerprettheimagecharacteristicsoffoxghostsintheworks.CombiningthehistoricalenvironmentinthelateMingandearlyQingdynastieswherePuSonglingwrotethenovelandtheuniquefoxghostcultureformedinChinaforthousandsofyears,thisarticlefurtherexplorestheinternalreasonsfortheauthortoshapethesefoxghostimagesinhisworks,anddigsdeeperintotheworkstheculturalimplicationbehindthesefoxghostimages.Thesestudieswillhelpfuturegenerationstobetterread"LiaoZhaiZhiYi",helpfuturegenerationstobetterunderstandPuSongling'screativeideas,andalsohelpustoenhanceour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of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

Keywords:"LiaoZhaiZhiYi";Imageandcharacteristics;Foxghostimage;Creativereason;Culturalimplicati目录引言 1一、《聊斋志异》中狐鬼的形象特点分析 1(一)执着于举业功名 1(二)喜欢与书生交好 2(三)率真自然,无拘无束 3(四)大胆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 3二、蒲松龄创作狐鬼形象的原因 4(一)社会背景 4(二)作者的生平经历 5三、狐鬼形象的文化意蕴 8(一)心系科举,慰藉心灵 8(二)反映女性对冲破封建礼教的向往 8(三)透过对冥界的想象,让个体生命得以延续 10四、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论《聊斋志异》中的狐鬼形象及其文化意蕴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示出不凡的聪明才智,可惜在科考中却连连失利,最终只能担任私塾教师,拿着微薄的薪水,以此养家糊口。在贫困单调的生活中,蒲松龄却始终保持着一个兴趣爱好:喜欢收集奇异故事,自己撰写鬼怪文章。即使在他备考科举的时候,也未曾终止这一爱好。为了收集素材,蒲松龄省吃俭用开了一间茶馆,如茶客没钱支付,便可以分享一个奇异故事来替代茶钱。通过这个方法,以及经年累月的素材积累,蒲松龄逐渐收集了大量的奇异故事,经过整理和加工,终于完成了这部享有盛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中,《聊斋志异》最精彩的环节就是写狐说鬼,其成就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蒲松龄笔下所塑造的狐鬼形象具有历史上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魅力。走进聊斋先生的作品,了解如此神奇的狐鬼形象,以及深入地探索这些狐鬼形象背后所深含的文化意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品读和理解《聊斋志异》。一、《聊斋志异》中狐鬼的形象特点分析(一)执着于举业功名《聊斋志异》中,涉及鬼书生的篇目很多,在作者的倾心创作下,这类形象被描绘得鲜活灵动。尽管作品中的鬼书生们都性格各异,但是他们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走上仕途。在《聊斋志异》的开篇之作《考城隍》中,就体现了鬼书生对追求举业功名的向往与执着。在作品的叙述中,宋公虽然一生追求功名,但等到他死后也只是一名廪生。科举进士之心不死的他到了阴曹地府仍然选择继续考试,凭着出色的个人能力最终考上了“城隍神”一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前仕途不顺,死后仍然念念不忘,作品中把“宋公”这一狂热的执着于举业功名的书生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外,在另一篇作品《叶生》中,叶姓书生文章诗词都写得很好,可是因为时运不济,每次考试都落榜。