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天壹名校联盟·2024年上学期高一3月大联考生物学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1.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方面有其重要作用。如图为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转运部分物质的示意图。一般情况下,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Na+则相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根据乙侧耗能的情况可知,甲侧为细胞外侧,乙侧为细胞内侧B.图中a和b不是静止的,其运动的特性有利于物质的跨膜运输C.图中细胞膜上蛋白质A、蛋白质B只具有运输作用D.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会影响葡萄糖、Na+等物质的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膜的结构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详解】A、由于K+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外,图中K+进入乙侧、Na+进入甲侧是消耗能量的过程,因此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A正确;B、图中a磷脂分子和b蛋白质能运动,导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利于物质的跨膜运输,B正确;C、分析题图,蛋白质B除了具有运输作用,还具有催化ATP水解的作用,C错误;D、胰蛋白酶会将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水解,从而影响葡萄糖、Na+等物质的运输,D正确。故选C。
2.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某同学为了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验证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等,设计了如下表4套方案。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方案催化剂底物pH温度甲胰蛋白酶蛋白块不同pH室温乙淀粉酶淀粉、蔗糖适宜适宜丙蛋白酶蛋白质适宜不同温度丁过氧化氢酶、氯化铁溶液过氧化氢强酸性室温A.甲方案的目的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酶的种类B.乙方案的目的是验证淀粉酶的专一性,可用斐林试剂检测C.丙方案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D.丁方案的目的是验证酶的高效性,加酶的一组产生气泡的速度较快【答案】B【解析】【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详解】A、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pH,A错误;B、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不能将蔗糖分解,利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可以达到目的,B正确;C、根据酶的专一性,蛋白酶可以将蛋白块分解,但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D、在高温、过酸、过碱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导致酶失活,因此加氯化铁的一组气泡较多,D错误。故选B。3.葡萄糖为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如图表示人体内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①~⑥代表相应过程,A代表膜上的蛋白质,B代表某种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若该细胞为肝脏细胞,则葡萄糖通过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B.②过程和通过④进入线粒体后进行的反应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C.③⑥的存在能说明细胞呼吸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D.②⑤过程能为细胞的主动运输等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详解】A、由图可知,该细胞表面有葡萄糖转运的载体A,若该细胞为肝脏细胞,则葡萄糖通过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B、②过程和通过④进入线粒体后进行的反应是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被彻底氧化分解,大量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量能量储存在ATP中,为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正确;C、③⑥指的是B(丙酮酸)可以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说明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还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如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而非糖物质又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葡萄糖,C正确;D、②⑤过程为无氧呼吸的乳酸途径,②是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能为细胞的主动运输等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⑤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不释放能量,不能为细胞的主动运输等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D。4.孟德尔利用修道院的一小块园地,种植了豌豆、山柳菊、玉米等多种植物,进行杂交实验,潜心研究多年,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非常成功。下列关于豌豆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B.豌豆花是单性花,花比较大,杂交时容易操作C.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并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这些性状很容易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D.豌豆的生长周期短,产生的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分析【答案】B【解析】【分析】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详解】A、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A正确;B、豌豆花是雌蕊雄蕊在同一朵花中,属于两性花,不是单性花,B错误;C、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C正确;D、豌豆的生长周期短,产生的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分析,D正确。故选B。5.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运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遗传的两条基本规律。下列有关“假说—演绎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让F1测交,结果产生了两种性状的子代,比例接近1:1,属于“实验验证”B.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接近1:1,属于“提出假说”C.