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游的养生诗_第1页
论陆游的养生诗_第2页
论陆游的养生诗_第3页
论陆游的养生诗_第4页
论陆游的养生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页摘要陆游一生写下大量的诗歌,其中有不少涉及养生的内容,养生诗作为载体,记录下了他的养生理念及生活体会,这些养生诗至今仍旧闪亮着智慧的光芒,等待我们去反复咀嚼和品味。陆游养生诗的题材内容丰富,其中的养生之道等待着我们去实践,诗人的创作心境和手法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对陆游的养生诗进行研究和解读,有助于唤醒现代人的养生觉悟,学会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这些养生诗在提高传诵者的健康养生意识的同时,也丰富了现代诗人的创作题材,敲醒了现代诗人的创作本心,有助于现代诗歌文学创作的未来发展。关键词:陆游养生诗题材内容创作背景价值和意义AbstractLuyouwrotealargenumberofpoemsinhislife,manyofwhichinvolvethecontentofhealthpreservation.Asacarrier,healthpreservationpoemsrecordhisphilosophyofhealthpreservationandlifeexperience.Thesehealthpreservationpoemsarestillshiningwiththelightofwisdom,waitingforustochewedandtastedrepeatedly.Luyou'spoemsonhealthpreservationarerichinsubjectmatter,amongwhichthewayofhealthpreservationiswaitingforustopractice.Tostudyandinterpretluyou'shealthpoemsishelpfultowakeupmodernpeople'shealthconsciousness.Weshouldlearntolivewellandloveourselveswell.Thesehealthpoemsnotonlyimprovethereaders'consciousnessofhealth,butalsoenrichthesubjectsofmodernpoets'creation,awakentheircreativeheart,andcontributetothefuturedevelopmentofmodernpoetryandliteraturecreation.Keywords:Luyou;healthpoem;themecontent;creationbackground,;valueandsignificance目录引言 1一、陆游养生诗的题材内容 1(一)饮食养生 1(二)作息养生 2(三)身心养生 3二、陆游养生诗的创作背景 5(一)客观环境 5(二)个人因素 5三、陆游养生诗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6(一)对当今社会的价值 6(二)现代人借鉴的意义 7四、结语 8参考文献 8致谢 9论陆游的养生诗“养生诗”一词,目前学术界尚未有明确划一的概念和范畴界定。但从词组结构的类别和“养生”的具体涵义来看,“养生诗”属偏正类,可解释为:与养生相关的诗。“养生”的具体涵义是:用以记载和传播以中、西医学理论为指导,用健康科学的图文、音乐、行为、活动、药物、饮食等等,通过调节个人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来调理身心,达到未病先防、不是消除、已病促愈、病后复原之保健目的。我以为,能够满足以上这个涵义的诗皆可称为“养生诗”。我国著名的“寿星诗翁”陆游,在晚年二三十年间,即从蛰居故乡山阴到逝世,创作了近6500首诗歌,保存在其《剑南诗稿》[1]中。根据笔者粗略统计,《剑南诗稿》中有六百余诗篇颇具有养生价值,这些诗篇有的以“养生”为题目,有的虽不以“养生”为题目,但诗中内容具体描述了自己在饮食、作息以及身心健康方面的一些感悟及心态变化。