因受到长期沉重的精神打击,叶生终于也是抱憾而终。可是执着于科举进士之梦的叶生不甘于顺从命运的摆布,所以当他死后,仍然想方设法追随着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丁知县,随后还成为了丁公子的老师,并且最终帮助丁公子考中了进士。叶生虽然自身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连连失利,但是死后以老师的身份帮助学生高中状元,这种方式何尝不是实现科举梦的另一种途径。为科举失利病倒在床,又为实现理想重新振作的鬼书生叶生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一番。(二)喜欢与书生交好在蒲松龄的笔下,有众多倾国倾城并且善解人意的狐鬼女性。她们往往在书生秉烛而坐的深夜里突然敲开门,与书生促膝长谈,这些女性都非常乐意与书生交好。在《连锁》中,书生杨于畏在深夜里黯然神伤,突然听到有女子在吟诗,于是感到非常奇怪。第二天夜里,就有一个美丽的少女从门外进来,交谈过后,才了解到此女子叫连锁,是一个女鬼,已经死去20多年了。虽然她的身份在人间是异类,可是却没有让书生感到恐惧。她聪明博学,十分可爱,于是两人无所不谈,直至天明。在两人的交往中,虽然没有同床之欢,可是知己之情却胜过了同床共寝的夫妻。连锁帮杨于畏抄书,教他下棋,为他弹奏各种美妙的音乐。知己之间总是最懂彼此,在杨于畏听到《蕉窗零雨》后闷闷不乐时,连锁马上就弹奏起欢快的曲子,杨于畏便又开心起来了。连锁的出现,为杨于畏在漫漫的读书生涯中带来了宝贵的欣慰与幸福。除了连锁,《聊斋志异》中还有大量描写狐鬼女性的篇章,如:《聂小倩》中的聂小倩、《红玉》中的红玉、《莲香》中的莲香等,她们的身份或鬼、或狐,可在碰到自己钟爱的男书生时便主动提出交往,只要认定了身边的男性伴侣便一往情深,在成为知己或伴侣之后又能够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更可贵的是,在对方出现困难的时候,她们毫不自私地为对方考虑,竭尽全力帮助对方解决危难。例如在《莲香》中,狐狸莲香与书生桑生交好,后女鬼李氏趁莲香不在与桑生天天纵欲,最终使得桑生精气丧尽、病入膏肓。事后,莲香却不计前嫌独自进入深山,历经三个月凑齐了能够治好桑生病疾的药材,将其救活,后得知女鬼李氏投生到燕儿身上,又撮合桑生与燕儿在一起。可见莲香是一个时时透露出“人性光辉”的情义女子,她喜欢与书生交好,真心爱慕对方的才气,对爱人无私奉献。在莲香等狐鬼身上,我们看到了她们重情重义的善良一面。(三)率真自然,无拘无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封建礼教无处不在,犹如天网一样笼罩着当时的女性。原本年轻貌美的女性,在专制的三纲五常“教育”下,一个个变成了思想封闭、性格软弱的悲剧命运者。在《聊斋志异》中,作者借由狐鬼形象的塑造,为我们呈现了众多具有鲜明个性、率真自然、无拘无束的少女形象。在故事《小翠》中,王太常在年轻时救过一只灵狐,多年以后,灵狐为了报恩,将自己的女儿小翠嫁给了恩人王太常的傻瓜儿子王元丰。小翠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完全没有受过封建礼教的荼毒和残害,心思单纯又善良。嫁到王家之后,虽然丈夫傻笨,可是小翠并没有半点嫌弃之意,整天快快乐乐地陪他玩耍,王夫人看到如此活泼可爱的媳妇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可公婆却常常头疼,因为如此率真自然的媳妇同时也是一个不守闺礼、无拘无束的孩子。有时,小翠把元丰打扮成楚霸王项羽,自己则装扮成虞姬翩翩起舞。有一次王给谏来到家里时还发现元丰被小翠打扮成皇帝,身穿龙袍、头戴龙冠,当场让王给谏吃了个大惊。敢于在家中恣意唱戏,敢于让丈夫龙袍加身,如此“不守规矩”的女性在古代社会中实在不常见,小翠与那些遭受过封建旧礼教迫害的麻木的妇女有着天壤之别。