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属于“提出假说”D.F1高茎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高茎和矮茎比为787:277,比例接近3:1,属于“观察并分析现象,发现问题”【答案】B【解析】【分析】假说—演绎法的几个步骤:1、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为什么子二代矮茎又出现了?F2中的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吗?2、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遗传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遗传中消失;(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3、演绎推理:如果假说正确,测交结果应该是后代高茎:矮茎=1:1;4、实验验证演绎推理结果:孟德尔用杂种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杂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比例接近1:1;5、得出结论:由于实际实验结果和预测结果一致,所以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正确的。【详解】A、为了检验演绎推理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结果产生了两种性状的子代,比例接近1:1,A正确;B、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B错误;C、由F1是杂合子,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属于“提出假说”,C正确;D、F1高茎自交产生F2的植株中高茎和矮茎比为787:277,比例接近3:1,属于“观察并分析现象,发现问题”,D正确。故选B。6.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及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①孟德尔发现问题采用的方法是先杂交再测交②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可能遵循分离定律,也有可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③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④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⑤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产生过程中,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过程中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答案】C【解析】【分析】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①孟德尔发现问题采用的方法是先杂交再自交,①错误;②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可能遵循分离定律,也有可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研究的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遵循分离定律,若相关性状受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基因控制则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②正确;③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③错误;④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如植株的高茎和矮茎,④正确;⑤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产生过程中,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同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⑤错误。故选C。7.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籽粒(种子)中有两种淀粉。含支链淀粉(由基因W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不变蓝色;含直链淀粉(由基因w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变蓝色。W对w为完全显性。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种子(F1)播种下去,先后获取花粉和籽粒,分别滴加碘液并用显微镜观察统计,结果应为()A.籽粒3/4变蓝色、花粉1/2变蓝色 B.籽粒3/4变蓝色、花粉3/4变蓝色C.籽粒1/4变蓝色、花粉1/2变蓝色 D.花粉、籽粒全部变蓝色或全部不变蓝色【答案】C【解析】【分析】用纯种玉米(WW)和玉米(ww)杂交产生F1,则F1的基因型为Ww,其能产生W和w两者比例相等的配子,其中含有W的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不变蓝色;而含有w的花粉中所含的是直链淀粉,遇碘变蓝色。【详解】WW和ww杂交,F1的基因型为Ww,其能产生W和w两者比例相等的配子,其中W遇碘不变蓝色,w遇碘变蓝色,即产生的花粉遇碘1/2不变蓝色,1/2变蓝色;F1的基因型为Ww,其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WW:Ww:ww=1:2:1,其中WW和Ww遇碘不变蓝色,ww遇碘变蓝色,即所结的种子遇碘3/4不变蓝色,1/4变蓝色,ABD错误,C正确。故选C。8.现有一较高观赏价值的金鱼突变品系,其体色为桃红带白斑(A),野生型为翡翠绿带黄斑(a)。现用桃红带白斑品系(Aa)大量繁殖子代后发现,F1中桃红带白斑个体和野生型个体数量比不为3:1,已知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为含a基因的雄配子有2/3失活,且该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F1中桃红带白斑个体和野生型个体数量比为7:1B.该金鱼种群中野生型个体所占的比例会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C.F1个体产生的雌配子中A:a=5:3D.F1个体自由交配,F2桃红带白斑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3/9【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题意显示,Aa雄性个体产生的含基因a配子1/3存活,则含基因A配子概率为1/2,含a基因配子概率为1/2×1/3=1/6,调整比例后,雄配子A为3/4,a为1/4,而雌配子A、a各为1/2,根据配子棋盘法,可得野生型(aa)为1/4×1/2=1/8,所以A_∶aa=7∶1,A正确;B、2/3比例的a基因配子死亡后,改变后代分离比,基因A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该金鱼种群的A基因频率会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加而增大,而该金鱼种群中野生型个体所占的比例会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B正确;C、F1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3∶4∶1,F1产生的雌配子中,A的比例=3/8+4/8×1/2=5/8,a的比例为1-5/8=3/8,故雌配子中A∶a=5∶3,C正确;D、F1雌体产生的可育配子为A∶a=5/8∶3/8=5∶3,可育雄配子的比例为A∶a=5/8∶3/8×1/3=5∶1,根据棋盘法可得出F2中AA∶Aa∶aa=25∶20∶3,桃红带白斑雌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占4/9,D错误。故选D。9.果蝇由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少,相对性状易区分,饲养成本低,常用于遗传学的研究。