在中年时期就已体弱多病的陆游,人生竟获八十五岁高寿,如他在《戏遣老怀》中所述的“已迫九龄身愈健,树视万卷眼犹明”,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与他注重养生,适时调节自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身体质就不甚强壮,加之后来遭受社会和官场的重重压力,让深受家世通儒道、学医的影响的陆游,对养身健体倍感兴趣并且赋予极强的实践力和毅力,他把自己对于养生的心得体会都写入了这些诗篇当中,通过深入分析陆游养生诗的题材内容、创作背景,我们可以解读出诗作对养生的参考价值,也可以挖掘出陆游养生诗对文学的贡献和对当今社会的价值。一、陆游养生诗的题材内容中国古语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陆游能获得八十五岁的高寿实属难得,陆游高寿的方法涉及生活的大大小小、里里外外、方方面面。要说其长寿的关键因素,很多诗作中都有提及,如《暑中北窗昼卧有作》[2]中写到的“养生如艺树,培植要得宜”,就是陆游给出的答案:得宜以及坚持。陆游一生都在追求一种得宜的生活,对待衣食住行毫不含糊,注重日常养生。而且陆游一生待人待事都很坚持,仕途上,他坚持不懈地为国为民、忧国忧民;感情上,他虽然被棒打鸳鸯,也依旧情不忘;同样的,在养生上,陆游选择了开始,也是坚持着直到离世。陆游是养生路上的最铁的“实干家”,并且把亲身实践的方法经验和文学创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陆游养生的方法和体会:(一)饮食养生陆游的饮食养生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进行题材创作。一是,吃什么;二是,怎么吃。素食,陆游最喜。陆游的养生诗中,“素”、“粥”、“蔬”等字是高频出现的。如:“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食粥诗》)[2]、“青菘绿韭古嘉蔬,蓴丝菰白名三吴。台心短黄奉天厨,熊蹯驼峰美不如”(《菜羹.青菘绿韭古嘉蔬》)[2]、“肉食养老人,古虽有是说,修身以待终,何至陷饕餮。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岂役七尺躯,事此肤寸舌”(《杂感》)[2]。这些诗强调的是,对待饮食,切勿贪嘴,尤其是人到晚年,大鱼大肉并不养人,倒是最清淡简单的杂蔬美味可口、营养健康。陆游还提到“食粥致神仙”的妙法,他的生活离不开粥,“粥罢重头枕,灯残起读书”[2]是生活常态。食粥,也是古今中医所提倡的,中医认为喝粥有强滋补、益气益精的作用,关于粥的种类,在《本草纲目》(新校注本)[3]中就有50多种,可见粥之养生健体功效之重。除去食粥,陆放翁每日还饮用果酒,此果酒非彼果酒,此果酒是自家精心酿制的,天然无害。他还时常吃枸杞来补身体,因为陆游在六十岁左右,肝肾功能欠佳,大夫建议多吃枸杞。自此陆游坚持“雪霁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玉笈斋书事》)[2],年近八十还能耳聪目明。所以,我们现在常说的“养生枸杞水”是确实有清肝明目功效的。除了喜欢素食,饮食清淡以外,陆游也很讲究如何进食才合乎养生健体之道,这在陆游的很多诗中也有所体现。首先,最重要的还是上文提到的“得宜”,少饱即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分饱”,不恣意进食,少肥腻油煎。哪怕是上文提到的饮酒,也需有节,所谓“饮酒不至狂,对客不至疲”(《闲适》)[2]。其次,放翁诗中常道:“朝晡两摩腹,未可笑幽居”(《幽居》)[2]、“徐行摩腹出荆扉,掠面风尖酒力微”(《晚饭后步至门外并溪而归》)[2],饭后散步和饭后按摩腹部的习惯,可助消化。摩腹,是古老又时兴的养生方法。有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齐梁时期达摩的《易筋经》上的摩腹三法。最后陆游还有一个养生建议便是,晚间感觉饥饿时,可适当吃夜宵,所谓“秋夜渐长饥作祟”[2],这样的现象正常不过,但陆游所谓的吃夜宵并不是指现代人常有的那种饮酒作乐,大鱼大肉,有别于现代人动则吃街边烧烤摊、爆炒粉面等等高热量、高油脂且不消化的食物,陆游通常选择的是“一杯山药进琼糜”[2],也就是喝点山药粥足矣,这种进食夜宵的方式养胃又充饥。饮食养生诗中无不体现着素食健康的思想和陆游的主张“自给自足,素食养生”。[4](二)作息养生北宋王逢源有诗云:“华山道士如相见,不觅仙方觅睡方”,这是他想要的际遇,这也是陆游所想要的际遇,陆游认为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养生很有帮助,倘若也能遇上华山道士,请教睡方比仙方要重要。