小翠有主见、有个性,不甘于墨守成规,而是随心所欲,把单调苦涩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除了小翠,《聊斋志异》中《小谢》中的小谢、《婴宁》中的婴宁以及《狐谐》中的狐娘子等女性,个个调皮可爱、率真自然、举止大胆,她们的真性情在作者的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四)大胆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封建社会对于男女婚姻进行限制的思想牢笼,在此牢笼下,男女之间的婚姻基本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爱情更是无从谈起。尤其对于那些被要求严格遵守伦理纲常的女性而言,她们不能大胆寻找并且追求自己钟情的男子,婚前要接受父母安排的婚事,婚后也必须毫无怨言的服侍自己的丈夫。可在《聊斋志异》中,作者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敢于冲破封建藩篱、大胆追求自由美满爱情的狐鬼女性形象,例如《青凤》中的青凤、《晚霞》中的晚霞、《白秋练》中的白秋练等等。我们以《晚霞》为例子进行分析。晚霞原本是一名妓女,因溺水死亡而成女鬼,在第一次见到男子阿端的时候,两人就已眉目传情,晚霞临走前还故意把自己的珊瑚钗扔到地上,在当时如此大胆狂放的示爱行为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在那个时代若然被发现女子向男人抛送定情信物,必然会被人唾弃,认为女子不守规矩,公然挑逗男人,于礼法不合。可是晚霞并没有为了要迎合世俗的眼光而变成别人眼中“守规矩”的小姐,为了追求心中所爱,她不仅主动示爱,还邀请阿端到莲池中见面。后面的日子里,两人更是每日来到莲池里幽会,即使龙宫纪律再森严,可是在这一片小小的莲池中依然绽放出自由爱情的火花。晚霞虽然只是一名女鬼,但她不甘于沦落为懦弱无能、任人摆布的封建社会的产物,她美丽张扬,为了理想的爱情不顾一切,尽管从中历经磨难,但最终还是收获了美满的家庭。二、蒲松龄创作狐鬼形象的原因(一)社会背景蒲松龄写狐、写鬼并不是为了开玩笑,或是玩文字游戏、哗众取宠,而是通过这些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狐鬼形象来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蒲松龄出生于明末年间,等到他16岁时已经是清顺治十二年,因此,他清楚地目睹了整个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在这一个过渡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不惜用尽一切手段来强化专制主义。残酷的镇压活动、贪官污吏的不公、豪绅恶霸的横行和饥荒等等使得天下民不聊生,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就多次提到于七之乱,它就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折射和反映。以《公孙九娘》为例子,于七起义失败后,清廷对栖霞、莱阳两个县进行血腥屠杀,一天的时间,演武地上碧血满地、白骨撑天。残酷的镇压活动给平民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无数冤魂四处飘荡。在另一篇作品《席方平》中,席方平的父亲席廉在阴间惨死,原因是羊某用金钱贿赂了阴间上上下下的差吏,日夜拷打席廉,最后席廉在惨叫中死去。现实环境如此残酷,但蒲松龄作为一个在仕途上连连受挫的落魄书生,在没有任何能力改变社会环境的无奈下,只能用笔来描绘荒诞的狐鬼世界,以此让后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一段黑暗的历史。都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目睹了黑暗的现实和社会的种种不公,蒲松龄无力改变,但是又想要抒发心中的感慨,于是他将现实中敢怒不敢言的一切搬进《聊斋志异》的世界里,走上了倾心写作的道路。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源于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用来选拔官吏的制度。《聊斋志异》成书于清朝,这时距离科举制的实行已经一千多年,正是科举制度的盛行时期。