下图表:雄性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过程,Ⅰ~Ⅳ表示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①~③表示该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的数量情况。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A.Ⅱ所处阶段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Ⅲ可代表初级精母细胞C.②代表染色体D.Ⅰ~Ⅳ中③的数量比是2:4:4:1【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表示染色体,②表示染色单体,③表示核DNA分子。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是有丝分裂结束产生的子细胞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是精细胞。【详解】A、②有些时期不存在,为染色单体,存在②时,③的数量与②相同,因此③是核DNA,①是染色体,Ⅱ所处阶段可表示整个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正确;B、Ⅱ染色体数为8,含有染色单体,可代表初级精母细胞,Ⅲ染色体数为4,含有染色单体,可代表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C、图中①表示染色体,②表示染色单体,③表示核DNA分子,C错误;D、由图可知,Ⅰ~Ⅳ中③的数量比是8∶16∶8∶4=2∶4∶2∶1,D错误。故选A。10.两对相对性状纯合的豌豆杂交得到F1,F1自交获得F2,F2共有四种表现型,下表是对这一过程出现的自由组合现象的部分解析图(棋盘法),图中列出了F2的部分个体遗传因子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F1配子YRYryRyrYR①②—YyRrYr——③—yR————yr——④—A.F2有9种遗传因子组成,4种性状表现B.表中Y与y,R与r的分离以及Y与R或r,y与R或r的组合是互不干扰的C.若①②③④代表相应的遗传因子组成在F2中出现的概率,则③>②=④>①D.F2中出现性状表现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概率是3/8【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知①(YYRR)的概率为1/16;②(YYRr)的概率为2/16;③(YyRr)的概率为4/16;④(yyRr)的概率为2/16。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或YYrr和yyRR,后代重组性状占3/8或5/8。【详解】A、由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知F2有3×3=9种遗传因子组成,2×2=4种性状表现,A正确;B、表中Y与y、R与r的分离以及Y与R或r、y与R或r的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属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B正确;C、依据表格知,①②③④的基因型依次为YYRR、YYRr、YyRr、yyRr。它们在F2中出现的概率依次为1/16、2/16、4/16、2/16,故①②③④代表的基因型在F2中出现的概率大小为③>②=④>①,C正确;D、由F2产生的配子类型可知F1的基因型为YyRr,但亲本类型不能确定:假如亲本是YYRR和yyrr,则重组类型为:Y_rr(1/16YYrr、2/16Yyrr)+yyR_(1/16yyRR、2/16yyRr),则占总数的3/8;假如亲本是YYrr和yyRR,则重组类型为:Y_R_(1/16YYRR、2/16YYRr、2/16YyRR、4/16YyRr)+1/16yyrr,占总数的5/8。所以F2中出现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概率是3/8或5/8,D错误。故选D。11.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白化病及多指患者,已知人类白化病对正常为隐性,多指对正常指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一个家庭中,母亲是多指,父亲表现正常,他们有一个患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若他们打算生二胎,下列关于其二胎性状表现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8 B.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4C.只患多指的概率为1/2 D.正常的概率为3/8【答案】C【解析】【分析】多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T、t表示),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一个家庭中,母亲是多指,父亲表现正常,则多指母亲的基因型为A_T_,正常父亲的基因型为A_tt,患白化病和手指正常的孩子的基因型为aatt,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Tt×Aatt。【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Tt×Aatt,他们所生孩子患多指(T_)的概率为1/2,不患多指的概率为(tt)1/2;患白化病(aa)的概率为1/4,不患白化病的概率为3/4,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2×1/4=1/8,A正确;B、双亲关于白化病的基因型均为Aa,故再生一个孩子患白化病的aa概率为1/4,B正确;C、只患多指(不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2×3/4=3/8,C错误;D、正常(两病皆不患)的概率是3/4×1/2=3/8,D正确。故选C。12.杂交育种是常用的一种育种方法,其优点是操作简便,缺点为育种时间长,已知有芒对无芒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为培育无芒抗病小麦,将纯合有芒抗病小麦和无芒不抗病小麦杂交得F1,F1自交得F2,从F2中选无芒抗病植株自交培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杂交的目的是将控制无芒和抗病的优良基因集中到子一代个体中B.F2出现4种表型,比例为9:3:3:1,主要原因是产生四种数量相同的雌雄配子C.F2中能稳定遗传的无芒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16D.在F2中选出无芒抗病植株自交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出无芒抗病的纯合子【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详解】A、杂交的目的是将控制无芒和抗病的基因集中到子一代中,从而使后代中出现目标类型,A正确;B、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其前提条件有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1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发育良好且能随机结合、F2的所有个体存活率相同、供试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足够多。F1的雌雄配子的种类相同、数量相等不是9:3:3:1的前提条件,B错误;C、在F2中无芒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能稳定遗传的无芒抗病植株(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6,C正确;D、子二代中无芒抗病植株自交的目的是筛选子二代中的纯合子,同时也能提高纯合子的比例,D正确。故选B。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13.如图是某种二倍体雌性动物的细胞分裂图,甲、乙、丙表示不同时期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丙→乙过程可发生在该雌性动物的肝细胞中,也可发生在卵原细胞中B.甲和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与核DNA分子数的比例都为1:2:2C.卵原细胞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没有中心粒倍增,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的过程D.