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资源及传承现状探析综述6500字】_第1页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资源及传承现状探析综述6500字】_第2页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资源及传承现状探析综述6500字】_第3页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资源及传承现状探析综述6500字】_第4页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资源及传承现状探析综述65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资源及传承现状分析目录TOC\o"1-2"\h\u23724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资源及传承现状分析 1109771.1少数民族音乐资源 1221761.2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传承的现状 1201581.2.1家庭式的个体传承 2309821.2.2社会式的群体传承 3297461.2.3现代式的媒体传承 5160801.2.4学校民族文化传承 81.1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广西民族风情浓郁,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在12个世居民族中,有少数民族11个。广西民族音乐旋律优美,素有“歌的海洋”之美誉。这些民歌广泛地分布在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既有单声部的独唱、对唱,也有二声部的重唱,更有多声部民歌(见于壮、侗、瑶、苗、侄佬、毛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广西少数民族中壮族音乐分布最广。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人口占广西少数民族人口绝对优势。广西除了旋律优美、种类繁多的民歌,还有丰富多彩的歌舞音乐、宗教音乐、戏曲音乐、民间乐器与器乐等。广西的乐器与器乐音色独特,别具民族个性;戏曲、歌舞和宗教音乐也独具地域特色。详见表1:表1广西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类别名目名民歌风俗歌、山歌、舞歌、谣歌、渔歌、酒歌、劳动号子、水歌和儿歌等乐器与器乐壮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马骨胡、铜鼓、天琴等,民间器乐曲有“八音”等戏曲音乐壮剧、彩调剧、苗剧、岂剧、壮欢、毛南剧歌舞音乐扁担舞、捞虾舞、采茶舞说唱音乐“卜讶”“末伦”“唐皇”等宗教音乐与“师”“道”“巫”“释”相关的宗教音乐1.2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传承的现状1.2.1家庭式的个体传承家庭是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第一课堂,自古以来聚居一堂的少数民族人民就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方式,潜意识里便肩负起民歌教育的史任。人们无论在家还是进行田野劳作,但凡婚丧嫁娶、民俗节日,都以民歌表达情意。这种本能深深嵌入每一位少数民族人民的血液之中,从初生婴儿呱呱坠地起便听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满月时亲友们祝贺所唱的满月歌,记事起学唱的儿歌和童谣,成年之后为求偶所学的情歌,贯穿于整个婚姻仪式的哭嫁歌,年老之时的祝寿歌,直至过世后亲人唱的哭丧歌,都可以视为家庭之间具有实用意义的民歌传承活动。这一传承活动常以歌师和妇女为主力,他们主导着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创造、传播和教习等一系列活动,是地方民歌得以留存和发展的关键人物:1、民间歌师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歌师”是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具有杰出演唱才能的歌者的一种尊称,就民歌文化的传承者而言,还包括歌手、歌师、歌王等从事民歌演唱和教习等相关活动的歌者。这类个体背负和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把大量的民歌文化知识和技艺传递给下一代,按“普通人—歌者—歌手—歌师—歌王”的培养模式使其逐渐成长起来,形成绵延不绝的传承谱系。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主要依靠歌唱来传承,其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等也往往通过歌师以歌唱的方式沿袭下来,由此看来少数民族音乐与歌师的产生极可能是同步的。民歌以它独特的内涵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歌师,同时歌师又以家族血缘传承和社会地缘传承两种途径不断推动着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尤其经过1958年的“大跃进之风”,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新民歌运动”,少数民族歌师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创编了大量新民歌,多以建设社会主义等时政内容为题材。他们与时俱进,引领着民歌的改编和创作工作,使少数民族音乐进入一个平步发展的阶段。至改革开放,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壮家青年逐渐摆脱了过去的思想观念,他们乐于外出打工挣钱而鲜有跟随作为歌师的父辈学习民歌并以此为职。八十年代以来,大部分的青少年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接受了港台流行歌曲,相对而言,他们更愿意选择这样的一种演唱方式。从此,世代传承民歌的模式被打破,少数民族青年歌师或流失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或执迷于追求新的文化生活,歌师队伍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在高新传媒科技不断强大、交汇共融的今天,民间歌师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和教习活动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便具备传承能力的歌师、学员等民间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呈逐年下降的态势,但其仍以传统文化载体的身份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地位。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歌师,因此对老一代歌师的重用和保护及对青年歌师的发掘和培养刻不容缓,更需要一系列可持续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少数民族妇女的双重角色少数民族先民曾经历一段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在此阶段妇女对子女拥有所有权及对产品的保管、加工、分配权利,在社会上享有最祟高的地位。