科举考试在中国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一方面是因为通过科举考试可以让真正有才能的人进入官府,为朝廷效力,封建君主也希望能够借此吸收更多的新鲜血液来淡化朝廷官臣长期掌握的政治权力,以此避免朝廷中官臣势力的集中与扩大,因此科举制度是历代君主用来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底层百姓众多,而可供选择的工作少之又少,对于老百姓来说,当农民一辈子要被地主欺压,当商人又没有经济条件,无从起步,所以历代以来无数有志男子选择埋头苦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入朝为官,从而脱离穷苦的底层生活,飞黄腾达。但想飞黄腾达并不容易,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每一次选拔都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加上科举考试存在各种弊端,三年又三年,无数少年英雄变白头。蒲松龄也曾经是这样一位少年,深受科举失意之痛,终其一生也没有走上理想中的仕途。痛定思痛,他开始反思,反思自己的失败,也反思制度的弊端。于是,他在潜心创作《聊斋志异》的时候,刻画了一系列痴狂于功名利禄的狐鬼形象,含沙射影地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与罪恶。例如在《司文郎》中写到书生宋生一生怀才不遇,但不甘于失败的他变成鬼魂后仍然竭力帮助王平子考试。极具讽刺性的一幕出现了,文中写到一个瞎和尚,他用鼻子就可以闻出文章的优劣,当他闻到落第书生王平子的文章时赞不绝口,但闻到高中科举的余杭生以及考官的文章时便呕吐不止,蒲松龄正是通过这种反讽对比,荒诞而委婉地写出了科举制度的不公,有能力的人偏偏名落孙山,没有能力的人还趾高气扬,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可笑的事情,这种可笑的事情反复上演,在《聊斋志异》中虚拟的世界是如此,在现实的世界里也未必不是如此。(二)作者的生平经历蒲松龄之所以创作狐鬼形象,是因为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聊斋志异》想象力极为丰富,是一部很神奇的巨作,但据说作者蒲松龄的身世也很神奇。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在他妻子生产的过程中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和尚进入了妻子的内室,和尚的胸前贴了一块铜钱大小的膏药。等到妻子生产完毕后,他果真看到儿子蒲松龄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小的青痣,“贫穷和尚”也许就是后来蒲松龄一生的写照。蒲松龄本生于一个环境殷实的家庭,可后来分家了。虽然四个儿子都是亲生骨肉,可父亲却把家产分得很不公平,蒲松龄仅仅分到了田地二十亩、三间连门都没有的破屋子、二百四十斤只够维持家庭三个月的粮食。为了维持生活,蒲松龄一边拿着微薄的薪水担任私塾教师,一边给左邻右舍写各种文章赚些小钱,如此低微的收入不要说能够吃上大鱼大肉,实际上连保证一家人吃饱都很难。蒲松龄把自己经历的日常也写进了作品,比如《日中饭》中就有提到四个小孩抢着吃饭的情景:一锅麦粥被端上来,大儿子连忙抢到勺子捞出锅底稠的吃,二儿子拿着碗哭着和哥哥抢,三儿子踉踉跄跄爬过去,翻盆倒碗要粥吃,小女儿不够抢,眼巴巴地看着父亲。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类似的经历,很难把“抢饭吃”这一细节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蒲松龄作为一介书生,竟然过着如此悲惨的生活,养着四个孩子,家里穷得连锅都揭不开,他遭受到的穷苦与他具有的才华完全是不匹配的。自身的贫苦与遭受到的强大的精神压力使得他更能理解下层百姓的苦与痛,更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更能够与全天下的下层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所以他创作了这么多个性鲜明并且具有针对性的狐鬼形象,以此来抨击这一个不公平的人间社会。