卵原细胞与肝细胞含有的DNA和蛋白质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甲图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内,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联会,应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图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两极移动,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图染色体的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有同源染色体,应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详解】A、肝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发生有丝分裂,A错误;B、甲和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染色单体,都含有两个DNA分子,故甲和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与核DNA分子数的比例都为1:2:2,B正确;C、卵原细胞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中心粒倍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C错误;D、卵原细胞与肝细胞含有DNA相同,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卵原细胞与肝细胞所含的蛋白质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B。14.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控制叶色的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独立遗传),遗传研究发现: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某研究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两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实验①:让绿叶甘蓝(甲)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绿叶实验②:让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杂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A.甘蓝叶色中隐性性状是绿色,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B.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有4种基因型C.用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若杂交子代中紫叶和绿叶的分离比为1:1,则丙植株基因型就是AabbD.若甲与丁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与绿叶的分离比为15:1,则丁植株的基因型不可能为AABB【答案】AB【解析】【分析】题意分析: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说明隐性性状的基因型为aabb。实验①的子代都是绿叶,实验②的子代发生了绿叶∶紫叶=1∶3性状分离,因为甲和乙中必然有一个为隐性性状的纯合子,则另一个必为杂合子,且产生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结合实验①②的结果可推知:绿叶为隐性性状,其基因型为aabb,紫叶为A_B_、A_bb和aaB_。【详解】A、绿叶为隐性性状,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说明隐性性状的基因型为aabb,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B、实验②中甲植株为绿叶aabb,则乙必为杂合子,且产生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所以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有四种基因型,即AaBb、Aabb、aaBb和aabb,B正确;C、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子代紫叶∶绿叶=1∶1,说明紫叶甘蓝丙植株的基因组成中,有一对为隐性纯合、另一对为等位基因,进而推知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为aaBb、Aabb,C错误;D、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绿叶=15∶1,为9∶3∶3∶1的变式,说明该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均为AaBb,进而推知丁植株的基因型AABB,D错误。故选AB。15.水稻是遗传学研究常用的材料,某兴趣小组在科研部门的协助下进行了如下相关实验:取甲(雄蕊异常,雌蕊正常,表现为雄性不育)、乙(可育)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得F1全为可育,F1自交得F2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已知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对a完全显性,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基因为不育基因,亲本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B.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F2中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7种,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13D.若要确定F2中雄性不育株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即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F2中雄性不育株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答案】C【解析】【分析】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得到的F2中性状分离比为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F1基因型是AaBb;由于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说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进而确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为A,可育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A基因为不育基因,不育的基因型为A_bb,可育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F1基因型是AaBb,进而可推测亲本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正确;B、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得到的F2中性状分离比为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共9种,其中AAbb、Aabb表现为不育,因此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9-2=7种。