直到距今约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母系氏族制度开始瓦解,进入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男子逐步取代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使妇女退居到养护老幼等繁杂的家务劳动中去。这一历史转折为少数民族妇女日后担任的双重角色奠定了基础,使她们在哺育后代的同时,兼任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少数民族妇女能歌善唱,每逢歌牙、歌赛等民间活动,便成为活跃于这些社交场所的核心人物,她们与男青年以歌传情,用甜美的歌喉征服对方,赢得美好的爱情。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为女性而不是男性,体现了妇女在民歌传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对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历届学员进行性别统计,可见男女比例也以女性为大,妇女通过传承民歌使民族群体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使民歌作为一种文化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不断延续下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出打工的少数民族男青年越来越多,妇女们普遍留守家中掌管农田、料理家务、看护老人和孩子,因此有更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学唱民歌,参与相关的民歌传承活动,逐渐成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同时,这些妇女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孩子们可以直接从母亲那里学习到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并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将其继续传播开来。少数民族妇女在节庆中从事的音乐活动往往又给后代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们用这种持久而有效的传承方式,给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工作注入新的力量,也为弘扬民族文化事业做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1.2.2社会式的群体传承1、从歌好到民歌艺术节歌好活动作为少数民族音乐主要的群体传承方式,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整个少数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它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传统唱歌节日活动”,“始终都是同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生活、宗教信仰、道德风尚、心理素质、传统观念相关联并互相制约的。歌好与各个节日往往构成一个整体,围绕着劳动生产的节奏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成为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和进行审美活动的重要聚会方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形态。少数民族歌好在唐代已初步形成,歌仙“刘三姐”的产生是其形成的标志。清代至民国时期,男女青年“依歌则配”的风俗因其“伤风败俗”而被官方政府明令禁止和打压,然而植根于少数民族心灵深处的民歌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在民间,歌牙活动禁而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得到了认同,但其内容被严格限定在官方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下,传统歌好盛会中的情歌必须借助政治性的内容才得以交流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艰难而曲折。改革开放后,历经文革扫荡的歌牙活动一度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许多地方可见歌好场上万人空巷的盛大景象。然而至九十年代以来,经济、文化全球化及传媒大众化趋势的加强,少数民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歌牙原有的生存环境逐渐消失,传承工作面临重重危机。为了谋求民歌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基于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歌场的“三月三歌节”应运而生,政府投入大量财力打造民歌文化品牌,后逐渐演变成“广西国际民歌节”,最终于1999年正式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其宗旨为“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给少数民族传统民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展示平台和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民歌传承工作的持续发展。一批颇有特色的代表性少数民族歌手:如黄春艳、何梦荃、李红卫、唐彩媚等在舞台上脱颖而出,《三月三,九月九》、《少数民族大歌》、《梦壮乡》等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被推向全国,引起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投以更多的关注和热爱,从而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活动创设了有利的社会环境。至今,已走过十二年历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因所附带的经济因素过多而备受争议,它移植于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歌好并将其不断“都市化”,以更为时尚和现代的方式演绎民歌,看似新颖华丽的展示舞台实质上也许背离了少数民族音乐原本的文化特征。2、传统歌赛内容的流变与在固定时间内举办的歌好不同,传统意义上的民间歌赛通常不定期地由当地民众自发组织,或由地方头人、村落和商业团体共同出资操办,主要邀请周边邻乡各位颇具影响力的歌师及歌手参加比赛,目的是为了迎接各种岁时节庆及展示举办者服务乡亲、乐善好施的义举。比赛方式灵活多样,参赛歌手一对一进行,以同一曲调不断变换歌词内容,时而调侃时而赞扬,音乐才华与即兴创编能力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推动着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党政各部门充分意识到民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宣传和普及国家政策方面的积极作用,于是纷纷委托文化局、文化馆及文联等文艺单位选派歌手,组织了一系列的政治性歌赛,又称为“少数民族山歌擂台赛”。