蒲松龄终其一生是不得志的,而他又偏偏少年得志,巨大的心理落差无疑也促成了他的创作基调。少年时期,蒲松龄就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十九岁参加科举考试,接连在县、府、道三场考试中获得第一名。蒲松龄曾经给自己的好友孙惠做了一年的幕僚,帮忙撰写公文。有一天,孙惠问他想效仿哪位古人,他写了一首诗作为回答:“重门洞豁见中藏,意气轩轩更发扬。他日勋名上麟阁,风规雅似郭汾阳”[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的体会到,当时蒲松龄对于实现政治抱负的满怀信心与强烈欲望,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功臣郭汾阳一样的历史人物,为国家效力,可是经过后来长达五十多年的苦苦挣扎,他连举人都没有考上,更不要说进入殿试,考中进士。在科举制度等级中,录取者头衔从高到低排名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这四个头衔分别是通过院试、乡试、会试以及殿试产生,可是蒲松龄作为秀才参加乡试就用了三十多年,反反复复三十多年只为了一个举人考试。到蒲松龄七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做了一个贡生,但这一个“贡生”并不是属于贡士等级的,它只相当于举人的副榜,说它是副榜,是因为蒲松龄只是一个岁贡,他并非通过了乡试成为举人,而是做廪生做够了年头,才挨号排到岁贡这一位置。连连失利的科举考试伴随了蒲松龄的一生,这一条路无比漫长与痛苦,拼搏了一辈子,失败了一辈子,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聊斋志异》塑造了那么多活灵活现的狐鬼书生形象,其实这就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在人间连连失利实在太痛苦了,他希望在另一个时空能够有人为他一圆科举之梦。在蒲松龄的笔下,描绘了众多美丽动人、满腹诗书的狐鬼女性与书生相爱的故事。作者塑造了这些狐鬼女性,让她们与书生结合,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蒲松龄心中有一位十分爱恋的梦中情人,虽然这位美丽女子无法与自己厮守,但是他仍然希望把这一份深沉的爱记录下来,因此便让这位梦中情人以狐鬼的形式存在于作品中。根据《马瑞芳说聊斋》的作者马瑞芳女士分析,这位让蒲松龄先生倾注了深切爱恋的女子叫顾青霞,她是蒲松龄年轻时的好友孙蕙的侍妾。康熙十年,蒲松龄受邀于孙蕙在职的宝应县做幕僚,期间孙蕙经常带顾青霞参加自己的朋友聚会,在聚会中她爱好吟诗作对,能歌善舞,从此蒲松龄就认识,并且默默地爱上了顾青霞。蒲松龄为顾青霞写了很多诗,在《为青霞选唐诗绝句白首》中写道:“为选香奁诗百首,篇篇音调麝香馨。莺吭啭出真双绝,喜付可儿吟与听”[1]。蒲松龄在题目中亲切地称顾青霞为“青霞”,在诗中又把青霞称为“可儿”,“可儿”的意思是:让人觉得满意的人儿。如此露骨的示爱方式可以看出蒲松龄对顾青霞有多么的喜爱,可是朋友妻,不可戏,更何况他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孙蕙却是比他更有钱、更有权的县老爷,这段爱恋注定无疾而终。可是蒲松龄不能忘记那个让他日夜思念的梦中情人,他渴望这一份深沉的爱能够得到她的回应,于是他便在他最擅长的文学创作中为自己实现了愿望。在《聊斋志异》中,除了以上分析的女性狐鬼,还有女鬼连城、林四娘、宦娘等,她们都是知书识礼、美艳动人的女子,而这些女子偏偏都爱上了穷书生,这里的“穷书生”正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的真实写照,蒲松龄正是把现实中的顾青霞异化成为狐鬼,以此光明正大地在虚拟的文学时空与自己的梦中情人紧紧结合。三、狐鬼形象的文化意蕴(一)心系科举,慰藉心灵蒲松龄自幼聪明过人,十九岁便于考场上一举成名,于是他携带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信心十足的踏上仕途生涯。然而时运的不济、官场的黑暗却无法支撑起他满腹的才华,科举年年失利却又不甘心放弃,于是蒲松龄选择屡败屡战,但是结果却是屡战屡败。