中国人向来认为,睡眠是养生大法,人的精气神和五脏六腑的休养需要优质睡眠来进行新陈置换和调理。吃得再精致,如果睡不好,肝脏功能就会退化,那么一切都是徒劳。机器无法启动,多么高科技和精细的零件也只是虚设。“晨晡节饮食,劳逸时卧起”是陆游在82岁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他认为饮食需要有所节制,起居需要注意规律,强调了日常起居的重要性与饮食健康一样重要。其还在《杂感》中写到:“默默何所为,且复自休息”,道出了人应该要懂得姑且暂停忙碌,让身体得到休息,恢复体力而提高效率,是胜过一切埋头苦干的。这些都给了职场中人许多有益的温馨提示。除了上述的保证休息时间、早睡早起之外,陆放翁还有两个作息养生习惯:一是梳头养生,二是洗脚养生。如“两眦神光穿夜户,一头胎发入晨梳”(《养生》)[2]、“晨起梳头嬾,披衣立草堂”(《晨起》)等[2],他认为晨起梳头,能醒脑活血,刺激脑部神经,唤起沉睡细胞,精神矍铄。此外,梳头于陆游而言,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在烦闷低落时,通过梳头来缓解愁绪和压力。如在《述闲》诗中道:“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2]“意闷发重梳”,意闷无聊时选择梳头解乏,梳子,在陆游的日常生活中仿佛是件随手可触的小物件儿。所谓:“千过梳头,头不白”,“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5]因此,常梳头,通脉络,活气血,养慧根,养生也。再谈谈陆游养生诗中关于洗脚的内容。陆游的“洗脚”即现今说的“泡脚”。陆游写下:“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泛舟过金家埂赠卖薪王翁》)[2],意即人上了年纪无法干农活,却仍旧用心于做喂家禽这样的力所能及的事,在道出“老有所为”的积极养老方式的同时,顺笔带上了“洗脚上床真一快”的日常养生习惯。“一快”一词,“简单粗暴”地表达了放翁对泡脚的喜爱和泡脚给他带来的快感和舒服。与此同时,还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再有一首“过尽青山唤渡船,晚窗洗脚卧僧毡。剩偿平日清游愿,更结来生熟睡缘”(《僧房假榻》)[2]。此诗的表达更为细腻,夹杂着佛家思想和境遇在诗句里,“晚窗洗脚卧僧毡”[2]把这样一个平凡不过的片段放置诗中,别有一番风味。古代以洗脚为题材内容而作的诗很少,多的是些脍炙人口的谚语或歇后语,或是简单的民间小歌谣。而放翁晚年养生诗中多次有意无意地把“洗脚”列为创诗题材,并加以当下的情怀,不觉有种“简单脱俗”的感觉。(三)身心养生陆游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应该是身心俱养的,除了养好身体,有健康的体魄之外,也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时刻保持好心情,心性养生和身体养生本就是相通的,陆游笔下这类题材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涉及面广。陆放翁以为“繁忙者寿”,即是要让身体动起来。放翁有许多的兴趣爱好。“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咏百合》)[2]“菜把青青间药苗,豉香盐白自烹调。须臾彻案呼茶碗,盘箸何曾觉寂寥?”(《种菜》)[2]此两首诗写的是诗人自己种菜养花、烹饪沏茶的逸致,不仅能让自己的身体忙活起来,美丽的百合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鲜嫩的菜苗健康可口。诗人闲来无事还能锄锄杂草,也会慢走在田径拾粪,不曾觉得寂寥。就如诗《晨坐通室有感》中所道:“碧霄腾举人人事,莫恋污渠与奥帑”[2],成仙人人都可以争取的事情,关键在于不能留恋脏水沟和金帛。或许成仙稍显夸张,但是道理相通,人想要养生延年,是需要清心寡欲的。此诗是诗人在打坐时有感而作。其实,晚年的陆游,就是把诗意带到朴素生活里,修养身心,进而达到养生之效。平日里,他依旧坚持着不读书学习和书法,兴起就去田间走一走,“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2],书卷没念完,乘雨去干农活儿,又添几分潇洒。