F2中可育株中个体的基因型为1/13AABB、2/13AABb、2/13AaBB、4/13AaBb、1/13aaBB、2/13aaBb、1/13aabb,其中2/13AABb和4/13AaBb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其他均能稳定遗传,故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3-4/13=7/13,C错误;D、若要确定F2中雄性不育株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即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F2中雄性不育株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若基因型是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若基因型是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abb:aabb=1:1,后代出现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为1∶1,D正确。故选C。16.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下图为某高等动物同一器官内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1的甲细胞与图2中AB段对应,BC段数目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B.图1中丙细胞对应图2的GH段,GH段数目变化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两个子细胞中C.若该动物雌雄交配后产下多个子代之间性状差异很大,变异主要发生在图2的FG段,可能与图1中的甲细胞所处时期的变化有关D.曲线HI段不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的时期【答案】BC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细胞中,甲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卵母细胞,丙为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2中虚线之前表现有丝分裂过程,虚线后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详解】A、图1的甲细胞含有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图2中AB段对应,BC段经过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增加,则同源染色体对数增加,则此时的数目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对应BC段,A正确;B、图1中丙细胞含有0对同源染色体,对应图2中的HI段,GH段数目变化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两个子细胞中,B错误;C、若该动物雌雄交配后产下多个子代,各子代之间及子代与亲本间性状差异很大,变异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产生多种多样的配子,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对应图2的FG段,可能与图1中的乙细胞所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关,此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错误;D、曲线HI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该阶段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会发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到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的状态,D错误。故选BCD。三、非选择题。17.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小麦、水稻、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是促进粮食高产优产、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科学家们为获得优质的小麦品种,开展了多项研究。下面是小麦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回答下列问题:(1)a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主要吸收____光。(2)过程②和③发生的场所分别是____。(3)过程⑤中b的作用是____。(4)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在短时间内f量会增加,原因是____。(5)上述①-⑤过程中,能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____(填图中序号)。(6)某时刻测得小麦叶肉细胞中①②过程的速率等于③④⑤过程的速率,则此时刻小麦植株____(填“有”或“没有”)有机物积累。【答案】(1)红光和蓝紫光(2)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3)氧化还原氢(4)二氧化碳固定速率下降,消耗的C5减少,而C3还原速率还在正常进行(5)①③④⑤(6)没有【解析】【分析】题图分析,a为色素分子,b为氧气,c为ATP,d为ADP,e为还原氢,g为二氧化碳,f为C5,h为C3;①为光反应,②为暗反应,③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④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⑤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小问1详解】a为色素分子,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小问2详解】过程②为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③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小问3详解】过程⑤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过程中b氧气的作用是氧化还原氢。【小问4详解】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二氧化碳固定速率下降,消耗的C5减少,而C3还原速率还在正常进行,因此C5含量,即图中f的含量增加。【小问5详解】上述①-⑤过程中,能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①光反应、③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④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⑤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小问6详解】某时刻测得小麦叶肉细胞中①②,即光合作用的速率等于③④⑤,即有氧呼吸过程的速率,说明叶肉细胞中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叶肉细胞中没有有机物的积累,则此时刻小麦植株中也“没有”有机物积累。18.下图是某哺乳动物生殖器官中发生细胞分裂示意图。图1中的A细胞、B细胞、C细胞表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状态的细胞图像;图2为该动物生殖器官的部分组织切片的显微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数字分别表示不同的分裂过程,则①过程表示____分裂,A细胞中有____对同源染色体。(2)②过程与①过程相比,②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特有的行为有____(任写2种)。(3)该动物的性别是____,C细胞的名称是____。(4)按分裂过程判断,图2中标号(甲、乙、丙)的先后顺序应该是____。(5)若图1中B细胞在产生细胞E、F过程时,②过程发生了异常,但③过程是正常的,最后所产生的子代细胞中,有一个细胞的染色体数是3条,则其他细胞的染色体数分别是____条。【答案】(1)①.有丝②.4(2)联会、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3)①.雌性②.