这个关乎人生理想的科举考试伴随了蒲松龄一生,他耿耿于怀的拼搏了一辈子,也折磨了自己一辈子,到了七十多岁才做了一个小小的贡生,这一个官职虽然给他带来了小小的心理安慰,可是对于这一位文学才子来说,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失败者。结合以上对于蒲松龄生平经历的分析,不难理解《聊斋志异》中鬼书生形象所内含的文化意蕴:一生不得志的蒲松龄始终心系着科举,然而现实中考试的失败却给了他无尽的痛苦,他眼中赤裸黑暗的人间已经让他感到绝望,于是他找到了第二个空间,一个虚拟的鬼世界,他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这些鬼书生身上,用自己的妙笔生花让这些鬼书生代替自己,实现了终其一生的科举梦,以此慰藉自己空虚的心灵,也温暖着大量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落魄书生们冰冷的心灵。例如《考城隍》中到了阴曹地府也要选择考试的宋公,《叶生》中死后仍追随着于他有知遇之恩的丁知县,帮助其子考中进士的叶生,还有《于去恶》中勤学苦读却依旧落榜,但后来幸运地等到了公平公正的张桓候来巡视,最终在大队车马的环绕中开启了自己的仕途生涯的于去恶。这一个个成功实现政治理想的鬼书生都是历经一生坎坷的蒲松龄一辈子梦想要成为的人,他把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这些刻苦读书,永不言败的鬼书生身上,赋予他们梦想的力量以及深刻的意蕴,让他们在冥界中发光发亮,以此慰藉自己和与自己经历相似的读书人一生不得志的伤痛的心灵。(二)反映女性对冲破封建礼教的向往在古代社会,人们常说:“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隐喻了古代封建社会男女必须遵守的纲常制度,未婚男女之间不可以有亲密的接触,彼此之间难以存在深厚友谊。可是在《聊斋志异》中,作者却为读者展示了不同于封建社会形态,超越了世俗男女情感之外的知己之情。在《娇娜》中,娇娜原本与孔生两情相悦,但由于她年龄太小,孔生便迎娶了娇娜的姐姐。虽然她们没有成为情人,可是却成为了生死之交,在娇娜一家人遭遇雷电轰击的时候,孔生在雷电中毫不畏惧地迎面向前,为了挽救娇娜一家人更是英勇地刺伤鬼怪。同样,在孔生命悬一线时,娇娜不顾自己作为少妇的身份,竟用嘴巴把药丸送进了孔生的喉咙,这一行为早已超出了古代女性与男性的相处界限,冲破了封建藩篱的羁绊,把“男女授受不亲”这一腐朽的旧思想给摒弃了。异性之间不可深交,这都是封建礼教侵害下的结果,但是在娇娜和孔生身上我们却看到了超越男女情感的另一番情义,这是一番深厚的情谊,也是一份纯洁的情义。蒲松龄通过对狐女娇娜这一形象的塑造,描绘了娇娜与孔生之间有难同当、救人于危难的友谊,反映了古代女性对冲破封建藩篱、摆脱封建礼教的渴望以及对追求自由、平等的向往。在封建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思想禁锢下,女性一直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准则,也受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歧视,她们被要求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失去了女性该有的尊严,抑制了个人发展的潜能。在《聊斋志异》中,作者却一反其道,写出了众多掌握一技之能、具备经济头脑的狐鬼女性。比如在《王成》中,狐仙祖母劝告王成做事要勤劳,给他赚取利润的建议,还给他四十银两去买葛布,提醒他赶去京城高价转卖掉。狐仙祖母虽然年纪尚大,但是头脑却比一般的年轻人更要清醒,作为一名古代女子,具备如此灵活的经济头脑,能够以超前的眼光指导孙子去创造富裕的生活,她实在是先进女子的典范。此外,在《刘夫人》中的女鬼刘夫人不但打本给廉公子做生意,还给他找了个诚实可靠的合伙人,在经营生意的策略与手段上,刘夫人想得可是十分周全。作者借助这些女性狐鬼,用尽心思为她们冠上商业女强人的光彩,赋予她们人性化的文化意蕴,实际上是为了折射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对冲破封建藩篱,实现经济独立,从而实现人格独立的渴望。在这些文章中,作者表面上写狐鬼,其实对于狐鬼的形象塑造蕴藏着深刻的文化意蕴,蒲松龄把狐鬼当作人来写,赞美了一批具有经济头脑并且善于经营的商业女性,反映出了古代女性对冲破封建礼教的向往,对自由,对独立人格,对经济独立的强烈追求。