更可爱的是,放翁偶尔还会“整书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书意》)[2]、“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冬日斋中即事》)[2],把扫地、整理书籍和与孙儿骑木马来闲嬉养生。除此之外,爬山、下棋也是他的“健身秘诀”。于是便有“悠然笑向山僧说,又得浮生一局棋”(《初春遣兴》)[2]、“灯窗夜覆棋”(《杜门》)[2]、“但令身健能强饭,万里只作游山看”(《饭三折铺铺在乱山中》)[2]等等与之相关的“健身”养生诗。真是个会“闹腾”生活的老头子,随心而欲、不拘束地过生活,甚至还有一点点“小任性”,好比乘雨锄瓜、挑灯夜覆棋,掩盖不住放翁对生活的那颗“永远炽热”的心和那份憧憬。此处的题材内容较多,也显繁杂,但也正因如此,可见生活是在繁杂中自寻乐趣的,陆游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从描写身体养生内容的诗中不难看出,心性养生和身体养生是相同的,此类养生的诗句传达给读者的是欢愉、清闲和舒适感,更能感同诗人创作时的豁达心情和对世事宠辱不惊的心态。陆游曾写下:“人生败意无穷达,莫厌相逢笑口开”(《古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虽出于好功名者之言闲》)[2]、“放翁胸次谁能测?万里秋毫未足宽”(《小市》)[2],诗人主张善忍戒怒,诗中不否定浮华杂世,但更以“笑”、“宽”等明朗的字词来将其制服。晚年的陆放翁自号“龟堂”[6],不因贫富、荣辱而激荡心潮,哪怕屋顶被狂风掀起,墙壁被雨润湿将倒,家中贫穷难开锅,他仍旧面向四野高歌,他的心态是平淡的、沉稳的。品赏过后,不难发现,陆游的养生诗是“落地”的、接地气的,字里行间伴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情境和个人心态,赏析起来更为亲切和简易,并且其养生诗的可操作性强,人人都可以模仿、借鉴和学习。陆游养生诗的内容更倾向于传达朴素生活中的趣味儿兼带养生的愉悦,通过积极的能量来感染读者和引领读者学习养生。养生诗被丰富精彩的生活题材充盈得更显活力和朝气。二、陆游养生诗的创作背景宋代是全民养生的黄金时代,文人群体尤为突出。出生在具有家族医学传统的陆游,努力紧跟宋代的潮流方向,研究、学习和实践医学养生,在缓解自身病痛的同时,以更好的体魄来投入工作,支持朝廷,效忠朝廷。(一)客观环境陆游之所以会创作出数量巨大的养生诗歌,一是受到宋代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宋代推崇儒道释三教合一,有所谓“以佛修身,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历朝皇帝都相当重视医药事业,屡次颁布关于医药卫生的诏令和制定律令,据《宋史》、《宋会要辑稿》稿《宋刑统》等记载,仅北宋时期颁布的医药卫生迢令就有200多条,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无法比拟的。”[7]宋代统治者及其重视养生,大力普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医师地位,在政府重视医学和养生学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了一批养生专家且时有养生文学作品问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蒲虔贯和陈直等人,他们分别写下了以气功养生为中心的《保生养录》和我国最早的老年养生专著《养老奉亲书》。更为有趣的是,在注重养生的大思潮和当时政府的力推之下,碰撞出了宋代“儒而知医”[7]这样一种文化风尚,许多文人墨客都涉猎医学、热衷于养生,形成了宋儒养生流派,我们熟悉的诗人苏轼正是其中的一员。苏轼留存有《东坡志林》、《仇池笔记》、《苏沈良方》、《类说》等苏氏养生的作品。与苏大诗人一样,陆游也是宋儒养生流派中较为突出的一员。二是受到家族重医的思想影响。陆游在《跋续集验方》[2]中曾经说到过自家注重医学传统的情况:“予家起自唐丞相宣公在忠州时著《陆氏集验方》,故家世喜方书。予宦游四方,所获亦以百计”,诗中提及的“宣公”即陆游的第三十九世祖陆宣公,陆贽。除了医学,陆氏家族还有学道佛的传统,陆放翁的许多养生诗的内容以及养生之道也是从道和佛中悟学出来的,如“吾家学道今四世,世佩施真《三住铭》”,《道室试笔》[2]中如是说。