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4)甲→丙→乙(5)3、1、1【解析】【分析】题图分析:1、图1中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卵原细胞;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即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2、图2中: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小问1详解】图1中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①数字表示有丝分裂,A细胞发生了着丝点(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A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小问2详解】图1中①过程表示有丝分裂,②过程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而且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因此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比,②过程即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特有的行为有同源染色体联会、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现象;【小问3详解】由图2中的乙细胞的细胞质不均分可知该动物为雌性,则图1中的C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经第一次分裂形成的,C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Ⅱ,由于该生物为雌性个体,因此,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小问4详解】图乙中甲处于减数分裂Ⅰ中期、乙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丙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所以先后顺序应该甲→丙→乙;【小问5详解】若图1中B细胞在产生细胞E、F过程时,②过程发生了异常,但③过程是正常的,最后所产生的子代细胞中,有一个细胞的染色体数是3条,则其他细胞的染色体数分别是3条(1个)或1条(2个细胞)。19.山羊的脂肪有白色和淡黄色两种,由一对遗传因子H、h控制(属于完全显性遗传)。现有甲、乙、丙三组山羊,甲组山羊都是淡黄色脂肪羊,乙、丙两组山羊都是白色脂肪羊,某研究小组利用这三组山羊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一:让甲组中的雌雄淡黄色脂肪山羊交配,F1全为淡黄色脂肪山羊。实验二:让乙组中的雌雄白色脂肪山羊交配,F1中的白色脂肪山羊;淡黄色脂肪山羊=3:1。实验三:让丙组中的白色脂肪山羊与甲组中的淡黄色脂肪山羊交配,F1中的白色脂肪山羊;淡黄色脂肪山羊=1: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仅根据实验三能否判断该对性状的显隐性?____(填“能”或“不能”),其依据是____。(2)上述三组实验中,出现性状分离的是实验____(填“一”“二”或“三”)。某个山羊种群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HH:Hh:hh=8:1:1,若让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交配,则子代的表型及比例____。(3)山羊种群中白色脂肪山羊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是____,淡黄色脂肪山羊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4)实验二的F1中的白色脂肪山羊与亲本中的白色脂肪山羊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概率为____。【答案】19.①.不能②.让丙组中的白色脂肪羊与甲组中的淡黄色脂肪羊交配,F1中的白色脂肪兔∶淡货色脂肪兔=1∶1,相当于测交实验,不管白色脂肪还是淡黄色脂肪为显性,Ff与ff杂交,后代都有两种表现,且比例为1∶1,所以据此不能判断该对性状的显隐性20.①.二②.白色脂肪羊∶淡黄色脂肪羊=7∶121.①.FF、Ff②.ff22.2/3【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小问1详解】让丙组中的白色脂肪羊与甲组中的淡黄色脂肪羊交配,F1中的白色脂肪羊∶淡黄色脂肪羊=1∶1,相当于测交实验,不管白色脂肪为显性还是淡黄色脂肪为显性,Ff与ff杂交,后代都有两种表现,且比例为1∶1,所以据此不能判断该对性状的显隐性;【小问2详解】上述三组实验中,实验二雌雄白色脂肪山羊交配,F1中的白色脂肪山羊:淡黄色脂肪山羊=3:1。相同表型的后代同时出现了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称为性状分离,即出现性状分离的是实验二;由实验二可知,白色脂肪是显性性状,淡黄色脂肪是隐性性状。某个山羊种群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HH:Hh:hh=8:1:1,若让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交配,则后代淡黄色脂肪羊(ff)占比为1/10×1/4+1/10=1/8,白色脂肪羊为1-1/8=7/8,因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是白色脂肪羊∶淡黄色脂肪羊=7∶1。【小问3详解】由实验二可知,白色脂肪是显性性状,淡黄色脂肪是隐性性状。山羊种群中白色脂肪山羊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是FF、Ff,淡黄色脂肪山羊的遗传因子组成是ff。【小问4详解】实验二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故亲本基因型均为Ff,F1中的白色脂肪羊的基因型为1/3FF、2/3Ff,因此F1中的白色脂肪羊与亲本中的白色脂肪羊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艳丽的莲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莲花(荷花)可以自花传粉,也可以异花传粉。莲花花瓣细胞中的白色素可以转化蓝色素和紫色素,相关情况如图2所示,图1表示某同学为研究莲花的花色遗传情况进行的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利用莲花进行杂交实验,应在花未成熟时对____(填“母本”或“父本”)进行去雄,在去堆和人工授粉后均需要套袋,目的是____。(2)莲花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依据是____。(3)若让F2中的蓝花植株进行自交,则理论上子代蓝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4)现有一纯合白花植株,为了确定其基因型,请设计一代杂交实验加以证明,并预测实验结果(假设除了待测的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未知外,其他可供杂交实验的各种纯种花色植株的基因型都是已知的):①设计实验:____。②结果预测:____。【答案】20.①.母本②.避免外来的花粉干扰21.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422.3/5##60%23.①.选择纯合蓝花植株与待测纯合白花植株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②.若杂交后代全开蓝花,
该待测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若杂交后代全开紫花,该待测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和图1中呈现的“F2的性状分离比”、图2中呈现的“基因A、B分别控制合成酶1、酶2”可知,该莲花的花色与基因型的关系为:紫花为A_B_,蓝花为A_bb,白花为aaB_或aabb。【小问1详解】由题意可知,莲花为自花传粉植物,利用其进行杂交实验,应在花未成熟时对母本进行去雄;为了避免外来的花粉的干扰,在去雄和人工授粉后均需要套袋处理;【小问2详解】由图一可知: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4,说明F1紫花植株能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从而说明控制莲花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