官方事先拟定比赛的主题,策划好活动的具体程序,定下时间和地点,并提前几天张贴海报进行宣传,以吸引观众到时前来助阵。接着安排工作人员对参加比赛的歌手们进行集中培训,甚至由了解国家时政及相关法律常识的歌师事先编配好歌词内容,于赛前分发到各位选手的手中,比赛时便只需照本宣科地进行演唱即可。歌手每次参赛可获得酬劳30至50元不等,胜负直接影响着自身所代表的乡镇的“荣誉”,因此假若某些乡镇确实没有可以登台比赛的歌手,可由组织方领导负责协调,从邻近的乡镇“借调”歌手做代表。此类以宣传党政方针政策和法律常规知识为内容的政治性歌赛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民间歌赛,它遵循一套固定的程序和规则,一切须听从主持人的报幕安排。相比于民间自发组织的歌赛,缺乏了现场对歌的即兴性与灵活性,纯粹的舞台表演取代了原生性的表意传情。比赛时两名歌手神情木然地端坐在舞台上,相互之间不再有情感的互动与交流,比赛套路的一系列规定使得对歌活动原本应具有的戏谑性与调侃性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无疑,这从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群体传承方式存在的不足和危机。1.2.3现代式的媒体传承当今世界已正式步入传媒时代,报纸刊物、CD光盘、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大众媒体深入少数民族社会的各个角落,融入了壮家人的生活,少数民族音乐由此实现了传承方式的新跨越。1、从电视媒体到互联网电视作为现代社会最为强势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打破了过去“口传心授”的单一方式,把少数民族音乐拥有的现实体验转化为更适合大众传播的影像体验,给少数民族人民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他们祖辈所遵循的几百年的传承方式和文化环境。近些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推出的《民歌·世界》(原《民歌·中国》)栏目开播至今,为展示中国民歌,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原生态民间歌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与平台,也代表了电视媒体对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省市卫视电视台节目如广西卫视的《唱山歌》栏目,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诸多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有力地促进了民歌的发展和传播。各大电视台频繁出入少数民族聚居地,现场录制少数民族原生态传统民歌,或邀请当地著名歌师至电视台演播厅现场进行展演、访谈。无形之中之间加强了少数民族民间歌手对自身传承者身份的认同感,也为年轻的下一代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促使他们在物质、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坚守日渐流失的民歌艺术,从而形成一种长效的传承机制。同时,在现代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已成为当前传播速度最快、流传范围最广的信息平台。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也随大潮之势流入了网络世界,现今广西的许多网站都专门开设了展示传统少数民族音乐的版块,如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文化门户网站——壮族在线、广南壮族在线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官网,如河池网、武鸣网等。王丽娜、黄春燕等少数民族歌手所演唱的《敬酒歌》、《山中画眉》、《少数民族人民歌唱毛主席》等传统民歌都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播放和下载。“互联网上的传播不再需要口头语言或者事物进行,也不再需要一个真实的特定的场合进行,所有的传播行为都在一种‘虚拟’的状态下完成。”并通过这样的再现方式,使得每一个民间艺术活动都能得以完整保存。相关的民歌活动开始积极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发布、宣传,例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近年来均可通过网络在线直播,外地观众无需到现场也能同步观看乙从2006年开始,民歌艺术节组委会、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广西新闻网还联合举办了“大地飞歌•我行我唱”网络歌曲翻唱大赛,民间歌手可以通过网络上传自己原创或翻唱的民歌参加比赛。所有比赛程序都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评选的唯一标准是网友回帖参加评论、投票票数的多少。适应时代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对于网络媒体的合理利用使其深受年轻群体所喜爱,从而拓宽了民间文化的传承途径,提高了传播的效果,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朝多种模式并存的方向发展。总体而言,不管是电视还是网络媒体,都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创设了有利条件,引起了年轻一代对民歌的关注,然而结果离期望还存在有较大的差距,现实生活中的传承情况仍面临着种种问题。同时,由于现代媒体往往惯于以救世主的心态与审美观来对民间艺术文化实施改造,而非尽可能按其固有的形态将它有效地保护起来。所以,这种利用电视和网络媒体将少数民族音乐呈现于观众面前的传承方式,难以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及被主流文化同化的危险。2、文化旅游的大力开发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文化旅游产业逐渐兴盛,深受广大旅游者的喜爱。被誉为“歌海”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优越的自然风光与人文资源,更是具备开发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无论哪一种文化旅游形式,都可以见到少数民族音乐的身影,如以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和流传的原始地域为演出场所的那坡县“黑衣壮”文化旅游、以当地奇美山水的自然景点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的演出场所的《印象刘三姐》,又如在表演场所对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流传环境进行模仿的桂林市“刘三姐景观园”等。通过这样一个传承平台,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保护和发展。除此之外,在广西的文化旅游中,少数民族音乐音像制品层出不穷,以商品的形式遍布当地的文化旅游市场。这一张张小小的光盘借助游客的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