因此,爱医、笃道、好佛的家庭影响是放翁养生诗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二)个人因素除了客观环境的熏陶和影响,陆游热衷于养生诗歌的创作,也存在着许多个人因素,综合来说,体现为以下四点。一是陆游本身体弱多病、抵抗力差。他自认“予少多疾恙,五十已遽衰。齿摇颔须向,萧然蒲柳姿。”(《寿考如富贵》)[2]“四十已遽衰,药果不离手,对酒无盘梨。”(《养生》)[2]陆游从小体虚多病,四五十岁时的他已经老弱得腰如“蒲柳”一样弯,药丸更是不离手,饭桌上不敢摆放一丁点的凉性果珍,因为身体吃不消。这样的身体状况,使得陆游不得不频繁就医,就医多了,他深切地知道,要从根本上去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和自愈能力,于是对医学药理认真研读和实践,进而有了更广更深的了解。二是陆游喜阅《老子》、《庄子》、《黄庭经》、《黄帝内经》等儒道经典著作,有感而发。《通室书事》中有云:“五十余年读道书”,浸润于道家的时间长且深,染上颇多道家精华。如“学道知专气,尊生得养形”(《学道》)[2],渐渐地修炼出了“清而客物”[8]“喜怒不入于胸次”[8]“梦魂安稳气和平”[8]的境界,养气、养形,从而实现养生。学道养气,而学经则养形,《出游归卧得杂诗》中如是说“久读仙经学养形”[2],并且陆游把尊儒读经作为终生的任务来学习,“六经万世眼,守此可以老”(《冬夜读书》)[2]。儒道经书等文化的熏陶,是陆游获取养生知识和创作养生诗的途径之一。三是陆游为人处世态度积极向上,心态平稳,处变不惊,能够拥有正面看待“生死”的潇洒和平静淡泊的心境,这种心境和思想高度赋予了他多方面、全方位创作养生诗的空间和灵感。对于生死问题,陆放翁向来是保持达观、开放的姿态,不会多愁多虑于生与死,只求问心无愧。这种平和乐观的心态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均有体现,如“区区计生死,不如持一觞”(《对酒》)[2]、“死生常事不需愁”(《看梅绝句》)[2],陆游不过分计较得失,也不过分看重生死,所以能够从容无忧地自在享受生活,这也正是陆游养生诗中所要传达的积极开朗的生活思想和生活态度。四是陆游一生虽仕途坎坷,却始终不忘初心地爱民如子。在报国无门之后,他选择了辞官隐居山村,和百姓们过起躬耕生活,从中更是感受到了人民疾苦和生活不易。诗兴即起,起兴即诗。就如《龟堂雨后作》所道“一点苇间火,数声烟外钟。诗材故不乏,处处起衰慵”[2]。而且,陆游不仅学医,还会缉方,也会采药种药,还大量存储药材。出门不忘备药在身上以助人施药,“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2],诗《野兴》如是说。这也是陆游写养生诗的原因之一和题材的来源之一。其实,陆游的养生诗,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他个人养病养生的所悟所感,或是顺应了当时的思想潮流和文学需求。往大的方面来说,陆游虽不能施药济世、写方救人。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医生不多,且医术不高,贫苦百姓更是难看病,看病难。陆游养生诗的创作和传诵,对于人们而言,或许就是最简单的一剂药方,教会了人们如何从养生的角度出发,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身心俱养,以达到养生和健康的目的。再往更大方面看,治病和治国其实是相通的,陆游想换一种方式来报效祖国,即保护国家的人民百姓,爱惜他们的健康。陆游在《送曾学士赴行在》中写到:“向来酷吏横,至今有遗螫;织罗士破胆,白著民碎魄。诏书已屡下,宿蠹或未革;期公作医和,汤剂穷络脉。”[2]意即从古到今酷吏横行,至今都没能根除,那么“期公作医和,汤剂穷络脉”,陆游希望曾学士能做一个“名医”,帮忙痛陈民间疾苦,治一治民间的疾苦。可见陆游心底之无奈,他时刻心系百姓、国家,可惜自己没能得到重用,没能直接为民众诉苦。那么,唯有宽愉自己的身心,调理好身体,研究好医药,把养生的益处竭力推广给更多的老百姓,用这样特殊的方式来尽自己的爱国之心。三、陆游养生诗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陆游创作的大量养生诗的光芒从古至今,照亮了当时人的内心,也点亮了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不管是这些养生诗的养生价值,还是养生诗的诗体结构和诗风的创作,都能让我们从中受益。