在《聊斋志异》中,大量的女性狐鬼,如前文分析到的青风、晚霞、白秋练等,她们大胆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往往以主动者的形象面对爱情,她们敢于忽略他人的眼光,打破封建观念思想,争取美好的爱情。她们不同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现实中的柔弱女子,她们不惧封建礼教,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先进女性的模范。这些狐鬼女性们在遇到自己钟爱男子时勇敢出击,但在面对生活抉择时也能够果断放弃已有的爱情。比如《阿霞》中的阿霞,在意识到景生是一个薄情郎后就果断放弃他,敢爱敢恨,敢于放手,这是一种面对爱情时更高精神层面的自信认知。在爱情来临的时候能够勇敢追求,当在走到生活的分岔路口时又能够随时保持清醒的理智,自由地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人格独立精神。在蒲松龄生活的时代,整个社会已经被长达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残害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手无寸铁的女性长期被男性与社会控制,她们需要思想的解放、需要被解救。而对当时社会有着深刻认识的蒲松龄则希望为她们表达诉求,虽然处于社会底层的蒲松龄无权势、无能力去改变现实的社会,但是他却能用笔描绘出这些极具人性化的狐鬼形象,希望这些女性狐鬼能够在异度空间自由自在地生活。这些蕴含深刻意义的狐鬼形象都明显地表现与寄托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反映了古代女性对打破封建礼教,拥有独立人格的欲望与渴求。(三)透过对冥界的想象,让个体生命得以延续中国人十分渴望能够长生不老,“凡是生命,第一本能便是谋求自身的生存。因此,生命意识的最突出表现就是生命的求生本能”[2]。“长生不老”是数千年来千万中国人的深切愿望。早在秦朝,秦始皇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派徐福东远渡日本寻找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神丹妙药。不止皇帝,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也不甘于接受死亡,苦苦挣扎只为保存自己的生命,对生命怀有强烈的渴望与热枕。按照科学的说法来看,人必有一死,而人死不能复生,可是在中国,人死后必定要被风光大葬以便他们能够早日超生,逢年过节生人要为他们供奉食物,还焚烧各种数额不同的冥币、色彩鲜艳的衣服、金碧辉煌的府邸给他们,让他们在冥界也可以像在人间一样,吃喝不愁。数千年来中国人如此热衷并坚持祭拜祖先,也是因为后辈始终相信他们的祖宗虽然离开人间,但并没有“死”,他们只是换了一个空间生存,只要继续祭拜他们,他们依然可以继续“活着”。在《聊斋志异》中,作者所描绘的这些狐鬼形象,不仅是要慰藉作者受伤的心灵,反映出女性对冲破封建礼教的向往,更深层的文化意蕴便是顺应了中国人对生命的渴望与热枕。在大作家蒲松龄的笔下,狐鬼以真实的生命存在于具体的空间内,如天真无邪的婴宁、无拘无束的小翠、勤学苦读的于去恶、深沉稳重的聂小倩等等,他们虽已死去,却俨然和人没什么两样,在人间与冥界真实地生活着,他们寄寓了作者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与追求,带着每一个热爱生命却没有能力抗拒死亡的人对逝去生命的眷念继续着与人间一样的生活。《聊斋志异》中的狐鬼形象不仅寄托了中国人对生命能够延续的期待与渴望,更蕴涵了人们对于舒展生命、张扬个性的强烈盼望与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尤其是在古代封建思想禁锢下,为了生存,人们得到的自由非常有限,蒲松龄认为一昧压抑自我,带来的便是没有生命力的生命。既然在人间活得那么累,为何不塑造另一个时空,自由自在,好好地做自己呢?哪怕是虚构的世界也好。为了实现这个愿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