(一)对当今社会的价值首先,这些诗中提及的养生之道,至今依然适用。陆游养生诗集儒道经佛和《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经典文化的医学精髓和养生精华,有利于古今医学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和学习。譬如诗《通室夜意》里提及到“养气”,告诉人们要如道家一样坚守衍生万物的本源,学会修炼自己的气息,保持内心平静。这也是《黄帝内经》[9]所提倡的“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气影响着气血、形体和脏腑,“百病生于气”。除此之外,诗中还有许多偏方和养生门道。因为,陆游在求学时,不仅学习了大文化的养生,还时常到一些异士里取经学道,“未辨药苗逢客问”(《冬晚山房书事》)[2]、“予宦游四方,所获亦以百计”(《跋续集验方》)[2],不懂就刨根问底,问清楚如何配方,服用多少,如何服用,服用期间搭配什么饮食等等,跑尽四方来汲取医学和养生之道。所以,陆游养生诗中的养生知识是囊括四海的,并且通过了亲身实践后而分享出来的。其次,陆游的养生诗关注现实,内容接地气,诗人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值得后人学习。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使得文学文化领域和诗歌的整体味道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很多诗歌被市场经济的铜臭味盖住了,诗人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写诗情怀也渐渐隐世。像陆游这般在朝在野,都心系国家和人民的诗人,现在屈指可数。哪怕是想要找寻几位务实的接地气的“天然”一点的诗人也很难。百姓们过百姓们的生活,诗人写诗人自己的诗,联系断了,共鸣没有了。换而言之,缺失了诗人的使命感。国家“反腐倡廉”口号响起时、贫富差距悬殊时、港独问题闹得沸扬时,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这方面内容题材的诗歌是如此匮乏,诗枪弄丢了,诗人本有的骨气和热诚也没有了,更可怕的是,许多诗人墨者不仅不关注当下,不关注现实,反而沦落成了赚钱的工具,仅仅是工具。跟机器人似的,主人说要怎么写就怎么写,主人说要写什么就写什么,这些所谓的诗人墨者早已丧失了本心和创作本能。正如于基所说:“真正好的诗就像塔一样,塔基广大,语言直接、简单,让很多人有感觉,被打动,可以进入,但诗真正的核心,它要表达的最隐秘的部分,是一层层往上升的,读者经验的深度不同,对诗的领悟也就不同。”塔基便是人们,便是老百姓,便是最简单的我们。所以,我认为,陆游的养生诗中透露出来的对人民的关怀和诗人的爱国情结是当下社会诗歌作品所急需的。(二)现代人借鉴的意义首先,现代诗人可以借鉴陆游养生诗的创作手法。“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2]这是陆游在嘉定二年秋《文章》中写到的。自然而成的创作为妙,没有刻意、没有套路、没有掺杂。当然这里的“妙手偶得”是需要积淀而成的境界,如何积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脍炙人口的来自《冬夜读书示子聿》[2]的诗句道出了答案,作诗和做学问是一样的,都需要从实践中获取灵感和经验,并且把诗真切融入生活。陆游晚年喜欢出游,《倦飞》“诗成多是在车中”[2],哪里有灵感,哪里都可以作诗,即兴而作,渐渐便能随心意随手拈来。陆游大部分养生诗,道养生的同时,更多的是融合生活情景和生活的乐趣在里面。这样的诗句是实的,“有料”的,而不是嘴巴诵读一下就过的,不如人心的。再者,现代人除了学习陆游的养生方法之外,也应学学陆游的“平心气和”,不被外界支配,尤其是外在的物质的东西,这是现代人的“心结”所在;还要学学陆游的坚持,无论是对养生还是过生活,都应该多一份坚持;更要学学陆游的博学,博,不仅是广泛学习和多彩生活,还包括时间层面的长度,学不止步,人,应该要学无止境。我认为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一书能很好地解释上述的这段话,《存在与虚无》[10]的第四部分论述了拥有、作为和存在,区分了这三个的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